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选
作者: 孙明君 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4月
简介:孙明君本书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1故园望断欲何如2?楚水吴山万里馀3。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注释】1徐州:此指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因凭:因此请托。望断:望尽,望不见。2故园:家乡。3楚水吴山:江南地区。【解读】白居易自注:“时年十五”,这首诗是乐天现存诗篇中最早的一首诗。当时,其父任徐州别驾,哥哥幼文、弟弟行简和幼美都在符离,诗人自己则在苏州、杭州一带旅行。当有客人北上时,诗人请他捎去一封家书。首句“故园望断欲何如”以问句开篇,以“故园”起始。故园、故乡,在游子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一般来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尚不识离家之愁的滋味,而诗人此时却在吴楚一带独自漂泊,他已经深深地体悟到游子思家的愁苦。在他的面前是江南秀丽的山水,他知道,在自己与故园之间相隔千里万里,他只有把对亲人无限的眷恋写入家书,托付北归的客人捎回去,临别之时,不禁涌出思乡的热泪。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赋得古原草送别1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注释】1赋得:古代限制题目做诗,常在诗前加“赋得”。本诗是诗人的练习应考的拟作。2离离:春草茂盛的样子。3晴翠:春草在阳光下泛出青翠之色。4“又送”二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远行的友人。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解读】这首诗作于诗人十六岁时,它为少年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唐张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以后王定保《唐摭言》等书也有类似记录。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个传说看到读者对此诗的喜爱。今人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象征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乃是引申义。从全诗看,原上草既是送别时的环境与背景,也象征了朋友之间离别的愁绪。朋友之间的思念有时浓有时淡,却是终生难忘的。当此送别之时,目睹朋友远去,别情就如同萋萋的春草,延伸向遥远的时空。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全诗自然流畅,语圆意足。“野火”一联唱叹有味,卓绝千古。王昭君二首1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2,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3。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注释】1王昭君:一名王嫱,汉元帝时宫女,后被赐为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西京杂记》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招幸之。诸宫人皆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2憔悴:黄瘦,脸色不好。 3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解读】王昭君的不幸命运引起后世无数骚人墨客的同情,古今诗人吟咏昭君遭遇的诗篇众多,乐天之外,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有名作传世。乐天有数首诗写到昭君。此诗作于贞元四年(788),时年十七岁。其一写昭君入胡后的憔悴。时光的流逝,强烈的愁苦,使汉宫第一的王昭君变得憔悴不堪。想象新奇细腻。其二写昭君对汉元帝的思念和渴望归汉的迫切心情。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曰:“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不言怨恨,而拳拳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全诗情调温柔敦厚,悱恻缠绵,语浅意深,在众多吟咏昭君诗词中独具一格。生离别食檗不易食梅难1,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2。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注释】1檗(bò博去声):黄檗,亦即黄柏,可入药,味极苦。2“忧从中来”句:本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