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49 项 “丹纳”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澳)约翰·R·罗西特(Jonh R.Rossiter),(新西兰)彼得·J.丹纳尔(Peter J.Danaher)著;胡晓云,郑丽萍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 《高级媒介计划》在整体章节编排上呈一种递进和承接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作者在研究上的科学性。《高级媒介计划》的第一章,书的第一作者梳理了媒介计划领域内最基础的参数,同时提出了从基础参数发展而来的高级媒介计划参数,使媒介计划的理念进一步向广告传播的本质目标靠近。第二章提出并阐释八种到达模式。第三章的最精彩之处在于第一作者提出了有效暴露频次的估算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各类执行者可以用几个比较核心的因素来估算特定广告运动中的最低有效暴露频次。第四章是第三章的延伸,约翰•R•罗西特分析了有效到达率和广告延期效果。第五章是在前面四章的任务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媒介策略的执行。主要是选择特定的媒介类型,或者在一种媒介类型里选择不同的载体。第六章探讨的是媒介计划中所需的数据资料的来源及各不同来源数据的优缺点。
英文共同题名:Road to success, lower intermediate
光盘作者: 邱军主编;黄丹纳编著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成功之路》是一套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这套教材既适用于正规汉语教学机构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满足各类教学形式和自学者的需求。 《成功之路》为教学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搭建严谨规范的教学平台。学习者可获得系统的汉语言知识、技能、文化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成功之足各》的组合式设计,也为各类教学机构和自学者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与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提高篇》分册。
作者: 傅敏编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简介: 《傅雷家书》的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为了纪念父亲诞辰九十五周年,母亲诞辰九十周年,《傅雷全集》、《傅雷译文全集》和《傅雷著作全集》即将面世;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重编了《傅雷家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 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 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作者: 方棋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最后的巫歌》(新版)故事梗概
一
孽龙吞江,梯玛夏七发请虎祖降龙降雨,龙太子提出诉讼,要打神仙官司,等不起的村民卷被而逃。途经芭茅丛生的废弃河床,梯玛见独角蛟囚于高岩,心生怜悯打桩定居,为戴枷的蛟龙求赎。山民认白虎为祖,采伐耕猎于密林,黎爹柱毗邻斩蛟谷拓荒,在黎哈窟(土语:老虎居住的地方)拾到一袋金豆,购地造屋,修建碉楼藏匿钢银。长子妈武娶了美女金氏,去团防队背枪升任中队长,派兵驻守碉楼。半夜杀声四起,十几只羊子尾巴点燃鞭炮冲向石碉楼,秦猎熊借神兵之勇绑架了妈武。妈武侥幸逃回,带团防兵捉拿“线子客”,因功继任团防总队长。黎家老二妈绥因媳妇上吊,自感命不如人,心灰意冷,迷上烟土。
二
虎族来历不明 ,家世复杂,史载败于秦军,沿长江及其古支流逃亡,留有巫歌警世:凡星光照耀之地,人们将经历一万次毁灭、抵抗和同窠厮杀,在血中应验重生。
云端突然响起枪炮,,画着太阳粑粑的飞机被击落,伤兵腰间藏着一张护身符,和夏七发画的一样曲曲绕绕。黎家老三妈貉入伍救亡,士兵站在群岭之巅祭天,立誓保卫祖宗之地,不让日本鬼子通过三峡。鬼子像神兵一样只进不退,妈貉战死,鄂西大捷。乡民在锁蛟岩上凿打阵亡子弟的英名,以煞制煞,镇住被金钩子闪电枷进老岩的孽龙。梯玛叹其起蛟,兴奋将要入海,吞江行洪被禹王制服,劝其悔过脱法。县里紧急向獚水征丁,家国矛盾触发,妈武被杀,黎爹柱坠崖身亡,葬于巴子岩下,传说他是老虎和凡人的种。为避神兵追杀,经夏七发夺回生魂的妈武佯死,星夜投奔獚水乡亲——万县的袍哥大爷汪正明。岳父金绍三对外谎称女婿不治,女儿金氏寡居。
三
秦猎熊继任獚水乡团总,剿灭神兵根据地,出动武力抢亲,掠到美女金氏做二房。传说被神兵杀死的黎妈武归来,汪正明送他8条洋枪发动革命,镇压农民起义的秦猎熊在老宅被刺,弹药被提,县里判决黎家私报劫舍之仇,罚巨款缴库结案。副乡长亲任团防队长,把秦家老三猎牛和妈武任命为中队长。陶九香命令妈武娶二房,26岁的美女金氏随商人张大鑫远走重庆。鄂西恶仗打完,部队紧急开拔,尸骨被野狗刨得漫山遍野,分不清是国军还是鬼子。村民们惶惶不可终日,乡长号召全村总动员,拾捡白骨深葬,呼吁绅民捐款超荐。远近来了九个梯玛,二十四面土布大纛在空中俯视长江,九支牛角号呜呜吹响,雀有窝,鸟有巢,游荡在战场的阵亡者启程回乡。一百多支火把在坡上移动,炮仗响彻夜空,月光从云缝里透出来,碎银似地撒满长江。
四
妈武娶了夏七发的女儿,操办民团,宣传分田废账。猎牛检举妈武图谋不轨,县党部秘令殄灭。游击队员被迫进山。盘踞在渝鄂边境的团阀向锦堂被诛,驻军对獚水乡进行扫庭犁穴式清剿,悬赏巨金捉拿匪首黎妈武。“嗷呜、嗷呜”山上虎哮四起,老巴子飞来飞去下坝,预兆改朝换代。妈武领解放军先头部队走崖路入川,出任新政权第一任乡长。猎牛率乡团队伍袭击乡公所,被解放军活捉,五百俘虏待毙。通讯员路遇老虎,哆嗦着出示“将五百匪徒杀人权上交行署”的红头文件,行署改判猎牛等七个匪首受死。獚水人分田分地,妈武历史不清,被政府逮捕判刑,老宅大半归公。秦家老四隆平抗美援朝归来,烧毁梯玛法器。夏良现施术报复,被废了传承。猎食越来越难,周泰旺套了一个老巴子。夏七发受辱游街,对着自己几十年捉的鬼怪絮叨离情别意,叫儿子舀出月光,以光柱为梯,灵魂爬上天窗消失不见,遗体埋在锁蛟岩对面,等待孽龙修善脱法。
五
夏银美饿死,妈武刑满被释放,带领乡民强行取走几万斤稻谷,被政府公审枪毙,与夏氏每晚在山里游荡。条纹模糊的母老虎到坡下觅食,咬断牛脖子,咬死了乡民。传说是夏氏在向大家报复:白米饭让大家去吃,子弹却让她男人去挨。红卫兵挖了黎爹柱的坟,陶九香花白的头发一夜之间全部化为银丝,跪在八字朝门前,披头散发朝着天际猩红的晨曦用土语唱骂。药死獚水最后一只老虎的周泰望开枪自杀,夏良现秘密给阎王当差,成为“阳无常”,干部们见了他都很客气。
芭茅养虎钳制孽龙,老巴子活五百年全身变白,从斩蛟谷岩洞迁居无人区,夏天翻过几条山脊,到油墨溪来吃喜欢的草。孽龙在梯玛的挽救下,头上的杉树曾经由黄转青,显示出复活的模样。妈武平反,满背皱纹呈水波纹状的陶九香没有被卑琐之物羁绊,拄着锄头在阳光里歇息,白发好像被风吹拂的玉米须子,瞳孔和眼球一样白。孙媳妇恍然大悟:奶奶的魂魄已变成白虎,正浑身雪白地向西方飞奔。
六
虎族是长江中上游最古老的民族,漂泊好战,不知所终。一说携带九州河道图,顺古江河去了世界的边缘,一说在末日里奔白虎星飞升。峡谷的历史进入尾声,繁衍在都市的一个更古坪后裔,作为国际课题《亚洲国家民间信仰之比较》的中方参与学者,开始非同寻常的寻根之旅,亲闻孽龙吞江和夏七发打龙洞的故事,惊疑乡村巫师遇到了真正恐怖的对手:老阴洞结构庞大,报载长度为中国之最,有出口与斩蛟谷相通。湿气和阴魂,还是那么蒸郁不散,那么容易成云致雾,但獚水已进入后峡谷时代,千百年奔腾跌宕的所有痕迹,将被青天白水抹去。
归隐的就这样归隐,到来的就这样到来。
七
小说揭秘流转的集体无意识,展示礼俗乡村的崩解过程,是从古文化摇篮里面创造出来的震撼人心的三峡史诗,迸发出五四以来,文学艺术一直试图发出的中国自己的声音,远远超越了一个民族,传递出一种大作品的气息,具备某种标志性。作者多年从事神话研究,发掘并梳理巫傩经卷,有《酉阳古歌》等若干发掘上榜第一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前言】
《最后的巫歌》新版序 方棋
十多年前在山区考察,目击一条龙头形状的巨石,张开大嘴俯视田野,颈部以下完全溶入沉积岩,好似受着大山的禁锢。巫师说那厮是蛟,因想干番大事业,行洪毁地犯了天条,被天神囚牢。长江中上游多孽龙吞江的传说,这类喀斯特地形的神话解释,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却给了一个不速之客灵感。
三峡是我写作意义上的故乡,也是亚洲古人类的故乡,洪荒天宇,文明发祥,智慧初蕴,几千年后卷入工业化浪潮,仍回响着原始蛮荒深邃的回声。互联网给跨界倾听提供了可能,逝去的文化模式里,或许藏着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叹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传说很久以前,天干得不成样子,村民和动物一起逃往他乡,不知走了多少天,遇到一条没断流的溪沟,大家都争抢着喝水,但是蝴蝶却成群结队,抬着水去浇林子。一只,两只,三只,成百上千只蝴蝶双双飞向天空,相互之间小心翼翼照应着,始终保持水平和一尺左右的距离,如果一只飞快,就在空中停住,等另一只飞上去靠齐,不让一点水洒出来。
天帝出游回来,看到那片林子上空腾起雾气,现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对诸神叹息:“力气大的精英不管事,蝴蝶这小东西倒管事。”于是下了一道旨:“蝴蝶抬水,天要下雨。”一时间风涌雷动,瓢泼大雨从天上落下来,田野、山林又恢复了欣欣向荣,人和动物都回了家。
今天,只要蝴蝶密密麻麻来到溪边“抬水”,久旱无雨的状况一定结束,当然少不了会有许多蝴蝶途中力尽,坠倒在地,这是弱者的史诗。本书写了七年,七年当中,我也天上地下,我也焦急不安,敞开封闭的、隐藏的翅膀和蝴蝶一起锲而不舍,抬水飞翔。
