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
共找到 6 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刘继祥
简介:
序
写心修心良心
——我看刘继祥
易存德
(一)对继祥的这种铁一样的坚持,我理解得远远不够
“我们往往是这样的,越放纵越空虚。在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把脸朝向天空,我以为我会看到更多的事物。然而这样做是徒劳的,我只看到了游鱼、黯淡的星辰和纷繁的昨天。”(《刘继祥长篇小说选·情感游戏》)这是一部以感伤为主题的小说,但在他的笔下变得既不像郁达夫式的*的主观、抒情与淋漓尽致的宣泄,也不似唐诗宋词意境中的缠绵悱恻、婉约凄楚,在这里,一切纯主观的情感都被契诃夫式的冷静客观化了,足以见得继祥的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模式。
由此我想,我对继祥创作的了解,除了表面的认知,对他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了解得还是太少,特别是当继祥把他创作的80多万字的《刘继祥长篇小说选》和《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蕙兰——刘继祥小说选》的书稿摆在我面前,我细细品读了一些篇章后,心里不禁为之一振。文字、细节揭示人物性格,描写得非常厚实、生动而又别具风采,总是给人以启发、思考及遐想。“当绿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如儿时的你/当沉沉黑夜/静静躺在河边/梦幻般流连/我寻觅好久的小路呵/黎明的田间/有人从明媚的/春光前走过。”(《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再如:“此时,空寂的山里,孤零零地留下洪国一个人。太阳爬上了山头,正照耀着洪国所处的那狭小而独立的天地。他先是脱掉了裤子,然后又脱掉了短裤,使自然的洪国和精神的洪国裸露在阳光之下,诉说着一种原始的美和纯朴的欢乐。”(《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分手的时候,肖寒非动了感情,他说他要等她回来,他想有个家,他的家不能没有马佳。马佳说,她会考虑。巨大的波音飞机,声音像雷鸣一样地拔地而起,向着无边无际的远方飞去,转眼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肖寒非的耳边还残留着飞机震耳的轰鸣声。”(刘继祥《心泣》)在政务缠身的日子里,能有这么丰硕的成果,该是何等的毅力和境界!据他的同志讲,他起得早,基本上是夏天三四点、冬季五六点就来到办公室,先写一会儿,再背诵一些诗文,然后研究他的工作。特别是当了城管局长后,天天这个点到单位。这让我想起他在部队时做事雷厉风行、言谈举止干净利落。他在千人大会上脱稿演讲的场景、他指挥处置突发事件时镇静有序的魄力以及别人对他的应对能力的赞赏使我更觉得继祥是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特别能起早,又特别能贪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这种执着,正如他的朋友所说:“让人不佩服都不行。”我想,可不可以这样评价继祥:他是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工作狂、拓荒牛,领班子,带队伍,能干事,干成事,*忠诚可靠,有思路、有招数、有凝聚力、有感召力,能写能说的一个人。“既然我这么多年的努力、追求和执着/能让我心跳/让我激扬/让我成熟/让我坚定信念/让我战胜险阻/那么,我必须挺起一往无前的脊梁/扛起历史,肩住现实,顶向未来/因为,历史就是历史/规律就是规律/现实就是现实/希望就是希望/因为,我就是我。”(刘继祥《我就是我》)
继祥的体会是读书写作可以开阔视野、吐故纳新,把勤奋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能力。他感到读书可以指导工作,让人懂得辩证法,掌握客观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他深悟,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升华品格。正因如此,他能够坚持天天读一点、写一点,几十年来从未误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乐趣,这是他的坚持。
继祥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一个知识工人家庭。小学五年级时是红小兵团长,得以每周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课文,1972年6月1日,在万人大会上代表全县青少年发表讲话,从此写作、朗诵一发而不可收。中学时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下乡插队时是青年队长。1978年应征入伍,先后任武警基层部队指导员、教导员、处长、政委等职。转业后曾是市委办公厅的副处长,历任松北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群团工作部部长、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区文明办主任、区总工会副主席、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区城管局局长和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不论是在深山老林的帐篷里,还是在灯火摇曳的旅途中,抑或是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中,他总是夜以继日地用潜心耕耘来充实业余生活、丰富创作成果。翻开他的书稿,基本是干什么写什么。中学时写了《新绿向着太阳笑》《热烈的山东屯》,知青时写了《地主的女儿》,在黄金部队时写了《黄金魂》《山野人生》,转业后写了《上善若水》《心泣》《金泣》《水泣》《血泣》等,已先后有一千多万字作品问世,有的成为部队传统教育教材,有的成为开发建设、文化旅游特别是冰雪文化、城市管理的参考书。他从10岁起开始学写作、背诵诗文,至今从未间断过,一直在坚持,已成了一种习惯。他说,读书并写作,练就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对身心、对事业都有益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你的坚持/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你忘却/信念的力量、奉献的光荣/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你忘却/这个城市,这里的每一天/都属于在里呼吸着的、行走着的/朴素的人民和亲人。”(刘继祥《城市的亲人》)
(二)继祥这种用心写心的境界体现在他写的书里,我挖掘得还不够深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梁衡《书与人的随想》)实际上,学习是他生活的*需要。继祥中学时代就爱背诵诗词散文,就爱写。下乡后,在农村的茅屋土坑上,他不顾农活的苦累,或雨天,或夜晚,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报刊上发表了散文《铲穷》、小说《栽富根》《地主的女儿》等,那时便已小有名气。“凌晨,霞光布满东方的天空,他就和社员来到东岗的地头,一铲一步地在垄沟间行进着,那秧苗下松散的黑土松软地在锄头下松动着。”用锄头和黑土说话,铲去的是僵硬,换取的是松软,极有象征性。“他在注视着她的眼睛,虽然平静如水,但隐隐发现似乎有淡淡的忧伤。他想去安抚她,但她的目光躲开了他。有一次她说:‘我会拖累你,我是地主的女儿。’但他很同情她。”(刘继祥《地主的女儿》)入伍之后,他又从连队的凡人小事写起,不断向报社、电台投稿,成为一名深受编辑和部队首长赏识的业余作者。天道酬勤,1979年底,他被调到团政治处任报道员,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每个月都有数篇人物特写见诸杂志报端或广播电台。战士艰苦卓绝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责任心和使命感焕发了他旺盛的创作精神。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不久,他便先后被借调到《新青年》杂志和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见习记者。这时,他开始虚心地向记者、编辑学习采访,学习结构、立意、构思,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1982年9月,他有幸到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深造,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外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语言文学和文艺理论,不断强化生命资质中的文学含金量,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旅作家奠定了厚实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散文诗《兵》《向地下“银行”进军》和随笔《兵心不静》《一块纯金》等在《解放军报》发表,在战士中引起强烈反响。
1985年5月,继祥被调到北京,在武警黄金部队指挥部组织处任职。1986年,他给指挥部政委齐锐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两个十万元户家庭的士兵在深山老林里淘金的调查》受到批示好评;为冶金部长、武警政委写的讲话均被采用,给冶金部长等机关干部演讲,感动了他们。在那里,他的视野更开阔了,接触的素材也更丰富多彩了。在短短的三年里,他的足迹在踏遍白山黑水之后,又遍及戈壁荒滩、巴山蜀水、云贵高原、湘江两岸和八百里秦川……他的一本本素材簿里,囊括了指挥部将军们的决心、信念以及3个总队、16个支队中数百名指挥员、工程师和数千名普通战士的动人事迹。可以说,这一摞摞随他辗转的素材簿和剪辑册不啻为一条条品位极高的金矿脉,经作者以火热激情熔化后,终将成为一锭锭价值连城的文学金元宝。继祥1988年3月任连队指导员,曾先后在人烟稀少的大小兴安岭高寒地区勘察金矿,在那里,他们住帐篷、点油灯,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经受着当年抗联战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磨炼。“风雨之夜的原始森林里,这顶帐篷被风雨包围着。脸色铁青的李连长躺在木杆支起的床上默默无语。他担心自己会因心脏病而起不来。卫生队长说必须下山到医院去,否则会出意外。然而,谈何容易,这里离医院一百多里,全是山路,要靠步行。指导员说担架已做好了,出15个人轮班抬,要保住他的命。指导员抱起连长放在担架上,15个人顶着大雨向山外跋涉。”(刘继祥《黄金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仍然握着那支冻不僵的笔秉烛疾书,记下了黄金战士的动人业绩、互助故事和不懈追求,记下了黄金战士为当地居民扶贫济困、排忧解难的鱼水深情,记下了自己作为一名基层连队党务工作者的生命轨迹和情感历程……
