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945 项 “唐朝”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侯晓红主编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简介: 象棋,古代叫“象戏”,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是根据春秋战国两军对垒时的战阵创造的战斗游戏。唐朝时象棋已很普及。到了宋代,象棋基本定型,并在全国流行。象棋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直至今天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渗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样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尊之为国粹瑰宝,实乃当之无愧。你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在街头巷尾,不论相互是否相识都可以在棋盘上面一较高下,胜者似闲庭信步一般暗自得意,败者紧张汗出后悔不迭。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群众喜爱,并且流传海外风靡世界。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随后,在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也纷纷成立了象棋协会或象棋社,一些国际象棋大师也下起了中国象棋。1988年,为进一步推动象棋的国际化,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象棋联合会筹委会”,并于l990年在新加坡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象棋锦标赛。
作者: 刘军编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 这是一本非常直观的书它包括一些解说文字和大量经典乐曲。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让在摇滚电吉他的学习和演奏中遇到的许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摇滚电吉他概论。 用故事的形式详细叙述了电吉他的历史和构造,全面论述了电吉他的演奏艺术,技巧与表现,并具体而微地引导读者有效地学习和演奏。这里凝聚了编者的经验和心得,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二、摇滚电吉他渐进曲25首。 在这我们汇集了25首非常优美的乐曲,从最基本的装饰音、圆滑音技巧开始,按由易到难的演奏技巧排列,如此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且每一首乐曲都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模式,在演奏的乐趣中掌握完整的电吉他演奏技术。 三、摇滚电吉他精彩solo乐句。 收录了20首非常流行的电吉他solo乐句,包括beyond、零点、唐朝、黑豹等大家所喜欢的乐队的作品,这里用准确规范的乐谱,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朋友。 四、摇滚电吉他应用乐曲。 这一部分整理了国内广为流传的摇滚电吉他乐曲,采用了规范的记谱和编曲,包括抒情动人的《远航》、广泛流传的摇滚片《管道》、常被作为乐队开场的《禁忌》,还有在吉他爱好者中非常流行的《上帝之爱》、《和外星人冲浪》等。它们把音乐和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简介:“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消费者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持有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即“我的就是你的”。当下,全球经济正呈现出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共享经济行为正在爆炸式增长。从eBay、Craigslist的交易平台,到Airbnb的房屋短租平台,再到Uber的拼车平台,共享经济——因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崛起的协同式消费——正逐渐取代过时、落伍的传统商业模式。无论在金融业、旅游业,还是教育业与零售业,共享经济都在以方兴未艾之势,野蛮生长。《共享经济时代》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地实践共享经济的互联网新兴企业。他们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网络社群,突破传统商业在交易模式、用户体验上的限制,将看似不可能的商业创意变为现实。通过接触和了解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和先锋人士,发掘那些正在迅速崛起的创业新星,本书大胆勾画了一幅共享经济的未来蓝图。
作者: 于赓哲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 大唐盛世,金戈铁马,书写英雄传奇。 品读经典,梦回大唐, 激扬万丈豪情。 一座凌烟阁,它见证了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凌烟阁里的功臣和英雄,更是令后人激情荡漾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梦,而每一个英雄,也都有他心目中的凌烟阁。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唐史诗,翻开史书,还原历史,复活英雄。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群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恩情友情,勇气义气,忠心良心,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们又能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 四月芳菲时节,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同步热播! 知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倾情讲授!
