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 项 “仇士华”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李肖著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吐鲁番交河故城形制布局和时代分期。 交河故城在吐鲁番盆地乃至整个西域历史上都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代城市。从西汉时期车师前王国在此立国,到元代毁于战火,整个城市延续了1300多年。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建筑因素,该城的大部分遗迹都是暴露在地表并基本上保存完好,成为国内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市之一。这些保存至今的古代遗迹为我们今天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就交河故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形制布局及时代分期进行了论证。研究证实,交河城外表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内部布局规范统一,是一座有着严格功能分区的古典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故城由最初的车师前国都城,到高昌国――唐西州时期的军事重镇,最后在回鹘高昌时期转变成为佛教圣地并一直延续到城市的终结。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中亚本地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故城的形制布局也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印记,它既有中原城市“衙署居中”的痕迹,也有中亚城市以宗教建筑为城市中心的布局特点。但故城的最后形制以中亚本地城市布局的模式为主。 对于西域古典城市的研究,可以说刚刚掀起了帷幕的一角。就中亚史及丝绸之路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而言,墓葬中那些精美而保存完好的各类文物固然重要,但却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性,而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则有可能获取更加全面的资料信息,以推动各相关学科的发展。 前 言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地处吐鲁番盆地中间。东邻鄯善县,西接托克逊县,南抵库鲁克山,北至天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等市县毗连。地理坐标:东经88°51'~89°54';北纬40°21'~43°35'。南北长262公里,东西狭窄,最宽处约100公里,略呈南北向长条状。总面积为15738.3平方公里。吐鲁番市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公路里程为182公里,直线距离为155公里[1]。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雅尔乡将格勒买斯村(原五星公社七小队)北侧,坐落于酿孜不落孜河谷和阿斯喀瓦孜河谷环抱的块状台地上,平面略呈柳叶形,为西北东南走向[2]。总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周围有深20~30米的河谷环绕,崖岸壁立,形成天然屏障。台地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周长约4100米,总面积约3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3]。城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挖掘出来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具有很独特的地位。 交河故城所在台地,正当火焰山与盐山交接之处,控扼着两山之间的天然豁口。交河故城东、南面为吐鲁番盆地的腹地,北自大河沿镇,沿河越天山经唐代“他地道”通北庭城(今吉木萨尔县城北,护堡子唐北庭都护府城遗址),西偏北沿盐山北麓,溯白杨河(唐代“白水涧道”)通唐代轮台城(今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古城)。穿过盐山豁口,西南通唐代天山县(今托克逊县城附近),进而经唐代银山道,翻过库鲁克塔格山脉可进入塔里木盆地。或经托克逊西侧的阿拉沟向西通伊犁河谷。由此可见,交河故城为控扼吐鲁番盆地西部交通要道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外来人侵者,这里起到警戒、阻击的作用,在情况不利的时候,也成为最后固守的堡垒。故城周围至今残存四座烽燧遗迹,即位于交河故城北侧约3.5公里的亚尔湖烽燧、位于雅尔乃孜沟东西两侧山丘上的盐山烽燧(位置在水库大坝附近,其中西侧的保存较好,可以望见故城全貌),位于221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1团场)团部南侧,也木什山上的221团烽燧。从烽燧的地理位置、构筑技法和残留遗物看,它们应是交河故城的外围警戒设施[4]。 在交河台地的北侧、西侧和南侧,由于河流长期下切侵蚀,形成四块台地,即1~4号台地[5],这些台地与交河台地相邻处高度相等,说明它们在被河水切割之前的地质时代是连在一起的。在这四块台地上均发现有墓葬,自20世纪以来陆续进行了发掘,尤以近年来对1号台地上的车师贵族墓地的发掘[6],以及4号台地上的汉代及晋-唐墓地的发掘规模为最大[7]。