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5 项 “刘郎”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慕容雪村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2009
简介:随笔集《葫芦提》,这个词就是“糊涂”的意思,郑板桥说人生难得糊涂,那只是一时激愤之言。人生还是应该清醒,虽然有太多事我们无能为力,但至少也该明辨是非。 ????当年刘备逃到刘郎浦,见大江浩荡,芦花似雪,回想东吴繁华,不觉潸然泪下…… ????当年易水东流,薄暮苍茫,满座衣冠似雪。悲歌声中,荆卿长揖而起。仗剑西行……
作者: 赵伯陶著
出版社:齐鲁书社,2004
简介:生肖对应于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某人生于公元1940年,这一年干支为庚辰,生肖则是龙年;十二年后的壬辰龙年(1952年)、二十四年后的甲辰龙年(1964年)、三十六年后的丙辰龙年(1976年)、四十八年后的戊辰龙年(1988年)、六十年后的庚辰龙年(2000年)……都是这个人的本命年。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在大都市中已达78岁左右,除生年以外,可以经过六个本命年,这比古人强多了,显示出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种说法,只将与某人生年干支相值之年称作本命年,以上述者为例,只有庚辰龙年(2000年)算是其本命年,这样六十年一轮回,除生年外,人生一般只能再遇一次本命年。这或许是我国民间特别重视操办六十大寿的原因吧,在诗文中即称之为“花甲再值”,是值得隆重庆祝一番的。 以生肖论本命年,即使以十二年计算,也具有里程碑的巨大意义,因而极受民间关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诗之四有云:“今朝吴与洛,相忆亦欣然。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自注有云:“余与苏州刘郎中同壬子岁,今年六十二。”这首诗写于唐大和七年癸丑(公元833年)的第一天,而白居易与刘禹锡俱生于唐大历七年壬子(公元772年),至大和六年壬子(即写诗的上一年),两人都是第五个本命年,注中称“六十二”云云,是传统所云年龄的虚岁。 我国民间一般认为,人逢本命年必多灾祸,只有进行一定的消解活动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否则将遭不测。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凡是逢本命年的人皆需要扎一条红腰带以辟邪,这种红腰带目前在一些风景名胜游览地以及年节庙会中都不难见到。有些地方满十二岁的儿童过本命年还要穿红背心或红裤衩,以求顺利通过本命年这一关。还有一些地方在本命年行将到来的头天晚间(即农历腊月三十)禁忌出门,直到大年初一早晨太阳升起方可外出活动。这些偏于迷信的习俗风尚,现代人未必全信,有些人不过是“未能免俗,聊复尔尔”,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行事罢了。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供人们在过年时张贴的。我国宋代已有有关年画酌记载,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十二生肖年画因与年节关系密切,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十二生肖年画有全绘者,也有只画当年生肖者,因贴过一年既要撤换,保存不易,所以遗存下来的不多。晚清木版年画《十二生肖童子》场面热闹,构图紧凑,很适合于过年时的热闹气氛。 民间剪纸艺术属于平面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世代的传承性,至今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十二生肖是剪纸艺术中的重要题材,既有“全家福”似的生肖大会聚形式,也有单肖独立的形式,并以后者为多。我国北方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许多剪纸高手,他们竟相驰骋各自的艺术想像力,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地方情趣。 在今天,十二生肖造型艺术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许多城市或公园内还有十二生肖雕塑,供人们欣赏与合影留念。苏州狮子林中的太湖石交互重叠,千奇百怪,横看侧视,各成景象。游览者可根据各自的想像力去猜测它们像哪一生肖,并以寻找齐全为乐。这种“象随心生”的活动,也为十二生肖文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鼠娶亲又称老鼠纳妇、老鼠嫁女、老鼠添箱等等,北方人多称老鼠娶媳妇。这一民间信仰风俗流传于全国各地,日期不一,但都在春节前后,属于旧时年画与剪纸的传统题材。在浙江绍兴一带,人们常称年画为“花纸”,鲁迅《狗·猫·鼠》一文这样写道: 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 可见,老鼠娶亲题材的年画不仅是成年人点缀年节气氛的物品,也是儿童进入童话世界的向导,真可谓“老少咸宜”。周作人回忆儿童时代生活,写有一组《儿童杂事诗》,其中《花纸》第二首云: 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 新娘照例新衣裤,翘起胡须十几根。 诗下自注:“老鼠成亲花纸,仪仗舆从悉如人世,有长柄宫灯一对,题字曰‘无底洞’。”丰子恺为之配图,画中七鼠弯腰躬背,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至于诗注中“无底洞”的题灯,在丰子恺的画中没有表现,显而易见,那是受了小说《西游记》第八十三回老鼠精之无底洞的启发。 老鼠成亲日,在鲁迅的家乡是正月十四日的夜晚,而在全国各地,则从上一年腊月二十三到来年二月初二都有,极不一致。如在山西、山东一些地区以及陕西商洛地区,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的日子就是老鼠成亲的黄道吉日。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广东佛山、福建金门等地,以除夕之夜为老鼠成亲的喜日。清梁玉绳《清白音集·嫁鼠词自注》云:“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以正月初一为鼠婚日者有江西庐山、江苏常州、无锡、浙江缙云、龙游以及山东沂源一带。以正月初三为鼠婚者有广东梅州等地。此外,如正月初七日、正月初十日、正月十一、十二日、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一直到二月初二,都可以成为老鼠成亲的吉日。老鼠成亲之日,甚至一省之内,日期都不一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地大人稠所导致的百里不同俗之风貌。旧时北京的谚语有所谓“十七、十八,耗子成家”之说,然而北京也有以正月二十五日的“填仓节”为老鼠娶亲日的说法(见王树村《老鼠娶亲》,载1996年2月18日《中国文物报》)。老鼠成亲,在一地尚如此参差,在全国各地时日不同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说明老鼠成亲的民俗信仰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与调侃性,不像祭祀灶王爷那样郑重其事,日子也基本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今古也无多大变化。 活牛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武器,石牛也可以在战争中派上用场。据《蜀王本纪》载,秦惠王想讨伐蜀国,但不知蜀道,就刻了五头石牛,将金子置于其后。蜀国人见到后,以为石牛能够屙出金子,是天牛,就报告了蜀王,蜀王信以为真,马上派兵千人,令五丁力士拖走石牛,于是留下了一条通往成都的道路。秦王派丞相张仪循石牛之道去攻打蜀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石牛所起的作用与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之计类似。 春秋时代的宁戚依靠一头牛而自荐于齐桓公,也留下了千古美谈。《吕氏春秋》卷十九《举难》有如下记述: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乎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宁戚与齐桓公纵论天下事,终于得到了重用。无独有偶,春秋时的百里奚想自荐于秦缪公,知秦王好牛,就租下一头牛,等秦缪公出游时,就乘机对秦王说:“臣之所长,非养牛者也,乃养民也。”于是就与秦王同车而归,从此受到重用(见《太平御览》卷八九九)。以上所举两位古人都可以说是“因牛成事”者,留下了千秋佳话。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有《牛飞》一则小品,也有发人深省之效: 邑人某,购一牛,颇健。夜梦牛生两翼飞去,以为不祥,疑有丧失。牵入市损价售之。以巾裹金,缠臂上。归至半途,见有鹰食残兔,近之甚驯。遂以巾头絷股,臂之。鹰屡摆扑,把捉稍懈,带巾腾去。此虽定数,然不疑梦,不贪拾遗,则走者何遽能飞哉? 古人的笔记小说中,有关牛的故事传说不胜枚举,皆可令牛生肖增色不少。《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更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历史上有关牛的著名故事真可谓“汗牛充栋”了。 古代有关牛的工艺美术作品也可用“汗牛充栋”一言蔽之。 龙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又无人见过,显示出这一生肖动物的神秘性。世界上根本没有龙的踪影,只有侏罗纪的恐龙曾一度成为地球的霸主,不过它们在六千五百万年以前白垩纪的一场天地大灾难的浩劫中就已完全灭绝,而那时人类尚无出现的迹象。