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956 项 “伦敦”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Farady as A Natural Philosopher
作者: (美)约瑟夫·阿盖西(Joseph Agassi)著;鲁旭东,康立伟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2
简介:序言 现在出版的关于法拉第的传记甚至比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传记还要多。①众多传记作者之所以对法拉第情有独钟,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把他看作是科学界的灰姑娘。这至少首先有一个明显的因素,即他身为伦敦贫民区一个穷铁匠的儿子,但却成长为一个著名的人物--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皇家研究所受欢迎的所长。在我的这部传记里,我则认为他是一个丑小鸭,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思辨和大胆探索精神的思想家而不是实验家。尽管他是作为一个实验家而受到崇高尊敬的,但他深感失望的是,他发现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被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共同体排斥的。现在我们能够明白,他的思想是如何重要。 除了皮尔斯·威廉斯所写的《迈克尔·法拉第传》(1965年)以外,所有关于法拉第的作品不论长短,都在仿效法拉第的第一部传记《发现者法拉第》(1868年)。这部传记的作者约翰·廷德耳是法拉第为数不多的私人朋友之一,并且曾经是惟一最有资格成为法拉第的学生和继承者的人。正如他的这部书的标题所表明样,廷德耳认为法拉第是伟大的,因为他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举成名,成为自然界重要事实的发现者。这个论点是无可争议的。法拉第本人极其重视经验性的发现,并且更多>>
作者: 朱自清著;朱乔森编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5
简介:《朱自清全集》包括散文部分(含晚期说进性的散文、杂文、语文教学、读书指导方面的论文,和对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的评论,以及少量小说、读书笔记与译文),诗歌部分(含新诗与旧体诗词),学术论著部分,日记、书信部分等。 第一至四卷是《朱自清全集》的散文编,其中,头三卷收入作者生前编写的各个集子,按它们出版的先后排列。至于各篇文章的排列,则不可能全按写作的先后。第一卷收入《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共五本集子。其中《踪迹》只收入其中的散文和散文诗,新诗则编入第五卷——诗歌编。
作者: (美)戴维·费尔津(David Filkin)著;赵复垣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9
简介: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现代物理和天文学发展历史和前沿的科普读物。它以通俗的语言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介绍了霍金对宇宙的认识和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作者的笔调深入浅出,用讲故事等形式介绍了现代物理和天文学这两门重要科学的发生、发展和当今研究前沿。语言浅显生动,凡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读者均可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并进入到当今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前沿阵地,自觉地选择科学而远离迷信。 斯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于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8岁时,因父亲工作的原因而举家搬迁至伦敦以北20公里的小镇艾尔本斯,他在当地完成中学教育后,进人牛津大学主修物理。后来在夏玛(Dennis Sciama)的指导下,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74年,成为皇家学院当时最年轻的院士。1979年,接任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此头衔象征着无上的学术地位数学家艾萨克·贝罗是第一任,其弟子牛顿接任他为第二任,霍金为第17任。)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7
简介: 本研究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指出,第一,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发展,人均生态足迹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国际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还远远小于伦敦、多伦多、柏林等国际城市;第二,这一期间上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上海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在上海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能源用 地所占比重较高,在能源用地中,第二产业能源用地占60%以上,但增长速度较为平缓,而第三产业能源足迹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第二产业能源用地增速明显低于第三产业,一方面这一期间上海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这与上海近年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关;第四,这一期间,随着上海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态足迹中人均建设用地几乎没有增加,略有生态盈余,表明上海市政府对建设用地的增加控制较为严格。第五,这一期间,上海城乡人均生态足迹出现趋同化的趋势,表明上海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第六,从生态承载能力来看,这一期间上海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大部分转化到了林地面积的增加,说明上海市政府已经重视上海的生态环境压力,并付诸行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共四卷: 卷一·木兰歌 卷二·水龙吟 卷三·金缕曲 卷四·火凤凰 金庸:我读《张居正》 我读连载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连载小说,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篇幅巨大的历史小说,是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简体字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内地同时出版,香港出版时改为《张居正传》)。由于我和这家出版社的历史关系,我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当《张居正》还没有在市上出售之时,我已经可以先拿到手,津津有味的开始阅读了。我享受任何“特权”有一个原则,那是:“这项特权决不可妨碍、侵犯到任何别人的利益。”先读《张居正》,并不会使得这部书在市面上脱销,不会使得任何一位读者暂买不到,因而剥夺了他先睹为快的乐趣,如果任何特权违反了这个原则,我就决不使用,因为那是张居正所坚决反对,毕生努力对付的“豪强作风”、“恶霸行为”,我自己也是十分鄙视的。几年前,有位朋友在报上的小专栏中表扬我一件小事:我们二人去参观香港的书籍展览会,排队入场的人数很多,我们排了很久还是轮不到。我就说不排了,过一两天人少了些时再来。那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使用“特权”,因为我是参展的出版社的主人,有“特权”可以不必排队,我说如果我不排队而先进去,就使得有一位读者不公平地被挤在外面,妨碍到别人的特权是不能用的。这是非常小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也不能算是什么好事,但我觉得,这种“公正”、“反特权”观念,应当用在社会的任何方面。张居正“施政”实际上就是“居其正”三字。 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时,曾强调说,他这工作困难重重,明知前面有地雷,为了工作,应当不怕牺牲而踹下去。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当选之后说,他决心将记得的两句话,作为工作的信条,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副对联是林则徐的,意思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必当全力以赴,个人的生死荣辱、进退祸福完全不在计较之中。我想当国之人,必须有这样的大丈夫抱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林则徐无愧于此,张居正在大关节上也能凛然而为。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是小说。历史小说首先应当是小说,而其内容大体上不脱离历史。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所谓大体上不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历史小说虽说可以三虚七实,但这三虚也不能虚得过分。法国大仲马写《三个火枪手》,时代是法国路易十三、十四的朝代,武士可以用火枪,但不能用新式手枪,中国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不能用打火机来点香烟,家里不能开空调机,他虽注重法治、公道、反对大地主逃税,但不能有马克思思想。 熊先生是英山人,和张居正是湖北同乡。这部历史小说中对明万历年间的官制、社会生活等考证得很详细,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工作。和他会面时,我曾向熊先生讨教关于李自成杀戮起义同伴的史实,以作为我修改《碧血剑》的根据。