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6 项 “《诗刊》编” 相关结果
诗海扬帆:中外朗诵诗精选
作者: 毛世桢主编
出版社:
简介: 这是一本颇见功力,又具有广谱性的朗诵选本。这是继1965年诗刊编辑部的《朗诵诗选》后新世纪、新时代的新选本。它从中外诗歌的海洋中采撷了一批短小精粹,意蕴葱茏,音韵婉转,可诵性较强的诗作奉献给青年朋友们为他们用声音锻造诗情,传播并营造美丽、雅隽的诗文化提供一泓清泉。
伊沙(1966~ ),美国《一行》诗刊中国代理、《非非》诗刊编辑委员
作者: 伊沙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简介:本诗集收有作品130首,其中有《饿死诗人》、《走向生活》、《布拉格之春》等。
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作者: 《诗刊》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08
简介:荣获本届奖项的三位青年诗人,分别以其鲜明的风格和独到的诗艺脱颖而出。山东青年诗人邰筐,用平常甚至粗砺的语言和词汇抒写现实生活,其焦点中的高度物质化的城市,在诗人的具体而深入的批判中,升华出严肃而认真的沉思;河北青年诗人李寒,关注日常生活的事件和场景,以朴素的语言再现朴素的诗性,再现人性的闪光;四川青年诗人熊焱,以写实的笔触,感性的文字,表现乡村的哀愁,在对故土和亲人的画像中,传达乡村中国的疼痛和迷惘,以及对希望的期盼。 本书由《诗刊》编选,收入3位获奖诗人的诗作44首。附诗人的诗歌观点。 本书还收入入围青年诗人34人,作品102首,附诗人的诗歌观点。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诗歌颁奖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一年一评,至今已评出六届。组委会和评委会由高洪波叶延滨,蔡丽双、张诗剑、杨匡满、李小雨、林莽、谢冕、吴思敬、韩作荣、梁平、杨晓民等专家教授、国内著名报刊主编组成。更多>>
中华诗歌百年精华
作者: 《诗刊》编辑部选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04印)
简介: 《中华诗歌百年精华》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中国近百年新诗的一个选本,它的编选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国新诗史的整体回顾。自1920年新诗问世以来,中国新诗几经兴衰与变革,以一种全新的形态,为我们有着辉煌诗歌史的中华民族,续写了新的辉煌。 作者参照近几年出版的多种百年选本和五十年选本,编选了这本《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由于篇幅所限,选本没有选入长诗、儿童诗、民歌等体裁。也由于它是一本新诗选本,因而也不包括古体诗词。在历史进程中创作主题和方法相近的作者和作品,编者选择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入选作者按出生年代顺序排列。六十年代后出生的作者入选的相对较少,是考虑到这些作者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新更好的作品问世。
邹静之(1952- ),《诗刊》编辑部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 邹静之著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简介:
乾坤诗选
作者: 乾坤诗刊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2002(中华民国九十一年)
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06
简介: 《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内容简介为:“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公正性、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诗刊》社主办,评委由研究中国当年诗歌创作的资深专家组成。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评选了获奖青年诗人三名,本作品集共收入三名获奖作者作品54首,并附诗人诗歌观点,本作品集反映了当前华言语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的面貌,是诗歌爱好者们值得一读的诗歌作品集。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一年一评,组委会和评委会由高洪波、吉狄马加、叶延滨、蔡丽双、张诗钊、杨匡满、李小雨、林莽、谢冕、韩作荣、梁平、刘福春、陈超、王光明等专家教授、国内著名报刊主编组成。荣获本届奖项的三位青年诗人,分别以其鲜明的风格和独到的诗艺脱颖而出。山东女诗人路也,以自然而流畅的想象,真切而略带忧郁的笔调,抒写女人的优雅的世俗生活,爱情的惊天动地和刻骨铭心;广东诗人卢卫平,关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让实在的语言进入心灵,平凡的日子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湖北诗人田禾,钟情于诗意田园——质朴而简洁的语言,意象的单纯,宁静而干净的叙事,直抵心灵的痛处。《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收入三位获奖诗人的诗作62首,附诗人的诗歌观点;另收卷评诗人54人,作品54首。
