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2 项 “佚名撰”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倪俊明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是《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三十二种,其中稿抄本十六种,具有很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前言 方志是以一定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單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自然現象和自然資源的綜合性著述,它分門別類,貫通古今,其存史、致用的價值久為人們所認知。廣東的方志可溯源到東漢時期番禺人楊孚所撰的《異物志》(又名《南裔異物志》),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記述嶺南風土物產的志書。其後自吳晉南朝,迄明清民國的的兩千年間,廣東產生了相當多的志書。據李默《廣東方志考略》統計,歷史上廣東舊方志共有861種,今天尚存的有431種。其統計尚未包括鄉土志等,否則,數量更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了現存447種廣東舊方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986年編著的《館藏廣東地方誌目錄》收錄達520種之多(含鄉土志、山水志、名勝志、寺廟志、圖志等)。廣東現存最早的方志為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宋元以前已佚散的舊志,今天只能在《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禦覽》、《初學記》、《永樂大典》等類書及學者們所輯的一些輯佚書中見其枝葉了。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東提學使沈曾桐奏請,於前兩廣總督張之洞開辦的廣雅書局內設立廣雅書局藏書樓,1912年改為廣東圖書館,此即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淵源所自。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歷經數番析合,現已成為一所藏書總量達500多萬冊的現代圖書館。其中線裝古籍4萬餘種47萬冊;全國地方誌(外省)3萬餘冊;金石拓片3萬餘冊(件);新舊廣東地方文獻9萬余種40余萬冊。 地方誌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典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地方誌尤其是廣東方志的收藏是該館的優良傳統。廣東省圖書館初始藏書為廣雅書局藏書樓舊藏,民國初年,該館收得原廣雅書院冠冕樓藏書一部分,並由省公署民政廳、教育廳拔送廣東各府州縣誌全份。1921年,又得梁鼎芬後人捐葵霜閣藏書,藏書以叢書及方志、詩文集為著。經過近二十餘年的搜集,該館收集的各省新舊通志業已完備。據1931年《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當時廣東省立圖書館館藏書籍以“地志為最多,共7000餘冊,各省通志俱購置完備”。1934年,省立圖書館被撤並,部分貴重圖籍歸存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據1936年任館長的羅香林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方志目錄》記載,當時已收錄方志1000餘部,其數量在南中國首屈一指。1938年,廣州淪陷,有關圖籍受到嚴重破壞。1941 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韶關複館,在杜定友館長的領導下,大力搜集廣東地方文獻。地方誌方面,1945年,僅得廣東26個縣份的縣誌,至1946年,已收得 88縣份的縣誌,僅5縣份縣誌未入藏。當時省圖廣東方志有通志1種,府志12種,州縣誌134種,並有多種鄉土志。1949年,省館接收廣東文獻館圖籍,得地方誌69種,絕大部分為廣東方志。建國初,省館在全省各地徵集了大量的圖籍文獻,館藏日富。1955年,省館與廣州市中山圖書館合併,原先分存兩館的圖籍包括地方誌始合而為一。至1957年,廣東地方誌已收藏至315種,廣東97縣中,除防城(今屬廣西),白沙,樂東,保亭(三縣今均屬海南省)4縣本無縣誌,其餘各縣縣誌均有收藏。經過數代圖書館館員的苦心經營,目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共收藏新舊方志近萬餘種(含各種專業志),其中1949年前的舊方志2100餘種,以《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的現存全國舊方志數量8200餘種相較,約占四分之一。計省(通)志58種,府志158種,州縣廳志 1750種,各鄉土志、島嶼志等178種,其中廣東省內舊方志392種。數十年來,承惠社會各界慷慨捐贈(如1954年,黃蔭普先生贈書數千種,其中廣東方志67種),及通過購買、交換、複製、縮微等方法徵集廣東舊方志,見諸《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而本館以前缺藏的廣東舊志現在絕大部分已補充入藏。 現從館藏方志中挑選32種舊方志匯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其中廣東方志26種,省外方志6種。以版本而言,清刻本10種,清及民國間稿(鈔)本16種,民國間油印本、鉛印本各3種,內有12種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僅藏,史料價值自不待言。編者給每種方志均撰寫了提要,以資讀者參考。 [民國]續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朱慶瀾修,梁鼎芬纂。民國五年(1916)修,廣東通志局稿本。慶瀾,字子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歷任四川副都督,黑龍江督署參謀長、民政長、巡按使,廣東省長,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別區行政長官,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等。鼎芬,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進士,歷任知州、知府,累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著有《節庵先生遺詩》等。是志民國五年始修,旋因政局動盪而終止。敍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二年(1910)。殘存稿本內容依次為:序、職名表、訓典、晷度表,山川略(廣州府)、兵制(附營汛、兵餉、馬政)、前事略(番禺縣)、人物志(廣州府、韶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瓊州府、嘉應州)、廣東儒林、藝文志(史部書目)、雜錄(廣州府)。該稿以人物、訓典為主,各占全書的十分之六和十分之二。人物志資料多據舊府、州、縣志,兼錄採訪冊及粵人文集等,內除古代人物外,收入鄧世昌、馮子材、黃遵憲等一批近代以來著名粵人傳稿,為首錄資料。訓典則收集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粵省官吏向清廷的上諭、奏摺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廣東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頗具史料價值。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鄒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稿本。魯,字海濱,號澄廬主人,廣東大埔人,同盟會會員,歷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廣東通志館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等,著有《回顧錄》、《鄒魯文存》等。廷敬,字丹銘,號止齋,大埔人,曾任惠潮嘉師範學校校長、廣東通志館主任兼總纂等,著有《補讀書樓文集》、《經史金文證補》等。民國二十年(1931)始修,二十四年結束,大部分為調查採訪冊和初輯資料冊。記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民國二十三年。分訓典、山川略、地質概要、兵要地理、堡寨、墟市、村制、醫院、寺觀、災變、警政、物產、稅收、沙田、鹽法、公債、兵制、外交志、公路、航政、郵政、前事略、大事記、藝文略、金石略、集古略、列傳、雜錄等二十八門。其體例和篇目已具有現代志書的雛型。其內容銜接《[道光]廣東通志》,保存大量清代和民國的史料,不少門目均為初錄資料,尤具參考價值。