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9 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相关结果
从创作到建造
作者: 顾景文,石永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建筑数字流:从创作到建造》内容简介:当前,建筑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对建筑工程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筑数字技术为建筑设计提供的并不只是一种新的绘图工具和表现手段,而是一项能全面提高设计质量、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数字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1月成立了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循归初真——徐循初城市交通规划思考集粹
作者: 徐知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年12月
简介:
Perspectives on architectural theories
作者: 卢永毅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 这本文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当代西方 建筑理论课程,其中收入了西方一些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在这个课堂里的 精彩演讲,也汇集了国内外多位学者为这门课程带来的丰富内容,旨在开 展对后现代时期一些重要建筑理论与建筑问题的深入学习与讨论。文集强 调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和多元思想,关注建筑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思维 方式,以此引发对中国建筑状况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交流。
Contemporary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Minnan
作者: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著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一书是“闽南( 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系列研究课题中的专 项研究成果之一。该书通过对泉州古城传统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借鉴国内 外,尤其是闽南地区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以及泉州古城保护 整治的经验,采用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上进行了深 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着眼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对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和 城市风貌产生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气候和地方建筑材料对泉州传统建筑 特色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对泉州传统民居类型、建筑形 式、传统建筑元素着重进行了研究,并对传统建筑元素中的特色要素、工 艺形式等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为在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与泉州传 统建筑文化相结合,使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奠 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作者: 周俭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同济大学建筑系陆续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一专业团队的特点是注重人文、社会学科与建筑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全方位研究,中外建筑理论和历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都有教师在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尤其在建筑评论、中外建筑比较、建筑学与人类学交叉的方向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的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门主干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优秀图书奖。 在相当一部分领域,同济建筑系都走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前沿,而且最重要的是,不仅是理论研究与教学,教师们还积极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在他们的积极推动和促进下,许多优秀的上海历史建筑得以发现,一大批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得到保护,列人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单。他们参与编制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在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教授们发表论文并参与讨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论。他们主持的南京路步行街保护性改造工程和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以及对西藏历史地标进行修复保护的上海市援藏重点工程等,受到了建筑界内外的广泛好评。相关课题研究连续三次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风土建筑保护项目获首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金奖。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科研教学成果年鉴
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同济八骏——中生代建筑实践
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简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的这本《同济八骏(中生代的建筑实践)》是向同济110年校庆的献礼之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历年来培养了无数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一代代学子又给养着同济建筑学科,成为沪上乃至中国建筑圈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本书策划着力于表现同济建筑群相,11组建筑师均与同济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大量赞誉和认可,他们也都在同济授课,他们对于中国和国际当代建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着力点。本书内容上分为评论、对谈、建筑作品三大部分。
集群智能:多智能体系统建筑
作者: 尼尔·里奇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3月
简介: 集群智能是一项全新的革命性的理论,启发自自 然界中的多因子系统(如成群的乌儿和鱼类等)。尼尔 ·里奇、罗兰德·斯努克斯编写的《集群智能(多智 能体系统建筑)》集合了集群智能在诸如生物学、微 型机器人、工程学、社会学、艺术、建筑、哲学以及 不同的社会研究上的影响,着眼于探究其对数字化建 筑设计的影响。同时集合了当今世界上许多有才华的 数字化设计建筑师和思想家的言论,揭开了这项正在 改变建筑设计的新技术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作者简介】 尼尔·里奇,欧洲研究生学院的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客座教授。同时他也是南加州大学的兼职教授和美国宇航局(NASA)先进概念项目的成员。里奇教授近期正在开展由NASA资助的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耍是探索在月球和火星上运用机器人建造技术打印建筑结构的可能。他从事建筑理论研究,已出版了25本书籍,这些书籍被译成6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 罗兰德-斯努克斯,Kokkugia事务所和罗兰德·斯努克斯建筑工作室总监。他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讲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和南加州建筑学院任教。他的研究方向是利用集群智能的逻辑和多智能体算法研究行为性的生成设计方法。 宋刚,现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曾在南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担任客座。他所创办的竖梁社建筑设计被意大利Area杂志评选为20 1 3“中国十大先锋事务所”,同年被台湾建筑师杂志提名为“大陆新锐”;他还是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数字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羊城设计联盟教育培训事务部主席。
2005 final projects review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studie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作者: 刘悦来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简介: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 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 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 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 河北省隆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张三营农业科技观光园详细规划 河北省隆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七家镇老汤温泉会议度假区详细规划 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江北公园设计 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西滨江公园设计 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植物园设计 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东岩公园设计 安庆市天仙河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 安庆市天仙河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 呼图壁县旅游发展规划及重点景区——苇子沟瀑布休闲度假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呼图壁县旅游发展规划及重点景区—石门水库休闲度假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苍南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总体规划及玉龙湖—碗窑景区详细规划(方案一) 苍南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总体规划及玉龙湖—碗窑景区详细规划(方案二)
理想空间:海绵城市