人们认识恐龙是现代人根据出土的有关化石复原的,与传说中的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关这一问题,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龙的原型而论,除较为普遍的“蛇说”以外,还有鳄鱼说(包括湾鳄、扬子鳄、蛟鳄等不同说法)、蜥蜴说、河马说、猪说(如古人笔记中的猪龙)、马说、蚕说、鸟说、鱼说、云说、闪电说、彩虹说、松柏说、物候历法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认真的探讨,但也不乏标新立异、耸人听闻之谈。闻一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立论,认为龙的主干是蛇的形态,即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团族(氏族)兼并、吸收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后,使本团族的图腾不断丰富变化,于是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终于成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龙(见《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在诸多说法中,笔者认为上述混合说的说服力较强,对于我们认识龙的产生大有助益。也有的论者以为龙就是蛇的神秘化,体现了蛇的图腾崇拜转变为灵物崇拜的一个过程,这当然也可备一说。 龙虽然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造”而非“自然”的,但其家族却出奇地庞大,种类繁多,名目奇诡,充斥于古代典籍中。 ……
作者: 陆有珠主编;李弋龙,黄振奇编著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简介:《米芾蜀素帖集字对联》内容包括:四言对联:榴花煮夏柏酒浮春。五言对联:漫仕怜异石、刘郎驻蓬山、端茶惠道友、热酒乐亲情、云虹初无意、诗书若有情、画舫浮秋水、虬虹煮夏云、松柏襟度远和鸿鹄境界新等等。
作者: [闻一多著];李定凯编校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3
简介: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户襄阳。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惟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们伸过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为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公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载甲申(744)正月,遣左右相以下祖别贺知章于长乐坡。李白供奉翰林院。三月,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寿王妃杨氏号“太真”,召人宫。李白赐金放还。是年,岑参登进士第。(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才子传》)芮挺章选自开元初迄天宝三载诗称《国秀集》。 公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范阳太君,公祖审言继室,卢氏。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顾宸曰:“公与白相从赋诗,始于天宝三、四载间,前此未闻相善也。白生于武后圣历二年,公生于睿宗先天元年,白长公十三岁。 公于开元九年游剡溪,而白与吴筠同隐剡溪,则在天宝二年,相去十三载,断未相值也。后公下第游齐、赵,在开元二十三年;考白谱,时又不在齐、赵。及白因贺知章荐,召入金銮,则在天宝三载正月,时公在东都,葬范阳太君(按葬太君事在八月,此误),未尝晤白于长安也。是载八月,白放还,客游梁、宋,始见公于东都(按三月放还,五月已至梁、宋;见公于东都,当在三、五月之间),遂相从如兄弟耳。观公后寄白二十二韵有云:‘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是知乞归后始遇也。”案《赠李白》诗,当是本年初遇白时作。诗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卢世淮曰:“天宝三载,诏白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帝赐金放还,白托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白从高天师授箓,是‘事幽讨’也。” 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遣怀》诗曰:“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人酒垆,两君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云一去,雁鹜空相呼。”《昔游》诗曰:“昔者与高李(按原注曰:高适、李白。)”,晚登单父台。(按即琴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赠李白》诗曰:“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盖在东都时,与白预为之约也。《唐书·白传》:“与高适同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公传:“从高适、李白过汴州,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王琦《太白年谱》曰:“《赠蔡舍人》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梁园吟》曰:‘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按即吹台)间。’是去长安之后,即为梁、宋之游也。”(按《梁园吟》)又曰:“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凝清秋。”是白以三月放还,五月以至梁宋,至其与高、杜同游,则在深秋耳。)适《东征瞬》曰:“岁在甲申,秋穷季月,高子游梁既久,方适楚以超忽。”《宓公琴台》诗序曰:“甲申岁,适登子贱琴台。”适又有《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诗曰:“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似谓白也。适集中多宋中诗,所言时序,多与公诗合,其间必有是时所作者。 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忆昔行》曰:“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幺么。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玄圃沧州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仇注:“此初访华盖君而伤其逝世,是游梁、宋时事。”《昔游》诗曰:“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按此言梦寐恍惚,如见道士跨鹤降于天坛也,旧注非是。)晨溪响虚驮,归径行已昨。”朱鹤龄曰:“华盖君,《犹飞太白集》之丹邱子,盖开元、天宝间道土隐于王屋者,不必求华盖所在以实之也。诗云:‘深求洞宫脚。’洞宫即《忆昔行》所云‘北寻小有洞’也。……洞在王屋艮岑,即王屋山东北之岑也。天坛亦在王屋;《地志》‘王屋山绝顶曰天坛,济水发源处’是也。王屋在大河之北,故《忆昔行》曰:‘洪河怒涛过轻舸’也。”按二诗追述谒华盖君事至详尽,因悉录之,以存故实。是时诗中屡言学仙,一若真有志于此者。今则渡大河,走王屋,将求华盖君而师事之,至而其人适亡。诗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其沮丧之情可知;宜其历久不忘,一再追念而不厌也。又按李阳冰《草堂集序》:白放还后,即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陈留,宋地,白之来游,为访彦允;公之来游,为谒华盖。前此公《赠白,》诗曰:“亦有梁宋游,相期拾瑶草,”殆谓此也。公师事华盖之志,竟不就;而白后果得受箓于高天师,(白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诗)故公明年又有《赠白》诗曰:“未就丹砂愧葛洪。 公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当阳县属荆州。临去,以滚西果园赠“南卿兄”。有诗题略如此。陆游《野饭》诗自注:“杜氏家谱,谓子美下峡,留一子守浣花旧业,其后避乱成都,徒眉州大垭,或徙大蓬云。”按留子不见于诗,不足信。三月,至江陵。时卫伯玉为节度使,杜位在幕中。李之芳、郑审并在江陵,数从游宴。夏日,暂如外邑。《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小江还积浪”,曰:“行舟却向西”,曰:“异县惊虚往”,知是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水宿遣兴奉呈群公》:“童稚频书札,盘飧讵糁藜?我行何至此,物理直难齐!”又曰:“余波期救涸,费日苦轻赍。杖策门阑邃,肩舆羽翮低,自伤甘贱役,谁愍强幽栖!”《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苍茫步兵哭,辗转仲宣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栖托难高卧,饥寒迫向隅,寂寥相呴沫,浩荡报恩珠。”《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交态遭轻薄。”《久客》:“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意者地主失于周旋耳。卢元昌曰:“公在江陵,至小吏相轻,吾道穷矣。于颜少府曰‘不易得’,(按见《醉歌行》)于卫大郎亦曰‘不易得’,(按见《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志幸,亦志慨也。” 