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64 项 “北京出版社,2007”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沙本斋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以中国证券基金业为背景,通过“朱希文被捕”(暴露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漏洞)、“唐戈病逝”(披露股票发行业务中的黑幕)、“魏总裁气短”(讲述并购业务中的权谋)、“霍小青情长”(展现从业者的情操)、“罗青松自杀”(揭示券商理财与业务创新领域的风险)、“张自贵赋闲”(描述一部分从业者的心态——无奈、彷徨和不甘)、“李思恩改行”以及“一种清静”(对这一行业及其从业者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剖析和升华,直指灵魂深处)八个故事,以人物、时间和市场发展为线索,描写了中国证券市场因业务内容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经营管理模式,揭示了制度的规范与黑洞、管理与疏漏,人性的贪婪与正直、复杂与单纯、渴望与无奈。书中对证券基金业内幕、权钱交易黑幕等的深入剖析,不仅对广大股民是难得的警示,而且在知识普及、操作技巧、研判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经验指导的作用。更多>>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许多人都想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书。面对图书市场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弗洛伊德的著作,有的晦涩难懂,有的又离题万里,读者不免感到无所适从。 弗洛伊德本人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引论》一书就是为了解决读者的这个难题。1915—1917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共作了28场演讲,这部书就来源于作者这些讲演的讲稿。讲稿共分三部分,开头两部分写得朴实平易,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引论,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非专业的听讲者。到第三期演讲时,弗洛伊德认为听众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针对的不再是初学者,因而开始大胆地讨论一些更专业和更困难的课题,即神经症的精神分析。所以,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比前两部分要显得高深一些,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得以传授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精华。所以,无论是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读者,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 《精神分析引论》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人门教材,此书基本上仅限于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和梦及神经症三项专题,对普及精神分析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过失心理学。在作者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现象不是无意义的,它是人们内心深处两种相反倾向互相牵制又互相调和的心理行动。作者运用潜意识原理和抑制的学说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过失或失误现象,如笔误、口误、健忘、行动失误以及耳误等现象。从这些现象出发,探讨过失产生的心理根源,认为过失常用来满足一种应当禁止的愿望。 第二部分是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指出,梦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或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其动机常常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梦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不是显现于表面的,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休息从而放松戒备的时候,潜意识开始活动,于是便出现了梦。梦是遭到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梦为什么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呢?因为很多潜意识欲望不符合现实道德规范,要进行伪装,梦就需要对潜意识欲望进行限制和检查,因此只能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梦在本质上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体验。 那么,如何去解释梦呢?虽然梦对潜意识的出现有一种检查的机制,但它毕竟还是潜意识欲望的一种象征。所以,我们可以去分析解释它。释梦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梦的表面意义(梦的“显意”),而要从这些显在的梦境通过“自由联想”,推知那隐伏在背后的原念,从而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潜意识欲望(梦的“隐意”)。一般来说,梦的伪装,即梦的“显意”与“隐意”的关系有这样几种:(一)以部分代替全体;(二)暗喻;(三)意象(抽象的思想在显意里化为代替的意象,以达到隐藏的目的);(四)象征(梦的显意元素是隐意的象征)。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调节功能,可以把思想变成幻觉,满足人们的欲望,排遣心中不良倾向,减轻道德文明的压抑。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精神病症进行精神分析。作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为精神病症状是起源于潜意识的精神历程。 他提出人的意识系统是分层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个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意识停留在与之相邻的“接待室 ”。在这两个房间之间,有一个“守门人”,他对各种潜意识兴奋加以检查限制,不赞成的就被阻挡在“接待室”之外;准许进入的那些兴奋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这个“接待室”就相当于前意识的系统。任何一种被压抑的冲动都是因为“守门人”不让它侵入前意识,以致不能冲出潜意识。所以说神经症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冲突而趋于调和的结果:其中一方代表被压抑的倾向,另一方代表主动倾向。潜意识欲望在转化为意识时遭到了压抑就产生了症候。治疗神经症时,只要能把受压抑的潜意识导入意识,症候就可以消失,但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作“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其性的对象已变,与同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接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二)性的目标已变,他们性欲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性欲实际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具体表现是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 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琼斯曾盛赞《精神分析引论》,认为“精神分析文献的这个空白现在已经由一位最合适的作者所弥补,这就是弗洛伊德教授本人,他在百忙中费神写出这一本书,凡是临床心理学界都应当对他表示感谢。今后,我们对经常提出的问题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这是开始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 尽管人们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泛性论多有质疑与诘责,但弗洛伊德还是以极大的勇气和批判精神,大胆地揭示了芸芸众生秘而不宣的心理世界。这无疑是在自暴人类的丑恶,也正因此他才招致法西斯的迫害。 美国《图书》杂志曾这样评价弗洛伊德:“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的面貌可能大为不同,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怜,而且我们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也许不会出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记录了2006年至2007年北京地区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社会科学方面的参考,为社会各界了解社会科学发展状况提供信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从资料和借鉴,是一部反映首都北京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的资料工具书。
