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0 项 “佐拉”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罗曼·克兹纳里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向内看,认识自己。现在,是时候向外看了,我们需要走出自我,探索他人的生活与视角。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外观时代,而外观时代的核心就是同理心。
从销售管理到婚恋家庭,从社会关爱到政治行动,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同理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心是21世纪值得拥有的关键能力,正以看不见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
罗曼·克兹纳里奇在《同理心》一书中指出,同理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成就自己的核心所在。作为同理心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作者提出了高同理心人士拥有的6个习惯,这些习惯能够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迸发创意。同理心不仅可以成就个人事业,而且正在引发全球变革,改变我们的生活。
【目录】
前言 同理心:从根本改变的力量 VII
二十几岁的年轻设计师穆尔,摇身一变成了85岁的老太婆,让她从全新的角度设计商品。她的“同理心模式”启发了一整个世代的设计师,让他们更了解使用者的感受。
人际关系的革命 VII
培养高度同理心的6个习惯 XII
高同理心人士的6个习惯 XIV
解决同理心赤字的问题 XVII
“内观”到“外观” XXIII
同理心的挑战 XXIX
习惯1: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001
你的童年与青少年经历如何影响你发挥同理心的能力?你认为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将心比心的关键是什么?原因为何?
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 003
人本来就自私,不是吗 005
为何有人会冲进火灾现场救素昧平生的人 010
三山实验——两三岁小孩即有同理心 013
越常被冷落的孩子,越有暴力倾向 017
挑战达尔文:演化显示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 020
为什么看恐怖电影时手心会冒汗 026
我们能借助学习让自己更有同理心吗 033
重新架构你的心智 039
习惯2:进行想象的跳跃 043
回想你试着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的一段经历。你因此获得什么改变?你对哪种人难以拥有同理心,原因又是什么?你该如何靠同理心跨越你们之间的鸿沟?
如果同理心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使用它? 045
偏见:贴标签逻辑 046
权威:平凡的邪恶 050
距离:无法看见自己的行为后果,所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054
否认:过多信息造成同理心疲乏 057
辛德勒的转变:开始把犹太人当人看 060
同理心小练习:每一天有多少人参与你的生活? 065
找出你跟他人共有的部分,以及你跟他人的差异 069
对敌人投以同理心 076
成为蝙蝠是什么感觉? 083
习惯3: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085
你打算如何善用假期,接触来自不同文化或社会经历背景的他人?想一下哪个人的政治或宗教立场与你截然相左,你该如何让自己更理解那个人的观点?
成为丹尼尔·戴–刘易斯 087
融入:成为一名隐秘同理心者 089
探索:同理心的旅程将如何改变你 101
曼德拉:我爱我的敌人,我痛恨的是令我们相残的体制 105
旅行,驱散偏见迷思的*好方式 108
合作:为什么应该参加地方合唱团 112
学习同理心的语言 119
习惯4:锻炼对话艺术 121
你跟陌生人的哪次谈话*出乎意料且发人深省?你家中*的压力与误解来源是什么?你该怎么促成谈话,让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谈话危机 123
对陌生人充满好奇 125
积极倾听 134
卸下面具 140
关心他人 145
怀抱创意精神 150
保持大胆无惧 151
你对自己有同理心吗? 154
习惯5:坐着椅子旅行 157
哪部电影、小说或其他作品特别激发了你的同理心,改变了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数字文化如何影响到你的心境、个性与人际关系?减少上网会让你更能发挥同理心,还是适得其反?
你有办法在自家客厅改变世界吗? 159
戏剧与电影:用敌人的眼光看待战争 160
摄影:影像的政治力量 169
文学:我们能从小说中学习同理心吗? 175
在线文化:从数位革命到同理心革命? 181
颂扬出神作用 191
习惯6:激起同理心革命 193
想出一个你非常关心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思考该如何诉诸同理心,唤起更多民众关注那个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你该对生活做出哪些改变,借以加深你对自然界的同理心?
全球携手发挥同理心 195
英国*多陌生人彼此接触的时期 196
*波浪潮:人道主义在18 世纪风起云涌 201
第二波浪潮:人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提升 208
第三波浪潮:人际关系在神经科学时代渐渐深化 213
生物同理心的未来展望 221
推动革命浪潮 226
结语 同理心大未来 229
你未来*可能培养这6个习惯之中的哪一个?而在接下来的48小时以内,你会踏出怎样的*步?
同理心谈话 230
高同理心人士的六大习惯 231
同理心博物馆 233
致 谢 243
注 释 245
参考文献 265
【免费在线读】
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
星历3196年。星舰企业号在寇克舰长指挥下,奉命前往贾纳斯六号行星上的矿业殖民地进行调查。据报当地出现奇怪生物,近来杀死50名矿工,而且破坏珍贵的设施。寇克舰长与他信赖的瓦肯人大副史波克,在地底深处的隧道里遇见了这个生物,那生物看起来像一团熔化的岩石。寇克与史波克对它发射光束枪,它负伤逃脱。不久,寇克跌进一个房间,里头到处是圆形的小硅石,数量约有数千颗,那个奇异生物也在里面。但现在那个生物已经受伤,看起来无法带来什么威胁。寇克希望能跟它沟通,以了解整个暴力事端。史波克主动表示他能帮忙。
“舰长,你知道瓦肯人有联系两个心灵的能力吗?”史波克说完,慢慢将手伸向那个生物,他闭上眼睛,聚精会神地连接生物的心灵。
“痛!痛!痛!”史波克突然大叫,踉跄地退后。
从这段短暂的同理心接触中,史波克得知这个生物自称霍尔塔, 她因为矿工无意间压碎了她的孩子而感到痛苦,她的孩子本来即将从这些遍布于矿坑的圆形小硅石里孵化。霍尔塔攻击矿工的*理由就是为了保护这些蛋。
得知这点后,寇克舰长告诉矿工不要碰触霍尔塔的蛋,而霍尔塔也会让矿工自由挖掘这里的珍贵矿产。《黑暗中的恶魔》(TheDevil in the Dark)是星际迷航原初系列的经典,于1968 年推出,故事*终圆满结尾。史波克的瓦肯人“心灵结合”能力再度化解了一场纷争。
这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学事实?人类也许不具有像瓦肯人那样的同理心能力:只要将手指碰触对方的头骨,就能与对方的思想和情感相通。然而,现代科学有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那就是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像瓦肯人。传统达尔文观念认为驱策人类的主要动机是自利,以及为了自我保存而产生的好斗驱力,也就是说,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但我们*好将这种观念抛诸脑后。根据对人性的*理解,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动物,天生具有与他人心灵相通的能力。
要发展同理心能力,首先必须掌握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必须挖出潜在态度(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称之为“世界观”),偏偏认知自我内在的这部分长久以来一直不受西方文化重视。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不过是利己的动物,那么我们将不会有机会做出改变。想改变自己,*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到这项令人惊喜的发现,也就是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动物。本章将介绍这则至今鲜为人知的故事,表明我们是如何发现自己拥有同理心的自我。这则故事从一名17世纪哲学家的理论开始,然后一路来到*的关于镜像神经元的脑部研究,其间将历经对心理学历史的考察、针对失去父母的幼儿的研究,以及对黑猩猩情感生活的调查。
高同理心人士的*个习惯是“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也就是更深入了解人性中体现同理心的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两件事。首先,同理心能力是人类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也就是说,同理心历经了长久的演化过程。其次,同理心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扩展,因此我们随时都可以加入这场同理心革命。将同理心深植在我们的心灵中,可以作为日后培养其他5个同理心习惯的完美基础,使心灵做好准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大脑的同理心能力呢?首先,我们要探索人类文化*强大的一种说法,并且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人类本质上是自私的。
人本来就自私,不是吗
我们对人性感到悲观,甚至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看法。西方各国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刻板地认为“绝大多数人不可信任”且“绝大多数人只为自己着想”。1 人性自利的假定如此深植人心,以至我们几乎未曾注意到它的存在。“喔,这是人性。”人们总是用这句话来描述卑鄙、以自我为中心或负面的行为。另一方面,当看见有人做出关心与慷慨的行为时,我们却从未耸耸肩说:“嗯,你觉得意外吗?慷慨本来就是人性。”2 同理心、仁慈与其他慈善行为向来被视为人性的例外。
然而,这种人性观点如此根深蒂固并不让人意外。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人的确生性自私好斗。但这种人性观也仅是一则人性故事,300 多年前经由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宣扬才流传至今,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种逐渐渗透到我们的集体想象中的意识形态。找出谁该为此事负责,可以让我们重新发现自我的同理心。主要“嫌犯”有 4 位。
