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 笛福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07月
简介: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具有持久魅力的小说。它出版于1719年,290多年以来,这部作品不仅早已飞出了英伦三岛,而且以种种不同文字的形式飞到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为外国文学名著中的名花异葩。它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书。不同年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会兴味盎然地沉醉在《六角丛书·新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中,各有所得。年轻的读者,不用说,自然会被书中漂洋过海、遭遇海难、陷身荒岛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看得如痴如醉,做着有朝一日自己也离家出走、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闯荡的美梦。但是,在学识渊博、目光犀利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眼中,此书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床,展示着种种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和文学的资源。譬如说,杰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就赞扬《六角丛书·新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和通过实践来学习的经典”;革命导师马克思就采用书中的情节来阐明他的经济学理论;以《尤利西斯》一书名满全球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称鲁滨孙·克罗索为“英国的尤利西斯”,在他的身上发现了“大英帝国殖民开拓者的真正原型……”,还说“克罗索身上完整地体现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品质:男子汉的独立精神,无意识的残酷,缓慢而有效的智力,讲究实际,头脑清醒的宗教信仰,精明的沉默寡言”(以上诸例引自“新经典丛书”《鲁滨孙·克罗索》多琳·罗伯茨教授的序)。至于在文学领域里,《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不知衍生了多少文学作品,其中有仿作和改编为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它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迄今波澜滚滚,绵绵不绝。
《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构思,来自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亲身经历。塞尔扣克原是一艘船上的海员。1704年9月,因同船长失和,他被放逐到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岛三个岛中*的一个岛上达4年4个月之久。不过,他登岛的时候,是带着盛有工具的工具箱的。1709年2月,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塞尔扣克和鲁滨孙都被说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做伴,还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是,笛福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塞尔扣克的经历,却丰富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情节,突出了鲁滨孙克服困难、制造工具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抵制孤独的坚韧性格,拓深了作品内涵,使一段只能引起一时轰动的海员的历险活动,变成一部意义深远的文学名著。笛福到底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手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简单地叙述他的生平。
1660年,笛福出生于伦敦。他父亲是个蜡烛制造商,所以他有着中产阶级的实际制作和经营的家庭背景。由于家境不富裕,他没有上过大学,只有中学学历,但是却练就了一手流利的文笔,他熟读《圣经》,并受《圣经》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也有所反映。在宗教信仰上,他属于不从国教者,换句话说,他的观点接近于清教徒。1683年起,他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曾经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干过五花八门的行当,如贩卖亚麻布制品和针织品、货运业、海上保险业和砖瓦制造业等,并且积累了漂洋过海的经验。1692年,他因经手保险的商船在英法战争中受损失而破产并被判入狱。170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冷嘲热讽的政治性小册子《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抨击保守派对不从国教者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