作者: (英)罗素 著,张作成 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2007-10-1
简介: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一个卓越的人做的孤立思考”,罗素对哲学史的权威论述使这部书成为每个人案头必备的哲学读本。 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 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当您翻开《资本论》的时候,您或许还未曾了解它的厚重与深刻,未 曾领略它的瑰丽与丰润,但无论如何,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巨著都值得 您对它怀有基本的敬意与惊叹!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 马克思还积极投身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 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并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任德国 通讯书记。之后,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为第一国际制 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 纲领批判》,深刻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 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认识。此后,马克思仍热心指导法国工人党、北美社 会主义工人党等政治组织,帮助他们改正思想错误,进而成为各国工人运 动的灵魂。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校订,并反复修改 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但1883年3月14日,积劳成疾的马克思与世长辞。他 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书稿。马克 思死后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 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了 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 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所说的《资本论》 是指前三卷。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 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具体而言: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 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 在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 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 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乌托邦》这部巨著是莫尔1516年出使荷兰期间用拉丁文撰写成的。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由于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们很喜欢海外奇谈式的著述,莫尔正是选择这样的手法,既避开了专制统治者的猜疑,又投世人所好,使得自己的著作能够经世不衰。 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莫尔一方面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另一方面,他又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在《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他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劳苦民众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他指出了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而当时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主要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不可否认,莫尔超越了那个时代。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分。莫尔在第一部分中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当局以严苛的刑罚对待下层群众,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候竟会有二十多人被同时送上绞刑架”,严酷的刑罚使得原本小偷小摸的人最终成为危险的大盗,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贪婪的贵族和乡绅通过发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来增加他们的利润,把千千万万的人逼人悲惨绝望的境地。莫尔写道:“你们的羊,曾经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而现在却变得那么贪婪、那么凶蛮,甚至于开始吃人。” 他对那些圈地者深为痛恨,将他们斥为“寄生虫”。他写道:“那些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亩土地圈起来……很多佃农被迫流离失所,漂泊不定。” 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做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共和国的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只有由深明事理的哲学家和学者担任政府官员,才能把粗野、不文明的人民引到那种迄今优越于几乎所有凡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社会中。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乌托邦不存在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在乌托邦人看来,任何公正的法律,都是简单而又明了的,越简单明了的法律就越能为广大人民所学习和掌握,而一个人人懂得法制和人人掌握法律的社会必定是安宁幸福的。 在经济方面,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乌托邦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是按计划调节的。他们在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讲求经济效益。在乌托邦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莫尔认为,货币是万恶之源——“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暗杀、变节、放毒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 …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消失了。”