我自己对明史是有兴趣的,在我那篇《袁崇焕评传》中,我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我这样写:“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那时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时候无不钦慕向往……”我引述万历十五年时中国的重大成就,其中很大部分是张居正的功劳。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选择万历十五年来代表中国制度上落后于欧洲,说主因是中国不以数字来管理国家。其实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还不过五年,张居正的善政还没有遭到败坏,以万历十五年的中国来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远远的走在前面。至少,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大城市远比伦敦、巴黎要更加卫生、干净和先进。 中国当时的主要缺点,不是不用数字来管理国家,而是明朝中央集权、君主权威至上的中国政治(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绝对专制),张居正重视“制度”、“法治”、“公平”,即使在封建统治下,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国这样的大国。他注重“循名责实”,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大致上便是“实事求是”。《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文章,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历史小说有“古为今用”的作用,但不能以“古为今用”作为目标而写小说,那有可能会牵强附会,勉强影射的作用。在文学上,“主题先行”的作风从来是不会成功的。要写主题,就清楚明了,直截了当地写一篇政治论文。 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选择张居正这样一个“实事求是”不顾个人成败,决心为了国家,反对特权,打击豪强,坚持制度与法治的人物,来抒写他的真实遭遇和感情,并不勉强将他推入现实的框子里,影射现实,反映现实。只能用现实人物来反映现实,古人就是古人,真实的抒写古人,就是很好的历史小说。——金庸
简介: 中文版序 法文版前言 1.耶稣会传教士东京修会会长勒鲁瓦耶神父致他的兄弟勒鲁瓦耶?德?阿尔西斯的信(1700年6月10日于东京)东京王国的禁教情况――在义安和布政隐蔽的传教活动 2.东京修会会长勒鲁瓦耶神父的第二封信(1707年12月15日于东京)续述在东京王国被当地官员追捕的情形 3.传教士勒鲁瓦耶神父的第三封信(1714年于东京)续述东京王国的禁教情况 4.综述(这是从一篇意大利文及一篇葡萄牙文回忆录中摘录的关于东京王国掀起的迫害基督徒的情况,以及为了信仰而在那里遇难的两位耶稣会传教士和九名东京基督徒的情况。) 5.综述(关于东京王国因仇教而掀起的迫害,以及1737年1月12日被斩首的四名耶稣会传教士的光荣之死。――引自几篇葡萄牙文的回忆录) 6.关于在交趾支那和东京流通的商品的回忆(摘要) 7.耶稣会传教士尚约翰神父致本会可尊敬的勒胡神父的信(175年12月5日于澳门)讲述交趾支那的禁教情况 8.关于东京的书简摘要 东京禁教后耶稣会士的重来 9.东京王国一位传教士致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韩国英的信 关于东京王国的信仰、物产、医药等情况 10.意大利耶稣会士、尊敬的奥尔塔神父致某伯爵夫人的信(1766年于法兰西岛) 关于东京王国的风俗习惯、宗教、农业、习武、司法等情况 11.关于交趾支那的历史概述 12.关于东京的历史概述 13.关于东京地图的说明 14.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神父致国王忏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1699年2月17日于广州) 从法国到中国航行的经过――抵达澳门和广州的情形 15.耶稣会传教士白晋神父致国王仟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1699年11月30日于北京) 乘船从法国到中国航行的经过――抵上川岛、广州的情形――在扬州运河上拜见康熙 16.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神父致本会郭粥恩神父的信(1700年11月1日于江西省抚州府) 谈中国的富庶和贫困――迫切需要大量传教士 17.耶稣会传教士宋若翰神父致国王忏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1700年12月9日于广州) 康熙批准在紫禁城内建造教堂――转述庞若翰神父1700年关于交趾支那禁教的信 18.耶稣会传教士汤尚贤神父致其父亲塔尔特尔先生的信(170年12月17日于广州) 乘船从法国到中国航行的经过――在广东沿海遇风暴遭海难――被风暴吹向电白――由当时官员接待安排经阳春、肇庆、佛山到广州 19.耶稣会传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会郭粥恩神父的信(1701年12月30日于韶州) 从上川岛乘中国帆船抵广州――在广州了解的中国传教的情况 20.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神父致法国贵族院议员德?拉尔福斯公爵的信(1702年11月26日于中国江西省首府南昌) 近两年内中国传教事业发展的情况――利圣学神父到宁波建立教堂――赫苍碧神父等在湖广省传教的遭遇及困难――在抚州、饶州传教的遭遇及困难――卜嘉神父在河州的传教――转录马若瑟神父关于江西建昌、南丰教区发展情况的信――在京城宫廷中神父们的工作情况 21.关于中国传教会现状的汇报(1703年由耶稣会士魏方济神父在罗马呈尊敬的耶稣会总会长。原文为拉丁文,后译为法文。) 近年来中国传教事业发展的概况――在北京和外省三年中受洗人数在不断增加――未来的传教计划 22.耶稣会传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会郭粥恩神父的信(1703年2月10月于江西抚州府) 从广东南雄进人江西南安到赣州――从赣州到南昌沿途所见基督教徒的热忱――传教事业的发展和遭遇的障碍及困难 23.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神父致国王仟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1703年2月15日于舟山,浙江省境内的中国港口,距宁波有18法里) 第二次返回欧洲汇报工作――物色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于1685年3月带领张诚等五位神父前往中国――途中观察星座及月蚀――1687年抵达宁波并受当地官员接待――康熙今传 教士进京――到杭州会见殷锋泽神父――1688年2月抵北京――南怀仁神父的葬礼及墓地――康熙接见神父们――北京的钟楼和天文台、城墙――神父们到山西绛州――经河南往南京沿途情形――南京和上海教会的状况――在南京城郊迎接康熙南巡――返京时随皇帝在运河中同行并受接见――莫斯科与中国在尼布楚的谈判,传教士任译员――谈判成功传教士受尊敬――索额图亲王答允帮助传教士――传教士为康熙讲授西方科学――杭州教难的发生――北京神父们和朝中大臣间的较量――索额图的斡旋――康熙赞扬传教士的诏令――五位法国神父留在中国工作――神父们在肇庆受广东总督接待――神父们返京――皇太子与神父讨论中国典籍――康熙服用金鸡纳霜后病愈赏给传教士宫内一幢房子――一位皇室家族将领受洗――康熙再在宫内赐地建造教堂――张诚神父的病及返京――白晋从法国带新神父返中国并带来送康熙的礼物 24.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神父致国王忏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1704年1月15日于伦敦) 自杨光先挑起的宗教迫害结束后传教事业的恢复――在中国的各教派神父间的友谊与相互帮助――张诚神父对各地教区的帮助――在巴黎流传的谣言――传教事业的艰苦――康熙对神父们的服务工作感到满意和欣赏――皇宫内新建的漂亮的教堂――卜纳爵神父在河州的传教活动――在江西新建的教堂――传教士内部的礼仪之争和耶稣会传教士被指控――在宁波建立教堂的挫折及礼部的批示――郭中传神父的信谈在宁波的两起意外事故――到宁波后搜集关于日本的情报――长崎对外国商船人境的管理情况――在舟山的英国人受阻――赫苍壁来信谈在湖广建立教堂的情况――广州教堂的情况――1701年“昂菲特利特”号自法国第二次驶向中国――在风暴中到达上川岛――“昂菲特利特”号被风暴卷送到电白的经过――神父们献身于中国传教事业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5.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1704年8月20日于北京) 在宫内建立的教堂――为皇太子修理节杖引起的风波――皇帝要求传教士捐资赈灾 26.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1704年11月5日于中国河南省会开封府) 在河南开封调查犹太人及犹太教的情况 27.关于骆保禄神父信件的几点说明 28.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就利圣学神父之死致其兄弟德布鲁瓦西亚侯爵的信(1704年11月15日于饶州) 述利圣学的逝世及其美德 29.中国传教会总会长张诚神父的信(1705年于北京) 皇帝派传教士在北京郊区测绘地图――传教士在测绘之余宣扬教义及施药 30.传教士白晋神父的信(1706年) 在北京创设新的善会:至圣善会 31.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印度和中国传教区总巡阅使的信(1707年7月17日于饶州) 环绕皇太子被废及复位的宫廷争斗――康熙的病及传教士向皇帝进服葡萄酒――各地新教徒入会情况 32.近年写自中国的几封书信的摘要 一、白晋神父的信(1710年7月10日于北京) 一位皇族贵妇信奉基督的经过 二、传教士巴多明神父的信(1710年于北京) 在永平府一带给新教徒施洗等 33.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印度和中国传教区总巡阅使的信(1711年4月12日于北京) 对人参产地、形状、生长状况、采集的描述 34.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中国和印度传教区巡阅使神父的信(1712年8月27日于饶州) 述饶州和景德镇两地教堂及教徒的状况 35.耶稣会传教士彭加德神父致印度和中国传教区巡阅使神父的信(1712年9月1日于南京省崇明岛) 述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居民、物产、风俗习惯 36.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耶稣会中国和印度传教会巡阅使奥里神父的信(1712年9月1日于饶州) 景德镇瓷器生产制作的详细报道 37.利国安神父致德泽亚男爵先生的信(摘要)(1714年6月26日于福建) 有关中国物产及动植物的报道――厦门等地的宗教情况 38.