多按卫大郎,名钧,伯玉之子。钧之手公,能以礼遇,则诗中所指,恐非伯玉。前诗云“异县惊虚往”,忤公者,岂外邑之主人欤?秋末,移居公安县,《移居公安山馆》云:“北风天正寒”,此既至公安后作也。《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有“秋露接园葵”之句。卫在江陵,诗盖作于将发江陵之时。故定为秋末移居。遇顾诫奢、《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李晋肃,晋肃,李贺之父,即韩愈所为作《辩讳》者。《公安送李入蜀》诗称二十九弟,李必公之姻娅。及僧太易。见《留别公安太易沙门》诗。太易又善司空曙,有《赠司空拾遗》诗。留憩公安数月,《晓发公安》原注:“数月憩息此县。”陆游《人蜀记》曰:“公《移居公安》诗,‘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而《留别太易沙门》诗,‘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则以是秋至此,暮冬始去。其曰‘数月憩息’,盖谓此也。”卢元昌曰:“是时公安有警,故于《山馆》有‘世乱敢求安’句,后《晓发》则曰‘邻鸡野哭如昨日’,《发刘郎浦》则曰 ‘岸上空村尽豺虎’,此章(按即《移居公安赠卫大郎》)‘人邑豺狼斗’,必有所指矣。”岁晏,至岳州。《别董颋》:“汉阳颇宁静,岘首试考架”,与《公安送李晋肃》题中“余下沔鄂”语吻合。《送李诗》云:“正解柴桑缆”,盖将由沔、鄂下柴桑也。然而所至乃岳州,柴桑之行盖不遂耳。黄生曰:“柴桑在江州。前诗云‘江州涕不禁’,公岂有弟客此,而欲访之耶?又诗‘九江春色外,三峡暮帆前’,知公久有此兴,或此行终不果耳。”多按大历二年《又示两儿》诗曰:“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仇云:“前有送弟往齐州诗,长葛与齐州相近,故知长葛指弟。《七歌》云:‘有妹在钟离’,江州与钟离相近,故知江州指妹。”此可正黄说之伪。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结集了百篇大公同人、作者、读者和报史研究者的回忆文章。内中有人有史、有事有情,多方展示这份“中国人民的报纸”的历史影响和新闻建树。本书文笔朴实、感情诚挚,其中不乏犯不着为人知的报业史料。 片断: 由顾准的一封信想到王芸生/谢泳 顾准有一封信,夹在王芸生的一篇文章中,可能是因为顾准生前没有提起过,所以不大为人所注意。罗银胜和高建国的两本顾准传,就都忽略过去了。这是一封长信,对于研究青年顾准有很重要的意义。听说顾准全集正在编辑当中,如已收入就不说了,如果没有,可以收入。王芸生的文章题为《三寄北方青年》,登在1937年1月25日出版的《国闻周报》14卷15期上。十多年前北京出过一本《一二九运动》的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其中就收了王芸生的这篇文章。这封信是顾准以吴绛枫的本名写给王芸生的,他读了王芸生在《国闻周报》上发表的《前进吧中国!》和《寄北方青年》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向王芸生请教,王芸生就借这篇文章说了他的一些感想。那年顾准22岁,王芸生36岁。顾准的信主要是在对西安事变的理解上和王芸生有不同的看法。 王芸生在文章中说:“吴先生这封信是由上海寄来的。这封信的主要意思,是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都未参加西安事变,都未曾施用开后门拆烂污的手段,而且共产党也是爱民族爱国家的。我希望吴先生在信中所写的就是共产党的态度。”顾准写信的时间是1937年1月7日。我们现在从信中可以看出顾准早年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立场,也可以看出一个22岁的青年对于国家大事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因为篇幅,我不能再引原文,但我要说,青年顾准后来之所以能成为那样的一个人,不是偶然的,他在那样的年纪,就能写出那样富有逻辑和论辩力的文章,而且态度平和,既不伤害对方,还要给对方的信论以辩驳,见解和风度都非常好。 顾准早年是一个共产党员,晚年却成了另一种人。王芸生年青的时候也左倾过,但他到了《大公报》后,也就转变了,他说过:“我是靠做报吃饭的人,在政治上没有派别,纯凭国民的良知”。现在我要说这样一个问题:就当年顾准和王芸生对西安事变的评价而言,我们应该说还是王芸生看得远,看得深。这几年随着我国档案的解密,我们对于西安事变的了解也多了起来,我从陈立夫的回忆录和现代史研究专家杨奎松的一些研究中,联想到当年王芸生的一些看法,得出了上面的结论。青年顾准在对历史的识解上,还是比不上王芸生,但到了六七十年代,顾准却超越了王芸生,这我们就不用多说了。王芸生到了后来,就不会思考了,也许是他和顾准的处境不同吧。从顾准和王芸生这个前后变化中,我们就可感觉到许多沉重的历史内容。 王芸生当年是《大公报》的主笔。近年专门研究中国现代人物的学者不少,但印象中专门研究王芸生的还不多,几篇有分量的论文还是他的儿子王芝琛写出来的,在有关《大公报》的研究中,对王芸生的评价也较肤浅。过去王芸生是一个很能写的人,他的著作要是都印出来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现在是不是有人在想着为王芸生出一本文集或者全集,我还不知道。我曾在《观察》周刊和天津《大公报》上读到过王芸生的不少文章,在他那一辈人中,就政论文章而言,我以为王芸生绝对是一个好手,他那样的政论文章,我们今天就没有人能写得出来。他有一篇长文章《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可以见出他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素养。他这篇文章出来以后,蔡尚思有一篇文章评王芸生,我看过蔡先生的文章,就写文章本身来说,他不是王芸生的对手,而且见解也在王芸生之下。政论文章的高手,他的看家本领是两条,一是文章得好,二是见解得高,王芸生就做到了这一点。五十多年前,他为《大公报》写的那些社评,我们今天看了还不能不佩服,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人,不能忽略过王芸生这个人。 (原载2000年6月5日《大公园》) 片断: 我与《大公报》——二十年与《大公园》的因缘/董鼎山 在我的青年时代,我心目中的新闻界“英雄”是徐铸成先生。他在《大公报》以及后来创办《文汇报》的经历常常引起我的神往。我一直没有机会在他生前拜识他,1982年他托人把他的回忆录《报海旧闻》带给居住海外的我,令我惊喜交集,现在还保留着,经常翻阅讨教。 虽然我是上海《申报》出身(1945年大学毕业后第一个职业),当时的愿望还是加州大公报》或《文汇报》。范长江在《大公报》的报道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榜样,引起我英雄式的崇拜。我把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在书架上并列一起。杨刚、浦熙修等都是一些我所熟悉的名字,但是由于我喜好文艺,另一个令我兴奋的名字是萧乾。他于大战时被《大公报》派遣到欧洲采访战地新闻,某次我在报上看到一张他穿着军服佩着“战地记者”(WARCORRESPONDENT)证章的照片,极为艳羡。我的梦想就是充当这么一位充满罗曼谛克气息的战地记者。当然,他是前辈,我后来有幸于80年代在纽约一宴会上与他初次相谈,一见如故,此后我们甚至称兄道弟地通起信来。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将他的信函保留下来(北京一出版社曾要编集萧乾书信集,向我素材料,我竟无以为答)。他的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是我经常的读物,特别是我自己目前正在考虑写回忆录(天津一位书局编辑不断催促)之际。 虽然《大公报》是我少年时的崇拜对象,我与它的文字因缘要到了40多年后才开始。给我这个机会的是已故的潘际炯兄。这段故事又得归溯到我的崎岖生活途径。我于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新闻界就职(《申报》、《东南日报》、《辛报》)2年后,于1947年出国赴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原定在2年内回国,不料一耽就是数10年。我于1978年携妻女初返祖国,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系列的新中国见闻记在《纽约时报》发表,由美联社辛迪加(SYNDICATE)发布,终于引起北京《参考消息》注意,翻译转载。潘际炯兄看到后,托董乐山向我征稿。我犹记得看到第一篇稿子在《大公园》版面上刊出时的兴奋,我的少年愿望终于实现了。 通过潘兄的关系以及在《大公报》上的经常见报,我也与许多旧时的朋友取得联系。当时潘兄在《大公园》开有一个名叫《闲居集》的专栏,发表刘郎(即是当年有“江南第一枝笔”之称的唐太郎)的打油诗,其中一篇是: 寄董鼎山纽约(1979年) 年年相望亦相闻,每抱深情读至文。 讶我老儿还在世,怜渠健笔尚凌云。 归来旧燕何曾识,记得歪诗定要焚。 何日江干重聚晤,莫教终世叹离群。 唐大郎兄不久就逝世。乐山请黄苗子兄把这首诗用他的神笔抄写下来。黄兄的书法与唐兄的诗成为今日悬在我纽约家中客室最显著、最珍贵的纪念品。 另一位通过《大公报》而取得联系的老友是新闻界前辈陆小洛。当时住居香港的他看到我在《大公园》所发表的文字后开始与我通讯。后来他移民来旧金山的儿子处养老,我特地去旧金山看他。不久他即病故。如果没有《大公报》,我恐不会有与老友再聚之缘。 我与际炯兄相聚机会不多,80年代我在《大公园》供稿最起劲期间,每回一次香港,他必请我午宴,并将我介绍给他的同事。通过他,我结识了冯广烈、马文通二兄,大家志趣相同,谈话随意,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每次他必不忘携来一个厚厚信封,亲自陪我去银行将积聚的稿费兑换美金。他的殷勤周到在今日这个什么都是匆忙的时代,是人性稀有的珍宝。 际用退休后侨居美国西岸,我们通过信,但一直没有机会再聚,没想到他是回到祖国落叶归根的。直到去年8月4日我在《大公报》网址看到《大公园》所载黄裳先生《悼际炯》一文,才获噩耗。 际用即将退休时我恰在香港,他又在午宴席上把我正式介绍给接任的冯广烈兄。我惊喜地在广烈身上发现了与际炯同样的温雅、善良、慷慨的品质。他也同样的好客,某次乐山恰在香港,他陪着我们周游香港各所大学。我妻蓓棋也曾受过他的招待。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夫妇在老牌影星王丹凤所开的功德林素菜馆中款待我。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夫人。那天我的印象不但是菜肴的精彩,而且也是嫂夫人的美丽、柔和、大方。他们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退休计划,并给我看养老后乡居新建的房子。他们孩子似的热诚令我艳羡。但是好景不长,一年余前我收到广烈兄寄来一本纪念亡妻的画册,我的心情极度震动。他的信充满哀伤。我曾数度去信,末蒙作答,想是地址有变。这篇短文也是向他致意。 20年来经过几个朝代编辑的变换,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仍是《大公园》的经常撰稿者。《西洋镜》这个专栏之名乃是冯广烈兄的主意。我感谢现任编辑孙嘉萍女士仍让我占这么一角。我已多年来访香港,虽曾与孙女士见过数面,但仍希望来日有机会与她和马文通兄共叙,建立更深的友谊。 (2001年8月1日于纽约) (原载2001年8月30日《大公园》)
