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2 项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古代民阃工艺的产生与发展
*节 古代民间传统工艺传说
瓷葫芦的传说
紫砂壶的来历
美人祭的传说
碗底儿的传说
第二节 古代各民族工艺
苗族古代工艺
蒙古族古代工艺
藏族古代工艺
维吾尔族古代工艺
壮族古代工艺
其他民族古代工艺
第二章 古代民间刺绣工艺
*节 刺绣的起源
刺绣的出现
四大名绣
第二节 刺绣史话
崭露头角的汉魏刺绣
不断创新的汉代刺绣
枝繁叶茂的唐代刺绣
画绣结合的宋明刺绣
第三节 刺绣外传
刺绣的“丝绸之路”
民间的荷包刺绣
第三章 古代民间剪纸工艺
*节 剪纸的产生与用途
剪纸的出现
剪纸的巧用
第二节 剪纸史话
西周剪纸
隋唐剪纸
宋代剪纸
明代剪纸
清代剪纸
第四章 古代民阃玩具工艺
*节 玩具的含义和种类
什么是玩具
玩具的种类
第二节 玩具史话
先秦时期的玩具
春秋战国时的玩具
汉代的玩具
隋唐时期的玩具
宋元时期的玩具
明清时期的玩具
第三节 各类有趣的民间玩具
蹴鞠
空竹
哨子
兔儿爷
竹蜻蜓
哗啷棒
第五章 古代民间年画与版画工艺
*节 年画的含义与产生
什么是年画
年画的产生
第二节 各类民间年画
门画
挂笺、中堂、条屏类
炕头画
木版年画
其他年画
第三节 版画的含义与产生
什么是版画
版画的产生
第四节 各类民间版画
佛像版画
手工业图
农事版画
人物版画
地理版画
戏曲版画
第六章 古代民阃金银器工艺
*节 金银器文化
灿烂的金银文化
黄金隆重登场
第二节 金银器史话
秦汉时期的金银器
隋唐时期的金银器
两宋时期的金银器
满清时期的金银器
第七章 其他古代民阃工艺
*节 古代烟花爆竹与灯彩
爆竹
烟花
花灯
冰灯
孔明灯
第二节 古代布艺编制工艺
蓝印花布
织锦
布艺
手工编织
第三节 古代木偶皮影与脸谱面具
木偶
皮影
脸谱
面具
第四节 古代泥塑与雕塑
泥玩偶
惠山泥人
竹雕
根雕
微雕
果蔬雕
骨角牙雕
糖塑
蜡塑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苗族古代工艺
相传苗族在从中原往南迁的途中,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跋山涉水的艰辛,记住他们走过的路,一位叫兰娟的女首领用彩线把途中的所经所见绣在裙子上,从此刺绣这一手艺在苗族女性中代代相传。
苗族的服饰习俗是“无花不成衣”,刺绣是苗族服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苗族姑娘的基本功。苗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大人学习运针,很早就练成了一手好手艺。苗族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由自己亲手绣制的嫁衣。一件嫁衣常常耗费绣制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
苗族刺绣绣法多样,在针法、纹样、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主要绣法有十几种,如平绣、辫绣、绉绣、结绣、绒线绣、网乡绣、贴绣、堆绣、卷绣、打字绣、缠绣、破线绣、压线绣、锁绣等,不同绣法交替使用,可以绣出丰富多变的纹样,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苗族刺绣的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多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比如锦鸡、画眉、燕子、鹭鸶、翠鸟、喜鹊、大象、老虎、鹿、马、兔、鱼、蝴蝶、蜜蜂、芍药、牡丹、莲花、桃花、梅花、葫芦花等,常常是人与动物、植物的图案相搭配,体现了与自然相亲的感情。许多图案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寄托,如有“喜鹊跳梅”“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石榴多子”“荣华富贵”“福禄寿禧”等。
唐朝的时候,东谢苗族的服饰是“卉服鸟章”,即绣上花鸟图案。明朝的时候,贵阳苗族常用彩线挑成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
苗族刺绣,人称“无字史书”或“穿在身上的史书”,展现了苗族的历史和民族变迁,有着极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有时刺绣需要用纸剪出一些花样来作为蓝本,因此剪纸工艺常常伴随着刺绣工艺,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苗族的剪纸工艺,即绣花剪纸,俗称“剪花”“绣花纸”“苗花纸”。
银配饰也是苗族*民族特色的工艺之一,其历史和苗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苗族银配饰种类繁多,如银冠、银衣、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簪子、耳环、手镯、戒指、胸牌、银梳、银角、银玉领、银牙签、银花枝等。总之,从头到脚——头饰、胸颈饰、衣饰、腰坠饰、脚饰,无处不饰。每逢盛大节日,苗族姑娘们便会穿上盛装,戴上各种银饰,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传说古代苗族姑娘出嫁时,为了防止途中野兽伤害,就给她穿上色彩斑斓的服饰,戴上银光闪闪的配饰,行走时银配饰叮当作响,显得雄壮威武,这样就能把野兽吓跑。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上篇 家谱
*章 家谱文化研究综述
*节 家谱的文化传承
家谱的起源
珍贵的史料
古老家谱的新生力量
第二节 昭穆有序:家族的源流
姓氏来源
世系考
世系表
字辈
第三节 家谱的修纂工作
修谱概述
记录与整理
家谱的内容
家谱的格式
纂修、捐资人名
续谱
避讳与谱禁
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形形色色的家谱
*节 家谱的一般分类
概述
玉牒
统谱
宗谱
支谱与房谱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家谱
概述
满族家谱
蒙古族家谱
其他民族家谱
第三章 家谮的变迁
*节 起步期
先秦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
第二节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第三节 成熟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下篇 年谱
第四章 年谱的文化研究综述
*节 年谱的文化传承
年谱的起源
年谱的发展
长盛不衰
第二节 年谱的实际应用
史料价值
实用效应
年谱的工具书
第三节 年谱的修纂
研究对象
编制体裁
格式
刊行与流传方式
第五章 形形色色的年谮
*节 自编类
概述
谱主自订年谱
谱主口述年谱
子孙补订
第二节 其他类
家属所编类
友生所编类
后人补编类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家谱与年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再如家谱资料对社会变化与时局的反映。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黄县王氏族谱的王常翰谱序,运用古之未有的“伦理学”“进化论”的概念讲述家族人际关系,家族与国家的关系——“君臣、朋友、国家,以家族为起源,社会以家族而肇始。礼以亲族为本,法以亲族为规,研究伦理学者,必先自五等亲始,职是故也……由亲等而家族,由家族而种族,竞争提携,由近及远,进化之公例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刘燮材在《光绪戊申续修族谱序》中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学,论述人群及人群之三类划分,即“地合之群划以疆域,人合之群萃以流品,天合之群统以派系”。天合之群就是宗族,而宗族之合,又是靠宗法来维系的。进而述及戊戌变法及后来的新政:“窃谓朝廷变法图治,月异日新……废科举而起学堂,若农若工若商若军若医,悉与士人纳人辟雍之域,人群美备,度越前古。近复诏各府厅州县,举行地方自治。……今当举行地方自治之日,而吾谱适告成功,然则吾今日对于此谱,则又不目为告朔之饩羊而直目为导涂之老马可也。”他希望在地方自治之中,宗族的天合之群可以得到振兴与发展。家谱的这些价值,总的来说,是为描绘我国历史全貌提供丰富而不可或缺的史料。
然而,家谱资料对上述学术领域有价值,同样对经济史、战争史、宗教史、政治史、灾害史、学术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优生学、社会学以及一些特殊历史问题也有资料意义,所以对家谱的研究,也是史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的结合点,也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研究的结合点,成功地利用家谱材料将有助于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意义莫大焉。这里,不再赘述。
实际上,家谱的价值,古人就已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魏收著《魏书》、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均曾大量地使用了家谱资料。宋人郑樵、清人章学诚、近人易熙吾等也都曾对家谱的价值作过介绍与评价。
谱牒有这么多的学术价值,然而,在利用它时需要小心谨慎,因为家谱记事存在失实的地方。尤其在先人功名、宦迹、婚姻等方面,有些内容甚至妄相假托、刻意捏造,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使用中要注意鉴别,切莫盲从。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族源不实,冒认祖先、攀龙附凤,希望借以抬高宗族地位。这在官修时代,严格审查、民间监督,也时有发生。及至宋代以后的私修为主时期,政府不核实,私人之间不可能监督,冒伪的现象更加严重,并且不能纠正。二是刻意避开本族不光彩的事情。绝大多数谱牒的作者抱着隐恶扬善、为尊者讳的态度,将先人的劣迹隐去。此外,因过失严重而被削谱逐宗的人不予上谱,如此一来,就令宗族资料不能完善。 对家谱的这些缺陷,研究者不能不充分留意,否则写出的著作就失去了意义。然而也不必因此而全盘否定谱书的学术资料价值,这样是绝不可取的。其实家谱的失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真实的,可鉴别利用。
谱牒作为学术资料价值的光彩不因有误失而黯然失色,依然是梁启超所说的“瑰宝”,关键还是在于研究者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和有效地使用它。如五世内的世系、宗规、家训、祠堂、人口、艺文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还是可信的。另外,我们在使用家谱资料时还须注意家谱的几修,所用资料是照录原谱还是新近续编的,对于不同时代的资料要区别使用,这也有助于提高资料本身的价值。综上所述,家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实的内容,因此在使用家谱时,一定要注意去伪存真。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盐的出现与盐文化传说