耶稣会传教土巴多明神父的信(1715年3月27日于北京) 罗德先修士的逝世及其传教事业――在古北口的新教会及其发展情况 39.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德布鲁瓦西亚神父的信(1715年5月10日于饶州) 景德镇基督徒发展的情况――御史樊绍祥在北京攻击基督教 40.耶稣会传教土冯秉正神父致本会德科洛尼亚神父的信(1715年8月于江西省九江府) 康熙命传教士测绘中国地图――从厦门乘船到台湾――在台湾测绘地图的见闻――台湾的物产――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荷兰人修筑的堡垒――土著人的生活――明代俞大酞到达台湾――明末荷兰人占据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清朝 41.耶稣会传教士孟正气神父的信(1716年7月1日于河南省南阳府) 在河南南阳的禁教风波――汝阴府的传教工作 42.耶稣会传教士冯秉正神父的信(1717年6月5日于北京) 碣石镇总兵陈昂的奏章――各部会议禁教及驱逐教士――传教士上书申辩――对陈昂奏章的答辩词 43.一封北京来信的摘要(1717年11月2日) 北京山区的香獐子及麝香 44.一位在华传教士的信(1718年于广州) 康熙选择继承人的严厉态度 45.耶稣会传教士卜文气神父致其兄弟的信(1719年10月14日于无锡县) 在中国传教的欢悦及艰辛――无锡的传教活动 46.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的信(1720年10月19日于北京) 1720年6月11日北京的地震――一位有身份的寡妇归信基督教 47.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某夫人的信(1720年10月19日于北京) 述在北京收容弃婴――骆保禄神父的来信――引自一位官员写的劝导书《百姓乐》并加评注 48.传教士朱耶芮神父的信(1720年11月5日于广州) 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岛上两位传教士被害 49.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的信(1721年于北京) 北京庆祝康熙登基60周年――台湾岛的骚乱――百姓捣毁在汉口、彰德府、景德镇的清真寺和教堂 50.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2年1月25日于景德镇) 详述景德镇烧制瓷器的方法 51.耶稣会传教士杨嘉禄神父致修道院长拉法埃利先生的信(1722年11月1日于广州) 从法国到中国16个月的旅程――在波旁岛的15天――在昆仑岛逗留9个月――昆仑岛的居民、物产、风俗习惯――到达广州――教会的状况――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海上见到的动物――中国有十字架的木板画――东京对基督徒的迫害 52.耶稣会传教士宋君荣神父致图卢兹大主教德纳蒙先生的信(1722年11月4日于广东省) 广州的禁教――引述另一传教士关于救援弃婴的信 53.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法兰西科学院诸位先生的信(1723年5月1日于北京) 康熙对科学艺术的爱好――康熙命传教士把欧洲的解剖学和医学书译成满文――满文有丰富的表达能力――与康熙长子辩论满文――满文的特点――鞑靼语宝典――康熙关心解剖学著作的翻译及抄写――满文的书写方法 54.巴多明神父致法兰西科学院诸位先生的第二封信 关于中药冬虫夏草、三七、大黄、当归、阿胶的性能、制药及服用――跟随皇帝出巡满洲地区见到的植物 55.耶稣会传教士冯秉正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4年10月16日于北京) 基督教在福建省福安县被查禁――从福建禁教到全国禁教――向十三亲王递交呈皇帝的陈情书――雍正皇帝批准驱逐京城以外的所有传教士――上皇帝的第二份陈情书――皇帝对第二份陈情书的批复――皇帝对传教士的面谕――各地传教士被逐出境 56.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4年8月20日于北京) 述苏努亲王家族因归信基督教获罪被谪流放经过 57.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5年7月20日于北京) 续达苏努家族被流放情形――苏努之死――苏努家与传教士的联系 58.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6年8月24日于北京) 续过苏努诸子及家人被流放的情形 59.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社赫德神父的信(1727年9月26日于北京) 续过苏努诸子及家人受迫害情形 60.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28年9月15日于北京) 续述苏努诸子及家人受迫害情形 61.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34年10月15日于北京) 续述苏努后人受难情形――在福建和保定府发生对教徒的迫害――传教士在湖广省山区隐蔽地进行传教 62.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36年10月22日于北京) 续述被关押的苏努后人情形――乾隆登位后对基督教的态度―― 附:若瑟亲王信奉基督教的动机 63.耶稣会传教士龚当信神父致本会爱梯埃尼?苏西埃神父的信(1725年12月2日于广州) 述有关雍正皇帝的勤政情况 64.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26年7月26日于北京) 述教堂为一批弃婴及临死孩子付洗――一位老兵教徒在家乡劝洗灭魔――旗人军队中的教徒――在长城某关口建立教堂――北京传教士仍在秘密传教 65.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26年5月11日于北京) 中国人发明的种痘方法――《益寿术》及中药 66.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社赫德神父的信(1727年7月7日于北京) 迷宫中的工匠用通草制作人造花果 67.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尊敬的本会尼埃尔神父的信(1727年10月8日于北京) 葡萄牙大使抵京――雍正皇帝接见葡大使――葡大使离京返国 68.耶稣会传教士龚当信神父致本会爱梯埃尼?苏西埃神父的信(1727年12月15日于广州) 邱报为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材料――邮报中记述的材料举例 69.在华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24年) 批评雷诺多德院长在阿拉伯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中的错误见解 70.耶稣会传教士顾择泽神父致本会某神父的信(1730年2月) 述从广州潜入湖广省北部巡视教徒的经过 71.耶稣会传教士龚当信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1730年10月19日于广州) 述评报中有关皇帝关怀民间疾苦的材料 附:耶稣会传教士的中文著述和详述的说明 一至三册编后记
作者: 李群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简介:《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多维探讨》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5.68%,7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8%以上的工业税收以及高科技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主体利益。如何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旁征博引,以北京市人防工程建设为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研究主体,以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为内容,找出城市人防工程结合建设、同步建设的模式及对策,适时、复合、多样化建设城市安全防护设施,增强城市自身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多维探讨》的主旨。 人防工程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修建的防护工程,有些国家称之为民防工程,其类别覆盖于社会多方面的建筑及市政工程中。从人防工程的发展历史看,最早的人防工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空袭对城市破坏作用的加剧,各国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而且这些工程在战争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冷战时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争霸,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人防机构,颁布了相关法规,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防空工作,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修建了大量的早期人防工程,对延缓战争的爆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 (英)索菲·金塞拉(Sophie Kinsella)著;张竝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萨曼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律师。她每3分钟检查一次电子邮箱,每6分钟做一次工作日志,手机24小时开机,一小时能赚500英镑……压力是她奋斗的动力,工作是她生活的全部。 然而由于工作“失误”,萨曼莎使客户损失了5000万英镑,进而被公司扫地出门。失魂落魄的萨曼莎来到一个小镇,误打误撞竟成了女管家。不会洗衣服,不会缝补,不会用烤箱,甚至连烧水也不会……对家务一窍不通的她闹出很多笑话,还好都有惊无险,而且还邂逅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萨曼塔意外发现了她被陷害的圈套,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并拯救律师事务所,她又回到伦敦,设法戳穿了一切。但萨曼塔因此成为各大八卦媒体追逐的对象,事务所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一边是人人羡慕的工作和高薪,一边是好不容易得到的爱情和闲适生活。她该何去何从?