作者: 刘云胜,李霞,刘泉 主编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刘云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博士后,上海同济城巿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研究领域为:城市空间规划,城市开发。研究成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研究》李霞,博士,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城市总体领域及城巿空间规划,研究成果:《武汉当代城市空间拓展研究》刘泉,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实践与研究硕士,研究成果:《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中村移民聚居性研究》《衰败的barrytown城巿中心复兴建议——从产业发展和城市设计角度》
Light + design:the practice and discovery of lighting education
作者: 郝洛西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光环境教学成果的 专集。书中反映了七年来该领域方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读者可详细地了解光 环境实验性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并可领略到这一创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书中 作品主要来自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建筑物理光环境”和“室内照明艺术” 的两门课程作业;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室内照明设计 ”的课程作业;硕士研究生的“城市照明设计”和“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课 程作业。当然建筑学专业照明专门化毕业设计也是该书的主要部分。还有部 分作品来自国际化联合教学成果。同时对视觉与照明实验室、教学网站、学 术论坛活动内容也给予了介绍。 该书可作为建筑院校建筑光环境相关教学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从事照 明设计等相关工作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城市设计
作者: 亚历克斯·克里格,威廉·S·桑德斯;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亚历克斯·克里格,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前任系主任、城市设计教授,麻省剑桥CKS建筑城市设计事务所始创合伙人。 威廉·s.桑德斯,《哈佛设计杂志》编辑,《现代建筑:埃兹拉撕托勒建筑摄影》作者。 王伟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城市空间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及城市*新、乡村建设理论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 王启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学士,ARB/RIBA part;先后供职于KPF、BDP、Lendlease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热力学建筑视野下的空气提案:设计应对雾霾
作者: 李麟学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本书缘起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暑期学校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应对雾霾——热力学方法论在中国”,*次将跨越学科、涉及社会生态议题的“雾霾”作为建筑学的研究主题。同时,鉴于热力学引入城市与建筑领域带来的专业范式转变,课题将哈佛、同济等建筑院校推动的热力学建筑前沿研究作为思考这一主题的工具和方法,“热力学”已涌现为一个科学的工具,服务于社会规划,甚至是一个新的范式,通过引入熵和不可逆转的时间概念来塑造思想的景观。
伊:CAUP的女教授们
简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的《伊(CAUP的女教授们)》汇集了至2016年底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职的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不同专业背景的14位女教授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以及课堂之外丰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她们通过女性**的视角诠释了现代女性对待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待家庭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为寻求二者平衡而付出的努力。
2005 final projects review departm ent of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作者: 佘寅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简介:西安汉阳陵遗址展示厅照明设计 杭州天阳学校总体设计与建筑单体设计 速度与空间——上海中国移动数码港规划设计 成都安仁镇安仁中学学生社区设计 清水弯历史建筑改扩建及其居住区三期场地规划与开放空间设计 广州越秀区市民文化中心设计 上海音乐学院改建与扩建设计 上海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性再利用设计 上海市文化广场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密集和分散/紧凑和松散——基于徐家汇和金山新城城市形态对分析的中小型公建设计 云南省第二人民(红十字会)医院总体规划及门急综合楼设计 杭州西湖大道10号地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 成都安仁镇历史文献图书馆建筑设计 上海多伦社区城市更新设计 上海四川北路武进路地块改造规划与设计 绍兴市府山越王城历史地段保护与改造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实验中心设计 上海音乐学院改建与扩建 山西静升古镇东街历史建筑保护设计 毛里塔尼亚政府机构方案设计
201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乡村规划设计教学实践
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宁市城乡规划局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简介: 《乡村规划:201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乡村规划设计教学实践》讲述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相对成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大量融入城市规划领域,不断完善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并形成了诸多交叉学科。而乡村规划学科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更需要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框架和统一的城乡建成环境发展背景下.认识和理解乡村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架构和完善其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
Urban renewal & design
作者: 蔡永洁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简介: 《城市更新与设计研究》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思想库”之一,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对 城市更新与设计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设计及其发展》《当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现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管理机制探索》《地铁地面设施与城市环境的整合》《法国城市历史地段景观创造与城市设计》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04 Final Projects Review,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作者: 潘海啸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简介: 《200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城市规划系》收录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设计作品,介绍了汕头、山东、上海等的规划设计作品。
真实与诗意的构筑----当代体育建筑的材料运用
作者: 刘伟,钱锋 编著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年07月
简介: 刘伟 生于1978年3月,山西清徐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跨度体育建筑,并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注重公共建筑的材料运用及形态设计方面的探索,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纵横向课题。 钱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A6一建筑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跨及体育建筑,主持设计过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等多项工程项目。
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
作者: 本书编委会[编]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上栋下宇: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加入展览筹备先后为序)于2004年联合主办的“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的内容编纂而成。这种全部以历史建筑测绘和研究成果为展品的展览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是初发起者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字。秉承两院学生间长久以来定期交流的传统,双方决定于2004年秋测绘实习结束后随即举办两校间的测绘成果展览,借以加强建筑历史、古建筑测绘的教学交流,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在展览筹备期间,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博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闻讯陆续加入,使参展方从两校扩大到五校,展览也最终定名为“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五校中四个建筑学院均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建筑测绘传统,以测绘为内容的课程一直是四校及其他一些高校建筑院系的专业必修课。 这次展览共展出60块展板,精选了五校历届学生绘制的历史建筑测绘图400余张。绘制手段和技术,包括铅笔、钢笔墨线、国画、水墨渲染、水彩渲染、计算机制图和模型制作等,许我图纸本身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测绘的对象,上自北朝、五代、辽、宋遗构,下至清季、民国史迹,时代越千年之久:恢宏雄伟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享殿及明长陵祾恩殿之皇家三大殿,纤丽多情如江南宁沪间诸多士人国墅。村落民居,伽蓝石窟,浮改屠经幢,石梁道藏,几乎函盖了中国传统建筑各种等级、样式和用途的众多实例,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五校测绘的足迹,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还曾远涉重洋踏足非洲。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年12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3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05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年08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