真实好似太阳,直视易受灼伤,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认真观察“太阳”的光芒,然后把所见和感受传递给别人,他们既善于感觉又善于表达,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用音符和节奏来表现的称为音乐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的称为画家;用故事和情节来表现的称为作家。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迹留在三峡两岸,观天火之炎炀,听大壑之波声,一个再平凡普通的人,面对如此壮美绚丽、神秘诡谲的东西,也会冲动忘我地选择一种表达方式。
天文造就地理,地理造就作家。
感谢上海文汇出版社鲍广丽女士重新编辑出版这部小说,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董令生编辑,作家出版社雷容、田小爽编辑之前的付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背景设置多有权宜,随着时间的沉淀,决心还之于夔门,借此机会,不少内容也作了增删和修订,希望给读者更多的满足。
感谢巫师的歌谣。
2015年7月19日
新版后记(代)
(第11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暨世界仪式人类学高级论坛分组发言) 方棋
如果给出对巫歌的定义,应该是仪式活动中的逻辑表述,以吟诵和唱诵两种方法传达,主要用于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禳灾还愿,为巫师家传或师传。巫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部落时代,与原始人对声音的崇拜有关,是南方古文化的延续和衍变,残存于中国长江中上游边远山区。
中国的书面文学始于殷商,甲骨卜辞古奥艰深,不乏音乐舞蹈的元素:“今夕奏舞,有从雨。”(《殷墟书契》卷三24页,罗振玉)“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郭沫若)蕴含节律动作。文学起源于巫术,萌芽于神话,发祥于仪式。巫歌不仅是说出来,而且是舞出来,唱出来的,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作为权威手段促进发展。
先秦诸子直接从原始巫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思想原典百家争鸣,光耀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我们引经据典,一直在继承和模仿,扩展改造未得成功。起点如此难以超越,因为老祖宗来路深远,伟大的创造与上古智慧、祭祀文化与仪式系统有关。《左传》里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为神话著作。《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八索》是八卦之说,《九丘》是九州之志。但是倚相之后,谁也没有见过这些巫王遗书,根源和奠基方面大打折扣。
原始崇拜与信仰催生文学,《礼记效特性》记载了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要求土、水、昆虫、草木服从人的意志,不要危害农事;土返回田里,水流回沟中,昆虫不要发作,草木长回山泽。这就是原始巫歌。伊耆氏一说是神农,一说是帝尧。蜡(zha乍)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巫祠,始于伊耆氏时代,可见巫歌的作用及其与祭祀的关系。先秦古籍文史哲不分,歌舞乐融汇,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墨子公孟篇》云:“儒者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仪式流绪明显。古代君子精神气质何来?孔子概括“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天地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礼乐文明即仪式文明,巫歌纲领性地解释世界,原为庙堂表述。
商周巫觋位居高层,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务实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崛起,巫觋渐受排斥,在官方舞台沦落失意。两汉以后,巫祠全面退出国家祀典,成为纯民间的谋生活动,黄金历史一去不返,最终遁入山区,失散求存于边疆村落,与少数民族的筮占和祭祀传统一起,构成华夏巫史的古风余韵。
秦以后,诸子百家失去舞台,改行研究方技术数:医经、房中、天文、历谱、五行、蓍龟等等,学问无一不从巫。士大夫们总结有道才有理,有理才有气,有气才有象,有象才有数,曰东方神秘文化,作为习俗渗透并塑形于华夏,和四书五经组成古代知识分子的左右手。只因世俗解读,传统走低,积淀实用,唯见纬书与符命,阴阳与灾异,话本志怪滥觞,缺乏崇高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是故,认识中国需要读巫,弄解儒释道与“巫”的渊薮:
甲骨文把“儒”写作“需”或“濡”,象形会意“斋戒祈雨”。《礼记 檀弓》载:“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焉,曰,‘天久不雨,吾欲暴胆而奚若?’”又载:“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夫子就是孔子,曾以治丧相墓闻名。儒者出自巫史,六七百年秉持殷周旧礼,把原始仪典引申为社会秩序,通过对祭祀的世俗梳理和解读,建构了华夏道统。《尚书.舜典》规范乐官职责:“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圣人以风、雅、颂分类集纳地方乐调、王朝正声和祭祀舞诗,标准为音乐性质,巫歌影响是也。君子以圣人为师,学识来自天地,来自吟诵与唱诵,此其一。
佛教在中国以适应性行方便法,吸纳民间神祇、原始咒术和礼仪,充实道场的内容和形式。台湾灵鹫山连续20年举办水陆法会,每年先以黄豆献纸马,纸马携符前往邀请诸佛菩萨,途中黄豆洒落,信众争相收藏祈丰,“跑马发符”,是为入乡随俗。巫师也接受轮回思想,贵州侗族山区以拜忏、踩灯、做牛角道场、玉皇会、千人会、万人缘、倒白虎、开财门等“红坛”活动诠释经文,称为文教。武教承担驱鬼保胎、求嗣求雨和冲傩还愿,表演上刀梯、捞油锅。“文武两教”并行,进行灵魂的中国式表达。大量疑伪经如《咒魅经》、《天公经》、《救疾经》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受到巫俗影响,反过来对中国本土信仰产生作用。此其二。
道教源于黄老之学,以八卦符号说明万物运动,将散漫的巫术程式化、系统化,社团斋醮离不开天干地支,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升降消长。翻开一部《道藏》,从参同导引的经戒炼养,到镇魔压邪的符箓禁咒,无不体现巫与道之间的血缘联系。一百年不到,玉皇就成为巫事活动所请的主神。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理论融合,西南各地更是佛道儒巫混杂,以武陵山巫歌为例,今已演化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基础,杂糅着儒、道、佛等成分的祭祀韵文。此其三。
巫歌源自卜祀祈祝,具有遥远混合的力量,结构、文辞等相对固定,内容取决于仪式的性质,大多不入典籍,较之书面文学,流传空间有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武陵山巫歌为例,一般为三、四、五、七字句,长短穿插,两句一节或四句一节,一部分用假借字。句尾押韵,讲究格律,分吟诵和和吟唱两种表达方式, 唱腔以高腔和平腔为主,有双句押尾韵的自由体和两句一节,四句一节句尾押韵的格律体,多为四言七言句式,因为大山的阻隔和语言的不稳定性,并非毫无变化,大体是同源传承,封闭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巫歌未随诗骚史传登上大雅之堂,但贯穿中国社会几千年,塑造出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我发掘到武陵山巫师的祖传科书,内容竟是楚辞《招魂》,前后添加了完整的祭祀仪轨,可见其仪式精髓,也说明原始巫歌与传统经典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渗透和影响。
独立的诗歌、散文、小说是语言逐渐成熟的产物。英国学者约翰布朗提出,“一切原始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是一个统一体,即歌、舞、诗不分,后来分离成不同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又分化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是一个长期的裂变、专门化和蜕变的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最终将返回到各种艺术再次统一为一体的原始形态。”不是回到语言文字的不成熟期,而是重新逆向聚合,集中内心深沉的感情和思想,努力完美地解释大至宇宙小至生命体的奥秘,解释这个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
有万物则有万象,有万事则有万感,还原文学的初始功用,才能恢复威力,才能对抗人类的混乱和沮丧,才能发出真正的庙堂之声。
《最后的巫歌》原版序 何西来
方棋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巫歌》就要由作家出版社版行面世了,邀我作序。我是在作协举办的一次作品研讨会上认识她的,很看好她的才分与潜力,于是,应了下来。
这部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只是一个故事,只要情节线索清晰,故事有头有尾,推进合情合理,语言生动活泼就可以了,它是在此基础上还融进了很多别的东西,内容也就远为丰富得多,复杂得多。长篇小说首先是结构的艺术,《最后的巫歌》结构严谨,叙事周密,在时间跨度上,大体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到八十年代,但给人感觉似乎写了几千年;空间上主要写三个大峡谷里的人和事,通过战争将故事纠结延伸到日本岛国。