作者: (英)艾伦·贝内特(Alan Bennett)著;何宁译
简介: 某一天,英国女王追着她的狗儿来到白金汉宫后门,邂逅了停泊在那 里的伦敦图书馆流动借书站。阴差阳错,政务繁忙的她竟然由一个厨房小 厮诺曼引领着,培养出读书的爱好,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书虫。这引起了 首相和她的私人秘书的不安,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把诺曼打发走,但 依然无法终止女王的阅读旅程。 阅读魅力几何?博览群书,领略过哈代、詹姆斯、麦克尤恩等人笔底 波澜的女王变得细察深思,富于感觉力,并看清了每日例行公事的政务生 涯中的禁锢与局限,最终,这位不寻常的读者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阅读改变人生,在不寻常的读者那里,带来不寻常的改变。而这本讲 述阅读的幽默小书,也获得了不寻常的成功:畅销一时,风头一度盖“哈 七”,同时被评为“最可亲的阅读故事”,“2007英美最具想象力的文学 作品”。
作者: [美]杰克·伦敦 著,孙法理 译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野性的呼唤》围绕着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淘金热,将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挣扎的狗的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巴克从文明的人类社会回到狼群原始生活的过程。从小生活在温室环境中的巴克被偷着拐卖到原始荒野当雪橇狗,残酷的现实触动了巴克由于人类文明的长久熏陶而向大自然回归的本能和意识。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巴克,他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最终通过战胜狗王斯匹茨而赢得了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当残暴的哈尔将巴克打得片体鳞伤、奄奄一息时,约翰?桑顿的解救让巴克感受到温暖并决定誓死效忠恩主,但恩主的遇害彻底打碎了巴克对于人类社会的留恋,从而促使巴克坚定决心,毅然走向荒野,回归自然。
作者: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目录】
英格兰简史
*章
古英国 / 003
凯撒的入侵 / 004
罗马帝国行政区大不列颠 / 005
罗马军队撤离 / 007
盎格鲁和撒克逊 / 008
瑟迪克 / 010
日耳曼入侵 / 012
英王室统一 / 013
第二章
奥古斯丁 / 016
埃德温 / 017
卡德蒙 / 017
贝达 / 018
阿尔弗雷德 / 019
卡努特 / 020
忏悔者爱德华 / 021
哈罗德 / 022
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 / 023
第三章
行业工会和自治郡县 / 027
威廉二世 / 028
亨利一世 / 029
亨利二世 / 030
贝克特之死 / 030
理查一世 / 032
约翰 / 033
《自由大宪章》 / 034
第四章
亨利三世 / 036
罗吉尔·培根 / 038
*个真正的议会 / 038
爱德华一世 / 039
征服苏格兰 / 040
爱德华三世 / 041
威克立夫 / 043
第五章
兰开斯特王朝 / 045
亨利四世 / 046
亨利五世 / 047
奥尔良之战 / 047
玫瑰战争 / 049
约克王朝 / 050
爱德华四世 / 050
理查三世 / 051
亨利七世 / 052
印刷机发明 / 052
第六章
亨利八世 / 054
沃尔西 / 055
爱德华六世 / 058
玛丽 / 060
第七章
伊丽莎白 / 061
弗吉尼亚殖民 / 064
玛丽·斯图亚特的诞生 / 065
玛丽·斯图亚特之死 / 067
西班牙“无敌”舰队 / 068
弗朗西斯·培根 / 069
第八章
詹姆士一世 / 071
新英格兰*个殖民地 / 072
火药阴谋 / 072
《圣经》的翻译 / 074
查理一世 / 074
劳德大主教 / 075
约翰·汉普登 / 077
《民权宣言》 / 077
《马萨诸塞宪章》 / 078
斯特拉福德公爵 / 079
“星法院” / 080
第九章
长期议会 / 082
斯特拉福德公爵和劳德大主教之死 / 082
奥利弗·克伦威尔 / 084
查理一世之死 / 085
长期议会解散 / 086
查理二世 / 087
第十章
《人身保护法法令》 / 088
查理二世之死 / 089
弥尔顿 / 089
詹姆士二世 / 090
威廉和玛丽 / 091
博因河战役 / 091
第十一章
安妮 / 094
马尔伯勒公爵 / 095
布伦海姆战役 / 095
汉诺威王朝 / 097
乔治一世 / 098
乔治二世 / 099
英属印度 / 100
魁北克之战 / 101
约翰·卫斯理 / 102
第十二章
乔治三世 / 104
印花税法 / 105
茶税 / 107
英国宣布美国独立 / 108
黑斯廷斯弹劾 / 109
1812年战役 / 111
英国*条铁路 / 113
乔治四世 / 115
威廉四世 / 116
《改革法案》 / 116
奴隶解放 / 117
第十三章
维多利亚 / 118
爱尔兰饥荒 / 118
俄国英俄之战 / 119
西帕依革命(印度民族起义) / 123
坎普尔大屠杀 / 124
第十四章
奥利弗·克伦威尔 / 129
南非殖民地 / 130
荷兰殖民地 / 131
英国奴隶政策 / 132
英国对南非政策 / 133
詹姆森突袭事件 / 135
三次大战 / 137
德韦特 / 141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女王之死 / 142
爱尔兰简史
信仰基督教之前的爱尔兰 / 147
从奥古斯丁到英国征服 / 148
从亨利二世到伊丽莎白 / 152
从伊丽莎白到威廉三世和玛丽 / 158
从威廉三世到合并统一 / 162
从统一到帕内尔之死 / 171
《新土地法案》 / 172
苏格兰简史
早期的凯尔特时代 / 181
从马尔科姆三世到罗伯特·布鲁斯 / 183
从罗伯特·布鲁斯到詹姆斯一世 / 187
从詹姆斯一世到王室合并 / 197
从王室合并到《合并条约》 / 200
自《合并条约》以来的历史简述 / 208
附录 / 211
【免费在线读】
*章
古英国
英国*悠久的历史镌刻在她的石头中。这些石头告诉我们,曾经,英国东南部港口多佛和法国加莱之间没有海洋阻隔,而且,从地中海到英国奥克尼群岛之间也有一片宽阔的陆地。
环形石柱阵,就是一大堆坚硬的石头阵,现在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凯尔特-雅利安人入驻之前,英国先后出现过两个民族,他们的历史都被简短地记录在这些巨石柱群之中,而雅利安人的历史却没有记录。雅利安人个头矮小,颅骨也不太成熟;据推测,他们是神秘的巴斯克人和伊比利亚人的后裔,这两个民族在南欧的历史并未得到考证。
雅利安人究竟是何时迁徙至此,以上那些族群又是何时泯灭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是个谜团。两千年来无可超越的古希腊文明蓬勃成长时,欧洲大陆的西部和北部海岸上,出现了一系列神秘的群岛,古希腊人对此一无所知。
在这水雾缭绕,不为人共知的地方,一支雅利安部落——不列颠人定居下来,他们跟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样,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住在蜂窝一样的房子里,用树枝覆盖当屋顶,用泥巴糊墙。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塑造巴特农神庙的万神塑像时,古不列颠人正用他们敌人的头颅装饰自己的房屋;如果巨石阵里的那些难看的石头会说话,它们也许会描述出很久很久以前,索尔斯堡平原上出现的残暴可怕的督伊德教仪式。
凯撒的入侵
公元前三四百年时,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才听说了不列颠人的传说,而直到罗马皇帝凯撒入侵不列颠岛(公元前55年)之后,人们才对不列颠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凯撒并没有真正统治不列颠。但当他在高卢北部的海岸上,威严地扫视到多佛的白垩岩悬崖的时候,不列颠的命运便就此注定了。从那一刻开始,不列颠便落入了罗马人的魔掌之中;公元45年,古罗马皇帝克劳狄将这里变成了罗马帝国的疆域。不列颠人抗争四十年,却是徒劳;古不列颠波阿迪西亚女王(公元61年尼禄统治时期),与德国的赫曼和法国的韦辛格托里克斯一样,奋起反抗罗马人的入侵,却也是徒劳。波阿迪西亚领导的不列颠卫国起义不仅没有获得成功,罗马还给了这次起义致命的袭击,伦敦城失守,波阿迪西亚*终没能等到她部队获胜的捷报,自杀身亡。不过,后来庄严的威斯敏斯特和圣保罗教堂仍然把波阿迪西亚视为不列颠女英雄。
……
作者: Leather
简介:
“剑桥双语分级阅读·小说馆”是一套从享誉全球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英语分级读物,二十余年来畅销不衰,是全球英语学习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作者均为英国著名的英语语言教育专家和小说作家,它的故事是当代的、原创的,你将读到的是当今活的、学了就能用的、原汁原味的真实英语,了解的是我们同时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文化、风土人情和价值观。
本书精选五个“悬疑、历险”主题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有记者、摄影师、考古学家等,故事发生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希腊等国家,每个故事都生动有趣、扣人心弦。
通过这些故事,相信你一定会爱上阅读、爱上英语,从而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英语综合技能,为实现梦想搭建桥梁。
《赃款》:默里——加拿大小城记者揭秘矿产开发幕后的肮脏交易。
《夺命“巨”照》:东京——日本摄影师拍到相扑明星珍贵照片,为何遭人追杀?
《血钻》:伦敦——报社记者冒险调查“血钻”生意内幕。
《阿波罗的黄金》:锡弗诺斯岛——考古学家前往希腊,走近阿波罗黄金的传说。
《漠客疑云》:沃希拜沙漠——私人飞机坠落阿曼,一家三口如何逃生?