如醫院門,詳記近代以來廣州博濟醫院,國立中山大學第一、第二醫院,廣州市市立醫院,柔濟醫院,私立廣東光華醫院等十二家大醫院的歷史沿革、機構設置和業務概況。物產門介紹近代以來廣東大米、小麥、黃豆、花生、番薯、蔬菜、水果、蠶絲、茶葉等的生產和進出口情況,並附有統計圖表。鹽法門記載了廣東鹽業的歷史沿革、生產分佈,並收錄大量法規、章程和統計資料。外交門則反映了近代廣東對外貿易之緣起,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時期之中外關係以及有關廣東華僑、租界和外僑等概況。列傳除收錄丁日昌、宋湘、何如璋、張蔭桓、黃遵憲、朱次琦、簡朝亮、陳澧、張維屏等社會名流的傳記外,還介紹了朱執信、鄭士良、鄧蔭南、鄧子瑜等一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蹟。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仁化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稿本。據是志序該志由縣學堂堂員一人主稿,二人分謄。乃奉命編鄉土志,旨在啟蒙教化。遵頒行例目之門類,按教科書形式分課敍述,共五十四課,包括地理、建置、興利、除害、剿匪降寇等內容。每課均在一百字左右,簡短明瞭。是志以舊志為底本,據實錄入,內容簡略,考證從疏,史料價值不大,僅供學堂教學參考。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連山鄉土志 (清)盧澤潤撰。清光緒年間抄本。澤潤,廣東連山人。清光緒年間撰。記事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分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等十五門。兵事門有太平軍和紅巾軍在連山活動的記載。人物及地理方面資料稍詳。其餘均較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連縣志七卷 韓建勳、伍岳嵩修,何詩迪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建勳,民國三十六年(1947)任廣東連縣縣長。嶽嵩、詩迪均廣東連縣人,分任連縣文獻委員會主任,連縣修志館副主任。縣修,始纂於民國三十六年,成書於三十八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大事記、人文、經濟、社會、教育、人物、古物、方言、藝文、金石、技擊等十二門百六目。是志為連縣最詳實的一部縣志。是志因時代演進,增入民國三十八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實,內容增加數倍,綱目凡例,依遵內政部公佈之地方志書纂修辦法訂定,書中多有統計表,如土地、戶口、物產、物業、實業、地質、氣候、交通、賦稅、教育、衛生以及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各種狀況,均分年精確調查,製成統計比較表,尤詳於民國部分。人文門辟瑤務目,詳述該地區瑤排之人口,面積及綏瑤、化瑤等政策,有助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南澳縣志未成稿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潛龍,廣東南澳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縣長。世澤,廣東潮安人,曾任廣東汕頭孔教協會副會長、南澳縣教育科長、南澳縣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民國三十五年始修,次年因經費無著而中輟。敍事至民國三十五年。僅有輿地沿革、職官、文職表、武職表、鄉賢事蹟調查表(一)、事紀(漢至民國)、災祥等的油印稿和手抄稿。鄉賢事蹟調查表中較前志略有增補。事紀中補敘抗日戰爭時期南澳軍民奮起抗日、流亡縣政府在饒平開展瓦解偽軍工作以及接管南澳日偽政權的經過等。因該志距前志僅年餘時間,且為未成稿,故內容頗多因襲前志。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 南海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抄本。是志正文卷數不明,無凡例。內容主要簡介南海山脈、水道、交通(包括鐵路)、物產、商貿情況。刊載“籌弭水災芻議”、整頓惠濟義倉和因水潦邑縣紳士上呈救濟書等,特別是“籌弭水災芻議”一文,分析廣東水系分佈、水文情況,提出治理水災的辦法有急賑、平糶、築秋欄、補助、開河、清沙等。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龍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書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儒林書院,在廣東順德龍江鄉,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正文分輿地、選舉、人物、藝文四門。是志殘缺不全,僅存輿地門一卷,內有述典、山川、橋樑、津渡、古跡、坊表、祠墓、坊里、物產、氏族、編年、冠裳等目,其中之冠裳目仿似方志之名宦體例,記載有部分人物行狀。是志另有清末、民國初年抄本。內容除輿地外,另含選舉、人物、藝文等,記事續至民國十四年(1925)。抄本均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鶴山縣志未成稿十八篇 宋森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稿本。森(1877—1952),字木林,廣東鶴山人,畢業於清末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歷任教員、校長、教育局長。是志始修於民國二十四年(193 5),推宋森為文獻委員會主席,後因抗戰事起,修志中止。民國三十三年底又輯存稿,補其未竟,披閱十餘載,1950年稿初成,部分記事至1952年。其體例在繼承前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各地修志的優點,故更顯完備。在內容方面,記載甚詳,確至年月日。紀事篇記載有清末鶴山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史料,如咸豐四年(1854)邑人陳開率領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之經過。又如社會篇分述了本縣百一十三個姓氏族人的源流、遷移、蕃衍情況,頗具價值。書末的文徵,還收入了相當豐富的有關該縣的珍貴文學資料。是志稿分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鶴山縣檔案館,後者為十五卷本。 [宣統] 新寧鄉土地理二卷 (清)雷澤普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澤普,邑人。書成于宣統元年(1909),分二十三章:新甯縣之起源、新甯縣之成立、新寧縣城之建置、廣海衛之建置、赤溪廳之析置、經緯度及分野、氣候、疆域、都界、山嶽、河流、洋海、戶口、田畝、水利、鹹圍、險隘、鐵路、水陸交通之大市場、古跡、風俗、物產和兵防。章下分課。輿圖一幅載正文前。是書乃供該邑小學初級地理課教學之用。清末朝廷興辦新學,所定初等小學章程中以地理一科為最重。此初級地理教科書即以激發學生之愛國愛鄉之心為目的。多本前人成說(以邑志為主,以《大清一統志》、《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和《甯陽雜存》為輔),刪繁就簡,多擇其主要及著名者,以簡略和通俗便於觀覽記憶。各章節後注明參考書。內容側重于自然地理,間亦偶及經濟和政治地理。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等藏本。 [光緒]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緒二十八年(1902)稿本。兆硻,廣東吳川人。私人撰修,成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文分地理、建置、事紀、金石、藝文、列傳六門二十二目,參考《明史》、《茂名縣志》、《吳川縣志》、《高州府志》、《亂離見聞錄》、黃爐《梅菉賦志》等書,存同列異,比類考證,詳於地理、建置的記述,人物列傳從略,金石門吸收大量碑銘資料,涉及清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該志是未成稿,篇目雜亂,修改、圈改之處頗多,現殘存四卷。稿本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電白縣新志稿十卷 邵桐孫等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桐孫,廣東電白人,曾任教廣東國民大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始修,民國三十五年訂正、編次舊稿而成是書。正文分十門四十二目,有天文、土地、人民、政治、經濟、文化、耆舊、年紀、文徵、雜錄等門。是志略古詳今,側重現代,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三年,耆舊則止于清季,職官、選舉從闕。