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8 项 “伊秉绶” 相关结果
衍约说[再造善本]
作者: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
简介:宋刻本(清伊秉绶、宋葆淳、阮元跋,清谢兰生、许乃济、王玉璋等题款)。 作者因其祖以约自号,为垂训后人,便取古人之可法戒者,分类采录一二,而衍其说於左。出分十三目、曰身心、学业、几务、言语、交际、田宅、器用、服务等。后乃杂引故实格言、亦倡加评断。所概为家诫世范之流。
伊秉绶稀见书迹丛帖·苏东坡撰王朝云墓志铭
作者: 欧键汶
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6年09月
简介:
华夏万卷·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清·伊秉绶墨迹选
作者: 胡紫桂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06月
中国碑帖名品·伊秉绶书法名品
作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家。字祖似,号墨卿、默庵。汀洲(今福建宁化)人。伊秉绶书法诸体皆工,行出于颜真卿,活泼劲健,宛似弯弓,势如抱月。尤精隶书,古质劲直,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其书势圆气厚,古朴雄茂,风格独具。本册所选伊秉绶诸体书作无论临、创,皆为代表精品,较全面地展现了其书法风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清代名人书札
作者: 赫俊红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5年06月
简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清代名人书札》收录清代名人,包括姚鼐、王澍、伊秉绶、翁方纲、桂馥等人来往信札325通。这些信札,有的涉及社会时局,有的事关某个学术观点或某个历史事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爱日吟庐书画丛录
作者: (清)葛金烺,(清)葛嗣浵撰;慈波点校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简介: 《爱日吟庐书画丛录》收录了四种晚清民初时期书画鉴藏目录,包括《爱日吟庐书画录》四卷,葛金烺撰;《补录》四卷,《续录》八卷,《别录》四卷,皆葛金烺第三子葛嗣浵撰。其得名之缘由则以同治甲戌(1874)年,葛金烺得伊秉绶隶书“爱日吟庐”斋额之纸本横幅,其书章法精巧,“日吟”二字并作一行,深具错综之妙。葛氏因爱其书艺,遂依样仿制匾额,并将斋名由“鸥舫”改为“爱日吟庐”。《丛录》之成书历经两世,箕裘相绍,其写定梓行正反映了平湖葛氏艺文世家承续传衍的文化脉络。
作者又名:黄葆钺
作者: 黄葆戉书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简介:青山农金石字画,各具特色,尤以隶书著称于世。其隶书取泾汉碑,参以伊秉绶笔意,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其字气息高逸,用笔遒健凝练,结体规整端方,波画燕尾不甚外挑,掠笔上扬不显,意到为止。整体端庄沉稳,秀美典雅,金石之气蕴含于画、线条之中。 本书采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书之原稿。作者正当知天命之年,笔势生动舒展,字体清婉蕴籍,潇洒自如,雅有古意。全篇作品一笔不苟,恰似一气合成,劲健挺秀,以韵致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书艺珍品赏析.第十辑,书法名家·清代,吴昌硕
作者: 洪文庆主编;戴家妙著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简介:《书艺珍品赏析(第10辑):伊秉绶(书法名家·清代)》内容简介:伊秉绶的书法成就以隶书最高。他是在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上,深入地抓住汉隶的精髓再加以变革,使其书法艺术展现出雄壮宽博的金石气及古韵苍厚的书卷气,故能在崇尚金石碑铭的清代书学中,独树一帜,甚至以古人的美学境界改造了时代的审美性趣。
福建博物院书画藏品选粹
作者: 杨琮主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7