这些墓葬的发掘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交河故城的历史沿革、不同时期的民族成分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笔者参加了1992年10月~1996年4月的交河故城保护修缮工程中的测量及考古工作。1998年2月~5月,笔者又对交河故城进行了细致的专题调研,在经历了从零下20度到零上40度,80余天艰苦异常的工作之后,终于完成了对故城形制布局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积累的有关材料,撰写了这篇论文。 本文对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力图从理论上对交河城的兴废、建筑规划的指导思想、形制布局的演变、建筑技法与时代分期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最大限度地阐明这一研究交河故城的最基本问题。 调研使用的《交河故城平面图》为1/500的地物及地貌图。其中地物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1991年9月测绘,地貌由新疆第二测绘大队1993年3月测绘,采用的是独立坐标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8]。由于该图没有和国家大地坐标系联网,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交河故城修缮工程的要求,故在1994年1月,由新疆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和新疆测绘局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联合调绘,在交河故城所在台地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设立了3个国家四等控制点[9]。这次调查同样也参照了这一成果的数据。 交河故城中的一些重要遗迹,如官署、大佛寺、西北小寺、2号民居、“地下寺院”等,均有1/50的平面及立面详图。 有关交河故城工程地质情况,参照了《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工程地质钻探报告》[10]。关于交河故城原始建筑材料的各种力学强度的资料,参照了《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文物修复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报告》[11]。 调研方式是利用1/500的交河地图对全城进行踏勘,结合1/10000的航空照片和个别建筑遗迹1/50平剖面图,对交河故城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在工作中对于原图上缺少的部分进行补充,绘制有误的地方进行更改,对每间房屋的四壁、地面、窖穴、窑洞都仔细观察记录。对有重要遗迹现象的墙壁绘制出立面图并照相。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组合,如寺院、院落等,绘制出总剖(立)面图。对墙缝、地面裂隙中露头的遗存也认真记录。对原图做了大量修改,另外补绘有建筑物平、立(剖)面图100多幅,拍摄照片约600张。 由于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在对原图遗漏、错绘部分进行补测时,只能利用罗盘和皮尺,未使用小平板,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差,但这种误差主要表现在方向上,而不是长度上。 工作中备感苦恼的是所使用的1/500《交河故城平面图》,可以说调研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力量都用于增补、更改这幅图的遗迹现象。该图在绘制过程中未请考古工作者参与指导,对于交河故城这座基本上是由压地起凸法建造起来的土质城市,测绘人员往往分不清何处是断崖、何处是墙壁,把这两种遗迹现象搞混的情况在图中时有发生。其次是漏绘:一种是地面上残存有生土墙基,但测量者误以为是自然地貌,图上是一片空白,实则布满遗迹;另一种是仅绘出了建筑物的生土台基,但对于开凿在生土台基侧壁上的大量窑洞、壁龛却未绘出。第三是该图的高程有误,高出交河故城修缮工程设立的四等测量控制点所标高程近0.5米。在论述交河故城的相关遗迹时,本文采用总平面图和各遗迹分图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处在总平面图上的遗迹采用网格化坐标定位,每一网格边长为50米,以总平面图的东北角为零点,横坐标的顺序号(自北向南)为I~VIII,纵坐标的顺序号l~37。例如,要查找A~2号院落时,文中即会提示该院落在某张图的“3~V区”。 [1] 吐鲁番市地名委员会编:《吐鲁番市地名图志》(内部刊物),第1页,1990年。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亚勒郭勒?K-45-47-(10)》、《黑山头西?K-45-47-(9)》(一万分之一地形图),1985年调绘,1986年出版。 [3] 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等:《交河故城保护与研究》,第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队:《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6] 同注[5],第二章《一号台地墓地》。 [7] 赵静、王宗磊:《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 [8] 新疆文化厅文物古迹维修办公室绘:《交河故城平面图》,地物由建设部综合勘测设计院于1991年9月用小平板测绘,地貌由新疆第二测绘大队于1993年3月用大平板测绘,平面采用独立坐标系,1985年固定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0.5米。该图的底图现收藏于新疆文化厅文物古迹办公室。 [9] 新疆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新疆测绘局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四等控制点平差计算及成果表》,1994年1月。资料现收藏于新疆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 [10] 新疆地矿局第一工程勘测设计院托克逊工程处:《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工程地质钻探报告》,1993年5月11日。资料现收藏于新疆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 [11] 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结构材料室:《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文物修复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报告》,1994年。资料现收藏于新疆文化厅交河故城维修办公室。 后 记 1996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奋斗多年的梦想,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一名专攻新疆考古学的博士研究生,有幸成为孟凡人先生的弟子。考古系严于考证、踏实认真的学风使我获益匪浅;各位先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些以前仅由书本中认识的考古大家从心底里感到可亲可敬。坦率地说,对于考古学研究,我虽然充满了探求的热情,但本人资质鲁钝,基础薄弱,而新疆考古学却是一门除考古学外,尚涉及中亚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体。在学习期间,我往往能感到导师孟先生是以极大的耐心来认真地指点我,内心常常惭愧不已,并由此激励自己以勤补拙,就这样充满艰辛地走完了求学之路。 为准备毕业论文,我曾去交河故城实地调研,而这次调研与以往不同,工作量大,经费又不足,研究生院和考古系的领导、导师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想办法为我筹措资金,为此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在交河故城调研期间,我住在位于故城边上的一座维吾尔族的小村庄里,是村中惟一的汉族人。在那里和当地老乡朝夕相处地生活了三个月,老乡们常常请我去家中做客,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维吾尔族老乡的淳朴和善良。这次调研的艰难超出了以往的历次野外工作,在交河城中经历了2月的严寒、3月的狂风、4月的酷热。在最炎热的日子里,我每天仅在城中就要喝掉10升水。就这样咬牙坚持,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论文调研。 备感荣幸的是,在此期间,得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所长、新疆博物馆贾应逸研究员、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陈士良所长的认真指教和热情鼓励;新疆文物局的乌布力先生、郭建国先生,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的柳洪亮局长(愿他的未竟事业得以发扬光大)、张永兵先生、王新鼎先生、买明先生,新疆博物馆的田铃女士,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吕恩国先生、张平先生、王旭光先生、伊力先生、祁小山先生、邱陵女士、王芸女士、赵静小姐(愿她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上述诸位为我的论文调研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另外,新疆地方志编委会的王豪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野口昇先生、新村典史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长泽和俊先生、冈内三真先生,北京大学唐研究基金会的罗新先生,英国剑桥大学的梅建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仇士华先生、张雪莲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刘凯君老师等诸位亦提供了无私的关照;《交河故城总平面图》的电脑拼接由我所科技中心的刘建国先生负责完成。本人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刘庆柱,委员杨泓、安家瑶、马世长、余太山等先生都对本文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疏漏浅薄之处肯定难免,敬希慧识者赐教。 李 肖 2003年3月25日 于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外国人研修室
作者: 仇士华,蔡莲珍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9
简介: 夏、商、西周的年代测定是用系列样品方法进行的,使年代数据的误差大为缩小。可以说是14C测年技术及研究应用达到了当前一个新的境界。此外,由于考古研究对自然科学技术的需要,编者对其他科技考古研究也有所涉及。所以这本文集选辑了:一、建立实验室以来关于14C测年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技术的研究文章13篇;二、结合史前考古及其他应用学科的研究文章12篇;三、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文章13篇;四、有关其他科技考古的文章5篇。