作者: 刘郎 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2004年06月
简介:本书中英文图书暨DVD光盘首发式前日在苏州广电总台举行。这套由古吴轩出版社精心编排的图书,既保持了电视艺术片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又充分体现了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图书出版人对电视片的又一次颇具特色的文化解读。 本书是苏州广电总台精心打造的电视艺术精品,荣获了电视界的最高奖项――“星光奖”一等奖。古吴轩出版社在编排此书时,采用了与电视片的艺术风格极为吻合的新传统形式,使这套图书呈现现代与古典结合的风格,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韵味。 著者在阐发对苏州水的文化观照中,紧扣了水是文化古城的灵魂这一点,是非常真实客观的,非常传神到位的,并且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追源溯流,不但发现了苏州在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之间传递中所占居的天时地利,而且,一代代缘水而来的前贤形象也耸立在我们眼前。
作者: 唐圭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本书由近现代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编选简释,共精选唐宋词各种风格代表作品二百三十二首。每选一词,接以解说串讲、体会心得,既对词之起结、过片、层次、转折等组织结构条分缕析;又将词中“描绘自然景色之细切,体会人物形象之生动,表达内心情谊之深厚,以及语言凝练、声韵响亮、气魄雄伟”等艺术特点一一阐释,言简意赅,文辞隽永,初版三十年以来,已成读词选本之经典。
【目录】
目 录
李白二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
温庭筠十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前调(杏花含露团香雪)
前调(玉楼明月长相忆)
前调(宝函钿雀金)
更漏子(玉炉香)
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前调(懒拂鸳鸯枕)
梦江南(千万恨)
前调(梳洗罢)
河传(湖上)
皇甫松二首
梦江南(兰烬落)
前调(楼上寝)
韦庄九首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前调(人人尽说江南好)
前调(如今却忆江南乐)
前调(洛阳城里春光好)
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女冠子(四月十七)
前调(昨夜夜半)
薛昭蕴一首
谒金门(春满院)
牛峤二首
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西溪子(捍拨双盘金凤)
牛希济一首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欧阳炯一首
三字令(春欲尽)
顾夐一首
荷叶杯(一去又乖期信)
孙光宪一首
谒金门(留不得)
鹿虔扆一首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李璟二首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前调(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十九首
一斛珠(晓妆初过)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望江南(闲梦远)
前调(闲梦远)
清平乐(别来春半)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望江南(多少恨)
前调(多少泪)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捣练子(深院静)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前调(林花谢了春红)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冯延巳四首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喜迁莺(宿莺啼)
清平乐(雨晴烟晚)
三台令(南浦)
范仲淹三首
苏幕遮(碧云天)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三首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渔家傲(巴子城头青草暮)
晏殊八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前调(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红笺小字)
前调(金风细细)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祖席离歌)
前调(小径红稀)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韩缜一首
凤箫吟(锁离愁)
宋祁一首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十首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踏莎行(候馆梅残)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前调(庭院深深深几许)
前调(谁道闲情抛弃久)
前调(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前调(堤上游人逐画船)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柳永七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月华收)
倾杯(鹜落霜洲)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王安石一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国一首
清平乐(留春不住)
晏几道九首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前调(醉别西楼醒不记)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前调(天边金掌露成霜)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苏轼十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永遇乐(明月如霜)
洞仙歌(冰肌玉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念奴娇(大江东去)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秦观八首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前调(晓色云开)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踏莎行(雾失楼台)
赵令畤二首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前调(卷絮风头寒欲尽)
舒亶一首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朱服一首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毛滂一首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陈克一首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张舜民一首
卖花声(木叶下君山)
李之仪一首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贺铸六首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浣溪沙(云母窗前歇绣针)
前调(楼角初消一缕霞)
石州慢(薄雨收寒)
天香(烟络横林)
望湘人(厌莺声到枕)
周邦彦十六首
瑞龙吟(章台路)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兰陵王(柳阴直)
琐窗寒(暗柳啼鸦)
六丑(正单衣试酒)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满庭芳(风老莺雏)
大酺(对宿烟收)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解连环(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尉迟杯(隋堤路)
西河(佳丽地)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浪淘沙慢(晓阴重)