简介:《福建博物院书画藏品选粹》收入馆藏107件书画精品,不仅包括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金农、郑板桥、黄慎、吴昌硕等名家之作,更展现了闽籍书画家吴彬、张瑞图、黄道周、李灿、伊秉绶、林则徐陈宝琛、林纾等传世精品。对充实中国美术史、认识和研究我国东南地区的书画艺术传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李中原黄金分割习字丛帖,伊秉绶隶书[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李中原编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字组似,号墨卿、墨庵。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己酉(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广东惠州知府及扬州知府 承其父朝栋学,以宋儒为宗,建丰湖书院。以书名时,行书学李东阳,篆、隶上接秦汉,高古博大, 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其生平主要书迹,收入《默庵集锦》三集。 本书采用深圳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李中原先生的重要科研成果——黄金分割习字法,对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从点画、偏旁部首和结构等方面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并附有专门论述黄金分割习字法要领的文章及指导创作的范本。
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作者: [(清)伊秉绶书];沈定庵编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简介:伊秉绶(1754-1815) 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今长汀)人。人称“伊汀州”。乾隆进士,宫扬州知府。行草书宗李东阳,从而上溯颜真卿,劲秀清绝,精于隶,墨沉笔实,醇古壮伟。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又称:‘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著有《留春草堂集》。子念曾,字少沂,亦工隶书。 伊秉绶辞世不不到二百年,但他的影响却日益深入。书法展览会上经常看到模仿他风格的作品,撰写清代书法史不能不讲伊秉绶,很多著作都承认他为清代最杰出的书家。可谓敬仰之情,与日俱增。有清一代专攻篆隶的人不少,何以伊秉绶影响最大,颇值得思考。 《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嘉庆十六年上石,为伊秉绶晚年力作。伊秉绶的书法特点,可以在此碑中看得很清楚。更多>>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gallery of the Palace Museum.Part VI
作者: 曾君主编;故宫博物院编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2009
简介: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同起源于原始符号,同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长,使用相同的笔墨纸砚,均以线条为基础的造型手段,追求共同的笔墨技巧和抒情写意的审美意趣。虽然尔后它们发展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前者更侧重抒写性情,后者更强调传神写照,但二者数千年来始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此,书画艺术在诸多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至今仍历久不衰,欣欣向荣。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审美意趣,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构建体系、创造经典的重要时期。晋代王羲之天才的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汉字新兴书体的艺术品位,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基准坐标。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创作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隋唐画坛在人物画继续发展的同时,山水楼阁、鞍马走兽等画科也相继繁荣,阎立本、展子虔、韩滉等人的名作无不呈现一派恢弘富丽的盛世气象。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所确立的汉字结体用笔规范,影响深远,沿用至今。 五代两宋绘画更趋成熟完备,山水、人物、花鸟名家辈出,风格崇尚写实,精能高雅。这与当时皇家设置画院、奖掖人才的措施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艺术创作的广泛参与有很大关系。宋元的文人书家,强调在“守法”的前提下张扬个性,表现“书卷之气”,书法在实用的基础上被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宋四家”和元代鲜于枢、赵孟烦皆为代表人物。