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 项 “(宋)陈师道撰”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宋)陈师道撰
简介:一九三一年,冒广生鹤亭(一八七三一九五九)先生在广州,见到雍正时云间赵骏烈刻的《后山集》。赵刻《后山集》中诗的部分是根据诗体编排的,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顺序,共八卷,六百七十九首。冒先生在封面上题了以下的话:“行箧无任渊注本,粗读一过,尚拟检宋人诸集及地志说部,为渊补注。炳烛余年,或恐徒成结想,然书成自是不朽之业也。疚齐壬申八月朔题。” 那时冒先生不但没有任注本,还不知道陈后山诗的其他版本。隨后他即已查到陈唐刊本和马暾刊本,并发现蒋光煦别下齐《斠补隅录》中有《陈后山集校记》一种。於是在赵刻本第二册和第三册封面上,分别作了以下的题记: 雍正间有嘉善陈唐刻本,即魏衍本,无注。衍所未收,分体为逸诗,马暾本已全载。别下齐《斠补隅录》有《陈后山集》一种,乃以舊钞本、任注本、毛钞本校明本。並传录何义门校语。兹一一迻写书眉。三月廿四日慕园。 上面所记的三月当是一九三二年。前一则题记中所说的马暾本,也就是后一则题记中所称的明刻本。 别下齐《斠补隅录》所载的就是何焯(义门)的校语。 按一九三二到一九三四两年中,冒先生进行《后山诗注》的补箋工作。在他的自订年谱草稿一九三一年壬申项下有“赴粤,四月游罗浮,五月归在南京,六月返皋”一段。番禺陶氏爱庐覆刻的赵本《后集山》,便是那时在广州所得。回如皋后,家中有大量书籍可供引用。年谱草稿一九三四年项下有三一月以《后山诗箋》付拔可印行”一句。可见两年后已经全部定稿。那两年冒先生是六十岁到六十一岁。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是在一九三六年。 书出后,二十年来冒先生在上海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活的晚年。起初致力于宋词的研究,著有《四声钩沉》、《疚齐词论》、《宋曲章句》、《倾杯考》、《东鳞西爪录》、《新斠定云谣集曲子》等书,並编订了不少宋词的校记。其后十多年中,研究《管子》、《文子缵义》、《京氏易》、《新书》、《新语》、《春秋繁露》等,著有《管子集释长编》、《管子校正勘误》、《列子释文》、《春秋繁露释文》、《周易京氏义三种》等,并将有关经、子的短篇论文彙成《小三吾亭杂著》四巨册,约计字数在百万以上。而这二十年来,对《后山诗注补箋》却没有什么修动。一九五七年,冒先生八十五岁,重来北京,心情很是兴奋激动。 诗稿中有“正是新邦红五月,天安门上树红旗”之句,表达了对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喜悦。那时出版社的同志来联系,拟将《后山诗注补箋》重版,于是订立了稿约。回上海后,曾经集中精力整理过一短时期并得见潘博山先生提供的蜀宋大字本《后山先生文集》进行校订。终因年高,显示出“晚岁心存力已疲”的状态。从五七年底到五九年八月逝世,几乎大部时间在华东医院卧病。然而由于学术研究是他一生的事业,从留存的任何片纸只字中,处处可以看到他谨严不苟的认真负责精神。五九年六、七月中,我那时在河南商城,冒先生还曾来信问过一次,可见他对这书一贯非常重视。冒先生五九年八月(农历七夕)在滬逝世后,我在京一直未能前往整理遗稿。今年一月才有机会去滬将后山诗箋的原本携京。到今年(一九六一年)四月下旬,才有时间开始整理。 陈后山名师道(一○五二一一○一),是所谓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吕本中所著《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他的名次仅列在黄庭坚之下,作为第二。