作者: 周溯源
简介:
【目录】
上册丁伟志:问学生涯王仲殊: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与世界考古学接轨王宇信:我与共和国成长王曾瑜:治史之道:理解过去,透视现在,指点未来;歌颂正义,批判邪恶王震中:学术创新,毕生追求:我的学术历程王巍:我的求学、治学经历仇士华:我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吕一燃:学海生涯记事朱大渭:我向历史学*水平攀登的历程任式楠:考古研究五十秋刘庆柱:我的考古半世纪杨天石:从培训拖拉机手到步人*学术殿堂何龄修:我与明清史研究余太山:我的古代中亚史研究宋镇豪:光大甲骨绝学开启古史天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张长寿:我在沣西工地的岁月下册张泽咸: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张显清:八十琐谈张振鸡:学无止境:我的学术生涯张海涛:从童工到学者张海鹏:学术人生——我的理想与追求张椿年:我的学问人生陈之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苏联历史研究陈启能:“一生为了史学”陈祖武: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陈高华:读史治史六十年林甘泉:八十自述:我的历史和史学研究生涯庞朴:坎坷辛勤治学路耿云志:我与近代思想史研究郭松义:半个世纪的治学心路黄绍湘:我与美国史研究黄展岳:回顾考古研究之路廖学盛:学然后知不足后记
【精彩文摘】
同学们满怀热情地迎来抗战胜利,没想到被兜头 浇了一盆冷水。学校被迫停办,从国民党游击区迁来 的中学占据了原来的中学校址。老师、学生,从农村 来了一大批。我们这批“伪学生”则被迫待在家里等 候“甄别”。无可奈何,我们只好三五成群地找人给 补习功课。先是我和董文成找到从农村来的刘老师补 习英语,接着我们三四个人又找到丁友鲲先生补习语 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我们隐约知道,友鲲先生是 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但我们对此无所顾忌;况且他 为人极其聪慧,学识渊博,在潍县县中里就是知名的 教师;加之他家与我家是同族也是世交,所以我们提 出请他补习功课,他慨然应允。那个暑假里,我们每 天到他办的小工厂(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的一个隐 蔽的据点)听他辅导,真是受益匪浅。
补习没有白费,当年的秋冬间,我以高分数顺利 通过“甄别”考试,进入新的省立潍县中学。不过, 经过这么一阵折腾,把一个学期白白地耽误了过去, 只好等转过年来再开学,我们的学制就糊里糊涂地变 成了“春季始业”。原来的男女分校,也改成了男女 合校。我们初二那班是个大班,总有60来人。1/3是 女生,上课时坐在前边几排。男生们坐在后边。第二 学期,学校的体制又莫名其妙地变了,省立潍县中学 设在了坊子,我们留在潍县县城的又改回县立中学的 名称,倒是增加了不少农村来的学生,校舍居然也有 三处。光我们初二这个年级,就分成了甲、乙、丙三 个班。就在这样的变来变去中,我们读完了初二下学 期.又读完了初三上学期。学生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 ,教学的质量却还不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成绩都 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学。由于假期里找我的四姐为我 们补习了代数和几何,所以大小考试,我们全拿满分 。在此期间,我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凭借着父亲丰富的藏书,我翻遍了鲁迅、巴金、 胡适、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冰心、丁 玲、王统照、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谢冰莹等作 家的选集和能够找到的单行本。我的文学趣味渐渐有 所变化,从崇仰巴金逐渐变为痴迷鲁迅。记得教科书 上居然同时选了巴金的《繁星》和鲁迅的《秋夜》做 课文,虽然我也喜欢巴金“我爱月夜,也爱繁星”这 样清纯的文风,但似乎更加倾心于鲁迅文章的奇异与 冷峻,喜欢他笔下描绘的那种耐人寻思的“默默地铁 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株枣树,以及那些 “头大尾小”扑火的小青虫——那些“苍翠精致的英 雄们”。于是乎,读《狂人日记》,读《阿Q正传》, 读能找到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成了我业余的精神大 餐。于是乎,我也试着写些文学色彩较浓的散文和杂 文,交给同学们办的手抄的小刊物上发表。于是乎, 开始懂得设计未来的我,这时的头脑里便交叉做着两 个梦:一个是当作家的梦,一个是当工程师的梦。好 在还有三年高中要读,一时也不忙着作出二选一的选 择。至今回想起来,当年同时爱上“文”“算”两科 ,对于我打下基本功是极有帮助的。文学启发了我的 激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数学锻炼了我的思辨,培 育了我的逻辑性。
时不待人,当我读完了初三上学期的时候,就急 忙筹划起到外地报考高中的事。因为外地的中学、大 学都还是实行秋季始业的学制。我们如不赶紧跳过初 三下学期出去投考高中,那就得等初中毕业后在家闲 居半年,晚上一年高中,将来也得晚上一年大学。所 以1947年暑假,我们班上的同学,凡有志于学、家里 又有条件的,都纷纷设法到青岛、济南、北京去投考 高中。北京路远,去的人自然少,只有我和另外一位 同学决定“进京赶考”。他去的原因是哥哥在北京工 作,我去的原因是姐姐在北京上大学。不过我邀上了 我小学的同学马方同行。赶那么远的路,有个同伴互 相照应,彼此都心里踏实些。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