同样,“元四家”高张“文人画”旗帜,提倡抒写性情,不求形似,为明清绘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流派纷呈的重要阶段。其书法绘画继承了宋元传统,在创作理论和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艺术群体,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明早期书法以“三宋”草书和“二沈”的“台阁体”楷书为代表;绘画则以戴进、林良等人粗犷纵肆的“浙派”、“院体”风格主导画坛。明中期以后,吴门(苏州)地区成为书画创作的中心,吴宽、王宠等人在书法上摆脱“台阁体”束缚,“吴门四家”以清雅淡丽为主的文人画风代替了宫廷中富丽堂皇“院画”;而陈淳和徐渭在写意花鸟画方面的创新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与笔墨内涵。明晚期董其昌完善了书画创作理论,成为文人书画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清代影响颇广;同时,“松江派”的赵左、沈士充,杭州的蓝瑛、陈洪绶,均能领袖一时,白具风貌,为明末社会动荡中的艺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清代书画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繁荣局面。清初王铎、傅山等书家承袭明末书风,以雄奇跌宕的挥写表露孤傲愤世的遗民心态,“康熙四家”清劲秀润的书风则承续着董其昌的遗韵;绘画上“四王吴恽”以摹古集大成而居画坛主流,“四僧”、“金陵八家”及“黄山画派”等则以自然为师而开辟山水新境界。清中期盛行崇古立新之风,刘墉、翁方纲等力追晋唐而带来帖学的繁荣,邓石如、伊秉绶等则以金石文字入书而渐开碑学之风;宫廷绘画以西画技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扬州画派”又以张扬的个性为画坛注入活力。晚清书坛碑学愈盛,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最负盛名;“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则以雅俗共赏的画风拉开近代绘画之帷幕。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gallery of the Palace Museum.PartⅤ
作者: 傅东光主编;故宫博物院编
简介: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同起源于原始符号,同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长,使用相同的笔墨纸砚,均以线条为基础的造型手,追求共同的笔墨技巧和抒情写意的审美意趣。虽然尔后它们发展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前者更侧重抒写性情,后者更强调传神写照,但二者数千年来始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此,书画艺术在诸多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至今仍历久不衰,欣欣向荣。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审美意趣,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构建体系、创造经典的重要时期。晋代王羲之天才的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汉字新兴书体的艺术品位,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基准坐标。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创作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隋唐画坛在人物画继续发展的同时,山水楼阁、鞍马走兽等画科也相继繁荣,阎立本、展子虔、韩混等人的名作无不呈现一派恢弘富丽的盛世气象。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大家所确立的汉字结体用笔规范,影响深远,沿用至今。 五代两宋绘画更趋成熟完备,山水、人物、花鸟名家辈出,风格崇尚写实,精能高雅。这与当时皇家设置画院、奖掖人才的措施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艺术创作的广泛参与有很大关系。宋元的文人书家,强调在“守法”的前提下张扬个性,表现“书卷之气”,书法在实用的基础上被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宋四家”和元代鲜于枢、赵孟頫皆为代表人物。