人们视金钱如粪土,那些披金戴银、满身珠光宝气的人在乌托邦人的眼中,不过是些丑角罢了。 在科学文化方面,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将人们心智的发展作为目标。城市居民轮流被派往农村去学习农业,这样可以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乌托邦,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保持下来。乌托邦人注重科学文化的发展,在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另外,他们还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 在社会生活方面,乌托邦人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这并不排除个人单独从市场买回食品,但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家庭伦理在乌托邦人观念中意义重大,每个家庭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服侍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解除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犯有罪行的人是永远不允许再婚的。有时已婚夫妇感到不太情投意合,如果他们互相同意离婚,可以各自另寻伴侣婚配,但这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因为他们认为准许任意离婚可能使已婚者失去信心。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那里历来就有一项古老的制度:任何人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但在所有乌托邦人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密特拉。这个神是威力无边、奥妙无穷,是永恒的。人们称他为父,并把万物的起源、生长、发育、演化等,都归之于他。乌托邦人尽管信仰不一,却在这点上相一致。 在对外关系方面,乌托邦人很重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他们信奉和平友好,他们认为通过战争获得的荣誉是极不光彩的。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会回避战争。乌托邦人在固定时间参加军训,以备战时之需。但是,他们绝不轻易发动战争。他们出战仅仅是为了保护本国领土,或驱逐侵入友邦的敌人,或出于怜悯某个受压迫的民族,而用武力把他们从暴君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的同情心所激起的行为。 此外,莫尔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作者: (德)黑格尔(Hegel)著;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 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 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 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 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 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 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 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环节:抽象法。黑格尔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法的出 发点是意志,而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构成了法的实体和规定性。当 人们有了自由,也就有了权利。法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抽象法就是人 人都一般、自在的享有的权利。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要使人成为真正 的人,并且在对待他人的时候应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第二,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特殊性,即有各自的愿望、要求和利益等,但不能把这种特殊性作 为自由的规定性;第三,在抽象法中,只有“禁令”,也就是要以不侵害 人权为原则。 黑格尔对抽象法内容的论述是从所有权开始的。在黑格尔看来,所有 权就是财产权。财产是自由意志的最初体现,人只有占有财产,才能作为 真正的人而存在。如果人们没有能力取得和占有财产,那么他就失去了人 格的权利。因此,对财产权的拥有使得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实现,而当财产 权让渡的时候,就产生了契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订立 契约而实行让渡,只有物品、财产等实物可以让渡,而人格、普遍的意志 自由、伦理和宗教等是不可以让渡的。 抽象法的内容还包括不法,黑格尔把不法分为非故意的不法、欺诈、 犯罪。非故意的不法是主观上承认法而做出不法行为,一般不予处罚;欺 诈是把法当成一种假象,无视法的存在而做不法之事,应予以处罚;犯罪 则是不承认有法,视法律不存在。前两者都肯定法的存在,而犯罪从根本 上否定了法律,是真正的不法。黑格尔认为,仅用温和手段来对抗犯罪是 没有任何效力的,只有采用强制手段,即运用刑罚才能维护人们的自由。 至此,黑格尔运用辩证法从抽象法过渡到了犯罪,又由犯罪过渡到了刑罚 ,实现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就直接导向“道德” 环节。 第二环节:道德。黑格尔认为,道德扬弃了抽象法,进入了较高的阶 段。如果说抽象法是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即财产来实现自身的话,道德就是 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即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道德行为,即只有人们 出于自身的故意或目的时,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第二阶段为动机与后果 ,即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在于动机与后果的统一、主观内部意志与客观 外部行为的统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好的,但其结果是恶的行为,那么 这个人就不能算是道德的。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还批判了凭借动机去否 定一切伟大事业和英雄的“心理史观”。第三阶段是善与良心。在这个阶 段,道德所追求的目的是“善”。“善”是被实现了的自由,也是世界的 终极目的,它表现为良心。良心又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 。前者反映了主观意志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的特殊情欲和任性,不具有客 观性和普遍性,因而这种良心会走向“恶”。只有“真实的良心”才能避 免这种情况,因为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它已 经不是单纯个人主观的良心,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已经进入了伦理领域 ,属于伦理范围了。由此,道德就转入了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伦理。自由意志在借助外物和内心分别实现自己后,就进 入了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来实现自己的环节,即伦理。在这一环节,伦 理达到了抽象的法和道德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 实现。只有伦理才具有现实性,法和道德是没有现实性的,它们必须以伦 理为基础而存在。 