作者:
简介: 本书为“青年精读书系”之一。邵燕祥,浙江萧山人,1933年生于北平,曾任广播电台和《诗刊》编辑,著有诗集、随笔、杂文集多种,并出版人生实录《沉船》、《人生败笔》,与黄苗子、杨宪益合出诗词集《三家诗》。 此书所收百多篇长长短短的东西,随手所写,小品居多,尽是作者在书房一角翻翻、看看、读读、想想所留,有的索性是摘抄剪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收录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鲁迅的“希望”、“题辞”,胡适的“胡蝶”,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冰心的“纸船”等诗歌作品。
题名取自盘面标签
作者: 陈敬容著;曹雷朗诵
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简介:《新鲜的焦渴》聆听经典,中国现当代卷,新鲜的焦渴——陈敬容作品朗诵专集。语言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厂国家一级演员,曹雷朗诵。 陈敬容(1917.9.2-1989.11.8),女,汉族,原籍四川乐山。1932年春读初中时开始学习写诗。1934年底只身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中外文学,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第一首诗《十月》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著问世。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曹雷,浙江浦江人。 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兼导演,为《非凡的爱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总统轶事》《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姐妹坡》《鹰冠庄园》等译制片中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等译制片的导演。96年退休后,整理出版其父亲著名作家曹聚仁的文稿,一方面继续从事配音工作,去年她在《大明宫词》中为武则天的配音尤显当年风采。 01 新鲜的焦渴 02 珠和觅珠人 03 窗 04 雨后 05 逻辑病者的春天 06 陌生的我 07 致白丁香 08 老去的是时间 09 桥 10 黎明,一片薄光里 11 千年三咏 12 陨落 13 杜鹃 14 手
不忘初心——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诗歌征文作品选
作者: 龚学敏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7年10月
本书为诗集。诗选作品由星星诗刊杂志社主办的“喜迎党的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胜利召开全国诗歌征文”活动征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以及由星星诗刊编辑部向全国优秀诗人特别约稿组成。作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十大社会热点批判
作者: 吴炫主编
简介:文学若想从作家、批评家写作的“个人状态”,进入到社会接受的公共状态,就离不开期刊的中介。因此,我以为讨论当前文学探索和先锋精神的衰落,就不能不谈谈文学期刊。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文学的风光早已不在,近十余年来各种文学期刊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大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求保生存。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各家文学期刊的活法各有不同。