*节 盐与盐文化
食盐的发现趣话
古文字中的卤与盐
中国人开始采盐的历史
第二节 与盐有关的趣味故事传说
白兔井的故事
三峡盐都
白鹿引泉的由来
三峡地区的盐财富之争
中国盐海:运城盐湖
蜀中盐井与千里栈道
蒲剧名伶与潞盐
第二章 先秦两汉至南北朝盐业与盐文化
*节 先秦时期盐的类别、生产和流通
先秦盐的类别
盐的生产
第二节 汉代盐的生产与管理
汉代的生产技术
汉代的盐制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盐生产管理
魏晋南北朝主要盐产地
盐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三国西晋时的食盐专卖
东晋南朝的食盐征税制
北朝的食盐专卖和反专卖的斗争
第三章 隋唐互代时期的盐业与盐文化
*节 隋唐五代盐生产
隋唐盐业发展概况
盐业生产工艺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盐业与盐文化
隋代的食盐无税政策
从唐初的免税到开元时的征税
第五琦的食盐专卖
刘晏改革盐法,首创就场专卖
盐专卖后的大盐商
五代的食盐专卖
唐代后期的盐业管理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盐业与盐文化
*节 宋代钞盐制的出现
宋代盐业生产概况
钞盐制的出现和推行
卓筒井的诞生和四川盐业的发展
第二节 元代的盐业与盐文化
元代盐业生产概况
元代食盐专卖
元代的私盐和盐徒
第五章 明代的盐业与盐文化
*节 明代盐业与盐业管理机构
盐区盐务机构的设置
明廷内外官盐政机构
御史巡盐制
第二节 盐业生产与运销配合
食盐生产技术
开中法
引盐运输及其组织
票盐行销
户口盐的配给
食盐的市场销售
第三节 明代扬州的盐官与盐商文化
明代扬州盐官
明代扬州盐商
第四节 明代的盐课制度文化
政策的出现
明代盐课发展历程
第六章 清代的盐业与盐文化
*节 清代盐业的恢复与发展
发展概况
清政府恢复盐业的措施和办法
清代中期盐业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的盐务官运与盐商文化
官运商销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
清代盐商的盛衰
第三节 清代的盐法管理文化
“顺康雍”期间的盐制
陶澍的改法宗旨和票法的内容
票法是优于纲法的一种商专卖新形式
“同光”年问纲法的复活
清代私盐管控
清末盐务之乱和“改革盐务运动”的发起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盐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依照其流经地域和方位看,此东瀼河即汤溪河。历史上叫做东瀼河的不止这一条,奉节县的草堂河也曾以此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称:
东瀼,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东而名,非奉节之东瀼也。
从文献上看,汤溪之名要早于东滚之名出现。东瀼河之名估计始于唐宋时期,为汤溪河的别名。
之所以要特别把汤溪河单独大书特书,是因为这条河出产盐卤,因为有了盐卤,才有了要重点介绍的云安。同样,因为有了盐,汤溪河就显得很重要了,也对它的水道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唐代,汤溪接近云安的15里河段,“澄清如镜,舟楫无虞”,可以安全航行。但靠近长江口的15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到清代后期,“小舟运载可至云安塘”。汤溪河一直是云安盐场运输的重要航道,无疑是云安的生命线。
云安镇位于一个小盆地的边缘,汤溪河穿镇而过,把镇分为南北两岸。汤溪出峡谷后,在这片相对平坦的盆地内显得婉约而抒情。它在云安镇的场头,用优美的弧线画出一大片浅色的卵石;到了镇中部一带,又随意地抛洒出秀气的长滩;接下来,又在岸边勾描出一处银白色的沙滩。
汤溪的名气并不在于它的美丽,而是它盛产的盐泉。据《水经注》记载,汤溪“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众多盐井中,以白兔井*为著名,是云安盐井的始祖。在传说中,白兔井有着悠久而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为准备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采纳谋士萧何的建议,与将军樊哙人蜀召兵纳贤。这年秋天,他们来到时称巴郡朐忍县的现云阳地界募兵,但收获甚微。原来是一个来自中原的名叫扶嘉的秦遗民,在人民群众中做反战宣传工作。由于扶嘉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带了进来,深受老百姓爱戴,当地人都愿意听他的话,都不去当兵。刘邦又气又爱,决意把他收过来当谋士。
恰好有一天,樊哙在云安一带公干,当时他正饥渴难耐,突然看见一只很大的白兔从河滩前跑过,立即张弓搭箭向白兔射去,白兔被射中后并未立即倒下,而是负箭逃跑。樊哙紧紧追赶,白兔跑到山坡上一片草丛中,突然就不见了踪影。樊将军也跟着钻进草丛,不料却摔倒在地。原来这里很潮湿,不远处还冒着腾腾白雾。樊哙顺手将草拔掉,却冒出一汪泉水来。他正觉渴得慌,捧起就喝,发觉又涩又咸,但同时又觉得精神为之一振。樊哙回去后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刘邦,刘邦知道这是难得的上好盐泉,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于是刘邦通知附近的老百姓,要他们开发盐泉。
群众闻讯赶来,围着刘邦看盐泉。刘邦注意到其中一个看上去像北方人,气质高贵,与众不同。刘邦对着那人突然直接喊:“扶嘉。”那人一惊,承认自己就是扶嘉,表示既已被识破,任由处置。没想到刘邦却对他礼仪有加,要封他做官。扶嘉对刘邦不计前嫌、礼贤下士的态度很感动,但他又不愿离开,只想过平安日子。
刘邦于是尊重扶嘉的选择,答应不在本地征兵,但要他率领群众凿井汲卤、开发盐利。于是扶嘉主持了盐井的开发,以大量优质的盐输往前线,为刘邦的统一战争作出了贡献。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鞋履篇
*章 探察鞋履起源之谜
*节 古代鞋履的源起
皮鞋始祖“裹脚皮”
远古走来的草鞋
足下生辉的布鞋
靴的起源
古老的足衣——木屐
“暗藏玄机”的夹带鞋
家居用品“皮拖”
第二节 考古中的鞋履启示
裸女残像的发现
彩陶人形壶的发现
考古出土的种种皮靴
世界*靴——新疆楼兰女靴
第三节 鞋履的历史走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鞋履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鞋履的发展
宋元时期鞋履的发展
明清时期鞋履的发展
第二章 鞋履中的民间礼俗
*节 鞋履的教化作用与制度民俗
鞋履的精神教化作用
鞋履中的制度民俗
第二节 鞋履中的礼仪民俗
诞生礼与鞋
婚姻礼与鞋
寿诞礼与鞋
丧葬礼与鞋
第三节 鞋履中的节日民俗
冬至荐鞋袜
清明踏青履
端午穿虎鞋
第四节 鞋履中的信仰民俗
求子的象征
靴鞋禁忌
民间的吉祥物
鞋靴行业神信仰
第五节 其他民间礼俗
脱鞋入室
留靴、挂靴
留娘鞋与闰月鞋
送郎鞋和送郎袜
靴鞋树
第三章 鞋履与民间工艺
*节 鞋履制作工艺
鞋帮
鞋底
鞋垫
鞋花
鞋楦
鞋拔
第二节 各种样式的鞋子
制木屐
泥屐儿
草编鞋
乾鞋和坤鞋
制棉鞋
三块鞋、槽鞋和皮底布面鞋
钉鞋、雨鞋和油胶鞋
屐桃、花屐与花鞋
绣花鞋、小脚鞋与放脚鞋
棕鞋与芦花鞋
第四章 鞋履与地域文化
*节 如日中天的川蜀鞋文化
川蜀“靴鞋王国”
自立山头
第二节 独特的岭南八闽鞋文化
海洋文化中的民风鞋俗
粤闽地域客家群体鞋风情
粤闽地区少数民族鞋风俗
第三节 北方布鞋的地域性优势
北方布鞋的地域特点
天津地区的近代制鞋业
第四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布鞋
中华历代鞋的“活化石”
各少数民族的鞋文化民俗
第五章 鞋履趣话
*节 鞋履史话
《周易》中的“履卦”
赵国春申君珠履三千
庄子履穿行
王乔双凫
汉哀帝听履
履冰
玩之屐
屦贱踊贵的由来
脱屣
只履西去
汉张良圯桥进履
六朝王湝判靴
汉伯喈倒屐
宋杨亿鞋底之谑
唐冯道买靴
晋谢安折屐
阮孚屐
南梁高爽作“屐谜诗”
第二节 鞋履逸事
白玉娘忍苦成夫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
毛大福
游花台李白倒晒靴
杜甫与棕鞋
张凤台买鞋
鞋匠揭皇榜
第三节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的发端
三寸金莲的审美与功能
帽子篇
第六章 探察帽子起源之谜
*节 追寻帽子的历史
帽子简史
动物冠角的启示
第二节 冕冠与冠制
冕冠的出现
显示身份的冠制
第三节 各个历史时期的衣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第七章 帽子的发展演变
*节 凤冠与头巾
凤冠的发展演变
头巾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幞头与抹额
幞头的发展演变
抹额的发展演变
第八章 冠帽趣话
*节 趣谈冠帽
“纶巾”趣闻
“网巾”趣闻
“硬裹”趣闻
“风落帽”趣闻
“折角巾”趣闻
“四角方巾”趣闻
第二节 名帽知多少
军戎盔帽
朝冠
吉服冠
行冠
清代的暖、凉官帽
清代风帽
便帽
小帽
毡帽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鞋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民间在雨雪天多穿木屐,因木屐可溅水履泥,故俗称之“泥屐”。由于南方天气炎热以及木屐价廉耐用,故平民百姓不仅下雨溅泥,日常也大量使用。这种式样在明代王圻的《三才国会》中有画样描述,江南百姓除穿用木屐外,经常穿用的还有草鞋和蒲鞋。
明朝时期,由于汉人缠足风气的恢复,“三寸金莲”的鞋俗又成了妇女鞋饰的主流,其款型随着社会的审美情趣向装饰化发展。如江苏扬州明代墓出土弓鞋的翘尖装饰,三寸金莲鞋底的式样向时尚化发展。当时厚底与高底的三寸金莲也成时髦一族。高底的鞋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前后底一样高的厚底鞋,如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诩引妃孙氏墓出土高底弓鞋,另一种是专门在后跟部位加高的高跟三寸金莲,如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代尖足高底鞋,长12厘米,后跟高4.5厘米,明代“三寸金莲”高跟鞋的后跟部分一般有两种制作方式:一是制作“外高跟”,即用香樟木削成高跟鞋底,外面包裹布帛后绱鞋底;另一制作方式是把香樟木削成的木厚跟直接放在鞋里,在外形上看不到鞋跟,俗称“里高跟”。
清政权推翻了汉人执政的明朝,同时将满族的衣冠鞋履仪规融人了汉族两千年来的冠履服制中。清代三百年的鞋履史就是一部南北呼应、满汉合璧的鞋饰文化史。
满清社会沿袭了男主狩猎、女主采集的生产遗俗,男鞋仍以马背民族的靴鞋为尚,清朝将唐宋元明各朝代延续下来的皮靴革靴,改造成用织物制作靴筒。用缎、绒、布等纺织品替代了历史上传统的革筒。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介绍:“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主,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可见此为清朝康熙皇帝穿的钩藤缉米珠织物朝靴。按清初规制,靴子只能文武官员穿着,一般平民百姓不得穿靴。