伦理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个人而言,伦 理作为客观精神是自由的实现,伦理的规定性就是个人的实体性和普遍本 质,它是人的第二天性,个人之所以具有自由就在于他体现了伦理的实体 ;就民族而言,伦理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结晶,是不成文的法,是永远正 确的东西,对后代具有熏陶和教育作用;就国家而言,国家是历史发展的 最终目的,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是自觉的 伦理实体,是实现了的自由。 黑格尔把伦理看成是一个精神性的、活的世界,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家庭是伦理生活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自 然共同体。在家庭中,个人实现了自我提升,创造了一个超越他自己的生 命实体(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会逐渐解体,过渡到它的反面—— 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只追求自己 特殊的利益,而不像在家庭中一样有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在这里,伦理 似乎丧失了,但实际上,它还是支配着市民社会的。最后在国家中,伦理 才又充分体现了出来。国家是伦理理念的最终实现,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 性。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 性。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充分得到肯定,才是自由的。 此外,黑格尔还论述了国家制度。他认为,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 制是最好的制度,并具体论述了君主权、行政权、立法权以及与此相关的 对外权力、国际法等其他问题,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法哲学原理》作为黑格尔晚年的一部著作,其中的思想包含了许多 合理的、有意义的因素。一方面,这些因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前提条件。从方法论来说,黑格尔在论证其法哲学思想时把辩证法运用 得灵活自如,特别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方法来讨论政治、社会、伦理等问 题,这对马克思有一定的启发性。从内容来说,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国 家及其相关问题的论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和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 提。所以《法哲学原理》是一部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为唯物史观 的产生提供直接条件的系统性论著。另一方面,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有着 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例如他的辩证刑罚论,对法与不法、法与道德的辩证 分析以及他的法治思想、司法理论、部门法理论,都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消极性的一面。首先 ,黑格尔是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明确提出了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 是为国家服务的观点,所以,黑格尔的法哲学主要是为普鲁士王国辩护的 。他宣扬君主立宪制是最美好的政体,并宣扬德国即将实现资产阶级与贵 族阶级的联合政权,以此来支持当时德国比较软弱的资产阶级,这正是他 最保守的表现。其次,黑格尔的法哲学是立足于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具有虚幻性。黑格尔把法哲学当作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把国家制度等当 作伦理理念,这根本是错误的。他混淆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东西,颠倒了 现实与理念的关系。法哲学不是逻辑的补充,相反,逻辑学应是反映政治 、法律、国家等的现实发展的东西。再次,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 具有非辩证性。他只强调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否认事物变化 发展中的质变,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他还把国家制度看作是一种中介 ,用它来调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而无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否认矛盾的对立性。所以,这两点是与辩证法的特点格格不入的。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具有二重性,即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 。这两种特点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始终。所 以,我们在对待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时也应采取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 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更不能以偏概全,或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只有采 取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价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并且抛弃其消 极性,继承和发扬其积极的一面。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法国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社会,全国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僧侣构成第一等级,贵族构成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均属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而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地位。 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最初产生于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并迅速波及荷兰、比利时等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当时,法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著作,它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向人们提供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最为先进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诸多思想,构成了启蒙主义思潮。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同时也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使得卢梭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倡导“自由”、“平等”,是卢梭所追求的,而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也是卢梭为人类社会所思考的。卢梭的伟大就在于:他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寻找方向。 卢梭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把原始社会描绘成黄金时代,指出人类的不平等源自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财富的不平等造成了社会的一切罪恶,并且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的,好像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有年龄、健康、体力、智力等的不同,但这些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不会因此而造成精神的或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找不到任何社会不平等的基础。 