继祥创作力的爆发期始于1990年。这一年12月,他奉命调任武警黄金总队教导队教导员,在花园式的总队机关大院的后楼之上,他独处一室,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始了系统的、有计划的创作。他的*本书《黄金般的史诗》于1991年出版。一位将军在序言中指出:“这是迄今为止*部系统反映武警黄金部队为祖国的黄金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它的价值在于集首长、科技人员和武警战士于一体,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资料性为一体,是人民子弟兵中一个特殊兵种的光荣榜,是地质勘探队伍中一支劲旅的丰功碑。”继祥写道:“我来自大地,山举着我,山是信念;我贴着山,和山同样坚强。”“森林中有一种可怕的声响,像海的浪涛、人的呼喊、兽的嚎叫。战士们羡慕这冰天雪地以及简陋的生活方式。”(刘继祥《黄金般的史诗》)这一年年底,他的散文集《托着灿烂的梦》出版,这是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顺手采撷的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一枚枚芳香四溢的红果。“他手扶起的那东西,诉说着一种原始的美和纯朴的欢乐要求,像一支远古流传至今的魅力永存的牧歌。”“浩大无边的荒原无边的沉默、无边的胸襟、无边的永恒无边地将他们笼罩着,一个声音、一个呼号,那是天籁地籁,是大山大川之籁。诉说着远古的峥嵘,书写着存在的艰辛。”(刘继祥《托着灿烂的梦》)
(三)对继祥这种军人的风骨,我和局外人一样难以测量
1992年,继祥任武警黄金部队一总队干部处处长。在这个异常敏感的岗位上,他除了显示出了超群脱俗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之外,更主要的是显示出了独具高格的协调、平衡能力。他对干部考核认真,思维缜密,办事公平、公正。这期间,他写了数百篇随笔,叩问社会、权力、人生等课题。他协调、应酬之余,仍然坚持早晨提前两小时上班,边读书边写作。“只有这样做事才有修养,为人才有境界。这是不出现大的闪失的根源。”(刘继祥《著书的苦乐》)1996年,继祥调任总队医院政委。这一年,他用积累了十余年的素材,潜心撰写并出版了堪称“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成长纪实”的力作《黄金魂》。全书5章53节,共23万字,全景式又条分缕析地记述了黄金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这部书的出版,是作者进入创作成熟期、收获期的突出标志。作为继祥的忘年交笔友,每每翻开这部长卷,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十年前他肩上挎着黄书包奔波于深山老林间,想起那无数个潜心笔耕的通宵达旦的夜晚。夜,静悄悄地睡熟了;山岭,睡熟了;城市,睡熟了。然而,继祥的心,却醒着;笔,却醒着;文章,却醒着……“第二天上午,砂钻就开动了。吊锤的巨大撞击声在河谷上空回荡。这片大地上,除了雷霆还从未有过这么巨大的声响,连山峦树木都肃然起敬,甚至瑟瑟发抖。”“大兴安岭富有神秘的柔和的曲线,美得令人神往,也令人发颤。”(刘继祥《黄金魂》)
1997年3月,继祥当之无愧地先后加入了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转年,他又出版了一部关于婚恋、家庭的随感录《实话实说》。它记录了作者关于人生、关于男女和关于道德等诸多心理层面的真知灼见。那些俯拾皆是的格言警句不仅表明作者妙笔生花的娴熟,更表明他的知识结构已从军旅生活逐步向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拓展,他的思绪已从文学层面跃上了美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崭新高度。“你是站在婚姻的山峰上仰望爱情呢,还是站在爱情的山峰上仰望婚姻?为此,你是若有所得呢,还是若有所失?”“没有声响,没有色彩,没有浪花。难道生活就是平静和谐的吗?”(刘继祥《关于婚恋家庭的随想》)与《实话实说》同时出版的是一部长篇小说《山野人生》。在这部书中,作者以当代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为背景,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武警黄金部队一批指战员的生动形象。这幅形象长卷无疑是对《黄金般的史诗》和《黄金魂》里展示的众多形象的有力补充和自然升华,是作者对自己心灵中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和理想境界的展示,是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一次阶段性的自觉总结。“如果没有荒原、没有高寒、没有险、没有苦甚至没有死,便没有这支黄金部队。”“孤零零的一顶破帐篷默默地扎在这密不透风的山谷里,像是一个灰色的庞然大物。”“城里人把他们当山里人,山里人把他们当城里人。”“他看着前面的三人,个个浑圆的屁股,腿部移动的起伏和那立体分明的身材骨架,真是一种原始的美,原始的快乐。”(刘继祥《山野人生》)同时,他的又一部歌颂武警部队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忠诚》也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追溯武警部队战斗历程、歌颂武警光荣传统的好书,是一部描绘武警部队群英形象和战斗业绩的英雄谱,竖起了一座武警部队所向披靡、阔步前进的里程碑。这里有出神入化的精雕细刻,情景交融、形象兼备的描写和条分缕析、令人心悦诚服的理性思考。这说明,作者的笔永远是醒着的,心同样永远是醒着的……
1997年12月,刘继祥调任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副政委。在此期间,他除了创作了歌词《太阳·国旗·哨位》《学员之歌》、报告文学《橄榄绿防线》《忠诚铸丰碑》、散文《黄金遥远》、随笔《在学海涵育中培基远行》《在自省慎独中升华境界》《在投身实践中冶炼淬火》以及学术论文《浅论新诗潮的诗美流向》之外,还于2000年出版了反映武警部队基层官兵生活的长篇小说《守望灵魂》,56节计18万字,涉及人性的真、善、美,并深刻地指出,作为军人必须以忠诚为本、安宁为宗,心系祖国和人民,军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守望者,更是灵魂的守望者。2001年2月,继祥出版了三部人生随想录《叩问灵魂》《叩问爱情》《叩问诗人》,这同样是三部文章体载形式不同而直指人的灵魂的力作,再次说明了作者不仅精于美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思索,更进一步开始了对人性、人本的思索。三部随笔共36万字,涉及人生、人道和人格,婚恋、家庭和爱情,深刻地指出,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谁能用心路历程诠释青春、目标、理想、磨难、修养和真善美呢?”(刘继祥《叩问灵魂》)“美不就是自由的象征吗?诗不就是自由的晶体吗?你是以人格的力量竖起人生的旗杆的吗?”(刘继祥《叩问诗人》)“你以为有了爱就会改变一切,拥有幸福和理解吗?在爱情上过于清醒,反而得不到爱情吗?”(刘继祥《叩问爱情》)
继祥其人首先是军人、警官,其次是位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的军旅作家。他的睿智与成熟,他的操守与气节,无不闪烁在他作品的爱与恨及喜怒哀乐之中。文如其人,继祥其作正如其人一样淳朴而机智,厚实而凝重。
(四)继祥用人格的力量竖起人生的标杆让我肃然起敬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时愈久,文明积累越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继祥正以书为伴远行,不停地读、不停地写。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简单方法,读而有作,作而出新,力求高品位,使之“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因为“有书酬岁月,无梦求荣华”。
从部队转业后,继祥总是在寻找平衡。他发现自己和同事比,给市委书记写的讲话、调研报告的水平差十万八千里,要强要脸的他心里很恐慌。他无法平衡自己的心态,他从心里说:“我服了,和他们没法比。”因为在过去的时光里,写讲话、写总结、写调研报告,他从心里不热爱,写起来在构思上、结构上有差距,写文学作品从心里讲,还比不了那些写手。但他从不自卑,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同时,他也在寻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给自己一个实实在在的定位。故而有时通宵达旦也很快乐。像在部队一样,他每天都是提前两个多小时到办公室,处理应急工作。如果工作不紧张便习惯性地泡上浓茶,一边吸烟、一边发问,把整个自己都交给了清新而亮丽的早晨,交给了那些诱惑或困惑着他的萦绕在心头的问题,交给了他案头的那摞散页纸。这里有疑问、自问、质问、诘问和借问,但更多的是不问自明、无须回答的设问和反问。这样子一路写来,就累计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内容而言,固然都无一例外地胶着在文学作品上,但却是他积累多年的生命体验,广泛地涉及了对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和美等诸多方面的感悟和浅见。应该说,《上善若水》是继《叩问灵魂》《叩问诗人》和《叩问爱情》等随笔著作之后的一部反思性、内省性的人生总结,是他在对人生和美探索方面如何拓展思路和弘扬个性的初步尝试,也是一块抛进文坛静水以期激起微澜的引玉之砖。就社会观和人生观而言,人各有志,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主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写法,每个人更有每个人的活法。他不反对以文宣泄,但他更主张以文达情;他不反对潜心入世,但他更主张超然物外、动中求静、静中求谐;他不反对宦场腾达,以智慧、能力和理念做事,并使所为于官位无愧,于时代所需、环境所用无愧,但他更主张在业余时间,安于一张桌、一盏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和几页稿纸,循规蹈矩地在方格中拾级而上,数十年如一日地把生活中的所得进行提炼概括,并以写为乐、写中求乐,以致其文也融融、其乐也无穷。
当年,他写的两部书起名叫《盛于久远》和《行于心田》,其实是根据自己性格来起的。人世间*宝贵的就是真、善、美,虽然做人、做事、做文很难尽善尽美,但应有这个追求。他常常想,人应该对得起自己,这个对得起就是不自欺欺人。因此,他说:“我生活着,并且思索着,能没有所感、没有所问吗?”