嘉庆年间参照历代官服色制,则规定军机大臣必须穿着绿色牙子缝的缎靴,传世品,此靴为薄底长筒快靴,又名“爬山虎”。靴头按仪规制成尖头和平头两种,平时穿尖头靴,上朝拜会时则穿用方头靴,以便跪拜。到宣统年间,放宽了鞋靴的等级规定;绅士、官商及各界人士从十月到正月天寒地冻时也可随意穿靴。
满族妇女受女真人荒野采集为生的世俗影响,在削木为履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适应采集活动的木高底鞋。高底鞋俗称“旗鞋”,其特点是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置放一块10厘米左右高的木底,上山采集劳作时既可提防树根、灌丛、山石伤害绣花鞋面,又能在杂草乱石中安全行走。热爱生活的满族妇女喜爱在裤脚边及鞋帮绣上鲜艳亮丽的图纹,绣饰不仅美化了鞋履,还能在荒野采集时应用“迷彩”效果躲避毒虫蛇蝎。民间按照木高底的不同形状来区分鞋款:若木高底下小上大似花盆则称花盆鞋,若鞋底木块下大上小似马蹄,则称马蹄鞋,当汉族传统的千层底鞋与满族的木高底鞋相结合时,产生了前后削坡的布厚底鞋,这种满汉相辅的鞋履深受两族妇女的青睐。由于此种鞋底酷似船形,则俗称船底鞋。
唐朝高崇的幔头女鞋是中华女鞋史上一绝,而满清妇女却另辟蹊径,她们遵循先人“男龙女凤”的习俗,将高昂的凤头直接耸立在鞋面上,不仅借鉴了唐朝女鞋的威姿,还标榜了女性的凤仪,简化了唐朝鞋头上翘的高幔女鞋工艺。大多满清贵妇人都喜欢穿凤头鞋,权势显赫的慈禧太后穿的凤头鞋不仅把鞋底做得比别人高出数寸,还要在凤嘴里衔上宝珠彩穗以示高人一等。慈禧太后还十分偏爱在她的鞋履帮面上施以珍珠饰品,彰显其足下之珠光宝气。她的一双珠履,鞋帮周圈全是用大号珍珠镶嵌,仅这一双鞋当时就耗银七十万两。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古人姓名的由来
*节 姓氏的由来
姓名的含义
姓的出现
姓的作用
氏的出现
第二节 名字的由来
名的出现
字的出现
字的基本格式
第二章 古人的姓名文化
*节 姓及其分类
同姓异姓庶姓
单姓复姓
郡姓
改姓
冒姓
第二节 氏及其分类
命氏的分类
郑氏分类例说
第三节 名及其分类
小名大名
单名双名
第三章 古人莲邑名掌问与名字组合
*节 起名基本知识
古代如何起名
现代如何起名
第二节 名和字的组合方式
同义组合
反义组合
连类组合
因性指实组合
景仰前贤组合
离析名字组合
概括经义组合
第四章 古人的字号文化
*节 字及其分类
字的基本含义
字和名的联系
第二节 号及其分类
号的基本含义
号的六大类别
第五章 古代姓名字号趣话
*节 姓氏趣话
*古怪的姓氏轶闻
趣味悠长的奇僻姓氏
由黄帝派生出来的姓氏
一些姓氏的奇闻轶事
有趣的姓氏组合
中国现存的复姓
第二节 古代名人姓名字号由来
孔子名字的由来
李白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唐寅名字的由来
“五柳先生”的由来
“青莲居士”的由来
“香山居士”的由来
“东坡居士”的由来
“六一居士”的由来
“淮海居士”的由来
“易安居士”的由来
“柳泉居士”的由来
第六章 我国历代名人姓名意义解读
*节 三代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姬昌
姬发
姜尚
周公
老子
孙武
勾践
范蠡
文种
管仲
蔺相如
吕不韦
乐毅
商鞅
西施
第二节 秦汉魏晋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赢政
胡亥
赵高
蒙恬
项羽
李斯
范增
刘邦
张良
萧何
韩信
陈平
刘恒
刘启
晁错
刘彻
卫青
霍去病
李广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东方朔
吕雉
张骞
司马迁
董仲舒
主父偃
苏武
霍光一
王昭君
刘秀
王莽
张仲景
班固
华佗
曹操
袁绍
曹丕
司马懿
司马昭
周瑜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刘禅
庞统
司马炎
王羲之
陶渊明
第三节 隋唐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宇文化及
李渊
李世民
长孙无忌
房玄龄
杜如晦
李靖
李治
李隆基
杨玉环
郭子仪
朱温
阎立本
李白
杜甫
张九龄
第四节 宋元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赵光义
杨业
赵佶
赵恒
岳飞
韩世忠
文天祥
沈括
范仲淹
王安石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铁木真
孛儿只斤·忽必烈
张士诚
陈友谅
第五节 明清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朱元璋
徐达
常遇春
李善长
胡大海
胡惟庸
蓝玉
朱允炆
朱棣
魏忠贤
朱翊钧
张居正
明熹宗
朱由检
袁崇焕
宋濂
徐霞客
李时珍
施耐庵
罗贯中
万户
海瑞
王阳明
董其昌
郑成功
郑和
玄烨
噶尔丹
吴三桂
年羹尧
弘历
和珅
纪昀
颐琰
奕詝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爱新觉罗·载淳
爱新觉罗·载湉
爱新觉罗·溥仪
郑板桥
张廷玉
顾炎武
蒲松龄
曹雪芹
魏源
林则徐
附录
姓氏分布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名字与别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第二节 名字的由来
名的出现
名作为氏族成员互相区别的标志,是人的个体意识在文化上的表现。因此,名的产生恐怕要比姓与氏晚得多,它是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氏族对部落成员中个体存在的文化认可和确证,是为了“别众猥而显此人”。对于社群组织来说,名的产生是一种离心力和腐蚀剂,它会使本来凝为一体、彼此无差别的组织变得松散而有距离。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个人私名的产生进一步从观念上促使原始公社的崩溃,私名同私有制一样,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从民族学和文化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在原始公社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已经有了个人的名字,并在交往和择偶中使用。从宋兆麟等人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一书中得知,我国云南宁蒗县永宁纳西族地区,母系亲族所占比例较大,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上古时期人物的名字,还没有与姓氏彻底分离,而是更多地表现出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人们聚集在一个英雄人物的周围,崇拜并服从他,以他的发明创造作为旗号,因此,很难说这就是个体的名称。比如有巢氏,是人们开始懂得构木为巢、营建住所的标志。
到了夏代,人们已有了确定的名字,据《史记·夏本纪》的夏世系知,鲧禹之后,有启、太康、仲康、少康、予(帝宁)、槐、芒、泄等,但在命名上究竟有什么规律,因文献阙如,我们不好妄作解释。殷商时期帝王以干支命名,是比较有规律的,现以《史记·殷本纪》为据,列殷王世系于后(见第26页)。据表可知,殷商帝王自帝喾到振等8人,不以十天干为名。微,《国语·鲁语》作上甲微,《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作主甲微。这样看来,自上甲微至帝辛(纣)止,三十七王,均以十天干为名。但这种命名究竟有何用意,古今学者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以生日为名。如《白虎通·姓名》中说:“殷人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以《尚书》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易纬乾凿度》亦云:“帝乙则汤,殷录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同说亦见于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又《太平御览》卷八十三亦引:“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
还有人认为是以死日为名。近人董作宾主张此说,他在《论商人以十日为名》一文中讲道:“汉人以为甲乙乃生人之名,所以解以‘以生日名子’,这是合理的。现在既由甲骨文字证明了甲乙不是生前的名子,只是死后神主之名,当然以死日忌日为神主之名、祭祀之日,*为合理。若说甲乙是死后的神主之名而取生日为标准,就未免迂远而不近人情。固然,从残缺的贞卜文字里,找出某人的生日,以证明神主甲乙命名的来源,是绝不可能之事,找死日也同样不可能。”
也有人认为是以庙号为名。如司马贞《史记·殷本纪索隐》引《古史考》:“谯周以为死称庙主日甲也”。又引同书:“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汤,故日天乙”。这种看法在后来非常盛行,并对何以称庙号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陈梦家《商王名号考》中认为:“我们从周祭祀谱中,知道周祭先王先妣的次序,主要的是依了及位、死亡和致祭的次序而分先后的……卜辞中的庙号,既无关于生卒之日,也非追名,乃是致祭的次序;而此次序是依了世次、长幼、及位先后、死亡先后,顺着天干排下去的。凡未及王位的,与及位者无别”(见《殷商卜辞综述》第404~405页)。李学勤反对此说,他认为“殷人日名乃是死后选定的”,是通过占卜而定。张光直在分析批判了前人的各种说法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以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的习俗不是照旧说根据生日(或死日)而来的,而是死后庙主的分类制度。庙主的分类反映活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分类。”(见《中国青铜时代》第173页)
殷商时期,除以天干命名外,人们还另有称谓。如汤、微、纣、子渔,子画等,都是男子之名。而帚婔,帚好之类,都是女子之名。武丁的配偶中也有帚螓、帚周、帚楚、帚杞、帚矮、帚妹、帚庞等。这样看来,以天干相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命名,恐怕别有寓意。故生日说并不可靠,死日说亦牵强附会。庙号(或庙主)说,更有说服力。但究竟为何以十天干作为庙号的次序或庙主的分类依据,尚未有人作出确切的解释。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家风的基本概念
*节 家教与家族门风
家风的基本含义
如何延续我们的“家风文化”
第二节 古代家风文化与家风教育
《颜氏家训》的家风智慧
古人怎样教育孩子
古代家风与礼乐文化
第二章 古代家风教育的内涵
*节 古代家风智的教育
“智”同“道”合,不相忘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无志,非人也
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以明理为要
第二节 古代家风仁的教育
“仁”心所向,大爱无疆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欲择慈孝,长大能善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独以俭素为美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第三节 古代家风礼的教育.
