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89 项 “《传记文学》”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贾英华 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1-1
简介: 《末代皇族的新生》根据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贾英华在《百家讲坛》栏目的同名讲稿整理而成。 1912年,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结束。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逊位后,仍然保留宣统帝号,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国民政府每年给皇室拨付费用四百万两白银。直到1924年,18岁的溥仪突然被赶出故宫,宣统皇帝称号也随即废止。至此,大清皇族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失去了无上的荣耀,也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在此后动荡的历史中,末代皇族里,有人变卖家产、吸毒偷生、悲凉死去;有人放下身段,街头拉车、自谋生路;有人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也有人保持气节、艰难度日,迎来新生。特别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从皇帝变成公民,成为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种变化举世罕见。那么,末代皇族的新生之路究竟有多么艰难?晚清宫廷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皇族中脱胎换骨、自食其力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呢?本书为您回望那段跌宕的历史,为您揭秘皇族新生。
作者: (汉)司马迁原撰;臧瀚之等编写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2
简介: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札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平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京华出版社去芜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申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中华国学传世浩典》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史记故事》便是丛书之一。 中国文化史中的某些史学著作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先生对《史记》赞叹不止,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推崇备至. 《史记》记录的历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深远。 本部《史记故事》辑录了《史记》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撰而成。编者在每一篇故事前插入了简评,或诗词,使本书的知识含量最大化,同时,大量精美的图片,使本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地希望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
作者: 刘海涛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文学写作教程》是“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编写者用新的文体写作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文学写作的本质特征、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智能结构和文化素养;从每一文体最小结构单位的提炼开始,推导出该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规律。内容既涉及诗歌、散文、散文诗、微型小说、戏剧小品、科普小品、儿童文学、传记文学、文艺评论等传统文体,也包括网络文学等信息时代产生的新兴文体。在编写思路上,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归纳某一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使《文学写作教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审美可读性。《文学写作教程》拟与相关的文学写作网站建设相配合,以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实践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式。 《文学写作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用书,也适合社会上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作者: [汉]司马迁原撰;林川等校译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4
简介: 中国文化史中的某些史学著作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先生对《史记》赞叹不已,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推崇备至。《史记》记录的历史,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行文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其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典范,影响至深。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的宗旨,最新图文全译本《史记》,化艰深为浅显,熔译注于一炉,配图画求释义,更好地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名著的全貌。
作者: 纪江红主编;高瑜编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5
简介: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司马迁几乎花费了毕生心血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他从五帝起,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天下,呕心沥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的总结,又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鲁迅先生高度称颂《史记》的文化价值,直呼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内容全面,体制完备,规模盛大,是古代中国一部空前的大书,也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同时也体现着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并且是我国传记文学的滥觞;它既为后人记载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也释放出司马迁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灿烂光华。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进步的历史观、民族观、经济思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审美观都明白无误地在这部大书中显现着,而后世的《史记》研究,已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它丰厚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去苦苦探寻、思量。
