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 项 “一一” 相关结果
Platon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马特(Jean-Francois Mattei)著;张竝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在四月的某个夜晚,济慈发现那个晚上昙花一现的夜莺与所有晚上出 现的那只本质性的夜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认出了这是柏拉图的夜莺,它 唱的总是那首永恒之歌。‘夜莺’的理念是所有夜莺唱的那首歌,‘人’的 理念是所有人的那种尊严,‘哲人’的理念是所有哲人的那个思想。世界的 舞台上只有唯一一幕戏,唯一一个主人公:生存的悲剧早巳镌刻于洞穴之中 ,里面只有一个孤独的演员。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全然知道这一点。展开一卷 哲人所写的书,我们便展现了隐而未现的回忆,而且我们每一次都会重现洞 穴中那个囚徒被遗忘的容颜。” 怀特海断言,西方的哲学传统只不过是柏拉图书页下方的一系列脚注而 已……本书对柏拉图思想作了新颖独到的阐述。它试图论证这位苏格拉底的 弟子如何通过对逻各斯(logos)作出辩证的阐述,并通过假设原型(eidos)的 产生,将哲学建立起来。柏拉图的哲学既隐匿于神话叙述和科学论辩之中, 又以戏剧对话的形式表白出来。无论洞穴的故事还是大西岛的传说,都是为 了令人回忆起灵魂的形成与世界(cosmos)的范畴、统治城邦的法(nomos)与 神话(muthos)的伦理教诲。
Gmmanucl Rant
作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李秋零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这部最重要的著作就在《康德著作全集》的汉译序列中脱颖而出,要预先出版了。 同样是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时间紧迫,这部《纯粹理性批判》单行本也就抛却了例行的“译序”和“注释”,纯粹以康德自己的文字问世了。这里谨就版本问题做一番交代。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the satisfactions of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 (美) 罗伯特·皮平著
出版社:
简介:有人也许已经指责:遵循黑格尔而强调统觉论题并从统觉论题开始,以这样的方式理解康德观念论,显然错失了第一批判对观念论更复杂也更广泛的论证。这样注意康德的自意识主题而几乎完全排除其余的做法,似乎公然忽视康德观念论的基础,即他的感性直观的观念形式论述。对康德来说,一种仅仅形式的或普通的逻辑与先验的逻辑之间的整体差异,就取决于是否运用纯粹直观来区分“实在的可能性”和仅仅逻辑的可能性,也就是区分一个对象的表象所必需的条件与一个思想正好要是一种可能的思想或表象所必需的条件。康德诚然主张,我们能够证明,要存在对象的表象或判断就必须有纯粹概念,但他显然也认为,我们要在这个论证上取得成功,只有通过提到我们碰巧具有的独特直观形式(尤其是通过提到我们的把握活动在时间上相继的本性)。康德回答他自己的先天综合问题,也就是思想如何能够成功地先天规定什么是不同于思想的,其核心在于他主张,我们能够以一种前概念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先天地表象出一切可能被直观的对象,也就是不同于思想或被给予思想的事物;他也主张存在有纯粹直观。这个想法不是一个特别清楚的想法,或按我在别的地方所主张的,不是一个成功的想法,”但这不应掩盖它在康德对他自己的观念论理解上的重要性。然而,正如我们将会见到的,除在耶拿时期著作的某些简短段落中以外,黑格尔从未以本应具有的详尽程度来处理这个论题,这一事实似乎严重地摧毁了任何主张他对康德的把握具有哲学洞见和哲学意义的说法。不过,在这点上,早在我们能够做出任何这样的判断之前,我们应该注意,黑格尔和康德之间存在争议的直观论题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存在的问题是,为什么黑格尔认为康德不能够成功地捍卫他的非概念形式的感性直观观点,用它作为他的观念论论证中一个分立的要素。第二个存在的问题是,除了依赖被直观的对象的观念地位以外,康德关于思想形式作为“统觉形式”的论点本身是否可以说就导致了种种观念论的结论。正如我们在下一章将会见到的,对第一个问题的简单但起初却没什么帮助的回答是:费希特。正是费希特和他对康德的统觉和自发性的分析评论极大地影响了黑格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以至于他都很少承认[原文如此一译者注]这个论题或这一影响,虽然费希特论述的痕迹在黑格尔对康德的成熟反思中处处可见。因此,第一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将取决于黑格尔怎样解读费希特的观念论一一尤其是费希特对康德的自发性的优先性的理解,以及为什么该理解使得在概念和直观之间不可能做出一种严格的区分。但是,这个答案部分也依赖于演绎、在我看来还尤其是第二版演绎的论证策略的细节。存在一些标志表明,黑格尔认为这种策略在运用纯粹直观来建立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时从内部崩溃了。从哲学的视点来看,重建黑格尔的立场就要在某种程度上论述为什么康德依赖纯粹直观这在黑格尔看来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据此,我在此给出一个简短的概要,概述黑格尔认为演绎所存在的“问题”,尤其纯粹直观在康德有关先天综合知识的主张中的角色问题。然后我提出一项关于统觉主张的一般观念论含义的讨论。当然,关于演绎存在着许多阐释。但是,与黑格尔相关的论题可以取自少数段落,其中多数都在第二版演绎中,尤其是在一些直接讨论纯粹直观和想象力的段落里,黑格尔曾明确提到,对他重述康德的策略也至关重要。