不过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些较具前卫性的全国性期刊,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通过不断地制造“流派性”热点来吸引读者的关注;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影响较小的期刊,或者跟着大杂志后面跑追热点,或者干脆撕下薄薄的文学面纱,直吻大众,拥抱世俗社会价值;第三种表现似乎是,无视社会的巨大变化,依靠传统体制的支撑,不死不活地混日子。这里我想对第三种做一个案性分析,而这一个案就是《诗刊》。 话可以从《诗刊》与《太原日报》的纠纷谈起。《太原日报》载文说《诗刊》堕落,使《诗刊》大感羞辱,欲与太原日报社对簿公堂。也许《太原日报》所登载的那篇文章用辞可能有不准之处,但是,大家知道它所说的堕落,并非指《诗刊》同人真去干什么卖文、嫖娼之事,而是指《诗刊》在道德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没有坚持应有的操守,也随世风流下,因而“堕落”了。这样的指责,不管恰当与否,只能由《诗刊》自己的表现来断定,依靠法院是断不清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这一指责毫无根据,纯粹是想通过骂名人来出名,那更值不得去理睬了。发在一个地方性的报纸副刊上的文字,能有多少人注意到?一理,既失去了自己的风范,而且也成全了对方。又何苦呢?就算是法院判《诗刊》胜诉,让《太原日报》赔两个钱,恐怕《诗刊》也不会由此发一笔小财吧。再说,这十几年来《诗刊》的表现,恐怕的确不佳。就算别人批评得有点过头,也应该静思反省,大可不必如此肝火旺盛。为帮《诗刊》消消火,我想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诗刊》的表现做一审查。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将问题具体化。我们不能抽象地议论《诗刊》的表现如何,要根据《诗刊》应该有的品格去论它。作为中国首席诗歌刊物,有读者把它视为“中国诗坛的一棵大树”。那么,这样二棵大树自应该是根深、干直、叶茂。既应最先感受时代的变化,又能不随社会风浪左右摇摆;纳百鸟鸣唱于己身,示浩然正气于世人。这其实正是《诗刊》编者们的自我要求:“诗歌刊物,对诗歌运动的发展,负有很重要的使命,做好当代诗歌刊物的工作,必须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又要有锐敏的头脑,广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既要知道中外诗歌发展的源流,又要了解诗发展的现状,这样才好引导我国的新诗在既有继承又有借鉴的基础上,根植于我国的沃土上。《诗刊》提倡万紫千红,芳草各异。读者可以有偏爱,编辑不可有偏废。”(《诗刊》1986年第6期) 然而以上述要求来衡量近二十年来的《诗刊》的黄金岁月在70和80年代之交。那时它可谓是敏锐、果敢、大气。粉碎“四人帮”:不久,就让艾青等归来的歌手们放声歌唱,刊登批判“四人帮”、抒发人民心声的诗篇;尔后不惧阻力,大开诗门,向国人推荐北岛、舒婷等众多年轻诗人。不仪关注诗坛(以及文坛)的争鸣动向,还在1980年率先发起和组织了有关“朦胧诗”的大讨论。虽然它的偏爱,显然在来自民间的青年诗人这一边,但却不废异己之言,提供充分的版面让各家畅抒所见(如1980年第十二期,在卷首刊登了十三篇争鸣文章)。那时的《诗刊》的的确确是思想解放的先锋、人民心声的扩音器、诗歌青年的良帅益友、诗歌艺术之美的时代灯塔。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约到1982年以后,《诗刊》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例如还是关于“朦胧涛”,不同意见的争论逐渐变成了一边倒的批判。当时的情形挺有意思,“朦胧诗”实际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可是《诗刊》却在那里大加讨伐。再如,80年代初期,不同于北岛们的新诗潮已经开始酝酿,各种民间诗社和诗刊不断成几何级数增长,于坚、韩东等“第三代”诗人的活动也日益活跃。而对这一切,《诗刊》似乎毫无察觉,直到《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的前后,它才如梦初醒,急忙去关照这一茬新诗人。《诗刊》1986年第七期开始有关“新诗潮”的信息,开办“大学生讲座”;1986年第十一期才首次刊登于坚、伊甸、韩东等人的诗歌;而早在1981年初,甘肃的《飞天》杂志就率先办起了“大学生诗苑”专栏,之后《诗潮》、《诗林》、《青年诗人》等也相继开辟“大学生专栏”。相比之下,《诗刊》实在显得反映迟钝。 也许问题不仅局限于此,而且也表现在它的方寸的慌乱。1986年之前的三四年,《诗刊》推荐的新诗人,大都是按传统方式写作的“新人”,而1986年第11期的“青春诗会”推荐出一批与《诗刊》无培养关系的新诗人之时,《诗刊》则只是以诗歌界“长辈”的身份,宽容地吸纳了他们,却没有对其进行严肃、审慎的评说。而且这期过后,余坚等人好长时间又不见踪影。但1986年的“青春涛歌奖”,他们又赫然在日。这种先漠视、再补举、又迅速遗忘的表现,的确让人难以把握《诗刊》自己的立场。 