说“礼”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
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恕己之心恕人
退一步者,常进百步
第四节 古代家风信的教育
信——立人之本
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廉洁奉公,养浩然气
训之以宽厚恭谨
言忠信,行笃敬
第五节 古代家风孝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欲求子孝,必先慈
敬于父母则孝顺
第三章 古代家风教育的基本内容
*节 伦理道德的教诲
义方廉洁
志存高远
砥砺磨炼
家睦孝道
忠君信实
第二节 谋生技能的传授
自理自律
独立勤俭
资身之术
第三节 文化知识的获取
小学于家
重学明理
六艺并重
第四节 处世哲学的告诫
慎重交游
谨言慎行
晓知权变
第四章 古代家法族规与家风教化
*节 家法族规是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族兴盛的护身符
家法族规中的日常生活
家法族规中的婚姻与立继
家法族规中的惩戒措施
第二节 宗族家风教化与族人生活
孝悌精神与宗法伦理
族产与睦族
族学与宗族教育
戒规与家法种种
第五章 古代优秀家风故事与家风家训
*节 世代传承的家风故事
晏婴清廉拒赏赐
闵子骞孝敬继母
苏武坚贞爱国情
包青天铁面无私
黄庭坚孝涤溺器
海瑞无私除恶少
康熙以孝治天下
第二节 古代家风家训精选
孙叔敖家训
公孙侨家训
孟轲母训儿
韩非家训
刘邦手敕太子
李世民求贤篇
韩愈训子书
白居易狂言示诸侄
赵匡胤诫弟书
司马光家训之和睦相处
纪晓岚训大儿
纪晓岚训次儿
林则徐与长子汝舟书
林则徐教子书
曾国藩与子纪鸿书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家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我们知道,西汉初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勋臣们,封侯拜爵权势显赫的家族数以百计,不过只经历过百余年的时间就大多数败落了,但一个出身于文墨小吏的杜陵人张汤的家族却是数世兴旺。张家自张汤起发达,后历汤子安世,安世子延寿,延寿子勃,勃子临,临子放,放子纯七代人,家族的显贵一直延续到了东汉时期。《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曾感叹说:“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富平”是指张汤的儿子——富平侯张安世。为什么汉初那么多的封侯之家还不如源自一个文墨小吏的家族兴旺持久7.这与自张汤的父亲以来就重视家教及其“满而不溢”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张家的这种家风,一表现为对权势欲望的克制,二表现为对待财利的节俭与淡漠。张汤做官高至御史大夫,然身死之后,其家产不足五百金,这在三公的高官中是很少见的,而且又多为皇帝所赐赏。张安世也位列三公,还被封为列侯,食邑万户,但他在生活上与父亲一样注重节俭,平时身着粗绨做的衣服,由夫人亲自纺绩。张安世的曾孙张临娶皇帝公主为妻,他常以桑弘羊、霍禹家族因骄奢以致败亡为例,不时告诫子孙要以此为覆车之鉴,处处警惕。张临死前将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宗族故旧,又遗嘱身后要薄葬,反对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张家代代少有败子,正是由于这种“满而不溢”的家风一直保持着持久的教育效果(《汉书·张汤传》)。
东汉中兴名臣邓禹重视家教,“闺门严谨”,他的子孙多能以此自律和教子,循而不改,形成了“严谨”的家风。邓禹的儿子邓训“于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赐席接以温色”。邓训的女儿邓绥自幼与兄长们一起读书,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她在成为皇太后之后,非常重视娘家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认为这是避免“面墙之讥”与祸败之患的根本,为此她常亲临邓氏子弟就读的学馆严格督促检查。邓绥的长兄邓骘,遵行家门法度,以汉章帝外戚窦氏子弟居贵放纵终致败亡的教训为戒,“检敕宗族,阖门静居”,不许子弟依仗皇后亲族的身份去为非作歹(《后汉书·邓禹附邓训邓骘传》)。在东汉时期权势炙手可热的外戚之中,邓家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而且名声还很不错,可算是很难得的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久不衰的士族家族,他们拥有为官仕宦的特权,保持尊贵的社会地位,是其他的普通家族所远不能及的,一些望族高门香火旺盛,子孙发达,竟有延及数百年之久的。士族的出现及其家道久远的原因,除去社会重视门第的因素外,就士族自身来说,也是其重视家学、家教,并形成了各自世代相传的门风家法的结果。士族多有家族文化背景,他们以自己儒雅的门风和个人的文化修养区别于其他家族的人们。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指出:“夫士族之特点,即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唐代政治史论稿》中篇)。这种不同凡庶的门风,来自于家学与家教的影响,并造成了社会上家族门第间的差别。人们注重门风家声,标榜家教的优良,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门士族的风范常常会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南朝琅邪土族王弘,爵位尊至太保。他行事多遵礼法,其行为举止,甚至是衣着、书法,都为人们所效仿,称他家的家风为“王太保家法”(《宋书·王弘传》)。北齐太山(泰山)钜平人羊烈,是晋朝太仆卿羊琇的后人。其家族为汉魏以来著名的士族,史书称羊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他与同僚毕义云竞争兖州大中正之职时,不无自得地夸耀自家的门风说:“岂若我汉之河南尹、晋之太傅,名德学行,百代传美。且男清女贞,足以相冠,自外多可称也。”他又讥笑毕氏帷薄不修,家风秽乱腐化(《北齐书·羊烈传》)。
……
作者: 张其金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张其金编著的《共享经济(新经济成长的动力器)》分为八章,包括:正确理解共享经济、催生共享经济、公司的共享经济、如何制订规则、重构未来新模式、发掘有高社会价值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模式的剖析等。共享经济体系下的消费者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社交也被赋予了新意。从而导致共享经济模式需要重构体验,这种颠覆并非对原有业务或体验的改良或放大,而是革命性的、化学性的突变。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宗祠的宗法文化
*节 宗祠与传统文化
宗谱
姓氏郡望
宗族与族规
亲族习俗
宗族至上主义
宗祠的祭祀礼制
宗族制度的演变
儒家孝道文化
第二节 传承宗祠遗风
宗祠倡族学
圣贤宗祠里的忠义
造神运动与生祠堂
第二章 宗祠的建筑艺术
*节 方圆阴阳好风水
慧圆行方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态
宗祠的风水理法
第二节 宗祠建筑的地域特色
中规中矩求章法:晋陕宗祠
气韵灵动*绚烂:江南宗祠
高敞华丽而秀美:岭南宗祠
精致典雅齐争辉:台湾宗祠
第三章 名门望族的宗祠
*节 湖北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大田村伍氏宗祠
阳新梁氏宗祠
第二节 浙江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鸬鹚湾村郑氏宗祠
俞源村俞氏宗祠
第三节 福建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洪坑村林氏家庙
汀州刘氏家庙
第四节 广东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松塘区氏宗祠
沙湾何氏宗祠
湖镇围胡氏宗祠
合族祠中的陈氏书院
第五节 江西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汪山土库中的程氏祖堂
蜀口村欧阳氏宗祠
岳家村岳纳堂
车田村周氏宗祠
宜丰县天宝刘氏宗祠
第六节 安徽省名门望族的宗祠
龙川村胡氏宗祠
西递村明经胡氏追慕堂
歙县昌溪周氏宗祠
磨店乡李鸿章报恩祠
第七节 台湾名门望族的宗祠
金门琼林蔡氏宗祠
苗栗县通宵镇马氏宗祠
第四章 圣贤名士祠:德义功高垂千古
*节 文贤武圣祠
曲阜孔庙
衢州孔庙
北京孔庙
建水孔庙
终南山老子祠
蒙城庄子祠
解州关帝庙
第二节 诗家、书家祠
韩城司马迁祠
绍兴王右军祠
马鞍山青莲祠
江油太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岭南惠州苏轼祠
岷江眉山三苏祠
九江陶靖节祠
潮州韩文公祠
柳州柳侯祠
崇州陆游祠
大庾岭下九龄祠
第三节 忠臣良将祠
岐山县周公庙
汉中留坝留侯祠
成都武侯祠
杭州岳王庙
代县杨令公祠
合肥包公祠
台南延平郡王祠
浙江淳安海瑞祠
福州林文忠公祠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宗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姓氏郡望
郡望,其本义为一个郡中的望族,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始于先秦、盛于秦汉、魏晋时期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在唐朝之后逐渐被废除。“望”指的是“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大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个固定州郡之中,因人才辈出、门楣光耀而为当地人所仰望与敬重,成为该郡望族,故称“郡望”。后来,“郡望”还被用来指一个家族的根源与发源地,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那个郡。一般的小姓有一到几个郡望,而大姓郡望则更多。宗祠以显赫位置标示姓氏郡望,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姓氏别贵贱、分尊卑。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绵延不绝。据*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两万两千个,而其中不少姓氏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很好体现。在*公布的2015版《百家姓》中,姓氏人口总数在两千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其中,李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4%,王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41%,张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1%,其余刘、陈、杨、赵、黄、周、吴七个姓氏的人口也都在2400万人以上。这些姓氏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因为它们曾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姓”或“世代名门大姓”。
姓氏早在母系社会时就已经出现。当时,各个氏族为在往来中表明自己的身份,用自己的氏族图腾作为标志,图腾的徽记便是姓的雏形。氏始于父系社会,是姓族中的重要支系,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代表着功勋与地位。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与有功之臣都以封地为氏,这又使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先秦时期,姓与氏含义的区分也就更明显了,姓代表血脉关系,同姓之间禁止通婚;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特权与地位的象征,用以别尊卑,有氏者为贵。秦代废止了*初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的是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别尊卑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成为了父系社会血缘承袭的重要标志。中国现在大部分的姓,就是承袭的产生于周代的氏。
周朝初期,为控制已经征服了的地区,周天子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与周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与异姓功臣等,建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十六人,同姓贵族四十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四十八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六十个。此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代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为重要的时期。姓氏合流以后,从古至今,中国人所使用的姓氏大多数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 秦、汉时期,“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统称“姓氏”。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郡望”就成为彰显各世家大族社会地位与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并区别于同一姓氏中的土族与庶族、豪门与寒门。
任何姓氏均源于自己的祖先,不到重大时刻是*不容变动的。然而,历史中由于诸多外力的影响,却使得改姓现象极其常见,这些均源于赐姓、避讳、避难、少数民族汉化、入赘、收养、字体简化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改姓的现象几乎贯穿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始终。
在门阀制度下,门第阀阅是指那些世代显贵、影响深远的贵姓宗族的家门,因无比显赫并世代传承,被称为“高门宗祠著姓”。它始于西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此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这“四姓”分别指的是以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以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以王、崔、卢、李、郑为代表的“郡姓”以及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代表的“虏姓”。这“四姓”出身的子弟,可以高居要职;而与之相对的“寒门宗祠庶姓”子弟即使是满腹才华,也只能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仅会出任低级官吏而不能升迁,沉沦一生。
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九年详定姓族制度,确立了门阀序列,其中,范阳(今河北涿州)卢氏、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荥阳(今河南荥阳)郑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以及陇西(今甘肃临洮)李氏*为尊贵,被称为“五姓”。到了唐朝,这五姓加上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被合称为“五姓七家”。这五姓世代显赫,如,两支崔氏在唐代出任宰相的多达27人,五品以上的官员有400余人,时人称其为“宰相之姓”。
国姓,就是王朝皇室的姓氏,可见其地位不容小觑。将国姓赐给异姓大臣是历代帝王收揽人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汉朝赐有功之臣刘姓,并规定凡是刘姓人家均可免除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唐朝更将赐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汉族的徐、邴、安、杜、胡、弘、郭等姓,少数民族的单于、阿布、阿跌、舍利等姓都被赐为李姓。这种“赐姓”对于中国姓氏的发展影响巨大,由此产生了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国姓逐渐变成了大姓。唐代由于赐姓,李姓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及至宋代,李姓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代的第二大姓。除了李姓外,赵姓作为国姓在宋代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王姓、李姓。王姓虽然不是国姓,却排在了*位,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及的“著姓”了。身处“高门”“著姓”之列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成为带动王姓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张姓的发展状况则与此相同。
据记载,宋代人口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王、李、赵、刘四姓。而2015年的数据显示,排名前四位的是李、王、张、刘。赵姓虽排第七位,但仍位于前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千余年前人口姓氏的格局就已经形成,而因国姓、贵姓得到发展的姓氏成为大姓。此后,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以及科举制度的盛行,士族阶层逐渐消失了。而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国姓、贵姓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姓氏郡望作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依据,不同郡望品级的人所被授予的官职不同,不同郡望品级之间也不能通婚,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在国家谱牒中抢占显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控制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高门望族为了维护其特殊地位,往往会在高门之间自组婚姻以保持“血统”的纯正。由于郡望与一个人的政治生活、社会交往、婚丧嫁娶都密切相关,故而受到时人的特别关注。不少人千方百计都想挤进等级较高的姓氏郡望中,称为“冒籍”,但一旦被查出来都会受到严厉处罚。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揭开幕僚的“神秘面纱”
*节 古代幕僚概述
什么是幕僚
幕僚始祖——人神易位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不容忽视的幕僚力量
“囚虎为猫”的幕僚政治
第二节 古代幕僚的思维与活动
流行千年的幕僚
幕僚应具备的智力结构
与众不同的幕僚思维
幕僚的三大心理活动
第二章 先秦幕僚“初养成”
*节 幕僚始祖——士
先秦幕僚的前身:士
中国*早的幕僚——伊尹
“无为而治”的老子
孟子用“仁术”感化惠王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幕僚
秦王屁股下的两把“火”
翻手为云的大将乐毅
引敌害己,田单保家复国
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拉家常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幕僚
*节 秦汉幕僚盛行的“辟署制”
秦汉为何大兴“辟署制”
大投机家吕不韦
备受刘邦器重的萧何
以计谋闻名青史的张良
现实主义者陈平
霍光辅政,不走寻常路.
