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体文选.第五册(第九卷):珍藏本
作者: 刘孝严主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简介:《中华百体文选(典制体·编年体)(珍藏本)(套装共10册)》内容简介:追溯中国古文的源流最早约是《商书·盘庚》、《周书·无逸》等篇。它们都保存在《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尚书》在春秋之前,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产生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而以述志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也应时而作,出现了《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
秦代散文遗存不多,而西汉东汉则成就斐然。除承先秦历史散文、政论文两脉外,两汉更新生了赋体。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史著,以及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或宏篇巨制,或激切瑰丽,均名垂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变革,从曹操到陶渊明,抒情述志,文章更趋于精美,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重于审美的倾向。在老庄玄学影响下,魏晋山水散文兴起,使凝滞的文风稍变,文坛透出一般清新。而此期的辞赋也改变汉赋偏重铺叙的作风而重于抒情。魏晋六朝,骈文发展,盛极一时,崇尚形式辞采,一时更流为风尚。
唐宋清算魏晋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为骨干,倡行文道合一,讲求气盛言宜,主张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形成了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以复古为革新,使唐宋时期文风改观,论说文、叙事文、抒情文、山水游记文及历史散文等均有成就,使唐宋文发展呈现出新局面。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相比衬,还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古文大家,群星璨然,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与散体文相辅翼,这一时期的骈文也时有佳作,王勃、李华、杜牧等人的骈体作品也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