是的,这里的许多问题,都是他在生活中思索的产物,是有感而发,朝于斯,夕于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选的几首诗,的确是用心来诗化的,从而深悟了诗是艺术中的艺术,诗人是文学艺术中的圣人,自称为诗人的人是可笑的。所选的一些散文也是有感而发的,虽然有些直白,与美文还很有大的距离,但的确是一种心情所至。“除了理解,对虚幻与孤独的认识,连着重新存在的时间,遥远的海便是你的沉迷。”(刘继祥《沉迷》)继祥的论文也是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精彩。“素质修养犹如攀登高峰,这一高峰直插璀璨的云端,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境界,然而,攀登这一高峰,既不像观花赏月那样悠闲自在,也不像湖面荡舟那样浪漫轻松,它伴随着艰难困苦的磨炼,渗透着血汗泪水的洗刷。”(刘继祥《更接飞虫打着人》)于人于己都友善、亲善、和善。文应该对得起世界,这个对得起就是美,把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而不是污染世界和心灵。当然,这里也有套话文章,也有大拼盘,但他觉得拼凑得好的人也是能人。在机关的日日夜夜里,他领教了这些能人的风采。他们那种敏捷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概括提炼的能力,甚至引用、借用拼凑起来是那样严丝合缝,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洋洋万言,又言之有物,令领导动容,又让读者动心。这种本事也是一种创造,非一日之功,非一般人所能。这种本事并非只是文才,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为这里的哲学思辨、抽象思索和形象展望,于国于民密切相关,有的成了科学决策,有的成了纲领性文件,有的成了牵引人们奋进的华章。不像有人说的:“他们就会写点啥。”当然这种不屑一顾的口气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时也会赢来赞许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光:“这人很能写,特别有才。”其实,他们有此功底和思维,加之不断修养,为干一番大事业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可能。继祥佩服他们,并还在模仿他们。“奔腾的松花江,用清甜的水滋润着两岸芬芳的土地。‘一江居中,两地繁荣’的理想,正在‘大气谋事,埋头干事,高质量成事’的松北精神的凝聚下逐步变成现实,一个美丽如画的新松北,在松花江北岸树起了一面旗帜。毫无疑问,松北区的开发建设,为老城哈尔滨延伸了绿色的呼吸通道,注入了年轻的生命活力,拉近了城市与自然的距离。”(刘继祥《大气塑造新松北》)
(五)从继祥的为官有建树、做文有著述的人生价值我体会到了“上善若水,盛于久远”的力量
在较深层次的理解方面,一个人能够深深地体验到自己洒脱的生命力和活泼的创造力,并将其应用在有益的事业和向上追求的过程中,是幸福的。人格的脊梁,能够支撑起行为的准则;精神的脊梁,能够支撑起言行的载体。我们试问继祥,你能以人格的力量首先征服自己的心,再以自己的心去征服别人的心吗?
继祥一直有理想,所以有追求;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压力,可谓“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十月之交》)这压力,源于角色的转换。曾是上校,曾是决策者,曾有建树,曾舞文弄墨,也曾出口成章。本是二十五年的老兵,却一下子变成了从零开始的新兵,个中滋味,局外人难以体会。说句不该说的话,他的确想做事,继续独当一面,但“有为才能有位”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得到上下认可的政绩才行。然而,得到认可何其难?同时,他又想为“文”,过去就有人告诫他当官与为文二者不可兼得,但他却我行我素,一直徘徊在做官与做文之间,为官亦有建树,为文亦有著述。这里,关键是有没有耐得黄卷青灯、孤砚冷墨的固守与勤奋。当然,这里的“文”和他自己多年爱好的“文”又是两码事。
多年的积淀使他在选择这条艰难而充满光明的道路时没有动摇意志,燃烧的依然是理想,不变的依然是追求。说实话,他很幸运,在军旅二十五年之后,能来到口碑载道、鸿儒硕学、政通人和、责任重大的首脑机关工作。他时刻都被这里团结敬业的氛围、厚实学养的精神、学贯天人的功底、精益求精的作风和高洁浩远的风范感动着。他为自己能成为这里的一员而感到荣耀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和责任的庄严。“‘知之非坚,行之惟坚’,无论是自己的修习素养之经略,还是学海涵育之潜能,可谓即胸无点墨亦胸无城府。”(刘继祥《追求的格调》)压力与信心同在,更有各位领导及同事对他关爱有加、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他写道:“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能有多少人可与之相逢、相识、相处和相知?人与人之间,又能有多少人可与之会心、知心、交心乃至倾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朋友的真诚和师生般的关爱。”(刘继祥《追求的格调》)
然而,不得不承认,每当领导交给他一份工作时,他都感到忐忑不安,这不安主要源于能力的适应和对情况的把握及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上的差距,三十多年笔耕不辍的他真是汗颜。于是,他感到光有刻苦磨砺的意志是不够的,还要有领会神速的悟性。他又陷入苦恼,又回望过去。但他深知,过去的探求,那是过去的辉煌;而今天的探求,那才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他必须严肃地审视现实中的自我,并不断地使自己进入新的境界。他曾说: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能力。但光有能力而没有潜力也不行,潜力就是能力的后盾和源泉;光有潜力而没有耐力也不行,耐力就是潜力的外化和持久化,就是由能力分解成的感召力、诱惑力和凝聚力。“树木择地而繁荣,名花适土而独秀。”组织安排他在这样庄严而神圣的岗位工作并赋予他这样重大的责任,他热爱并且自信能为这项工作殚精竭虑、锲而不舍。
“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搞综合、调研,当参谋,写讲话,何尝不如此。它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选择、理想取向、人生定位、道德操守。他在《行于心田》一书自序中写道:“我要继续发扬披览忘倦做学问,孜孜以求著文章的精神,刻苦于学海泛舟,辛劳于笔耕墨种,躲避于物质世界的诱惑、浮躁的包围、俗世的干扰,培养甘于寂寞的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心境。在政治上知恩,在生活上知足,在工作上知责。超越一己私利的狭隘动机,树立坚定理想和科学的修养观;超越直觉驱驶的情感障碍,确立真挚、炽热、高尚的修养情感;超越被动约束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度自觉的修养行为;超越‘洁身自好’的境界取向,坚持在社会性实践中造就发展。从而改变浅尝自封的思维方式,建立深邃广涵的思维方式;改变单向偏执的思维方式,建立多维求变的思维方式;改变钝守自抑的思维方式,建立锐攻自强的思维方式。始终牢记发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在学海涵育中培基远行,在自我激励中超越自我,在‘自省’和‘慎独’中升华境界,在投身实践中冶炼淬火,在扬长效优中完善延伸。这便是我的追求。”
(六)继祥在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中前行的意志和品质美化着我们的心田
漫长的人生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也是征服的过程。谁能征服世俗的罗网、名利的羁绊乃至健康的威胁;谁能征服技法的障碍、语言的贫乏以及自己的、编辑的和读者的鉴赏力。生活轻轻地呼唤着人们,也苦苦地折磨着人们。同时,也慷慨地美丽着、劳苦着人们。
《刘继祥长篇小说选》上下册共选出三部长篇,分别是《情感游戏》《熊火烈焰》和《心泣》。这三部长篇是继祥写作的精华,融入了他对人生的完整思考,也倾注了他的大量精力。凌晨三点他便开始写作,越写越有情致。同时,他还结集了六部文学读书笔记《深浅本末》《大小贵贱》《上下左右》《虚实厚薄》《远近高低》《是非曲直》,约120万字;创作了《金泣》《水泣》《地泣》三部90余万字的文学报告。此次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蕙兰——刘继祥小说选》有他的近作,也有过去所写搁置一旁后重新修改的作品。“当我还是个孩子/手持灯盏/照亮贫寒的路/我看见依稀的灯光/洒满绿色的山河/我看见沉默的父亲/收起木梨/我看见哪些乡亲们/在屋前的水塘/蓄满博爱/储满宽容/这无声的教诲/一直流淌在我的血脉之间。”(刘继祥《冷藏真善美》)
有人说,人的*差别在业余时间。不是业余的时候,是为了饭碗,故不能有丝毫懈怠。忙忙碌碌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出其内涵,会从中获得不少乐趣和满足。有时业余时间和工作时间竟然也难以区分。别人回家了,他还要俯案笔耕,查阅资料,直到无疏漏为止,业余便变得更加忙碌。尽管如此,继祥的业余时间有时的确是属于自己的。