马援择主得重用
第二节 三国——幕僚才华尽展的大舞台
曹魏集团的谋士
蜀汉集团的谋士
孙吴集团的谋士
有勇无谋的吕布
老虎扮病猫,司马懿装病夺兵权
慧眼择主,荀或弃袁投曹成大器
可爱的和事佬:鲁肃
诸葛亮妙算之外
自不量力的王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幕僚
*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幕僚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人幕之宾”
魏晋南北朝的辟署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幕僚
智勇双全的王猛
装土为粮与唱筹量沙
谢安用缓兵之计气死恒温
演技,王导独树一帜
第五章 唐代的幕僚
*节 唐代的方镇幕府及幕府文学
唐代的方镇幕府
唐代的文人人幕现象
第二节 唐代的著名幕僚
人君的“镜子”——魏征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李密
李林甫口蜜腹剑固相位
心无二主的高力士
郭子仪小心驶得万年船
投其所迷,诸葛殷装神骗高官
第六章 宋、元幕僚的“任命制”
*节 宋代的幕僚
宋代幕僚制度的改革
刘锜的军旅悲歌
深揣帝意,秦桧位至权相
促其内乱,金章宗智驭宋廷
信手拈来,毕再遇活用历史名计
第二节 元代的幕僚
促成宋朝灭亡的一位汉人
元朝奠基者之一——耶律楚材
忽必烈身边的“三剑客”
第七章 明代幕僚——师爷的兴盗
*节 明代的师爷
明代师爷的流行及概况
明代师爷的种类划分
做好师爷的不传秘诀
第二节 明代的著名幕僚
诸葛转世的刘伯温
哲学大师王阳明
张居正隐忍有术
第八章 幕僚*后的辉煌
*节 清代的师爷
清代师爷的从幕历程
清代师爷的特点
多谋善断的“老夫子”
无名有实的审判官
幕友的“四救四不救”
第二节 清代的著名幕僚
神机妙算的邬思道
助平三藩的蔡鹏
乱世救星魏际瑞
实务之才包世臣
战事筹饷的钱江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幕僚/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幕僚奇特的职责不合现象,主要来源于事实与概念的冲突,具体地说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幕僚从政与既成的国家官制之间的矛盾。从事实方面看,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沿用幕僚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已成惯例,而且幕僚之间还出现了粗疏的分工,大体分为政务性幕僚和事务性幕僚两类。政务性幕僚从事置备顾问、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乃至延接宾客、代主巡行出使等工作,其中尤以参议决策和掌握机要为重。事务性幕僚,大多是地方行政长官为提高办事效率,特聘一些助手来协理事务,诸如刑名钱粮、奏牍书启等等。由于这类幕僚需有专门的业务才能,必须要经过“学幕”的历练,否则不足以胜任;差不多要学6至7年才能“满师”,然后由人引荐人幕。相比之下,政务性幕僚在政治上起的作用远胜于事务性幕僚,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政务性幕僚始终是幕僚群体中的主流。
从概念的方面看,封建国家明文规定的人事任免制度与职官制度基本不包括对幕僚的任用罢免以及职责行使的范围,迫使游离于正规的幕僚政治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产生出非常复杂纷乱的形态。
幕僚的存在形态是多样的,能称之为幕僚者,至少应有下列三个特征:*,就事于某为政者自设专擅的政治机构——“幕”;第二,不拘泥于国家为职官制定的责任规范,甚至不受制约;第三,只充当幕主个人的政治工具。因此,只要具备了这三个特征,无论何朝何代,冠以何名,都应是正儿八经的幕僚。
幕僚作为政治阶层中的一个类,从产生到成熟,标志着一个游离于国家正规官制之外的,以幕僚围绕幕主串接起来的、非正统的政治机制的形成。其问,由于人幕取决于幕主的自辟或私聘,新造的人身依附关系取代了正规官制中的隶属关系,使其不受国家行政职责规范制约,唯幕主马首是瞻成了这个机制的运行规则。幕僚政治终于有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鲜明的个性。
幕僚政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上可溯及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其身贱而见信,位卑而使重,已露端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识之士,挟术怀策而奔走四方,摇唇鼓舌,攀权附势,多有被聘为宾客舍人以参预政事的。“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是造就幕僚的滥筋。
真正意义上的幕僚政治,是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建立后,围绕着巩固和完善“君权”开始的,它的雏形应见于秦汉时期。促成的原因有二:首先封建官制体系草创,分工粗疏,多有不完备的地方,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都难以单独完成皇帝赋予的职权。其次,六国新灭,大量的才识之士散落民间,成为威胁君权的异己力量,如果不及时开通养用的渠道,封建国家的稳定就难以实现。有些社会学家在研究古代帝国的政治系统时,曾提出过“自由流动资源”的概念,其中也包括散失民间的人力。如果这部分资源调节不当,不能使之纳入正统的政治结构与组织系统之中,封建君权及其代表的秩序就将受到损害。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百密一疏,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纰漏。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汉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人的教训,从稳固君权出发,注意了养用才识之士渠道的开通,举贤良方正是一条;延续和发展开府制度并使之转化为任用幕僚参与政务,也是一条。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地方志的产生及其概况
*节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产生的基本条件
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的萌芽与《周礼》
《禹贡》和《山海经》
第二节 地方志的功用、现存情况及种类
地方志的功能作用
地方志的现存情况
地方志的基本种类
第三节 地方志学基本发展概况
地方志学的形成与发展
地方志学的学科地位
地方志学的研究对象
地方志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地方志体例与编辑整理
*节 基本体例与体裁章法
地方志的基本体例
地方志的纂撰体裁
地方志的图表
地方志的章法
第二节 地方志编辑整理
地方志的目录与提要
旧志整理
第三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地方志
*节 秦汉魏晋地方志概况
秦汉地方志概况
魏晋地概况
第二节 秦汉魏晋名志举要
《三秦记》
《陈留风俗传》
《南州异物志》
《三巴记》
《畿服经》
《十三州志》
《广州记》
第三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方志学家
裴秀
山谦之
顾野王
第四章 隋唐互代时期的地方志
*节 隋唐五代地方志概况
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
隋唐地方总志介绍
隋唐地方志的价值
第二节 隋唐五代名志举要
《蛮书》
《桂林风土记》
《吴地记》
《沙州图经》
《西州图经》
《沙州伊州地志》
《寿昌县地境》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方志学家
贾耽
李吉甫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地方志
*节 宋元时期地方志概况
宋代地方志发展和定型
宋代地方志编修概况
元代地方方志编修概况
地方志理论的初现
第二节 宋元时期名志举要
《吴郡志》
《长安志》
《咸淳临安志》
《齐乘》
《延祐四明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方志学家
宋敏求
朱文长
范成大
罗愿
周应合
第六章 明代的地方志
*节 明代地方志概况
政府高度重视修志
明代地方志的特点
第二节 明代名志举要
《大明一统志》
《山西通志》
《滇略》
《徽州府志》
《兰阳县志》
《寿宁待志》
第三节 明代的方志学家
莫旦
杨循吉
唐锦
闻人铨
郭子章
陈继儒
第七章 清代的地方志
*节 清代地方志概况
清代地方志编修概况
清代修志流派分析
第二节 清代名志举要
《凤台县志》
《乾隆永清县志》
《嘉庆广西通志》
《乾隆汾州府志》
《光绪顺天府志》
第三节 清代的方志学家
胡渭
章学诚
戴震
钱大昕
武亿
吴廷燮
张维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地方志学的学科地位
对于方志学的学科地位,学术界的认识尚有不同的观点,未趋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方志学目前尚不具备独立的条件和基础,应当隶属于相关学科之下。从旧方志学产生之日,就有所谓历史派、地理派之争。当今则有“史学分支”“行政管理学的一部分”“区域地理学”等说法。这些说法尽管对方志学属性认识不一,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否认方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种意见认为方志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张方志学科独立的意见虽说是近几年的事情,但目前却颇有市场,大有日渐其上之势。很多人认为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当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以及方志学特有的研究对象,使方志学已渐向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横向综合性学科发展。
方志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方志编修实践而发展的。方志编修在唐以前,受地学影响较大。两宋以来,则受史学影响较深,特别是清代章学诚强调“志属信史” “志乃史体”,将方志学纳入史学范畴以后,一直到民国,人们多认为方志学是史学的一部分,在修志实践中这一观点影响至深。客观而言,方志学虽创自章学诚之手,但正式提出“方志学”一词,并以方志学作为一门专学进行研究则自民国时期始。民国时期各家方志学理论,基本上仍祖述章氏,置方志学于史学门下。旧方志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不仅与方志悠久的历史不相称,而且也远落后于史学的发展。因此,人们批判旧志发展缓慢,自宋以后中国方志内容、形式很少变化的原因,除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之外,方志学理论发展缓慢、不具独立学科地位和严重脱离实践不能不说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特别是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大规模的修志实践,方志学有没有独立的必要和可能呢?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特有研究对象与客观条件的形成。就社会实践需要而言,新志内容事涉百科,兼及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已远远超出史学或地学的范围。如果仍将方志学置于史学或地学之下,史学或地学的理论已不足以完全说明和解决新志编修工作的许多问题。另外,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目前方志学的研究已呈现了横向、综合的特点。学科理论的现代化、学科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和学科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学科内容的综合化,也客观要求方志学从史学或地学的门下独立出来,这不仅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方志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中国地方志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不仅类型日丰、内容日趋综合、体例越演越精,而且还形成了志书所特有的综合性、区域性、连续性、资料性的基本特征,创立了不同于史书或其他书籍的独具特色的体裁形式。同时方志的编修工作已不再是少数封建官员和文人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群体的文化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是以方志、方志事业及相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既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又有界分清楚的研究范围。