在近代西方思想中,人性自利的说法始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在1651 年出版的作品《利维坦》(Leviathan)中指出,如果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也就是不存在任何政府形式的状态,结果将是“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而人生将是“孤独、贫穷、卑鄙、残酷而短暂的”。霍布斯的结论是,像人类这种天生喜爱追逐私利与诉诸暴力的生物,需要权威的政府加以限制。虽然霍布斯试图提出普世性的说法,但他的观念终究属于他生存时代的产物:他对人性的负面看法,无疑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当时霍布斯正处于英国内战的血腥动荡中。尽管如此,《利维坦》依然成为西方思想*重要的作品之一。20世纪80年代,当我攻读政治专业时,《利维坦》依然排在书单的前列。
18世纪,自利的意识形态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找到了新的支持者,那就是思想家亚当·斯密。在这则故事中,他也是个不寻常的人物,他决定了我们理解同理心的方式。然而,斯密对同理心的看法,却完全被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激进自利理论给掩盖过去。斯密认为,在经济市场上,当买家与卖家都致力于追求个人利益*化时,商品与劳务将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利于整体社群的状况下进行分配。斯密写道,“在提升社会利益方面,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通常要比自己实际追求社会利益更有效”。这个想法的力量在于,它为自利行为提供充分的经济与政治理由,这有助于解释斯密在工业革命时何以深获商业与政治精英的欢迎。之后,“看不见的手”成为新古典经济思想的支柱。新古典经济思想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主流,而且在撒切尔主义与里根经济学的市场意识形态中获得政治表达。这个经济思想的领导人物,如奥地利贵族哈耶克,他呼应斯密的说法,主张“尽管只是追求己利,却能为同胞带来*的利益”。3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于1859年,书中肯定了霍布斯与斯密的说法。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强化了人类天性自私的观点:推动人类演化的驱动力是竞争而非合作。事实上,达尔文的人性观没那么简单,但这种被简化诠释的达尔文观念后来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加以普及,例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创造了“适者生存”一词。斯宾塞认为,富人不需要因为自己的财富而感到罪恶,因为这是他们的才能与优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斯宾塞的作品在美国特别畅销。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写道,“斯宾塞是美国的福音,因为他的观念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需要”。4 20 世纪70 年代,达尔文的理论出现不同的诠释,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表示,人类其实是“传递基因的机器”。5 他的隐喻“自私的基因”成了著名的科普用语,尽管道金斯从未主张基因拥有自主意志,却刚好与思想史的悠久主题遥相呼应,强调自利潜伏在我们人类的心灵深处。
*后一位关键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作品把人性自利的观点深深固结在西方人的心灵中。在《文明及其缺憾》(Civilizationand its Discontent)中,弗洛伊德试图去除所有对人性的浪漫幻觉,特别是当时的欧洲已经经历了*次世界大战。“人类不是温和的生物,”弗洛伊德写道,相反,人类有“好斗的倾向”。即使是婴儿,也会无情地寻求自己的利益。与霍布斯一样,弗洛伊德相信,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人类会变成“野蛮的兽类,要他们体贴同类是不可能的”。人类受到性欲与好斗心的驱使,不会爱人如己,而是会“不征得他人同意,向他人发泄性欲,抢夺财物,羞辱他人,让他人痛苦,折磨并且杀死他人”。6在这个性欲主导的人性观里,人就像怪物一般,没有同理心容身之处。
所以,身处21世纪初的我们,已经有300多年的时间完全浸淫在这个主导一切的信息里:自利*终决定了我们的面貌。而毋庸置疑,这个信息已完全被吸收到西方文化之中。我们的语言表现方式更是强化了人性黑暗的一面,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经济学课程假定人是理性而自利的行动者。翻开报纸,你常看到的是冲突的报道而非合作的新闻,同理心的行为很少登上报纸头条。好莱坞电影充满了暴力血腥,却美其名曰“动作片”。孩子从阅读农场动物故事,快速跳升到玩计算机游戏,游戏的内容通常是打打杀杀,仿佛陷入霍布斯的噩梦之中。然而我们似乎觉得这很正常。
霍布斯、斯密、达尔文与弗洛伊德,在这4位强有力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的持续思想攻击下,我们一直相信同理心与自利一样,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这当中*的悲剧是,人们至今只认识到人性的一部分,也就是强调自利的自我,以为人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今日当我们听到这么多有关“同理心的人”的讨论时,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而我们又是如何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大脑?
为何有人会冲进火灾现场救素昧平生的人
令人吃惊的是,当我们在西方文化中追溯同理心思考的根源时,这些源头作品的作者居然与自利心叙事的作者是同一人。斯密在《国富论》中宣扬追求自利对社会有利,但他另一本比《国富论》早 17 年出版的作品《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Sentiments), 却对人类动机提出更复杂与更完整的描绘,而这部分是针对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所做的响应。7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开头写道:“无论人有多么自私,在他的本性中显然存在着一些原则,使他关注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必要之物,虽然他无法从他人的幸福得到分毫好处,但光是看到他人幸福,就足以令他感到愉快。”在这句话之后,斯密开创了世上*篇论述完整的同理心理论——当时还称为“同情心”——他指出,我们生来有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而斯密把这种能力描述成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那个受苦的人”。斯密的观点获得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的支持,休谟认为,“在我们被揉成人形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鸽子的微粒,又添入了一些野狼与毒蛇的成分”。
达尔文也清楚察觉,日常生活并非总是充斥着张牙舞爪的自私者,他认识到人其实有善良的一面。达尔文注意到许多哺乳类动物具有社会性,举例来说,狗与马会因为与同伴分离而伤心难过。他因此相信人类一定也存在着“社会本能”,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冲进失火的建筑物去救素不相识的人,即使这么做可能危及他的性命。在《物种起源》出版多年之后,达尔文已转而相信合作互惠跟竞争一样,也是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中强调同理心,可惜当时未获重视,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恢复其应有的价值。8
斯密与达尔文无法忽视这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人是社会动物,人会关心其他人,并且为其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即使这么做有可能损及自己的利益。斯密与达尔文可以从人们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的关切看出这一点,但18、19世纪兴起的人道主义组织(例如反对童工的组织)也让他们有更深的体会。然而,社会的主流人群鲜少有意愿聆听他们提出的人有同理心的说法。自利的故事无疑更让政治人物与实业家我行我素,前者对人类福祉毫不在意,后者只关心如何让工厂获得便宜的劳工。
直到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显学之后,同理心的概念才获得应有的关注。英文empathy (同理心)这个词的根源可以溯至德文Einfühlung ,后者字面上的意思是“神入”(feeling into)。Einfühlung 在19世纪因为德国哲学家西奥多·利普斯(这位哲学家现已无人提起,但当时曾获得弗洛伊德大力赞赏)的提倡而大受欢迎。利普斯把 Einfühlung 视为哲学的审美概念,指人投入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让人对艺术作品与自然做出情感上而非理性上的回应。1909 年,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蒂奇纳认为英文也应该拥有对应 Einfühlung 的词汇,于是他创造了 empathy 这个词(根据古希腊文 empatheia 所创,意思是“in”加上“suffering”)。此后,empathy 的意义就经历了一连串的变化,带来复杂的语言学遗产,必须加以阐明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心理学家很快就将同理心从艺术领域挪用来表示模仿的形式。在一本20 世纪30 年代广泛流行的心理学教科书里有一张照片,一名撑竿跳选手成功跃过横杆,而底下的观众无意识地抬起双腿,脸上露出纠结的神情,仿佛他们自己也在进行撑竿跳。这张照片的标题叫“同理心”。作者接着提到听众经常会模仿台上演讲者的表情,举例来说,当演讲者微笑,台下的听众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微笑。这是同理心的经典例证。9
然而,从1940 年之后,同理心的两个早期意义,即艺术的鉴赏模式与情感上的模仿,逐渐转化成另外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大家在今日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可以查到:首先,同理心是视角的转换(有时又称为“认知同理心”);其次,同理心是分享的情感反应(又称为“情感同理心”)。那么,这两种取向的意义是什么,这两种概念又是怎么来的?