名人自传的主导情感,在若干年前,恰恰是被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情感模式宣布为虚伪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当代媒体唯一可以反复言说而且也有必要反复言说的合法性情感,成了另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情感模式。在这种几乎不露痕迹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原来被宣布为虚伪的东西,在成为主导的情感之后,不仅没有就此真诚起来,反而变得更加虚伪了。在任何涉及感情的文字或画面叙事中,起点也许还有一点平民百姓比较真实的爱恨情仇,但终点必须归结为在叙事结构中始终处于高潮位置的“爱”的轰鸣。一本名人自传,就是一首“爱”的协奏曲,在权力的指挥棒下,名人登场了,一开始也许还表情肃穆、端庄、凛然,但很快就活跃起来,渐渐露出欣慰的神色,最后全身激动,高呼“爱”的口号。当代荧屏名人的自传,就是这样努力再现着他们在大众传媒上制造的千篇一律的现场氛围,读者以吸同样身份的观众,通常也就是在这种“爱”的轰鸣中疲倦而满意地入睡,有的甚至还在眼角挂着几颗感动的泪水。 名人自传在文化上的贡献,首先是制造了唯一允许公然裸露的当代情感,唯一可以招摇过市的反映当代生存的美的造型:允许有点小刺恼、小波折,但整体必须一律的温馨、祥和、漂亮。 所谓裸露的情感,就是一件随时可以拿出来与人共享的虚拟化、模式化的宝贝,犹如—个泪腺特别发达的本色演员,可以产生巨大的煽动效果,使名人自己和所有关心名人的庸众一起沉湎于媚俗的“感动”中。由现实生活激发的各种情感的冲撞力量,在现场共创的“感动”中迅速以单一化和平面化的方式被净化,被升华。 罗兰·巴特和米歇尔·福科多次指出,无遮无掩的裸露,从来就是对于性感最彻底的扼杀。情感的裸露,也是对真实情感最大的遮蔽,这跟知识分子裸露自己的精神从而更好地掩盖真实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真的情感在戏剧性的裸露中所失去的只是家常的通常有点寒伧的服装,而重新披上的则是眩目的霓裳羽衣。在实际生活中,不管得到了抑或失去了,是输家,还是赢家,一旦落人这种媚俗的“感动”,就都觉得自己是顶可爱的宝贝,耳旁也似乎再次响起了伟人那声如洪钟的允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至于李谷一骂没骂,还是怎么骂的都无关紧要,我们只记住惹了祸的韦唯已没了昔日义愤填膺对媒体发泄不满的势头,在南阳被李谷一“泪洒”的法庭之上,她不够意思地出卖了帮助她泄私愤的记者。那场无聊的官司,李谷一以牺牲了名誉的代价而“惨胜”;记者汤生午孤立无援,虽败犹荣地最终离乡出走;而韦唯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免费登广告在公众面前洗刷了没有艾滋病的耻辱。 昨天,韦唯是唯一的赢家。 今天,韦唯又极可能是唯一的赢家。 “横店数钱”是韦唯歌坛生涯中的华彩乐章,每每提起韦唯,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19%年的韦唯和年迈的麦克博士台下急速点钞票的画面。不断有人自告奋勇,想让公众记忆里揩去这段“经典回放”。在一本关于美化韦唯的书里,用了四章篇幅来重写“横店数钱”的历史。韦唯可能高兴了,但横店方面却一纸诉状将作者和出版社揪上法庭。同南阳相似,韦唯再次受到考验。 在横店,韦唯再次化险为夷。 韦唯郑重给法庭提供的声明是:“……被告一直未与我们有关于正式出版方面的任何联络……因此,本人认为无义务为(被告)出庭作证。”干脆、利落、坚决的声明,一切都是被告的咎由自取,与我韦唯毫不相干。 可怜的被告在法庭上指望韦唯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不料,投桃报李的法则对于韦唯并不适用,当初欢迎你来为我喊宪叫屈时,可以称兄道弟甚至肝胆相照,而一旦出了麻烦,我就退避三舍、一推六二五,南阳如此,横店如此,将来在西班牙也会如此。 韦唯有一副浑厚的嗓子和南亚人的相貌,这是她成名的优势,不必对她的品行和人格进行苛求,这些足够了。但作为对读者负责的作者,我们必须把真实的、立体的、幕后的韦唯介绍给听众,必须客观地评价与韦唯有关的事件。如果渴望赢得韦唯的好感而美化她也未尝不可,只是注意千万别扯上其他人。因为前车之鉴已经告诉你:明哲保身的韦唯不可能做出丢车保卒的傻事。如果你一门心思要当她的马前卒,那就必须具备随时为其献身、捐躯的准备。 ……
熊召政旧体诗词精选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 作者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这是读者们都知道的。但读者们不知道的是,最早将作者引上诗歌道路的,不是新诗,而是旧体诗词。这种经历,对于一个解放后出生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特例。 作者不止一次介绍,作者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花去了十年时间,五年研究,五年写作。朋友们说作者是“十年磨一剑”。