就客观条件而言,方志编修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方志学遗产,而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大规模的修志实践,又为我们总结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有生命的有关新志编修的经验和理论。这样就为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方志学科的系统建立奠定了基础。另外,全国方志学理论研究的队伍与机构已经系统形成。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到地方各级修志机构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级地方志协会及各专业志研究机构的设立,使方志学科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支不同层次、为数众多,既有理论又富修志经验的专业队伍,为方志学科的研究深入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与人员的保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客观社会实践的需要,还是从方志学科研究对象和客观条件的形成来说,方志学都已经发展到寻求自己独立学科地位的时候了。任何一门学科在科学殿堂中的地位,都是由其本身决定的,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方志学应当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横向综合的独立学科。确立方志学科的独立地位,无论是对指导新志编修实践,还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节 认识中国古代哲学
哲学与中国哲学
创世神话与天人关系
宗教信仰与人神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怎样学习中国古代哲学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大观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
中国古代本体论
中国古代变常观
中国古代矛盾观
中国古代知行观
中国古代人性观
第二章 先秦时期哲学的诞生
*节 先秦时期哲学的萌芽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商周时期哲学论证的中心
春秋时期天人观和人神观的转变
先秦哲学的总结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家
老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孙子
邹衍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作品
《易经》的阴阳与卦象
《易传》的哲学思想
《尚书》的五行与天德
《中庸》论“中”与“诚”
《大学》的“三纲八目”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节 独尊儒术和黄老思想
独尊儒术和两汉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
汉初的黄老思想
第二节 秦汉哲学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王充
第三节 秦汉著名的哲学著作
《淮南子》的哲学
《论六家之要指》的学术观
谶纬思潮与《白虎通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
*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入门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
道教的产生与经典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哲学家
寇谦之
嵇康
裴颁
欧阳建
郭象
葛洪
僧肇
范缜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节 隋唐时期的哲学概述
隋唐时期哲学论争中心
隋唐道教哲学概述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著名哲学家
韩愈
李翱
王玄览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五宗”哲学观
吉藏与三论宗
智顗与天台宗
玄奘与唯识宗
法藏与华严宗
慧能与禅宗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
*节 宋明时期的哲学浪潮
宋明理学概述
宋初儒学复兴与“庆历新政”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第二节 宋明时期的著名哲学家
周敦颐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陈亮
陈献章
湛若水
王阳明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无疑有其普遍性的内容。以认识世界而言,虽然中国哲学没有运用“主体”、“客体”这一类概念,但关于能、所关系的讨论,同样亦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在中国哲学中,作为“能”(能知)作用的对象,“所”不同于本然之物,而是被理解为“境之俟用者”,亦即进入人的作用之域的存在;“能”则被视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亦即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具有实际作用者。能与所的关系在总体上被规定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能、所关系与“主体”“客体”尽管不能简单对应,但前者所包含的认识论意义,与后者并非毫不相关。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表明,中国哲学之中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观念,从而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的形态之外。进而言之,如果我们要使古典形态的中国哲学取得现代的形态,使之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在现代学术视域中可以讨论的对象,那么,其普遍性的哲学内容无疑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当然,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品格、特点,我们同样要给予充分关注。可以看到,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之间很难截然分界,我们在讨论哲学历史的过程中,也无法回避如何理解哲学本身的问题。
关于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就其本源而言,哲学的内涵与智慧的追求相联系。从西方哲学史上看,早在古希腊,哲学的原始含义就被理解为爱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固然没有在现代意义上运用“智慧”一词,但它对性与天道的思考和探讨都与智慧有实质的关系。事实上,到了近代,中国哲学与智慧的这种关系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契提出“智慧说”,将哲学的沉思、讨论落实于智慧的层面,便表现了这一点。与以上事实相联系,我们在回顾、反思中国哲学的时候,也应从智慧的追求和沉思这样的维度去加以理解,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内涵。
作为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内在规定,智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宽泛而言,这里既涉及对世界的看法,也关乎对人自身的认识。从对世界的理解看,智慧的特点在于超越知识的界限,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这也是哲学不同于知识或其他学科之处。知识或其他学科所指向的是特定的事物或世界的某一方面,它们各有自身的领域,所研究对象也彼此区分,由此往往形成各种界限。哲学的特点在于跨越这些界限,达到对世界整体性的理解。同样,对每一个体而言,对世界的认识既以千差万别的事物为对象,也关乎从总体上对世界的理解,后者同样涉及哲学的视域。在这方面,智慧对知识界限的超越,便具体表现为对世界的统一性与发展过程的把握,后者在中国哲学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从人自身来说,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形态,它既包括精神境界或广义的精神世界,也包括人的综合能力或人性能力。整体性的精神形态不同于单向度的规定,而是包含理性与情意诸多方面。价值目标上真善美的统一,与精神世界中知情意的交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精神世界又可以从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关系加以理解,它既包含德性的内涵,也涉及人性能力,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具体表现为人性境界(德性)与人性能力的统一。
简而言之,哲学总是既指向世界之在,也要求理解人自身。从认识世界看,哲学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的特点在于,它不断超越知识的界限而达到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从对人自身的理解来说,哲学则在于不断地趋向对人的整个精神形态的反思与提升,并以成就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形态为指向。中国哲学作为哲学,同样体现了以上品格。
……
作者: 张其金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张其金编著的《大数据时代下的产业革命》受众范围涵盖了创业家、成熟企业中的管理层,以及那些对大数据会如何影响自己充满了好奇的人们。这本书旨在提供“弹药”击破存在于数据管理员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壁垒。数据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产权,得之占尽先机,失之则追悔莫及,无法利用数据资产的企业*终都将消亡。改善数据与行为之间的连接、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关联,这需要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此外,还要求企业组织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耐心。对于某些企业或组织,他们或许需要通过外部的协助或合作伙伴来充分评估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中国地名概述
*节 中国古代地名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地名的变迁
地名中隐藏的时代印记
古代地名的传承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中国地名文化
古代地名中的历史和人文信息
中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的宗教文化内涵
地名与古人的社会心态
第二章 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
*节 古代地名命名综述
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形式
五花八门的地名命名
