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副标题:无

作   者:王兆华著

分类号:

ISBN:978750585967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产业共生网络也称为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网络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书主要选择目前广受关注的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首先进行了历时近五年的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主持的相关研究课题对国内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试点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其次进行了工业共生网络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整个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并注意各专题间的衔接和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网络组织等有关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同时,在将产业群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引入到产业共生网络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书对产业共生网络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了从典型产业共生网络中获取一般规律,为本书研究寻找切入点,选择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业已形成或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的政策实施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网络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借鉴。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内生动力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揭示了产业共生网络生成的成本传导规律;论证了企业参与产业共生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集群效益。其次,本书就产业共生网络的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其中的资源流动;提出了生态产业链活性因子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特点,提出四种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依托型共生网络、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型共生网络及虚拟型共生网络。通过对产业共生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分析,揭示了副产品交换规律。再次,就产业共生网络的潜在风险及其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投机行为的存在是产业共生网络需要治理的重要诱因;通过构建投机行为博弈模型,揭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源;结合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提出四种治理范式,并对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增强产业共生网络的凝聚力,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第1章 导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产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1.3 清洁生产理论的研究进展
  2.1.4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2.2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2.2.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
  2.2.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
 2.3 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
  2.3.1 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向网络组织的演进
  2.3.2 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工业共生网络研究的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典型区域产业共生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
  3.1.1 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3.2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比较
  3.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
  3.2.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3 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
 3.3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
  3.3.1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3.3.2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
  3.3.3 生态工业园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 
 3.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发展比较
  3.4.1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
  3.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
  3.4.4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成机理
第5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运作管理
第6章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