方棋在重庆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三峡的神话与现实,地缘情况和文化传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书中表现的大美大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我是很欣赏的。在中国历史上,重庆曾经是边远的,被刘禹锡称为“巴山蜀水凄凉地”的荒蛮之乡,现在战略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显示出对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文学艺术展现其悠久独特的历史,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城市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坐标,是有积极意义的。依我看,这部作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文学欣赏价值;二是它民俗文化价值。
从文学价值来说,它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它追求的史诗品格,写出了一部三峡史诗;二是它的神话意识,作者把族群记忆写进了作品;三是它的个人印记,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内容,体现出作家强烈的艺术个性特色。
首先这是带有史诗品格的一本书,它的架构很大,历史感很强,方棋叙述了一群三峡原住民开拓、发迹、破产、抗争以及幻灭的一生,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峡江人融入工业和信息社会的故事。她的叙事语言那样诡谲,那样幽深,那样野气,虽然不用韵,但和歌谣很衔接。小说吸收了对巴楚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通过诗意的审美体验,通过诗意的想象,重新融铸,做了优美的提升。书中表现和感受的方式完全是诗的。方棋用诗意的感受,和诗意的表达,把她对这块土地,对这个民族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思考呈现出来,内容厚重宏阔,是一部笔墨野、犷、瑰、奇,显示出独有特色的传奇史诗。
第二,小说里氤氲着浓郁的神话氛围,主要人物命运的起落,历史潮流的激荡,叙事脉络的衔接与展开,都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对人物的开掘、描写,烘托,自然崇拜的因素很强,比如黎氏家族四代人,整个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它为我们形象地揭开了巫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些奥秘,揭示了人类在社会生存环境中,以及在与大自然关系中的一些奥秘,这种揭示是深致的,让人信服的。我们一般人关于“巫”的知识比较有限,多半来自于幼时听到的诅咒、禁忌等。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习惯于把巫与“迷信”、“愚昧”、“落后”等词语联系起来。但这部作品却写出了巴楚故地传承久远的一种带有原始味道的宗教氛围和意识,写出了带有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又有点诡异的地域文化特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在楚辞中看到很多这样神秘诡异而又颇见传奇性的东西,其中,尤以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最为突出。
第三,作品表现出作家强烈的个人印记和个性特色。文学史上的大师大家无不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无不在作品中烙上自己的个人印记,因为一切作品都是作者自我表现的产物。所以,这部《最后的巫歌》带有方棋强烈的个人主观印记,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气韵和风格特色,就不难理解了。从来没有人像她这么写过,她的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她对描写对象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虽然不无荒诞与恣肆,但是却非常有质感,语言很有表现力与穿透力,不少画面写得波翻浪涌、惊心动魄。尤其见功力处,在于她能将巴蜀故地的自然山水写得那样有灵性,饶野趣,又极富感染力。
从民俗文化来说,这部作品写了大量珍稀的三峡巫辞和祭祀仪式,神山、神兽、神木、神巫、神歌、神话、神兵这些万物有灵年代的东西,超出多数读者的生活经验。三峡是中国“巫文化带”的核心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那里的古文化信息和艺术因子异常丰富与宝贵。方棋真实动人地把一些文化事象的孤本传承融进人物的血脉与命运,将只属于长江三峡的神秘和趣味表达出来,展示南方古文化在三峡地区的嬗递和衍变,展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心路历程,为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接近原生态的形象文本。就在我写这篇小序的时候,方棋告诉我,由她挖掘、整理并撰写录制文本影像申报资料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酉阳古歌》,已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进入公示,这部《最后的巫歌》也被选为首届中国重庆巫文化旅游节指定赠书。她在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驱使下,长期致力于长江中上游山区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用力颇勤,是这方面的专家。
总之,我以为这部作品有不容忽视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是当代以三峡为题材又一部长篇力作,希望能有更多热爱文学的人和关注三峡的读者阅读它,重视它。
2010年8月15日改定于北京
《最后的巫歌》原版后记
一棵参天大树,大到一百只猴子可以在树上休息,上面挂着许多果子,摘下一个果子来打开,里面藏着许多种子;拿一粒种子出来打开,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生命,似乎都从“没有”产生——有一天大树从世上消失,被崭新的道路取代,任何地方都无法再见到它,人们这时开始回忆,思考它当初绿盖成阴的样子,传说加工,于是产生了写作。
作家形形色色,写作五花八门。
描述空无一物的种子如何变成大树,然后重新变成没有,追溯它的起源和终止,被称为灵魂写作;表现树、叶、根、茎之间如何依存制约,观察其文化土壤、气候等生存系统“软环境”,被称为人类学写作;认识大树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活,推演山林内外的传奇故事,被称为旷野写作;叙述花朵如何烦恼焦虑,如何与蜜蜂谈情说爱、斗智斗勇,被称为私人写作;讲述落叶如何在风中扬起又掉下,如何被牛车碾来碾去,被称为底层写作……
融合已有未有的经验与视角,本书叙述和推演了一群带着祖先经验生活的峡谷山民,在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中后叶的生存境遇。作为重庆人,三峡是我文化意义上的故乡,也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洪荒天穹,文明发祥,智慧初蕴,几千年后卷入工业化浪潮,仍回响着原始蛮荒深邃的回声。数年的写作过程使我兴奋,发现自己有个伟大的故乡,热爱家园,这是一种最温柔最敏锐最严酷的感情,青年时期曾经羡慕马尔克斯和鲁迅先生,神奇的故乡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灵感和独特的资源,人到中年忽然明白,旷远的三峡给了我同样的馈赠。
一切都藏在种子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时间和空间上制造了多少奇迹,分蘖了多少基因,一条奇迹和基因的河流,边界和尽头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混沌的秘密。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你们不妨把一些大的民族,从他们出现到现在,逐一考察;他们必有某些本能某些才具,非革命、衰落、文明所能影响。……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具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种“心情与精神本质”的东西,是怎样从一个民族的“最初的祖先”传到“最后的子孙”身上去的?探源长江流域同源族群传奇而深刻的历史文化过程,从文学的角度演绎和梳理,重温人类共同遭遇的生命困境和生存挑战,反思现在,猜测将来,是严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伟大的作品来自于对宇宙自然的敬畏,来自于对自身奥秘的好奇,来自对人类有限的突破,来自对苦难的救赎和超越。
秘密的背后还有秘密,叹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半个世纪前,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放言:一部想象作品的真正价值与是否所有人能欣赏它没有任何关系;对它的考验是,对于最能欣赏它的人,它能够提供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满
【媒体评论】
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锡诚
1
寒露过后的第二天,应邀飞赴久违了的山城重庆。即将在这里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亚洲文化论坛——10+3主题会议”在等待着我们。
自江北机场的现代化候机楼出来,登上接机的汽车,由北而南,逶迤到达离嘉陵江不远的君豪大酒店,几乎穿过了整个重庆市区。记忆中的那些显示着古巴人依山临水而居的文化传统、负载着沉重历史的老民居,那些纵横交错的石板街巷,那些层叠蜿蜒的山路,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而车窗外闪过的,变幻成了一栋栋、一排排的新建的显示着现代意味的高楼大厦。我既为那些老街道老房子的消失感到惋惜,又为那些像积木似直指天宇的楼宇感到惊诧。——眼前的景象,是一个现代化快车道上的重庆!
