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atalogue of Required Read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 浙江师范大学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
简介:3.《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美]詹姆斯.汤普逊著,徐家玲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传统的史学仅仅把历史描述为一部政治军事史,对经济和社会方面记述甚少,特别是对社会史方面的内容,几乎无所涉及。
本书作者詹姆斯.汤普逊(1869一1942)属于西方“新史学派”,他一反传统,把历史学的范围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各方面,特别强调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及其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力求根据经济社会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作者认为:“在历史上,上述现象无一不是相互依存而独立存在的。”
本书记述了14至16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全书共
有22章,对在欧洲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作者作了重点记述,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和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以及行会、银行、外贸及萌芽中的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是研究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4.《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名著,出版于1856年。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复辟时期的一些重要史学家都写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如梯也尔、米涅、米什勒。托克维尔(1805—1859)的这本书视野更为广阔、更为深邃。他把1789年后的60年统称为法国大革命,这与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史学家把1789年后近百年期间的法国史看成革命的爆发到完成的视野是一致的。作者利用大量原始材料,注意在欧洲历史的一般规律中抓住法国历史的特殊规律,重视民族特征和传统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本书具有特殊的价值。托克维尔是个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年轻时写的另一部名著《论美国的民主》(1835、1840年,上、下卷)同样体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精辟的分析能力。
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本书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世界思想史上重要的古典文献。约写于1754年,1762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本书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等于剥夺了自由人民的革命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最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在法国大革命中,这本书成为雅各宾派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民主思潮和共和派的政治理想。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
6.《全球通史》(两卷本)[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992年出版,分《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卷
本书1970、1971年在美国出版后,一直享有盛誉,今天仍被西方人认为是写得最好的世界通史。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历史观”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全球历史观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从全球的观点看世界史。拿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o”(见该书上册第54页)当然,该书离真正打破欧洲中心论仍有很大距离,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英]A.J。P.泰勒著,潘人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本书初版于1961年。在这前后,涉及同一主题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它们都在某一方面有其不等的价值。然而,唯有泰勒的这本书,至今还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泰勒的这本书视野开阔,语言精警,几乎向每一个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存结论发出了挑战。泰勒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希特勒按“计划”和“时间表”预谋策划的结果,绥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懦怯的同义词。这场战争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更大破坏,直接产生于各国政治家们事与愿违的忙中出错。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史学界持续多年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是为希特勒翻案,是对一系列公认的历史判断和价值标准的亵渎;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标志了一个新的“修正学派”的兴起,泰勒是当代英国最伟大的史学家。
20世纪70年代,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和大量档案资料的解密公开,二战起源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们通过平心静气的研究,既发现泰勒这本书的许多粗疏、武断、强词夺理和自相矛盾之处,同时也惊讶于他的许多独到见地和敏锐的直觉居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人们不能不承认这本书振聋发聩的开创性意义。
8.《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新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一门被称之为“未来学”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国外蓬勃发展起来。美国记者出身的社会学家、康乃尔大学特聘教授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在纽约首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是这一时期和这一学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将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
浪潮。书中着重描述了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人类在国家政治结构、生产组织结构、媒介传递、家庭组合、社会道德规范、消费行为、心理性格等方面正在和将要发生的种种变迁。
本书内容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是浓笔描述科技力量在未来将是如何深刻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而并非是局部。托夫勒当时还未能给他所描述的第三次浪潮从内涵上下一个确切的定义,20年后,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现今成为热门话题的“知识经济”预言书,从而感受到他惊人的前瞻力。
4.《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重排本
1920年杨氏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作《高等国文法》。他一边将书稿用于教学,一边修改增删,至1929年终于成书。该书共十章,第一章“总论”叙述语言的起源、变迁、类别,汉语的缘起、发展以及汉语文法学的产生;第二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的种类和用法。
此书的特点:①语言材料十分丰富,词类划分十分细密;②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杂釆众家之说;③注意订正《马氏文通》的讹误,更加切合古汉语实际;④建立以词法为中心的语法体系,阐明文言语法的一般规律。
此书与《马氏文通》相比,虽然有许多进步之处,但缺乏对汉语的全面分析与描写,尤其是句法描写显得支离破碎、体例不一。其次杨氏虽然批评《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语法,但是他自己也往往拘泥于英语语法而歪曲古汉语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