但是,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这成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卢梭是关心人,并要努力来拯救人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促使人权高奏凯歌,那么人类的福祉便终是南柯一梦。” 在卢梭看来,生活在公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无不陷于自我分裂的困境之中: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受自利的感情驱动;而作为一个公民,他又担当着公共的义务。这种正义与自利的人格分裂,正是现代人(民)之人性异化的本质。卢梭所关注的问题实质是:如何摆脱现实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的困境!他用以解决整个问题的钥匙是自由,不过不是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式的自由,而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的自由。卢梭的政治思想的中心课题,是尝试设计一种共同体生活,使人重享他们曾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那种自由。 卢梭赞美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其目的绝不是回复到自然状态。他认为:“人类社会既然以铁的必然性产生私有制,这一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原始自然状态既然无法复归,那么对于生存在政治社会制度下的人类只有通过一个途径,寻找政治社会中的自由。” 虽然国家支配着个人,但它的支配范围仅限于公民安全和一切福利的事务,如果它僭越了这些权限,契约就无效,公民与国家就重新处于自然状态。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卢梭开始着手建构主权理论。作为情感和 “心灵权利”的真正倡导者的卢梭,却不得不在他有关法律和国家的理论中激烈异常地否认情感的重要性。 只有在特定的个人和团体不再要求去统治其他个人和其他团体时,真正的“社会契约”就算达成了。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执行“公意”,即共同体的意志,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公意通过全体公民的会议而得以运行,并通过会议的决议将其意图昭示天下。议会表达全体人民的意愿而不是部分人的意愿,但是,它仅仅要求大多数的声音,虽然它也认真地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并公正地加以考虑。 公意不可能心地不良,公意永远是公正的,并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卢梭的理想国是这样的:它的幅员以自治为限,其中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卢梭把目光首先投向优秀的立法者,认为他应“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他要为人民提供道德起点,进行道德灌输,改变人性,消灭人类固有的天然力量。卢梭还十分重视公民宗教的作用,他说:“人们进入政治社会之后,就要靠宗教来维持。没有宗教,一个民族就不会、也不可能长久存在。”在他眼里,无神论者谈不上道德生活,唯有宗教才能培养公民如何效忠于国家与国家的守护神。
作者: 张建华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回答了1000余万各类企业面临的关于市场、竞争、制度建设、传承、员工忠诚、“判将”与“判军”等等问题;告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管理者,从中汲取宝贵营养,以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组织成长;激励数千万现役和复转军人:做一名好军人,同样能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解放军创立之初,只有几个人、一个信念、一面旗帜,但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先后有数千万人参加的组织改变了中国社会,并影响了世界。毫无疑问,在执行缔造者所赋予的使命、在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在自主变革等方面,解放军是管理效率最高的组织。 联想、华为、万科、海尔、杉杉、双星、宅急送等等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由复员军人创建;柳传志、任正非、王石、张瑞敏、郑永刚、汪海、陈平、宁高宁等中国20余年最优秀企业家曾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
作者: (法)孟德斯鸠(Montesquieu)著;申林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法国的情形是: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人们缺乏自由,权利经常遭受侵犯。社会结构上,分为三个等级。教会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无权无势,深受前面两个等级的欺压。经济上,对第三等级横征暴敛,这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另一方面还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第三等级非常仇视当时的政治统治,力图建立新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宪政,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 《论法的精神》正是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愿望的反映。 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理论。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它又可以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则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君主依照固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政体。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关于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也有这个自由。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对自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会无休止地使用权力,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为了捍卫自由,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孟德斯鸠认为,因为权力构成了对自由的极大侵犯,所以必须要限制权力。如何才能限制权力呢?他提出三权分立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它隶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权负责执行法律和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它隶属于行政机关;司法权是根据法律进行审判,它隶属于司法机关。孟德斯鸠认为,上述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否则的话,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他说,同一个机构,既拥有立法权,又拥有司法权,其结果是:因为拥有立法权,它可以用公共意志来蹂躏整个国家;又因为还掌握司法权,它可以用私人意志去践踏每一个公民。 三种权力不但要分立,而且还要相互制衡。 第二,法律理论。 《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律理论主要有: 一、法的定义和种类。在孟德斯鸠看来,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将法律分为自然法与人定法。