正文前有輿圖,其中之地質圖套色區分邑縣地質變化。部分門類體例從新,如經濟門分農業、林業、工業、商業、漁業、鹽業、物產、交通、建築等目。人民門載戶口統計和民風習俗。耆舊門載各類人物資料。邑鄉賢著述入文徵門,序、記等則入文徵門。是志之載多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惠陽縣志 張友仁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友仁,原名勝初,廣東惠陽人,清末貢生,歷任廣東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縣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著有《惠州西湖志》等。是志殘存十一頁(卷九人物第三至十三頁),原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豐湖月刊》第二期。內載翟彥榮、關可成、任錫休、楊傳芳等三十五名明朝洪武年間至嘉靖年間惠陽籍人士傳略,除王度、姚祥、楊天祥、葉時、葉天佑等傳較為詳盡外,其餘均較簡略,可為研究明朝惠陽地方人物提供線索和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乾隆] 和平縣志八卷 (清)曹鵬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朱超玫、徐潤纂。鵬翊,河南鞏縣人,舉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和平縣知縣。廷芳,廣東和平人,進士,歷任廣東肇慶、南雄府學教授,陝西扶鳳縣知縣。超玫,廣東和平人,舉人,貴州遵義縣知縣。潤,廣東和平縣人,貢生,陽江教諭。乾隆二十八年刻,敍事止於二十七年。正文分十七門八十一目,為圖像、天文、輿地、事紀、建置、學校、秩祀、秩官、宦績、選舉、人物、風俗、物產、田賦、兵防、藝文、外志等門。是志扉頁天頭有“乾隆癸未重補”字樣。全書以雍正王植之邑志為准,中間有一二加增,添入者,是志以新補二字別之,各門目加有超玫按語。是書險要目載有邑宰論邑之險要文。事紀門新補清雍正八年以後邑之紀事。建置門新補邑之建置變化,疆域、公所、監獄等目各有增補。選舉門則新增鄉飲、茂才、冠帶、耆壽各目,人物門增優行、節婦各目。是書藝文門篇幅最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和平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樞,字效愚,廣東興寧人,民國三十年(1941)任和平縣縣長。開蔚,字秀峰,和平人,曆官縣勸學所所長、縣政府秘書。是志由曾樞自民國三十年春倡修,於民國三十一年底編成,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付印。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二十門百一十目。是志為和平縣第七次纂修縣志,體例完備,內容翔實,頗具特色,可謂和平縣志之集大成者。志中較重人物,其職官、選舉和人物約占全書四分之一。職官門將自明嘉靖二年(1523)至民國三十二年和平縣曾設之文武職官一一敘錄,其後,還載王守仁等三十九人的宦跡。選舉門將縣屬自明末至民國的進士、舉人、貢生、例貢、職員、生員、例監、從九、學校畢業、孝廉方正、議員、仕宦、封贈、恩賜、鄉飲等四千餘人詳錄無遺。人物門則按官員、列女、耆壽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傳。對研究和平縣人才地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康熙] 永安縣次志十七卷 (清)張進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進菉,直隸宣府前衛(今屬河北)人,官監生,康熙二十四年(1687)任。奉令纂修。康熙二十六年刻,敍事至此年。正文分十七門。是志在萬曆邑志的基礎上補闕拾遺而成。體例上分建置、都里、山川、古跡、學校、賦役、兵防、祠祀、官師、名宦、選舉、人物、列女、風俗、物產、寺觀、藝文。內容上有圖三十七,比前志增補三十三圖。藝文門篇幅較多。是書轉引前志頗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陸豐縣鄉土志 黃墨園編,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內分清初之陸豐、李邦寅夫妻之節義,高華松、高亮福之武功,陳謝勇之治績,莊汝揚、高鵬飛、鄭奇炎、黃德星之清惠,黃逢奇之篤孝,陳安泰之殉節等二十二目。除第一目簡述清初陸豐歷史外,其餘各目介紹自清順治至咸豐年間共三十三名陸豐人物的簡單生平。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乾隆] 嘉應州志十二卷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之正,大興籍通州(今北京通縣)人,舉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廣東嘉應州(今梅縣)知州。刊於乾隆十五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田賦、官師、選舉、人物、藝文、雜記、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十二門五十目。是志為雍正十一年(1733)嘉應設州後第一部州志,體例與郡乘少異,取州縣分編之法,以州為主,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四邑各為總考附後,四縣子目大類州志。是志在參考程鄉舊志、潮州府志等文獻基礎上,搜羅散佚,修補殘缺,增入乾隆十一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事,考核務確,去取皆當,詳於州志而四邑總考略附。田賦門各餉目記載明代、清初地方雜稅甚詳,是研究廣東地方賦役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雜記門寇變目以紀傳體形式敘載梅縣地方官府與民眾之鬥爭,對瞭解廣東地區民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西陽鄉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陽修志局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疆域圖、總論、疆域沿革、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籍、賦稅、倉儲、學校、選舉、仕宦表、忠烈表、人物、列女、藝文、災祥、叢談等二十三門。因尚未修完,現存本僅有總說、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口、學校、選舉、藝文等十二門。是志為距梅州東三十里之西陽鄉志書,以舊鄉志為底本,佐以採訪冊、舊州縣等資料,尤重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史料的搜求,重要門類詳今略古,戶口門民國間內外鄉戶口資料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編入,學校門民國間未據報之私學亦予以注明。戶口、學校、選舉諸門以年代為先後,次第冠以表格,言簡意賅。物產門列穀、菜蔬、果、木材、竹草、花、藥、飛禽、野獸、鱗、介、蟲、物產等目,尤甚精詳。然是志為初編,門類設置過繁,且目錄與內容亦有不合。藝文門歷代每種書目後列部分詩文,與舊例不合。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鎮平縣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黃釗撰,光緒六年(1880)刊本。釗,字穀生,一字香鐵,廣東鎮平人,嘉慶舉人,歴官潮陽教諭,翰林院待詔,負詩名,著有《白華草堂詩鈔》二十一卷、《苜蓿集》八卷、《白華草堂文集》等。私人修撰,清道光年間修,刊于同治二年(1863),光緒六年重刊。正文分方域、徵撫、教養、禮俗、天時、日用、地志、方言、人物等九門。鎮平舊志內容簡陋,門類不全,是志效《揚州畫舫錄》例,搜集資料,精加考證,修補大量紕漏,堪稱佳志,且作者采掇甚勤,工力細密,間或援古證今,淹貫博洽,如教養門引書四十四種,禮俗門引書達八十五種,其餘各篇,繁徵廣引,大率類是。方言門達兩卷之多,細敘鎮平客家方言源流,人物門詳記明末死難諸臣,嘉與褒美,詳悉無諱。是志藝文部分因香鐵早逝由後人增補成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本。 [嘉慶] 大埔縣志十八卷首一卷 (清)洪先燾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先燾,湖北鶴峰州(今鶴峰)人,舉人,嘉慶六年(1801)署潮州府大埔縣知縣。刊于嘉慶九年,記事止於是年。卷首一卷,正文分疆域、山川、城池、衙署、學校、祠祀、寺觀、賦役、兵防、驛鋪、風俗、物產、災祥、秩官、名宦、選舉、人物、藝文等十八門三十七目。是志以 舊志為藍本,但其部分類目與舊志有所更易,如山川、城池,舊志原並於疆輿志,今志則各為一卷,且以水利附山川、津梁,社甲附城池,如驛鋪舊志原與衙署、倉儲等並為營建志,今志則為一卷,風俗,物產舊志原併入風土志,今志亦自為一卷。凡所記載較舊志為富,惟引據前志不注出處。