第二节 政治性命名的地名
帝王年号、称号与地名的命名
皇帝亲赐地名显示荣宠
地名中包含的政治意图
古时侨置制度下的地名变化
第三节 历史性命名的地名
记录历史事件的地名
记录历史会盟事件的地名
源自古国之名的地名
第四节 人文性命名的地名
以德治国话地名
历史名人与地名
百家姓氏冠地名
第五节 自然性命名的地名
自然资源人名来
植物与中国古代地名
动物与中国古代地名
第六节 改名与重名现象
为尊者讳而改变的地名
王莽新朝的改地名风潮
令人头痛的重名现象
第三章 华夏各地地名渊源
*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渊源
“九州”的由来
省的由来
县、乡、村的由来
其他行政区划单位的由来
中国各地域名称及简称的由来
第二节 华东地区地名渊源
山东地名渊源
安徽地名渊源
江苏地名渊源
江西地名渊源
浙江地名渊源
福建地名渊源
上海地名渊源
台湾地名渊源
第三节 华南地区地名渊源
广东地名渊源
广西地名渊源
香港地名渊源
澳门地名渊源
海南地名渊源
第四节 华北地区地名渊源
北京地名渊源
河北地名渊源
山西地名渊源
天津地名渊源
内蒙古地名渊源
第五节 华中地区地名渊源
河南地名渊源
湖北地名渊源
湖南地名渊源
第六节 东北地区地名渊源
“东北”与“满洲”名称的由来
黑龙江地名渊源
吉林地名渊源
辽宁地名渊源
第七节 西北地区地名渊源
陕西地名渊源
青海地名渊源
甘肃地名渊源
新疆地名渊源
宁夏地名渊源
第八节 西南地区地名渊源
四川地名渊源
贵州地名渊源
云南地名渊源
重庆地名渊源
西藏地名渊源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都与其特定的时代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古时期,虽然黄帝号令天下,“方制九州”,但全国境内大大小小的部落各自独立,不下“万国”。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利益,大家你杀我夺,征战不断。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尧、舜、禹等领导人为此十分焦虑。为平息战乱,大家互相结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协商,有相当一部分诸侯国实现了结盟联合,诸侯国由上万个减少到三千多个,一直到周武王时期还有“千八百国”。现在浙江的诸暨、上虞等地名,就是由于大禹在此分别会盟诸侯而得名的。据史书记载:诸暨是指“禹会计而诸侯毕及也”,上虞是因为“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日上虞”。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尧、舜、禹时期的政治特点。这种政治理念和治乱方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得以进一步延续,到西周时,周武王曾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州市),甚至为秦王朝统一中国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强权政治,大刀阔斧地实施郡县制改革。据统计,秦朝全境分设48郡(*初只有36郡),郡名至今还作为政区地名沿用的有19个。诸如秦淮河、秦皇岛等名称,足以反映秦始皇不可一世、气吞华夏的政治宏图。秦淮河是为了断绝、消除金陵的“王气”而人工开凿的,秦皇岛是因秦始皇人海求仙“尝驻跸于此”而得名的。
西汉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又在部分地域恢复分封制,先后设置了103个郡国,其中有近40个郡国名称现今仍作为政区地名在使用。汉高祖为了进一步巩固疆域,实现国泰民安、“广大汉业”“扩大汉疆”的目标,以显示自己的宏图大略,从而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立了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市)。
唐朝时,为了对广阔的疆土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政区设置上也多有创新,实施了分层管理与分类控制,既设立了道州郡府,又设立了都护府及边州都督、节度经略使、羁縻州等。武则天比较崇尚武力,自己又姓武,所以武则天时期新设的郡县多冠以“武”字,现在浙江的武义县、河北的武安县、重庆的武隆县以及江西的武宁县等,都是由此而得名的。
宋朝时,行政区划及名称的设置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全国共分为十五路,下设“府州军监”。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皇帝的“潜邸”(又称潜龙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府。如宋高宗即位前的封地原名康州,高宗即位后升为德庆府;宋徽宗即位前的封地原称端州,即位后改名为肇庆府;宋光宗即位前的封地为恭州,他即位后升为重庆府。这种将“潜邸”升府的现象,说明宋朝的统治者迷信“发迹之地”,表示不忘“故土之恩”,显示出强烈的怀旧意识。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中国古碑与墓葬文化
*节 历代碑文化
碑的起源
先秦刻石的出现
秦代刻石的发展
稀少的西汉碑刻
东汉禁碑下的繁盛
唐代御碑兴盛
灿烂的宋碑
倡帖轻碑的元代
被冷落的明碑
清代碑学的复兴
第二节 碑的分类
功德碑
墓碑
其他类型的碑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坟墓的发展
墓葬的变迁
墓地的选择
墓葬的棺椁
安葬的方式
第二章 中国古代墓碑
*节 墓碑的由来与兴起
墓碑的由来
墓碑的兴起
第二节 墓碑的形式与内容
墓碑的形式
墓碑的内容
第三节 帝王陵墓碑
皇陵下马碑
帝王神功圣德碑
皇陵神道碑
帝王后妃陵墓标示碑
第三章 中国古代墓志铭
*节 从志墓到墓志
墓志定名
墓志的形成
墓志的勃兴
第二节 墓志铭的内容和文体
墓志铭的内容
墓志铭的文体
第四章 墓志铭知多少
*节 历代墓志
晋代墓志
北魏墓志
隋代墓志
唐代墓志
近代墓志
第二节 历代名人墓志铭
庾信·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霞墓志铭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白居易·元稹墓志铭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
王阳明·徐昌国墓志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王猷定·钱烈女墓志铭
王夫之·自题墓石
朱彝尊·叶妪冢铭
方苞·杜苍略先生墓志铭
方苞·陈驭虚墓志铭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墓志铭/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因为在清代雍、乾、嘉时期,清朝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文化政策上实行严酷的文化钳制主义政策,屡兴文字狱,因此使得大批文人学者再也不敢致力于经世之学。这些文人学士只好仿效历代士大夫,以古物考据、丹青翰墨作为自己的消遣,转而埋头于古物和古碑拓片的考证研究之中,雍乾之间,由于金石学的再度兴起,古碑碣被大量发掘出土,佳拓传布日广,出现了大量金石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本来是作为学者用于解经正史的宝贵资料的,然而由于清统治者的文化钳制政策,学者们不敢在解经正史上多有议论,而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碑刻佳拓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故而这些在解经正史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碑刻佳拓,却被越来越多的学书者借以研求书法。原为考据家所贵之碑拓,遂为临池者所宝之范本。这种情况的产生,导致了清代中期碑学的兴盛。
第二,古碑是把书写者的字直接刻于石上,是按照书写者自己亲笔书丹之字而刻成的,也就是说,是古人之真迹,而帖则是由后人临摹古人的字而刻于石上的,是后人所摹仿的,并不是古人的亲笔真迹。自宋以来至清中期,数百年来,随着帖学的盛行,许多名家墨迹被摹勒上石、上木,拓印成册,广为流传。而这些帖本由于使用过多过久被损坏和供不应求等种种原因,又往往被一次又一次地翻刻。尽管在刻制帖版时要求忠于原迹,但在事实上,由于所用的刻版的材料、工具及刻工自身书法素养及镌刻技艺高低不等种种原因,每翻刻一次,特别是那种条件较差的书坊所刻的版本和那种刻技较低的刻工所刻的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会比前一版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误差,有些甚至是较大的误差。因此到清中叶时,随着误差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帖本古代名家的字迹都早已走样失真。这无疑使仰慕古代名家书法的学书者,越来越对这种与原迹有很大差距的帖本不感兴趣,转而日渐钟情于当时大量出土的古碑拓本。因为这些古碑,特别是唐以前的古碑,当时多由书碑者直接书丹上石而后由刻工镌刻的。尽管由于用石的精粗优劣及刻工艺术的高低和对原作者是否十分尊重等原因,所刻的碑版有的也并非百分之百地保持了书碑者的真迹原貌,也略有失真之虞。但这终究要比翻刻多少次的帖本更接近于原迹,加上北碑重骨力而风韵亦佳,南帖重风韵而骨力渐弱这一事实,从而导致了学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碑刻,以期学到古代名家的真正笔法意韵。这无疑在客观上为“碑学”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在清代的科举制度下,士子们为了能跻身仕途,进入官场,除了要装一肚子的八股文章外,还得依照科举考试的章程,写好考场规定的楷书,即要“墨乌黑,字方整,笔光润”,达到“乌方光”之标准。这种被后人称之为“馆阁体”的书法,在规范文字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其体裁刻板,千书一面,桎梏灵性,根本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因此,士子们一俟榜上题名,跻身仕途,得到官职禄位后,便纷纷将这种刻板拘谨、桎梏灵性的“馆阁体”抛之于九霄云外,而借鉴古代名迹创作自己的书风。这两点也在客观上为碑学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作者: 陈冬梅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作者依据儿童性格心理学、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情绪心理学等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指出在教育男孩方面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并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父母学会怎样解决问题,教您有智慧地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爱子有方,张弛有度,妈妈学会示弱,让孩子更强大。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生动案例 教养智慧,帮助您的孩子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的训练法,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帮助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掌握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你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带着同情心与孩子有效沟通。
★如何让孩子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作者在《不打不骂: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中以严谨的态度,立足于穷养男孩的教育理念,从吃苦锻造男孩、家长改变自身教育方法、亲子沟通、独立放手、规矩教育、自信阳光、成功品质、思维创新、财商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引导,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无数个父母的美好期望,构成这个国家关于未来的梦想。