三山实验——两三岁小孩即有同理心
在认知同理心方面,巨大的突破出现在1948年,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公开了一项实验成果,这项实验被称为“三山实验”。他让不同年龄的孩子站在立体的山脉模型前,他要这些孩子描述模型里的小人儿在不同位置看见的山是什么样子。4岁以下的孩子在描述时总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完全没考虑到小人儿的视角。相反地,4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从小人儿的视角来描述景物。皮亚杰认为,这说明了在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思考他人的观点。
同理心研究领域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以皮亚杰开创的视角研究为基础,认为孩子大概在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产生基本的想象能力,可以想象他人的视角。10关于这一点,我从我的双胞胎子女身上看到实例。当他们才18个月大的时候,如果哥哥哭了,那么妹妹会试着安抚他,方法是把自己的玩具狗交给他。但是,等到他们到了24个月大的时候,如果哥哥哭了,此时妹妹不会把自己的小狗交给他。她已经了解,如果她拿哥哥喜欢的玩具猫给哥哥,那么哥哥会更开心。这就是认知同理心或视角转换(有时又称为“心智理论”)的要旨。它牵涉到想象跳跃与理解其他人有不同的喜好、经验与世界观。从童年初期,也就是幼儿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的时期,自然发展的认知同理心可以看出,人类天生是社会动物,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并非如同史波克所做的那样,单纯地读取他人的心智。
第二种同理心,“情感同理心”,主要不是以认知能力理解“他人的想法”,而是分享或反映他人的情感。因此,如果我看见女儿悲伤哭泣,而我也感到悲伤,这就表示我产生了情感同理心。另一方面,如果我注意到她的悲伤,但我自己感受到的却是别的情感,例如怜悯(“喔,可怜的小东西。”),那么我显示的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同情心一般指的是情感的响应,但并非分享对方的情感。你也许留意到我一开始为同理心下的定义结合了情感与认知元素:同理心牵涉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情感方面)与视角(认知方面),并且运用这个理解来指引我们的行为。实际上,这两种形式的同理心经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同理心的双重定义包含了同理心的认知与情感形式,这有助于我们厘清两个常见的混淆。首先,经常有人批评同理心,认为同理心可以用来“操纵”人。例如,连续杀人犯也许试图了解受害者的想法,然后再引诱并且杀害他们。但疯狂的杀人犯只是采取认知的步骤,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从未分享他人的情感,也不关心他人的福祉。使用认知的洞察力来操纵人,以满足自利的目的,从同理心本身的合理与完整的定义来看,这显然不能说是运用同理心来操纵人。
第二个混淆是人们经常将同理心与怜悯(compassion)这两个词互换使用。这两个词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意义有交集,但两者毕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怜悯的拉丁文字源意思是“与他人一同受苦”。这与同理心不同,同理心不仅能分享痛苦,还能分享喜悦。此外,怜悯强调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意即感受他人的情感。但怜悯通常不包括认知上的跳跃,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他人信仰、经验与观点。怜悯通常指的是同情的情感响应,例如可怜对方与慈悲心,但同理心完全不是如此。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在某些文化与宗教传统中,同理心与怜悯却是紧密交织的。举例来说,佛教的怜悯观念经常强调以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不过,整体来说,我们在使用同理心与怜悯时必须加以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认知同理心与情感同理心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经常引起讨论的话题:女性是否天生比男性更具有同理心。心理学家巴伦– 科恩肯定这种说法。他发现在标准同理心测验上,女性普遍比男性得分高,他因此大胆认定:“女性的大脑倾向于发挥同理心,而男性的大脑倾向于理解与建构体系。”根据他的观点,女性比较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与情感,而男性相对擅长处理分析与机械性的任务。性别差异从童年初期就能明显看出,这绝不是文化力量所能解释的,比如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玩具广告反复不断地播出,或者是父母的行为与父母对子女的期待。11
这是否表示你应该把现在读的这本书丢到一旁?如果你是男性, 那么你努力让自己有同理心也没意义,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你原本就擅长发挥同理心。当然不是如此。首先,巴伦–科恩的研究并不是说所有的女性比所有的男性都更有同理心,而是指平均值,从整个范围来看,有些男性具有高度的同理心,正如有些女性很缺乏同理心。其次,大部分的测验只能测出情感同理心而非认知同理心。这些测验的焦点主要放在我们响应他人情感的能力上,因此测验通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能辨别对方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者“如果你看到有人因新计划而受损害,你是否会感到难过?”12很少有证据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视角转换的认知同理心上有明显差异。*后,我们面对性别差异时必须非常谨慎,事实上,真正的重点不在于你生来有多少同理心,而是你愿意发挥多少同理心。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增强你了解世界的能力,这要比你是男是女来得重要。
越常被冷落的孩子,越有暴力倾向
我们接下来重新介绍,现代心理学如何发展出同理心的概念。就在皮亚杰进行三山实验的同时,另一批研究人员有了令人吃惊且不安的发现,那就是人类的情感与社会性在婴儿初期是如何发展的,特别是情感同理心能力。1945年,奥地利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进行了世界上*个母亲与情感剥夺研究,这个实验在美国两个非常不同的儿童之家进行。*个地方是孤儿院,这里环境卫生而且食物充足,但是这些婴儿与照顾他们的人却维持*程度的身体与情感接触,而在当时普遍是这样照顾弃婴的。护士很少抱婴儿,而每张婴儿床之间还隔着床单,以避免细菌传染。婴儿几乎一整天都保持孤立状态,没有人给予刺激。*后的结果是:尽管受到良好的照顾,91 个婴儿中还是有34 个在两岁前死亡。另一个儿童之家在监狱里, 但身为受刑人的母亲每天都能获准看望她们的孩子,她们可以抱孩子、与孩子玩耍。监狱里的卫生标准也许不像孤儿院那么高,但没有婴儿死亡。两年后,施皮茨在一部影片中更生动地表现这项差异:弃婴刚送到孤儿院时还能咯咯笑,但几个星期之后,婴儿就变得茫然孤独,他们会咬自己的手,体重也减轻。几个月后,他们变得憔悴衰弱,既不会表达,也没有动作,仿佛徒具人形的物品。13
施皮茨令人震惊的研究,显示人类情感在维持生命存续上,也许比食物与庇护更为重要,或至少在人类需求阶序上是与食物和庇护同等重要。英国精神科医师约翰·鲍尔比将施皮茨的工作更推进一步,他提出“依附理论”来解释施皮茨的发现。20 世纪50 年代,鲍尔比揭示孩子早期与母亲(或*初的照顾者)的关系,对于孩子情感与心智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如果婴儿未得到深厚的情感,特别是在一岁时,“那么就有可能危及婴儿未来的幸福与健康”。14 这是婴儿开始学习基本的人类沟通技能的基础时期,例如解读面部表情,以及辨识与约束自身的情感。一旦婴儿被剥夺了安定的依附关系,或婴儿开始产生恐惧感,害怕失去依附的对象如父母,那么往后他们可能发展出一定程度的问题行为模式,从焦虑与情感分离,到好斗与反社会人格。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面对的是毫无响应或未付出情感的父母(例如,父母在苦恼时只是任婴儿啼哭),那么很可能冲击他们对压力的感受,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15
鲍尔比的发现对弗洛伊德学派来说是个直接的挑战,许多弗洛伊德学派学者依然执拗地相信,人类主要由个人的物欲与性欲所驱动。与此相反,鲍尔比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认为需要伙伴与社会性才是人性的核心。或者,如心理治疗师休·格哈特所描述的,“每个人生来都会寻求情感联结,而且想依附于能提供保护的成人身上,也就是能关心他与回应他的人”。16鲍尔比的研究,连同其他心理学家如玛丽·安斯沃思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了解同理心。首先,缺乏安定的依附关系,将阻碍同理心的发展,特别是会损害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的能力,而这正是情感同理心的基石。其次,培养情感能力(例如让孩子产生同理心)的*有效做法,就是让孩子看见父母的同理心。心理学家艾伦·斯洛夫解释道:
你如何拥有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想拥有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靠的不是教导孩子或告诫孩子要有同理心,而是身为父母的你必须对孩子有同理心。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完全是从他体验到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的。17
