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内容简介:“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目录
文化转型刍议
——兼论现代中国多层级变革交叉互叠1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
——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26
从古典到近代:略论中西人文精神的演进39
元典的近代诠释:经史同异论54
对“冲击一反应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反思72
“文化重演律”短论84
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94
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109
《明夷待访录》“近代性”考辨136
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
——“古学”通往“新学”的桥梁170
道成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193
“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
——洋务派“变法”观平议208
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218
两种近代化方略的论战
——《劝学篇》与《书后》评析241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259
简议武汉早期现代化283
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294
《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313
“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334
“科学”:语义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359
走出单线直进史观误区
——以中国“封建社会”定位为例371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391
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现代意义的两极评议说开去424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430
后记433
——兼论现代中国多层级变革交叉互叠1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
——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26
从古典到近代:略论中西人文精神的演进39
元典的近代诠释:经史同异论54
对“冲击一反应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反思72
“文化重演律”短论84
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94
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109
《明夷待访录》“近代性”考辨136
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
——“古学”通往“新学”的桥梁170
道成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193
“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
——洋务派“变法”观平议208
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218
两种近代化方略的论战
——《劝学篇》与《书后》评析241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259
简议武汉早期现代化283
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294
《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313
“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334
“科学”:语义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359
走出单线直进史观误区
——以中国“封建社会”定位为例371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391
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现代意义的两极评议说开去424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430
后记433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