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微型小说创作28讲
作者: 凌鼎年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凌鼎年是我国著名的微型小说写作大家,他不仅写小说,也潜心研究微型小说的创作理论、创作技法。《微型小说创作28讲》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自己的写作体会。其思路严谨、探索深透、论述全面,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目录】
目 录不用扬鞭自奋蹄( 代序)——写在《 凌鼎年微型小说创作28 讲》 出版之前/ 郭 虹 1
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阅读、创作微型小说( 自序)/ 凌鼎年 5
*讲:素材 1第二讲:立意 6
第三讲:构思 12
第四讲:细节 17
第五讲:语言 23
第六讲:悬念 29
第七讲:人物塑造 35
第八讲:知识积累 41
第九讲:道具使用 47
第十讲:留白艺术 53
第十一讲:文本探索 57
第十二讲:开头与结尾 63
第十三讲:虚构与想象 69
第十四讲:读书与行路 73
第十五讲:武侠微型小说 77
第十六讲:科幻微型小说 82
第十七讲:推理微型小说 86
第十八讲:历史微型小说 92
第十九讲:动物微型小说 97
第二十讲:对话微型小说 103
第二十一讲:幽默微型小说 110
第二十二讲:官场微型小说 116
第二十三讲:荒诞微型小说 122
第二十四讲:哲理微型小说 128
第二十五讲:故事新编类型 134
第二十六讲:以情动人篇 140
第二十七讲:家庭亲情篇 146
第二十八讲:闪小说篇 152
附录:以作品说话*过硬 159
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 162
系列微型小说的魅力 165
【免费在线读】
*讲:素材说到微型小说创作,首先要谈素材。没有素材,就像泥瓦匠没有砖瓦没有水泥没有木头,却要他造出房子造出高楼大厦来,这怎么可能。中国有句老话,谓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意思,即便再巧手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如何让她煮出米饭来?这与作家手里没有素材,要他写出作品来,道理是一样的。素材,通常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未经提炼的,零零散散、琐琐碎碎、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活片段或某种印象、若干资料。这些材料没有完整性,没有系统性,但一般都是真实的、鲜活的,来自生活的、来自现实的。从小说创作的规律来看,这些材料不宜直接写入作品,也不宜完全照搬放进作品,这还有个积累的过程、发酵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加工改造的过程。素材只有经过作者咀嚼、消化、吸收、提炼,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一旦写入作品,素材就变身为“题材”了。我这样说,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大家能听懂,能领会,但可能还是有些“隔”,或者说不具体不直接。这样吧,我来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可能效果好一些。譬如我写过一篇《 寻找处女集》 的微型小说,发表在上海《 小说界》 2012 年第5 期,后来又发表在泰国的《 新中原报》 ,第二年收入冰峰、陈亚美主编的《 2012 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选本。这篇作品的原始素材就是来自生活的。有次我接到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也算业余作家、诗人。他说我知道你是藏书的,一般文友赠送的书籍应该都保留的,问我当年他赠送给我的那本诗歌集子还在吗。原来他发现自己二十年前出版的集子,自己家里都找不到了。我听后,当时心里就一动,因为我知道这本诗集是他自费出版的,有1000 本样书,当年除了少量赠送的外,多数是通过各种关系消化掉了,所谓消化掉就是被公费买下了。也就是说,自掏腰包出书后,他本人没有亏本,说不定还略有盈余。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这无论如何算是一种本事,让不少业余作者、作家羡慕妒忌。由这事,我又联想起自己。我很幸运,出版*本集子就拿稿费的,当处女集出来后,心情十分激动,样书全部送人,不够,还自费买了200 本送朋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出书了。但我还是留了几本放在家里。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发现我出版的处女集也仅剩一本了。原来我家属的朋友知道我出了书,就开口向我家属讨书。我家属见家里有书,就大方地给了,以致如今仅剩孤本了。我想这种情况绝非个别,是不错的素材,我就存进了我的素材库。如果马上动笔写,也能写,只是意思不大,我就暂且放着。有次,在饭局上听到一个情况,说撤乡并镇时,有个乡镇在清理仓库时,发现了不少成包成包的原包装的书,多数是某些领导出的书,也有作家、诗人的文学作品集。原来那些乡镇干部见是自己的上级、自己的老师出了书,抹不过面子,就承诺销掉一些,大笔一挥签了字买下了。买下后,也没有人去寄去送,就搁在了仓库里,一放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不是撤乡并镇清理财产,可能还会继续躺在仓库里,一年又一年。这几个信息一汇总,一融合,立马思路畅通,素材化出故事。于是,我动笔写了《 寻找处女集》 ,是写某校长达民嘉退休后心血来潮寻找处女集,但问来问去,当初拿到书的都没有保留,他妹妹帮他在老母亲的骨灰盒里找到了*的一本。峰回路转的是好消息传来,在拆除乡镇大院那老房子时,发现了几大包达民嘉的处女集,原来是他当镇党委书记的学生买下的。他闻之,不知该庆幸该悲哀?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素材的重要性,说明素材就在平时生活中,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做有心人,有没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事,听到了,看到了,有没有及时记下来,有没有去联想去组合去反思。也许,光举一个例子还属孤证,不足以让读者信服,那好,我再举一例。我写过多篇关于收藏的故事,有读者以为我也是收藏界的一员,其实,我没有参加任何一级的收藏家协会,除了藏书勉强可以称家;其他如字画、瓷器、陶器、杂件等,我只稍微有几样,没有专门去收藏,更谈不上收藏家。但我有不少收藏界的朋友,当地收藏家协会的会长就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发现了有关太仓当地的碑刻、书画等,常打电话叫我一起去欣赏、鉴定。我有位高中同学,是当地*有名的收藏家,他的藏品我件件看见过,件件知道来龙去脉,还为他与他的藏品写过多篇报道。近朱者赤,混久了,收藏家队伍中的三六九等人物、奇奇怪怪的收藏故事,知道得越来越多,收藏知识、鉴定眼力也多少有点了。要想写,一闭眼,人物与故事就浮现了,挥之不去,这就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