兵防門附寇氛目以紀傳體詳述明中葉至清中葉三百餘年來該地區農民起義及海盜出入情況,對該時期民變研究甚有裨益。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本。 [康熙] ] 長樂縣志八卷 (清)孫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蕙,字萮候,奉天府遼陽州鑲白旗(今遼寧遼陽)人,監生,歷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知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廣東長樂知縣。元祚,廣東長樂(今五華)人,字永齋,康熙舉人,任揀選知縣。奉憲命而修,刊於康熙二十六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秩官、選舉、人物、籍產、系年、藝文八門六十四目。是志體例異于常志,書中有論,有總論,有解,有紀事,有列傳論贊,關帝世家一編尤為創見,他志均無此例。秩官、選舉二門人有傳則附,人物門於秩官、選舉兩門有傳者略引其名,籍產門敘驛傳之法甚詳,又附清初有關雜稅碑銘文獻數篇,對研究地方驛傳制度及雜稅制度甚有裨益。論、總論、解、紀事、列傳、論贊則有過繁之嫌。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興寧縣鄉土志 羅獻修纂修,清抄本。獻修,字黼月,一字孝博,廣東興寧人,清拔貢,歷任廉州味經書院山長,廣東諮議局議員,京師大學堂教習,中山大學教授,興甯修志局總纂等職,著有《三禮講義》、《尚書大義述》、《周禮學》、《修身學》、《螺莊詩稿》等。始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歷史、地理、物產等三門。是志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尤以物產門最具特色。該門下設動物、水族、爬蟲、植物、礦物、動物製造、植物製造、礦物製造、商務等類,細述物產名稱、形狀、製造及銷售等情況,是研究興寧縣近代商業史的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光緒] 廣寧縣鄉土志 (清)伍梅、龔炳章纂,清光緒年間刻本。梅、炳章,均邑人。是志無序跋例目,亦無輿圖,書中編次列歷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後附名宦祠、鄉賢、忠義、節烈)、人類、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古跡、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山水、道路、物產諸篇。各篇均甚簡略,歷史篇主要介紹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縣始末。兵事錄著重介紹了咸豐年間紅巾軍在是邑的活動情況。人類、氏族、實業諸篇雖寥寥幾條,卻填補了此前邑志之空缺。物產篇不僅介紹了天然物產,還列述了該邑人工製造產品情況,亦為新添。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藏本。 [道光] 開建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餘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瀚,號椒雲,浙江山陰(今紹興)籍,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監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開建知縣。楷,號蔭園,湖南善化人,候選直隸州同知。道光三年,奉檄修志,同年書竣。記事止于嘉慶二十二年。分十二門:輿地、建置、賦役、官師、選舉、典禮、風俗、治行、兵防、人物、事紀和藝文。卷末附捐修人名錄。在前志基礎上頗有修訂增補。官師、選舉、治行和人物四門之有關人物介紹甚詳。藝文分箴訓、序文、碑記和詩章四目,刪去舊載之無關典要者十之四五。事紀門下列封建、祥異和兵寇三目。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延川縣新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延川秦漢上郡地,晉立臨河縣,西魏置文安縣。隋開皇三年始置延川縣,大業十三年改文州,唐武德二年為基州,五年更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州複延川縣。金元明清因之,元隸延安路,金明清隸延安府,今屬延安地區。清順治、道光時期均修有縣志。本志不詳撰人。卷端題陝西延川縣新志。卷首革命事略,錄申國璋、高仰慕、馮國香、馮強效四人事實,皆辛亥革命以來陣亡栒邑丁紳。正文為十二門五十六目,分別為輿地名稱(沿革、面積、疆界、山脈、河流、池沼、地質、氣候、古跡,名勝附),戶口(性別、職業、生活、流氓、遷徙附),物產(動物、植物、礦物),風俗(禮俗、習慣、宗教屬之),實業(農、物產、工、礦、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教育(各級學校、女學校、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私塾附),財政(金融、田賦附),交通(郵政、電政、鐵道、汽車路、水運、其他事項附),警政團防(警政沿革、現狀、整頓情形、團防沿革、現狀、整頓情形附),社會(勞工、養老、殘廢、育嬰、救災、醫院附),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本年以前之建設、本年度之新計畫附)。本志無撰修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撰修年份為民國十六年。檢本志內容記事確年為民國十六年,但內有 “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一門,因可知此志當修於民國十七年。各類目所記多簡略,類似修志之調查材料,對瞭解民國初期縣情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原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另有攝影民國抄本。 [民國] 陝西栒邑縣行政公署民國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國栒邑縣行政公署撰,民國十七年(1928)修,抄本。栒邑古豳地,秦屬內史,漢始置栒邑縣。後魏三水縣,西魏恒州,尋廢,隋三水縣,唐宋金因之。元省入淳化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複析為三水縣,清因之,民國三年,因與廣東三水縣同名,複改為栒邑縣。1964年改名旬邑,今屬咸陽市管轄。志始修于明萬曆年間,佚。清康熙,乾隆,同治三朝均修志傳世。本志首新志目錄,次栒邑縣略圖彩繪,共九門,依次為輿地,內名稱、沿革、面積、疆界、縣治城池、鄉鎮、古跡、名勝、山脈、河流附;戶口,內田賦、雜稅、雜賦、徵榷、金融附;物產,內動物、植物、礦物;風俗,內禮俗、習慣、宗教附;實業,內農業、物產、工業、商業、礦業、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立法;司法;八行政,內教育、建設、警務、財政附;訓政時期之建設,分十七年以前之建設、十七年之新計畫。以其為造新志之材料,故各目記事多簡略。本志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 [乾隆] 衡山縣志十四卷 清德貴纂修,鍾光序續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續修刻本。德貴,正白旗滿州人,舉人。乾隆九年(1745)任。光序,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三十八年任。本志承康熙五十九年(1720)葛亮臣修縣志,補及乾隆近事。乾隆十一年,知縣事德貴續編時因循葛志內容三分之二,增補稅賦、學校、人物及藝文等,並調整佛道寺院出祀典門,附養濟院育嬰堂於建置門;至乾隆三十九年,知縣事鍾光序補刻而益以職官、選舉、貤封、鄉飲之未及登者。刻竟成書。本志共十四門五十四目,依次為沿革、星野、建置、疆域、祀典、古跡、賦役、學校、職官、選舉、人物(附僑寓)、詩賦、藝文和誥勅等。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藏故宮,臺灣,湖南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館藏本為殘本,計王志原序缺,葛志序缺首三頁,卷七至九缺。 [民國] 西林縣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佚名撰,西林古百粵地,秦漢交趾地,宋明土官地。清康熙四年(1665),以上林長官司地改流建縣,隸思恩軍民府,乾隆五年(1740)改隸泗城府。今屬廣西百色地區。西林縣志初修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事王維淮纂修,原刻本今存日本內閣文庫。本志分星野、建置、疆域(里甲村莊附)、山川、形勢、風俗、土產、城池、錢糧學額、津渡、墟市、公署、戶口、塘鋪,邑宰十五門。諸門所記皆簡略。