同样,“元四家”高张“文人画”旗帜,提倡抒写性情,不求形似,为明清绘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流派纷呈的重要阶段。其书法绘画继承了宋元传统,在创作理论和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艺术群体,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明早期书法以“三宋”草书和“二沈”的“台阁体”楷书为代表;绘画则以戴进、林良等人粗犷纵肆的“浙派”、“院体”风格主导画坛。明中期以后,吴门(苏州)地区成为书画创作的中心,吴宽、王宠等人在书法上摆脱“台阁体”束缚,“吴门四家”以清雅淡丽为主的文人画风代替了宫廷中富丽堂皇“院画”;而陈淳和徐渭在写意花鸟画方面的创新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与笔墨内涵。明晚期董其昌完善了书画创作理论,成为文人书画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清代影响颇广;同时,“松江派”的赵左、沈士充,杭州的蓝瑛、陈洪绶,均能领袖一时,白具风貌,为明末社会动荡中的艺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清代书画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繁荣局面。清初王泽、傅山等书家承袭明末书风,以雄奇跌宕的挥写表露孤傲愤世的遗民心态,”康熙四家“清劲秀润”的书风则承续着董其昌的遗韵;绘画上“四王吴辉”以摹古集大成而居画坛主流,“四僧”、“金陵八家”及“黄山画派”等则以自然为诗而开辟山水新境界。清中期盛行崇古立新之风,刘庸、翁方纲等力追晋唐而带来帖学的繁荣,邓石如、伊秉绶等则以金石文字入书而渐开碑学之风;宫廷绘画以西画技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扬州画派”有以张扬的个性为画坛注入活力。晚清书坛碑学愈盛;“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则以雅俗共赏的画风拉开近代绘画之帷幕。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孙其峰隶书作品集
作者: 孙其峰
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6年01月
简介: 孙其峰先生原名奇峰,亦署琪峰,号求是楼主。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艺术修养全面,绘事之外,书画篆刻也功力精深,为全国书法界所共誉。 孙先生幼嗜书艺,盖得自庭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写一手好字而名闻乡里,故深受薰染。孙先生上小学后,临习颜、赵楷法,为老师郝果轩先生所称许,郝先生擅写何绍基体的行草书,曾给孙先生不小的影响,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上中学时,孙先生仍潜心翰墨,已小有名气,曾为乡人书写楹联。 四十年代,孙先生为了谋生,去北京当了店员。做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不少商店的牌匾,出自名家所书,孙先生对此悉心浏览观摩。那时北京举办的一些书画展览会上,也常常出现孙先生的身影。书画名家荟萃的北京,成为孙先生学习艺术的大课堂,在这里他不仅汲取了很多营养,也开阔了视野。工作余暇,孙先生临池联辍,这是已初涉汉代隶书,开始临写《史晨碑》。 1944年孙先生考入了北平国立艺专国画科,这既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艺术生涯的新里程。在学校曾先后受教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秦仲文、王友石、汪慎生等先生,他们都是书画兼精的大家。孙先生更得益于寿石工、罗复戡、金禹民等先生,他们以书画篆刻而著称。这一时期,孙先生除了学习汉隶,又开始学习行草书,学的是二王(羲之、献之父子)和孙过庭的《书谱》。 孙先生的隶书最有特色,遒练的用笔和苍劲洒脱的韵味,在当今众多写隶书的书法家中,独具一格,受到人们的好评。清代的隶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继汉隶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清人写隶书可谓是人才济济,卓然名家的不在少数。启功先生评论隶书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清代写隶书的像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不能不说是大家,是巨擘,在他们之后写隶书,不难在精工,而难在脱俗。”孙先生的隶书可贵之处就在于“脱俗”,从四十年代他就在汗隶上下力颇多,曾临写过《张迁》,《史晨》、《曹全》、《华山》等著名的汉代碑刻,已达到了“精工”的地步。八十年代以后,孙先生的隶书字形横展,波势飞动,已独具面貌,但他不以此为满足,又融入汉代简牍的笔法。