叶梦得二首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李清照四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赵佶一首
燕山亭(裁剪冰绡)
陈与义二首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前调(忆昔午桥桥上饮)
周紫芝二首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踏莎行(情似游丝)
徐伸一首
二郎神(闷来弹鹊)
李玉一首
贺新郎(篆缕消金鼎)
鲁逸仲一首
南浦(风悲画角)
岳飞一首
满江红(怒发冲冠)
张抡一首
烛影摇红(双阙中天)
张孝祥二首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念奴娇(洞庭青草)
韩元吉一首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袁去华二首
剑器近(夜来雨)
安公子(弱柳千丝缕)
陆淞一首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陆游一首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陈亮一首
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
辛弃疾七首
贺新郎(绿树听鹈)
念奴娇(野棠花落)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
永遇乐(千古江山)
祝英台近(宝钗分)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姜夔十四首
点绛唇(燕雁无心)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踏莎行(燕燕轻盈)
庆宫春(双桨莼波)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琵琶仙(双桨来时)
八归(芳莲坠粉)
念奴娇(闹红一舸)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怨慢(渐吹尽)
淡黄柳(空城晓角)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翠楼吟(月冷龙沙)
章良能一首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刘过一首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俞国宝一首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史达祖四首
绮罗香(做冷欺花)
双双燕(过春社了)
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八归(秋江带雨)
刘克庄一首
木兰花(年年跃马长安市)
潘牥一首
南乡子(生怕倚阑干)
吴文英十一首
夜合花(柳暝河桥)
霜叶飞(断烟离绪)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点绛唇(卷尽愁云)
祝英台近(采幽香)
前调(剪红情)
澡兰香(盘丝系腕)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踏莎行(润玉笼绡)
黄孝迈一首
湘春夜月(近清明)
无名氏一首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刘辰翁二首
兰陵王(送春去)
宝鼎现(红妆春骑)
周密四首
高阳台(照野旌旗)
玉京秋(烟水阔)
曲游春(禁苑东风外)
花犯(楚江湄)
蒋捷二首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女冠子(蕙花香也)
张炎五首
高阳台(接叶巢莺)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解连环(楚江空晚)
月下笛(万里孤云)
王沂孙四首
天香(孤峤蟠烟)
眉妩(渐新痕悬柳)
齐天乐(一襟馀恨宫魂断)
长亭怨慢(泛孤艇)
后记
【免费在线读】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馀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惟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蕴藉。“起舞”两句,仍承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解,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藉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厚矣。
周邦彦
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此首为归院后追述游踪之作,与〔瑞鹤仙〕、〔夜飞鹊〕追述送客之作作法相同。*片记地,“章台路”三字,笼照全篇。“还见”二字,贯下五句,写梅桃景物依稀,燕子归来,而人则不知何往,但徘徊于章台故路、坊陌,其怅惘之情为何如耶!第二片记人,“黯凝伫”三字,承上起下。“因念”二字,贯下五句,写当年人之服饰情态,细切生动。第三片写今昔之感,层层深入,极沉郁顿挫缠绵宛转之致。“前度”四句,不明言人不在,但以侧笔衬托。“吟笺”二句,仍不明言人不在,但以“犹记”二字,深致想念之意。“知谁伴”二句,乃叹人去。“事与孤鸿去”一句,顿然咽住,盖前路尽力盘旋,至此乃归结,既以束上三层,且起下意。所谓事者,即歌舞、赋诗、露饮、闲步之事也。“探春”二句,揭出作意,唤醒全篇。前言所至之处,所见之景,所念之人,所记之事,无非伤离意绪,“尽是”二字,收拾无遗。“官柳”二句,写归途之景,回应篇首“章台路”。“断肠”二句,仍寓情于景,以风絮之悠扬,触起人情思之悠扬,亦觉空灵,耐人寻味。
简介: 本书是中华古典文学精品屋 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传世名作数十篇,每首诗作均有详细的注释,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的内涵。该书收集量大,充分显示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对全面了解辛弃疾的诗风及当时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导言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念奴娇(我来吊古)满江红值节堂堂)声声慢(征埃成阵)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满江红(汉水东流鹧鸪天(聚散匆匆不偶然)念奴娇(野棠花落)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满江红(过眼溪山)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沁园春(三径初成)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水调歌头(A日复何日)满江红(瘴雨蛮烟)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千年调(卮酒向人时)清平乐(绕床饥鼠)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丑奴儿(烟芜露芰荒池柳)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清平乐(柳边飞控)丑奴儿近(千峰云起)生查子(溪边照影行)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清平乐(茅檐低小)蝶恋花(谁向椒盘簪彩胜)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老大那堪说)贺新郎(细把君诗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鹊桥仙(松岗避暑)踏莎行(夜月楼台)沁园春(我试评君)清平乐(少年痛饮)清平乐(清泉奔快)生查子(青山招不来)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行香子(好雨当春)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沁园春(一水西来)归朝欢(山下千林花太俗)沁园春(叠嶂西驰)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千年调(左手把青霓)贺新郎(绿树听鹈鸩)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汉宫春停上秋风)汉宫春(秦望山头)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生查子(悠悠万世功)满江红(点火樱桃)祝英台近(宝钗分)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河渎神(芳草绿萋萋)贺新郎(凤尾龙香拨)满江红(家住江南)满江红(倦容新丰)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汉宫春(春已归来)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鹧鸪天(出处从来自不齐)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定风波(听我尊前醉后歌)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鹧鸪天(著意寻春懒便回)清平乐(连云松竹)鹧鸪天(鸡鸭成群晚未收)粉蝶儿(昨日春如)满江红(敲碎离愁)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丑奴儿(晚来云淡秋光薄)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鹊桥仙(溪边白鹭)夜游宫(几个相知可喜)
