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大变局
作者: 刘明国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简介:亮点闪耀看变化
“十五”对于“三农”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时期。不仅历史积累的
诸多矛盾和问题进入了凸现期,而且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也不断出现。在“
人世”冲击,“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接连袭击,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
不利形势和背景下,过去五年,“三农”工作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
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能够成为全国整个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实属难能可
贵和来之不易。
盘点“十五”,“三农”工作亮点闪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犹如一座座
历史丰碑高高耸立。
变化之一: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更系统更科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三农”工作,制定了一系
列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城乡统筹的发
展方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
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确立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中
心任务,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定位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和
升华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和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指导“三农”工
作的思想体系。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作指导。一系列“三农”工作理论的突破与
创新。使全党全社会“三农”工作的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
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将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放在了整个社
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和优先位置来考虑,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多地关注农村,关
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
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变化之二:农村生产力布局更高效更合理
中央提出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十五”以来,全国各地根据中央的部署,坚持“以市
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区域比
较优势、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开
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断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通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力布局更为高效合
理。主要成绩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国家
实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村“六小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大为优化。主要
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从2003年开始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确定13种主要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宜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
用最先进的种养模式,实行一整套扶持措施,来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建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这一部署已初见成效,主要农产品逐步向
优势产区集中,如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
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
显改善。三是畜牧业成长为一个大产业。2005年全国畜牧业产值有望突破1
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在农业内部堪称三分天下有其一
。畜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验增加、
应急能力增强、体制进一步理顺、疫苗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农业机械
化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机耕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7%,机播面积占27%
,机收面积占20%0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国产业化经
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平均每
户每年从中增收1200元。六是农民非农就业持续增加,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
收新渠道。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8亿人,占农
村劳动力总数的21.7%,比去年底增加523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
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