作者: 霍长和,金芳著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简介: 《二人转档案》与现已面世的所有二人转著作都不同。作者不是以冷眼旁观的姿态,理性地剖析和思考二人转,更不是汇集资料要说明什么问题。而是走近她、亲近她、客观追述她的历史,真实描写她的现状。应该说,这是一部用心写成的著作。大凡用真心和真情写成的东西,就必有感人之处。 霍长和是文艺评论家,发表过许多精彩的文章,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红色音乐家——劫夫》。他是在研究当代文艺现象时,对二人转产生了兴趣,于是就经常自己买票到小剧场去看二人转,于是就产生了要写一写二人转的冲动。 金芳是辽宁省曲协秘书长,发表过许多曲艺评论。在组织各种二人转赛事中,她与诸多民间二人转艺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于是她既熟悉了二人转艺术,更熟知二人转艺人的喜怒哀乐。说起阎学晶、王小宝、张小飞、唐鉴军等人,如数家珍。 《二人转档案》这个名字很有创意,当然,这本书并非真正的二人转档案。东北二人转的真正档案,在东北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心中收藏着。但愿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尤其是东北人。二人转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让我们走近她、亲近她、帮助她一路走好,让她把白山黑水的神韵,融入时代的主旋律,以感动走向振兴的大东北和更多的中国人。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光盘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简介: 《富兰克林自传(英汉对照)》是美国传记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传记,是每一位美国青年必读的精神读本,也是举世公认的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励志奇书。每一位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英汉对照)》的读者都会努力成为一个像作者一样优秀而善良的人。
简介:《中国名人传记文学》光盘收入三十多位著名人物的传记,包括领袖、将帅和作家。这些名人的传记将革命先驱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的缩影。撰写《中国名人传记文学》的作家都是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有着重要影响,从他们创作的传记作品中,可以感受到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动力。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作者: 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中国现代小说史》主要探讨了1917—1957年间中国新文学中成就最高的小说一门的创作历程,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并论证了沈从文、张天翼、钱锺书、张爱玲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其典范性的理论框架,早已成为东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也是必读之作。本书英文版自1961年出版以来,已经两次修订。中文繁体字版也早于1979、1985年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2001年又在香港出版了中文繁体字版增删本。本社此次出版的中文简体字版是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传记文学丛刊之四十九”)为底本。本书由夏志清编著。
作者: (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
简介:《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作者: 林语堂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 《苏东坡传》由林语堂著,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传》适合传记文学爱好者阅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0.11
简介: 《希腊罗马名人传》(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又称《对传》(parallel lives),简称《名人传》或《传记集》。它是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鲁塔克(lucius mestriusplutarch,约公元46-120年)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纪传体历史著作之滥觞。 一,普鲁塔克以历史传记名垂于世,但他却没有给后世留下本人的传记或自述材料。正像对于很多古代史学家、文学家一样,我们关于普鲁塔克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散见在他本人著作中的叙谈插话推断而来。普鲁塔克约于公元46年生于希腊中部贝奥提亚地区的克罗涅亚小镇。他的家境富裕而有文化素养,父亲阿里斯托布洛斯就是一位有名的传记作家并对哲学很有研究。普鲁塔克幼承庭训,早就养成了对学问的爱好,渴求知识,孜孜不倦。青年时代游学雅典,师从阿莫尼乌斯研习数学、哲学、修辞学、历史学和医学。他曾广泛游历希腊本土的历史名城,如底比斯、科林斯、佩雷斯等;遍访爱琴海诸岛,并到过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所到之处,普鲁塔克总是留心研究当地的宗教、政治问题,同时注意搜集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说、趣闻佚事、谚语格言,他甚至还收集各种碑刻、绘画、图表等等。所有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就无所遗漏。这就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通晓当时的多种学间,并能关心世道人心,成为当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富有人道精神的饱学之士。 大约从公元69年至公元79年,普鲁塔克因公务被派往罗马,并在那里讲授哲学。其间结识了很多名人,他也游历了意大利的其他地方。这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罗马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普鲁塔克深知自己是来自僻壤小镇的外乡人,所以十分重视亲临大城市,博览群书,广交社会有识之士,搜集材料。尽管他获得了罗马公民权,他还是从罗马回到了家乡克罗涅亚。他一边潜心著述,一边担任了许多公务职位,热心公益事业。他曾多次担任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德尔菲位于克罗涅亚以西约20英里,被称为普鲁塔克的第m故乡。普鲁塔克于公元120年去世后,德尔菲人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塑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公民。 普鲁塔克性情温良敦厚,和善而豁达,恬静而不慕虚荣。文如其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充分了解到他的性格,尤其被后世史家乐于称道的是他以孝涕友爱为立身之道。家庭生活和睦美满,他的妻子提摩泽娜贤慧朴素,夫妻相爱甚笃。这一点在他女儿4岁夭折时他写给妻子的安慰信中得以充分的表露。他的父亲和兄弟也时常在家宴上露面,这种家宴的席间漫谈也成了他写作的重要素材。普鲁塔克在家的生活平静而顺遂,朋友们也常来探访,讨论哲学伦理问题,他也常在作品中提到他朋友的名字。 普鲁塔克生平著作宏富,被称为古代罕见的多产作家之一。根据现存的《兰普利亚目录》,普鲁塔克著述共达277种,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保存至今的100多种,由后人辑为两集,一为包括50篇传记的《名人传》,一为包括六七十篇论文和语录的《道德论集》。虽然普鲁塔克享有盛誉的传世之作是《名人传》而非《道德论集》,但后者探讨了伦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文学等问题,内容极为广泛,反映了作者的伦理思想、宗教观、世界观以及所处的时代的背景、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是了解普鲁塔克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普鲁塔克的伦理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理论,兼取亚里上多德、斯多葛派以及毕达哥拉斯派各家之长。从哲学观点上看,他是一个以柏拉图学说为基础的折衷主义者,并特别注重道德实践。因此,他的哲学思想的重心是伦理道德问题。他为古希腊“圣贤”们的思想文化成就而感到自豪。他对柏拉图更是景仰有加,可以称得上是柏拉图忠实的信徒。 《名人传》历来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库中的瑰宝,是一部融历史。文学和人生哲学于一炉的宏篇巨制。古代希腊、罗马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有赖于《名人传》中绘声绘色的叙述而流传下来的。近2000年来,《名人传》以丰富多彩的史料。朴素生动的叙述以及渗透其间的伦理思想,一直为人们喜爱称道。