作者: [春秋]孙武原著;罗克祥编译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4
简介:《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兵书,大约草创于公元前515年左右。全书共13篇,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全书既为一有机整体,又能各自独立成章。它文辞恢弘豁达,精辟新颖,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流传到国外,是被译成英、德、法、俄、日、西班牙等文种最多的中文书,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的宗旨,我们聘请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学者对原文进行了点评、翻译,点评熔众说于一炉,画龙点睛;译文化艰深为浅显,生动传神。最新图文版《孙子兵法》在每篇之后附有古代战史上的经典战例,并配以著名画家精心绘制的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使您在享受轻松阅读的同时,领略古人兵法的精妙之处。
Crystal Architectual Rendering.IV
光盘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简介: 什么是水晶石的未来主义? 1.中国式分离 1995年--中国对外开放后17年,深圳特区建立后15年,浦东开发后5年,邓小平南巡后3年,香港回归前2年,澳门回归前4年,北京申奥成功前5年,中国入世前6年,上海申博成功前7年--水晶石,在这个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地方诞生了。 一个奇幻的时代需要一门奇幻的工业。高频的语境和压缩的周期需要快感的表达。效果图,一度被建筑师爱恨交织的造物,成为早期水晶石白手起家的奇幻产品。通过将空间逻辑归结为视觉效果,将建筑压缩成建筑画,效果图以其直观而低成本的表现,将人从抽象的草图、机械的施工图和苍白的设计说明中解放出来,为非专业的(如果不是急功近利的)业主们提供一目了然的快餐。建筑表现,这个先前隶属于建筑设计过程内的程序,因为市场的万有引力而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独立部门。它不再设计,不再对成果有决策权,它所做的仅仅是将建筑师的设计用令人满意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要令客户(建筑师)满意,还要令业主(投资方)满意;但正是这一类似包装盒和花瓶的后期加工功能,却成了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必杀技,几乎超出前期设计本身对业主决策的说服力。换句话说:前期设计对于后期表现不再是必要条件,前期甚至需要依赖后期才能存在。 建筑设计的前后分离,导致水晶石成为50%的建筑师--后期建筑师。这一在社会高度分工的发达国家也罕见的职业分化,在水晶石的诞生之初就极具中国特色。 2.软件包 1995年--水晶石诞生的同年--Autodesk登陆中国。全球最大的数字化设计软件供应商面对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就像插头找到了匹配的插座。它和随之而来的Adobe的系列软件产品,迅速以洗脑的方式改变了整个设计产业链的工作形态,几年之内,传袭多年的手绘图纸和手工模型被更为快捷、精准和廉价的CG(电脑图像)所淘汰,AutoCAD和3D Studio成为业内家喻户晓的装备。 一套水晶石版的标准软件包同时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程序链:AutoCAD-3dsMax-Brazil-Lightscape-Photoshop-Premiere-AfterEffects。他的工人不再像卓别林般疲于奔命地在大机器边重复一个动作,而是软绵绵地萎缩在一把电脑转椅中,一边打着联网CS游戏,一边用鼠标建造着一栋38层的摩天大楼。最后,当这些成果被存成小宇宙般的光盘中时,关于未来的预言,即可在光驱中流畅地读取出来。 3.向好莱坞学习 当人们用好莱坞为全球的奇幻经济作标高时,中国与之匹敌的成就却不是发生在电影界,而是在建筑界。 当建筑界还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时,水晶石却已然在向好莱坞学习。 在好莱坞,可以为了一部电影而建造建筑;在水晶石,却是为了一座建筑而制作电影。这是中国建筑向西方电影取经回归后颠倒的因果关系:不是建筑为电影提供场景,而是电影为建筑提供画面。就在好莱坞大规模地使用3dsMax自我数字化时,水晶石以同步的速度和同样的软件自我动态化和电影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水晶石的效果图本位,从前裱在画框里的一幅画,变成了刻录在DVD中的N幅画:建筑画升级成了建筑电影,进一步为尚不存在的建筑虚构未来。 借鉴好莱坞的动效特技经验,并结合效果图工业的实践,水晶石开发出的若干不成文、值得命名的专利:梦幻飞行、向心旋转、超级缩放、时间切换、变速、轴向生长、反崩塌、大爆炸。 4.欢迎光临虚拟现实 当人们坐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4D影像的大型弧面屏幕前时,他们已成为水晶石虚拟现实技术的首批用户。视窗不再有边界,影像不再有距离,内容则是他们自己的城市北京的过去和未来。立体电影眼镜和高保真音响,带领着他们浸没在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虚拟世界,像鸟一样梦游。