10月11日,我在“亚洲文化论坛”上发言,呼吁亚洲各相关国家携手合作,读起源和流传于中国内地南部诸民族和南亚诸岛国的“兄妹(兼指姊弟)配偶型”洪水神话进行保护。
承办方重庆市政府给与会客人准备了一些出版物,有四川美术学院的若干画集和作家方棋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巫歌》。2008年方棋在梳理《酉阳巫傩诗文》,制作非遗材料时,曾请我重视该项目的影像。2010年《最后的巫歌》一出版,我很快拿到了赠书。这次艺术节赠送的是第二版,我又欣然带回北京。第八届作家代表大会后,打算着手研究巴渝民间文化,沉下心来阅读了这部厚厚的长篇。总的感想是,这部小说的问世,不仅给我国狭隘的现实主义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为文学反映时代、再现现实生活铺设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新路,而且深度地复现了源远流长而又独特迥异的巴渝民间文化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巴渝风骨,从而激起和唤醒人们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2
小说取材于20世纪一百年间生活于三峡两岸高山密林中的虎族及其后裔的悲壮的生活史。从民国开元到土匪割据,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从共产党得天下到无产阶级专政,从五八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到土地联产责任制,……传之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被细致入微地、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作品的结构与铺叙中,融入到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中,既是作品的独到之笔,又是作品的成功之点。
如果承认任何成功的文学巨制都是地域文学的话,那么,《最后的巫歌》不仅为巴渝文学创作竖起了一面旗帜,而且为困惑中的中国文学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曾经为30年代京派文学作家代表人物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的成功感到振奋,因为作者在浓重的、地道的湘西传统文化中表现了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以及他笔下的种种人物的不可复制的行为、纠葛、个性;我们也曾欣赏拉美作家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百年孤独》的成功。《最后的巫歌》之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在中国文坛上现身,并立即受到了批评界的首肯,不是偶然的,显然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理念,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文化思潮相契合。近年来,作者在保护重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和保护工作,而巴渝民间的传统文化给了她丰富的滋养。由于她深度地研究了巴渝传统文化,“懂得文化”(王蒙语),所以她能够挣脱流行的但是狭隘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大胆地吸收了新时期文学中昙花一现的“寻根文学”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理念和经验,果敢地回归到了文学的本意上来,为巴渝文学贡献出了一部代表作。
3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大变。无论东方西方,现代化的步伐显著地加快了。当全球现代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化逼近到世人眼前的时候,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分子意识到,传之千年万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是灭顶的威胁,而民族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所以立身于地球上并得以延续不泯的根脉和基因。于是,这些民族和国家的进步人士在国际范围和国际组织中发出了要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保护由民众群体口传心授而绵延不绝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最为响亮的口号。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即公民、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是否具有“文化自觉”的一个标志。费孝通先生到了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问题,经过几年的时间,终于为中国的领导层和学术理论界所接受,进入了党的文件,但文学创作界却似乎仍然在闭目塞听和排他心理中自得其乐,对世界文化潮流的变迁浑然无所知。须知,一个不懂得或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可以把《最后的巫歌》的出现,看做是我国文学界、文化界“懂得文化”的一个先声。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第九次主席团会期间,作家铁凝在重庆媒体见面会上说:“巴渝文化遗产足够支撑重庆人的精气神。”我要说,巴渝文化遗产培育了、也体现了巴渝人的风骨。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前提。
灵魅之笔 独有之书 张健
方棋的《最后的巫歌》(作家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独特的小说。说它“独特”,第一,表现在它真正深入了神秘的楚巫文化领域;第二,表现在它讲述的是常人备感陌生的三峡里的传奇故事;第三,表现在它纵横神界、人界,穿梭亘古、今朝的宏大布局。
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屈原的《离骚》保持着精神的相通。这个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灵性的存在,它们并非按照我们所熟知的逻辑进行排列,而是遵循着独有的规则,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作者的笔仿佛闪耀着灵魅之光:老虎是生命的图腾,被敬称为“先人”;虬龙被困于山崖之下,修善以脱咒;千年古树有着自己的精神,它甚至会与凡人抢亲……这一切在生活中无法理喻,却在文学中如此诱人,它们瑰丽奇诡,仿佛一幅神话图卷,让你一眼望去便沉浸其中。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文笔,自由超越时空的限制,去探索那些无限的、无边的、神秘的、浪漫的东西。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三峡的历史当中。一群人在绝壁千仞的大峡谷里立国,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在长期的战争中战败,溯着长江及古支流流亡,千潭万水,分枝散叶,在那片古老、闭塞的土地上演绎新的传奇。三峡接纳了他们,也把神奇山水的精神印染在了他们的身上。这个人群里发生的一切,包括为生存的挣扎、对权力的追求、家族间的宿怨争斗、爱情的复杂痛苦……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故事在哪里都会发生,但是在这里却表现得如此不同。
这本小说实实在在书写了几个家族的兴衰。从黎家辐射开去,在与其他家族的爱恨情仇当中,作者打开了一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画卷。从现实的时空幅度来说,此书从抗战之前一直写到上世纪80年代末,包括“文革”后期都有涉及。而从精神的幅度来说,它简直纵横了千年,在亘古与当下之间自由穿梭。象征的部分与写实的部分,社会历史部分与巫文化部分,彼此结合,自由出入。此书的最后,故事发生的地方,都被大水淹没了,随同逝去的,还有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这里折射出了一种反思精神,作者可能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呼唤一种人与天地、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共处。因而,此书写的虽是过去,着眼的却是未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语言旷达超迈,读之如饮烈酒。作者的语言系统与知识结构都显示了鲜明的特色。正是这些因素参与构筑了《最后的巫歌》中瑰美奇特的文学世界。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8月2日)
根本在哪里 王倩于
已经很久不看小说,近些年来小说界的沉闷和自娱自乐已经令我厌倦。长篇小说《最后的巫歌》偶然抓住了我,它传过来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其*的特点是找到了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路径。从五四以来,如何向自己说明中国和如何向国外说明中国,分别成为中国文化人所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其解说思路的歧异和相互的不妥协,深刻地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其中不乏激进的文化虚无者和保守的国粹派,但除少数务实的学者以外,争吵的各方大多带有强烈的情绪而缺乏科学的态度。七八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尝试用西方的尺度和语汇来解读中国,小说界也有类似的作品。中国被解读成一个幽暗的背景,充塞着落后、封闭、保守等种种词汇,但中国是什么,仍然难以看清。
中国的解读为什么这样困难,其几千年文明的神秘感是如何产生的?在我看来,其形成原因有三:第一,由中国文明的自身特点决定;第二,由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集体拒绝认知自身文化而导致;第三,由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而导致。所谓中国文明的自身特点,是指中国文明是世界七大文明古国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者。我们知道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巫的文明,所有文明古国都是以巫文化来立国的。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从未中断的中国文明其巫文化的传统也从未中断。这是导致中国文明史始终充满神秘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所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的集体拒绝认知,主要是指儒家的限制。孔子曰:不语怪力乱神。这就让大批的知识分子不敢言及鬼神,导致了对可称为中国文化思想根源的巫文化及其多神信仰的集体不认知,更不用提科学认知。第三,神秘,常常是他者的感觉。正因为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对周边地区及较远地区的辐射影响,中国文化的神秘才会不断被人感知,不断被人描述。这也更说明了在与他者、与世界的交往中,中国说明自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的必要性。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试图用他人的声音来说明自己,结果发现那样很难说清,甚至觉得说的根本不是自己。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就必须要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弄清中国文化的根本在那里。