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形勢、津渡、墟市、塘鋪等條文多本康熙志,然亦有增易,非盡襲前志。內錢糧學額,戶口、邑宰均記事到民國十六年(1927),自清鹹同以降至民國,縣政民生時艱,於茲略窺。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西林縣團務總局編,民國二十年(1931)修”,經遍查全志,未知著錄資訊來源。抄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通河縣全縣鄉土略志 通河縣政府編,民國十八年(1929)修,民國抄本。通河古肅慎地,漢為鮮卑地,宋為金地,明清為鄂倫春遊獵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頭站,鄂勒果木索,崇古爾庫三站,縣境始辟;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開荒殖邊而設大通縣,因與安徽大通縣重名,於民國三年改名通河縣。今屬哈爾濱市管轄。本志分名稱、沿革、位置、面積、種族及人口、城市狀況、名勝、社會禮俗、地勢土壤、山脈、流域、氣候、物產、輸入貨品、宗教、教育、僑民及其生活狀況、鄉鎮十八門。記事確年為民國三年。諸類目多簡略,其沿革、城市狀況、教育較它目記載為詳。本卷不著纂修名氏及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定通河縣政府編,修撰年為民國三年。據方衍《黑龍江方志考稿》,當為民國十八年修。是志吉林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均有收藏。吉林本據南京大學藏本抄錄。粵館與南京大學藏本相較,類目全同,而南京藏本多卷前《寄金陵大學校書》、《通河縣公署第一二四號》兩文件及卷末何宇銓《略志校勘表》。 [道光] 芷江縣六十四卷首一卷 清胡禮箴修,黃凱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禮箴,河南光山人,進士,道光十七(1837)年任縣事。凱,湖北黃陂人,進士,道光十四年(1834)任縣事。本志內分星野、輿圖、營建、田賦、學校、職官、選舉、名宦、人物、列女、風土、藝文等十二門,不在其類者為志余以紀之,總百餘目。據縣志凡例,“芷江縣志創修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知縣閔從隆,梓而不全,續修于嘉慶二十二年知縣盧爾秋,稿成未梓,旋以六里分拔晃州,已非一縣之志,今特為廣搜博訪,考實辯訛,輯為成書”。是志類目多承閔志,略有增添調整。內容上則卷首芷江縣舊志序、舊州志序及各門目乾隆前紀事亦本閔志,續增幹嘉以來邑事,記事至道光十九年。閔志為十二門八十餘目,每門為卷,而是志則于各門下首列類目,並將門下各目多析分成卷,至有三數人事則為一卷者,故卷帙倍衍,達六十四卷之多。所記以田賦、人物、藝文諸門為詳實。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五十九卷,與本館藏本卷數不符。又刻本尚有南京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 [光緒] 梅菉賦志不分卷 (清)黃爐修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稿本。爐,字士熏,茂名丹山人,終生不仕。是志為黃爐於光緒十九年(1894)以駢文體形式撰修而成,分地道古跡、廟祠、庵堂、節壽、功名、人事、物產、文聯、風俗、災祥等內容,括為五部來寫。作者從梅菉風貌和民俗學的角度,概括介紹梅菉的沿革、歷史情況、地理特點,記述梅菉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又廣引俚語、傳說、名人軼事,介紹梅菉地區的生活習俗及風尚,對研究清末梅菉的風土物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記事、災祥均記至光緒二十八年。稿本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作者: 于浩辑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简介: 目录 第一册 序言 王天有 明季稗史汇编 (清)留云居士辑 烈皇小识 (明)文秉撰 圣安本纪(清)顾炎武撰 行在阳秋 (明)刘湘客撰 嘉定屠城纪略 (清)朱子素撰 幸存录(明)夏允彝撰 续幸存录(明)夏完淳撰 求野录 (明)客溪樵隐编 也是录(明)自非逸史编 江南闻见录 (清)佚名 粤游见闻 (清)瞿其美撰 赐姓始末 (清)黄宗羲撰 两广纪略 (清)华复蠡撰 东明闻见录 (清)佚名 青磷屑 (明)应廷吉撰 吴耿尚孔四王合传 (清)佚名 扬州十日记 (清)王秀楚撰 明季稗史续编 商务印书馆辑 明季遗闻 (清)邹漪辑 第二册 明季稗史续编 商务印书馆辑 明季实录 (清)顾炎武辑 蜀难叙略 (清)沈荀蔚撰 记福王之立 佚名 东林事略 佚名 东林纪事本末 佚名 史料丛刊初编 罗振玉辑 史序 库书楼记 太宗文皇帝日录残卷 太宗文皇帝致朝鲜国王书 一卷 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一卷 天聪朝臣工奏议 三卷 圣祖仁皇帝起居注 卷一——卷六 第三册 史料丛刊初编 圣祖仁皇帝起居注 卷七——卷十 54 钦定服色肩舆永例 一卷 礼曹章奏日录 一卷 工曹章奏 一卷 洪文襄公呈报吴胜兆叛案揭贴 一卷 投顺提督张天禄呈报功绩册 一卷 北直河南山东山西职官名籍 一卷 苏松常镇总兵将领清册 一卷 徽宁池太安庆广德总兵将领清册 一卷 内翰林弘文院职官录 一卷 内弘文院职官录 一卷 豫通亲王事实册 一卷 平南敬亲王尚可喜事实册 一卷 奋威将军左都督王忠勇公事实 一卷 振武将军陕甘提督孙公思克行述 一卷 广西巡抚谥文毅马雄镇事实册 一卷 果毅亲王恩荣录 一卷 东瀛纪事 一卷 第四册 明季辽事丛刊 罗振玉辑 序 陶中丞遗集 二卷附录一卷 (明)陶郎先撰 毕少保传 一卷 (明)蒋平阶撰 海运摘钞 卷一——卷四 (明)佚名撰 第五册 明季辽事丛刊 海运摘钞 卷五——卷八 (明)佚名撰 东江遗事 二卷 (清)吴骞辑 明季史料零拾 罗福颐校录 赐都纲锁南坚参敕 赐巡按浙江监察御史敕 兵部武选司给旗丁邱懋先号票 赐琉球国王世子尚丰敕 东江总兵黄龙咨朝鲜国文 礼部堂稿 第六册 清初史料四种 谢国桢辑 序 目次 东夷记 一卷 (明)马文升撰 东夷考略 不分卷 (明)苕上愚公(茅瑞徵)撰 辽夷略 一卷(明)张鼐撰 建州私志 三卷 (清)海滨野史撰 清开国史料考叙论订补编 一卷 谢国桢撰 痛史 乐天居士辑 福王登极实录 一卷 (明)文震亨撰 过江七事 一卷 (明)陈贞慧著 金陵纪略 一卷 (清)佚名撰 哭庙记略 一卷 (清)佚名撰 丁酉北闱大狱记略 一卷 (清)信天翁撰 庄氏史案 一卷 (清)佚名撰 秋思草堂遗集 一卷 (清)陆莘行撰 研堂见闻杂记 一卷 (清)王家桢撰 思文大纪 八卷 (清)佚名撰 第七册 痛史 乐天居士辑 弘光实录钞 四卷 (清)黄宗羲撰 淮城纪事 一卷 (明)佚名撰 扬州变略 一卷 (明)佚名撰 京口变略 一卷 (明)佚名撰 崇祯长编 二卷 (明)佚名撰 浙东纪略 一卷 (清)徐芳烈著 嘉定县乙酉纪事 一卷 (清)朱子素撰 江上孤忠录 一卷 (明)赵曦明辑 孤忠后录 一卷(清)祝纯嘏编 启祯记闻录 八卷 (明)叶绍袁撰 第八册 痛史 乐天居士辑 海上见闻录 二卷 (清)梦葊辑 蜀记 一卷 (清)佚名撰 鹿樵纪闻 三卷 (清)吴伟业撰 隆武遗事 一卷 (清)佚名撰 客滇述 一卷 (明)顾山贞撰 守郧纪略 一卷 (清)高斗枢撰 大梁守城记 一卷 (清)周在浚撰 国变难臣钞 一卷 (明)佚名撰 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 一卷(明)钱邦芑撰 甲申三月忠逆诸臣纪事 一卷(明)钱邦芑撰 纪钱牧斋遗事 一卷 (清)佚名撰 纪载汇编 (清)佚名辑 燕都日记 一卷(明)冯梦龙撰;(清)莫厘山人增补 董心葵事记 一卷(明)佚名撰 东塘日札 一卷(清)朱子素撰 江上遗闻 一卷(清)沈涛撰 闽事纪略 一卷(明)华廷献撰 安龙纪事 一卷(明)江之春撰 戴重事录 一卷(清)章学诚撰 过墟志 一卷(清)墅西逸叟撰 金坛狱案 一卷(清)计六奇撰 辛丑纪闻 一卷(清)佚名撰
简介: 第一辑:从1-12,1987年第一版,1991年2印,印数1-100;第二辑13-23,1991年1版1印,印数1-100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明清时代名家稿本。这些稿本,都是海内孤本,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丛书汇集了数十家清人手稿,装订为23册。定价:2800元第一册:《汪荣宝日记》 正文1157页 定价:140元。 汪荣宝(1878-1933)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清廷民警部参事、民政部右参议。宣统时为资政院议员、宪法协理大臣,起草宪法,为清末立宪派的核心人物。该本日记起于宣统元年正月初一,终于民国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比较全面反映了立宪派的活动。第二册:《药炉集旧六卷.弟鲭小纪.查悔余文集》 正文790页 定价:115元《药炉集旧六卷》 郭杰撰 郭杰,字人杰,自号注韩居士,福建侯官人。此书原为嘉业堂旧藏,卷一、二为杂考,卷三为碑石、墓志,卷四为书目提要,卷五、六为杂录。 《弟鲭小纪》 薛传均撰。薛传均(1788-1829)清嘉庆时诸生,精研经学、小学。此书系汇集方言俗语之作,取材以读经所说为主,参以”耳目所及”、“故老所讨论”。《查悔余文集》 查慎行撰 。