本书配套资源既可通北语社官方网站下载,也可通过北语社官网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 《全球攻略》编写组编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简介: 英国带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伦敦的雾气和钟声,以及那些身穿燕尾服,彬彬有礼却冷淡的英国绅士。苏格兰苍凉的荒原、英格兰康沃尔湛蓝的海水、威尔士宁静的乡村、英格兰曼彻斯特喧闹的夜生活都共存于这个岛国之中。此外,历史悠久的英国现在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在伦敦的金融市场每天都有无数的商业契机。 由全球攻略编著的《英国攻略HOW》内容包括了古希腊&罗马馆,中国&南亚馆,伦敦塔,海德公园,贝克街,圣殿教堂等。本书是一本最新最完备的英国自助游参考书。
简介: 《秋日传奇》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三兄弟因忠诚走到一起,经历了战火考验,却最终因爱而分开。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特里斯坦是路德罗家三个儿子中最狂放不羁的一个,因为没能保护好弟弟,他将全家带上了复仇和自我毁灭之路。《秋日传奇》以特里斯坦的生活轨迹为主线,从欧洲战场到蛮荒地带,记录了他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成为传奇的过程。影片由安东尼·霍普金斯、艾丹·奎因、朱丽娅·奥蒙德以及亨瑞·托马斯联袂出演。 精彩花絮: 01 导演评论 02 删减镜头 03 拍摄小记 爱德华·兹威克: 生于芝加哥,毕业于美国电影学院。70年代中期开始导演电视影集,至1986年开始导演改编自大卫.马密的舞台剧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昨夜情深》(关于昨晚),成绩平平。而次年集制、编、导于一身的电视影集《三十而立》则受到热烈欢迎,获艾美奖最佳戏剧影集奖。接下来导演的影片《光荣战役》更让他闻名遐迩,连同1994年制、导的《燃情岁月》,两度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导演的《火线勇气》、《紧急动员》成绩亦不错。1999年制片的《莎翁情史》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近几年佳作不断,能完美结合艺术与商业。新作是《血钻》。 布拉德·皮特: 布拉德·皮特1963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在密苏里州长大。并且从小在唱诗班唱歌。高中毕业,进入密苏里大学主修广告美术设计。在只差两星期就毕业时,他收拾起所有的东西,装上他的破车,奔向好莱坞寻找成为影星的梦想。他骗父母说他去参加帕萨德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他不敢告诉他们他其实是去好莱坞做侍应生,加开长轿车,甚至去扮演卡通人物,以等待成名的机会。幸运的是,布拉德·皮特做司机和打杂的工作没多久。他参加几个演艺班,不久就找到了一个小角色,在电视剧里演一个性感得使人心跳加速的男朋友角色。接下去是在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Cutting Class》,这部片子对他的成为大影星没有起什么作用,但他结识女朋友吉尔舒兰。1991年布拉德·皮特在《末路狂花》中演了一个性感、热血方刚的角色,并且第一次充分展示了他的腹肌,终于引起好莱坞和观众的注意。主演《秋日传奇》后,布拉德·皮特被《人物》杂志评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性感的男人”。尽管他一直强调本身表演上的能力,但他的英俊形象被证实是他最值钱的素质。布拉德·皮特倒不是完全只重视他漂亮的外表,清澈的蓝眼睛,坚硬的腹肌,和迷人的微笑,他一直强调他对他演技发展的重视。影评人对他在《夜访吸血鬼》里面演的角色给予一致好评,认为他有巨大潜力。在《七宗罪》一片中布拉德·皮特演的侦探一角非常出色。象以往一样,他又一次对他的搭档女主角产生爱慕之情。这一次是比他小十岁的格温妮斯·帕特洛。他们的恋情持续了两年半之久,包括最后的七个月。在影片《12猴子》中,布拉德·皮特演了一个精神病人,尽管他带上了棕色隐形眼镜,并把自己弄得象个对眼,而且还练了一幅神经病的笑容,这些并没有掩盖他精湛的演技。他不但获得了影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还荣获了奥斯卡提名。在《致命突击队》一片中,他又把一个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分子演得活灵活现。在《西藏七年》一片中,他又操着一口德国口音的英语生动的扮演了一位奥地利旅行家。他在该片中的演技可算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好的。1999年,皮特和导演大卫-芬奇再度合作,拍摄了《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这是两人在《七宗罪》合作后的又一部作品。之后皮特又相继出现在《掠夺》、《间谍游戏》、《墨西哥人》等影片中。2001年应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邀请,和老友乔治·克鲁尼联袂出演犯罪题材的《十一罗汉》,以及随后几年内推出的《十二罗汉》和《十三罗汉》。2004年皮特在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出现在史诗电影《特洛伊》中,扮演传奇英雄阿喀琉斯,但影片本身评价不高。2005年,皮特与性感美女安吉丽娜·朱莉拍摄《史密斯夫妇》时传出绯闻,影片因此大受关注,两人也公开了关系。皮特与安妮斯顿离婚,并与朱莉生下一个女儿。现在的皮特忙于做奶爸和慈善工作,不过电影档期仍是排得满满,近作有《通天塔》、《神枪手之死》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等。还凭《神枪手之死》问鼎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朱莉娅·奥蒙德: 朱莉娅·奥蒙德1965年1月4日生于英国伦敦郊区。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父母离异后与妹妹随母亲同住,原本希望成为画家,但自韦伯道格拉斯学院毕业后转投入剧场工作,1989年曾荣获伦敦剧评人协会的最佳新人奖。同年开始在电视荧幕上露脸,两年后,26岁的她以新秀姿态主演有线电视长片《凯萨琳女皇》,之后又以HBO的电视电影《红潮怒吼》获得好评。1993年以彼得·格林纳威的《魔法圣婴》踏入影坛,次年即获得了主演《燃情岁月》的佳机,从此声名大噪,星运扶摇直上,接连在《第一武士》和《情归巴黎》中与大片理查·基尔和哈里森·福特合作,可惜两片均卖座不佳,令其身价急跌。1998年奥蒙德主演了《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本片较为卖座,声誉有所回升。2001年因其在皇家剧院上演的《My Zinc Bed》中的表演获得了劳伦斯·奥列佛剧院奖的最佳女演员提名。近年电影作品有《内陆帝国》、《双面疑杀》等。2008年新作多多,有与布拉德·皮特再度合作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与“阳光小美女”阿比吉尔·布莱斯林合作的《凯特·基特里奇:一个美国女孩》、与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合作的《切·格瓦拉:阿根廷》等。 上映时间:1994年12月16日
Francis Bacon Selected Writings
作者: [(英)培根(Francis Bacon)著];欧阳茜译注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十七世纪英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于1561年1月出生于伦敦十个官僚家庭,曾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十五岁时即作为英国驻大使的随员到巴黎供职,先后担任皇家法律顾问,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等职。1621年因被控受贿而下野,从此脱离官场,家居著述。1626年,在一次冷冻防腐的科学试验中遭受风寒而病逝。 培根立志要对人类知识全部加以重构,为此他计划写一套巨著,总书名为《大复兴》 。培根只完成了这一计划的两个部分,即《学术之进步》和《新工具》。此外,培根的主要著作还有《论古人的智慧》和《新大西岛》等。 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的《随笔集》。《培根作品选》1597年初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三十八篇,1625年版增至五十八篇。《随笔集》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笔集》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
Christianity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 吴梓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简介: 作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探究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演变,论证了中国基督教大学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文化融通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开拓了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视域。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国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吴梓明,广东顺德人。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系(荣誉文学士)毕业,先后于1983年及198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获取文学硕士(宗教教育)及哲学博士(教育)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教授、兼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香港教会办学初探》、《学校宗教教育新路向》、Changing Paradigms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另主编丛书有《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教会大学文献目录》(共五辑)及《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共七辑);并在《近代史研究》、《文史哲》、《学人》、《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教育研究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2年,吴教授被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聘任为该所2002年度杰出院士。