鲍尔比的依附理论尽管在当时饱受争议,但今日已得到儿童心理学家与育儿专家的广泛认同。然而,对于想发展同理心的人来说,依附理论反而成了令人沮丧的消息。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并未浸淫在情感与同理心之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到了青少年或成年阶段将很难有机会扩展我们的同理心?据估计,每三人就有一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定的依附关系,对这些人来说,要成为具有同理心的人是否为时已晚? 18
别担心。即使幼年时期是大脑专注而密集发展同理心回路的时期,但成年之后我们仍有可能扩展我们的同理心。只是这么做稍微困难了点儿,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响应、思考与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会抗拒我们进行同理心的想象。如鲍尔比所言,“我们一生随时都能改变”,只要有对的环境,有对的刺激,我们就能克服不安定的依附所加诸的限制。19 好消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隐藏的同理心潜力, 这是长期演化与基因遗传赋予我们的。而这也引导我们来到下个阶段:我们是怎么发现有同理心的人存在的?随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的进展,过去20 年来,演化生物学与神经科学已经对同理心的起源与性质有了爆炸性的全新理解,说它们在同理心研究上居于前沿也不为过。
挑战达尔文:演化显示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
1902 年, 既是无政府主义的革命分子, 也是著名科学家的彼得·克鲁泡特金写了一本《互助论》(MutualAid:A Factor ofEvolution)。他反对正统的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观念,主张在演化过程中,合作互助与竞争一样重要。绝大多数的动物,从蚂蚁到鹈鹕,从土拨鼠到人类,都显示出合作的倾向,会分享食物、保护彼此免受掠食者的攻击,因此能够存续与繁衍后代。举例来说,野马与麝香牛会以幼兽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以防止野狼攻击。20
当《互助论》出版时,克鲁泡特金被大家当成怪胎,因为他的思想比他的时代超前了一个世纪。今日,他的观点已成为演化生物学的主流,许多演化生物学者相信,同理心是理解动物合作行为的关键。主张此说的不乏知名学者,如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他曾被《时代周刊》(Time)票选为世界100位*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一名黑猩猩研究专家何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研究成果使传统的霍布斯与达尔文人性观完全改观。他发现,对许多动物来说,如大猩猩、黑猩猩、大象、海豚,同理心是一种天赋,人类更是如此。德瓦尔提醒我们,人是有同理心的动物,他为了证明这件事所做的努力,全世界恐怕无人出其右。
我问德瓦尔,为什么他对同理心的演化这么有兴趣?“没有人否认人类是好斗的。事实上,我认为人类是*好斗的灵长类动物。”他对我说。21尽管如此,他认为我们也要当心,不应该把人类简化成会杀人的猿猴。“我们被灌输太多的荒谬思想,例如人天生好斗,注定自相残杀。”他说道。德瓦尔指出我们的基因与爱好和平、类似嬉皮的倭黑猩猩非常接近,倭黑猩猩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更具有同理心。德瓦尔说:“同理心是我们的第二天性,如果有人想去除自己的同理心,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相当危险,或者精神有问题。”22
德瓦尔认为,同理心对人类来说是极为基本的东西,而且鲍尔比与皮亚杰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同理心在人类幼年时就开始发展,因此不可能在人类与猿猴在世系上分离之后,才在人类身上出现。人类与猿猴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可以研究我们的灵长类亲戚,从中学习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
德瓦尔向我解释,其他物种的同理心证据非常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其他学者以及我的小组已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很难在此一一加以详述。我们观察黑猩猩进行的所谓的安慰行为,竟多达数千例。只要群体中有黑猩猩感到悲伤,也许在打斗时败下阵,也许从树上掉下,也许遇到了蛇,其他黑猩猩就会过来安慰它。它们会拥抱悲伤的黑猩猩,或试着亲吻与理毛来让它恢复平静。”这种情感的感受力正是灵长类学家黛安·福塞所观察到的,她曾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非维龙加山脉的雾蒙蒙的雨林里,与大猩猩一起生活了13 年,她在大猩猩身上发现这种能力。
但是,我们如何确定这些反应真的源自同理心,而非其他情感?德瓦尔对此毫不怀疑,他认为这是同理心的作用。他提出一则故事作为例证:英国特怀克罗斯动物园里有一只名叫库妮的倭黑猩猩。一天,库妮发现一只鸟撞上它的玻璃围栏,鸟因此受了伤。库妮把鸟带到树上,想让鸟自由,它在把鸟丢出栅栏之前,还刻意地张开鸟的双翼。然而这只鸟没办法飞,库妮于是守着这只鸟直到天黑,直到鸟终于顺利飞走为止。对德瓦尔来说,这是个完美的证明,显示倭黑猩猩确实有站在其他生物角度思考的能力。“在看过鸟儿飞翔无数次之后,库妮似乎察觉到怎么做对鸟是好的,我们因此看见倭黑猩猩表现出斯密说的那句话,‘想象自己是那个受苦的人’。”23
德瓦尔也跟我提到,他*的实验显示同理心能驱动利他的行为。他把两只卷尾猴放在一起。其中一只需要用小塑料代币与研究人员交换东西。实验关键的部分来了,德瓦尔给卷尾猴两枚颜色不同的代币,而这两枚代币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其中一枚代表“自私”,另一枚代表“具有社会倾向”。如果负责交换的猴子捡起自私的代币,并且将代币还给德瓦尔,那么这只猴子将可获得一颗苹果,但它的搭档什么也得不到,而具有社会倾向的代币则能让两只猴子都有苹果吃。逐渐地,猴子选择具有社会倾向的代币次数越来越多,显示它们确实关心彼此的福祉。德瓦尔解释说,猴子这么做,不是因为害怕可能的后果,因为研究人员发现*支配性的猴子,也就是猴群中*无惧的猴子,实际上也是*慷慨的猴子。
这项实验与早期一场极为著名的证明动物同理心的实验非常类似。1964年,精神科医生朱尔斯·马瑟曼提出报告说,如果拉扯链子可以获得食物,但同时也会让同伴遭到电击,那么恒河猴就会拒绝拉扯链子。有一只猴子因为看见另一只猴子遭到电击,而拒绝拉扯链子达12 天之久,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宁可饿死,也不愿让同伴遭受伤害。24
德瓦尔研究灵长类动物数十年,他认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理由可能有两个。首先,为了确保我们能回应子女的需要:如果母亲无法对孩子由于饥饿而啼哭做出适当的反应,那么婴儿的生命可能陷入危险。德瓦尔说:“哺乳类动物在1.8 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母亲能响应子女要求的哺乳类动物,要比母亲表现出冷淡与疏离的哺乳类动物,更有机会存活。”其次,也呼应了克鲁泡特金的说法,互助有利于个人与团体的存续。举例来说,在艰苦的原始环境中,同理心使人类彼此合作,确保团体内的每一个人都有东西可吃。“有效的合作必须以情感与目标一致为前提。”德瓦尔表示。25 他认为在演化过程中, 合作是促使物种成功存续的重要因素,而他的这个想法也获得其他说法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合作也存在于细胞的层次上。*初的细菌有些会构成线形,在每条线上的某些细胞会自行死亡以供应氮给相邻的细胞。26
德瓦尔并不就此满足,他不希望自己的发现只发表在学院的学术期刊上。他的前辈克鲁泡特金认为,社会应该在更强调共同性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反映人性中的合作倾向。德瓦尔也这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内涵,可以让他设计出使人类欣欣向荣的社会模式:
我无法忍受美国保守派以生物学为根据而提出的各种说法。他们只是拿生物学作为自己政策的托词,认为既然自然界是以“适者生存”为基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应该以自私与竞争为中心。这些人其实是用自己的私心来解读大自然,我认为我必须指出这些人的错误。自然界有许多动物仰赖合作才得以生存,我们人类尤其是仰赖远祖的彼此依靠才得以存续至今。同理心与连带感是我们的天性,因此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反映人性的这一点。
根据德瓦尔的观点,自由市场经济显然也不是“自然的”。他表示,“你需要把同理心从人的天性中除去,才有可能做到*资本主义的立场。”27德瓦尔也相信,同理心能侵蚀掉我们的暴力与种族主义文化,而且能扩展我们道德关注的疆界。“同理心是人类库房里的一项武器,可以解除我们身上的仇外诅咒,”德瓦尔说,“如果我们能把其他大陆的居民视为我们的一部分,大家一起过着互惠与具有同理心的生活,我们将能培养——而非破坏——我们本性中固有的东西。”28
德瓦尔的研究是一种典范转移。在17世纪,伽利略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与其他行星并未绕着我们居住的地球转,他的说法震惊了欧洲社会。德瓦尔的说法也具有同样的革命作用:人性不只是绕着自利转。同理心才是我们本性的核心。具有同理心的人已经在地球上漫游了数十万年。我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能协助——而非阻碍——同理心自我发展的世界。
为什么看恐怖电影时手心会冒汗
心理学家与灵长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在20 世纪对同理心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霍布斯的传统人性观点已经站不住脚,而且也不合理。不过,还有一项证据来源是目前为止尚未触及的,那就是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从20 世纪进入21 世纪,神经科学已经成为同理心研究中*创意的领域。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确认,即使是霍布斯的大脑,也必然能产生同理心。究竟,科学家在我们的脑壳里发现了什么?而他们的发现是否揭露了同理心在人体内的实际运作过程?