这部文集为未刊稿本收文约120篇。第三册:《孙文靖公奏牍稿本》 正文938页 定价:125元孙尔准(1770-1832)叔平,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无锡人。尔准予乾隆六十年(1795)秋乡试中举;嘉庆十年(1805),登进士榜,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十四年(1809)奉命协助编纂《全唐文》,后又编纂《永定县志》。十九年(1814)出为福建汀州知府。后又历任江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安徽巡抚等职。道光三年(1823),调任福建巡抚。道光五年(1825)九月,孙尔准擢任闽浙总督。道光七年(1827),孙尔准回京述职。宣宗嘉其“治台湾匪乱,悉合机宜” 自京返闽途中,道经莆田。他亲自勘察和主持重修了那里的防海水利工程木兰陂。因其阅历丰富,又为封疆大吏,《奏牍稿本》涉及到当时的各个领域:造船、练兵等,尤其是对台湾的记录更为珍贵。第四册:《从戎偶笔》 正文1281页 定价:145元 。《从戎偶笔》巩生文撰。巩生文,清代乾嘉时人,原为陕西大荔县属吏,后奉调经略大臣额勒登堡军营办理文墨事宜。《从戎偶笔》系撰者随军日记手稿。记事始于嘉庆五年(1800)至七年(1802),其时清军正镇压川楚数省的白莲教起义。第五册:《戊辰奏牍三卷.盛伯羲杂记》 正文:409+176 定价:115元。《戊辰奏牍三卷》 陈希曾撰。 陈希曾,乾隆进士,官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文颖馆副总裁,此稿为按目排比奏稿,记载了京师修建工程、漕运、造船、赋税、征收等情况,是研究清代中期经济的宝贵资料。《盛伯羲杂记》盛昱撰。盛昱,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光绪二年进士,既,授编修,益厉学,讨测经史、舆地及本朝掌故,皆能详其沿革。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 有著作《椼华阁遗集》、《访碑录》等,《盛伯羲杂记》是其未刊遗稿。第六册:《郭则云遗稿三种》 正文419+706+97 定价:135元郭则云(1981-1947)清光绪进士,历任浙江温处道、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著述很多,小说著有《红楼真梦》。这里收入三种:《家乘述闻》、《竹轩零拾》、《杂稿》,其中《杂稿》为论诗之作,《零拾》为杂记,所记多礼俗考据等。第七、八册 :《鄂庚垣手书日记》 两册正文1584页 定价:210元。鄂多台(1863—?)历任民初参议院议员、军部咨议员、蒙藏院委员等,爵号镇国公。这本日记系鄂多台手写,记事起民国元年迄民国十年四月,所记内容多涉政局变动等。第九册《劳乃宣公牍手稿.崇雅楼自传稿本.伍尚书条呈手稿.兰墅制艺.钝夫年谱四卷》 正文203+114+30+127+260页。定价:100元《劳乃宣公牍手稿》。乃宣(1843—1921)撰。1871年中进士,1879年至1900年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任知县。1901年10月至1902年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1902年至1903年6月任浙江大学堂总理。1908年任宪政编查馆参议。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又兼任学部副大臣。本书多记光、宣间事,涉及中外交涉、工程、赋税等诸多方面。《崇雅楼自传稿本》。李烈钧(1882──1946),1905年留学日本学陆军,不久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先后任讲武堂教官和陆军小学总办。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安徽都督。次年改任江西都督。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主张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到云南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1917年护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46年病逝。本书记事起辛亥革命,迄西安事变。《伍尚书条呈手稿》。伍廷芳(1842—1922),1874年留学英国,获得大律师资格。,1880年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1882年正式进入李鸿章幕府,1896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任公使。1902年应召回国,先后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旋任南方民军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北方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议和谈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孙中山兼任广东省长。同年6月23日,逝。这个条呈系甲午之战时所上,凡十一条五千言。《兰墅制艺》 高鹗撰 此高鹗即修改《红楼梦》之高鹗,此书为他所作的八股文集。《钝夫年谱四卷》 胡传撰。提起胡传,声名不著,但他的儿子胡适却大大的有名。在年谱后有胡适所题长跋。第十、十一、十二册 《吕海寰杂抄奏稿》 正文3052页 定价:115+145+105元。《吕海寰杂抄奏稿》。吕海寰(1843—1927),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任江苏常镇通海道。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回国后任工部尚书。光绪三十年(1905)创办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光绪三十三年,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袁世凯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主要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的救、医、赈,均成绩斐然。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该书共三册,分别为《奏稿》、《来往函电》、《往来信稿.译文》,对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变法利弊、路矿权利等均有记载。第十三册《庚子辛丑海军纪闻.夷艘人寇记.浙江英法战事纪略.林之望庚申日记》正文:549页定价:82元。《庚子辛丑海军纪闻》佚名撰共分四册:庚海备记、海军记要、倭患直记、庚子海军记闻,是1840年、1841年鸦片战争史料汇编。《夷艘人寇记》魏源撰是《道光洋舰征抚记》的祖本。《浙江英法战事纪略》李应珏撰分为两卷:上卷《英事记略》重点记载鸦片战争中的浙江沿海战争;下卷《浙中英法战事纪略》记述中法战争期间浙江战事。《林之望庚申日记》林之翼撰作者于庚申(1860年)任内城团防之职,其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和侵占北京,本日记对当时北京的形势和签约经过均有生动记载。第十四册《津案纪略.常胜军案略.咸丰要录》正文:782页定价:115元。《津案纪略》佚名。(曾国藩幕僚)撰该书记载了曾国藩自1870年5月25日奉上谕到天津处理教案至是年9月23日处理完教案离开天津时止。《常胜军案略》谢光寿撰主要记载谢端、谢敬组织和雇佣常胜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事。《咸丰要录》吴廷燮撰是书为编年体的咸丰朝大事记。吴廷燮,光绪二十一年(1895)科举人,辛丑(1901)署太原府同知。次年,署太原府知府。民国成立后,为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清史馆开,赵尔巽聘为总纂。在馆日,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5朝本纪,大学士、军机大臣、疆臣、藩部、部院大臣5年表。第十五册《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筹夷丛牍.成山堂公牍》正文:700页定价:125元。《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翁同和撰是翁同和在光绪九至十年担任军机大臣期间的值班日记,为四十册本的《翁文恭公日记》以外的亲笔手稿。《筹夷丛牍》佚名撰辑录洋务运动和中法战争的史料。《成山堂公牍》唐炯撰唐炯(1829年一1909年)1862年,唐炯募集两千新兵,在四川南部与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多次接仗。1862年末,因病被迫回到成都。1866年,赴陕西,协助其友陕西巡抚刘蓉抗击捻军。1868年,唐炯及其率领的川军六千人,被派往贵州北部,镇压苗民起义但是,由于贵州军队妒忌其功,1870年,唐被迫让出指挥权。