宋元间江西派的方回著《瀛奎律髓》,作出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三宗便是黄庭坚、陈师道和后来较晚的陈与义。方回并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可见当时之推崇。但以后反对江西派的人则对陈后山攻击不遗余力,如清初主张西崑体的冯班等,认为他生硬、费解、晦涩、拙俗。这些我们应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陈师道的一生浮沉在下级官吏中,在徐州、颖州和棣州当州学教授,到四十九岁临死的一年,才从棣州教授调到祕书省为正字。他的门人魏衍在《彭城陈先生集记》中,对他的事迹、著作,都有详细记载。箋文更引证《宋史》本传、《曾巩传》、《东坡集》、《山谷集》、《荆公集》、《雞肋编》、《老学菴笔记》、《能改齐漫录》以及其他文集、笔记、诗话等,对陈师道的一生提供了详尽的资料陈师道一生事迹的突出之点,可以从南宋学者朱熹的几句话中看出。《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看过东都事略.陈无己传》以后说:“只是说得个影子,《陈无己传》好处都不载。最好是不见章子厚、不著赵挺之棉袄、传钦之闻其贫甚,怀银子见他,欲以赒之,坐间听他议论,遂不敢出银子。”章惇、赵挺之是朝廷的權贵,关于章、赵的事,箋文已有详释。这些地方表现出陈的风骨嶙峋和耿介。他除了对朝贵的冷峻,对所钦敬的人,却是极热情的。在徐州教授时,苏轼出守杭州,陈师道没有得到州官许可,毅然往南京和苏轼话别,因此失去了徐州教授的职位,而在诗集中留下了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的诗句。 陈师道的诗集和文集是魏衍据陈的手稿甲、乙、丙稿编定的。南宋初年,四川新津人任渊为黄庭坚和陈的诗集作注,所以陈的诗集今日分有注本和无注本两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任渊注的评语是: 渊生南北宋间,去元祐诸人不远,佚文遗跡,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排比年月、鉤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 事实上任注主要是注解诗句的典故出处,附带注陈的交游和社会情况。箋则是主要箋释陈的交游和当时社会政治情况,对于典故出处,任注基本上完备,所以祗偶一涉及。这是任注和冒箋的区别所在。任渊注陈诗以后,到冒广生作补箋,中间相隔八百多年,时间隔长了,有利条件是能看到更多的资料,如本书卷十二《钦圣憲肃皇后挽词》一首中“决策天同力”一句,任渊没有注,冒箋引李焘《续资治通监长编》元符三年正月已卯一条,说明章惇与神宗向皇后争执宋王朝皇位继承人的经过。而李焘的书是任渊来不及看到的。 箋释的工作,非常细密和认真。举一个例说,如卷二《追呼行》㈠,箋引庄季裕《雞肋编》所载陈师道使用俗语的例子共有一一十一处,而箋文将一一十一个例子的出处都一一检出。对于补箋的价值,试为归纳几点如下:(一)补充了任注的不足。所引用书多,箋释的范围广,包括当时政治、文化和诗坛等各个方面。(一一)补箋修正了一些史书和笔记的错误。如卷一《嘲秦觏》一首的箋文根据任注,並引证《高郵州志》和《山谷诗集》,证明《宋史》和《东都事略》的误载。《逸诗》卷上《登凤凰山怀子瞻》一首的箋文,根据后山自注所引苏轼诗证明施注苏诗中熙宁九年编入密州的诗,应改编杭州。(三)补箋開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历代为古人诗补注、集注的很多,大都限于释虫鱼、注草木,龂龂于典故的出处。