简牍为汉代人的墨迹,历来也虽有发现,但从未被书家所注重,自本世纪初以来,屡有出土,而且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简牍上的书法风格多样,因系墨迹笔法清晰可辨,又有纯任自然,天真烂漫的情趣,不少书法家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取法,以资借鉴。孙先生喜爱居延、武威、甘谷等地的西陲木简,曾对极有特点的简书笔画,进行过认真的摹写和解析,故对汉简书法有着深邃的理解,汉简的书写者多出自下层士吏、军伍和民间书手,汉简的可贵之处是使人们清楚认识到汉代隶书的真实血肉面目,不再面对碑刻剥蚀漫漶的点画而感到困惑。但也必须意识到简书中也有过于粗率之作,不善学简书者,过分夸张一些点画,形成习气,或强调奇趣而流于狂怪。孙先生认为“简书非书法家所为,良莠不齐,学时不可不分精芜,须挑肥捡瘦,去粗取精。”孙先生对汉简采取了既有借鉴,也有取舍,不徒袭其貌,而是得其神髓,进而把汉简和碑刻熔铸于一炉。所以孙先生的隶书古朴、洒脱,很有魅力。
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
作者: 洪丕谟著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简介:卷首题字 李斯篆书《泰山刻石》冠冕垂裳 蔡邕隶书《熹平石经》骨气洞达 皇象章草《急就章》体裁绵密 索靖章草《出师颂》银钩虿尾 陆机稿草《平复帖》古意斑驳 王羲之行书《姨母帖》哀痛摧剥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风翥龙蟠 王献之行草《服地黄汤帖》灵姿秀出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风姿绰约 王殉行草《伯远帖》潇洒飞扬 寇谦之楷书《中岳嵩高灵庙碑》浑融方峻 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王琰帖》丰厚淳朴 释智永真、草两体《千字文》精能疏淡 欧阳询行楷《卜商帖》风力振采 欧阳询楷书《虞恭公碑》雍容淳古 虞世南楷书《夫子庙堂碑》风神凝远 颜师古楷书《等慈寺碑》跌宕矜雅 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道丽端劲 唐太宗行书《温泉铭》鸾风飞翥 唐太宗行书《两度帖》风神翩翻 欧阳通楷书《道因法师碑》气挟风霜 武则天行草《升仙太子碑》道劲妍媚 贺知章草书《孝经》落笔精绝 李邕行楷《出师表》庄峻有法 唐玄宗行书《鹡鸰颂》潇洒挺拔 释鉴真行书《请经帖》恢宏流转 李白行草《上阳台帖》气象超迈 李阳冰篆书《城隍庙记》瘦劲飞动 韩择木隶书《叶慧明碑》风流闲媚 陆柬之行书《文赋》翩翩圆劲 孙过庭草书《书谱》俊拔刚断 张旭草书《肚痛帖》出鬼入神 释怀素草书《自序帖》奥妙绝伦 释高闲草书《千字文》驰纵不定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飘洒流美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道劲整密 颜真9即楷书《麻姑仙坛记》细筋入骨 韩愈行草《白鹦鹉赋》天骨劲健 白居易楷书《楞严经册》清朗挺劲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矜练劲健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厚重欲舞 杨凝式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狂逸凝重 李煜行草书《文稿》质朴超举 李建中行楷《土母帖》肌丰神清 范仲淹小楷《道服赞》清劲有法 蔡襄行书《扈从帖》气度端雅 苏轼行楷《祭黄几道文》郁郁芊芊 黄庭坚狂草《忆旧游诗》笔力恍惚 蔡京行书《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跋》挺朗健举 米芾行书《竹前槐后诗帖》风神超迈 米友仁行书《苦笋帖跋》肌态丰嫜 宋徽宗草书《掠水燕翎》流丽飘忽 陈与义行书《咏水仙花诗帖》端凝清真 陆游行草《自书诗》道劲高远 朱熹行书《周易》沉雄典雅 吴琚行书《焦山题名》清峻明快 赵孟颊楷书《三门记》天下赵碑第一 鲜于枢草书《千字文》鹤呜猿啸 管道升行草《致婶婶夫人尺牍》雍容自在 张雨行书《听泉亭绝句》骏骨逸情 杨维桢章草《张氏通波阡表》步履自高 宋克章草《杜甫壮游诗》骨力清劲 于谦行书《题中塔图赞》清和虚穆 陈献章行书《送刘克伯》随笔点画 祝允明草书《前赤壁赋》风神萧远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风舞琼花 唐寅行书《落花诗》洒落清真 吴承恩楷书《梦鼎堂记》腴润儒雅 海瑞行书《旅馆谁相问诗》风骨嶙峋 徐渭草书《青天歌》奔放奇杰 董其昌行书《杜甫醉歌行》疏秀古淡 陈继儒行书《宋拓〈唐玄序集王羲之金刚经〉跋》秀逸简约 释智舷草书《丙寅冬即事诗》清远脱俗 张瑞图行书对联《整顿乾坤将相》独标气骨 黄道周行草《偶笔》峭厉方劲 王铎草书《拟汉张芝帖》苍郁健举 史可法行草《云洲子歌册》意态萧闲 归庄草书《杜甫诗轴》狂逸斓斑 郑簧隶书《浣溪纱词》古趣可挹 朱耷行草《题画诗》别有意态 石涛行书《题山水诗》烂熳天真 傅山行楷《集古梅花诗》朴实瘦硬 汪士慎行书《催梅诗册》清朗有致 