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作者: 曹炳章原辑;高萍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瘟疫论》提要
明·吴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泽人。是书成于崇正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
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于脉络,自
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
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
而再表者,有表里各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
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其显然易
见者,则脉在不伏不沉之间,中取之乃见。舌必有苔,初则白,甚则黄,太甚则黑而芒刺也。其谓
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然古人以瘟疫
为杂证,医书往往附见,不立专门。又或误解《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妄施治疗。有
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
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其书不重序次,乃随笔札录而成。今存其旧,
其下卷食复劳复条中载安神养血汤,小儿时疫条中载太极丸,并有方而无药。又疫痢兼证一条,
亦有录而无书,故别为补遗于末,又正名一篇,伤寒例正误一篇,诸家瘟疫正误一篇,原目不载,
盖成书以后所续入,今亦并录为一卷,成为完书。现又附录偶斋评语,乃偶斋辨舌一篇,作为补
遗。按:偶斋姓年,名希尧,刊有《经验良方》数种传世。
片断:
偶斋云:伤寒感冒,邪从外入,谓之中经。
瘟疫邪发膜原,由内而出,谓之浮越。伤寒瘟
疫,只传足三阴三阳,不到手三阴三阳,故不
言手经而言足经。足太阳乃膀胱经也,与肾为
表里,而肾为足少阴也。足阳明乃胃经也,与
脾为表里,而脾为足太阴也。足少阳乃胆经
也,与肝为表里,而肝为足厥阴也。
瘟疫初起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
无憎寒也。初起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
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
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
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
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从伤表
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从
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
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
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
气雄,除伏邪盘错。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
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
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
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
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
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
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
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
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
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
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料理,酌定分两,
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
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二
三剂自解。稍重得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
气盘错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
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病家见加发散之
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罨,或将汤火熨蒸,
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
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
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
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
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
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如舌
上纯黄色,兼见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
汤证也。有两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
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
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
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
亏,适又微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
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
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芪,愈壅
愈固,不死不休也。
偶斋云:少阳胆经行身之侧,为半表半
里,柴胡乃本经之药。太阳膀胱经行身之背,
为表,羌活乃本经之药。阳明胃经行身之面
前,为里,葛根乃本经之药。
传变不常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
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竟传入胃者;有自
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
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
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
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
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
愈者;此则传变不常,亦为常变也。有局外之
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
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小
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与导赤散五苓五皮之
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
者。或里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
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
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
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
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
病自愈。
偶斋云:战汗,身体颤抖而汗出也。自汗,
无故自然汗出也。盗汗,熟睡而汗出也。狂汗,
其人发狂,走跳叫骂,狂已,忽然汗出安卧也。
急证急攻
瘟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
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
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
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
燥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
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
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
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
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
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
尝见瘟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偶斋云:一日之病,而有三变,此疫毒之
最重者。若以缓剂治之,而能望其生者几希。
表里分传
瘟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
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
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
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疫
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
之。
三消饮
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
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
姜枣煎汤服。
热邪散漫
瘟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
热,宜白虎汤。
白虎汤
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一钱炒米一
撮
加姜煎服。
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
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方离膜
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有脉长
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
而解。若瘟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
气盘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
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耳。若邪已
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
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
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
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
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当此急投承气,缓缓
下之,六脉自复。
偶斋云: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比比
皆然。更有老手,诊得脉虚,即用温补。前以
误用寒凉,而致脉微,后以脉微,辄用温补,试
问若辈举世皆然,今为是书说破,良当悔悟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