谈及中国文化,我们常常停留于儒道释。其实这只是枝节,而非根本。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首先都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生产方式。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仰赖自然的恩惠,不可能不生出对自然的依赖和感恩之心。这是自然信仰的基础,也是巫文化的基础。人们也许奇怪,自然信仰和巫曾是全世界共有的现象,中国的特殊之处何在呢?中国之特殊就在它所处的这片国土,可以说它是地球上适合早期人们生活的*的面积完整的土地。正是这片国土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富饶,同时也使崇尚自然的巫文化在中国不仅没有消失,更使它广泛地渗入各个领域,成就了一个伟大文明。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词汇“天人合一”、“和”无一不体现出巫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认识中国,其根本要从巫读起,所以我说方棋的《最后的巫歌》找到了解读中国的途径。
方棋所写的巫与别人的不同在于:第一,他拒绝用猎奇的态度去写巫;第二,他不再像前人那样仅仅把巫的氛围作为一种幽暗的背景,或仅仅作为人物描写的衬托。他直接闯入了那个长期被漠视的巫的世界,用通灵般的语言叙述这个几千年、上万年生生不息的文化系统,它的逻辑、它的道德、它的生死态度,以及它如何向现代社会贯穿。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民族,你可以说它是虎族,可以说它是蛇族、熊族、鱼族,不!它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灵魂。它就是中国!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7月29日)
Interviews:learning the craf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作者: (丹)斯丹纳·苛费尔,(丹)斯文·布林克曼著;范丽恒译
简介:《质性研究访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
作者: 郑佩瑗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5年8月
简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地方的特点,从总体精神上说,实则是文化特点。其特点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地理条件(尤其是水的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人们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长期造成的不同的精神意识、思维方式、人情风俗和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属于文化范畴的特征,既决定着又体现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每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实体、措施与形态,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中。正如法国19世纪著名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中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由此我们可以定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原因。”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时代,也即是改变了过去只是以政治观点和政治利益去认识和把握一切,代之以从文化意识与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一切的时代。西方各国现代文化学的兴起,学派林立,形成热潮,蔚然成风;中国的“文化热”也从文艺创作而蔓延于各行各业、各种学科、各个地域、各个地方,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水流地域文化研究,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黑龙江文化等,正在悄悄兴起,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个很有意义、很有前途的文化与学术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给每个水流地域总体特征作出科学的解释,找出其历史与现实和将来的契合点,并以多学科的并行和交叉研究论证的方法,将这些契合点科学化、综合化、立体化、实用化,使其可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出发点,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略,具有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或文化精品。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正是适应这样的文化时代潮流和需要,于2000年6月28日在广州正式成立的。宗旨是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因为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和群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按照当今国内外公认的水流地域文化理论,当某种水流地域文化形成之后,除覆盖其本身水域之外,还覆盖其周边地区。由此,珠江文化的覆盖地域,不仅是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汇合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的各自流域地带,还包括韩江流域的潮汕地区、南渡河流域的雷州半岛,南海诸岛和北部湾、海南岛、香港和澳门;如从水流的源头而言,除西江流经的广西之外,尚有西江的源头云南、贵州,北江的源头湖南,东江的源头江西,韩江的源头福建省等,可见地域之广,水量丰富,文化组成成分多样而复杂,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又极其曲折坎坷,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又极其迅速。因而以珠江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不仅是应时之需,而且是天地广阔,前景无限的。珠江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特点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之流而交汇的水态有关,是多元而后交汇汇聚兼容于一体之中:从历史上说,由土著的百越文化与来自五岭以北的华夏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来自海外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的先后结合与交融;从当今的珠江水流地域的文化类型而言,除此较明显的粤文化地区有着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和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移民文化之外,尚有可称之为珠江亚文化的滇云文化、黔贵文化、八桂文化、海湾文化、琼州文化等等,都是多元而相容于珠江文化的范畴中。其二是海洋性和开放性,珠江的总体形象,既是交汇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是蜘蛛网似的覆盖于整个水流地域,像是多龙争珠似的争汇于其中交汇中心(广州),而其中心又像是一颗明珠、每条河流又像是道道明珠发射出的光芒那样,向四面八方喷射。特别是珠江有众多出海口,即许多所谓“门”,如虎门、崖门、磨刀门等等,仅珠江口就有八个门,可见珠江与南海是联成一体的;沿海港湾和港口甚多,也都同珠江水系密切连接,所以,从古至今是由陆路、沿海与海外的交通与交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此进发,而且数千年一直不衰:大量移民由此散布海外,海外文化也由此最早涌入,所以,海洋文化与开放意识是特别强的。其三是前沿性和变通性,由于珠江文化水系与海洋密切连接,海港特多,与西方和海外文化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沿性也特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地理距离较远,又有以五岭为代表的崇山峻岭之隔,交通不便,由此而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时也由于中原文化在这一带与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缘故,也就造成了相接于前沿性的变通性。此外尚有其他特点,有待深入研究,在此不一一列举。仅由此即可见,对珠江文化特点的研究,以及将这样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地域建设的方案与行为,转化为科学规划的文化产业,都是大有作为、必有成效的。本着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的宗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了著名的文化学家、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建筑学家、生物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新闻出版家等,分别组成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地域企业文化委员会、影视出版委员会、规划策划委员会和理事会,既分工而又交叉地进行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工程去进行。为此目的,我们依靠和组织各种力量,撰写、编辑、出版《珠江文化丛书》。2000—2005年出版著作:1.《珠江传》(司徒尚纪著);2.《珠江文化论》(黄伟宗著);3.《开海》(洪三泰、谭元亨、戴胜德著);4.《千年国门》(谭元亨、洪三泰、戴胜德、刘慕白著);5.《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陈永正编注);6.《广府海韵——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谭元亨著);7.《交融与辉映——中国学者论“海上丝绸之路”》(黄鹤、秦柯编);8.《东方的发现——外国学者谈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徐肖南、施军、唐笑之编译);9.《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黄启臣等编著);10.《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司徒尚纪著);11.《祝福珠江》(洪三泰、谭元著);12.《通天之路》(洪三泰主编);13.长篇小说《女海盗》(洪三泰著);14.《岭南文化古都论》(谭元亨编著);15.《岭南状元传及诗文选注》(仇江、曾燕闻、李福标编注);16.《东方奥斯维辛纪事》(谭元亨著);17.《日军细菌战:黑色[波字8604]》(谭元亨编著);18.《中国文化史观》(谭元亨著);19.《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谭元亨著);20.《客家文化之谜》(谭元亨著);21.《岭南文化艺术》(谭元亨著);22.《呼唤史识——当代长篇创作的史观研究》(谭元亨著);23.《广府寻根》(谭元亨著);24.《南方城市美学意象》(谭元亨著);25.《世界著名思想家的命运》(谭元亨主编、主笔);26.《当代思维论》(谭元亨著);27.《城市建筑美学》(谭元亨著);28.《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谭元亨著);29.《古代中外交通史略》(陈伟明、王元林著)。2005一2006年出版的《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专辑,包括:1.《珠江文化系论》(黄伟宗著);2.《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朱崇山编);3.《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周编);4.《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司徒尚纪著);5.《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黄启臣著);6.《粤语与珠江文化》(罗康宁著);7.《岭南文化珠江来》(张镇洪著);8.《珠江诗雨》(洪三泰著);9.《珠江远眺》(谭元亨著);10.《珠江流韵》(戴胜德著)。“十家”,是以十位学者之所长从十个学科探析珠江文化之意。当然,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不仅只有这些学科。