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王应麟
作者: 郑传杰,郑昕著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2009
简介:目 录 一、 迁居鄞县(001) 1. 浚仪沦陷 (001) 2. 落户四明 (006) 二、 家业奠基 (013) 1. 独特环境 (013) 2. 结缘郑氏 (019) 三、 弃武从文 (025) 1. 拜师苦读 (025) 2. 四十中举 (029) 四、 天降麟凤 (035) 1. 喜再临门 (035) 2. 择名麟凤 (038) 五、 家学启蒙 (043) 1. 童年光阴 (043) 2. 初涉陆学 (050) 六、 先贤熏陶 (054) 1. 二灵沐浴 (054) 2. 迂斋洗礼 (058) 七、 圆满姻缘 (065) 1. 少男少女 (065) 2.甘甜生活 (070) 八、 进士及第 (076) 1. 埋头攻读 (076) 2. 省试殿试 (079) 九、 初仕西安 (085) 1. 年轻主簿 (085) 2. 大乘精神 (089) 十、 不主一学 (096) 1. 金华王野 (096) 2. 贯通三学 (101) 十一、 撰《三字经》(105) 1. 夫妇唱和 (105) 2. 乱话三千 (110) 十二、 博学鸿词 (114) 1. 挑战士风 (114) 2. 父爱如山 (118) 十三、 殿试考官 (126) 1. 为国举贤 (126) 2. 南宋天祥 (131) 十四、 鄙丁大全(136) 1. 拒绝拉拢 (136) 2. 除恶务尽 (140) 十五、 斗贾似道 (145) 1. 良言怒奸 (145) 2. 戏辱群佞 (152) 十六、 徽州太守 (158) 1. 入乡随俗 (158) 2. 治吏化民 (163) 十七、 弹劾巨奸 (170) 1. 屡揭奸邪 (170) 2. 匹夫有责 (174) 十八、 张扬正气 (179) 1. 纵论清议 (179) 2. 拯救世风 (183) 十九、 斥留梦炎 (191) 1. 仕途三落 (191) 2. 历史回音 (195) 二十、 国亡剧痛 (201) 1. 痛哭袁镛 (201) 2. 哀悼朋辈 (208) 二十一、 闭心不仕 (213) 1. 辞官东归 (213) 2. 忠心不移 (217) 3. 誓不仕元 (222) 二十二、 著书立说 (227) 1. 身处逆境 (227) 2. 耿耿于怀 (231) 3. 人君臣子 (236) 二十三、 进业修德 (241) 1. 宋民不贱 (241) 2. 守读困读 (244) 3. 读史悟生 (248) 二十四、 教书育人 (253) 1. 格物之学 (253) 2. 弟子袁桷 (258) 3. 弟子三省 (262) 二十五、 乡亲乡情 (266) 1. 感恩乡土 (266) 2. 赞颂乡贤 (270) 3. 独摇清风 (272) 二十六、 寿终正寝 (277) 1. 永葆“丹心”(277) 2. 最后岁月 (281) 3. 长眠同岙 (286) 附录 关于《三字经》作者之争 (293) “《三字经》作者历史公案”的一种解读 (293) 关于《三字经》作者之争,答《杂谈区适子》(319) 问责“《三字经》作者之争”的挑起者(320) 摘要 一、 迁居鄞县 1. 浚仪沦陷 王应麟在他的著作《玉海》中自称是浚仪(今属河南省)人。浚仪地处中原,曾是北宋的首都所在地,南宋时归属金,后归属元。王应麟一生从没有到过浚仪,其自称是浚仪人的原因:一则是南宋士大夫身上固有的恢复中原的情结;二则是鄞县县学的王氏来自浚仪。 浚仪最早的名字叫仪邑,其名得于浚水,“浚水出浚仪县东,其地本卫之仪邑,浚水经焉”。 仪邑最早是春秋时期卫国南部边境上的一座小城,它与郑国的启封城只隔一个著名的沼泽——蓬泽而相望。战国时,魏惠王为了控制中原、避开秦国的锋芒,把都城由安邑迁至仪邑,改称大梁。从此,仪邑由一个小城跃为强国之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代。仪邑在秦朝时更名浚仪县;北魏时升为梁州,浚仪是州治所在地,开封(启封)县列入其管辖区内;北周时又改称汴州,后升为开封府。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史称东京),历经一百多年,繁荣兴旺达到鼎盛。开封不仅成为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当时,开封府人口达到了150万,辖18县24镇。仅开封府新、旧城区内,八厢居民就已到达了97750户。东京之地,风光旖旎,人才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