1877年,在四川改革盐政。唐炯主持建立的一个新机构直接售盐给消费者。废除少数盐商专卖传统方法,政府税收由此大为增长。1882年,唐炯擢云南布政使。是时法国正侵入安南北部,唐炯受命协助总督岑毓英加强云南南部边界防务。秘密地支持在安南北部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抗击法国侵略者。1883年,清政府,任命唐为云南巡抚,兼领云南军队,防卫边界,奉令在必要时增援刘永福。但是唐炯于9月1日命守边部队从边界后撤一小段距离,从而铸成大错。1883年下半年,刘永福战败,唐炯因影响土气受责,翌年初被逮,囚于北京,1885年初,被判"斩监侯"。但是,1886年末,唐炯被赦,受命戍云南,交岑毓英差遣。1887年初,赏巡抚衔,督办云南铜矿、铅矿。1894年,唐炯因十六年前在四川督理盐务有贪污行为而受劾,降三级。但唐炯在此后九年中为铸币厂解送铜料有功,1906年致仕时,蒙恩恢复巡抚衔。1909年年初,逝。由于唐炯历经多次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因此,唐炯的公牍和信函就成为重要的史料。第十六册《光绪军机处事由档录要》正文:835页定价:135元。由三部分组成:1,《甲午军机处事由档录要》:主要记载朝鲜交涉和中日甲午战争;2,《辛丑军机处事由档录要》:主要内容为: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3,《庚子军机处事由档录要》第十七册《俄游日记.俄程日记.惩斋日记.东三省边防奏稿》。正文:1061页定价:155元。《俄游日记》缪祜孙撰该日记起自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三日,终于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其实缪祜孙奉派至中国驻俄使馆供职。《俄程日记》杨宣治撰该日记起自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终于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其时作者随湖北布政王之瑜参加沙皇亚历山大的葬礼。《惩斋日记》杨宣治撰起自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一,终于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其时作者供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三省边防奏稿》穆图善撰穆图善,自1885年至1882年任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钦差大臣。此书收录了穆图善等筹划练兵、选将、筹饷、设防诸事宜的奏稿。第十八册《护法纪程.护法日记.大树堂来鸿集》正文:697页定价:110元《护法纪程.护法日记》吴宗慈撰。吴宗慈(1879~1951),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乡试名列第一。宣统二年(1910),参加殿试,名列文科第二;任建郡中学堂(今南城一中前身)监督(校长),后任江西省视学。武昌起义爆发时,任《江西民报》主笔,率先登载武昌起义与九江响应独立的文件布告,自撰社论《满城风雨近重阳》,呼出“满清政府从此长辞矣”而震惊报坛。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主编《醒华报》。此后,出任四川将军署秘书长、巡按署秘书、政务厅厅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受孙中山之命任川滇劳军使,前往调停川、滇两军。随后,任军政府列席政治会议秘书兼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1919年,出任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兼书记长,主持起草宪法,至1924年北伐开始时止。1929年,转向投身实业。1936年秋,应聘为中山大学研究院与文学院教授,专门讲授《清史》、《中国民族同化史》、《方志学》等课程。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通史》、《中国文化史》、《清史》、《七十年来中日交涉史》等课程。1940年12月,应约为重修《江西通志》筹备委员会主任、《江西通志》馆馆长兼总纂、江西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直到1949年2月。1950年1月,受聘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1年11月,逝。本书就是他参于护法战争中的记录。《大树堂来鸿集》冯国璋撰冯国璋,无须多加介绍,此书收录了他所收到的各种函牍信件。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册《随时录》正文:三册共2323页定价:三册共398元。《随时录》庄受祺撰信札抄本,均为庄受祺在咸丰年间的各种来往信函、公牍。其中涉及到清军与天平天国的战争实况和军中内幕。第二十二册《续碑传集.循良传稿》正文:573页定价:105元。《续碑传集》、《循良传稿》缪荃孙撰。《续碑传集》未刊稿本,是为补充《续碑传集》而编辑的清代数百名人物的碑传文。《循良传稿》是为国史馆所撰的循良类人物传记的未刊稿本。第二十三册《奎顺奏稿.驻藏大臣升泰奏稿》正文:694页定价:125元。《奎顺奏稿》奎顺著该书收录了1891年——1896年间奎顺任青海西宁办事大臣时的奏稿及有关上谕等文件。《驻藏大臣升泰奏稿》升泰撰。1888年3月,英军突袭隆吐山驻防藏兵,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清政府改任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令其尽快实现与英国停战议和。1890年3月17日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有:哲孟雄由英国保护;西藏与哲孟雄以咱利山一带山顶为界;有关游牧、通商等问题,在本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6个月内,由两国委派大臣再议。该书收录了升泰1890年——1891年间的部分奏稿
增广贤文/佚名撰;余淮生注.朱子家训/(清)朱用纯等撰;余淮生注.袁氏世范
作者: (宋)袁采撰;余淮生注
出版社:黄山书社,2007
简介:《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内容简介:《增广贤文》几乎收集了士农工商、官宦平民各个阶层的人生处世格言,尊卑杂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做人的规范,其基本内涵是和中国儒家精神一脉相承的。它崇尚的好学、勤奋、克俭、诚信、友善、清廉等,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为明末清初学者朱用纯撰。《朱子家训》集中了古人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包含有许多治家处世的质朴哲理和有益启示,如勤俭持家、爱护劳动成果、注意清洁健康、和睦邻里等,同时也贯穿着清高闲达、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的士绅生活情趣。所以,它不仅为劳动阶级的平民之家所传习,而且也为官宦之家以及书香门第所津津乐道,为有清一代最为著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篇家教之作。 后人多将《袁氏世范》推为《颜氏家训》之亚。该书是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等平民百姓的,以达到“厚人伦,美习俗”的目的。因此,该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它完全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发的。作者选取两百多个问题,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6
简介:汇编历代记述古长安自然和人文情况的十余部经典文献,以丰富的资料展现了古长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市坊里、道路交通、城隍塔寺、井渠池陂、河湖变迁、山川名胜、关塞险要、宫殿园囿、风土名物、人物掌故、逸闻趣事等。既是学术界研究古长安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第一手文献。
作者: (元)佚名撰;李之亮校点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该书共三十六卷,元佚名撰,是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宋理宗景定五年的一部全宋三百余年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特点,一是对《资治通鉴长编》有史料补充价值。北宋百六十年,《长编》所缺三十年,赖此书以补足。二是可与《宋史》相参酌,史料价值颇大。三是国内首次整理出版,为史部古文献整理的补白之作。