尽管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专著,但因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古希腊罗马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详尽地描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保存了许多已散件的文献材料和难得的传说佚事,至今仍是研究希腊罗马历史所必不可少的典籍。另一方面,普鲁塔克也是西方传记文学的鼻祖,因而又被称为西方“现代心理传记作家”的先驱。他的笔调和文体风格对欧美散文、传记、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普鲁塔克在西方史学、文学和伦理哲学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二,现存的《名人传》共有50篇,其中46篇以类相从,是名符其实的对传。用一个希腊名人搭配一个罗马名人,共23组,每一组后面都有一个合论。其余四篇则为单独的传记,不作对比,也没有合论。原书各传的先后顺序只有部分可以确定下来,如第一对传记是希腊英雄伊巴密地达(epaminonda)和罗马名将西比阿(scipioafricanus)及其合论(现已佚失);第二对姊妹篇在希波战争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大败薛西斯、战功赫赫的雅典军人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传(themistocles)与五次被选为独裁官、四次因战功而举行凯旋式庆祝大典、被授予“罗马第二奠基人”称号的卡十卢斯传(camilius);第三对是一生戎马倥聦、驰骋疆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客蒙(cimon)与能征善战、在对抗波斯人的战争中功绩辉煌的罗马军事家卢库卢斯(lucullus)及其合论;第四对分别是作为希腊和罗马的立法者、奠基人的吕库古(lycurgus)与努马(numa porpilius)传及其合论;第五对是古希腊卓越的演说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与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罗(cicero)的传记以及合论…第十对是伯里克利(pericles)与费边(fabius)的传记及其合论。 根据诺斯爵士最早的英译本,17世纪后半叶英国大文豪德莱顿的重译本以及法文和欧美其他的版本,这些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代先后的原则排列。这样做也更符合历史传记的通例。现在的《名人传》一般从古希腊、罗马的开国君主忒修斯(theseus)和罗慕洛(romulus)的传记开始,以下分别是吕库古——努马,梭伦(solon)——普布利科拉(puplicola),地米斯托克利——卡米卢斯,伯里克利——费边,亚基比德(alcibiades)——克里奥拉努斯(coriolanus),提摩勒昂(timoleon)——伊米尼乌斯(aemilius paulus),佩洛皮达斯(pelopias)——马克卢斯(mancelius),阿里斯提德(aristides)——马可·伽图(maxcus cato),菲洛佩门(philopoemen)——弗拉弥尼乌斯(flaminius),皮洛士(pyrrhus)——马略(caius marius),吕山德(lysander)——苏拉(sylla),客蒙——卢库卢斯,尼基亚斯(nicias)——克拉苏(crassus),塞尔托里乌斯(sertorius)——尤蒙尼斯(eumenes),阿格西劳斯(agesilaus)——庞培(pompey),亚历山大(alexander)——凯撒(caesar),福基昂(phocion)——小林图(cato,the younger),阿基斯(agis)——克利奥十尼(cleomenus)虚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盖约·格拉古(caius gracchus),德莫斯提尼——西塞罗,德米特里(demetrius)——安东尼(antony),狄翁(dion)——布鲁图(brutus)。最后是4个单独的传记:阿拉图传(aratus)、阿塔薛西斯传(artaxerxes)、伽尔巴传(galba)、奥托传(otho )。 《名人传》以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广阔的历史舞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对传的形式,普鲁塔克认为,若要更好地了解各种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或相似,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他们的生活和行动相互对照比较,就好像艺术馆陈列的肖像画一样。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在《名人传》中,我们不时可以体会到。例如,在伯里克利与费边的合论中,普鲁塔克认为伯里克利曾以庙宇和殿堂等宏伟的公共建筑装点了雅典城邦。对比之下,从开国直到几代大帝统治期间,罗马人所追求的辉煌壮丽都显得黯然失色。进一步说,无论是气度恢宏的设计,还是美奂绝伦的建筑艺术,希腊的成就高耸人云,远远凌驾于罗马之上,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普鲁塔克一方面具有泛希腊主义的爱国情绪,为古希腊过去的辉煌和成就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拥护罗马帝国,赞扬罗马自建国以来的文治武功。他的《名人传》原是献给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宠臣索西乌斯·塞涅基奥,用以增进希腊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和睦和友谊。为了证明古代希腊也像罗马一样拥有自己杰出的立法家、军事家、演说家,普鲁塔克把一位希腊的杰出人物与他认为属于同一领域的罗马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分别列传叙述并殿之以合论。 总体上来看,《名人传》中的每一个传记都有一定的写作模式。普鲁塔克总是首先交代人物的家世、家庭教养、少年时代的成长和遭遇,然后传记的重点就是主人公如何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或则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或则忍辱负重,救民于水火;最后以死时的情景及身后的影响为终结。由于每一个人物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相貌各有特点,因此在作者笔下必然呈现为同中有异、共性中见个性的描述。尽管每一十传记都在一般模式下写成,由于作者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其间镶嵌以绘声绘色的轶事趣闻,杂糅以伦理思想和评论,使得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各具特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鲁塔克善于从所记人物的生平经历及诸多事件中提炼出一两件能反映出其性格的小事,作点睛之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格拉古兄弟传》中对提比略和盖约兄弟在性情上的差异以及作演讲时的不同姿态的描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伯里克利传》中,普鲁塔克一开始就着重描述了他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伯利克里的形体各方面都无可挑剔,惟独头颅较长,不成比例,他的外貌长得像那个僭主庇西斯特拉图。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他们二人这样相像都感到惊讶。但这样描写作者仍嫌不够,还要从各种喜剧台同中来加强读者对于伯利克里的“海葱头”的印象。对于伯利克里的相貌特征,凡是读过《伯里克利传》的人,恐怕是忘记都很难:这就是普鲁塔克历史的叙述中所表现的艺术魅力。 三,《阿基斯传》是《名人传》中作者着重渲染道德理想的代表传记之一。阿基斯虽然生长于富裕和奢侈的环境中,但他早己反对享乐,摒弃了一切奢侈;在风气普遍堕落的时代他仍崇尚克己、朴素。乐善好施;他信仰神谕,要让所有的斯巴达人都按吕库古所制定的法律,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率领的军队士气高昂,军纪严明,英勇善战。阿基斯简直就成了普鲁塔克道德理想的化身。由于他保全了李奥尼达的性命,自己为人最温良、最仁厚,又相信了他的敌人,结果成了被监政官处死的第一位斯巴达国王。作者的结语是:这就使爱他的人比仇视他的人更应当责备他了、对于书中所记述的杰出人物在性格或行为上的道德瑕疵,普鲁塔克也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写传记就好像是画肖像画。如果这些杰出人物有些微的瑕疵,画家们既不应该完全忽视,也不应该加以夸大。因为后者使肖像变丑而前者使肖像失真。历史学家不应该热衷于描绘这些缺点,而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他之所以要指出这些缺点,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的本性不可能没有缺陷。