11.《断裂与重构——东西思维方式比较》(谭元亨著);12.《顺德人》(谭元亨著),《城市建筑美学》(谭元亨著);13.《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谭元亨主编);14.《客商》(谭元亨著);15.《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王元林著)。2007一2008年出版著作:1.《百年宝安》(洪三泰、谭元亨、载胜德著);2.《良溪——“后珠玑巷”》(黄伟宗、周惠红主编);3.《南江文化纵横》(张富文著);4.《郁南:南江文化论坛》(黄伟宗、金繁丰主编);5.《珠江文踪》(黄伟宗著);6.《客家图志》(谭元亨著):7.《顺德乡镇企业史话》(谭元亨著)。2009一2010年出版著作:1.《海上丝路的辉煌》(黄伟宗、薛桂荣主编);2.《瑶乡乳源文化铭作选》(梁健、邓建华主编);3.《千年雄州璀璨文化》(林楚欣、许志新主编);4.《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陈立新编著);5.《西江历史文化之旅》(江门日报等主编);6.《凤岗:客侨文化论坛》(黄伟宗、朱国和主编);7.《中国珠江文化史》上、下册(黄伟宗、司徒尚纪主编);8.《黄伟宗文存》上、中、下册(黄伟宗著);9.《创会十年——广东省珠江文化成立十周年庆典文集》(黄伟宗主编);10.《客家文化史》上、下(谭元亨著);11.《十三行新论》(谭元亨著);12.《广东客家史》上、下(谭元亨著);13.《客家文化大典》(谭元亨著);14.《客家经典读本》(谭元亨著)。2011—2012年出版著作:1.《客家第一珠玑巷——凤岗第二届客侨文化论坛》(黄伟宗、朱国和主编);2.《云浮:中国石都文粹》(黄伟宗主编);3.《封开:广府首府论坛》(黄伟宗、张浩主编);4.《海上敦煌在阳江》(黄伟宗、谭忠健主编);5.《雷州文化研究论集》(蔡平主编)。6.《中国凤岗客侨文化系列丛书——凤岗排屋楼》(张永雄主编)。7.《国门十三行》(谭元亨著);8.《客家与华文文学》(谭元亨著):9.《肝胆相照——饶彰风与邓文钊》(谭元亨著);10.《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谭元亨著);11.《雷区1988:中国市场经济的超前探索者》(谭元亨著);12.《开洋》人民文学出版社(谭元亨著);13.《岭海名胜记》校注(王元林古籍标点校勘注释);14.《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王元林著)。2013年出版著作:1.《中国禅都文化丛书》(黄伟宗、吴伟鹏主编)包括6分册:《出生园寂地》(罗康宁著)、《顿悟开承地》(戴胜德著)、《〈坛经〉形成地》(郑佩瑗著)、《农禅丛林地》(谭元亨著)、《报恩般若地》(洪三泰著)、《禅意当下地》(冯家广著);2.《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黄伟宗主编),包括6分册:《中国南海海洋文化论》(谭元亨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史》(司徒尚纪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戴胜德著)、《中国南海古人类文考》(张镇洪、邱立诚著)、《中国南海商贸文化志》(潘义勇著)、《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蒋明智著)。3.《广府文化大典》(谭元亨主编,陈其光、郑佩瑗副主编);4.《广府人——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广府文化论坛论文集》(谭元亨等主编);5.《广府寻根祖地珠玑——广东省广府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黄伟宗等主编);6.《广侨文化论——台山中国首届广侨文化论坛文集》(黄伟宗、邝俊杰主编);7.《十三行习俗与商业禁忌》(谭元亨著);8.《东莞历史名人》(王元林等主编)。2014年出版著作: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第一辑[开拓篇](黄伟宗总主编)包括4部书:《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周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纵横论》(黄伟宗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黄启臣主编),《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陈永正编注)。2.《海上丝绸之路画集》(谢鼎铭著);3.《雷州文化概论》(司徒尚纪著);4.《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司徒尚纪主编);5.《海国商道》(谭元亨著);6.《十三行习俗与商业禁忌》(谭元亨著);7.《广府人史纲》(谭元亨著);8.《城市晨韵》(谭元亨著);9.《袁崇焕评传》(王元林、梁珊珊著)。2015年出版著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第二辑[星座篇](黄伟宗总主编)包括10部书:1.《徐闻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刘正刚著);2.《南海港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王潞、周著);3.《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王元林著);4.《海上敦煌——南海Ⅰ号及其他海上文物》(崔勇、肖顺达著);5.《沧海航灯——岭南宗教信仰文化传播之路》(郑佩瑗著);6.《十三行——明清300年的曲折外贸之路》(谭元亨著);7.《侨乡“三楼”——华人华侨之路的丰碑》(司徒尚纪著);8.《古锦今丝——广东丝绸业的“前世今生”》(刘永连、谢汝校著);9.《香茶陶珠——特产及其文化交流之路》(冯海波著);10.《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和发展》(陈韩晖、吴哲、黄颖川著)。另有四部从书新著出版:1.《中国珠江文化简史》(司徒尚纪著);2.本书(郑佩瑗著);3.《珠江文化之旅》(谭元亨著);4.《珠江文痕》(黄伟宗著)。本文作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广东广府学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化学者,是《珠江文化丛书》、《中国珠江文化史》、《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总主编。
作者: (英)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著;肖聿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论专著。据英国版权代理方介绍,威廉·冈特的《拉斐尔前派的梦》、《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与《美的历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成就史的三部曲。《美的历险》与丹纳的《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潮》相比毫不逊色。因冈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情节性和更鲜明的画面感。 冈特身为著名学者兼画家,在文学和美术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本书中,他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美术与文学领域的面貌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以唯美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涨、分化的全过程为主线,比较详尽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艺理论家、画家、作家、诗人以及重大的文艺现象、重要作品和艺术流派。
作者: 丹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全书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的雕塑》和《艺术中的理想》等五个部分,洋洋洒洒近四十万字,实则是一部生动的西方艺术史。
作者: 傅雷译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简介:《傅雷译文集》 全15册,皆可单售! (如果您要单独购买《傅雷译文集》其中的一册,请您点击上方的“浏览丛书系列: 傅译名著系列”,即可实现单册购买!)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影响全世界和中国几代人的著名小说之一,是一部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世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正如贝多芬一阕大交响乐章,她将永远影响后世和激励来者。 《巨人三传》为罗曼·罗兰所著音乐、美术、文学三方面的巨人的传记,分别为《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名人传记之一。 《艺术哲学》为丹纳所著,它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并且是本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获益良多>钟行缕舴ⅰ?br> 《幻灭》的中心内容,是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作者通过两个青年的遭遇,展开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这部小说几乎集中了作者本人最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最深切的思想感受,巴尔扎克自称《幻灭》是“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 《高老头》批评家称高老头为近代的李尔王。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悲剧的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尤在乎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野心家求名求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之下,使小说内容愈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本书为傅雷先生译著中尤为认真和精彩的一部。 《欧也妮·葛朗台》典型的守财奴葛朗台,象征近代人的上帝,法力无边而铁面无情的财神。为挣大钱,他盘剥外人;为省小钱,他刻薄家人。黄金的枷锁与不幸的爱情,却促成了欧也妮·葛朗台的双重的悲剧。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这是一部结构最古典的作品,文章简洁精炼,淡雅自然,可算为最朴素的史诗。 《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音乐家,一个诚实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欢绘画艺术。为夺取孤零汉邦斯的遗产,像王室首席推事加缪索之流的一些冠冕堂皇的人便千方百计、使尽种种手段下毒手害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邦斯来说,收藏名画是一种高尚的爱好;对他那些有钱的亲戚来说,名画只不过是发财的手段而已。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小说写一个在各方面看来都平凡的花粉商,因为抱着可笑的野心,在兴旺发达的高峰上急转直下,一变而为倾家荡产的穷光蛋……皮罗多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成为久经考验,至今还未过时的重要角色之一。作品不单是带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小说,而且还是一幅极有风趣的布尔乔亚风俗画。 《搅水女人》环绕在忍心害理,无恶不作的腓列普周围的,有脓包罗日的行尸走肉的生活,有搅水女人的泼辣无耻的活剧,有玛克斯的阴险恶毒手段,有退伍军人的穷途末路的挣扎……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面使这部小说不愧为巴尔扎克的情节最复杂,色采最丰富的杰作之一。有人说只要法国小说存在下去,永远有人会讨论这部小说,研究这部小说。 《夏倍上校》包括《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三个以夫妇之间为题材的中篇悲剧小说。