作者: 毛策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第一章 坎坷的人生起步 一、漳州的文化传统:抗争与开放 二、郑子瑜家世 三、悲惨的家庭:长兄、三弟的早夭 四、冷暖于今只自知 五、少年时代艰辛的学习生活 第二章 学术生涯的初始 一、新文学的第一位恩师:丘絮絮 二、就学于集美师范与短暂的教书匠生涯 三、走向文坛:四、《九流》编委群像 五、拜会郁达夫 六、国学专修班 第三章 艰难竭蹶中的奋起 一、南渡婆罗洲 二、在北婆罗洲(一):中原回首泪橫经 三、在北婆罗洲(二):横刀直斩扶桑辔 四、在北婆罗洲(三):椰风椰雨伤作客 五、南洋硕果(一):《鲁迅诗话》 六、南洋硕果(二):奇书《(阿Q正传)郑笺) 七、南洋硕果(三):首编《达夫诗词集》 八、新加坡:坎坷人生的继续(一) 九、新加坡:坎坷人生的继续(二) 十、妻子丁桂女士 十一、郑子瑜与南洋学会 十二、南洋学会鸟瞰 十三、高维廉:大义凛然的银行家兼黄学专家 十四、许云樵:以研究学术为职志的苦难学者 十五、黄曼士:广结善缘的学界护花使者 十六、刘士木:为学术而死的南洋问题专家 十七、黄笃修:锦衣玉食的儒商文学家 十八、陈育崧和韩槐准:学者从商,不忘于学 第四章 攀登海外汉学的高峰(上) 一、黄遵宪研究的起步 二、黄遵宪研究的扛鼎之作:三、关于马华文学起源 四、主编《南洋学报》 五、东渡扶桑 六、拜谒平林寺 七、扶桑讲学(一) 八、扶桑讲学(二) 九、扶桑讲学(三) 十、扶桑讲学(四) 十一、刘郎两度来相访 十二、友谊的硕果:十三、珍贵史料:笔谈遗稿 十四、东瀛知友:实藤惠秀 十五、东瀛知友:铃木由次郎 十六、东瀛知友:高田真治 十七、东瀛知友:铃木虎雄 十八、东瀛知友:吉川車次郎 十九、东瀛知友:松浦友久 二十、东瀛知友:增田涉 二十一、东瀛知友:仓石武四郎和宇野精 二十二、与曹聚仁交往 二十三、是非分明:郑子瑜与周作人 第五章 攀登海外汉学的高峰(下) 一、初试牛刀:《中国修辞学的变迁》 二、神交陈望道 三、不相称的荣誉与处境 四、学术功力的体现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关于黄遵宪诗的笺注及其佚诗》 五、千诗织就回文锦:从修辞技巧看回文诗 六、面壁十年成正果:《中国修辞学史稿》 七、《中国修辞学史稿》散论(一) 八、《中国修辞学史稿》散论(二) 九、《中国修辞学史稿》的完善:《中国修辞学史》问世 十、《中国修辞学史》的姐妹篇:《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 十一、治学之道: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第六章 实至名归 一、郑子瑜与复旦大学的因缘 二、应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三、应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四、民族气节 五、与内地学人交往 六、讲学香江,情系华夏 附录 一、《自传》(郑子瑜) 二、《我的历程》(丁桂) 三、参考书目举要
作者: 徐志摩等 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2015年2月
简介: ★又梦相思泪几行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相思是一种凄然之痛,但又夹杂着几许甜蜜,让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而对于那些名重一时的才子佳人而言,他们才华横溢,是才华激起了幽情,还是幽情激发了才思? “教我如何不想她”“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在思念与爱恋带来的光明与不安中,这些恋人走过了生命的暖春、盛夏、金秋、寒冬,也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段特别的回忆。 ★情到深处别样浓 在那些过去的时光里,他们犹如舞台上的青衣一般,挥舞着水袖,倏忽上台,又倏忽退场,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或完满,或凄美,或是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然而无论这段情,最终是以何种结局收场,都曾在情深意浓之时,留给当事者一段相当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生的宝藏,而在这一过程中,写下的诗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每一对恋人在情到深处时,彼此都是对方的爱、暖与希望,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彼此生存的最重要慰藉,有了彼此,则宇宙从此不再暗淡! ★相见时难别亦难 从离别当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恋人之间那种难舍难离的真挚情感,正所谓千言万语难道尽,最难道是相思苦。这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更与谁人说。 明朝将离去, 为了你,又停留一天; 俯在伊耳边细说: 爱人呀!我觉得多留一刻也好。 多留一刻也好,这一刻里,无尽话语涌到唇边,却又无法言道,只好执手相看,默默不语,以眼神交流那万语千言,与无尽相思意。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不是每一段感情都会有着完美的结局,或是因为有缘无分,天各一方;或是因为情海生波,不欢而散,甚至是反目成仇;最可惜的是情深不寿,英年早逝,只剩下一方在无边的痛苦中苦苦挣扎。无论是哪一种,这一段情毕竟无法完全 泯灭,在双方的一生当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总有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情,在我们心中留下最灿烂的回忆,那是一生的无价之宝。 这一去渺茫音信沉: 唤你哭你都不应! 英雄呵! 归不归由你, 只愿告诉我你魂儿在哪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愿在巫山的朝云暮雨中,找寻你曾经的身影,为我之心灵留下慰藉。
作者: 徐颖 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9-1
简介: 苏州可称改革开放的前沿,发展的首善之区,于全国有镜鉴之责。天堂在人间,同样有七情六欲,有烟火味,绕不开日落日出,是面多棱镜。本书由事与言组成,均为作者亲历亲为,不少鲜为人知,作者自称“野史”。作者申明,无意作为正史的补充,只想说点背景,本来是怎么样的,回过头来看看,能找到几个印记,为向前走,摸着石头过河,找到几块石头。影视大家杭州刘郎书联赠作者:“书卷浮生意,文章苦丁茶。” 本书大部分内容曾载苏州新闻网“秋末茶座”专栏,为秋末杂文随笔第十集。
作者: 司马非马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2009年04月
简介:
前度刘郎今又来。司马非马第三部历史小说《农历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又问世了。这次,他将披露什么历史真相?又将给读者一个什么传奇故事?
谈到玄武门之变,自然会想到李世民,谈到李世民,自然也会想到“贞观之治”;而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李世民就成为了一个明君,因为一个明君不能有任何过失,于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中也就成为了一个无辜者和受害者,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史学观,也是一般中国人的世俗观。
这种传统的史学观,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明君做的事一定都是好事,暴君做的事一定都是坏事,这就是“好人坏人”论。明君因为做的所有事都是好事,于是一生就积攒了如此多的好事,你会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都做好事其实并不难;而暴君做的所有事都是坏事,于是一生就集中做了所有的坏事,你会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做件好事其实也挺难。问题是:一件坏事偏偏是明君所为,这就让史学家伤透脑筋不好解释了,心中不禁暗暗抱怨古人做事太不严谨。
玄武门之变,就事论事本身并不复杂,就是中国历代王朝中常见的争夺皇位的政变,只不过这场政变的发动者——李世民,做事过于残忍,手段不够光明正大,为了争夺哥哥的太子地位,杀死亲兄弟,逼迫父皇退位,事后还杀害了哥哥和弟弟的全家并纳弟媳为妃,这些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中国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的做人做事准则。如果以后李世民如商纣王、隋炀帝之流成为暴君,那史学家就容易多了,可以很轻松搞出什么十大罪状,八大恶行,五毒四狠三不仁之类,上天人地,洋洋洒洒,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观李世民其夺位之行可知其日后之所为。
但李世民偏偏说不。李世民聪明过人,又极好名,皇位夺到手了,但担心因玄武门之变落下的恶名,决定用政绩挽回名声,做一个敬业的皇帝,此外还和魏徵来个“楼台会”,君臣默契配合,李世民从此有了“纳谏如流”的好名声,这就是“贞观之治”的由来。
作者: 蘅塘退士编著;李刚注释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2011
