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identity in Post-Suharto indonesia:culture, polotocs and media
副标题:无
作 者:云昌耀(Chang-Yau Hoon)著;国家教育研究院主译;邱炫元[等]译
分类号:
ISBN:978986652555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揭開遭噤聲的族群歷史,通往被隱沒的創傷記憶
荷蘭殖民者的種族隔離政策,埋下了印尼社會族群隔閡的歷史種子。華人在反殖民運動中的「缺席」,則成了日後族群對立的潛在因素。1998年印尼陷入亞洲金融風暴,蘇哈托政權將華人當成經濟危機的代罪羔羊,造成了大規模的排華暴動,至此族群衝突達到高峰。隨著蘇哈托下台,開啟了華人認同政治的新頁。本書的具體貢獻即是為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提供有價值的解謎。
本書作者交互運用參與觀察、田野訪談、文本分析、口述歷史等研究方法,解析華語教育、華人組織及華文媒體在當代印尼的多元呈現。並突顯華人與原住民之間「想像的界線」,以及二者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偏見。透過抽絲剝繭般的探索與分析,作者指出認同是持續不斷的形成過程而非實存的狀態,以此拆解各種關於「華人性」的本質化論述與同質性建構。而作者寄寓書中的深刻洞見——沒有真正的優勢族群存在——將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省思。
當前台灣社會有42萬名外籍移工,其中印尼籍移工佔有四成,另約有2萬7千名印尼籍配偶在台。然而,台灣人對於印尼這個鄰近國家(有300多個民族、700多種語言,2億4千萬人口分居在6000多個島嶼),其實十分陌生,大多僅限於峇里島的觀光客凝視。
本書承繼當代大師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與人類學巨擘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印尼研究」,提供了另一種深刻的全新視角,引領讀者進入這個歷經殖民統治、獨立運動、政治紛擾、族群衝突的國度。
以此關照,台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糾結尚未釐清,新的移民社會已然成形。在政客的隱性操弄及顯性動員,以及媒體的應聲附和與特定支持下,舊的刻板印象未除,新的族群偏見不斷增生。本書的歷史考察與社會分析,將是一面重要的明鏡,映照出台灣認同的結與解。
目录
中文版序:印尼華人認同的結與解/蕭新煌
譯者序:承先啟後的印尼華人研究/邱炫元
導讀:在印尼,誰是「優勢族群」?/李美賢
序言
導論:一種不確定的認同
第一篇 測繪「華人問題」
第1章 調解華人性的方法
第2章 華人認同的歷史建構
第二篇 改變文化要素
第3章 華人「文化」與自我認同
第4章 華人政治的異質性與內部動態
第5章 華人報刊的重新出現
第三篇 維繫族群界線
第6章 「種族」、階級與刻板印象:原住民對「華人性」的認知
第7章 保存族群性:協商界線的維繫與跨越
結論:重新概念化華人性
附錄一:Evi Mariani對身為印尼華裔的個人反思
附錄二:〈事實上到底是你們或我們已經受夠了?〉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者序:承先啟後的印尼華人研究/邱炫元
導讀:在印尼,誰是「優勢族群」?/李美賢
序言
導論:一種不確定的認同
第一篇 測繪「華人問題」
第1章 調解華人性的方法
第2章 華人認同的歷史建構
第二篇 改變文化要素
第3章 華人「文化」與自我認同
第4章 華人政治的異質性與內部動態
第5章 華人報刊的重新出現
第三篇 維繫族群界線
第6章 「種族」、階級與刻板印象:原住民對「華人性」的認知
第7章 保存族群性:協商界線的維繫與跨越
結論:重新概念化華人性
附錄一:Evi Mariani對身為印尼華裔的個人反思
附錄二:〈事實上到底是你們或我們已經受夠了?〉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Chinese identity in Post-Suharto indonesia:culture, polotocs and media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