宋人诗集从李壁注正安石诗、胡穉箋陈与义诗,到清沈钦韩注范成大诗,都不外如此。而这一箋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箋释的是北宋后期社会政治情况的一个侧面,以陈师道的经历为纲,因此使后学者更易于理解陈诗,而且对文学史、社会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我的水平和时间的限制,祗能对箋本做以上简略的介绍,其内容优缺点还待读者的进一步提出。去。原稿如下: 在整理箋本的过程中,发现冒先生为箋本所作序的一个開头,以后就没有写下后山诗分有注无注两种,无注者连文,诗日五七,文日千百,凡一十卷,《诗话》、《叢谈》则各自为卷。政和五年乙未其门人魏衍编,有次年丙申元城王云题。宋末元初茶陵陈仁子…… 根据这启发,进一步探索《后山集》的各种版本,和各个时期的藏书目录,首先草成了《陈后山诗集的流传》一文。然后把宋、元、明、清所有《后山集》的序跋作一彙编。并根据所能见到的后山诗版本辑录了一个校记。 关于笺文本身方面,除了将冒先生自己补充的很少几条列入外,还有陈彰先生和郑雪耘先生的一些见解,也都补入,并加注明。此外,对商务原本误排的字也作了改正,对少数笺语的引文,作了修订。 至于整个笺文的体裁和内容,还不可能作更多的覈对和变动,我想必然还有可以修正的地方,这些都要求读者的指正和进一步的加工。 ㈠这一首诗题,最早的宋蜀大字本作《追呼行》,其余各本均作《鸣呼行》。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2006
简介:前 言 廖纪《漕运通志》序 唐龙《漕运通志》叙 谢纯《漕运通志》序 卷首漕渠图 卷之一 漕渠表(18) 表1 江淮河济泉 表2 湖塘沟 卷之二 漕渠表(33) 表3 洪坝 表4 闸浅 表5 岸程驿递 表6 大江迤南闸坝 表7 莱萸湾迤东河道闸 表8 徐州迤西河道浅 表9 济宁迤东河道坝闸 表10 沙湾西南河道浅 表11 卫河迤北河道浅 卷之三 漕职表(56) 表1 尚书都御史主事 表2 总兵副参把总 表3 府州县闸官 公署附 附表1 都察院户部分司刑部分司工部分司 附表2 总兵府提举司 卷之四 漕卒表(75) 南京二总 湖广总 江西总 浙江总 中都总 江北二总 江南二总 山东总 遮洋总 卷之五 漕船表(93) 表1 船数合用限式等号 表2 厂地草场军余人匠 卷之六 漕仓表(100) 表1 京仓通州仓 表2 淮安仓徐州仓临清仓德州仓 卷之七 漕数表(104) 表1 岁数派数运数 卷之八 漕例略(108) 永乐年 洪熙年 宣德年 正统年 景泰年 天顺年 成化年 弘治年 正德年 嘉靖年 卷之九 漕议略(216) 汉 魏晋 隋唐 宋 元明 卷之十 漕文略(247) 敕建弘仁桥碑记 [明]李贤撰 改修庆丰石闸记 [元]宋聚撰 敕建永通桥碑记 [明]李时勉撰 直沽接运官德政碑记 [元]贡师道撰 直沽接运官王公董古鲁公去思碑记 [元]柳贯撰 沧州导水记 [元]王大本撰 南皮县浚川记 [元]刘沂撰 通济河碑记 [明]杨士奇撰 开会通河功咸之碑记 [元]杨文郁撰 安平镇治水之碑记 [明]徐溥撰 安平镇减水坝记 [明]李东阳撰 兖州金口堰记 [明]刘翊撰 兖州重修金口闸记 [元]刘德智撰 建都水分监记 [元]揭慀斯撰 重修济宁月河闸记 [明]廖庄撰 塭城堰记 [明]商辂撰 埕城坝记 [明]万安撰 东泉亭记 [明]李承祖撰 疏凿泉林寺泉源记 [明]汤节撰 新建耐牢坡石闸记 [明]刘大昕撰 重修洸河之记 [元]阙名撰 会通河黄栋林新闸记 [元]楚惟善撰 都水监厅事记 [元]宋本撰 重修会源闸记 [元]揭侯斯撰 重浚会通河记 [元工赵元进撰 重修济州任城东闸题名记 [元]俞时中撰 改作东大闸记 [元]李惟明撰 浚洸河记 [元]李惟明撰 黄良泉记 [元]顿举撰 