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人是没有的。《名人传》中的英雄们的美德方面并不个个都是完美无缺的。譬如客蒙和卢库卢斯两人款待宾客的豪华奢靡以及私生活上的放纵无度,阿基斯则对他的敌人过于温良仁厚、盖约有时则过于鲁莽冲动等等。 《伯里克利传》最好地体现了普鲁塔克的写作信条。他认为他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传记。最显赫的业绩不一定总能表示人们的美德和恶行,往往一件小事、一句话或一个笑话却更能清楚地显示人物的性格和趋向。因此他要专心致志于展示人物灵魂的特征及其表现,并借此描绘每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将他们的赫赫战功政绩留给别人去写。在《帕里克利传》中,普鲁塔克一开始就做了一番伦理的探讨,最后的结论是:美德是有吸引力的,它能使人立即产生身体力行的冲动,不仅模仿它能使观看者的性格得以形成,就连研究它也能提供行动的准则。普鲁塔克也忘不了告诉读者这是他写的第十个传记。接着就对伯里克利的大头颅议论了一番,然后就是对伯里克利性格特点的描述:举止庄重文雅,表情沉着严肃,说话声调柔和。紧接着就介绍了第一段趣闻轶事:有一次,伯里克利被一个毫无教养的人整天辱骂,他竟然忍耐着,一声不吭。到了傍晚,他从容不迫地走回家,那家伙仍在他后头,辱骂不休。他进屋时,大已经黑下来了,他就吩咐一个仆人打起火把,让他送那人回家去休息。只要我们读到这里,一个与众不同的伯里克利的形象就初见端倪了。在整个传记中,普鲁塔克对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的描述相当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他远征克索涅索一役和征对萨摩斯人的情形,而对其在雅典城邦所实行的政治改革则很少提及。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雅典所实行的民主政治改革有所偏见,而对斯巴达的军事民主制则有所偏爱。但是他对于伯里克利的其他优点,还是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如不谋私利,富有领导才能,能言善辩,机智过人,以及给雅典所带来的无人能及的建筑艺术成就。伯里克利去世以后,人们对他的功业相当怀念,常常谈起他的品德和才于,历数他的功绩。作为一个为城邦屡建战功的将领,他一共建立过9座纪功柱。总之,普鲁塔克对于伯里克利生平的描述时所用的史料不同于一般史学家,体现了他着重描写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小事的写作原则。我们也从他的笔下见到了伯里克利的另一面。这也是普鲁塔克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的另一面——关于人物心灵的历史。 在《费边传》中,普鲁塔克又回到了以人物生平主要事迹为线索的常用传记方法。它体现了普鲁塔克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费边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著名的拖延战术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周旋,解救了处于危机中的罗马,并因此而名垂史册。费边出生于罗马声名显赫的大家庭,据说其祖先曾以设置陷阱猎取野兽为生,其家族因此而得名。幼年时,费边性情温和,沉默寡言,行动迟缓,被认为是“驯良如羔羊的人”,也被误认为是几分痴呆,简直是蠢材。但是普鲁塔克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觉察到他灵魂深处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格和磊落大方、勇如雄师的素质。以后,费边在苦练演讲术并以征战来锻炼体魄。在第一次任执政官期间,费边就取得了大破南高卢和利古里人的胜利。此后他临危受命,被推选为独裁官、面对汉尼拔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费边采取了著名的拖延战术,即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避其锋芒,联合意大利各城邦与其周旋,听任汉尼拔处于巅峰状态的锐气减弱,直到“就像从微少的薪柴燃起的火焰必将自行熄灭一样”。费边首先极力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后经卡西努姆战役、坎奈大战,费边的声誉也是几起几落,并连续担任了三届执政官。每一次战役,罗马军队屡战屡败,而每次失败都是由于当时的骑兵长官未能执行费边的拖延战略。这一方面反映了汉尼拔的足智多谋和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下费边的拖延战略是明智之举。虽然作者描述的重点是几次战役的过程,如对卡西努姆战役中汉尼拔使用的著名的“火牛阵”,坎奈战役中汉尼拔大获全胜的战术阵形,但是普鲁塔克总是在战争过程后描写费边是如何地忍辱负重,面对嘲讽而泰然处之,如何保持他不骄不躁的美德。例如,卡西努姆战役后由费边和米努基乌斯共同指挥军队。米努基乌斯不满费边的拖延战略,率领军队独自安营扎寨。汉尼拔利用米努基乌斯好战的弱点,布置埋伏,大败米努基乌斯指挥的军队。费边及时赶到,才免于全军覆没。米努基乌斯及其部下对费达感恩戴德,对他的仁慈和智慧心悦诚服。费边第四次任执政官时取得了塔伦同战役的彻底胜利。是役,他与汉尼拔斗智斗勇,最后汉尼拔不得不私下里承认说:看来罗马人也有一个汉尼拔,以他们目前的兵力要占领全部意大利是不可能的。大约在汉尼拔从意大利扬帆遁离时,费边一病不起,长辞人世了。普鲁塔克对费边以坚韧精神战胜年轻、高傲的汉尼拔大加赞赏,认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不让危难拂乱其心,也不因此而放弃他所信守的行为准则,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人格。 在《梭伦传》中,普鲁塔克主要塑造了梭伦作为雅典立法者的形象。梭伦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乐善好施。到梭伦年轻的时候,已是家道中落。梭伦一面外出经商,一面游历。普鲁塔克认为梭伦出外旅行,主要是为了获取经验和学问,并不是为了赚钱。在此过程中,梭伦认识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泰勒斯等人,并获得了古希腊“七贤'”之一的美名,也显示出了杰出的诗歌才能。普鲁塔克在此传中保存了梭伦许多著名的诗句,如:“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僭主政治是一个可爱的地位,可是没有一条路可以由那里走下台。”公元前600年梭伦率领雅典人通过智取从麦枷拉人手中夺回了萨拉米斯岛,从而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使他一举成名。此后,雅典发生山区派、平原派和海洋派之间关于政治制度的纷争。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被选为执政宫,并被指定为当时危机的调处者和立法者。梭伦从此开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普鲁塔克记述的内容主要是梭伦所制定的法律和这些法律在当时的实施情况以及所产生的反响,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梭伦的法律一开始实施,每天都有人到他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那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或删除某些条文,还有很多人去询问有关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梭伦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就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旅行去了。他希望这段时间内,人们会习惯他所订立的法律。等到梭伦结束游历回国时,雅典发生了以庇西斯特拉图准备实行僭主政治而引发的冲突。梭伦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他死后遗体被焚化。骨灰撒在他曾经为之战斗过的萨拉米斯岛上。 《地米斯托克刊传》记述了这位希腊军人政治家辉煌而悲剧的一生。普鲁塔克首先点出了地米斯托克利虽出生寒微,但自幼性情刚烈,天资聪慧,立志于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的老师也曾预言,不管是好是坏,他长大后都将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处于决定意义的阶段,这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为他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在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之后,所有的雅典人都为这次空前巨大的胜利所陶醉,但地米斯托克利却夜不成寐。他敏锐地觉察到波斯人在马拉松的失败并不是希波战争的结束,而是更加严重的战斗的开端。他认为要拯救雅典,必须大力发展海军。他利用劳里昂地方银矿的收人建成了100多艘战舰。