每天早晨,当他从梦境中走出并严肃地审视着现实中的自我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梦境。当收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时,也在观测自己的风云变幻;在茶杯里泡上诗意浓郁的早晨的同时,便神不守舍地坐在思索中,走在笔尖上了。“望着母亲骑着自行车在风雨中行进的背影,我想,我们能像您那样付出辛劳养您的老吗?无私奉献,是母亲之于儿女,等到儿女明白了这一真谛的时候便也上了年纪了。”(刘继祥《妈,辛苦了》)
他以为,只有在业余时间里,在属于你自己的时间里,你才能充分暴露你自己,你才能充分放纵你自己,你才能自觉不自觉地体味你自己。所以,他总是观察着并思索着。当一个人正处于生命的正午时,不是光明正多,阴影正短吗?能在这时找回自己,找回并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吗?这种自信心不是固执的,而是规律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的。
*可悲的,是在物欲生猛的社会里失掉你自己。继祥在《业余的内涵》一文里写到:“诚然,我不能选择我的生命,但在我的生命的流程中,有了一种不是刻意的追求——我有爱好,我找到了体味自己的手段,我感到了自己活生生的存在。”
这能否是自我欣赏呢?自我欣赏不正是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意在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吗?其中,不是蕴含着自觉、自爱、自重、自尊、自信、自律、自忏、自勉、自慰、自立、自裁、自问、自省和自足等多种心理因素吗?
爱好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解脱。爱好好比脚上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菜、身边的女人,合不合脚、舒不舒服、香还是不香、可心还是不可心,应该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写点东西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爱好,而是为了给自己看(他自己就写了一本10万余字的书《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书》,虽文字有些拙劣,但总能给自己一些启发,故后来的文字有许多长进),是用来丰富自己、警省自己和充实内心的。写东西,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总是要学着高人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裁成合体的衣裳,炒成可口的菜肴,美化成可心的情人。“我仿佛找到了这种感觉,同时也深深体味到,这看起来洋洋洒洒但却歪歪斜斜的文字,也是捆绑自己的绳索,我的生命在行间流逝,无疑是‘自裁’!于是我顿悟,自裁也是生命延续的需要。”(刘继祥《业余的内涵》)“我们深知,世界上任何富翁的财产都是可以计数的,而在我们松北形成的这种‘大气谋事,埋头干事和高质量成事’的金光四射、沉甸甸的松北魂,是任何计算机也无法统计的。它因蕴含着史诗的资质和底蕴而弥足珍贵!松北人正靠着它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谱写着奉献的史诗、创新的史诗和和谐的史诗!”(刘继祥《松北魂》)在《行于心田》一书的后记中,他曾这样表达自己:“每当我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时,每当我喷云吐雾奋笔疾书时,我怎能不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爆发力在奔突呢?怎能不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我活动着,并且表现着、创造着,甚至生气贯注、激情有加、一发而不可收呢?把每天都视为生命的重新开始,把每天都当作自己的生日来过,人生能不增添许多快乐吗?能不深深地相信每天都有一次日出、每天都有一道亮色吗?能不把每片绿叶都看成是一面昭示着生命、追求和希望的青春的旗帜吗?”
《良心——刘继祥诗文选》主要是他的诗歌、散文和随笔,特别是歌颂*底层、*辛苦的环卫工人的诗《城市的亲人》和《街路的良心》,感人至深。《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由两部纪实文学构成,一部是《冰雪人间》,专门描写冰雪与人的生活的联系,具有民俗、地域色彩,写得生动而活泼,写出了一个冰雪行者的低声吟唱;《山远人远》则是描写军旅生活,给人们一个崭新的图景,军人如山,军人是意志的钢铁。《蕙兰——刘继祥小说选》是由长篇小说《蕙兰》和中篇小说《指导员》《山里山外》构成,主要是写邻里间、家族间的真、善和朴实,真切而动情,写官场、写军旅与社会和人生和生活,表现军人的另一面。另外,两个短篇《新诗人和老眼镜》《我看仨打一》也别有意味。
“蕙兰跟随爸爸去接蕙欣。蕙兰和蕙欣是堂姐妹。蕙欣的父亲吕德旺早就去世了,蕙欣母亲带着蕙欣到娘家过了不到两年,就抗不住娘家的压力,再嫁了,蕙欣外公家派人给吕家捎信来,说愿意继续养蕙欣。但如果蕙欣爷爷家希望接孙女过去,他们也不反对,因为毕竟蕙欣是吕家人。吕德名——蕙兰的父亲,蕙欣的伯伯,他很明了蕙欣外公家的意思,而自己和弟弟德旺的感情一直很好,不想让弟弟的孩子在他人屋檐下步履维艰。蕙兰非常喜欢这个妹妹。蕙兰的妈妈说:‘以后咱们要拿蕙欣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才好。’爸爸说:‘那是自然。蕙兰有什么,蕙欣也要有什么。’”(刘继祥《蕙兰》)这段简短的描述,道出了家族间的亲和与真善。继祥总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思考,从而将家族血脉之间、邻里之间的平凡细节描写刻画出来。他常常朗诵这样的诗句:“我的歌属于我自己,是飞旋的风,属于一切善良的、正直的、大脑和四肢都顽强地属于自己的和我站在一起的人们。”这是心灵的应答,这是人格的标杆。
当继祥把视野向社会、向和谐、向环境进一步拓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用文学描绘社会、用哲学分析事物、用责任把握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因此,他靠准确的判断处理问题,用和谐的思维凝聚部下,用人格的力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力量、修养的力量和永不言败的勇气。“那就是,给你一个人生的沙场,目标是:胜利,或者不再失败。”“他们探寻一块石头的固执,解密一朵野花的低语,向苍穹叩问高远,向心灵追寻宏大。用真诚的而不是矫饰的,精确的而不是偏颇的,睿智的而不是混沌的,大气的而不是局促的文字,为感动做完美的注解。”(刘继祥《盛于久远》)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坐下来思考点什么,能写点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业余的内涵,局外人难以测量。
写心修心良心
——我看刘继祥
易存德
(一)对继祥的这种铁一样的坚持,我理解得远远不够
“我们往往是这样的,越放纵越空虚。在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把脸朝向天空,我以为我会看到更多的事物。然而这样做是徒劳的,我只看到了游鱼、黯淡的星辰和纷繁的昨天。”(《刘继祥长篇小说选·情感游戏》)这是一部以感伤为主题的小说,但在他的笔下变得既不像郁达夫式的*的主观、抒情与淋漓尽致的宣泄,也不似唐诗宋词意境中的缠绵悱恻、婉约凄楚,在这里,一切纯主观的情感都被契诃夫式的冷静客观化了,足以见得继祥的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模式。
由此我想,我对继祥创作的了解,除了表面的认知,对他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了解得还是太少,特别是当继祥把他创作的80多万字的《刘继祥长篇小说选》和《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蕙兰——刘继祥小说选》的书稿摆在我面前,我细细品读了一些篇章后,心里不禁为之一振。文字、细节揭示人物性格,描写得非常厚实、生动而又别具风采,总是给人以启发、思考及遐想。“当绿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如儿时的你/当沉沉黑夜/静静躺在河边/梦幻般流连/我寻觅好久的小路呵/黎明的田间/有人从明媚的/春光前走过。”(《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再如:“此时,空寂的山里,孤零零地留下洪国一个人。太阳爬上了山头,正照耀着洪国所处的那狭小而独立的天地。他先是脱掉了裤子,然后又脱掉了短裤,使自然的洪国和精神的洪国裸露在阳光之下,诉说着一种原始的美和纯朴的欢乐。”(《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分手的时候,肖寒非动了感情,他说他要等她回来,他想有个家,他的家不能没有马佳。马佳说,她会考虑。巨大的波音飞机,声音像雷鸣一样地拔地而起,向着无边无际的远方飞去,转眼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肖寒非的耳边还残留着飞机震耳的轰鸣声。”(刘继祥《心泣》)在政务缠身的日子里,能有这么丰硕的成果,该是何等的毅力和境界!据他的同志讲,他起得早,基本上是夏天三四点、冬季五六点就来到办公室,先写一会儿,再背诵一些诗文,然后研究他的工作。特别是当了城管局长后,天天这个点到单位。这让我想起他在部队时做事雷厉风行、言谈举止干净利落。他在千人大会上脱稿演讲的场景、他指挥处置突发事件时镇静有序的魄力以及别人对他的应对能力的赞赏使我更觉得继祥是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特别能起早,又特别能贪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这种执着,正如他的朋友所说:“让人不佩服都不行。”我想,可不可以这样评价继祥:他是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工作狂、拓荒牛,领班子,带队伍,能干事,干成事,*忠诚可靠,有思路、有招数、有凝聚力、有感召力,能写能说的一个人。“既然我这么多年的努力、追求和执着/能让我心跳/让我激扬/让我成熟/让我坚定信念/让我战胜险阻/那么,我必须挺起一往无前的脊梁/扛起历史,肩住现实,顶向未来/因为,历史就是历史/规律就是规律/现实就是现实/希望就是希望/因为,我就是我。”(刘继祥《我就是我》)