创建鱼台孟阳泊石闸记 [元]赵文昌撰 都水监创建穀亭石闸记 [元]周汝霖撰 敕修河道工完之碑记 [明]徐有贞撰 治水功成题名记 [明]徐有贞撰 沛县新设飞云闸记 [明]张晔撰 观泉亭记 [明]吴宽撰 中书右丞相领治都水监政绩碑记 [元]欧阳玄撰 河防记 [元]欧阳玄撰 汲水新渠记 [宋]陈师道撰 徐州洪兴造记 [明]彭时撰 重修徐州洪记 [明]饶泗撰 重修徐州洪题名记 [明]薛远撰 重修徐州百步洪记 [明]商辂撰 吕梁洪修造记 [明]李东阳撰 吕梁神庙记 [元]赵孟頫撰 重修吕梁下洪故道记 [明]徐琼撰 孚应通利王碑记 [元]都士周撰 敕赐灵慈宫碑记 [明]杨士奇撰 清江厂题名记 [明]席书撰 重修清江浦漕运厅事记 [明]金铣撰 常盈仓周垣记 [明]胡瓘撰 重修常盈仓记 [明]王臣撰 户部分司题名碑记 [明]毛泰撰 平江侯恭裹陈公神道碑铭 [明]杨士奇撰 恭襄祠碑记 [明]杨昶撰 南旺庙祀记 [明]阙名撰 加封平江侯谥恭裹陈公祠堂记 [明]吴节撰 总督漕运宪臣题名记 [明]邵宝撰 高邮州新开湖修筑记 [明]刘健撰 高邮州新开康济河记 [明]刘健撰 重修雷塘昭佑祠之记 [元]马允中撰 重修陈公塘记 [宋]李孟博撰 仪真东关闸记 [明]庄泉撰 闸对记 [明]黄瓒撰 仪真县新建拦潮闸记 [明]杨一清撰 仪真县重建新闸记 [明]王懊撰 重修奔牛闸记 [宋]陆游撰 瓜洲镇新建漕运行府记 [明]赵鹤撰 瓜洲镇漕运行府来旬堂记 [明]赵鹤撰 济宁治水行台记 [明]李如圭撰 总理河道题名记 [明]于湛撰 重修兖州府河记 [明]王廷撰
作者: (宋)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简介:《杨文公谈苑》,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李裕民辑校。作者才高学博,见多识广,所记内容包罗万象,以人事、诗文为主,旁及科技、宗教、艺术、典章制度、经济、民俗等,尤其收录了大量宋人诗歌,极具参考价值。此书至明末散佚,辑校者据《说郛》、《宋朝事实类苑》、《事物纪原》、《政和本草》等书重辑,共得二百三十四条,七万余字。《后山谈丛》,宋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全书六卷,对北宋史事人物着墨最多,于书法绘画、笔墨纸砚、水利农事、佛徒道流以至奇闻异事等,亦有不少记载。以《适园丛书》本为底本,校以他本。
作者: (宋)陈师道撰
简介:一九三一年,冒广生鹤亭(一八七三一九五九)先生在广州,见到雍正时云间赵骏烈刻的《后山集》。赵刻《后山集》中诗的部分是根据诗体编排的,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顺序,共八卷,六百七十九首。冒先生在封面上题了以下的话:“行箧无任渊注本,粗读一过,尚拟检宋人诸集及地志说部,为渊补注。炳烛余年,或恐徒成结想,然书成自是不朽之业也。疚齐壬申八月朔题。” 那时冒先生不但没有任注本,还不知道陈后山诗的其他版本。隨后他即已查到陈唐刊本和马暾刊本,并发现蒋光煦别下齐《斠补隅录》中有《陈后山集校记》一种。於是在赵刻本第二册和第三册封面上,分别作了以下的题记: 雍正间有嘉善陈唐刻本,即魏衍本,无注。衍所未收,分体为逸诗,马暾本已全载。别下齐《斠补隅录》有《陈后山集》一种,乃以舊钞本、任注本、毛钞本校明本。並传录何义门校语。兹一一迻写书眉。三月廿四日慕园。 上面所记的三月当是一九三二年。前一则题记中所说的马暾本,也就是后一则题记中所称的明刻本。 别下齐《斠补隅录》所载的就是何焯(义门)的校语。 按一九三二到一九三四两年中,冒先生进行《后山诗注》的补箋工作。在他的自订年谱草稿一九三一年壬申项下有“赴粤,四月游罗浮,五月归在南京,六月返皋”一段。番禺陶氏爱庐覆刻的赵本《后集山》,便是那时在广州所得。回如皋后,家中有大量书籍可供引用。