在他任执政官期间,雅典海军力量的发展对其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从海陆两面大举进犯雅典,地米斯托克利在危急关头充分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首先颁布一道法令,让他的政敌、遭陶片放逐的阿里斯提德回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又主动地将海军的最高指挥权让给了斯巴达将军欧律比亚德斯,以增强波斯同盟内部的团结。他还通过巧妙地解释神渝的办法,说服了大部分雅典公民撤出雅典,同时他施展计谋诱使波斯人在最有利于希腊人的萨拉米斯湾展开海战。正是由于地十斯托克利的审时度势、高风亮节和运筹帷幄,希腊人赢得了萨拉米斯海战的辉煌胜利。这场胜利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使他一度成为希腊最显赫的人物。此后,他与斯巴达人在防卫城墙问题上产生激烈冲突。他的政敌,包括呵里斯拉德和客蒙等人,对他施用陶片放逐法来剥夺他的尊严和杰出成就。被逐出城以后,他最初在亚哥斯漂泊。后又遭诬陷,被指责私通波斯而遭到追捕。他断定回雅典受审必将凶多吉少,因而辗转逃避,屡经艰险,最后到达波斯,投奔了波斯国王。后来,当波斯王命其为进攻雅典出谋效力时,他烙守自己的诺言,决不做有损于希腊的事,最后服毒自杀,客死异乡,终年“岁。 四,《名人传》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在于它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在普鲁塔克生活的时代,为政治上、军事上的杰出人物树碑立传已颇为流行,而《名人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种体例所奠定的模式一直到中世纪都非常盛行。就史料而言,《名人传》的取材来源十分广泛,有前人的历史著作,当时存留的典籍和文献以及作者亲身了解的传闻轶事。在历史著作中,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普鲁塔克引证的重要来源,李维的《罗马史》也是他从中汲取教益的重要文献。虽然普鲁塔克在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常常糅杂以主观的评价和道德说教,《名人传》的史料价值还是不可否认的。普鲁塔克在《名人传》中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引用了古代历史、哲学、诗歌中的大量材料,其中有很多早已佚失,还有些后世无法见到的材料,就是靠他独家保留下来的。另一方面普鲁塔克酷爱趣闻轶事和隽语名言,这也是《名人传》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在《忒修斯》传的开头所说的那样:“但愿我能将虚构的传说予以澄清,使之合乎理性,具有历史的容貌。但是,如果有荒诞无稽之处,实在难以更动,毫不足信,那就只有请求宽厚的读者诸君,对古人的故事姑妄听之了。” 《名人传》在普鲁塔克的有生之年大受欢迎,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作为希腊哲学家和柏拉图学说的信徒,普鲁塔克常在罗马宣读论文和讲学。希腊语是当时罗马文人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凡是有文化教养的希腊人,特别是哲学家,在那里都是受欢迎的。作为一代宗师,普鲁塔克在当时就得到尊敬,他的著作也一直传诵不衰。即使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廷帝国有教养的人对他的著作也十分熟悉。 文艺复兴时期,普鲁塔克的著作通过拜占廷学者传人意大利,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译成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在这一时期;《名人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人们开始大量仿效这种体例作传,歌颂世俗统治者和名人英雄业绩的传记作品层出不穷。当时一些名闻遐迩的传记作品有彼德拉克的《名人传》、蒲伽丘的《但丁传》、维拉尼的《佛罗伦萨名人传》等。这种传记体的盛行既是对普鲁塔克等人的写作传统的复兴,又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人的价值,以人取代中世纪神的位置,符合人文主义者的需要。特别是《名人传》的法文译本和英文译本问世以后,普鲁塔克的作品在西欧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几乎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爱读的经典著作了。研究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普鲁塔克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柏拉图,居第二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拉伯雷和蒙田都对普鲁塔克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普鲁塔克写作风格的直接影响。在英国,普鲁塔克也影响了一大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尤利乌斯·恺撒》、《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就是直接取材于诺斯爵士的《名人传》英译本。19世纪以后,普鲁塔克的直接影响开始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强调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反对古典主义的克制。但是德意志“狂飚运动”的代表人物哥德和席勒、音乐家贝多芬都嗜读普鲁塔克的著作。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名人传》。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还对普鲁塔克推崇备至,对其道德文章追慕不已。 尽管《希腊罗马名人传》算不上是严格意义的历史专著,普鲁塔克也无意成为严谨的历史学家,但是作为一部西方古典名著,它无疑会长久地为人们所传诵喜爱,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掘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作者: 林语堂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2009
简介:《苏东坡传》内容简介:过去童子时读古文,所读传记文字,都是短篇,如《史记》的《刺客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最长的也不过《项羽本纪》。唐代传奇如《虬髯客传》、《长恨歌传》则是小说,去真正史实太远。唐宋以至清代古文的传记文仍是短的散文。中国传记文章之长至排印成册者,似乎是开始于现代,但为数不多,其中,《苏东坡传》(111e Gay Genius)这类文学创作之出现,与过去之历演义小说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来自西方的传记文学,在英文著作中如James Boswell的Life of Samuel Johnson。Giles Lytton Strachey的Queen Victoria,Life of Abraham Lincoln,The Life of Henry George等皆是。以中国历史之长、史料之富,写名人传记的背景和基础,可算极为有利。像林语堂先生这两本名人传记写得实在好,但可惜我们所拥有的这类书实嫌太少。是否我们的学者作家能接着再写出几本来?真令人延伫望之。
作者: (西晋)陈寿撰;文婕编译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12
简介: 《三国志》 演绎三国绚烂历史再现不朽经典故事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书籍。作者陈寿(233-297年),西晋史学家,字承祚。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书》、《蜀书》、《吴书》共65篇。其中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称《三国志》。书中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间的历史。本书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也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汉书》 迁文直而事露 固文赡而事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全书主要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篇。 《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 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百读不厌的不朽史书 《后汉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为“前四史”。