作者: 张其金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开启工业4.0的新商业模式》采用独特视角,全面剖析德国“工业4.0”的本质、核心、关键、愿景和用意,揭示德国4.0背后的秘密,并从信息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对制造业的影响,描绘未来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新关系。同时对中国“工业4.0”进行探讨和畅想,阐述中国“工业4.0”所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开启工业4.0的新商业模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全面揭开“工业4.0”的神秘面纱,适合管理人员、经济研究人员、投资分析人士等阅读和参考,也适合科普阅读。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古代华侨概述
*节 了解古代华侨
什么是华侨
华侨背井离乡的原因
第二节 华侨都去哪了
华侨的历史时期
华侨先民的出现
华侨的广布
第二章 公元前后至16世纪时期的华侨
*节 东南亚华侨的出现
华侨的出现与发展
东南亚华侨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汉代的华侨
汉代华侨的出现
我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第三节 唐宋时的华侨
唐代的华侨
宋代的华侨
第四节 元明时期的华侨
元代的华侨
明代的华侨
第三章 17~19世纪的华侨
*节 中南半岛的华侨
越南和柬埔寨的华侨
缅甸与暹罗的华侨
第二节 南洋海岛国家的华侨
菲律宾与荷属东印度的华侨
英属马来亚和北婆罗洲的华侨
第三节 日本与朝鲜的华侨
日本的华侨
朝鲜的华侨
第四节 南洋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西属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的华侨社会
英属南洋殖民地的华侨社会
越南、暹罗和缅甸华侨社会
第四章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的华侨
*节 劳动力需求高涨与华侨的大量出现
荷属殖民地的状况
移民的激增
马来半岛的锡矿开发
第二节 华侨出国的高峰期
轮船时代来临
泰国经济与广东移民
美国淘金热
横贯内华达铁路的修筑
第五章 明清的侨务政策讥构的设置
*节 明朝的华侨政策
明初政府对华侨的政策
明朝对华侨的态度
第二节 清朝的华侨政策和侨务机构
1860年以前的华侨政策
1860年以后的华侨政策及有关侨务机构
第六章 世界各地的排华运动与侨民的同化
*节 美国的排华
排华运动的起源及其演变
暴力排华事件
1882年《排华法案》
华侨的反排华斗争与排华法的废除
第二节 加拿大的排华
1885年以前的地方性排华
华工重税政策
《中国移民法案》及其影响
第三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排华
早期澳大利亚对华侨的限制
白澳政策
白新西兰政策
第四节 东南亚地区的排华
印度尼西亚的排华
菲律宾的排华
第五节 民族主义与异化、同化
国民、国家与国籍
华侨是“不速之客”吗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华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唐代的华侨
前已提到,汉代中国已经和印度尼西亚发生关系,以后这种关系还是继续发展。如所周知,东晋法显于义熙七年(411)从锡兰回国,中途遇台风,漂流到耶婆提国,逗留五月然后航行到广州。至于耶婆提一地有人认为是今之爪哇,也有人认为是苏门答腊。还没有定论,姑从爪哇之说。耶婆提显然是印尼一个大商港,因为同法显搭船到广州的有200余人,而且多数是商人。
公元5世纪刘宋文帝统治时期,印尼诃罗单国治阁婆时,曾六次来华奉送方物,甚至每年一度之密,可能属于朝贡贸易的性质。阁婆州就是爪哇。
隋代又将爪哇称为杜薄,即阁婆。中国史书又提到干陀利(位于苏门答腊)和婆利(在苏门答腊的巴厘)均与中国友好往来。
唐代称爪哇为诃陵国。诃陵国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关系凡7次之多。
公元7世纪,有室利佛逝国出现,它的领域包括巨港(即现在的占碑地区),邦加和克拉峡,并控制马六甲海峡。因此成为中国和印度交通线上的重要港口,来往客商的人数显著增加。室利佛逝不仅是繁盛的商港,而且是研究佛学的中心。唐代著名僧人往往在此停留,翻译佛经。其中*著名的是义净。义净姓张,字文明,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671年从广州乘船前往室利佛逝,受到国王的优礼。他在室利佛逝停留6月,然后到印度研究佛经10年,采了一些佛典返回室利佛逝,译成汉文。义净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在室利佛逝写成而寄归中国的,他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自称“从西国(印度)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义净在室利佛逝前后住了十二三年,可以说是印尼华侨了。还有一位高僧运期,他精通古爪哇语,居住在爪哇和室利佛逝,终老于印尼。他也是一个印尼华侨。还有不少僧侣长期住在印尼。他们在华侨史上应该占有显著地位。
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指出,943年当他到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岛上耕种,尤以巨港为甚,他们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迁居印尼的。这些起义失败而流寓国外的人,只有老死于侨居地,因此印尼华侨越来越多了。
……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罔顾良知——诬告陷害
*节 诬告奇案
粟君诬告:寇恩欠钱不还
举人诬告:父丧性命子遭陷
诬告反坐:窝藏凶犯真可恶
同伙作案:诬他人移尸灭迹
诬良为盗:历艰辛终得雪冤
处女怀孕:老妪泄愤惹祸端
第二节 嫁祸奇案
草菅无辜:杀夫嫁祸连环案
巡夜危机:无赖徒杀人嫁祸
一箭双雕:杀妻嫁祸娶妓女
第三节 伪证奇案
窝藏妾室:驸马崔宣谋反案
主观猜疑:陷害仇人泄私愤
伪造契约:摹仿字迹造诬案
逃避罪责:造假案无辜受害
第二章 “孔方兄”——偷盗贪财
*节 谋财害命奇案
乔装打扮:妓盗谋财害性命
因果报应:恶有恶报无好果
第二节 窃贼奇案
擒拿真凶:武皇限期破盗案
摸钟断案:盗贼心虚现原形
作贼心虚:寻人先呼其妻名
法网恢恢:盗犯十年仍落网
暗中查疑:刁仆妇勾结行窃
第三节 贪财奇案
恶女爱才:何太守问剑断遗弃
贪图钱财:借债无凭隐真情
智追脏银:贪心起掉包行窃
第三章 贪婪美色——奸淫害命
*节 万恶淫为首
夫妻吵架:无赖施计占人妻
有伤风化:男扮女诱奸民妇
一双合色鞋,四人上西天
私相约会:冒名顶替害贞女
滴血认亲:寡妇与外甥通奸
宝莲污秽:淫僧扮送子观音
第二节 色字头上一把刀
破镜重圆:好色徒绳之以法
溺死婴孩:恶汉唆主仆苟合
奸淫小人:捕役扮盗擒凶犯
第四章 正直“官爷”——明辨是非
*节 智破奇案
神鬼骗钱:戚贤智识奸计
去伪存真:张同知折服杀人犯
杨二冤枉:李兴智解杀人案
孤女被害:总督惩凶辨真伪
老乡不合:知府公断还清白
欺骗官吏:赌博失钱谎报官
第二节 巧断奇案
直谏皇帝:张释之执法公正
仗义执言:丑霸王倚势逼婚
代人受过:和尚碰巧人狱
亲爹说谎:诬儿不孝上公堂
第五章 事无巨细——军民纠纷
*节 化解纠纷
为民服务:小案巧审保民安
委婉化导:县令巧释兄弟怨
告祭祖先:两家争坟三十年
迎亲逢雨:抬错花轿判对郎
因爱放手:兄嫂争子太荒唐
第二节 惩戒恶人
受恩不报:贪图细涓泯良心
一鸡之争:伙计戏弄乡下人
真假金猫:泼皮无赖诈老妪
见财忘性:银元一枚汤团案
僧俗争地:张知县验笔破案
第六章 不寻常理——离奇冤案
*节 击鼓鸣冤
秀才无辜:毒蛇致新妇丧命
玩物丧志:画眉鸟连害七命
毒虫害人:主观枉判冤两命
第二节 奇案寻踪
投君之好:监察御史窃《兰亭》
禽兽无罪:狗咬白鹤起纷争
人遇奇事:博学县官释疑难
出人意表:车夫丢尸男变女
第七章 真情感天——法外开恩
*节 情有可原
新妇出走:假妹感恩报真情
女婿卖妻:岳母同意被赞颂
书生顶替:知县改点鸳鸯谱
辫子姻缘:才子佳人订终身
失而复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节 法外开恩
拾金不昧:平白得钞十五沓
为父报仇:衡平情法人称颂
鱼刀杀盗,罪有应得
情真意切:智判一女三配案
第八章 仕途艰辛——宫廷政变
*节 伴君如伴虎
仗义执言:司马迁惨遭宫刑
尽忠报国:晁错无过遭斩
寒朗死谏:谋反案牵涉无辜
嫉贤妒能:炀帝妒杀薛道衡
逢迎皇上:大将李靖险被害
谏迎佛骨:韩愈险遭杀身祸
敢为直臣:周新以身殉法
第二节 权力场的悲鸣
宫廷丑闻:刘妃狸猫换太子
岳飞被害:秦桧担千古骂名
宦官当权:魏忠贤谋杀杨涟
疏劾严嵩:沈纯甫引祸杀身
计诛权官:恶太监仗势违制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奇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同伙作案:诬他人移尸灭迹
蓝公在普宁县任官时,有一个潮阳人叫王士毅,来县衙控告说:“林氏改嫁给普宁的陈天万,其子阿雄随母到陈家。陈天万及其长媳许氏,因为妒忌阿雄而将他毒死。”王士毅还一再声称,他的控告情况确实,决无诬陷他人之词,否则愿以反坐诬告罪受法律制裁。
蓝公受理此案后,决定开棺验尸。他带了仵作到了现场,发现墓穴被盗,尸体已不知去向。蓝公大怒,命拘捕原告王士毅。王士毅被捕后,大呼冤屈,还一口咬定是被告及其一伙杀人后干下的坏事。蓝公先传讯了陈天万,问他阿雄究竟是怎么死的?陈天万回答说:“他是患痢疾病死的。”还呈上了药方作为证据。此药方经医生对证,情况属实。蓝公又传讯了被告许氏,只见她面容憔悴,腹部鼓起,无精打采地蹲在那里一言不发。据说,她重病缠身,已拖了几年,因此完全不像是个心狠手辣,毒死他人的凶犯。此外,左右邻居也不知道阿雄尸体的去向。林氏告诉蓝公说:“阿雄死时,我去请王士毅来帮助料理后事,但他没来,只是第二天早晨,他上他表姐家去了一次。他表姐是个寡妇,身边只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儿子叫廖阿喜。”蓝公派人找到阿喜,问他二十八日清早,王士毅来你家何事,又说了些什么?阿喜说:“舅舅是路过我家来的,他问我阿雄死后埋了没有?葬在哪里?我告诉他阿雄昨晚已埋在后山。他二话没说就走了。”经过这一系列的审讯和调查,蓝公认为阿雄是病死,而不是被谋杀的。许氏的杀人嫌疑也基本排除。但是,尸体为何被盗呢?谁是盗尸者呢?从各方面提供的情况分析,盗尸者*的嫌疑是原告王士毅。为什么他要诬告陈天万及其长媳许氏?为什么告了状又盗走尸体,阻止官府开棺验尸?他背后可能有别人在指使,或者是合伙作的案。应该抓住这条线索追查到底,查个水落石出。蓝公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审讯原告人手。
王士毅被差役押来,蓝公拍案而起,大声斥责道:“移尸灭迹的罪犯就是你王士毅,如今还不从实招来!”王士毅连声叫冤,矢口否认。蓝公下令将他鞭打三十,捆在车上,还说回衙后将用枷囚在狱中。
蓝公从现场坐车回府。车走到半路,他又对差役说:“你们赶快先回城,到东门旅店去侦察一下,看王士毅的家里有无外人。如果有人,马上带来见我。”差役奉命而去,果然发现有一个叫王爵亭的在旅店内等候。王爵亭被带到县衙,但是他举止行动好似若无其事,他和王士毅都声称从不相识,但是一打听,原来是王爵亭陪同王士毅一起来县里告的状。发现了这个新线索,蓝公便对王爵亭严加讯问,王爵亭无奈只得招供说:“这件事的主谋是陈伟度。陈伟度是本县一个讼师,阿雄的尸体究竟被移到何处?也只有他一人知道。”
陈伟度不久被带到公堂。他扑通跪下就喊冤枉,说:“陈天万是我族弟,王士毅、王爵亭想陷害我弟,如今此计不成,又捏造罪名嫁祸于我,请大人明察!”蓝公一听他与陈天万是亲戚,心里一惊,怕又冤枉了一个好人,可是定睛一看,陈伟度的神态异常,只见他左顾右盼,说话时摇头晃脑,有时候又躲躲闪闪,不像一个善良忠厚的贫民百姓。为了弄个明白,蓝公故意诈唬他:“我知道你不是被告的同伙。但是,为什么在东门旅店内和他们一桌吃饭呢?”“是偶然碰在一起的。”陈伟度没有料到会问这样的事,随口答了一句。可是,蓝公又问:“难道说接连几天,几个人在一起吃饭也是偶然的吗?”陈伟度慌忙回答说“因为这里饭店不多,所以凑在一块!”“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几个人在一起鬼头鬼脑,密谋商议呢?”陈伟度又解释说:“这是他们在劝我和我族弟和好呢!”蓝公接着又问他说:“你又为什么要和王爵亭、王士毅在旅店同宿?”陈伟度一口否认。后来,王爵亭供认他们三人只是在城中林泰家一起借宿过一夜。林泰父子又作证,他们三人在他家借住了三个夜晚,窃窃秘语,鬼鬼祟祟好像在谋划什么事。
林泰父子的证词,使案情的线索更加清楚明朗起来。王士毅、王爵亭和陈伟度三人同伙作案,但出谋划策的可能是后者。因此,蓝公又个别地对陈伟度严加审讯,陈伟度才不得不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想争夺祖产,下毒手除掉陈天万。恰好碰到阿雄病死,就几个人密谋由王士毅出面控告嫁祸于人。他又策划把阿雄的尸体盗埋在邻县,其目的一是要加重陈天万的罪名,二是考虑到当时的法律是各县自理,事情不会败露,阿雄的尸体现埋在潮阳水鄱鸟石塞外的一条小溪边,有三个半截的树栽在一旁为标记。蓝公查清了案情,给潮阳县令发了公文,派人取回了阿雄的尸体。经仵作验尸全身无伤痕,确系病亡,此案才真相大白。诬告者自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