故事开始于1990 年8 月,地点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实验室。贾科莫·里佐拉蒂率领的神经科学研究小组对猕猴进行实验,他们在猕猴的脑部植入一个跟头发一样细的电极。研究小组发现,当猴子捡起花生时,前运动皮质的区域会出现活化反应。然后,在某个特别的时刻(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经常在不经意的时刻出现),小组发现当猴子碰巧看见研究人员捡起花生时,即使这个时候猴子没有任何动作,它们脑部的前运动皮质区也同样出现活化反应。大脑做出的反应,仿佛猴子自己亲手捡了花生似的。里佐拉蒂与他的小组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但接下来对猕猴的实验,以及对人类的实验——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全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他们在偶然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当我们实际经历某事(例如疼痛),或当我们看见别人跟我们有一样的经历时,我们的神经元都会产生电脉冲。拥有大量镜像细胞的人,容易产生较强的同理心,特别是在情感的分享上。根据里佐拉蒂的说法,“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能捕捉他人的心智,但不是通过概念推论,而是通过直接的刺激”。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比拟成克里克与沃特森发现双螺旋结构:“我预言,镜像神经元对心理学的影响,将如同DNA(脱氧核糖核酸)对生物学的影响一样巨大。”29
当代镜像神经元研究*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克里斯蒂安·凯泽斯,他也是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社会大脑实验室的主任,曾经是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小组的成员之一。我请他解释镜像神经元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别人。通常,我只要看着我太太的脸,我马上就能知道她心情如何(我也因此得知我是不是惹上麻烦了……)。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充当不错的解说例证:在电影《诺博士》(Dr. No)中,当你看见一只狼蛛在詹姆斯·邦德的胸口爬过时,你会心跳加速,你的手会出汗, 你的皮肤会随着狼蛛的脚踏在邦德身上而感到刺痛。你在毫不费力的状况下,就感受到邦德的感受。这是怎么办到的?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找出其中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反映了其他人的状态。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也理解自己感受他们的感受。神经科学因此发现了同理心。
容我大胆地说,这项发现使我们得到全新的人性故事。尤其是西方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以个人为思考的中心——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成就。然而,如果你把自己大脑的状态称为你对自己的认同(我会这么做),则我们的研究显示的是,你的大脑绝大多数时间里反映的是别人心里想的事。我的人格因此是我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其他人的命运影响了我的情感,也因此左右了我的决定。我其实就是我们。神经科学把“我们”重新放回大脑。这么做不是为了担保(我太太也会同意这一点)我的行动并非出于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而是显示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不是主导我们大脑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社会动物,而就在10 年前,绝大多数人还不认为如此。30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意味着人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加以定义:人的自我疆界要延伸到人的皮肤与骨骼以外的地方。如果凯泽斯与他的同事是对的,那么就表示我们其实跟瓦肯人一样一直处于心智融合的状态,但我们自己未察觉到这一点,我们的大脑持续反映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周遭世界,也许我们看见的是一张孩子啼哭的脸,或者是一只蜘蛛爬上邦德的胸口。我们的神经线路也塑造了我们的伦理行为,例如遵守黄金律的能力。凯泽斯认为,“神经科学显示,人的自然同理心有其局限,‘别人希望怎样被对待,你就怎样对待他’的伦理要求,要比‘待人如己’困难得多”。
镜像神经元无疑很吸引人,但它只是理解大脑同理心的开端。事实上,有些研究人员相信,它们获得了过多的关注。而他们之所以有此感受,部分是因为镜像神经元主要用来说明情感的分享(情感同理心)而非视角转换(认知同理心),所以在神经医学层次上谈同理心如何运作,将会产生偏颇。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平克的话来说,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创造出“巨大的宣传泡沫”。他指出:
神经科学家与科学记者把镜像神经元吹捧成语言、意图、模仿、文化学习、时尚流行、运动迷、代祷,当然,还有同理心等等这些事物的生物学基础。镜像神经元的一个小问题在于,我们是从恒河猴体内发现镜像神经元,但恒河猴这个脏兮兮的小物种,从它身上我们看不出任何同理心的痕迹。31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与自闭症专家巴伦– 科恩的批判不像平克那么强烈,但他也认为应谨慎看待。巴伦– 科恩表示,“有些人一下子就认定镜像神经元本身可以等同于同理心”。但实际上,镜像神经元系统“只能说是同理心的基础材料”。举例来说,镜像神经元牵涉到模仿,就像有人打哈欠,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或者我们喂婴儿吃东西,他们张嘴,我们也跟着张嘴。但“同理心似乎不只是不自觉地反映对方的动作。”巴伦–科恩说道。相反地,同理心牵涉到主动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心智状态,以及他人与我们的关系。
巴伦–科恩的观念后来成为同理心领域的共识,重点在于,镜像神经元是更为复杂的同理心回路的一部分,同理心回路至少包含了10个彼此相互连接的大脑区域。如果这些区域中有任何一个受到损伤或未获得适当发展,那么我们的自然同理心能力就可能受损。一名著名的神经医学病人,名叫S. M.,他脑中的杏仁核受到损坏,无法从他人脸上辨识出恐惧的情感,尽管如此,他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出正常的智力。同样地,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这种人的杏仁核低于平均值,缺乏能接受血清素这种神经传导物质的受器,因此眼眶前额叶皮质与颞叶皮质的神经活动相对来说较不活跃。32
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扩大了我们对同理心回路的理解。他们发现大脑核心区域紧密关联着认知或视角转换的同理心,而认知同理心会刺激后扣带/前楔叶区域以及右方的颞顶叶交界处使其活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想到自己有根指头被门夹到时,我们大脑的特定区域就会活化。但是,当我们想到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同样的痛觉处理区域也会活化,其他的认知同理心热点被开启了。根据这个研究,面对我们自身的疼痛与其他人的疼痛,我们大脑的反应方式显示“同理心不牵涉自我与他人的完全融合”,而且同理心“使我们区别对他人的同理心回应和对我们自身疼痛的回应”。33
既是神经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的保罗·扎克进一步充实这项说法。他的研究显示,催产素(母亲在哺乳时会分泌这种激素,但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男性身上)可以产生同理心的行动。催产素以其产生的社会效果著称。根据研究显示,终身维持同一伴侣的草原田鼠,在交配时产生的催产素要比其他不终身维持同一伴侣的田鼠来得多;阻断草原田鼠催产素的分泌,将使它们停止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就人类来说,在特定的状况下,例如看到有人痛苦,此时会触发大脑分泌催产素,以及其他的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与多巴胺,促使我们进行社会投入。扎克把这种现象称为“人类催产素促成的同理心”(Human Oxytocin Mediated Empathy, HOME)回路。巨大的压力会阻断催产素分泌,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扎克认为,因为“要是我们自己都处于危难之中,怎么可能还将时间与资源用来帮助别人”。但在一般的状况下,“催产素可以产生同理心,促使我们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缺少催产素的人,较为自私自利,而且较无同理心。虽然催产素与同理心看似紧密关联,但有些科学家强调,两者间的关系是因环境与人而异,因此不要以为只要对着刻薄的上司喷几剂催产素就能马上让他变成富有同理心之人。34
那么,这些研究究竟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大脑内部产生同理心的复杂过程。一些现象,例如镜像神经元,只是广大“同理心回路”的一环,要联结其他人的心智,光凭镜像神经元是不够的。神经科学出现了明显的进展:在两个世代之前,我们还无法想象能把主导同理心的大脑特定部位标示出来。然而即使是现象,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才能了解同理心的运转,以及同理心与日常行为的关系。35拥有脑部扫描机器的我们,就像17世纪的天文学家一样,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望远镜看见新的星球,但无法完全了解这些星球的质地,或者这些星球为什么及如何运动。相信日后我们对有同理心之人会有更重大的发现。