李鲜行书对联《砥行碧山石》筋骨淳古 金农隶书《隶书册》以拙为妍 黄慎草书《以写我心》舒朗悦目 郑燮行草《道情》饶有画意 刘墉行书《郭熙画秋山平远题诗》精华蕴蓄 姚鼐行书《论书绝句》洁净宕逸 桂馥隶书对联《枫子留为式》点画淳古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大气淋漓 伊秉绶隶书对联《江山》高古博大 何绍基行书《册页》筋骨涌现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临纸翩翻 翁同龢行书《信札》博大沉浑 蒲华行草对联《克俭式勤》笔沉墨酣 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浑灏圆劲 张謇行书《诗轴》妙兼欧颜 康有为楷书《君勉仁弟五十寿赋诗》脱胎六朝 齐白石行书《告白》质朴老辣 黄宾虹行书《致吴湖帆书简》挺秀流洒 孙中山行楷《大道之行也》气度沉雄 赵时桐行书《诗为画题》丰美腴润 萧蜕篆书《常熟瞿君之墓志铭》别有造诣 谭延闺行楷《武岭乐亭记》肉丰骨劲 于右任行书对联((时雨》笔沉墨酣 王福庵隶书《杜甫诗》挺秀古朴 释弘一楷书《地藏菩萨本愿经》朴茂端凝 鲁迅行书《芥子园画谱三集题记》古意盎然 叶恭绰行书《后画中九友歌》瘦劲硬朗 童士钊行楷《奉贻毛子佩诗》骨力劲秀 沈尹默行书《世说新语》道逸清润 钱厓行草《临书语录》意态自若 袁克文小楷《日记》笔力朗健 郭沫若行书《书法》大气磅礴 吴湖帆楷书《题画》健举朗润 邓散木隶书《海不扬波》笔沉墨酣 丰子恺行书《春游曲》纯真自在 老舍行楷《蜀村小景诗》蕴藉沉稳
欧阳允文书法作品集
作者: 欧阳允文书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2005
简介: 欧阳允文先生以德立身,以学养艺,书法格调清和高古、简净和高古、简净超逸,意境幽远,富于深意。赏读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窥其艺术思想意旨。 法古创新,碑巾兼融的学术观。 允文先生常用引首章计三枚。其语文分别为《争朝夕》、《师二王》、《法古创新》。由引,我们不能看出先生的治艺思想,首先是苦、深入传统,然后从传统中打出来,求新变,创新格,自立门户,卓然成家。这说明先生既尊重传统、倡导传统又不拘泥古法而死守之。在这里,《师二王》别具意味。首先,二王并非单指羲、献你子,它是《传统》的代称。这从先生丰富的字体、书体之中已有答案。其次,这个《传统》,应当是优秀的传统。二王书法,一向视为古代书法正宗与经典,此借其名号泛指优秀范本。之所以强调《优秀》,是因为一部中国书法史,上下几千年,碑帖法书汗牛充栋,不可否则,否则,犹如盲人骑瞎马,不知所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倡导《法古》,但不薄今。在他看来,即使现代书家,也自有可取之处。从先生个别分隶作品透露出王举书风之遗韵,便可证明这一点。 先生以勤治艺,于优秀传统碑贴下足功夫。籀篆之《毛公鼎》;汉碑之《曹全》、《礼器》、《史晨》、《君宙》、《张迁》、《张景》及摩楷之《石门颂》;清人分隶大家王时敏、伊秉绶、何绍基等的法帖;魏碑之《郑文公》、《张猛龙》、《龙门二十品》及《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唐楷之《欧阳询·九成宫醋泉铭》、《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小楷之魏晋钟、王诸贴;草书之晋二王法贴、唐怀素今草法帖、唐孙过庭《书谱》及明董玄宰、清八大山人、近代于左任诸家法贴等等,皆心摹手追,或双钩,或对临,或默写,从不懈怠。
出版社:
简介:本书收录了伊秉绶书札三件。伊秉绶是清代隶书大家,书法古朴,雄浑,其行书也颇有造诣,取颜鲁公法,稍兼汉代隶书意味,颇具个人特色,其成就当不再其隶书之下。这些书札手稿是伊秉绶行书的代表风格,流畅而又厚重,深得颜鲁公三昧。
清何绍基临汉碑
作者: 本社 编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年01月
简介: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学子贞,号东洲。世传其双臂过膝,帮又自号,暖(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一八三六)年进士。援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官至四川学政。为晚清书坛极具个性和饶有影响的大书家。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书家,其楷行宗师的颜真卿,千载下,习颜而具鲜明个性者当以何氏为首选。堪称是活学活用颜氏书风的佼佼者。以笔者考察,何乐习颜而饶别趣,此别趣正与宋人温革之书风暗合,然温革字,世所罕睹,益成全了何氏书风名蜚四海。严格地说,作为官员的他,书艺非其余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辈子都借以风光与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书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拔,精力酣足是其独具的特色。