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ing Back at Chengdu:Through Lens of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作者: (美)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摄影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简介: 百多张用老式干版相机拍摄于上世纪初的照片,印在百年后21世纪初的书上,一定是耐人寻味,更何况这些照片都拍自中国。
照片的作者是位美国人,名叫路德·那爱德(Luther Knight),他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化学学士和哲学博士。191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安而拨那市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聘用教学协议,当年6 月,31岁的那爱德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教授数学和化学。在此期间,他利用假期对四川北部和西部进行了地质勘探,带回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地质地貌照片。1912年,由于清政府瓦解,西部地区动荡不安,那爱德离开成都到南京大学教书,后又去上海,在上海波尔照相馆任专职摄影师。1913年在成都去逝,年仅34岁。
2000年,那爱德的重孙来约翰偶然得到了他的曾祖父在中国拍摄的290多张玻璃底片和170多张赛璐珞醋酸胶片。这些照片都是那爱德在中国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令人吃惊的是,在这1000多个短暂的日子里,他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最重大的一段变革时期完全包容在内了。他的照片所拍摄的就是这段中国历史上短暂但却命运攸关的时期。这些照片竟隐没了90年之久,今天终于能与大家见面,中国旅游出版社选编了其中部分作品结集出版了一册《回眸历史———20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
看这些老照片总有一种由衷的敬意,照片上的人都是我们的祖先,照片上的事都是我们的历史,拍照片的人是我们的前辈。《回眸历史》中收录了摄影者涉足之地的社会风貌、自然风光、人物景观等等,包括辛亥狂潮、劝业谈往、乡情问农、市态百象、茶马古道、壮丽三峡等多个片段。除去照片的历史或人文诸多价值外,其艺术造诣也不可小视。作品的内容既有纪实、风光,又有人像、静物,很难想见,百年前的摄影家就能够以恰当贴切的手法表现不同的题材,并游刃其中。从考究的光影、规范的构图的运用,到即兴的抓拍、胸有成竹的设计,都令今天的摄影家钦佩。
那爱德作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启示,就是拍照的态度。一个来自异域的教书匠,以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去拍照,他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呢?他虽然没留下只言片语的答案,但从这些朴素、亲和、真实照片中明显地看出,他把自己的感受和命运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地联系在一起。他的照片中没有哗众取宠的猎奇,没有居高临下的嘲讽,更没有恶意的诋毁,当然也没有个人的功利,否则也不会让它尘封百年。这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优秀摄影师应该具有的崇高。至此,想起我们狂热地拍摄雪山、寻觅月亮的时候,站在相机旁边还有多少衣衫褴褛饿着肚子的父老乡亲,我们不该掉转镜头,对准一张张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脸吗?
翻看这些泛着蜀中热辣的霉味和古韵的照片,沉重地体会和追索着一位摄影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