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 项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结果
公共经济学(财政学)
作者: 蒋洪主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第二版)》的书名《公共经济学(财政学)》多少会让一部分读者产生困惑:这究竟是一本公共经济学教材还是一本财政学教材?书名本身就是想在书的封面上给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财政学就是公共经济学,二者是一回事。本来,书名可以定为《公共经济学》或者定为《财政学》,把二者放在一起,再加一个括号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以“公共经济学”来称呼这个学科的做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二是有种流行的看法把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说成是两种不同的学科,或者是本质上不同的理论,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公共经济学或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和公共部门。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需要政府?哪些事需要或不需要政府来干?政府采取不同的行动会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怎样的影响?政府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要使政府的行为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如何制定政府的行为规则和制度?显然,解释和规范政府的行为要比解释和规范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困难得多。如果说家政学研究的是当家之道,企业管理研究的是经营之道,那么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治国之道,其挑战性不言而喻。 《公共经济学》是在我们以往编写的《财政学》的基础上修订成书的。它保持了原书的特色,在基本理论方面与国际同类学科高度接轨,同时也充分注意了与中国的公共经济与财政改革实践的密切结合。与此相应,本书章节大致分成两类。一类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分析的基本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在体系和内容上与国际同类教材大致相同。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
作者: 翔高教育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心编[专著]
简介: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每一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学习精要:这部分提炼出本章内容的要点,便于读者快速地了解本章的知识框架以及重点、难点,协助读者做到提纲挈领,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习题解析:这部分针对教材的书后练习题,提供答案和解析,有助于读者自学。本书的答案和解析力求精炼,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让读者清晰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以求节省读者宝贵的时间。 补充训练:这部分针对课后习题所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点、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便于读者在使用本书后,能对所有重点、难点进行一轮较为完整的训练。为增加训练强度,本书的补充训练题基本都取材于各大名校历年考研的经典真题,或将真题改编而成。 在课后题及补充题的解析中,我们列出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以便读者查阅相关知识点更加方便,并且还提供了对应知识点在课本中的页码,便于读者追踪溯源,有针对性地复习课本知识。 同时,我们针对每道题提供了参考的重要级别及难度级别。重要级别古为最低,古女古为最高。判断重要级别时,我们主要参考两个因素,一是历年考研试题中该知识点出现的频率,二是该知识点对理解其他重要知识点的协助价值。难度级别我们主要用以下方法参考定位:1级表示基础题,考查读者对课本内容的记忆;2级表示提高题,考查读者运用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3级表示难题或综合题,考查读者对课本知识进行较深入或较复杂思考的能力,或结合社会问题考查读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或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点进行分析的能力。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全部知识点,把知识点与练习题编号一一对应起来,便于读者查阅。 因为本书所有习题和解析本身都是完整的,所以说,本书不仅是配合巴罗教授《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一本辅导书,而且也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学习精要与习题集。
Critical essay on modern macroeconomic theory
作者: 弗兰克·哈恩(Frank Hahn),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著;朱保华等译
简介: 罗伯特·索洛和弗兰克·哈恩编著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评论》从理性预期的经济优化模型出发,向读者传递基于竞争均衡理论的宏观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大规模失业的经济病理现象的事实,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古典学派提出批评。索洛和哈恩构造了完全预期和完全竞争的基本模型,引入劳动市场,说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并非完全要像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那样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还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之一。索洛和哈恩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需要正视价格刚性的问题。值得指出,根据《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评论》的逻辑结构,第2章构建的两期跨际叠代模型是索洛和哈恩批评宏观经济理论古典学派的基础,而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是索洛和哈恩倡导的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当然,索洛和哈恩的主张未必完全准确,但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性视角而言,关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学者还是应该重视索洛和哈恩的意见。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