不满足于既得,是何氏书艺获得大成的动力,据其文孙何维朴称:“咸丰戊午(一八五八),先大爷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一八六○)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真实地描述了何氏晚年临习隶篆之勤,虽是“临”而细读其晚岁所临汉碑,他并非表面化地临其形,而是以形攫神,形远旨近,是一种智慧的饶有创意的“临”,故而“临”出的汉隶与古篆,都钤有何氏古拙生涩的独特印记。由先前的享大名于行楷,更享大名于篆隶,得一望二,循序涟进,是值得急于求成者从中获得启迪的。 何氏的隶书,谓之为“临”,实为托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隶篆大家中,邓石如以雄遵豪迈胜,伊秉绶以堂皇庄严胜,何绍基则避同求异,表现为凝结涩拙,在结字和气格上朝先贤忽视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对后世很有示范的意义。尤其是在用笔上,他深诸颜真卿“层漏痕”的真谛,书写点画,强调积点成线,力透纸背,使篆隶书的点画本身具有了更独立的观赏性和灵感,这不能不说是何氏的第一个贡献。要之,邓、伊、何三大家,树立大旗,立三新面,流风所至为嘉道以来篆隶书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出了本人也未尝预知的奉献。这勃兴而卓著的隶(包括篆)书的成果,足以挤兑清代行楷艺术的式微。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伊秉绶
作者: 王冬梅主编
出版社:中国书店,2013
简介:《历代名家书法经典:伊秉绶》收录伊秉绶经典的书法作品。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简介: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兰亭序。 此拓本为单刻本,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传世摹刻本种类繁多,主要以欧阳询摹本为正宗,世称“定武本”,其次有“褚摹本”、“张金界奴本”、“神龙半印本”、“颖上本”、“东阳本”、“上党本”等。东阳本,又名何氏本,原刻石两段,明正德间扬州出土后归何士英,刻木跋,张元汴作序。明末清初拓本石断为五,馆藏比帖为明,无年月,封首题“五百四峰草堂旧藏东阳何氏兰亭真本”。割裱本,三开。高二十四厘米,宽十一厘米。黎简题签。钤:“饮冰室藏”、“五百四峰长”、“黎简私印”、“启超”、“墨卿鉴赏”、“任公”、“禺园”、“思源珍藏”、“乐”、辞、“新会梁氏”、“启超私印”等章。黎简、梁启超递藏,附伊秉绶观款、郭乐郊朱跋(模糊不清)、梁启超题跋三款。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作者: 刘恒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作者: (唐)颜真卿书;本社编
西泠印社,1999
百家姓
作者: 宁斧成 书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7-1-1
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清·伊秉绶
作者: (清)[伊秉绶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古美术文编
作者: 黄苗子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清代名贤诗文稿集萃
作者: 马钦忠编撰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纪晓岚秘史纪晓岚联语辑证
作者: 张楚乔主编;孙建编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中国书法经典:颜真卿多宝塔碑
作者: 靳永主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5-1-1
吴孙权书法艺术:篆·隶·真·草·行
作者: 吴孙权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
作者: 金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
作者: 洪丕谟,蒋频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伊秉绶书法精品选
作者: 西泠印社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
多宝塔碑
作者: 何海林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新概念字帖.第二辑,集伊秉绶楹联
作者: 徐庆华编著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晏方品珍
作者: 童衍方收藏·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