《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全书记述了东汉由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延康元年(220)一百九十五年间的历史,分纪、传、志三个部分。纪分帝纪、后纪,共十卷;列传记载王侯将相、社会上下各阶层行迹可传之人物,及汉周边诸国历史等,共八十卷。 《后汉书》具有简明周详的特点,因而能拔起于众家之后。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注重道德品质。在体例上,《后汉书》把东汉一代在位时间短、事迹不多的殇、冲、质三帝附在其他帝纪后面,又开创了给皇后增作本纪的先例。 《中华上下五千年》 浓缩五千年风雨历程,纵览民族荣耀与辉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征途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本书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将严肃的史实改编为数百多个生动的小故事,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来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史记本纪》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简称《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全书共130篇,计52万字。其中以记帝王和大事的“本纪”12篇,记年代的“表”10篇,记典章制度的“书”8篇,记侯国的“世家”30篇,记人物的“传”70篇。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还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名著。 《史记世家》 治国安邦的教科书,为人处世的指向标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简称《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全书共130篇,计52万字。其中以记帝王和大事的“本纪”12篇,记年代的“表”10篇,记典章制度的“书”8篇,记侯国的“世家”30篇,记人物的“传”70篇。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还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名著。 《史记列传》 史学专著的典范传记文学的滥觞,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简称《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全书共130篇,计52万字。其中以记帝王和大事的“本纪”12篇,记年代的“表”10篇,记典章制度的“书”8篇,记侯国的“世家”30篇,记人物的“传”70篇。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还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名著。
简介: 古代罗马共和国是一个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奴隶并剥削奴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奴隶的劳动造成了罗马的繁荣、富庶、强盛和辉煌的文化。但是,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奴隶们反抗剥削者的阶级斗争也一天比一天尖锐,因而不断地削弱了罗马统治阶级的力量。公元前七四年,爆发了斯巴达卡斯所领导的奴隶大起义,这次起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震撼了罗马全国,使罗马奴隶社会的经济发生严重的危机,加速动摇了奴隶主的共和政体。为了加强对奴隶的统治,罗马不得不过渡到军事独载的形式,由共和政体转变为帝制。但是,奴隶主们虽然改变了和加强了统治机构,却未能撤底挽救社会经济中的深刻危机。奴隶运动仍然继续不断地发生,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帝国内部力量因为阶级斗争的复杂化和尖锐化而日益薄弱,对外的声威也一天不如一天。莱因、多瑙河外的”蛮族”日耳曼人逐渐成为帝国最大的威胁,终至颠复了它。 罗马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塔西佗·科纳留·(或盖攸斯)普布留(Tacitus Cornelius Publins〈或Gaius〉)正生活在罗马帝国盛极而衰的这段时期中。关于他个人的历史,我们所知者甚少。除了从他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而外,只有他的朋友小普林尼(Plinius the Younger)的十一封信札是唯一可供参考的文献。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生平,不甚了然,仅能作出一点简单的报导。 塔西佗的家业和出生地点已经无法确知了。他大约出生在一个高贵的旧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曾在高卢做官,地位颇高。他生于公元五五年以前不久,死于一一七年至一二○年之间;他的一生经历了皇帝尼罗、加尔巴、维泰利阿斯、魏斯巴兴、狄度斯、多米先、纳尔瓦和图拉真诺朝。 他在少年时代,曾就学于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匡体良(Quinti-lian),后来又从阿朴尔(Aper)和塞孔都斯(Secundus)学法律。他成为一个有名的辩护师。公元七七至七八年之间,他和执政官阿古利可拉的女儿结了婚。阿古利可拉是当时军政界的要人。塔西佗可能一方面由于自己在法庭上的声誉,一方面由于结了这门好亲戚,所以便在魏斯巴兴朝开始厕身政界。公元七九年至八一年左右,他曾任财务使之职,八八年升任大法官。八九至九三年之间,离开罗马,大约在外省做官。所以当他岳父阿古利可拉逝世的时候,他和他的妻子都不在死者身边。在这段时期内,他可能游历过罗马帝国北部边境一带,他对于日耳曼人的知识大约就是在这时得来的。公元九七年,他回到罗马,任执政官。在一一二至一一六年之间,他曾出任亚细亚行省总督。他的仕宦生涯,大抵如此。其他情形,我们都无从知道了。 虽然我们对于塔西佗一生的事迹知道得不多,但我们对于他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观点却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一般的认识。塔西佗在政治上显然是倾向于共和派的,他对于帝制具有强烈的反感。一方面,可能由于他出身于旧贵族家庭的缘故,他对于旧的奴隶主贵族共和政体表现出无限的留恋和向往。旧贵族在共和政体下所享受的“自由”,在帝国时期无疑地要受到相当的限制。塔西佗在他的作品中颂赞着往日的“自由”,而对于帝国时期的专制则深恶痛绝,他对大多数的皇帝,连奥古斯都在内,都没有好感,他尤其痛恨皇帝手下那些趁炎附势、谄害旁人的“告密者”。他本人并没有见到共和时期,但在他那个时代,共和派和帝制派的人物之间的斗争还很激烈,塔西佗对共和派深表同情,他经常提到那些被皇帝杀害和放逐的共和派人。虽然塔西佗在这方面可能受他的阶级本能影响,但是,他揭露了许多统治者的残暴、荒淫、丑恶和愚笨。被当时大多数政客崇奉为神圣的、英雄的皇帝们,在塔西佗的笔下成了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对于帝国时期统治者的狰狞面目以及政治上的种种黑暗面所作的无情的揭露,使我们对当时的情况具有较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塔西佗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国家由盛而衰的一个时代,当时,在罗马帝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郁表现出衰落的现象。塔西佗虽然不能理解到这种衰落现象的社会背景,但他却受到这种现象的强烈刺激。在他的作品里,对于罗马帝国时期国力的衰微、官吏的贪污暴虐、军事的失利、军队纪律的松弛、学术空气的不自由、演说术的低落、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堕落、被压迫民族的痛苦等等都作了详尽的报导。我们不敢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中完圣没有报导失实的地方,但是,他的写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他从来不打算掩饰罗马帝国在各方面的矛盾和黑暗,而是勇敢地去揭露它们。因此,他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奴隶制帝国在走向崩溃的初期中的种种症状,而使我们在研究这一个时期的历史时有了宝贵的事实材料。 塔西佗在罗马的法庭上是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家,而他在古罗马的文坛上更是一员健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他自己的感情,即使在描写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物时,也渗入有他的感情在内。他的说服力很强,但这并不是理智上的说服力,而是感情上的说服力。