年谱草稿一九三四年项下有三一月以《后山诗箋》付拔可印行”一句。可见两年后已经全部定稿。那两年冒先生是六十岁到六十一岁。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是在一九三六年。 书出后,二十年来冒先生在上海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活的晚年。起初致力于宋词的研究,著有《四声钩沉》、《疚齐词论》、《宋曲章句》、《倾杯考》、《东鳞西爪录》、《新斠定云谣集曲子》等书,並编订了不少宋词的校记。其后十多年中,研究《管子》、《文子缵义》、《京氏易》、《新书》、《新语》、《春秋繁露》等,著有《管子集释长编》、《管子校正勘误》、《列子释文》、《春秋繁露释文》、《周易京氏义三种》等,并将有关经、子的短篇论文彙成《小三吾亭杂著》四巨册,约计字数在百万以上。而这二十年来,对《后山诗注补箋》却没有什么修动。一九五七年,冒先生八十五岁,重来北京,心情很是兴奋激动。 诗稿中有“正是新邦红五月,天安门上树红旗”之句,表达了对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喜悦。那时出版社的同志来联系,拟将《后山诗注补箋》重版,于是订立了稿约。回上海后,曾经集中精力整理过一短时期并得见潘博山先生提供的蜀宋大字本《后山先生文集》进行校订。终因年高,显示出“晚岁心存力已疲”的状态。从五七年底到五九年八月逝世,几乎大部时间在华东医院卧病。然而由于学术研究是他一生的事业,从留存的任何片纸只字中,处处可以看到他谨严不苟的认真负责精神。五九年六、七月中,我那时在河南商城,冒先生还曾来信问过一次,可见他对这书一贯非常重视。冒先生五九年八月(农历七夕)在滬逝世后,我在京一直未能前往整理遗稿。今年一月才有机会去滬将后山诗箋的原本携京。到今年(一九六一年)四月下旬,才有时间开始整理。 陈后山名师道(一○五二一一○一),是所谓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吕本中所著《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他的名次仅列在黄庭坚之下,作为第二。宋元间江西派的方回著《瀛奎律髓》,作出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三宗便是黄庭坚、陈师道和后来较晚的陈与义。方回并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可见当时之推崇。但以后反对江西派的人则对陈后山攻击不遗余力,如清初主张西崑体的冯班等,认为他生硬、费解、晦涩、拙俗。这些我们应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陈师道的一生浮沉在下级官吏中,在徐州、颖州和棣州当州学教授,到四十九岁临死的一年,才从棣州教授调到祕书省为正字。他的门人魏衍在《彭城陈先生集记》中,对他的事迹、著作,都有详细记载。箋文更引证《宋史》本传、《曾巩传》、《东坡集》、《山谷集》、《荆公集》、《雞肋编》、《老学菴笔记》、《能改齐漫录》以及其他文集、笔记、诗话等,对陈师道的一生提供了详尽的资料陈师道一生事迹的突出之点,可以从南宋学者朱熹的几句话中看出。《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看过东都事略.陈无己传》以后说:“只是说得个影子,《陈无己传》好处都不载。最好是不见章子厚、不著赵挺之棉袄、传钦之闻其贫甚,怀银子见他,欲以赒之,坐间听他议论,遂不敢出银子。”章惇、赵挺之是朝廷的權贵,关于章、赵的事,箋文已有详释。这些地方表现出陈的风骨嶙峋和耿介。他除了对朝贵的冷峻,对所钦敬的人,却是极热情的。