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天然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人定法是在建立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人定法又包括政治法、刑法、民法和国际法。 二、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 三、刑法和民法理论。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 四、立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鼓励平等和节俭;在贵族政体下,立法应该限制贵族的骄横;在君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荣誉;在专制政体下,立法要倾向于恐怖。孟德斯鸠还讲了制定法律的方式。法律的表述应该简洁,不能像学术著作那样,搞繁琐的论证;法律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如无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律;删除无用的法律,以防止它们妨碍有用的法律。 第三,经济理论。 孟德斯鸠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他看来,民事行为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都是平等的。个人利益应该让步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公共利益绝对不能动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去剥夺个人的财产,哪怕是最微小的财产。在这种场合,必须严格遵守民法。公民的财产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 同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 第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他着重分析了气候对人们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充满了精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和勇气;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缺乏勇气,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懦弱。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较迟钝;在温暖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就要敏感些;在炎热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则十分敏感。在南方,人们器官娇嫩,对疼痛十分敏感;而在北方,人们皮粗肉厚,对疼痛感知迟钝。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在寒冷的国家,人们比较勤劳;在炎热的国家,人们比较懒惰。在寒冷的国家,人们的品性纯朴,性情率真,邪恶少,美德多;在炎热的国家,人们的行为往往越出道德的边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政府论》一书内容包括破坏与建设两个方面,因而在结构上也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破”,下篇是“立”。 《政府论》上篇,集中驳斥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和王位世袭论。这种理论以菲尔麦的著作《先祖论》为代表。 罗伯特·菲尔麦(1588—1653),贵族出身,是英国封建贵族、保王派的主要代言人,曾被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爵位。他的代表作《先祖论》是王党将之作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理论依据。《先祖论》一书,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国王的权力是直接来自上帝的,他的王位是世袭的。具体论证是: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同时授予他统治妻子、儿女以及世上万物的权力,因此,亚当不仅是第一个家长,而且是第一个国王。 亚当这种父权和王权是代代相传,永远世袭的。 洛克在上篇中,通过对菲尔麦所依据的《圣经》的考察,证明: 第一,亚当并不如菲尔麦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确赐予,享有对于其子女的支配权及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权。 第二,即使他享有这种权力,他的继承人也无权世袭这种权力。 第三,即使他的继承人可以世袭这种权力,但是由于没有自然法,也没有上帝的明文规定来确定在各种情况下谁是合法继承人,因而也无从确定应该由谁来掌握统治权。 第四,即使这也已被确定,但是谁是亚当的长房后嗣,早已绝对无从查考。这就使人类各种族和世界上各家族之中,没有哪一个人比别人更有理由自称是最正宗的长房后嗣,从而享有世袭的权力。 《政府论》下篇,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1)自然状态。人类最初是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起支配作用。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 这种惩罚权不是无限的,它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限度。 (2)政治社会的起源。自然状态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什么人们还要加入政治社会,受政治权力的约束呢?这是因为自然状态有三种缺陷: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制定的、稳定的、人所共知的法律,作为人们共同的是非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法律来裁判一切纠纷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所以人们甘愿放弃各自独立行使的惩罚权,交由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门行使。这种惩罚权力的行使也不能是随意的,而必须按照政治社会一致同意的规则,或按照他们授权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起源,政府和政治社会本身之所以产生的缘由,也在于此。 (3)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里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换言之,劳动在自然之物上面加上一些东西,使它们就成为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创造财富,货币扩大财富。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 (4)法治与分权。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而不能依靠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它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且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走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由于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因此立法权和执行权应该是分立的。而执行权和对外权之间虽有区别,但是两种权力却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 (5)人民主权与政府解体。既然国家权力是受人民委托来实现某种目的的,那它就必然要受那个目的的限制,当这一目的显然被忽略或遭受打击时,委托必然被取消,权力又回到当初授权的人民手中,人们又可以重新把它授予最能保卫自己安全的人。因此,政治社会始终保留着一种最高权力,以保卫自己不受任何团体、即使是他们的立法者的攻击和谋算。当政府已经开始祸害人民,统治者的恶意已昭然若揭,或他们的企图已为大部分人民所发觉时,人民就将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了。当立法机关被变更时,当握有最高执行权的人玩忽和放弃职责,当立法机关或君主在行动上违背他们的委托,人民的这种最高权力就能体现出来,政府就将解体。