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与此同时,波音公司已完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成功设计了波音777;加拿大政府已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伦多市的规划与管理;洛杉矶、巴黎和东京以虚拟模型的方式出现在风靡全球的游戏Midnight Club中,一个熟练的玩家将同时也是这三个城市的熟客,即使他从未体验过实地的光临……水晶石的下一步也许不再是向好莱坞学习,而是向游戏学习;不再是被动地观赏,而是带上目镜,主动和亲临现场地进入未来:这个虚拟的未来将以可塑的方式延续现实政府将在此评估和决策,建筑师将在此进行实验和建造,开发商将在此策划和销售,民众则在此观光和游戏。 5.不可能的任务 在完成了大量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蓝本的本地拷贝之后,水晶石回到了过往的另一半,那令人豪情满怀又唏嘘伤逝的中国古代文明,从崇洋回到了怀古。采用与建造一座白宫版的市政大厦或拉斯维加斯版的购物中心相同的奇观技术,水晶石将一系列帝王时期的古城备份成为相同的格式:从明清北京城到元大都,直到梦回唐朝,在数字的空间召唤那些盛世的故都和文化的亡灵。在北京正在为2008奥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时,水晶石在一系列写实的影像上复原了未能挽救的北京城门。与水晶石贯有的乐观主义渲染不同,这个系列的中心是一个透明的虚空,一个由线描构成的、风干了的数字躯壳,一个内在的、却没有内容的外部,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生活于其中,却永远无法进入,因为它不再是未建而即将出现的,而是曾建而已经消失的。 >是播放,>>是快进,>>>,则是大快进。 它也是一个预览键,激活的是一个未卜先知的水晶球。其中包含的是由无数愿望、计划、野心和理想勾勒出来的未来,那些看上去值得我们去大刀阔斧地争取的未来。 如果有人来到中国,问2010年的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你不必带他去长途跋涉,按下>>>键,水晶石的未来主义便会眼花缭乱地呈现出来,在不过咫尺的屏幕上,在那些拥有未来的地方。
作者: 郭德纲编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简介:北京历史悠久,五朝古都。可说的事太多了:香山的红叶,北海的荷花 ,曲折幽深的小胡同,温馨亲切的四合院,紫禁城中的暮色,昆明湖上的朝 霞,六必居的酱咸菜,穆家寨的炒疙瘩,是数不胜数,说不胜说。咱们这里 既有正史记载史料流传,也有街坊大妈婶子说的闲话,您自管沏上一壶茉莉 花茶,切上两片紫心萝卜,悠悠哉哉,轻轻松松,您那,听我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咱们这为上谷郡。三国时候, 这儿叫涿州。唐朝时叫范阳。现在北京菜市口西边的法源寺就是唐朝修的, 当时叫悯忠寺。宋朝时这属幽州,您听杨家将“七狼八虎闯幽州”,哎,就 是打这儿。元朝,此地是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嘛!您看德胜门外土城 儿,那就是元大都城墙的遗迹。到了明清两代,才叫北京。 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哎,这正是清朝的名称,明朝叫承天门。这门有 什么用呢?有用。每一代皇帝登基的时候,都在这上边发布诏书,用木头刻 一个凤凰,贴上金箔,这叫金凤,金凤嘴里叼着诏书,从上边系下来,这还 有个名叫“金凤颁诏”,多好听。后来,取消帝制,宣统退位,也在发布诏 书,这回,不是“金凤颁诏”了,应该叫“今天搬家”了。 天安门后边是紫禁城,如今叫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在建筑上有独特 风格,布局周正,四平八稳,前朝后寝,左右均衡,两边对称,您看,中间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东边文华殿,西边武英殿,东边体仁阁,西边弘义阁 ,东边日精门,西边月华门,东边御膳房,西边官厕所。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连颜色都分等级。黄色尊为正色,高贵。您看故 宫、颐和园凡是皇上住的地儿,都是黄琉璃瓦,而且房子一律坐北朝南,面 南背北嘛。可也不全这样,天坛的斋宫就例外。为什么呢?天坛是皇上祭天 的地方,皇上自称天子,天子就是天的儿子,皇上在天的面前,哪敢妄自尊 大呀?所以,斋宫是坐东朝西用绿琉璃瓦。我这么一细琢磨,敢情皇上到天 坛不是祭天,是瞧他爸爸去了。 天坛的建筑可费了脑子了,挖空心思突出一个天字,代表天圆地方,而 且北边墙高南边墙矮,这叫天高地矮。 您就说当初的琢磨劲儿。 每年冬至,皇上得到天坛祭天,举行祭天大礼,也就是天子给他爸爸上 供。 不光皇家祭天,民间也有祭天还愿_说。但是,祭天还愿也因家庭经济 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豪门巨富之家,有钱,排场也大。首先选择吉日良辰,大多在夜半之后 子丑寅三个时辰。还愿时高搭彩棚,张灯结彩,请和尚老道念经祝福,准备 祭
