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 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结果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作者: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著;黄剑波,柳博赟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Sentiments order virtue
作者: 罗卫东著
简介:本书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作者仔细解读了斯密主要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从同情心理论、正义理论、良心理论、效用与习惯理论、德性理论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斯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该书最大的特点是考察了斯密伦理学思想旋律在《道德情操论》第1版到第6版之间的若干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广泛地讨论了斯密伦理学思想与前人以及当代思潮之间的联系。 本书问题意识突出,运用资料丰富,在若干重大学术问题上形成具有新意的新观点。是中国学者对国际性的“斯密复兴运动”运动作出积极回应的重要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作者: 安启念主编
简介:本书是一部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著作。作者站在 当今时代的高度,依据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取得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发展史研究中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本书导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般规律作了探讨,运用当代诠释 学基本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首先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实践 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选择与解释。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化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产生了三种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文以1949年为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第一种形态,即以实事求是为理 论核心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着重分析了它的形成机制,它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联系。下编强调两种思想的冲突是1949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特点,在“文化大革命”中,脱离实际 的“左”的倾向在冲突中日渐占据上风。 本书最后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作了梳 理,强调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兴起及其重大理论意义,并尝试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的 深刻影响,更多>>
Potiere jalouse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著;刘汉全译
简介:本书从南美洲的神话入手,探讨了神话与人种分布的关联性、神话逻辑的地域性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神话思维的含义等三方面的问题。作者列维-斯特劳斯作为世界知名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通过翔实的案例及独到的分析,将嫉妒与制陶女的关系阐释得浑然天成,通过他创立的典型式的应用理论,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务联系起来。作为一本神话学的专家,该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神话思维方面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书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