英文共同题名: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作者: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主编;张宏杰,赵聪敏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简介: 《剑桥美国文学史》对涉及美国文学所有分支里新兴的和业已确立的 种种趋势的广泛范围进行了探讨,并且涵盖了一些学者和批评家的论述。 正是在这些学者及批评家的努力下,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文学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者的作品集30年美国文学批评之大 成,既代表了世代学术成就之间的分歧,也代表了学术成就之间的连续性 。鸿篇巨制的叙述文字使本书与以前的版本所能做到的相比,其对美国文 学史的探讨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磅礴的气势。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批评 的声音虽然构成了这些叙述文字的背景,但这种声音也和当代文学研究的 兴趣多样性特点并驾齐驱。 《剑桥美国文学史》对美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进行了广泛地跨 学科描述。美国文学资料得以拓展的部分原因是以往被忽略的文本最近被 发掘出来,另一个原因是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方法的数量和种类的急剧 增加。《剑桥美国文学史》里所体现的多层面学术研究和批评研究探索的 就是这些多重性——社会、文化、理智和审美的多重性——并展示了文学 研究领域中一个比先前的叙述更加丰富的权威观念。 第六卷文学史探究了现代主义在美国非同寻常的萌芽和繁荣。戴维· 明特描述了从抒情年代到一战、从战后迷惘幻灭的一代到因经济陷入大萧 条的泥潭而使左翼势力得以巩固的这一阶段的美国现代小说文化史。他涉 猎的范围包括亨利·亚当斯和后来的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以及斯泰因、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现代主义者的经典作品。拉菲娅·扎法尔 则讲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故事,详述了佐拉·尼尔·赫斯顿、W.E.B.杜 波伊斯、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内勒·拉森、理查德·赖特等几位先 驱者的艺术成就。她向我们展示,非裔美国人文艺复兴的创造力和政治影 响力不仅构成了美国文学现代主义的巨大成就之一,而且带来了现代美国 彻底的社会和政治转变。维尔纳·索洛斯把他的叙述放在一个国际化的大 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现代主义缓慢的、勉强的但最终欣 然接受,以及伴随而来的非盎格鲁——撒克逊移民在美国同化的故事。他 对正规文本以及通俗杂志和迄今为止无人知道的移民作品进行了同样的研 究。本卷文学史覆盖了20世纪前半叶散文写作的整个范畴。在对文本与语 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关注方面,三位作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 一个文学史范本。
作者: 冯逸明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年1月
简介:切尔西,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名字,却有着泾渭分明的铁血精神。本书通过甄选的珍稀经典图片和史诗般的解读,作者用细腻、精妙的笔触勾勒出切尔西从1905-2016年,110年豪门的进化史。突显了蓝色军队的原本风貌,窥探了蓝军风格的真实底蕴,以及像穆尼里奥、佐拉、特里、马克莱莱、兰帕德、切赫、德罗巴、法布雷加斯、佩德罗、阿扎尔等,在深邃浓郁的深蓝旗帜下,切尔西蕴育出的一代代性格鲜明的蓝狮巨星。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由铁血与疯狂铸就的蓝狮神话。
作者: 里克·雷曼德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
美国队长全新奇幻纪元由此开始! 野心勃勃的阿尼姆·佐拉,将美国队长困在了一个混乱颠沛,被称为Z 次元的地域里。没有国家、没有同伴,还有什么值得这位自由的哨兵去保护的呢?只有他的仇敌佐拉最在乎的一样东西:佐拉的儿子!史蒂夫救了这个男孩的性命,但是在与野蛮的原始住民弗罗克斯人的对抗中,他能让这孩子活下来吗?这个世界的命运取决于他的胜利。而佐拉在当地生物身上做的实验催生出了一种可怕的新敌人,Z 次元的奇诡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100 Italian Architects and Their Works
作者: (意)路易吉·戈佐拉(Luigi Gazzola)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简介: 《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介绍了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建筑文化对世界建筑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本作品集把近十几年来完成的最有意义的建筑作品作了一个最简明的描述,目的在于揭示世界当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意大利当代建筑文化的独创贡献令人兴奋不己,反映了欧洲建筑新的发展趋势。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ity walls of Nanjing and Rome
作者: 陈薇,(意)路易吉·戈佐拉(Luigi Gazzola)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汉英对照)》是一部用中英双语对中国和西方两个著名历史城市之城墙进行比较的专著。虽然研究对象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但专著并未采用分离的比较方式,从结果中图解和剖析它们的不同,而是试图揭开这两个具有中西方古典文明代表意义的城墙存有差异的形成过程。全书形神兼备地研究了两个城市城墙的历史演变,城墙、景观与城市肌理,城墙修复,城墙规划,城墙与都市计划。这种对历史和当代的同等关注,对宏观和微观的双重把握,对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关联重视,或许是打通认识中西方城市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在结语中,作者对于两个历史城市城墙的同质和异构进行了总结概括和深入挖掘。全书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双语比对,研究对象在篇章结构中既平行又交织,是一次展开中西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比较的尝试和创新之作,为中外广大读者提供了认知中西方建筑历史、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的窗口和交流平台。
作者: [邓友梅著];燕之编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至今共有97位作家荣获此奖,但还没有一位中国人。 今天,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研究促进会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选取了最有实力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精选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具畅销性的作品献给中国的读者朋友。 本大系不唯流派,亦不薄流派、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的整体性,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依据,以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为基础。让作者的灵魂、时代的灵魂出窍。让您感受到神游万仞、包容天地的元穷作品魅力! 赠送世界名著双王子百部光盘目录 《世界流行小说大满贯》 流行世界的45部文学佳作 首次结集登陆中国 引邻中国读书文化新潮流 1.《香烟》 (美) 理查德·克莱恩 2.《金钱哲学》 (美) 叶维尼·凯 3.《相约星期二》 (美) 米奇·阿尔博姆 4.《闯入黑社会》 (美) 约翰·道格拉斯 5.《心灵鸡汤》 (美) 杰克·坎菲尔 6.《圈套》 (美) 保尔·埃德曼 7.《复活的奥菲娅》 (美) 玛利·皮福 8.《婚不由已》 (美) 安妮特·布奥德克 9.《我爱第三者》 (美) 玫莉·简恩 10.《我爱你清白》 (美) 瑞贝卡·翁特斯 11.《他需她要》 (美) 小威勒·哈里 12.《男性的自白》 (美) 马克·贝克 13.《易位》 (美) 奥莉维娅·哥尔德期密斯 14.《豪门春秋》 (美) 伊迪丝·华顿 15.《性疫苗之乱》 (美) 安德鲁·斯坦维 16.《嫉 妒》 (英) D.H.荣伦斯 17.《有求必应》 (英) 彼得·梅尔 18.《麦田里的守望者》 (英) 塞林格 19.《有妇之夫》 (英) 皮尔斯·保罗·里德 20.《智者谐话》 (英) 哲罗姆 21.《人的境遇》 (法) 马尔罗 22.《红灯区的国王》 (法) 威德尔 埃彭多夫 23.《大家族》 (法) 莫里斯·德吕翁 24.《大秘密》 (法) 勒内·巴尔雅韦尔 25.《非常关系》 (法) 克里斯蒂娜·安戈 26.《初渡爱河》 (法) 安德烈·马金 27.《裸体卧像》 (法) 达恩·弗兰克 28.《我,奴隶和情人》 (法) 雅恩·安德烈亚 29.《蠢事》 (法) 雅克·洛朗 30.《女宾》 (法) 西蒙娜·波伏娃 31.《盗美贼》 (法) 帕斯卡尔·布吕克内 32.《遛鸟女》 (法) 迪迪埃·德库安 33.《他人的血》 (法) 西蒙娜·彼伏娃 34.《七日谈》 (法) 玛格利特·德·那伐尔 35.《暴发户秘史》 (德) 亨利希·曼 36.《先报复,后娱乐》 (德) 艾娃·海勒 37.《床上的谎言》 (德) 佳比·豪普特曼 38.《可亲的恶魔》 (日) 星新一 39.《智慧书》 (西班牙) 巴尔塔莎·葛拉特曼 40.《第三谎言》 (瑞士) 雅哥塔·克里斯多夫 41.《尘缘未了》 (韩国) 金珠玉 42.《撞上门的女人》 (爱尔兰) 罗迪·道伊尔 43.《土地和情欲》 (斯洛文尼亚) 伊凡·彼得里奇 44.《情爱笔记》 (秘鲁) 巴尔加斯略萨 45.《女医生日记》 (香港) 赖研彤 《世界经典名著书堂》 精选世界文学殿堂里的 上乘之作出55部荣誉奉献 46.《老人与海》 (美) 海明威 47.《嘉丽妹妹》 (美) 德莱塞 48.《乱世佳人》 (美) 米切尔 49.《阿甘正传》 (美) 温斯顿·格卢姆 50.《教父》 (美) 马里奥·普佐 51.《末代教父》 (美) 巴里奥·普佐 52.《泰坦尼克号》 (美) 威廉.荷塞德斯 53.《巴顿将军》 (美) 拉迪斯·拉斯法戈 54.《魂断蓝桥》 (美) 罗伯特·斯尔伍德 55.《飞越疯人院》 (美) 凯西 56.《与狼共舞》 (美) 凯文·科思特纳 57.