作者: 耿兵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是《国际标榜美发美容经典丛书》美发系列之一。 本书对影视梳妆、新娘梳妆、时尚梳妆、大赛梳妆四类造型设计的技 术要点以及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训练指导。在影视梳妆部分 ,根据汉代、唐朝、清朝、民初时期的梳妆史料,结合服装、饰品整体搭 配,呈现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图文并茂地讲述四个时期人们对头 发之美的追求,深入浅出地讲解梳妆技术。 本书填补了发型教学的空白,是学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不可缺少的实 训课教材,并作为美发师、化妆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作者: 蒋勋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4-9-1
简介: 本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经由蒋勋先生的讲述,也可以开放在每天经过的街心花园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里。 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作者: (北齐)魏收撰
简介: 二十四史【缩印本】(全二十册): 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史籍。这里面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载了我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的历史流程,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索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由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史》不仅为研史之人所必读备各,而且被政治军、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奉为治国安邦、运筹帷幄、推陈出新、建功立业的宝典,也被有识之士视为修身治家。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明镜。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周书: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北史: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旧唐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 宋史: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 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辽史: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 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着力修撰《辽史》,前后撰成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以宋濂、王为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明史: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作者: 周姚萍 著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2012-7-1
简介: 唐朝是多么辉煌的时代,为什么诗人杜甫却这么不开心呢?杜甫生活的唐朝已渐渐走向破败,又是战争,又是饥荒。杜甫看着老百姓失去亲人,失去住的地方,还得一路逃难。他心中非常难过,却无法做些什么,只能透过自己的笔,记下这个乱糟糟的时代。 杜甫像是来自唐朝的记者,为我们报导了太平时代之后的动乱,让我们看见了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Fashionable shining nail decoration 1000
光盘作者: 中映良品编著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2008
简介: 6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用臆羚的毛皮摩擦使指甲发亮,并涂以散沫花汁使其呈现迷人的艳红。 1300多年蓟,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官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 200多年前,英国皇室贵族和中国的清朝皇室有留甲的传统,象征着地位和权力。拥有一双修长、华丽指甲的人多半属于上流社会的阶层。 如今,只要愿意,在这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指甲上,每个爱美的人都可以把对美的追崇演绎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 美甲,修饰美化的工作,灵感与艺术的结晶。那神、那韵,雀跃指尖,将女人心中的梦想、无尽的追求和希望,尽显指尖。 想在绚烂的阳光下把你的美甲壳出来秀一秀吗? 想在party上成为众人目光凝聚的焦点吗? 渴望享受与众不同如明星般的感觉吗? 赶紧翻开这本书,根据书中介绍的超1000款最新潮指甲款式,stepbystep装扮双手,在方寸间涂抹丹青,为十指注入灵性,把美丽凝于指端,变身时尚浪尖上的宠儿1 400款前卫时尚美眉酷爱的图形创意 春日里绽放的各色花草、形态娇憨的小动物、具有抽象意味的几何图形,这些被绘制在指甲上的美丽图画,或工笔、或写意、或怪诞、或唯美,足以晃花你的眼。