作者: (美)阿·希区柯克著;王强编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简介: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1899-1980)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五讲》内容简介 书稿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对从古到今生态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分五讲进行阐述,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书稿一开始就指出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是破解中国现实难题的必然选择。然后,细细论述了国内外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同时指出,我们已经开始重视绿色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凤冈模式、脱胎换骨的新沈阳、秸秆的合理利用、生态养殖等等。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书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给人很强的直觉感受,说服力很强。最后,书稿指出:美丽中国,我们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从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角度告诉世人,中国正在努力给全球的环境带来清新之风。
作者: 文聘元
简介:
《话说西方》第一卷
《希腊的故事——希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356页)内容介绍
希腊之光荣,乃在于令西方人觉得光荣的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最精彩之处在哪里呢?这最精彩之处乃在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繁衍了繁荣昌盛的西方文明,进而又塑造了当今人类文明的整体形态。因为,无论人类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还是人类个体的生活形态,都主要是由西方文明所塑造的,而西方文明则是由古希腊文明繁衍发展而来的。无论是西方人,还是非西方人,我们今日如此重视古希腊文明,原因就在这里。
古希腊文明的第二个最精彩之处是古希腊文明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人类历史上曾经诞生过的诸种文明形态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古埃及文明曾经诞生了伟大的建筑艺术,金字塔如今仍傲然屹立;古代印度文明则有伟大的艺术与宗教;古代中国文明更为全面,文学、艺术、哲学等全面高度发展,尤其是有了不起的汉字。
不过,古希腊文明所具有的全面发展确实要超越任何一种其他的文明形态,无论是文学、哲学、艺术,还是科学,都在古希腊得到了高度发展,至今仍令人高山仰止,叹为观止。
本卷萃取了古希腊文明各个领域中*秀的成果,进行了相对深入的讲述与阐释。讲述了古希腊文明的精华,囊括其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还讲述了现代希腊的地理,讲述了现代希腊留存的古希腊文明遗迹,使人们能够充分、全面而直观地了解古希腊文明。读了本书之后,读者可以了解古希腊文明各个领域的菁华,而如果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古希腊文明,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话说西方》第二卷
《罗马的故事——古罗马至现代意大利的历史、文化与地理》(240页)内容介绍
罗马之伟大,乃在于令西方人感到伟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它有广袤的领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相当长的时间内,整个地中海成了它的内湖。它有众多的人民,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有漫长的历史,从兴起到衰亡历时千年,强盛时期达500多年。它有灿烂的文化,罗马人虽然勇武,却尊崇文化,兼收并蓄了当时世界上许多古老而优秀的文明,特别是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精华,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文明。它有众多的民族与种族,罗马帝国境内生活着数以千计的不同民族,种族中既有白种人、黄种人,也有黑种人。这些民族有着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然而却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之内。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罗马人将众多的民族与文化很好地融和在一起,各民族与种族之间相处融洽,很少因民族与种族的不同而发生争斗与战争,也少有西方世界很久以后才盛行的民族与种族的歧视。
古罗马有着值得我们去了解的辉煌的历史、去欣赏的灿烂的文化,而今天的意大利则有着值得我们去畅游的文明古迹和风光美景。
本卷主要讲述辉煌的古罗马历史,讲述了古罗马帝国的诞生、扩张和以地中海为内海的庞大帝国的鼎盛发展及其最后走向衰亡的过程。文化方面,讲述了古罗马文学与艺术的代表性成就,罗马人兼收并蓄当时世界上许多古老而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精华,创造了自身独特而优秀的文明。另外还讲述现代意大利的地理,着重讲述了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名胜古迹。
《话说西方》第三卷
《中世纪的故事——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228页)内容介绍
中世纪是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漫长。通常来说,中世纪大约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文艺复兴结束,前后历时长达约1000年。
二是基督教神权高于一切。在这个时期,统治西方世界的主要不是各个国家的世俗政府或者国王,而是基督教,更准确地说,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并且对不服从其统治的人进行残酷的打击与迫害。
三是“黑暗的时代”。这个时期开始,原先繁荣的文化随罗马帝国灭亡而衰落,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大大倒退,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愚昧落后的时代。
然而,中世纪并非一无是处。中世纪的优越之处也很突出,社会相对和谐平稳,各个国家内部少有大规模的战争,人们的生活处于和平安宁之中。在人们对中世纪的重新审视中,尤其是在当代历史学家的笔下,中世纪已不但不是黑暗的时代,而且还是颇富诗意的时代,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与优美。
中世纪在文化上也并非一片黑暗,它酝酿了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就历史分期而言也属于中世纪。而且,即使把文艺复兴从中世纪划出来,用新的历史眼光来看,酝酿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中世纪,怎么可能是一个文化上漆黑一团的时代呢?当然不是,中世纪有许多独特而伟大的文化成就,包括哲学、文学与艺术等,这也就是本卷要介绍的内容。
本卷讲述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及其在文学、哲学与艺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在对中世纪的重新审视中,说明它是一个颇富诗意的时代,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与优美。中世纪在文化上也并非一片黑暗,不仅有许多独特而伟大的文化成就,还酝酿了文艺复兴。正是在中世纪的母胎之中,孕育了近代文明。
《话说西方》第四卷
《文艺复兴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与文化》(376页)内容介绍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文明的复兴,这种复兴的重要意义在于文明在西方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也就是说,在西方文化的所有主要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诞生了众多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与巨作。这些巨人与巨作,即使到了今天,依旧令后人高山仰止。
这种复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文明在西方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局限于一隅之地。古希腊时期之后,西方文明的主导是罗马人,他们在文化上尊重并且直接师承希腊人,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西方文明继续向前发展。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西方文明在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整体的发展,西方文明已是四处生根,遍地开花。西方文明的发展从古希腊时期主要局限于希腊,从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为主逐渐扩大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明已兴盛于整个西方世界,无论文学、艺术、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如此。这时,我们便看到了现在所说的西方文明,即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发展之、推进之的西方文明。