他从来不用说教的方式劝人们相信他的叙述,而是用他自己真挚的、强烈的爱惜来引起读者们的同情和信任。他的描写生动、幽默。他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比较深刻,对于政治生活的理解比较透辟,出语警策,发人深思。我们常说,欧洲近代文艺受古典文艺的影响很大,那么,在塔西佗身上是可以找得到这种传统精神的线索的。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他仿佛尽量想表现他是站在他所描写的对象之外的,但他却总是和他所描写的对象溶合在一起。这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地方。 塔西佗也可以说是一位不很幸运的作者。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声誉;在中世纪,他简直被遗忘了。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文学大师薄伽丘(Boccaccio)得到了一部分塔西佗的残稿而予以推崇以后,塔西佗的名字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到了今天,当我们屈指数一数罗马最有名的史学家或文学家时,是绝对忘不了塔西佗的。 塔西佗的著作流传至今者共有五部,现在按照他写作时间的先后列举如下: 1.“阿古利可拉传”(Agricola) 2.“日耳曼尼亚志”(De Germania) 3.“演说家对话录”(Dialogus de Oratoribus) 4.“罗马史”(Historiae) 5.“罗马帝国编年史”(Annales) 其中之“阿古利可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将留在后面再谈,现在先把他的其他三部作品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演说家对话录”大约是塔西佗在公元一○二年左右写成的。这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模仿西塞罗文体的一部作品——后来他便改变了这种文风,因此,“演说家对话录”和他其他的作品在笔调上是不相似的。这部书谈论的是罗马演说术衰落的原因。他通过书中人物——诗人马特尔努斯(Curiatias Maternus)、辩护师阿朴尔(Marcus Aper)、史学家塞孔都斯(Julius Secundus)和贵族梅萨拉(Vipstanus Messalla)——的谈话来讨论演说术的重要性、当时演说术和前代演说术的差异、怎样教育青年人学演说术和修辞学等问题,而最主要的是研讨当时演说术远不如前代之盛的原因。按照作者的看法,罗马帝国时期演说术衰落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因为在共和国时期,生活丰富多采,政治上有激烈的竟逐,所以演说争辩之风才能盛行。到了帝国时期以后,天下定于一尊,生活安静、平板,演说之术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罗马史”约在公元一○五至一○九年之间问世。小普林尼曾参加这部作品的写作,他不仅替塔西佗搜集一些资料,而且还对该书个别部分作过修订。这部书所叙述的时代,包括了加尔巴至多米先诸朝,上起公元六九年,下迄九六年。全书共十二卷,但现在只剩下残本,即原书最前四卷及第五卷之一部分。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史料只到魏斯巴兴朝早年为止。 “罗马帝国编年史”的写作时间较“罗马史”为晚,但大约在“罗马史”还没有写完的时候,即已动手写“罗马帝国编年史”了。这部书是在公元一一六年左右完成的。它所包括的内容是从提庇留即位到尼罗之死的一段历史。据说他写这部书是有志于继承李维的巨著的。现在这部书也已经残缺不全了。我们所有的是第一至第四卷和第五、第六两卷的残篇(所叙述的均系提庇留朝之事)以及第十一至第十五卷和第十六卷的残篇,(所叙述的为克劳迭和尼罗朝之事)。 “阿吉利可拉传”大约是在公元九八年左右问世的。这是塔西佗替他的岳父阿古利可拉所写的一部传记。阿古利可拉是完成并巩固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的人物,他的一生事迹和不列颠的关系至为密切,所以塔西佗这部传记中有绝大部份篇幅是用来叙述不列颠的情形的。这不仅是一本传记,也是我们研究古代不列颠的一部文献,虽然其中的记载并不很完备和完全可靠,但究竟是有价值的。 “阿古利可拉传”全书共分四十六节,大约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最前面三节算是短短的序言,塔西佗在这里发抒了他对当时罗马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一些愤激之辞。第四至第九节是叙述阿古利可拉的家世、少年生活和他在出任不列颠总督以前的一段仕宦生涯——其中包括他两度在不列颠军队中服役的经历。第十至第十七节是对不列颠的地理状况和居民所作的一般描述以及对罗马人经营不列颠的简史所作的报导。第十八至第三十八节是用来纪载阿古利可拉在任不列颠总督时的政绩和军功的,这一部份占全书的一半左右,也就是全书的重点。第三十九节到最后是叙述阿古利可拉回到罗马以后怎样用容忍、谦退的态度来避免多米先的嫉害、他的死亡以及塔西佗对他所作的诛辞。 关于塔西佗写“阿古利可拉传”的动机,存在着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塔西佗这部传记是他在阿古利可拉安葬的时候所作的演说辞。按照古代罗马的风俗,在举行葬礼时经常是有人发表演说的。但根据“阿古利可拉传”写成的时间看来,距离阿古利可拉逝世的时间太久,所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种说法认为塔西佗写这本书是替他的岳父作辩护的。因为在多米先暴君之朝,许多正直的人都遭到残害,而阿古利可拉终于默然寿终正寝,当时人可能对他不无微辞,认为他是一个较圆滑、软弱的人物。所以塔西佗写这本传记来袒护他,在传记中再三强调阿古利可拉和多米先之间的不和协。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塔西佗写这部传记是在写大部头的史书以前的“试笔”。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是可以共存的。至于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与其去费力追究塔西佗写作的动机,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去玩味他的作品。 “阿古利可拉传”虽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作为一种史科来看,这部书并不是很成功的。塔西佗对于地理和军事常识颇为贫乏。他关于不列颠的地理位置描写得不很正确,关于气候和物产的纪载有些滑稽可笑,而他所引证的地名大多无从查考。他所记叙的战役也有一些失实。但是,这部传记很好地反映了罗马人对于不列颠人的残暴统治和罗马官场中的一些黑暗面貌,它能使我们对奴隶制帝国的精神得到较深刻的体会。这种价值是并不在史料价值之下的。 从文学上来看,“阿古利可拉传”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有些外国学者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部好的传记文学,因为作者没有把全书的精神集中在主角身上。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未免有些迂腐和不公允。因为人们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容来看它的价值,而不是从固定的体裁观念来衡量一部作品。塔西佗在这部传记里突出地描写了阿古利可拉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他对这位主角的性格和作风的刻画也很生动。作者的目的是在于颂扬阿古利可拉,他的这一个目的也得到了绝大的成功。 第一至第三节、第三十至第三十二节以及第四十六节是写得最精彩动人的。我们尤其喜欢第三十至第三十二节中不列颠酋长卡尔加可士的誓师辞,这段演说也许是塔西佗社撰出来的,但它却真正说出了不列颠人心里的话,它激昂慷慨、痛快淋漓,使人读到这里不能不深深感动。 “日耳曼尼亚志”大约也是在公元九八年写成的,这是“阿古利可拉傅”的一个姊妹篇。这篇作品详细地报导了罗马时代日耳曼尼亚以及住在日耳曼尼亚的各个部落的情况。它可能是最早一部全面纪载古代日耳曼人的文献,因为朱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只是零星地谈到了一些日耳曼人的情况而已。 “日耳曼尼亚诺”也分为四十六节。我们大约可以把它分为两部分:自第一节至第二十七节是概括性的描述:自第二十八节至最后是分别记叙各个不同的部落的情况。 “日耳曼尼亚诺”在文学上的价值是比不上“阿古利可拉傅”的,至少我认为是如此。这部作品中的叙述比较平易,没有许多令人激动的地方,这可能是受到题材的限制。但是,读起来还是感到很优雅、清新、幽默,有力量。 这一著作的史学价值却是很高的。虽然塔西佗对于日耳曼尼亚的地理状况、阶于日耳曼人的生活状况也不免有些不甚了然的地方,但大体上是报导得很正确的。我们在研究日耳曼人的历史、研究德国古代史的时候,决不可能不首先提到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其中关于日耳曼人各个部落的分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整个日耳曼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组织和社会生活等的材料都是极可珍贵的。外国的史学家们在研究、整理、考订、注释这部作品方面花费了许多时间,也得出了不少的成绩。