尤其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极尽张扬个性,体现无穷创意。 300款缤纷亮丽色彩的超match搭配 翻出来各色的指甲油吧,为你的美丽着一点颜色,让生活缤纷起来!淡雅的,加一些“红”,释放激情四射的魅力;忧郁的,添几点“绿”,焕发活力无穷的青春;朴素的,缀些许“金”,激起流光溢彩的风姿。简单几步,就立刻让你的指尖绚丽飞舞。 200款上班ol丽人的优雅彩绘示范 绚烂与优雅的成熟女人不适合复杂的花式,过多的装饰反倒破坏了她的“光芒”。精致、含蓄、不张扬,整洁、和谐、高品位,充分展现出ol丽人的果断、精明。200款明亮、典雅、大方的彩甲,即便频繁更换衣饰也一样可以搭配得游刃有余。 100款挑战不同场合的超人气范例 翘起美甲,或高贵典雅,或性感妩媚,或清新淡雅,或活泼可人……不同的风格,挑战不同的场合,却一样的闪亮,一样的自信!温馨的家nail、惬意的休nail、浪漫的约会nail、妩媚的晚宴nail……每天变化新花样,天天感受新体验,明天的你又将是什么样呢? 20种专业美甲师推崇的最in彩绘技法 掌握缤纷彩绘技巧,开启创意与灵感之门,表达多姿多彩的意象与魅力。素雅的法式指甲彩绘是艺术指甲的基本;各种色彩复杂的大理石纹,是色调具有微秒变化和动感的设计;线条优雅的水染,勾勒出丰富视觉享受的花纹;用水晶粉所创造的3d立体效果,让彩绘的世界也变得丰富…… 无论你是花季女生、青春靓女还是成熟美人,都可以通过本书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操作步骤,尝试从手部基本护理开始,直击潮流美甲技巧,最后以整体组合概念制作法式、日式、欧美的最新时尚美甲,创造出让人诧异且惊叹不已的精致之美!
作者: 唐朝仁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21世纪普通高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基础课应用型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模拟集成电路为主,突出模拟集成电路的应用,内容的论述采用结构式描述的方法,易读、易懂、易学、易记,每节进行阶段验收,每章配套综合练习。各章以电路的实际应用为引导,穿插大量动手实践课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引入边讲边练的学习方法,针对重点知识内容,配有丰富的习题讲解、问题讨论,并设计有学生动手练习的内容。
作者: 王觉仁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2
简介:《血腥的盛唐》内容简介:从混战开国到宫廷政变,从宫廷政变到太平盛世,从太平盛世到女皇登基,从女皇登基到李氏中兴,从李氏中兴到诸侯叛乱,从诸侯叛乱到农民起义,从农民起义到狼狈亡国;在其290年历史中,斗争与厮杀从未停息,皇子争位,将军谋反,大臣叛变,宦官专政,外族入侵……每一次变动都带走无数鲜血与生命。近百年时间,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其鼎盛时期,唐朝经济之强大(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疆域之辽阔(大唐领土面积几乎是当今中国的两倍),文化之繁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由极盛而极衰,使唐朝的故事比之前、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精彩、博大、恢弘、悲凉。翻开《血腥的盛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说尽这个最辉煌朝代的骄傲、耻辱与秘密。
作者: 吴钩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如果你以为只有唐朝的女性才敢露“事业线”如果您以为只有日本才会有香艳的“女相扑”如果你以为只有现代中国才有职业的消防队如果你以为现代西方国家才有引咎辞职制度如果你以为现代社会才有“国家赔偿”……那么我想说,你“以为”的都是你自以为的。因为这些事物与制度,宋朝社会早都已经有了。如果你不相信,请翻开这部《最宜生活是宋朝》。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这些“死”了的历史冷知识。作者想重新讲述宋代中国的三百年繁华,重新发现中国的文明传统,破除人们对宋朝的成见与偏见,再现一个“活”着的时代。本书关注的每一个故事与话题,都发生在800年前的宋朝,却又拨动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的和弦,足以让你产生穿越时代的代入感。显然,这是一部史料丰富、文笔活泼、既有说服力、又有可读性的作品,比“╳朝那些事”更靠谱,比严肃的学术著作更生动。腾讯大家专栏作家吴钩新作,文史江湖的知名鬼才、人称“马亲王”的马伯庸倾情作序,本书全方面展现一个跟你想象大不一样的大宋王朝。
Histor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earliest times.Ⅰ,Ancient monarchies and empires