在这种发展洪流中,再也没有另一个希腊或者意大利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我们看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纷纷崛起,都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后,西方文明的发展如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滔滔不绝,直至今天。
本卷讲述西方文明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伟大成就。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西方文明在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整体的发展,它已是四处生根,遍地开花。西方文明的发展从古希腊时期主要局限于希腊,从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为主逐渐扩大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
《话说西方》第五卷
《法国的故事(上)——近代法国的历史与文化》(358页)内容介绍
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是一种共享的文明,包括法兰西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和民族都属于这一文明。这与其他的伟大文明,例如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或者埃及文明是明显不同的。这些文明基本上都只存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之中,别的国家和民族也许会受到这种文明的重大影响,却并不属于这一文明。
西方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它的发展史上,在属于这一文明的许多西方国家和民族中,总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或多或少担当了这一文明的代表,在古希腊时期是希腊,然后是罗马,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随后则是法兰西。
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文明的代表,是因为它自从文艺复兴以后,在各个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独特的成就。就语言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语几乎是所有西方国家宫廷里的唯一正式用语,而这些国家的国语反而不具有这样的地位。典型的例子是沙皇俄国,在沙皇的宫廷里,甚至在所有贵族的家里,唯一的正式语言乃是法语,俄语则是仆人说的,主人只有在对仆人下指令时才说俄语。
语言如此,文化的其他各方面同样如此,例如饮食、衣饰、建筑、园林、艺术甚至写作的文体风格,等等,法国长久以来一直都是西方其他国家所模仿的范本。
在本卷的讲述中,读者可以领略到法兰西文化的精髓,了解它浪漫而血腥的历史,品味它优美而悲怆的文学,欣赏它华美而独特的艺术,等等。
《话说西方》第六卷
《法国的故事(下)——现代法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300页)内容介绍
本卷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国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却并没有多少值得他们沾沾自喜的。他们虽然打败了德国人,但靠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苏、美、英等盟国。
二战后,法国人注重重拾法国的尊严,重新使法国成为西方的主要大国,从戴高乐起的法国历届领导人为此都不遗余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上采取了大量措施,以完成这个目标。
政治上,法国努力保持独立性,并且成为欧洲的领导国家。法国还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距离,成为西方政治舞台上单独的一极。军事上,法国也与美国保持距离,并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成为核大国,还拥有航空母舰等强大武力。经济上,法国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为了增强国力,法国特别发展了高科技工业,如高速铁路、核电、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已达到最发达之列,仅次于美国。文化上,法国牢牢地保持着西方文化中心这样的显赫地位,如在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这些传统的文化中心领域,法国依然像文艺复兴之后一样,保持着在西方世界的中心地位。
本卷还讲到,法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也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法国的旅游业十分兴旺,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的旅游国。法国之所以吸引全世界游人,除了灿烂的文化外,是因为几乎是完美的自然环境,令全世界的旅游者心驰神往。
《话说西方》第七卷
《英国的故事(上)——近代英国的历史与文化》(332页)内容介绍
如果说,从西方来看,法国是意大利之后西方文化的代表,是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的国家,那么从整个世界来看,在西方国家之中,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不是法国,而是英国。
这是因为英国人在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作出了不但超越任何西方国家,也超越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贡献,这个领域就是科学。最突出的就是牛顿,人类现代科学整体上可以说是建立在牛顿这位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所作出的众多而卓越的成就的基础上的。除牛顿外,英国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例如化学之父玻意耳、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家族、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等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是因为诞生了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对人类现代文明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人类历史进入现代以来,科学取得了睥睨一切的地位,对于现代人类文明的整体而言,对这个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文学、艺术或者哲学,而是科学,科学乃是缔造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主力军。从本质上来说,现代人类文明是一种科学文明。
除科学外,英国人的另一项活动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那就是它的殖民扩张。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很多,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时间上要早于英国,法国和德国在规模上仅次于英国,然而只有英国的殖民活动才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本性地决定了现代世界文明与政治的格局。
英国在文化的其他领域——哲学、文学与艺术——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诞生了很多杰出的哲学家、作家与艺术家,这些都是本卷讲述的内容。
《话说西方》第八卷
《英国的故事(下)——现代英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300页)内容介绍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就开始急剧衰落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能恢复到昔日大英帝国的八面威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只剩下大洋中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岛。英国也早已经不是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不但美国超越了它,连德国与法国也超越了它。结果是,英国的经济在西方各国中日益落后,被德国、法国等相继超过。还有,英国在二战后奉行“英美特殊关系”的外交战略,在国际事务中处处顺从美国,几乎成了美国的影子甚至傀儡。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日益衰退,渐渐沦为西方世界的二流强国。
这是英国的历史,不过,在文化上并不如此。而且,本卷讲述的英国文化并不是二战后的英国文化,而是接着前面第七卷讲述的,那里讲述英国的哲学、文学、科学与艺术,大致讲到19世纪。19世纪之后,总的来说世界已经由“近代世界”进入了“现代世界”,哲学、艺术、文学也相应称为现代哲学、现代艺术与现代文学,它们与以前的哲学、艺术与文学是大不相同的。艺术不是英国人的强项,本卷着重讲述的是哲学与文学。