但是,在这些段落中所产生的论题属于康德阐释中最具争议的论题。不过,我现在将会给出它们所产生的语境的大致背景。(我将力图避免先验演绎两个版本之间的关系这一复杂论题,也避免许多充满争论的阐释论题,只求提供一个论证概要,该概要与黑格尔相关,而鉴于篇幅有限,我认为相对康德的情况来说也算公平。)康德常常断言,在演绎的论证中起作用的核心概念是“经验的可能性”。他所谓“经验”,指的是经验性的知识,因而他意在考察我们形成关于世界的可能真或可能假的主张(“客观的”主张)这种能力所必需的条件。该可能性的核心之处在于我们“表象对象’’的能力(在第二版演绎中更常见的提法是我们的判断的能力)。对康德来说,任何一类经验都涉及这样一种认识能力,即便所说的那种经验是一个主体对他自己的心智状态(mentalstate)的“内在流”的经验,也不例外。甚至这样一个主体也在判断说,这样的状态是在那个秩序中“流动”。他也主张任何这样的表象能力都必定涉及统一一个杂多的能力,主张作为一个表象可算作一个对象的表象的充分条件的那种统一是“综合的”统一。这一主张转而又与康德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论点相联系,即,一个对象甚至一个心智状态的察觉,不能只是从具有或者直接内省一个心智状态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把心智状态的内在复杂性认定为同属于一个状态的能力,我们在诸直观的某个杂多中区别出哪些与哪些相属的能力,我们在有被直观的杂多中的一个对象以及许多其他对象在场时、正好把这些要素表象为关于那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诸多成分的能力,所有这些对康德来说都指证出这种必要的综合的能力。
Korte verhandeling van god, de mensch en deszelfs welstand
作者: (荷)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著;顾寿观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0
简介: 关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这部著作各部分的确切著述年代,是为注释家纷争颇多的一个问题。由于确定这部著作是一个讲稿,它的正文部分,比较可信的推测,当开始写作于Spinoza的密友和学生集团已经形成之后,有人定为1658年左右。关于被插入第一卷第二章以后的两个《对话》,绝大多数注释家认为至少第一个对话是全书以前很早的作品,从而是Spinoza思想最早的萌芽,它的著述年代最早的估计推溯到1651年以前,并认为是研究Spinoza思想形成的重要材料。第二个对话的著述年代,甚至内容真伪各家意见不一,一般认为有可能在全书之后。但是也有认为这两个对话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同样写成于全书之后,以全书的内容为它们的内容的前提,是Spinoza本人所附加,以阐明正文的思想的。
作者:
简介: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涉猎之广、思考之深,是相当惊人的。他的哲学思想招来后世的众多毁誉,但无人能否认他从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到18世纪德国哲学的传承之功。 本书主要集中选辑了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论述。包括“单子论”体系、自然哲学、认识论、对中国的认识四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莱布尼茨哲学的整体轮廓,把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论点和这些论点形成的过程,都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Husserl and the cartesian meditations
作者: A. D. 史密斯著;赵玉兰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劳特里奇出版公司出版了二十世纪众多顶级书系……这些美观大方、印刷精良的平装书的确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必须感激劳特里奇将这些思想传奇带回到普通大众的案头前。——《爱尔兰时代周刊》 此书是对胡塞尔的艰深难懂的现象学导论的一个优秀的介绍,它巧妙地将胡塞尔的著作与当代英语哲学联系起来,为解读胡塞尔的著作、为详细理解胡塞尔的那些气质非凡的术语提供了全新的学理背景。——Jonathan Webber(斯坦福大学) 《笛卡尔的沉思》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三部现象学的导论性著作之一,它是胡塞尔哲学成熟期的代表作。本书基本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结合胡塞尔的其他著述以及未公开发表的手稿,对《沉思》中的五篇沉思予以细致的分析说明,应其中所涉及的现象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讨论与梳理,并且剖析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特有的概念、术语。该书简洁明快,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本身的艰涩烦杂,可谓是一部恰到好处的“先验现象学的导论”的导论。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商务印书馆,201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