《沉默的羔羊》 (美) 汤玛士·哈里斯 58.《自卑与超越》 (美) 阿德勒 59.《罗密欧与朱丽叶》(英) 莎士比亚 60.《威尼斯商人》 (英) 莎士比亚 61.《哈姆雷特》 (英) 莎士比亚 62.《莎士比亚全集》 (英) 莎士比亚 63.《苔丝》 (英) 托马斯·哈代 64.《格列佛游记》 (英) 斯威夫特 65.《简·爱》 (英) 夏洛蒂·勃朗特 66.《傲慢与偏见》 (英) 简·奥斯丁 67.《匹克威克外传》 (英) 狄更斯 68.《蝴蝶梦》 (英) 达夫尼·杜穆里埃 69.《乌托邦》 (英) 莫尔 70.《政府论》 (英) 洛克 71.《人口论》 (英) 马尔萨斯 72.《儿子与情人》 (英) 荣伦斯 73.《娜娜》 (法) 佐拉 74.《三个火枪手》 (法) 大仲马 75.《基督山伯爵》 (法) 大仲马 76.《茶花女》 (法) 小仲马 77.《红与黑》 (法) 司汤达 78.《巴黎圣母院》 (法) 雨果 79.《悲惨世界》 (法) 雨果 80.《九三年》 (法) 巴尔扎克 81.《高老头》 (法) 巴尔扎克 82.《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 83.《名人传》 (法) 罗曼·罗兰 84.《上尉的女儿》 (俄) 普希金 85.《普希金诗选》 (俄) 普希金 86.《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 87.《复活》 (俄) 托尔斯泰 88.《战争与和平》 (俄) 托尔斯泰 89.《安娜·卡列尼娜》 (俄) 托尔斯泰 90.《罪与罚》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91.《英国病人》 (加) 迈克尔·翁达吉 92.《大饭店》 (加) 海雷 93.《野战排》 (加) 艾·戴尔 94.《童年》 (苏) 高尔基 9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96.《歌德谈话录》 (德) 歌德 97.《西线无故事》 (德) 雷马克 98.《堂诘诃德》 (西班牙) 塞万提斯 99.《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 佚名 100.《摩奴法典》 (印度) 佚名
简介: 《天鹅湖》、《睡美人》、《魔笛》,《唐璜》、《卡门》、《特洛伊人》、《阿 依达》、《托斯卡》等二十余部名作经典,科林·戴维斯、马泽尔、穆蒂、哈农库特、 马克拉斯、巴托莉、冯·奥特、何塞·库拉、杜普蕾、帕尔曼、巴伦博伊姆、皮亚佐拉 、梅塔、祖克曼等近百位名家献演。BBC以英国广播电视第一媒体的优势,占尽欧洲古典 音乐资源的先机。本片遴选近年BBC古典音乐节目中最精彩、经典与震撼的瞬间,无论音 乐会、歌剧、芭蕾或年度盛典,悉数纳入,并以高清晰的画面效果再现。该DVD是爱乐人 士领略古典音乐美妙瞬间的典藏版本与测试发烧音视频设备的首选大碟。
作者: (美)佐拉·尼尔·赫斯顿著(Zora Neale Hurston)
简介: 《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从始至终流淌诗意的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内心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小说描写了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珍妮的一生。珍妮向往幸福的爱情,像一棵开花的梨树,她期待着能有亲吻自己的蜜蜂。她先是被迫嫁给了有六十英亩田产的中年黑人洛根,后又跟随黑人小伙子乔·斯塔克斯到一个建设中的黑人小城去开创新的生活。珍妮不愿只是作为宠物被供养玩赏,不愿坐在空空如也的高椅子上无所事事,在乔死后,又跟随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既无钱又无地位的黑人青年甜点心到佛罗里达去做季节工。他们一起享受着共同劳动的乐趣和黑人季节工群体中丰富生动的诗舞传统。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甜点心为救珍妮而被疯狗咬伤,得了恐水病。他在神志不清中向珍妮开枪,珍妮被迫自卫还击。最后白人陪审团判决珍妮无罪。自70年代以来,本书已成为美国大学中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研究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必读书。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活克将赫斯顿视为自己的文学之母,亲手为这位"南方的天才"竖了一块墓碑,并且说道:“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为重要的书了。”
作者: (美)马友友大提琴演奏
简介: “我理想中的音乐厅应该在演奏台和观众席之间不设界限,这样音乐厅的气氛会更加亲切。”这一愿望表明这个艺术家将音乐单纯地视作一种和人们沟通的理想方式。任何听过他现场演奏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的人都知道,从第一个音符开始,马友友就能用他那不凡的魅力和高超的技巧与听众进行视觉和听觉的交流。 马友友,这个有着中国血统在巴黎出生的美国人能够超越音乐的界限,在古典与爵士之间轻松驾驭一切。他总是和最最优秀的演奏家一起演奏,并已录制了大提琴协奏曲的全部主要曲目,专辑总数达90张之多。马友友同样是室内乐的热情诠释者。伊扎克·帕尔曼、吉顿o克莱默、伊曼纽尔·艾克斯和艾萨克·斯特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他的密友。除了参与这些大师“峰会”,马友友还经常超越既定演奏曲目的范围,尝试各种音乐创新。凭借饱满的音色和华丽的运弓技巧,为约翰·威廉姆斯、埃尼奥·莫里康内录制了电影配乐,并与早期音乐专家唐·库普曼联手修复巴赫和维瓦尔第的原声;他与阿根廷探戈之王阿斯特·皮亚佐拉见面;前往富庶之乡那什维尔;和温顿·马沙利斯、戴夫·布鲁贝克,特别是声音特技大师鲍比·麦菲林这样的大师在一起工作。他和鲍比演奏的二重奏甚至登上了1992年全美古典音乐排行榜的第一的位置。1998年至今,他一直从事着一件众多人参与的令人注目的工作“传奇丝路之旅”,他和一些音乐家、艺术家、民族音乐学家一起从地中海东部出发一直到中国,为了复兴丝绸之路上的古代音乐而努力。 运动而非停滞,充满好奇而非循规蹈矩,这就是这个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的品质和特点。他相信“不仅表达喜悦的方式有很多,铸就和平的方式也有很多”。马友友因致力于世界和平进程的模范行为而被赠予了许多终极荣誉。2006年,他被联合国授予了“和平大使”最高荣誉奖项。这自然不是这位大提琴家所获得的唯一奖项,他已经获得了不下15项格莱美大奖,并拥有多项荣誉博士学位。 如果说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委员会决定要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一名音乐家的话,那么的的确确只能有一名候选人:他就是马友友。
作者: 里克·雷曼德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
这一天一切都改变了。这就是史蒂夫·罗杰斯终局的开端。 神盾局一直都隐藏了许多秘密。然而,当这些秘密落入世界上最致命的敌人之手时,又会发生些什么?负武器计划已经重开,神盾局妥协了,而玛丽亚·希尔则再次隐瞒了事实。队长是否能依靠犯罪头子阿尼姆·佐拉的女儿杰特·布莱?她是否会舍弃她父亲的教导,转而向队长提供帮助?还有谁是队长可以信任的吗?在神秘而强大的“铁钉”对神盾局展开的灭杀之下,民主摇摇欲坠;而队长即使倾尽所有的怒火,也无法挽回逝者的生命。在队长脆弱的精神濒临崩溃之际,思维气泡博士的幻象则准备将他从崩溃的边缘推落下去。在与“铁钉”交手的时,美国队长成了自由祭坛上的最后的牺牲品——同时他还虚弱不堪了!
Attack proof:the ultimate guide to personal protection
作者: (美)约翰·帕金斯,(美)艾尔·瑞登豪尔,(美)马特·考夫斯基编著;陈国荣译
简介: 《自卫术》的方法论是在大量现实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它并不需要系带子、参加比赛、划分级别,或者保留那些不再反映它们原始形态的传统。其创作者约翰·帕金斯是一名退休的纽约警察侦探和凶杀案现场的暴力动力学专家,他的调查实验为彼得·迪佛莱斯特博士(约翰·杰伊刑法学院辩论专业的负责人)和彼得‘彼佐拉博士(扬克斯市,纽约犯罪研究室研究员)提供了数千份血迹样品的实验分析。对于涉及极端暴力事件的各个方面,帕金斯的分析是具有权威性的,这些实验显示了帕金斯战斗到死也不能“倒下去”的观点。
简介:3浪漫主义 1明暗之间 罗西尼就像晴朗天空中的一道闪电,或者昏暗天空中流星划过的一线亮光。在当时的那波里音乐界中,音乐之王的位置仍无人占据。莫扎特英年早逝,仍未有人能够填补这位伟人去世后留下的空白。此时,罗西尼在意大利和国外都有不少的歌剧作品上演,他一出现,歌剧爱好者们就齐声高呼:他就是期望已久的帕伊希耶罗和齐玛罗萨的继承人,是他创新了意大利赞歌,正是他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是一个伟人位置的空白,一个很快就会被二流音乐家占据的空白,尼古拉。曼弗罗切未能实现填补这一空白的诺言,在刚刚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跨世纪的20年就像蒙特威尔迪的去世与斯卡拉蒂的出世之间的40年一样,群雄逐鹿。整个18世纪是歌剧的共和时代,像佩尔格莱西·皮契尼和特拉艾塔等名人从未专横垄断过歌剧界。现在,歌剧共和的形式仍然存在,但已不很平静,几乎是在等待不由自主的,但又令人害怕的专制君主的诞生。尼古拉·金加莱利①、皮耶特罗·杰内拉利②、斯特法诺·帕维西③、维琴佐·普契塔和维琴佐·拉维涅④等都在勤奋地工作,特别是在喜歌剧领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瓦伦狄诺·费奥拉瓦迪⑤的滑稽剧《乡村歌女》,直到30年代仍被人们所喜爱。移居到贝尔加莫的巴伐里亚人乔瓦尼·西蒙·梅尔⑥的许多作品在几十年内广为传播。费尔迪南多·帕尔⑦的作品《卡米拉》和《阿涅塞》获得很大成功,经久不衰。他的这两部作品常常被定义为半严肃和诙谐的严肃风格。当法国军队踏遍意大利半岛,并在这里建立政府,激发艺术家创作热情的时候,一种新生事物出现在意大利歌剧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歌剧风格的第三次浪潮,即半严肃风格。当时这种风格并不是很有活力,只是在皮契尼的作品《好心的女佣》和帕伊希耶罗的《妮娜》中有所预示。在《妮娜》剧本中,作者将相爱的丈夫和妻子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的波折搬上舞台,波折是由爱挑衅和受固执的情感操纵的乡绅引起的,最后仍是大团圆的结局。故事情节中总是不时地插入仆人、管家或家庭教师一类的滑稽角色的表演,因而显得有些零乱。在法国,长时间以来就在实践所谓的救场喜剧,救场喜剧总能够解开剧本情节中的结。无论是凯鲁比尼还是梅尔都曾为艾丽莎和罗多伊斯卡等典型人物的故事谱曲。可以看出,意大利歌剧已在高卢(法国)开花结果了。 更有甚者,人们直接称梅尔的《艾丽莎》为“情感剧”。罗西尼也在他的半严肃风格作品《贼鹊》中,加入了具有忧伤色彩的二重唱;“啊!