有一次,作者的太太纠正作者,她说:“你岂止是十年磨一剑,你从几岁起就开始背诵古典诗词、散文,后来又开始学做诗,那不算是磨剑吗?”细想一下,太太的话有道理。 大约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者就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做两件事,一是背唐诗,二是练书法。在作者故乡的县城里,外祖父是有名的老中医,尤擅儿科。经常是一些大医院无法治好的疑难杂症,转到他那里,只需花极少的钱就能解决。因此,老百姓对他都非常尊敬。外祖父在悬壶济世的同时,还十分喜欢书法与旧体诗。县城里许多店铺的招牌,都出自他的手笔。每到春节,街邻们都会请他写春联。一条街上百户人家,他一家家写来,都是“度身定制”,绝不会有重复。作者已不能确切记得是何时开始写旧体诗的,但却记得是七岁时开始对对子。祖父说“青山”,作者对“绿水”,用新式说法,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从二字对开始,最多对到了三十个字,然后学着做四六句的骈体文。直到平仄与对仗都能自如的运用了,祖父这才开始教作者做诗。作者的故乡那里,写诗不叫“写”,而叫“做”。作者至今认为,做诗此之写诗,含义更贴切,做诗与做工、做菜、做事一样,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这不是消解艺术的高雅,而是把艺术生活化、大众化的一种积极的方式。 作者的童年与少年充满苦难,但“做诗”这一项活动,却给了作者许多乐趣。后来下乡当了知青,在偏僻的山村里,认识了同样喜欢做诗的一个郎中与一个木匠。他们两个人都年过五十,而作者才十七岁,但作者们很快就相濡以沫,因为作者们都喜欢做诗。这时,外祖父已经作古,作者没有继承他的高超医术,却接下了他的旧体诗的薪火。兹后,旧体诗的写作,便成了作者的一大嗜好。 比之新诗,作者的旧体诗更具私密性,也更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早在十年前,出于敝帚自珍的缘故,作者就想把自己写的旧体诗结集出版,但其间因各种原因,直到今年才得以实现,这还得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的执事者金平、林文询及蔡曦等道兄的襄助。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诗作,是作者十七岁至五十二岁这三十五年间的大部分作品。作者从来都没有花整块儿的时间来写作旧体诗。集中之作,多半是茶余饭后、读书笔耕后的即兴之作;旅途上,开会时,朋友雅聚微醉之后,都是作者“做诗” 的最佳时间。作者之所以将诗集名为“闲人诗稿”,乃是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人尽管可以在俗世中忙得不亦乐乎,但心一定要闲。 这本集子前面的两篇序言,是作者的两位老师徐迟和曾卓写的。十年前,作者准备出《闲人诗稿》,徐迟很快写了这篇序言;五年前,曾卓看过集中诗词后,又欣然提笔写了一篇。现在,轮到诗集出版了,两位老师却都作古。在此,仅向他们的在天之灵表达作者的崇高敬意。两位老师都是名震文 坛的新诗大家,都是新文学的健将,对旧体诗都持排斥态度。特别是主持过《诗刊》编务的徐迟,排斥犹烈。但奇怪的是,两位老人看过作者的旧体诗后,都改变了态度,都成了 “不薄新诗爱古诗”的人了。否则,单纯的师生之谊,他们也不会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序言来。
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简介:荣获本届奖项的三位青年诗人,分别以其独特的诗艺和鲜明的风格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山东青年诗人王夫刚,以朴素而透彻的笔触,娴熟流畅的技巧,真实表达平凡现实的诗意和微小事物中的生活质感。陕西青年诗人李小洛,关注生命体验中的隐痛。纤细的艺术感觉,纯粹真挚的性别立场,展示着一位70后女诗人的心灵史。甘肃青年诗人牛庆国,锲而不舍地保持着西北本色并歌唱草根。乡村和泥土的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构成了现代感受方式所表达的原生态场景。 本书收入三位获奖诗人的诗作51首。附个人诗观和评委评语。 本书另收入进入前十名评选范围的青年诗人诗歌作品22首,43位入围青年诗人的诗作44首。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办,一年一评。本届组委会和评委会由吉狄马加、高洪波、蔡丽双、张诗剑、叶延滨、谢冕、吴思敬、韩作荣、杨匡满、李小雨、林莽、梁平、陈超、杨晓民、柯平等专家教授、国内著名报刊社主编和诗人组成。 更多>>
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诗歌摄影集
作者: 诗刊编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
