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

副标题:无

作   者:Robert Stam著;陈儒修,郭幼龙译

分类号:

ISBN:978957326961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電影理論解讀》回顧在二十世紀「電影的世紀」裡,電影理論自己的歷史發展。本書帶領讀者自默片古老年代理論大師的著作開始悠遊,例如林賽與孟斯特堡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新發明--電影,一路走到當代最新的電影理論發展,包括文化研究、德勒茲、酷兒理論、後殖民論述、以及數位理論等。 本書極具國際觀點,而非僅偏狹介紹歐陸或美國的理論,這是因為電影一開始就是國際化媒體,電影理論也是如此。所以本書涵蓋的理論著作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墨西哥、巴西、與阿根廷等國,作者不僅將理論承先啟後的關係作一清楚論述,並依不同地區與文化,描繪各自獨特的發展。在解讀各派電影理論時,作者時時注意到該理論背後的歷史與哲學基礎。全書字字珠璣,為有心鑽研電影理論的學者提供清楚而完整的理論認知地圖。

目录

譯序
原序
緒論
電影理論的前身
電影與電影理論:萌芽階段
早期的無聲電影理論
電影的本質
蘇聯的蒙太奇理論家
俄國的形式主義與巴赫汀學派
歷史前衛派
有聲電影出現之後的爭論
法蘭克福學派
寫實主義的現象學
作者崇拜
作者論的美國化
第三世界電影與理論
結構主義的出現
電影語言的問題
電影特性之再議
質問作者身分及類型
1968年與左翼的轉向
古典寫實主義文本
布萊希特的出現
反身性策略
尋找另類美學
從語言符號學到精神分析
女性主義的介入
後結構主義的變異
文本分析
詮釋及其不滿
從文本到互文
聲音的擴大
文化研究的興起
觀眾的誕生
認知及分析理論
符號學再探
來得正是時候:德勒茲的影響
酷兒理論的出櫃
多元文化主義、族群及再現
第三電影再議
電影與後殖民研究
後現代主義的詩學與政治
大眾文化的社會意義
後電影:數位理論與新媒體
電影理論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索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