每个中篇如作者所有作品一样,都有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正人君子与牛鬼蛇神杂然并列,令人读后大有啼笑皆非之感。——唯其如此,我们才体会到《人间喜剧》的深刻意义。 《贝姨》既是路易·腓列伯时代的一部风化史,又是淋漓尽致一幕悲喜剧。书中人物都代表一种极端的痴情。作者集许多典型人物于一堂,把他们错杂的活动,激烈的情欲,善恶的对比,光暗的交织,构成一幅五光十色,触目惊心的大壁画。 《嘉尔曼 高龙巴》包括的两篇小说,且久已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尤其是《嘉尔曼》这样一个阴惨壮烈的悲剧,作者出之以朴素,简洁,客观,冷静的笔调,不加一句按语,不流露一点儿个人的感情。风格的精炼,内容的含蓄。《高龙巴》叙述高斯岛民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讨血债”的风俗,以恋爱故事作为穿插。轻松活泼,谈笑风生的文章,适与故事的原始情调与血腥味成对比。 《老实人》包含法国十八世纪伟大作家服尔德熃褚敕尔泰犎部经典小说《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以及莫罗阿所撰《服尔德传》。《老实人》是一个天真淳朴的青年的恋爱故事。《天真汉》是一个在加拿大未开化部族中长大的法国青年。《查第格》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但灾祸总是不断降临到头上……三部小说均以滑稽的笔调,通过传奇式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阐明哲理,是傅雷先生最成熟的译作。 《恋爱与牺牲》收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小说家莫罗阿熃衲洛亚犠髌范部,系傅雷早年译作,旨在加强人生修养,提高国民素质,“使颓废之士萌蘖若干希望,为战斗英雄添加些少勇气。”为今日不可多得之修养读物。包括《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 《文明》的作者是小说家,他知道现实从来不会单纯,不但沉沦中有伟大,惨剧中还有喜剧。辛酸的讽喻,激昂的抗议,沉痛的呼号,都抑捺不了幽默的微笑。人的愚蠢、怪僻、虚荣,以及偶然的播弄,一经他尖刻辛辣的讽刺,在那些惨淡的岁月与悲壮的景色中间,滑稽突梯,宛如群鬼的舞蹈。本书另附传记《夏洛外传》、文论《幸福之路》。
作者: 傅雷,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译作约五百万言。 本书除收辑先点滴“译话”外,摘录的翻译书札有长短五十六条,供广大读者参考研究。 本书代序是傅译研究专家罗新璋先生的文章《读傅雷译品随感》,这是我国最早发表的、比较全面的、言简意赅的一篇评论先父翻译的文章。本书附录刊载了截至目前发表过的比较重要的论及先父翻译的文章,供大家研究参考。
Most influential books on aesthetics
作者: 王柯平主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以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为限,从19世纪末以前的美学及诗学著作中列选出20部,另从20世纪众多美学著作中筛选出5部,以示古典美学(诗学)与近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下动向。前20部中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纳斯、维柯、鲍姆嘉通、博克、温克尔曼、莱辛、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罗斯金、鲍桑葵、托尔斯泰、丹纳和桑塔耶那的美学代表作,后5部中包括克罗齐、杜威、海德格尔、阿多诺和丹托的美学代表作。
作者: [傅敏编]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从》、《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筀产。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春种秋收>》等论文。
Literary musing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作者: 李欧梵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追随感伤零余的郁达夫、轻盈飘逸的徐志摩,身临“五四”文人的浪漫之境;追随奇崛嶙峋的李金发、忧郁孤独的戴望舒,踏寻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风;评说背着传统重担走出传统阴影的鲁迅,称引以反讽实践文字魅力的高晓声;崇仰史丹纳的人文精神,采撷塞弗尔特的灿烂之果;与昆德拉同笑同忘,和马尔克斯共孤共寂……李欧梵教授游历中西,文字发自真性情,所思所叙“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欧”化又不无东方的“梵”音。他徊想文学,更是在记录那段徘徊中外的心路历程。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见之于报端的学术随笔,在内容上颇为一致地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现代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尤其是东欧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关注、评论和思考,是一位有着中西求学、治学背景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徊游辗转的产物。本书有关中西文学的通达见解对中西文学的思考颇具启示意义。? ? ?? ? 作者简介:? ????李欧梵,河南太康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人文荣誉博士。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资深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学科)。历任香港中文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地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更多>>
作者: 茵素·金·柏格(Insoo Kim Berg),特蕾西·史丹纳(Therese Steiner)著;黄汉耀译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茵素·金·柏格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的创始人,她和特蕾西.史丹纳合著的此书介绍了近十年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流行的SFBT这种家族治疗模式。SFBT不用病理学观点看待儿童问题行为,而是认为任何最棘手的困扰和心理问题在现实中都有“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引发儿童内在的资源来引导当事人的改变,让“例外”逐步扩大来消除问题行为!本书通过简明的文字陈述,以及许多案例的解说,让读者能够有机会通过阅读来领会焦点解决取向的咨询工作;而对于熟悉与爱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学习者,通过阅读本书,无疑又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加深对焦点解决治疗方式的了解。 本书将告诉你在家族环境中如何发现、评估儿童问题行为的例外,以及扩大例外的方式和技巧。
作者: (法)丹纳著;傅雷译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简介: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作者: 李建盛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简介:最后,哲学诠释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真正的文本阅读去揭示一种历史真理。然而,零点理概念恰恰是德里达非常厌恶的东西,他认为阅读不可能抓住真理。对于我们是否可以谈论“真理”的理解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理解中获得真理的问题,德里达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解构的问题。理解和解释就是从符号到符号的漂移,要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形式中获得确定的意义或真理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存在意义或者真理这样的东西的话,那也只不过是语词或能指的暂时的产物,是一种变幻莫测和没有定在的东西,这样一种东西怎么可能是具有确定性的意义或真理呢? 加达默尔和德里达都是非常重视游戏的当代思想家,但是,他们通过游戏所达到的目的却相当不同。加达默尔把游戏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存在方式,并在游戏的运动结构中揭示艺术真理,而德里达则把游戏作为颠覆文本、意义和真理的策略,而对于意义或真理,他不再存有任何加达默尔那样的“善良的权力意愿”。加达默尔是要在与传统的对话和理解中保存真理性的东西,相反,德里达则要在解构中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所有被称为真理的东西。也许,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加达默尔与德里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大卫·霍伊(DavidC.Hoy)在对两者做出了比较分析之后所说的:“德里达和加达默尔都拒斥筹划经验总体的可能性和效用性。加达默尔希望避免黑格尔式的经验完成(绝对的自我确证地)和最后历史的观念,德里达认为总体化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经验所具有的不可能性,而且也由于游戏所具有的有限性特征。……加达默尔也是从有限性得出他的开放性观念的。这两位思想家都以坚持开放性来作为形而上学的解毒剂,尤其是把它作为神学或末世论思想的解毒剂,是那种认为在历史和思想发展中有必要设置秩序的做法的解毒剂。” 当然,哲学诠释学对于文学作品的自身存在有着其独特的理解,从而赋予了它与形式结构论不同的文学作品自律论立场。坚持“文学作品就在自身中”,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毋宁说,坚持文学作品就在自身中意味着它通过其自律性表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真理,就像文学语言通过自身的丰富性和完美性见证了人类自身的存在一样,文学作品也通过自身显示真理。客观论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自律的,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一种形式和结构,但它并不表现真理。与那些旨在确定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的文学自律论观点不同,加达默尔的诠释学对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并不感兴趣,他认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始终是在语言中对话性地实现的。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并不是为了探索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而是为了从文本的理解中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哲学诠释学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自律性的,但它坚持文学审美经验真理维度。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就不单纯是形式和结构上的自律,而是一个被扩展的意义世界。 与形式结构论把文学作品视为某种客观的对象性的东西不同,哲学诠释学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文本的自身存在。“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文本的概念只有首先在解释概念的语言性结构中才构成一个中心概念,确实,文本概念的特殊标志就在于只有在与解释相联系时才显示自身,而且只有从解释的观点看,它才是作为要被理解的真实的给定物。”