在徐州教授时,苏轼出守杭州,陈师道没有得到州官许可,毅然往南京和苏轼话别,因此失去了徐州教授的职位,而在诗集中留下了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的诗句。 陈师道的诗集和文集是魏衍据陈的手稿甲、乙、丙稿编定的。南宋初年,四川新津人任渊为黄庭坚和陈的诗集作注,所以陈的诗集今日分有注本和无注本两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任渊注的评语是: 渊生南北宋间,去元祐诸人不远,佚文遗跡,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排比年月、鉤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 事实上任注主要是注解诗句的典故出处,附带注陈的交游和社会情况。箋则是主要箋释陈的交游和当时社会政治情况,对于典故出处,任注基本上完备,所以祗偶一涉及。这是任注和冒箋的区别所在。任渊注陈诗以后,到冒广生作补箋,中间相隔八百多年,时间隔长了,有利条件是能看到更多的资料,如本书卷十二《钦圣憲肃皇后挽词》一首中“决策天同力”一句,任渊没有注,冒箋引李焘《续资治通监长编》元符三年正月已卯一条,说明章惇与神宗向皇后争执宋王朝皇位继承人的经过。而李焘的书是任渊来不及看到的。 箋释的工作,非常细密和认真。举一个例说,如卷二《追呼行》㈠,箋引庄季裕《雞肋编》所载陈师道使用俗语的例子共有一一十一处,而箋文将一一十一个例子的出处都一一检出。对于补箋的价值,试为归纳几点如下:(一)补充了任注的不足。所引用书多,箋释的范围广,包括当时政治、文化和诗坛等各个方面。(一一)补箋修正了一些史书和笔记的错误。如卷一《嘲秦觏》一首的箋文根据任注,並引证《高郵州志》和《山谷诗集》,证明《宋史》和《东都事略》的误载。《逸诗》卷上《登凤凰山怀子瞻》一首的箋文,根据后山自注所引苏轼诗证明施注苏诗中熙宁九年编入密州的诗,应改编杭州。(三)补箋開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历代为古人诗补注、集注的很多,大都限于释虫鱼、注草木,龂龂于典故的出处。宋人诗集从李壁注正安石诗、胡穉箋陈与义诗,到清沈钦韩注范成大诗,都不外如此。而这一箋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箋释的是北宋后期社会政治情况的一个侧面,以陈师道的经历为纲,因此使后学者更易于理解陈诗,而且对文学史、社会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我的水平和时间的限制,祗能对箋本做以上简略的介绍,其内容优缺点还待读者的进一步提出。去。原稿如下: 在整理箋本的过程中,发现冒先生为箋本所作序的一个開头,以后就没有写下后山诗分有注无注两种,无注者连文,诗日五七,文日千百,凡一十卷,《诗话》、《叢谈》则各自为卷。政和五年乙未其门人魏衍编,有次年丙申元城王云题。宋末元初茶陵陈仁子…… 根据这启发,进一步探索《后山集》的各种版本,和各个时期的藏书目录,首先草成了《陈后山诗集的流传》一文。然后把宋、元、明、清所有《后山集》的序跋作一彙编。并根据所能见到的后山诗版本辑录了一个校记。 关于笺文本身方面,除了将冒先生自己补充的很少几条列入外,还有陈彰先生和郑雪耘先生的一些见解,也都补入,并加注明。此外,对商务原本误排的字也作了改正,对少数笺语的引文,作了修订。 至于整个笺文的体裁和内容,还不可能作更多的覈对和变动,我想必然还有可以修正的地方,这些都要求读者的指正和进一步的加工。 ㈠这一首诗题,最早的宋蜀大字本作《追呼行》,其余各本均作《鸣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