简介: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歌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有着多大的益处。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对我国的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的孩子尚在襁褓中时,父母们便在孩子耳边吟唐诗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孩子们牙牙学语时,父母们便教孩子背诵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从这几句唐诗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孩子纯净空廓的心田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从此,孩子们都会与唐诗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唐诗中表达了诗人们的诸种情绪:思乡、惜别、怨愤、怀古、言志,这些情绪几乎都在唐诗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性语言。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心情便豁然开朗了,如果曾经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又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便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怀念亲人了,诗人会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已经成为思念怀人的千古名句。
简介:《卡通成语小故事》成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则简短精辟的成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辑精选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成语故事配发精彩的卡通动画,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观赏兴趣,让小朋友在活泼、有趣的卡通故事中领悟到成语的深远含义。品读成语故事,结缘经典,增长智慧。让孩子品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他们开启文学性灵,让孩子结缘经典,能够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读成语故事增长智慧,会让孩子爱上读书受益一生。精彩的成语故事丰富着生活的色彩,润泽着孩子的生命。通过读成语故事,孩子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爱…… 菜单1 01 狐假虎威 02 塞翁失马 03 掩耳盗铃 04 螳螂捕蝉 05 城门失火 06 守株待兔 07 绕梁三日 08 愚公移山 09 自相矛盾 10 鹊巢鸠占 11 狼狈为奸 12 刻舟求剑 13 滥竽充数 14 按图索骥 15 纸上谈兵 16 南柯一梦 17 瓜田李下 18 叶公好龙 19 盲人瞎马 20 金玉其外 菜单2 01 螳臂当车 02 鹬蚌相争 03 图穷匕现 04 合浦珠还 05 杯弓蛇影 06 熟能生巧 07 望梅止渴 08 煮豆燃萁 09 草木皆兵 10 画龙点睛 11 杞人忧天 12 两败俱伤 13 乘风破浪 14 囫囵吞枣 15 洛阳纸贵 16 走马观花 17 狼子野心 18 邯郸学步 19 好好先生 20 东施效颦 菜单3 01 前居后恭 02 州官放火 03 坐井观天 04 口蜜腹剑 05 此地无银 06 因势利导 07 山鸡起舞 08 焦头烂额 09 画蛇添足 10 破釜沉舟 11 惊弓之鸟 12 完璧归赵 13 瞎子摸象 14 东窗事发 15 朝三暮四 16 出奇制胜 17 覆水难收 18 梁上君子 19 再作冯妇 20 意气扬扬 菜单4 01 卧薪尝胆 02 虎口余生 03 鸡犬升天 04 唇亡齿寒 05 一叶障目 06 青去直上 07 因噎废食 08 断鹤续凫 09 闻鸡起舞 10 前度刘郎 11 信口雌黄 12 比肩继踵 13 因小失大 14 老生常谈 15 扑朔迷离 16 指鹿为马 17 黔驴技穷 18 明镜高悬 19 请君入瓮 20 死灰复燃 菜单5 01 泼水难收 02 破镜重圆 03 老生常谈 04 千变万化 05 千虑一得 06 亲痛仇快 07 南辕北辙 08 三寸之舌 09 三顾茅庐 10 三缄其口 11 三命五申 12 三人成虎 13 三纸无驴 14 百闻不如一见 菜单6 01 爱屋及乌 02 安然无恙 03 八面威风 04 拔苗助长 05 百发百中 06 芒刺在背 07 杯弓蛇影 08 不自量力 09 大庭广众 10 呆若木鸡 11 得心应手 12 鸡犬不宁 13 毛遂自荐 1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菜单7 01 失斧 02 守板凳待兔 03 天衣无缝 04 铁杵成针 05 挺身而出 06 卷土重来 07 为虎作伥 08 星火燎原 09 胸有成竹 10 一箭双雕 11 与虎谋皮 12 纸上谈兵 13 煮豆燃萁 14 走马看花 菜单8 01 半途而废 02 不耻下问 03 出尔反尔 04 后来居上 05 后生可畏 06 家喻户晓 07 门可罗雀 08 明镜高悬 09 模棱两可 10 奴颜婢膝 11 驱心沥血 12 捧腹大笑 13 纸上谈兵 14 囫囵吞枣
作者: 宋常铁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内容简介:这是怎样的杜月笙?是黑社会老大、帮会“教父”?还是民族英雄、商界精英?是情场浪子?还是痴情刘郎?或许不是,或许都是。这是怎样的孟小冬?是梅兰芳的弃妇?还是杜月笙一生的牵挂?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不用问元芳怎么看,您有啥样的人生阅历,就能看到啥样的杜月笙和孟小冬。但总之,这不是你想象中的或者熟悉的他们,因为他们是真人。 一部杜、孟情史,就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这里还有屌丝和北漂、南漂最需要的人生启示和实在激励。
作者: 刘东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9
简介:卷首语 在以往的卷首语中,我反复提到过“熬成传统”的重要,然而这个“熬”字的苦涩,除非等你深陷其中,其实并不容易真正体味。——这不,刚刚完成了第二十四期,我们杂志的经费问题,就突然成为“煎熬”二字的代名词,尽管本刊同仁对此没什么责任,无非是当了被殃及的“池鱼”而已。 当然,一本脆弱的学术刊物,特别是这样一本以书代刊的民间出版物,就算经历了如此这般的起落,原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无论如何,这却绝对不符合我本人的性格。——长期以来,如果有什么知识增长点,能够引起我内心的持久激动,从而说服我去把它外化为一种文化事业,那么,我总会千辛万苦地为之付出坚定的耐力,使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终究积淀为一种难以磨灭的传统。 于是就可以想见,肯定会出现一个为了经费而奔波求告的漫长过程,并且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文化鸿沟的冰冷温差。事到如今,别的就都不提了,——万幸的是,真要谢谢我们的老朋友和老作者裴宜理教授,自从她主政哈佛燕京学社那天起,本刊的运作就开始逐渐归于正常了,这使人欣慰地想到,学者的心念总还是相通的,即使在他们之间横隔着国界。 更要感激的是清华校方,特别是我的学兄谢维和教授。他们在本刊境况最为艰苦、编辑人员流散殆尽的情况下,甚至比我们自己都更为看重这份杂志,充分地认可了它的价值、名声和分量,并为此付出了持之以恒的、不厌其烦的努力,直到本刊终于转变成为清华国学院的院刊,在经费和体制上获得了长远可靠的保障。 这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尽管本刊多年经营的编辑队伍,在长期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令人痛心地流失了,可我们却终于因祸得福,头一次在美丽的清华园里,获得了专门的办公室,和专业的学术编辑。正由于这样的后盾,读者们很快就可以发现,本刊的论文质量,仍被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而本刊书评的精彩程度,也仍被毫不打折地保守着。 那些文章的精彩内容,就不必再在这里复述了,读者们只要翻过这一页,马上就能亲眼读到。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惟有姜伯勤那篇印在卷首的书评论文,以及与之配发的饶宗颐的玉照与书影。作者通过评述一套总结性的文集,彰显了饶教授在治学和为人上的独立精神,缘此饶公那句借以明志的好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也就被贴切地引为此文的标题。 一段时间以来,当本刊遭遇到暂时困难时,曾有不计其数的读者,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通过这种形式或那种渠道,向我们表达了关切、惋惜与支持。而今天,既然本刊已恢复了元气,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这个公开的场合,向他们报告“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消息!毕竟,我们在发刊时所提出的目标——让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的工作语言,既非一日之功,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然而反过来说,这样一种非要实现不可的愿景,也并不是出于一时之冲动,而凝结着我们的深思熟虑,和聚集读者们的广泛认同! 而只要大家全都认定了,我想说,那就一定会是历史趋势! 刘东 2009年9月8日于国图会场 contents preface forum/correspondence 姜伯勤 中流自在心: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articles 谢里?奥特纳 为一种实践理论而反思“文化” 王斯福 社会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一位西方汉学人类学家在费孝通教授的中西比较中遭遇的称奇之处和提出的问题 王振忠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 王笛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与公共政治 白马 回溯的技巧-更新的技巧:王逸与被认定已失传的刘安的《离骚传》) 沈日禺俊、曹炯镇 韩国所藏高丽时期稀貴本汉籍硏究 reviews 柯伟林 关于中国、欧洲与美国的大学 苏姗?弗里德曼 现代大学的世界主义教育 book reviews 韩敏:《中国安徽北部一个村庄的社会变迁和连续性:对革命和改革的回应》 (宝森) 詹姆斯?弗拉斯:《新春大喜:中国北方农村的年画、艺术和历史》(古柏)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杨奎松) 维特:《维特的档案文献回忆录》(张丽) 大卫?安东尼?贝洛:《鸦片与帝国极限:1729-1850年中国内地的禁烟》(葛以嘉) 艾沃?阿梅龙:《山东黄河1851-1911):晚清的洪灾治理》(扬库)) 马里恩?艾格特:《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中国游记写作》(费南山) 艾瑞克?马尔格勒:《野鬼世纪——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李冠南) 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黄振萍)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淮茗)
