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舞蹈志,浙江卷
作者: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1999
简介:[双龙戏珠] 流传于浙江长兴县弁山乡一带。据说:建国前弁山龙华寺出会,湖州白雀乡一舞龙队赶会,途经青草坞村时,当地村民要求他们舞—下,可龙队扬长而去。为此激发了大家要创造龙舞的决心,便自筹大米作经费,由陈秀明先生根据其父传授技艺,结合当地乡土风情创作出“双龙戏珠”舞蹈,并以当地地形特征而命名。该舞逢年过节走村串户表演,表演时按习俗,要龙头先进院屋,演毕龙尾先退出,常用的套路有“半边月”、“龙喷水”、“二三珠”、“锁”、“蝴蝶采花”、“龙展威”等二十八种。舞时舞者脚步不能有误,否则龙身要打结,如用刀割断龙身,视为不祥之兆。老艺人陈秀明舞龙技艺惊人,他可将龙珠抛出墙外,随即追接手中,使龙紧跟龙珠腾空飞跃。
[双狮抢灯]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流行地域广,盛行时全县共有四百多个班,几乎村村都有它的踪迹;沿袭历史长,有史可考的可追溯到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宁海在我省有“狮舞之乡”的美称。
宁海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是一个文明的古县。晋地理志载:宁海人“气躁性轻,好佛信鬼”。全县各地寺院庙殿尤多。历史上不少高僧都到过宁海,天台国清寺开山祖智者大师、僧一行、鉴真都有足迹留存在宁海。在佛教节日里(如庙会、开光)往往要舞狮。光绪《宁海县志·风俗》载:“元宵燔桑柴,谓之蝉址界,市庙里社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城中演到十四起,乡间十三起)。”敬神演剧不仅仅是演剧,它包括龙舞、狮舞、采茶、马灯等民间舞蹈,其中以狮舞最为突出普遍。隆重举行接待仪式。民间流传有:南宋丞相叶梦鼎回乡时,百姓要抬出草龙,舞狮来迎接,由此可见南宋的宁海已流行狮舞了。宁海各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狮子的故事。《双狮抢灯》是南岙村老艺人们在传统狮舞表演基础上,依据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发展而成。相传远古时,南岙村后的冒峰山上出了一群妖怪,吞云吐雾,喷毒吐瘴,残害牲畜。一日文殊菩萨骑着金狮路过,见状惨不忍睹,便命金狮下凡治妖。金狮至冒峰山轻声一吼,妖怪便慑服了。百姓见金狮能除妖灭灾,便敬之为神。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妖怪作法变了一只盖天灯到洞口引诱狮子,狮子见天灯室盏便追着玩,狮子贪玩忘了归程。狮子不在,妖怪又出来残害人畜,有个小伙子决心为民除害,制做了一盏精致的室灯,出门寻找狮子,小伙子过了六六三十六条大河,爬了七七四十九座山头,找了八八六十四个县府,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海南见到狮子。狮子见小伙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