20世纪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哲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罗素,但对于专业的哲学而言,最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则是维特根斯坦,他的思想之深邃与独特在整个哲学史上也罕有其匹。
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与我们前面读过的文学,无论小说还是诗歌,都大为不同,属于所谓的现代派文学。本卷讲述了两位西方现代文学*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劳伦斯;另一位是维吉尼亚?沃尔夫。
《话说西方》第九卷
《德国的故事(上)——近代德国的历史与文化》(310页)内容介绍
1871年,德国获得了统一。此前的漫长岁月里,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境内成百个各自为政的小邦林立。然而,即便是在德意志民族分裂的时候,他们在文化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柏林虽然比不上巴黎或者伦敦,也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柏林大学也是欧洲最好的大学之一。德意志民族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文学与科学上都诞生了里程碑似的人物。
德意志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特点是,他们不同于英法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上全面发展,而是有所侧重。这种侧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他们这个民族的某些特性相关连的。
具体而言,德国在文学、科学与艺术上也都有所成就,但在哲学上则是成就巨大。
德国在文学上有被称为“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式巨人”的歌德,在科学上有数学之王高斯,等等,这些本卷都会讲到。
不过,特别地而且有意思地,德国在艺术的一个领域——音乐——上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傲视整个西方世界,然而它在艺术的另一个领域——雕刻与绘画——上则鲜有成就。事实上,自从属于中世纪的丢勒之后,直至现在,德国再也未诞生伟大的画家或者雕刻家。然而,这却在另一个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弥补,那就是哲学。德意志民族被公认为是最善于哲学思考的民族,据说这同他们的语言适合哲学思考与表达有关。在德国的历史上诞生了众多的伟大哲学家,这些名字对我们来说早已经是如雷贯耳的,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等,他们乃是本卷所讲述的中心内容。
《话说西方》第十卷
《德国的故事(下)——现代德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328页)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全体国民对罪恶的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其总理甚至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正因为这种深刻的反省,使德国人民很快从罪恶里脱身出来,全心全意地投入了重建国家的艰巨任务中去。
令人感佩的是,这时候德国人民展现出了了不起的坚强意志与牺牲精神,他们举国团结一致,不分昼夜地辛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没几年时间就几乎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一个政治上彻底清洗了纳粹思想、经济上蓬勃发展的强大国家,就经济实力而言,居于欧洲之首,全球也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前面讲述近代德国时说到,在文化领域内,德国人最擅长的是哲学,这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前面一卷讲述德国时所着重讲述的是它的哲学,讲述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本卷着重讲述的依然是德国的哲学,即德国两位伟大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们分别创立了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巨大的两大流派,即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另外讲述的一位是弗洛伊德,他不是德国人,而是犹太人。不过,由于他生活在同属德意志国家的奥地利,而且所用以表达其思想的语言也是德语,本卷也将他列入德国哲学家之列来讲述,讲述他那不平凡的一生,更讲述他那不平凡的思想,其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作为人的广大世界的人们。
本卷还讲述了德意志这块神奇的、充满思想的土地,说明它为何能哺育出如此之多富于思想的哲人!
《话说西方》第十一卷
《两次世界大战的故事》(356页)内容介绍
文明诞生之后出现了战争,战争简而言之,就是大规模的、经过事前的部署与组织的格斗,而这些因素出现的前提是文明以及与之俱来的国家、政府、军队等的产生。
西方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的战争,有的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著名的战争,如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布匿战争、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战争的规模、战死的人数、经历的时间、财产的损失都非常巨大,但这些战争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完全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残酷的战争。
本卷主要讲述这两场战争,讲述这两次战争规模之广大,残酷之程度,等等。本卷连续地叙述了这两次战争,从战争规模的空前扩大到卷入国家的不断增多等,有助于人们比较好地了解这前后相续的这两次战争和以西方国家为主的20世纪上半段的历史。
《话说西方》第十二卷
《美国的故事——美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440页)内容介绍
美国的诞生,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独立后的美国走上了强国之路,通过领土的不断扩张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到19世纪末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此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后都取得了胜利。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国力变得十分强大,除了苏联在军事上能与之抗衡外,美国已然成为了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历史主要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和沉重的打击。而在美国陷入战争困境之时,德国与日本迅速崛起,对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美国总是处变不惊,在无形之中将危机化为了转机,继续大步行进在领先世界的道路上,稳稳地占据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美国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领先世界,在文化与科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本卷有选择地讲述了文化与科学各该领域的重要代表。哲学领域讲述了杜威。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集中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他的其他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领域讲述了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家,海明威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美国以往的任何作家和西方文学的任何流派,是美国文学的最重要的创新。科学领域讲述了最后入了美国籍的爱因斯坦。
本卷最后讲述了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名城和好莱坞、迪斯尼乐园等名胜,还着重讲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等美国瑰丽的自然风光。
作者: (法)凡尔纳 著,陈筱卿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1-1
简介: 1872年费雷亚斯·福格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因为旅客一定要把时间掌握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一下火车就要上轮船,一下轮船就要上火车,如果有半点延误,就会使整个旅行计划脱节而前功尽弃。但是福格先生与他的仆人“万事通”从伦敦出发,经过欧、非、亚、美四个洲,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障碍,还救了一位印度女子,并和她结成连理,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丰富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