继祥的体会是读书写作可以开阔视野、吐故纳新,把勤奋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能力。他感到读书可以指导工作,让人懂得辩证法,掌握客观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他深悟,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升华品格。正因如此,他能够坚持天天读一点、写一点,几十年来从未误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乐趣,这是他的坚持。
继祥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一个知识工人家庭。小学五年级时是红小兵团长,得以每周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课文,1972年6月1日,在万人大会上代表全县青少年发表讲话,从此写作、朗诵一发而不可收。中学时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下乡插队时是青年队长。1978年应征入伍,先后任武警基层部队指导员、教导员、处长、政委等职。转业后曾是市委办公厅的副处长,历任松北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群团工作部部长、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区文明办主任、区总工会副主席、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区城管局局长和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不论是在深山老林的帐篷里,还是在灯火摇曳的旅途中,抑或是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中,他总是夜以继日地用潜心耕耘来充实业余生活、丰富创作成果。翻开他的书稿,基本是干什么写什么。中学时写了《新绿向着太阳笑》《热烈的山东屯》,知青时写了《地主的女儿》,在黄金部队时写了《黄金魂》《山野人生》,转业后写了《上善若水》《心泣》《金泣》《水泣》《血泣》等,已先后有一千多万字作品问世,有的成为部队传统教育教材,有的成为开发建设、文化旅游特别是冰雪文化、城市管理的参考书。他从10岁起开始学写作、背诵诗文,至今从未间断过,一直在坚持,已成了一种习惯。他说,读书并写作,练就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对身心、对事业都有益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你的坚持/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你忘却/信念的力量、奉献的光荣/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你忘却/这个城市,这里的每一天/都属于在里呼吸着的、行走着的/朴素的人民和亲人。”(刘继祥《城市的亲人》)
(二)继祥这种用心写心的境界体现在他写的书里,我挖掘得还不够深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梁衡《书与人的随想》)实际上,学习是他生活的*需要。继祥中学时代就爱背诵诗词散文,就爱写。下乡后,在农村的茅屋土坑上,他不顾农活的苦累,或雨天,或夜晚,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报刊上发表了散文《铲穷》、小说《栽富根》《地主的女儿》等,那时便已小有名气。“凌晨,霞光布满东方的天空,他就和社员来到东岗的地头,一铲一步地在垄沟间行进着,那秧苗下松散的黑土松软地在锄头下松动着。”用锄头和黑土说话,铲去的是僵硬,换取的是松软,极有象征性。“他在注视着她的眼睛,虽然平静如水,但隐隐发现似乎有淡淡的忧伤。他想去安抚她,但她的目光躲开了他。有一次她说:‘我会拖累你,我是地主的女儿。’但他很同情她。”(刘继祥《地主的女儿》)入伍之后,他又从连队的凡人小事写起,不断向报社、电台投稿,成为一名深受编辑和部队首长赏识的业余作者。天道酬勤,1979年底,他被调到团政治处任报道员,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每个月都有数篇人物特写见诸杂志报端或广播电台。战士艰苦卓绝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责任心和使命感焕发了他旺盛的创作精神。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不久,他便先后被借调到《新青年》杂志和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见习记者。这时,他开始虚心地向记者、编辑学习采访,学习结构、立意、构思,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1982年9月,他有幸到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深造,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外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语言文学和文艺理论,不断强化生命资质中的文学含金量,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旅作家奠定了厚实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散文诗《兵》《向地下“银行”进军》和随笔《兵心不静》《一块纯金》等在《解放军报》发表,在战士中引起强烈反响。
1985年5月,继祥被调到北京,在武警黄金部队指挥部组织处任职。1986年,他给指挥部政委齐锐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两个十万元户家庭的士兵在深山老林里淘金的调查》受到批示好评;为冶金部长、武警政委写的讲话均被采用,给冶金部长等机关干部演讲,感动了他们。在那里,他的视野更开阔了,接触的素材也更丰富多彩了。在短短的三年里,他的足迹在踏遍白山黑水之后,又遍及戈壁荒滩、巴山蜀水、云贵高原、湘江两岸和八百里秦川……他的一本本素材簿里,囊括了指挥部将军们的决心、信念以及3个总队、16个支队中数百名指挥员、工程师和数千名普通战士的动人事迹。可以说,这一摞摞随他辗转的素材簿和剪辑册不啻为一条条品位极高的金矿脉,经作者以火热激情熔化后,终将成为一锭锭价值连城的文学金元宝。继祥1988年3月任连队指导员,曾先后在人烟稀少的大小兴安岭高寒地区勘察金矿,在那里,他们住帐篷、点油灯,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经受着当年抗联战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磨炼。“风雨之夜的原始森林里,这顶帐篷被风雨包围着。脸色铁青的李连长躺在木杆支起的床上默默无语。他担心自己会因心脏病而起不来。卫生队长说必须下山到医院去,否则会出意外。然而,谈何容易,这里离医院一百多里,全是山路,要靠步行。指导员说担架已做好了,出15个人轮班抬,要保住他的命。指导员抱起连长放在担架上,15个人顶着大雨向山外跋涉。”(刘继祥《黄金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仍然握着那支冻不僵的笔秉烛疾书,记下了黄金战士的动人业绩、互助故事和不懈追求,记下了黄金战士为当地居民扶贫济困、排忧解难的鱼水深情,记下了自己作为一名基层连队党务工作者的生命轨迹和情感历程……
继祥创作力的爆发期始于1990年。这一年12月,他奉命调任武警黄金总队教导队教导员,在花园式的总队机关大院的后楼之上,他独处一室,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始了系统的、有计划的创作。他的*本书《黄金般的史诗》于1991年出版。一位将军在序言中指出:“这是迄今为止*部系统反映武警黄金部队为祖国的黄金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它的价值在于集首长、科技人员和武警战士于一体,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资料性为一体,是人民子弟兵中一个特殊兵种的光荣榜,是地质勘探队伍中一支劲旅的丰功碑。”继祥写道:“我来自大地,山举着我,山是信念;我贴着山,和山同样坚强。”“森林中有一种可怕的声响,像海的浪涛、人的呼喊、兽的嚎叫。战士们羡慕这冰天雪地以及简陋的生活方式。”(刘继祥《黄金般的史诗》)这一年年底,他的散文集《托着灿烂的梦》出版,这是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顺手采撷的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一枚枚芳香四溢的红果。“他手扶起的那东西,诉说着一种原始的美和纯朴的欢乐要求,像一支远古流传至今的魅力永存的牧歌。”“浩大无边的荒原无边的沉默、无边的胸襟、无边的永恒无边地将他们笼罩着,一个声音、一个呼号,那是天籁地籁,是大山大川之籁。诉说着远古的峥嵘,书写着存在的艰辛。”(刘继祥《托着灿烂的梦》)