作者: 喻红琴演示
出版社:齐鲁音像出版社,2005
简介:第一课:大da小xiao多duo少shao第二课:长chang短duan高gao低di第三课:胖pang瘦shao粗cu细xi第四课:上shang下xia左zuo右you第五课:里li外wai前qian后hou第六课:东dong南nan西xi北bei第七课:十shi百bai千qian万wan第八课:金jin木mu水shui火huo第九课:土tu石shi山shan田tian第十课:人ren口kou手shou足zu第十一课:加jia减jian乘cheng除chu第十二课:元yuan角jiao分fen钱qian第十三课:看kan听ting读du写xie第十四课:父fu母mu儿er孙sun第十五课:爸ba妈ma爷ye奶nai第十六课:姐jie妹mei哥ge弟di第十七课:叔shu姑gu舅jiu姨yi第十八课:虫chong鱼yu鸟niao兽shou第十九课:牛niu羊yang马ma犬quan第二十课:衣yi食shi住zhu行xing第二十一课:男nan女nv老lao幼you第二十二课:书shu纸zhi笔bi尺chi第二十三课:花hua草cao瓜gua果guo第二十四课:日ri月yue星xing光guang第二十五课:出chu入ru开kai关guan第二十六课:毛mao皮pi豆dou米mi第二十七课:江jiang河he海hai溪xi第二十八课:坐cuo卧wo立li走zou第二十九课:春chun夏xia秋qiu冬dong第三十课:暖nuan热re凉liang冷leng第三十一课:红hong橙cheng黄huang蓝lan第三十二课:绿lv紫zi黑hei白bai第三十三课:字zi词ci句ju段duan第三十四课:酸suan甜tian苦ku辣la第三十五课:早zao午wu晚wan夜ye第三十六课:我wo你ni他ta她ta第三十七课:鸡ji鸭ya鹅e鸽ge第三十八课:猫mao虎hu鼠shu象xiang第三十九课:桃tao梨li杏xing枣zao第四十课:饭fan菜cai肉rou汤tang唐诗300首001 咏鹅(骆宾王)002 春晓(孟浩然)003 寻隐者不遇(贾岛)004 登鹤雀楼(王之焕)005 夜宿山寺(李白)006 悯家(李绅)007 江雪(柳宗元)008 咏蚕(蒋贻恭)009 江南曲(于鹄)010 题竹林寺(朱放)011 客中行(李白)012 月夜忆舍弟(杜甫)013 归雁(钱起)014 题椎川山水(戴叔伦)015 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王建)016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017 登玄都阔(朱庆馀)018 军城早秋(严武)019 军行(李白)020 浪淘沙(刘禹锡)021 农父(张碧)022 少年行(令狐楚)023 送上人(刘长禹)024 题诗后(贾岛)025 塞上闻笛(高适)026 春望(杜甫)027 塞下曲(卢纶)028 寄外征衣(陈玉兰)029 观祈雨(李约)030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031 咏柳(贺知章)032 池上(白居易)033 早发白帝城(李白)034 望庐山瀑布(李白)035 小儿垂钓(胡令能)036 绝句(杜甫)037 别董大(高适)038 游太平公主山(韩愈)039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040 旅夜书怀(杜甫)041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042 梦天(李贺)043 山亭夏日(高骈)044 答陆澧(张九龄)04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046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047 怀良人(葛鸦儿)048 送录澈(刘长卿)049 嫦娥(李商隐)050 放言(白居易)051 从军行(杨炯)052 登乐游原(李商隐)053 溪边(吴融)054 泊秦淮(杜牧)055 公子行(贯休)056 官仓鼠(曹邮)057 江南曲(李益)058 雨晴(王贺)059 早梅(张谓)060 润州听暮角(李涉)061 宿建德江(孟浩然)062 鹿柴(王维)063 赠汪伦(李白)06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06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066 山行(杜牧)067 登科后(孟郊)068 八阵图(杜甫)069 焚书坑(章碣)070 春怨(刘方平)071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072 江南曲(储光羲)073 踏歌词(刘禹锡)074 田家(聂夷中)075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076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077 雪(罗隐)078 已亥岁(曹松)079 营州歌(高适)080 游子吟(孟郊)081 赠卖松人(于武陵)082 白雪歌送武判字归京(岑参)083 江楼感旧(赵嘏)084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085 碛中作(岑参)086 秋夕(杜牧)087 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088 田园乐(王维)089 弹琴(刘长禹)090 蚕妇(杜荀鹤)091 暮江吟(白居易)092 静夜思(李白)093 枫桥夜泊(张继)094 凉州词(王之焕)095 绝句(杜甫)096 春思(贾至)097 题金陵渡(张祜)098 夜雨寄北(李商隐)099 春兴(武元街)100 逢入京使(岑参)101 少年行(王维)102 别卢秦卿(司空曙)103 江南春(杜牧)104 田翁(杜荀鹤)105 西施滩(崔道融)106 采莲曲(王昌龄)10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08 滁州西涧(韦应物)109 峨眉山月歌(李白)110 逢侠者(饯起)111 感遇(张九龄)112 春闺思(张仲素)113 春怨(金昌绪)114 渡汉江(李频)115 对雪(高骈)116 兰溪棹歌(戴叔伦)117 南园(李贺)118 鹭(郑谷)119 夜雪(白居易)120 春雪(韩愈)121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22 回乡偶书(贺知章)123 送友人(李白)124 无题(李商隐)125 题都城南庄(崔护)126 乌衣巷(刘禹锡)127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28 汴河怀古(皮日休)129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130 长干曲(崔颢)131 塞下曲(卢纶)132 秋思(张籍)133 三月晦日送春(贾岛)134 思君恩(令狐楚)135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136 惜牡丹花(白居易)137 小松(杜荀鹤)138 晓日(韩偓)139 嫁新娘(王建)140 已凉(韩偓)141 幼女词(施肩吾)142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143 云(于鹄)144 赠花卿(杜甫)145 中秋夜(李娇)146 终南望余雪(祖咏)147 黄鹤楼闻笛(李白)148 桃花溪(张旭)149 白云泉(白居易)150 除夕宿石头驿(戴叔伦)成语故事001 狐假虎威002 塞翁失马003 掩耳盗铃004 螳螂捕蝉005 城门失火006 守株待兔007 绕梁三日008 愚公移山009 自相矛盾010 鹊巢鸠占011 狼狈为奸012 刻舟求剑 013 滥竽充数014 按图索骥015 纸上谈兵016 南柯一梦017 瓜田李下018 叶公好龙019 盲人瞎马020 金玉其外021 螳臂当车022 鹬蚌相争023 图穷匕现024 合浦珠还025 杯弓蛇影026 熟能生巧027 望梅止渴028 煮豆燃箕029 草木皆兵030 画龙点睛031 杞人忧天032 两败俱伤033 乘风破浪034 囫囵吞枣035 洛阳纸贵036 走马观花037 狼子野心038 邯郸学步039 好好先生040 东施效颦041 前居后恭042 州官放火043 坐井观天044 口蜜腹剑045 此地无银046 因势利导047 山鸡起舞048 焦头烂额049 画蛇添足050 破釡沉舟051 惊弓之鸟052 完璧归赵053 瞎子摸象054 东窗事发055 朝三暮四056 出奇制胜057 覆水难收058 梁上君子059 再作冯妇060 意象扬扬062 虎口余生063 鸡犬升天064 唇亡齿寒065 一叶障目066 青云直上067 因噎废食068 断鹤续凫069 闻鸡起舞070 前度刘郎071 信口雌黄072 比肩继踵073 因小失大074 老生常谈075 扑朔迷离076 指鹿为马077 黔驴技穷078 明镜高悬079 请君入瓮080 死灰复燃081 半途而废082 月下老人083 望洋兴叹084 每况愈下085 夜郎自大086 未雨绸缪087 杀一儆百088 沧海桑田089 举案齐眉090 玩物丧志091 奇货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