作者: (英)芬纳(S. E. Finer)著;马百亮,王震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牛津大学芬纳教授的《统治史》共三卷三十四章,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社会学极有影响的一部巨著。它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为核心,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 第一卷思考了“宫殿式”、“论坛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变种等政治类型,述及了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埃及、亚述和波斯、汉朝和罗马,也解释了其中的例外,即犹太人的王国、希腊人的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第二卷讲述了中世纪的历史,作者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和哈里发国家,唐朝与明朝的演变,封建欧洲的特点,共和制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被选择,代议制的兴起以及最后整个欧洲典型的国家建制的诞生。 第三卷里,作者以德川家康的日本开始了帝国、君主国和现代国家的讨论,并回顾了清帝国、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尔帝国的历史,然后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全书最后提出了“通往现代政府之路”的概要观点。这部巨著精彩的描述和分析带领读者走过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长途旅行——从古老文明的起源一步步来到躁动不安的现代社会。
作者: 张祖荣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9
简介:这本书可以说是本历史小说,可是也可以说是一本科幻小说。 看到书名,大家可千万别以为是说八仙的,或则是那部看得想呕吐的香港电视剧啊。 这本小说是由张祖荣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 我国的历史剧,几乎已经把春秋战国,秦皇汉武,楚汉相争,三国鼎立,然后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最后是民国,都写到了。但写两晋的极少,而涉及南北朝的故事,至今依然空空如也! 然而,恰恰在南北朝,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出现了著有《神灭论》的思想家范缜;出现了道家的里程碑人物,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名医名士陶弘景;出现了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还出现了佛教的兴盛;艺术的繁荣…… 小说中涉及到了一些世界之迷、人类之迷、科学之迷: 谁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还用问,哥伦布!世界上一直公认的是哥伦布。 但是,在我国的正史《梁书》第五十四卷东夷列传,其中所记载的扶桑国,其方位、距离等等,就是墨西哥。(有人认为扶桑国是日本,这是错误的。) 法国汉学家、前苏联专家及我国诸多学者,都有专著文章提出: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高僧慧深。 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而死的邓拓(马南邨)同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三篇文章:《谁最早发现美洲》,《‘扶桑’小考》,《由慧深的国籍说起》,发表在当时的北京晚报上。现在,我们翻开邓拓同志的遗作《燕山夜话》,就能找到这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曾经在当时掀起过一阵“谁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热烈讨论。只是,后来因政治运动而不了了之了。 倘若,以后能考证出的确是中国人先到达美洲大陆,那么,部分世界史将会改写!当然,那是史学家们考虑的事情。而剧本,是文学作品,是讲故事的。本剧故事中的男一号,就是那个在1500年前就到达扶桑(墨西哥)的慧深。 玛雅之迷: 这是个世界之迷。中美洲一带留下了很多玛雅文明的遗迹和传说,这些神秘的遗迹和传说令人神迷,令人费解,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而玛雅人是否亚裔华夏人种,也一直有着争论。 剧本的一开始就涉及到玛雅之迷,但并未详述,只作为伏笔埋下,后面自有故事。全剧是以倒叙的手法,从墨西哥湾海底发现的一块大石碑上的碑文,引发出故事,跨越大时空,把人们带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 神农架之迷,包括野人之迷: 神农架有着神农大帝(炎帝)遍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架中不仅有雄山秀水奇洞,还有珍奇的动、植物资源。而有关神农架中野人的传说,更是自古流传至今,充满了神秘性。科学家们也多次考察、探索,各种文章纷纷报道。 天外来客之迷: 小说中涉及到的挂星槎,也叫贯月槎,是一种类似飞船(ufo)的天外飞行物,飞行物种机器人使用太极作为标志符号。我国的史料中多处提及到如挂星槎之类的天外飞行物,例如:晋代的《博物志》、《拾遗记》,唐朝的《洞天集》,宋朝的《梦溪笔谈》等等 看完小说,不由得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想想看,东晋王子出家,结识“五斗米道”首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思想家范缜,收服神农架野人,一起东渡。途径琉球到达美洲。途中碰到秦朝徐福后人,得到记录壮丽阿房宫全息图,被外星人搭救,最后到达美洲,并在当地结识玛雅人,可是回国后却被诬为妖言惑众,用自己的血在墙上将自己的东游记录下来。