(三)对继祥这种军人的风骨,我和局外人一样难以测量
1992年,继祥任武警黄金部队一总队干部处处长。在这个异常敏感的岗位上,他除了显示出了超群脱俗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之外,更主要的是显示出了独具高格的协调、平衡能力。他对干部考核认真,思维缜密,办事公平、公正。这期间,他写了数百篇随笔,叩问社会、权力、人生等课题。他协调、应酬之余,仍然坚持早晨提前两小时上班,边读书边写作。“只有这样做事才有修养,为人才有境界。这是不出现大的闪失的根源。”(刘继祥《著书的苦乐》)1996年,继祥调任总队医院政委。这一年,他用积累了十余年的素材,潜心撰写并出版了堪称“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成长纪实”的力作《黄金魂》。全书5章53节,共23万字,全景式又条分缕析地记述了黄金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这部书的出版,是作者进入创作成熟期、收获期的突出标志。作为继祥的忘年交笔友,每每翻开这部长卷,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十年前他肩上挎着黄书包奔波于深山老林间,想起那无数个潜心笔耕的通宵达旦的夜晚。夜,静悄悄地睡熟了;山岭,睡熟了;城市,睡熟了。然而,继祥的心,却醒着;笔,却醒着;文章,却醒着……“第二天上午,砂钻就开动了。吊锤的巨大撞击声在河谷上空回荡。这片大地上,除了雷霆还从未有过这么巨大的声响,连山峦树木都肃然起敬,甚至瑟瑟发抖。”“大兴安岭富有神秘的柔和的曲线,美得令人神往,也令人发颤。”(刘继祥《黄金魂》)
1997年3月,继祥当之无愧地先后加入了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转年,他又出版了一部关于婚恋、家庭的随感录《实话实说》。它记录了作者关于人生、关于男女和关于道德等诸多心理层面的真知灼见。那些俯拾皆是的格言警句不仅表明作者妙笔生花的娴熟,更表明他的知识结构已从军旅生活逐步向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拓展,他的思绪已从文学层面跃上了美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崭新高度。“你是站在婚姻的山峰上仰望爱情呢,还是站在爱情的山峰上仰望婚姻?为此,你是若有所得呢,还是若有所失?”“没有声响,没有色彩,没有浪花。难道生活就是平静和谐的吗?”(刘继祥《关于婚恋家庭的随想》)与《实话实说》同时出版的是一部长篇小说《山野人生》。在这部书中,作者以当代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为背景,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武警黄金部队一批指战员的生动形象。这幅形象长卷无疑是对《黄金般的史诗》和《黄金魂》里展示的众多形象的有力补充和自然升华,是作者对自己心灵中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和理想境界的展示,是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一次阶段性的自觉总结。“如果没有荒原、没有高寒、没有险、没有苦甚至没有死,便没有这支黄金部队。”“孤零零的一顶破帐篷默默地扎在这密不透风的山谷里,像是一个灰色的庞然大物。”“城里人把他们当山里人,山里人把他们当城里人。”“他看着前面的三人,个个浑圆的屁股,腿部移动的起伏和那立体分明的身材骨架,真是一种原始的美,原始的快乐。”(刘继祥《山野人生》)同时,他的又一部歌颂武警部队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忠诚》也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追溯武警部队战斗历程、歌颂武警光荣传统的好书,是一部描绘武警部队群英形象和战斗业绩的英雄谱,竖起了一座武警部队所向披靡、阔步前进的里程碑。这里有出神入化的精雕细刻,情景交融、形象兼备的描写和条分缕析、令人心悦诚服的理性思考。这说明,作者的笔永远是醒着的,心同样永远是醒着的……
1997年12月,刘继祥调任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副政委。在此期间,他除了创作了歌词《太阳·国旗·哨位》《学员之歌》、报告文学《橄榄绿防线》《忠诚铸丰碑》、散文《黄金遥远》、随笔《在学海涵育中培基远行》《在自省慎独中升华境界》《在投身实践中冶炼淬火》以及学术论文《浅论新诗潮的诗美流向》之外,还于2000年出版了反映武警部队基层官兵生活的长篇小说《守望灵魂》,56节计18万字,涉及人性的真、善、美,并深刻地指出,作为军人必须以忠诚为本、安宁为宗,心系祖国和人民,军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守望者,更是灵魂的守望者。2001年2月,继祥出版了三部人生随想录《叩问灵魂》《叩问爱情》《叩问诗人》,这同样是三部文章体载形式不同而直指人的灵魂的力作,再次说明了作者不仅精于美学层面和哲学层面的思索,更进一步开始了对人性、人本的思索。三部随笔共36万字,涉及人生、人道和人格,婚恋、家庭和爱情,深刻地指出,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谁能用心路历程诠释青春、目标、理想、磨难、修养和真善美呢?”(刘继祥《叩问灵魂》)“美不就是自由的象征吗?诗不就是自由的晶体吗?你是以人格的力量竖起人生的旗杆的吗?”(刘继祥《叩问诗人》)“你以为有了爱就会改变一切,拥有幸福和理解吗?在爱情上过于清醒,反而得不到爱情吗?”(刘继祥《叩问爱情》)
继祥其人首先是军人、警官,其次是位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的军旅作家。他的睿智与成熟,他的操守与气节,无不闪烁在他作品的爱与恨及喜怒哀乐之中。文如其人,继祥其作正如其人一样淳朴而机智,厚实而凝重。
(四)继祥用人格的力量竖起人生的标杆让我肃然起敬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时愈久,文明积累越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继祥正以书为伴远行,不停地读、不停地写。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简单方法,读而有作,作而出新,力求高品位,使之“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因为“有书酬岁月,无梦求荣华”。
从部队转业后,继祥总是在寻找平衡。他发现自己和同事比,给市委书记写的讲话、调研报告的水平差十万八千里,要强要脸的他心里很恐慌。他无法平衡自己的心态,他从心里说:“我服了,和他们没法比。”因为在过去的时光里,写讲话、写总结、写调研报告,他从心里不热爱,写起来在构思上、结构上有差距,写文学作品从心里讲,还比不了那些写手。但他从不自卑,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同时,他也在寻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给自己一个实实在在的定位。故而有时通宵达旦也很快乐。像在部队一样,他每天都是提前两个多小时到办公室,处理应急工作。如果工作不紧张便习惯性地泡上浓茶,一边吸烟、一边发问,把整个自己都交给了清新而亮丽的早晨,交给了那些诱惑或困惑着他的萦绕在心头的问题,交给了他案头的那摞散页纸。这里有疑问、自问、质问、诘问和借问,但更多的是不问自明、无须回答的设问和反问。这样子一路写来,就累计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内容而言,固然都无一例外地胶着在文学作品上,但却是他积累多年的生命体验,广泛地涉及了对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和美等诸多方面的感悟和浅见。应该说,《上善若水》是继《叩问灵魂》《叩问诗人》和《叩问爱情》等随笔著作之后的一部反思性、内省性的人生总结,是他在对人生和美探索方面如何拓展思路和弘扬个性的初步尝试,也是一块抛进文坛静水以期激起微澜的引玉之砖。就社会观和人生观而言,人各有志,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主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写法,每个人更有每个人的活法。他不反对以文宣泄,但他更主张以文达情;他不反对潜心入世,但他更主张超然物外、动中求静、静中求谐;他不反对宦场腾达,以智慧、能力和理念做事,并使所为于官位无愧,于时代所需、环境所用无愧,但他更主张在业余时间,安于一张桌、一盏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和几页稿纸,循规蹈矩地在方格中拾级而上,数十年如一日地把生活中的所得进行提炼概括,并以写为乐、写中求乐,以致其文也融融、其乐也无穷。
当年,他写的两部书起名叫《盛于久远》和《行于心田》,其实是根据自己性格来起的。人世间*宝贵的就是真、善、美,虽然做人、做事、做文很难尽善尽美,但应有这个追求。他常常想,人应该对得起自己,这个对得起就是不自欺欺人。因此,他说:“我生活着,并且思索着,能没有所感、没有所问吗?”
