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铁路三大悲剧人物
作者: 严介生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简介:甲午战败是清末铁路发展中的第三个拐点。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清政府的统治发生空 前危机,光绪皇帝于是把建设铁路列为救亡图存的“力行实政”之首,清末铁路进入第四步即“大办”阶段:借洋债筑铁路讨论了几十年,终于允许了,清末由政府主持建成的约4500公里铁路中,90%以上是在以此为起点16年间筑成的,绝大部分用的是外资;铁路向民间开放了,商办铁路公司纷纷成立,但成效不大,总共只筑成铁路约650公里。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俄、德、日、法、英等国强抢路权,在中国筑起了由他们投资和经营的铁路近4000公里。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时候,国土上的铁路(含台湾省)由甲午战争前的490公里增加到了约9100公里。
进入“大办”阶段,铁路舞台变成张之洞、盛宣怀的天下了。张之洞终于从李鸿章手里接过铁路建设的主导权,与盛宣怀联手建成了清朝最长的铁路京汉铁路,开辟了引进外资的途径和模式,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个最大难题找到了出路。张之洞还领导了一场“废约”斗争,从美国公司手里赎回了粤汉铁路筑造权.受这个胜利的鼓舞,全国掀起一个向洋人收回利权的运动。
盛宣怀原是李鸿章的亲信,为跻身京汉铁路大工程而投靠曾经的对手张之洞,他督办铁路总公司10年间,与洋商签订了10条铁路的借款合同,建成了约2100公里铁路(含京汉),占清政府自筑铁路的47%。盛宣怀堪称清末的筑路冠军。
李、张、盛在创建铁路中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对手。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争夺铁路主导权而进行过激烈的较量,盛宣怀与张之洞也经历了由“对手”到“联手”又到分道扬镳的曲折演变。
但三人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谢幕铁路舞台。
李鸿章在沙俄压力下签订《中俄密约》,答应其“借地造路”要求,出卖东北路权,比他签订《马关条约》更遭诟病。
张之洞主导粤湘鄂三省自筹资金修筑粤汉铁路,以失败告终,继而与英、法、德、美四国进行借款谈判,遭到三省民众反对,粤汉未通身先死,遗恨九泉。
盛宣怀强推“干路国有”,与四国签订出让路权的湖广借款合同,激起“保路运动”,触发武昌起义,成为清末铁路的终结者。
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是清末铁路的三位关键人物,也是三大悲剧人物。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侧重于讲故事,通俗易懂地讲有根有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