尽管后代的学者们发现了若干塔西佗所不曾知道的事情和纠正了塔西佗的若干错误,但是,塔西佗的原著始终是这些工作的主要版本。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引证了“日耳曼尼亚诺”的材料,而他在另一篇经典著作“论古代日耳曼人的历史”(中译文见“史学译丛”一九五五年第二期)①中更详细地引述了塔西佗的纪载,这都是我们在研究“日耳曼尼亚志”的时候应该阅读的。 ① 又见恩格斯:《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478页。——编者 无论是有关不列颠人的“阿古利可拉传”也好,无论是有关日耳曼人的“日耳曼尼亚志”也好,塔西佗常常脱离了罗马人的立场来描写那些和罗马人敌对的异族的。因此,这两部作品不仅都叙述了那些社会发展较落后的部落与奴隶制社会发展到高度的罗马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都表现出塔西佗本人对于落后与先进的文化,新生与腐朽的力量的看法。 有人认为塔西佗反对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不正确的。塔西佗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很明显地指出了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在物质文明和社会组织上远远赶不上罗马人的地方(虽然他对那些落后的现象带有嘲笑的口吻,然而指出这些现象总是对的)。塔西佗并没有同情于那些落后的东西。不过,塔西佗却同时也指出了那些部落中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指出了他们富于斗争的精神,指出了他们的自由、纯洁、朴实;他把这些拿来和罗马社会的堕落、腐化、淫荡、不自由、虚伪等等作了鲜明的对比。他讽刺、指责罗马人的地方远较他讽刺、指责敌人的地方为多。一方面,他承认罗马人的发展比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进步;另一方面,他揭露出罗马奴隶制文明的缺点和丑恶:这并没有矛盾之处。 塔西佗不是一个狭隘的沙文主义者,他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来对待罗马同其他民族的关系。他尖锐地攻讦罗马统治者对于那些部落所施的残暴行为,也揭露出罗马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和笼络软化敌人的卑鄙手段。他同情受侵略、受迫害的人民,他指出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不能团结一致是他们遭受奴役的主要原因。他甚至替他们策划反对罗马残暴统治者的方案,替他们发泄被奴役的人民心中的愤怒和悲痛。这正是塔西佗伟大和可爱的地方。 译者 一九五七年秋
作者: 章君榖著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简介: 杜月笙(1888-1951),名镛,号月笙,近现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 ,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帮助蒋介石镇 压工人纠察队,诱杀上海工人运动领袖。1929年出任法租界公董局华董, 这是华人在当时法租界最高的社会职务。 抗战期间,杜月笙积极组织劳军活动。曾为八路军?办防毒面具、通 讯器材,上海沦陷后,杜月笙迁居香港,继续从事抗日活动。震惊中外的 “高陶事件”即为杜月笙与戴笠共同成功策动。 抗战胜利后,帮会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杜月笙只得致力于向 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新闻等各业中发展势力。国民党失败后,杜月 笙再赴香港。1951年8月,在病榻上备受折磨的杜月笙,散尽钱财,将仅存 的10万元现金分遗家属后,离开人世。 这部《杜月笙传》,系上世纪50~70年代港台文坛知名作家章君?的 长篇纪实作品,经过详细?录杜月笙身边门人、亲属、好友等口述的杜月 笙生平行迹,多加背景资料的扩展和演绎,几经增删修改。并经口授者们 集体讨论、认可而后,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印行。该书出版后,被认为 是有关杜月笙其人生平最权威、最完整的传记,颇具历史参考价值。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源于美国作家杜兰夫妇的《世界文明史》第6卷《宗教改革》,以编年史的方式,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及发起人马丁·路德所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其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本书体裁新颖,说理充分,见解独到,适合历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学爱好者阅读。 美国《纽约人》杂志评价此书道:“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有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先生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杜兰夫妇表现出对这个伟大时代敏锐的鉴赏力,同时,该书在处理对这个有争议的时代的各种争论时,非常恰当地做到了公正无私。” 美国《美利坚》杂志评价此书道:“对那些已忘掉了所学历史的人来说,杜兰方法是理想的解决办法。读者们可以放心,所有的领域都已涵盖。在书页的翻动之中,读者已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杜兰风格独到之处的最好见证。”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此书道:“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到。”“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的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时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写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历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爱好者,“宗教改革”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德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威尔.杜兰之研究家或爱好者,马丁·路德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学生……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奥古斯古在希波了任教职时著述而成的,发表于公元401年,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自传,该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秘书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三卷,首九卷讲述了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公别叙述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的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的《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后三卷则以诠释《圣经·旧约》第一章以及阐释一些哲学和神学理论为主,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奥古斯丁时而心潮澎湃地吐露对神的由衷的赞美,时而痛心疾首地宣泄对人类和他自己的大声的斥责,时而他地深回忆,扪心自问,自言自语,仿佛读者并不存在,时而又会仰望着上苍,娓娓交谈,一副真诚而又神秘的口吻,时而他思绪流畅,文思如泉涌,时而又苦思冥想,百般搜词录句,努力传达自己似乎超越语方的思想和见解。无论如何,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阅读这个古代伟人的自述,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西方第一部得到广泛传阅的传记文学,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它像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对他从19岁到33岁最终信仰基督教时为止的早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童年的恶行、少年的时的偷窍、青年时期放纵情欲,沉湎于情妇的怀抱,并有一个私生子,都做了严厉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