是的,这里的许多问题,都是他在生活中思索的产物,是有感而发,朝于斯,夕于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选的几首诗,的确是用心来诗化的,从而深悟了诗是艺术中的艺术,诗人是文学艺术中的圣人,自称为诗人的人是可笑的。所选的一些散文也是有感而发的,虽然有些直白,与美文还很有大的距离,但的确是一种心情所至。“除了理解,对虚幻与孤独的认识,连着重新存在的时间,遥远的海便是你的沉迷。”(刘继祥《沉迷》)继祥的论文也是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精彩。“素质修养犹如攀登高峰,这一高峰直插璀璨的云端,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境界,然而,攀登这一高峰,既不像观花赏月那样悠闲自在,也不像湖面荡舟那样浪漫轻松,它伴随着艰难困苦的磨炼,渗透着血汗泪水的洗刷。”(刘继祥《更接飞虫打着人》)于人于己都友善、亲善、和善。文应该对得起世界,这个对得起就是美,把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而不是污染世界和心灵。当然,这里也有套话文章,也有大拼盘,但他觉得拼凑得好的人也是能人。在机关的日日夜夜里,他领教了这些能人的风采。他们那种敏捷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概括提炼的能力,甚至引用、借用拼凑起来是那样严丝合缝,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洋洋万言,又言之有物,令领导动容,又让读者动心。这种本事也是一种创造,非一日之功,非一般人所能。这种本事并非只是文才,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为这里的哲学思辨、抽象思索和形象展望,于国于民密切相关,有的成了科学决策,有的成了纲领性文件,有的成了牵引人们奋进的华章。不像有人说的:“他们就会写点啥。”当然这种不屑一顾的口气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时也会赢来赞许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光:“这人很能写,特别有才。”其实,他们有此功底和思维,加之不断修养,为干一番大事业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可能。继祥佩服他们,并还在模仿他们。“奔腾的松花江,用清甜的水滋润着两岸芬芳的土地。‘一江居中,两地繁荣’的理想,正在‘大气谋事,埋头干事,高质量成事’的松北精神的凝聚下逐步变成现实,一个美丽如画的新松北,在松花江北岸树起了一面旗帜。毫无疑问,松北区的开发建设,为老城哈尔滨延伸了绿色的呼吸通道,注入了年轻的生命活力,拉近了城市与自然的距离。”(刘继祥《大气塑造新松北》)
(五)从继祥的为官有建树、做文有著述的人生价值我体会到了“上善若水,盛于久远”的力量
在较深层次的理解方面,一个人能够深深地体验到自己洒脱的生命力和活泼的创造力,并将其应用在有益的事业和向上追求的过程中,是幸福的。人格的脊梁,能够支撑起行为的准则;精神的脊梁,能够支撑起言行的载体。我们试问继祥,你能以人格的力量首先征服自己的心,再以自己的心去征服别人的心吗?
继祥一直有理想,所以有追求;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压力,可谓“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十月之交》)这压力,源于角色的转换。曾是上校,曾是决策者,曾有建树,曾舞文弄墨,也曾出口成章。本是二十五年的老兵,却一下子变成了从零开始的新兵,个中滋味,局外人难以体会。说句不该说的话,他的确想做事,继续独当一面,但“有为才能有位”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得到上下认可的政绩才行。然而,得到认可何其难?同时,他又想为“文”,过去就有人告诫他当官与为文二者不可兼得,但他却我行我素,一直徘徊在做官与做文之间,为官亦有建树,为文亦有著述。这里,关键是有没有耐得黄卷青灯、孤砚冷墨的固守与勤奋。当然,这里的“文”和他自己多年爱好的“文”又是两码事。
多年的积淀使他在选择这条艰难而充满光明的道路时没有动摇意志,燃烧的依然是理想,不变的依然是追求。说实话,他很幸运,在军旅二十五年之后,能来到口碑载道、鸿儒硕学、政通人和、责任重大的首脑机关工作。他时刻都被这里团结敬业的氛围、厚实学养的精神、学贯天人的功底、精益求精的作风和高洁浩远的风范感动着。他为自己能成为这里的一员而感到荣耀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和责任的庄严。“‘知之非坚,行之惟坚’,无论是自己的修习素养之经略,还是学海涵育之潜能,可谓即胸无点墨亦胸无城府。”(刘继祥《追求的格调》)压力与信心同在,更有各位领导及同事对他关爱有加、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他写道:“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能有多少人可与之相逢、相识、相处和相知?人与人之间,又能有多少人可与之会心、知心、交心乃至倾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朋友的真诚和师生般的关爱。”(刘继祥《追求的格调》)
然而,不得不承认,每当领导交给他一份工作时,他都感到忐忑不安,这不安主要源于能力的适应和对情况的把握及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上的差距,三十多年笔耕不辍的他真是汗颜。于是,他感到光有刻苦磨砺的意志是不够的,还要有领会神速的悟性。他又陷入苦恼,又回望过去。但他深知,过去的探求,那是过去的辉煌;而今天的探求,那才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他必须严肃地审视现实中的自我,并不断地使自己进入新的境界。他曾说: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能力。但光有能力而没有潜力也不行,潜力就是能力的后盾和源泉;光有潜力而没有耐力也不行,耐力就是潜力的外化和持久化,就是由能力分解成的感召力、诱惑力和凝聚力。“树木择地而繁荣,名花适土而独秀。”组织安排他在这样庄严而神圣的岗位工作并赋予他这样重大的责任,他热爱并且自信能为这项工作殚精竭虑、锲而不舍。
“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搞综合、调研,当参谋,写讲话,何尝不如此。它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选择、理想取向、人生定位、道德操守。他在《行于心田》一书自序中写道:“我要继续发扬披览忘倦做学问,孜孜以求著文章的精神,刻苦于学海泛舟,辛劳于笔耕墨种,躲避于物质世界的诱惑、浮躁的包围、俗世的干扰,培养甘于寂寞的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心境。在政治上知恩,在生活上知足,在工作上知责。超越一己私利的狭隘动机,树立坚定理想和科学的修养观;超越直觉驱驶的情感障碍,确立真挚、炽热、高尚的修养情感;超越被动约束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度自觉的修养行为;超越‘洁身自好’的境界取向,坚持在社会性实践中造就发展。从而改变浅尝自封的思维方式,建立深邃广涵的思维方式;改变单向偏执的思维方式,建立多维求变的思维方式;改变钝守自抑的思维方式,建立锐攻自强的思维方式。始终牢记发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在学海涵育中培基远行,在自我激励中超越自我,在‘自省’和‘慎独’中升华境界,在投身实践中冶炼淬火,在扬长效优中完善延伸。这便是我的追求。”
(六)继祥在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中前行的意志和品质美化着我们的心田
漫长的人生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也是征服的过程。谁能征服世俗的罗网、名利的羁绊乃至健康的威胁;谁能征服技法的障碍、语言的贫乏以及自己的、编辑的和读者的鉴赏力。生活轻轻地呼唤着人们,也苦苦地折磨着人们。同时,也慷慨地美丽着、劳苦着人们。