作者: 李亚平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目录 1.多尔衮的爱恨情仇 2.大风霾 3.一片石 4.福临:那眼花缭乱的世界 5.孝庄:魅力与心机 6.玄烨亲政 7.康熙试剑 8.待从头收拾河山 9.天下大计 10.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11.回望康熙 12.雍正悖论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作者: (法)托克维尔(Tocqueville)著;张晓明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本书为该丛书之一,内容包括上、下两卷,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本书为第一部剖析美国政治及民主制度的专著,是了解西方民主和社会制度的必读之书。
作者: (美)爱因斯坦(Einstein)著;周学政,徐有智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这个形式简洁优美的理论蕴涵了太多令人惊讶的内容,几乎宇宙所有的奥秘都隐藏在“相对论”那几行简单的公式中。 本书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考虑、相对论的验证、相对论的意义五部分。
作者: 曲波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碳水化合物摄入食谱。脂肪摄入食谱、膳食纤维摄入食谱。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食谱。降血糖食谱、稳血压食谱、调血脂食谱。养护神经食谱、健肾食谱、护足食谱。 日常生活中,有些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思想一直停留在“降糖”上,更为可怕的是,有些患者非常固执地认为:“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是高血糖引发的,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并发症也就自然痊愈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错误思想。虽然—经确诊为糖尿病,“降糖”就成为每—位患者的首要任务,但是,不要把单一的血糖水平作为衡量糖尿病综合治疗效果的唯一指标,因为单一降糖不叫治疗糖尿病,在医学上它只能叫“降糖”。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由体外摄入的糖、脂肪、蛋白质不但不能被有效利用,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使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再加上患者体液多呈酸性,造成体内细菌肆意泛滥,所以,内源性并发症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化学药物所产生的毒素,对肝、肾、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的危害比糖尿病本身的危害更大,随之产生药源性并发症是必然的,占并发症总数的85%以上。并且,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细菌、农药、各种污染物质等外源病毒能较容易突破人体防御系统而入侵体内,使糖尿病患者防不胜防。 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是单一降糖所无法阻止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合理的饮食所导致的低血糖、酸性尿、营养不良是破坏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三大重要问题,也是引发各种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高血糖。
作者: 《家庭书架》编委会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粥”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不但具有调剂品味、平衡膳食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食疗佳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药粥方笺就在千种以上。 中国营养医学会统计显示:江苏如皋市14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172位,90岁以上的老人更超过了4000位!调查结果表明,如皋人长寿的秘诀竟然是当地“二粥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 好营养:本书所选粥品均经过营养专家的精心挑选,不但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还具有保健、美容、塑身、疗疾等多重功效。 好滋味:本书所选粥品绵饮可口,味道醇厚,鲜香滋润,百喝不厌。 经济实惠:本书所选粥品用料简单、购买方便,力求将制作成本控制在10元以内。 千变万化吃不腻:本书所选粥品近1000种,如搭配食用,长时间内都不会喝烦、喝腻!
作者: 陈绪荣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作者简介 陈绪荣,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湖北阳新人。国际烹饪大师,中华御厨,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原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节目菜品技术顾问。 现任国际餐饮协会(IFBA)首席问、美食专家俱乐部主席、中华名厨委员会副长兼秘书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会长、中国民间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饭网顾问、中国名厨店战略促进会首席顾问、湖北省烹饪协会北方联谊会秘书长、百年荣记饮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多次在全国和世界烹任大赛中获奖,多次受邀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厨艺表演。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路易十四时代》描绘了人类的才智和风俗,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启迪人类反思自我,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内容包括大战前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法国、遗产继承战争、国王的遗嘱、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礼仪之争与取缔基督教等。《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路易十四年代》描绘人类的才智和风俗,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遍人类反思自我,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路易十四时代》为该丛书之一,描绘了人类的才智和风俗,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启迪人类反思自我,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 《路易十四时代》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
作者: 李时珍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7
简介: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还绘图1160幅,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药典,无论其严密科学的分类,还是其丰富的内容、流畅的文笔,都远超当时任何一部本草著作。本书以实用为原则,浓缩原著精华,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叙述结构,并将生涩难懂的古文译成了白话,力求使读者既能管窥原著风貌,又能集中精力学以致用。《本草纲目》原著中多数药物收有附方,这些附方是祖国几千年医学智慧的结晶。此外,本书还不惜代价,请丹青高手为书中所录许多本草绘制了大量实物彩图,不仅为读者辨别本草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也使本书具备了极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