作者: (清)佚名 著
简介: 佚名所著的《隔帘花影(插图)》又名《三世报》,全书四十八回,书署佚名撰。《隔帘花影》实际上是删改丁耀亢的《续金瓶梅》而成,是《金瓶梅》三种续书中最受“好评”的一种。本书讲述靖康年间金兵进犯中原,吴月娘等人的经历,书中杂引佛、道、儒三教经文,多写因果报应之事。《隔帘花影》一书,保留了《续金瓶梅》的基本情节,删去了有关宋金战争的描写,调整、修改了一些情节,作者本意不过借影指点,在小说前面的部分写南宫吉生前好色贪财等事,随着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叙述,将人情之恶薄、报应之分明,极力描写,以突显无人不报,无事不报的善恶因果关系。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8
简介:南宋馆阁录及其续编南宋馆阁续录,原名中兴馆阁录及中兴馆阁续录,清修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辑出时改易今名。是书为宋人所编各种专门性史料工具书的一种,它所载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南宋馆阁制度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对於我们今天研究宋代的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以及考求宋朝典故与宋人。 《续录》,未知何人所撰,前者起建炎元年,迄康熙四年,后者起淳熙五年,迄咸淳五年,分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撰述、故实、官联、廪禄、职掌等九类,详细记载了南宋秘书省及有关修史机构的诸项制度,对研究南宋的文物和典制很有价值。
作者: 佚名撰;张洁,戴和冰点校
出版社:齐鲁书社,2010
简介:本书主要包括《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和《古本竹书纪年》。其中《帝王世纪》是皇甫谧专述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博而有据,足资考稽。 《逸周书》主要是周民族历史的实录,其中,圣君贤臣的言行是记录的重点。虽然事隔三千多年,我们仍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周族君臣为国家、为民族深谋远虑的拳拳之心。勾勒他们的群像,了解他们的思想,有助于认识周代历史文化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
作者: (唐)刘肃等撰;恒鹤等校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简介:《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恒鹤校点。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本书仿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记载唐代人物言行故事,共十三卷,“规谏”、“谐谑”等三十门,取材于佚文旧事有益于劝戒教化者。所记上起武德之初,下讫大历之末,由近二百年的朝野要闻,搜罗筛选而成。以明《稗海》本为底本,以明潘玄度刻本、《四库全书》本参校,并参考《唐书》以及《太平广记》的相关内容,择善而从。《龙城录》,唐柳宗元撰,曹中孚校点。本书记载唐代名士轶事,兼及鬼神,共四十三条。以赵师雄醉卧梅花树下,与花神相遇的故事最富盛名。其中不少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此次以《五朝小说大观》本为底本,参校《历代小史》、《说郛》、《唐人说荟》等诸本。《因话录》,唐赵璘撰,曹中孚校点。本书按照五音宫商角徵羽分为五部,所录的资料颇为珍贵,可与史传相互参证。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每条资料的文字较为简洁,却往往成为后世文艺创作的素材。此次以《稗海》本为底本,以《唐语林》、《百川学海》等本参校。《大唐传载》,唐佚名撰,恒鹤校点。本书记载唐代公卿大夫的言论事迹,其中尉迟敬德、唐临、李晟等的材料,修《唐书》时已采入本传。另外有关典章制度的零星记载,也极具史料价值,而趣谈琐闻和志怪灵异故事,则可资谈助。今以《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以《太平广记》、《四库全书》等本参校。《三水小牍》,唐皇甫枚撰,田松青校点。本书记载晚唐奇闻轶事,或与时世相关,或为神灵果报。若干故事末附议论,为前人小说所罕见,与《阙史》、《剧谈录》共开后来宋人小说好发议论的风气。今以《云自在龛丛书》本为底本,以《类说》、《太平广记》、《续谈助》等参校。《唐阙史》,唐高彦休撰,阳羡生校点。本书收录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可资谈笑、夸尚、训诫的史事资料,所记内容较为可信。今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参校。
作者: (清)佚名撰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简介:本小说描写唐武则天时期,德才兼备的山西太原人狄人杰被举荐为汴州参军,初显才干,不久改任昌平令尹。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狄仁杰擅于推理,重调查研究,平反很多冤案错案,至今人们还不忘这位“狄青天”。
作者: (清)[佚名撰]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简介:《包公案》是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全书十卷,安遥时编。编著者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作者: (清)佚名撰;张欣毅,张京生校注
出版社:阳光出版社,2010
简介:
《(道光)隆德县续志(光绪)宁灵厅志草校注本》所点校注疏的对象是馆藏的两部稀见古方志。这两部方志,一部是纯宁夏古方志,一部是涉及宁夏回族的方志与宁夏古方志“二合一”的代表作。尽管二者都是复制品,但其内容价值上的发掘体现着、代表着当代图书馆学术价值,是宁夏图书馆人对地方与民族文化典籍传承使命的深刻理解与自觉行动。
宁夏在历史上因地处边陲,文化较不发达,所修地方志书为数不多,《(道光)隆德县续志 》和《(光绪)宁灵厅志草》是其中非常珍贵的两部。尽管是复制件,但是对原著作进行系统的研究、校注,不但为研究回族发展史、宁夏地方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两本古方志的校注,对于宁夏历史及宁夏民族是研究有着非常的价值,很有出版的意义。
作者: (宋)佚名撰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记载南宋高宗、孝宗、朝君臣言行的编年史书,保存了宋代圣政体史书的基本面貌,对于研究南宋前期政治史、制度史乃至宋代政治文化有重要史料价值。
作者: (清)佚名[撰];张玉萍点校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简介: 《陈莘田外科方案》为清代医家陈莘田临证病案,刊行年代不详。陈莘田为清道咸间吴县(今属江苏)人氏,世居长洲枫桥,通内外科,以疡科名医,名重一时。书中以病为纲,分为肺痈、胃脘痈、痰瘿、手腕流注、眉心疔等230门,计录病案658则,并载外科备用汤方36首(其中有3首重复,实为33首)。内容涉及疮疡痈疽、瘿瘤、流注流痰、乳房、皮肤、前阴等疡科疾病。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 《疡科指南医案》共分头、鼻、耳、目等二十九部。载有脑漏、鼻脓、耳下结核、目珠疼痛等医案二百多则。作者按人体器官顺序,从头至足,分别论述每个部位发病的症候、病因、病机、治疗和方药。对于初学者系统掌握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有较大帮助。 朱费元,清代医家。所著《临证一得方》(即《朱杏村外科医案》),由后人巢念怀抄写并珍藏,乃海内孤本。该书共四卷,卷一为首部,卷二为咽喉颈项部,卷三为上下身内痈部,卷四为手足发无定处部。另有附录《疡医探源论》、《论疔疮对口发背治法》、《外科应用经验要方》。共记载外伤科方面的病证二百余种。 《爱月庐医案》记载喉风、喉蛾、颈痈、骨槽风等临床病症医案26则,载方45首。每则医案除了辨证施治外,着重于病因病机,论述详细,条理清晰。书中诸多病例以脉测症,掌握疾病转机,治疗得心应手。对每个病症描写既全面又详尽,栩栩如生。治则治法灵活多变。
作者: 佚名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简介:《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2种)》为清代郋园刻本,较他本图文更为清晰。另附道藏本《搜神记》与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神灵崇拜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