《刘继祥长篇小说选》上下册共选出三部长篇,分别是《情感游戏》《熊火烈焰》和《心泣》。这三部长篇是继祥写作的精华,融入了他对人生的完整思考,也倾注了他的大量精力。凌晨三点他便开始写作,越写越有情致。同时,他还结集了六部文学读书笔记《深浅本末》《大小贵贱》《上下左右》《虚实厚薄》《远近高低》《是非曲直》,约120万字;创作了《金泣》《水泣》《地泣》三部90余万字的文学报告。此次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良心——刘继祥诗文选》《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蕙兰——刘继祥小说选》有他的近作,也有过去所写搁置一旁后重新修改的作品。“当我还是个孩子/手持灯盏/照亮贫寒的路/我看见依稀的灯光/洒满绿色的山河/我看见沉默的父亲/收起木梨/我看见哪些乡亲们/在屋前的水塘/蓄满博爱/储满宽容/这无声的教诲/一直流淌在我的血脉之间。”(刘继祥《冷藏真善美》)
有人说,人的*差别在业余时间。不是业余的时候,是为了饭碗,故不能有丝毫懈怠。忙忙碌碌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出其内涵,会从中获得不少乐趣和满足。有时业余时间和工作时间竟然也难以区分。别人回家了,他还要俯案笔耕,查阅资料,直到无疏漏为止,业余便变得更加忙碌。尽管如此,继祥的业余时间有时的确是属于自己的。
每天早晨,当他从梦境中走出并严肃地审视着现实中的自我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梦境。当收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时,也在观测自己的风云变幻;在茶杯里泡上诗意浓郁的早晨的同时,便神不守舍地坐在思索中,走在笔尖上了。“望着母亲骑着自行车在风雨中行进的背影,我想,我们能像您那样付出辛劳养您的老吗?无私奉献,是母亲之于儿女,等到儿女明白了这一真谛的时候便也上了年纪了。”(刘继祥《妈,辛苦了》)
他以为,只有在业余时间里,在属于你自己的时间里,你才能充分暴露你自己,你才能充分放纵你自己,你才能自觉不自觉地体味你自己。所以,他总是观察着并思索着。当一个人正处于生命的正午时,不是光明正多,阴影正短吗?能在这时找回自己,找回并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吗?这种自信心不是固执的,而是规律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的。
*可悲的,是在物欲生猛的社会里失掉你自己。继祥在《业余的内涵》一文里写到:“诚然,我不能选择我的生命,但在我的生命的流程中,有了一种不是刻意的追求——我有爱好,我找到了体味自己的手段,我感到了自己活生生的存在。”
这能否是自我欣赏呢?自我欣赏不正是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意在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吗?其中,不是蕴含着自觉、自爱、自重、自尊、自信、自律、自忏、自勉、自慰、自立、自裁、自问、自省和自足等多种心理因素吗?
爱好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解脱。爱好好比脚上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菜、身边的女人,合不合脚、舒不舒服、香还是不香、可心还是不可心,应该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写点东西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爱好,而是为了给自己看(他自己就写了一本10万余字的书《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书》,虽文字有些拙劣,但总能给自己一些启发,故后来的文字有许多长进),是用来丰富自己、警省自己和充实内心的。写东西,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总是要学着高人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裁成合体的衣裳,炒成可口的菜肴,美化成可心的情人。“我仿佛找到了这种感觉,同时也深深体味到,这看起来洋洋洒洒但却歪歪斜斜的文字,也是捆绑自己的绳索,我的生命在行间流逝,无疑是‘自裁’!于是我顿悟,自裁也是生命延续的需要。”(刘继祥《业余的内涵》)“我们深知,世界上任何富翁的财产都是可以计数的,而在我们松北形成的这种‘大气谋事,埋头干事和高质量成事’的金光四射、沉甸甸的松北魂,是任何计算机也无法统计的。它因蕴含着史诗的资质和底蕴而弥足珍贵!松北人正靠着它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谱写着奉献的史诗、创新的史诗和和谐的史诗!”(刘继祥《松北魂》)在《行于心田》一书的后记中,他曾这样表达自己:“每当我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时,每当我喷云吐雾奋笔疾书时,我怎能不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爆发力在奔突呢?怎能不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我活动着,并且表现着、创造着,甚至生气贯注、激情有加、一发而不可收呢?把每天都视为生命的重新开始,把每天都当作自己的生日来过,人生能不增添许多快乐吗?能不深深地相信每天都有一次日出、每天都有一道亮色吗?能不把每片绿叶都看成是一面昭示着生命、追求和希望的青春的旗帜吗?”
《良心——刘继祥诗文选》主要是他的诗歌、散文和随笔,特别是歌颂*底层、*辛苦的环卫工人的诗《城市的亲人》和《街路的良心》,感人至深。《山远人远——刘继祥纪实文学选》由两部纪实文学构成,一部是《冰雪人间》,专门描写冰雪与人的生活的联系,具有民俗、地域色彩,写得生动而活泼,写出了一个冰雪行者的低声吟唱;《山远人远》则是描写军旅生活,给人们一个崭新的图景,军人如山,军人是意志的钢铁。《蕙兰——刘继祥小说选》是由长篇小说《蕙兰》和中篇小说《指导员》《山里山外》构成,主要是写邻里间、家族间的真、善和朴实,真切而动情,写官场、写军旅与社会和人生和生活,表现军人的另一面。另外,两个短篇《新诗人和老眼镜》《我看仨打一》也别有意味。
“蕙兰跟随爸爸去接蕙欣。蕙兰和蕙欣是堂姐妹。蕙欣的父亲吕德旺早就去世了,蕙欣母亲带着蕙欣到娘家过了不到两年,就抗不住娘家的压力,再嫁了,蕙欣外公家派人给吕家捎信来,说愿意继续养蕙欣。但如果蕙欣爷爷家希望接孙女过去,他们也不反对,因为毕竟蕙欣是吕家人。吕德名——蕙兰的父亲,蕙欣的伯伯,他很明了蕙欣外公家的意思,而自己和弟弟德旺的感情一直很好,不想让弟弟的孩子在他人屋檐下步履维艰。蕙兰非常喜欢这个妹妹。蕙兰的妈妈说:‘以后咱们要拿蕙欣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才好。’爸爸说:‘那是自然。蕙兰有什么,蕙欣也要有什么。’”(刘继祥《蕙兰》)这段简短的描述,道出了家族间的亲和与真善。继祥总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思考,从而将家族血脉之间、邻里之间的平凡细节描写刻画出来。他常常朗诵这样的诗句:“我的歌属于我自己,是飞旋的风,属于一切善良的、正直的、大脑和四肢都顽强地属于自己的和我站在一起的人们。”这是心灵的应答,这是人格的标杆。
当继祥把视野向社会、向和谐、向环境进一步拓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用文学描绘社会、用哲学分析事物、用责任把握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因此,他靠准确的判断处理问题,用和谐的思维凝聚部下,用人格的力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力量、修养的力量和永不言败的勇气。“那就是,给你一个人生的沙场,目标是:胜利,或者不再失败。”“他们探寻一块石头的固执,解密一朵野花的低语,向苍穹叩问高远,向心灵追寻宏大。用真诚的而不是矫饰的,精确的而不是偏颇的,睿智的而不是混沌的,大气的而不是局促的文字,为感动做完美的注解。”(刘继祥《盛于久远》)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坐下来思考点什么,能写点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业余的内涵,局外人难以测量。
前言
序
写心修心良心
——我看刘继祥
写心修心良心
——我看刘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