简介:《中国出了个邓小平》精选历年来歌颂邓小平同志的诗歌佳作以及大量为邓小平诞辰百年析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国出了个邓小平》从流传已久和新近征稿的歌颂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诗歌中精选出七十余首佳作,配上反映邓小平同志生平的摄影作品汇编成集。分上下两卷,分别名为“百年小平”和“小平,您好”。
情域羔羊
作者: 杨春生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简介: 杨春生创作了一部别具特色的诗集,他取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诗名:《情域羔羊》。这是他的第四部诗集,他2004年出版的另一部诗集叫《异域诗踪》。诗集《异域诗踪》是《诗刊》编辑的诗集系列中的一本。读到过杨春生的这部诗集。这部诗集是他多年来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精神旅迹。那是一部短诗集,写得生动并有着个人独特视角,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诗人的浪漫情怀和艺术气质,让我在他嘱我为他的新作诗集《情域羔羊》写序的时候,我没加推辞,因为我希望这也是一次愉快的阅读经验。
晚窗偷得读书灯
作者: 流沙河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2015年01月
简介:流沙河先生 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一九三一年,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泽东点名而落草,“劳动改造”二十年。一九七九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出版有《文字侦探》《Y语录》《流沙河诗话》《画火御寒》《白鱼解字》《诗经现场》等著作多种。
第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09
简介:《第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由《诗刊》编选,收入3位获奖诗人的诗作50多酋,附获奖感言。三位青年诗人分别以独到的诗艺和鲜明的风格荣获本届奖项。江苏青年诗人孔灏,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再现现实感受,讲求意境和音韵,语言千净明朗;山东青年诗人尤克利,仿佛乡村歌手,以朴素的语言歌唱乡间的一草一木;湖北青年诗人阿毛,用女性的敏感抒写现代性的冲突思考,激情的袒露和内敛的沉思,构成自我的诗歌时空。 《第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还选收入围青年诗人30人,作品140多首,附诗人介绍。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一年一评,至今已评出七届。本届评委会由叶延滨、林莽、谢冕、吴思敬、杨克、郁葱、王明韵等国内著名诗刊主编、大学教授、诗歌评论家和诗人组成。
第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07
简介: 荣获本届奖项的三位青年诗人,分别是浙江青年女诗人荣荣,辽宁青年女诗人李轻松,北京青年诗人苏历铭。荣荣“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生活的新鲜认同和柔情”,她以鲜活的语言,清新旷达的诗歌,赞美生活,洞察世事,执着于发现人间的美好和善良;李轻松用触觉触摸温度、时间和死亡,表达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是自然、激情和神秘的自我发现之旅;苏历铭钟情于自然和普通人的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细节,在现代城市中发现盎然的诗意。 本书收入3位获奖诗人的诗作48首,30位入围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98首。附诗人的诗歌观点。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办,一年一评。至今已评出五届。组委会和评委会由高洪波、蔡丽双、张诗剑、叶延滨、谢冕、吴思敬、韩作荣、杨匡满、李小雨、林莽、刘福春、张诗剑、陈仲义、郁葱等专家教授、国内著名报刊社主编组成。更多>>
百花诗集
作者: 贺刚著;《星星》诗刊编辑部编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漓江出版社,200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04印)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文史哲出版社,2002(中华民国九十一年)
漓江出版社,200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7年10月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