作者: 吕思勉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11
简介: 吕思勉先生本着“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严谨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的原则撰写了这本书。 《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 《中国通史(双色图文双行注解)》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三种:《昭代钦崇天教至华叙略》、《钦命传教约述》、《正教奉褒》
作者: 韩琦,吴旻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6
简介: 该书主要汇编《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昭代钦崇天教至华叙略》《钦命传教约述》《正教奉褒》五种文献资料,加以标点、注释,并附录相关文献和论文。以上著作可弥补中国官方史料之不足,亦可与西方史料相佐证,是研究中国天主教史的重要资料。故收集上述资料的各种版本,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各资料内容与版本情况简介如下: 《熙朝崇正集》主要收录了万历至崇祯十一年间的奏疏、碑文,主要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资料,以及钦天监的历法改革等内容。《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3种)》据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Chinois 1322)校点。 《熙朝定案》收录的大都是康熙时代的奏疏、上谕、碑文和纪事等内容,多与传教士和钦天监的活动有关,主要涉及历法之争、天文仪器的制造和天文学著作的编纂、造炮、工程和康熙南巡接见传教士等内容。《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3种)》校注主要根据徐家汇藏书楼、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Chinois 1329-1331)、罗马耶稣会档案馆(Jap.Sin.II 67II、Jap.Sin.II 68、Jap.Sin.II 73、Jap.Sin.II 67.2)等版本,并参照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罗马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的各种版本。 《昭代钦崇天教至华叙略》(罗马耶稣会档案馆藏,Jap. Sin. 150: Ritus Sinici Liturgica 1622―1708, fol. 454―465)由杭州教徒何文豪、张星曜、杨达等人执笔,简要叙述了天主教在中国的流传,特别是对明清天主教的传播多有所论,为作者经历教廷特使来华期间发生的事。此文写成之后,杭州教徒又对此作了增补,完成《钦命传教约述》一书,收录了明清间阐扬天主教的相关文献和告示碑文,特别是记录了康熙三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六年、四十八年、五十一年、五十三年清廷对传教士的恩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正教奉褒》二册,不分卷,海门黄伯禄编。该书大致按年代先后排列,起自唐代,止于道光年间,主要介绍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为各朝所隆重之事,是一部编年体的天主教史著作。其中唐朝三条,元朝八条,明清则甚为详细,对康熙年间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叙述尤详。该书最早刊于光绪十年(1884),光绪二十年、三十年出了第二版、第三版,均为上海慈母堂铅印本,此次点校以光绪三十年慈母堂铅印本为底本。
简介: 《唐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代表作之一。《唐灵飞经》又称《六甲灵飞经》,相传是唐钟绍京所书,其书体隽永端庄,匀称大方,工整婉丽,其用笔逆风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正题结构平稳,严谨而富有变化,有翩翩起舞之状,毫无呆板笨拙之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此帖历来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是最佳的小楷临摹范本之一。本帖编者力取原迹或是尽可能完美的拓本和复制品拍摄、电分制版,古体印刷,设计精美,古色古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初学者的最佳范本,也可作为专业书法人士及书法爱好者的珍贵收藏。不要错过哦,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古都,在观赏与临摹中陶冶情操,尽情品味唐朝小楷艺术的无限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