文学作品确实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获得存在的,但是,文学作品文本的自律性并不是与理解者无关的对象性存在,它是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和确证的客观存在,是与我们对它的解释相关的。“从诠释学的立场——即每一个读者的立场出发,文本只是一种半成品(Zwischenprodukt),是理解事件中的一个阶段,并且必须包括一个确定的抽象,也就是说,就是在这个理解事件中包含着分离与具体化。” 显然,文学作品是一种虚构的文本,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想象性作品,正是这种虚构性和想象性为阅读和接受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虚构文本的空白具有典型的结构,其功能在于引起读者的建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施使交互影响的文本内容变得明晰起来。变化的空白产生了彼此冲突的形象序列,在阅读的进程中,这些形象相互制约。被丢弃的形象自身影响着后来的形象的形成,即使后者是为了克服前者的不足。在这方面,各种形象结合成一个序列,而且正是通过这个序列才使得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想象中活跃起来。”伊泽尔所说的意义空白产生于文本的不确定性,表示在文本整个系统的空白处,对空白的补充造成了文本模式的相互影响。文本的空白不断中断阅读想象的连接性,展示了不断增长的可能性。 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虚构的想象性作品,它的非现实化产生了空白,这些空白只提供了联系的可能性,并构成阅读的“悬念”。空白具有审美意义,它在阅读的形象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形象的建构和转换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文本的空白将自身变为想象活动的刺激物,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中起着自我调解的结构作用,伊泽尔把这种结构叫做“召唤结构”,正是这种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成为了哲学诠释学所谓的某种将人邀请入阅读与接受的“请柬”。 因此,文学作品的结构不管具有多么不确定的意义,都必须依赖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召唤结构”,也无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空白和结构,它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必须依赖的结构,这是阅读和接受的创造性得以开始和进行的某种基础性的东西。文学阅读和接受既然是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它就不能不受作品文本的限制。但是,文学作品又是虚构性和想象性文本,它也必然需要阅读和接受的积极参与。 诠释学的文学理论把文本视为一种自律性的“半成品”,尽管他受到了激进诠释学的质疑,但我认为,这种自律性“半成品”的诠释学文本概念,已经把阅读和接受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放在了本体论的地位,这是阅读和接受的必要规定性。由此,在我看来,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以及利科吸取结构主义的思想对文本概念的探讨,便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把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独立自在的客体来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理解和揭示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和内在结构也是对文学诠释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突显阅读在文学接受中重要作用时,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阅读本体论转变仍然不能把文本作为一种不必要的东西抛弃,自律性“半成品”的文本概念的边界是必要的。 哲学诠释学的文本概念所关心的是文本向我们所述说的东西,它对文本概念的理解是从诠释学的概念来理解的。对哲学诠释学来说,文本的概念是一个解释的概念。“从诠释学的立场——即每一个读者的立场出发,文本只是一种半成品,是理解事件中的一个阶段,并且必须包括一个确定的抽象,也就是说,就是在这个理解事件中包含着分离与具体化。但是,这一抽象与语言学家所进行的抽象走着相反的道路。语言学家并不想进入对文本所说的主题的讨论,他所说明的是语言如何作为语言起作用,而不管文本所说的任何东西。他不把文本传达的东西作为他的题旨,相反,他提出的问题是,以文本的标点和出现的象征去交流任何事物是如何可能的。”因此,诠释学处境中的文本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对象,文本存在于事件之中,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伙伴。 首先,实证主义文学史观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精神科学的方法。实证主义文学史家认为,文学史应该有一种自然科学那样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方法,以便建立科学的文学史观,并客观地重构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Comte)认为,科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之中的必然的、恒常的关系,只有为实证科学证实了的知识才能运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各个领域。这种实证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现在历史科学领域,就是兰克的实证主义历史观。兰克认为,历史学家常常是为了将来的利益去评论过去以教导现在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超过了历史家的任务,历史家的任务是如实地说明历史。在精神科学领域,狄尔泰尽管看到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巨大差异,试图为精神科学的理解提供适合于本身特性的方法,但是,由于他试 图像自然科学方法论那样为精神科学建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方法论基础,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模式,从根本上说,恰恰强化了精神科学的自然科学方法论意识。 实证主义文学史观就是在实证主义哲学、史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影响下形成的。丹纳的文学史和艺术史就是试图像自然科学考察其对象一样来考察和分析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对象,文学和艺术就像植物一样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也就像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在《艺术哲学》这部著作中,他明确地写道:“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着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前进的潮流前进。精神科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原则、方向和谨严的态度,就能有同样稳固的基础,同样的进步。”他的艺术哲学就是建立在时代、种族和环境的三大要素的理论框架上的实证研究,其著名的《英国文学史》也是根据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建构的,他把这三大要素看作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原始创造力。勃兰兑斯创造性地发挥了文学史理论的三要素论和兰克实证主义史学精神,把“科学”和“实证”作为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文学评论家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典型逐一加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很像科学家在不同的动物品种中通过对形变的研究考察某种生理结构的演变。”在实证主义文学史家那里,文学主要不是被视为一种精神对象,而是一种自然科学的对象,认为文学史家的工作就像植物学家观察植物、动物学家解剖青蛙一样,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和科学的分析彻底洞悉文学史的对象,并建立像自然科学史一样客观有效的文学史。 ……
作者: (法)丹纳(Hippolyte Adolphy Taine)[著];曹园英编译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难能可贵的是,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充满大量例证,形象生动,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丹纳常常是首先提出他抽象出来的观点,接着用具体的史上的实例进行证明,或是运用自然科学上的例子类比说明。这与他的治学方法也是一致的:“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艺术哲学》完全是一部鲜活的艺术史。有位英国评论家曾这样评价:“丹纳的作品好比一幅图画,历史就是镶嵌这幅图画的框子。” 当然,在今日看来,《艺术哲学》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丹纳虽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与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他没有接触到社会的基础:他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忽略了或是不够强调最基本的一面——经济生活。 从历史出发与从科学出发的关学固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们不会忘记,丹纳在他的时代毕竞把批评这门科学推进了一大步,使批评获得了一个比较客观而稳固的基础。而他所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原则对艺术欣赏的普遍性,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三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以及希腊雕塑,只是包括了被原出版者称之为第二辑的艺术哲学。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似乎更合适。静心阅读此书,相信亲爱的读者也会跟我们有一样的感受,就犹如细细品味一杯醇香的红酒,温馨而浓烈,口中余香让人久久回味,全不似理论学习那般难以入口,也不同于翻阅通俗小说,而是会令你沉浸在思考的愉悦之中。
作者: (法)H.丹纳著;张伟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4
简介:《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述了意大利、尼德兰等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作者简介: 丹纳(1828—1893)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动物学家,是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他博闻强记、涉猎广泛,对诸多学科都具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和见解。著有《英国文学史》、《论智慧》、《意大利游记》等多本较有影响的著作。 内容节选: 第一章 意大利画派的特征 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为世人所推崇的意大利杰作,包括15世纪的后二十五年和16世纪的前三四十年。在那段有限的时间里,涌现了一批造诣卓绝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安德烈亚更多>>
作者: (法)丹纳著;傅雷译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