为了我的回忆”,这不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情感;而贝里尼在他的《梦游女》中,使阿米娜为“凋谢”的花朵而哭泣,这才是完全浪漫主义的情感。事实上,正当贝里尼和多尼采迪达到其艺术顶峰的时候,半严肃歌剧气势减弱了。从贝里尼的作品中诞生了意大利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也许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含而不露的,但却是深刻的。罗西尼的作品《坦克雷迪》中监狱的场景也发出了忧虑的信息。罗西尼出生在莫扎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20岁时创作的作品被人们认为是新的严肃歌剧,一种已远离古代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严肃歌剧。总之,严肃浪漫主义有可能来自于滑稽古典主义,来自于一种滑稽与热情的整体。当罗西尼自称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位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很快就握笔耕耘,在20和30年代创作出了他们富有成就的作品。卡尔罗·科齐亚①的《圭萨的卡特琳娜》、朱塞佩·佩尔西亚尼①的《卡斯特罗的伊涅斯》和皮耶特罗·安东尼奥·库波拉②的新作《疯狂之爱》等正是在贝里尼短暂的浪漫主义昌盛时期创作的。总之,浪漫主义来自国外。即使说其中有法国人的中介作用,但却没有包含拿破仑的色彩。 2浪漫主义的黎明 浪漫主义确实来自外国。启蒙主义不只是一种艺术和创造性的运动,而且还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的运动。因而,意大利音乐能够摆脱悲伤的气氛。处于霸主地位的意大利在为欧洲贡献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比特拉克和麦里诺、音乐剧和音乐会之后,也能够站在一边,看着、等着他人的邀请。其实,这个时候在其他地方的哲学家们正开展着有关音乐的争论,沃尔夫冈·歌德正在度过他的成熟期和晚年,在不远的地方则居住着音乐的激进革命者贝多芬。浪漫主义正是从德国辐射到欧洲其他各地,先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后是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以至于当它准备普照意大利和法国的时候,已经耗尽了它初期的激情。当奧古斯都·维尔海姆·施莱格尔③意义非凡的《悲剧文学课程》意大利语版本出版的时候,正是罗西尼走红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一年,1798年,浪漫主义在柏林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得到了全面解释,并且使用了浪漫主义这个新名词。此时的那波里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使用方言,还在简单地准备庆祝前面提到的费奧拉瓦迪的杰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音乐浪漫主义在意大利扎根很慢、很零碎而且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在这里,简朴的半严肃歌剧也可能尽了它的职责,罗西尼的许多作品已染上了这种新的色彩。柏辽兹认为,法国也有罗西尼的痕迹,罗西尼本人曾在那里活跃了许多年。但在罗西尼之前,法国还有斯蓬蒂尼。 斯蓬蒂尼是一位辛勤的职业收集家,也许最好说他是精明的时间利用者。斯蓬蒂尼是马尔凯人,求学于那波里。他在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前夕来到巴黎。这位法国皇帝在失去帕伊希耶罗的优美乐曲后,喜欢上了斯蓬蒂尼的这种形式,并在1807年,上演了他一部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名为《贞女》的悲歌剧。剧中充满了带有混合音色色彩的凯旋乐乐谱,混合音乐具有不容置疑的浪漫主义味道。当斯蓬蒂尼准备另一部悲剧《费尔南多·科尔特斯》的时候,皇帝几乎也是同时喜欢上了这部以征服墨西哥这样一个民间主题为内容的歌剧,因为其中隐含着他最近对西班牙非和平式的征服。在拿破仑垮台后,斯蓬蒂尼为了抵制波旁王朝的复辟,他来到柏林,担任负责演出的总经理。最后回到意大利,在威尔第创作《弄臣》那年去世。斯蓬蒂尼的歌剧是一种反应敏锐的歌剧,尽管有管弦乐器的生动运用和对中世纪题材的激情发挥,但由于他的歌剧严肃且缺乏柔情,还不能称作浪漫主义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法国歌剧除成熟的凯鲁比尼之外,还寄希望于让·弗朗索瓦·鲁修尔①浪漫主义的“庄严伟大”和约瑟夫·梅于尔②的喜剧和悲剧的兼收并蓄。 ……
作者: (英)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著;杨佩桦,聂清风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简介: 霍华德·贝尔西是移居美国的英国人,在惠灵顿大学执教,是研究伦勃朗的专家,可他的事业陷入了泥沼。一直没完成自己的研究著作。他的妻子姬姬是个美国黑人,热情而充满活力。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杰尔姆、二女儿佐拉和小儿子利瓦伊。在这个家里没有秘密,什么话题都可以一起讨论,三个孩子也在各自追寻指引他们生活道路的理想和责任。 而基普斯一家则完全不同,他们家非常富裕,父亲蒙蒂·基普斯也是研究伦勃朗的专家,是霍华德学术上的死敌。同时他是个绝对保守的基督教徒,他的妻子几乎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儿子仿佛是父亲的克隆,女儿维多利亚表面上美丽聪明,实际上却有她父母完全想象不到的另一面。 霍华德的婚外情招致了不幸。他那敏感的大儿子杰尔姆躲到英国,在被基普斯一家人接待的夏天里,他爱上了维多利亚。这段短暂的罗曼史产生了深远的后果,把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带进了彼此的生活。姬姬和基普斯太太之间培养出深厚的友情;霍华德和蒙蒂则在文化论争的各个方面继续针锋相对;杰尔姆逐渐摆脱了年少冲动的想法,步上了正轨;利瓦伊突然关心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海地非法移民。而与此同时,鲁莽的佐拉把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从大街上带到了大学校园,她决心把他带入黑人中产阶级的圈子。 扎迪·史密斯的这部小说以大西洋两岸为背景,对婚姻中面临的冲突、家庭生活的现实面、人性的灰色与矛盾提出了许多不一样的见解,坦诚地审视了人们的自我欺骗,既妙趣横生又入木三分。
Detective stories of the western classics
作者: 余无夜主编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简介:《西方经典科幻故事》内容简介:在西方不乏众多的大文豪也加入到通俗故事的创作队伍中来,如威廉·雅各布、亨利·詹姆斯、霍桑、埃米利·佐拉、查尔兹·狄更斯、亚历山大、普希金、希区柯克、亨利·伍德夫人、丹尼尔·笛福、玛丽·雪莱等,他们的进入加速了通俗故事的发展和成熟,提升了通俗故事的格调和品位。 为了满足国内故事爱好者不餍足的胃口,我们特编译了本套丛书——《西方经典故事精选》丛书。该套丛书是西方短篇通俗故事的精选集,根据通俗故事的四大主要类型,丛书共分《西方经典灵异故事》、《西方经典悬念故事》、《西方经典科幻故事》和《西方经典侦探故事》四册。主要以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英、美、俄、法、德等作家的优秀通俗小说为蓝本,经过编译、加工而成。基本上收集的都是西方通俗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跟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该套丛书具有鲜明特色:首先,故事选取的都是短篇故事,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阅读习惯;其次,故事选取突出恐怖性、悬念性、惊险性,只选取可读性高、悬念性强的作品;再次,由国内知名文学社团——最恐门悬恐原创社成员执笔,对原著内容累赘冗长,文字晦涩繁琐的地方,都经过了深入加工,力争使之通俗易懂,并有效保证了故事的质量。 综观《西方经典科幻故事》,不仅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收藏及研究价值,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高品质休闲读物。
Folkloric representations in the fiction of Zora Neale Hurston
作者: 张玉红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内容简介:说起自己的学术之路,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是虞老师给了我继续深造的机会,给了我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舞台,也是虞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为迷茫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4.年的那个春天,白玉兰盛开的季节,我平生第一次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去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第一次见到虞老师就被他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话语深深打动。在为数众多的考生中,我是幸运的。2004年的那个秋天,桂花飘香的季节,我满怀希望地走进了上外美丽宁静的校园。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重回求学生涯的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虞老师的博学多识、循循善诱如润物的春雨,滋润着我不断地成长。
作者: 里克·雷曼德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
史蒂夫·罗杰斯已死!佐兰迪亚队长万岁! 美国队长在Z 次元的不毛之地徘徊逃亡了十二年,他与威胁要剥离自己人性的佐拉病毒抗争着,还抚养着一个他视如己出的男孩。当队长成为当地原住民弗罗克斯人仅存的希望时,这位自由的哨兵向存在于Z 次元中的、神一般的压迫者——阿尼姆·佐拉——发起了抗击。这位没有国籍的战士,发动了一场一个人的圣战,来阻止佐拉的意识在Z 次元和现实世界中传播。美国队长能否在这场发生在蛮荒国度的奇诡战争中力挽狂?在与扭曲的、野蛮的变异者——佐拉创造出来的超级士兵——展开激战时,史蒂夫·罗杰斯与死亡擦肩而;而当他为逃离Z 次元付出致命代价时,他做出了此生中最艰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