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56 项 “塞万提斯”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Miguel de cervantes著;William T. Tardy改编;孟宪臣,袁丽娜翻译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唐吉诃德》是改编版,其对原著中第一部分前几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改写,在不丧失原著韵昧的前提下,使读者能够感受“面容忧伤的骑士”的荒唐冒险。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成书于1605年,该书讽刺了夸张主人公的冒险经历的骑士小说。唐吉诃德,一个乡绅,迷恋上了骑士小说,满脑充斥着被这些骑士小说激发起来的幻想。终于有一天,他像一个真正的骑士那样,决心为正义和心仪的女士去冒险。 改编版的《唐吉诃德》专门为具有一定西班牙语水平的学习者量身定做。每章都有读前思考,鼓励学习者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预测;故事后面的阅读理解练习帮助学习者检查阅读效果;练习可供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使用;书中提供的权威、详尽的注释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故事;书后的词汇表和参考译文便于学习者查找和使用。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简介:《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成名作。小说主人公唐·吉诃德是蛰居在拉曼却村的一个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心恢复骑士道,模仿古代的骑士去游历天下,打抱不平。他穿着曾祖留下的一套破烂不堪的盔甲,提着长予,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他选中邻村一位姑娘做他的理想“夫人”,终身为她服务,立志“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帮助被侮辱与被压迫者。他第一次出马不利,被打得“像干尸一样“,横在驴身上被邻居送回。第二次,他说服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结果又干出许多可笑的事。第三次出马,桑乔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当了“总督”,唐·吉诃德迫不及待地要实现他的改革社会理想,结果,主仆二人受尽折磨,险些丧命。小说中,作者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西班牙的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对基层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 (英)托尔金(J.R.R.Tolkien)著;丁棣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1
简介: 上个世纪末,不少传媒与出版机构根据读者调查,将《魔戒》誉为世纪之书甚至千年之书。但是,在知识界,尤其是英国文学界对此书的反应却远没有大众那样狂热,各种怀疑甚至指摘并非鲜见。 一位英国批评家在得知《魔戒》被评上世纪之书后,连连叫道:“天哪,真的?我的上帝!天哪,哦天哪!天哪天哪,天哪!”无奈的感叹流露出学者们面对《魔戒》如日中天般声誉的惊异与不解。这是英国文学批评界总的看法,只是,这种“天哪”态度有表现得比较露骨,有时则比较隐晦。 托尔金对此不屑一顾:“一些读过本书或对本书作过评论的人会认为故事很乏味、荒唐甚至不堪卒读,对此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对他们的作品,或对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有同感。即便是在许多喜欢本书故事的人眼里,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不敢恭维之处。或许一部长篇故事没法处处令大家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处处让各位生厌。”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托尔金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现代幻想小说的领军人物。而今,在西方,幻想小说已经成为叙事文学的一大主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百年前,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宣告了中世纪文学样式——骑士小说的终结,而今天,托尔金的《魔戒》却开创了一种充满中世纪意味的文学的先河。自《魔戒》之后,有多多少少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们继承了托尔金的衣钵!无论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还是汗牛充栋的电子游戏软件,甚至包括我国电影《刺秦》,无不都有幻想小说的影子,无不与《魔戒》在精神上一以贯之。 托尔金之所以使用“神话手段”,不仅是因为它形式上的有趣,而是因为他认为神话是真实的,而写实主义者的虚构则是一种迷诳,他们笔下的现实不过是一种虚幻而已。 他认为,神话本身具有真理般的朴素与善意,而物质进步只会带来邪恶。这恐怕可以作为《魔戒》创作动机的一个注脚。英国文学批评家吉尔曼。格利尔(Germain Greer)将《魔戒》的中心特征定义为逃出现实。“现实”即是托尔金眼中的物质与政治进步,“逃出”意味着对现实的全盘拒绝。因此,从本质上说,托尔金具有反现代化的文学倾向。他拒绝启蒙的神话,钟爱神话的启蒙。因此,受到孩子、嬉皮士与大众欢迎的神话般的《魔戒》自然要被以社会代言人自居的知识界指为空洞和无聊了。 但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这么看。托尔金的同事,牛津大学教授西佩(T.A.Shippey)将托尔金与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作了比较。乔伊斯与托尔金出生于相邻的国家,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阶层与宗教背景,都在作品中使用了难解的语言,并且都因为一部书而扬名天下。从个人品质上看,他俩都有很重的孩子气,早慧而博学,沉溺于语言学的世界之中,专注于古代史诗与浪漫的叙事习俗,醉心于难题、游戏与分类系统,并将之融入自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中。虽然他俩的创作与叙事手段大相径庭,但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同时却对现实中的现代化持否定观点。并且,都遭到文学批评界的无情狙击。 生活中的托尔金是位古板方正、因循守旧的罗马天主教徒,有人评论说,他的脑袋长在二十世纪,但思维却是中世纪的。但奇怪的是,正是这位“中世纪怪人”吸引了大批现代崇拜者,尽管他对那些在阅读《魔戒》时须同时服用迷幻药才能获得大享受的读者表示悲叹。托尔金说过,正是那些“使用迷幻药,酷爱电子音乐及其他后工业时代魔术的激进分子”,“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的佩花嬉皮士”成了他的主要读者。即便在骚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过去的今天,仍然有大批相对来说比上一代更温和的嬉皮士们加入喜爱霍比特人世界的行列。 这真称得上一个文学之谜。要解开这个谜,还须在作品本身中寻找答案。 托尔金断然否认他的作品包含着讽喻含义,但是,谁都想在《魔戒》中找到“内在意蕴”的蛛丝马迹。有人认为,它隐射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将索隆比作希特勒,将魔戒比作核弹;也有人认为索隆是大地女神的死敌,魔戒是工业技术。高明的注释家的想像力自然更富有哲理性:弗拉多的历程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求;弗拉多与魔戒邪恶性的搏斗是人类对权力重负的搏斗。这可真应得上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反映了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连作者自己也左右不了的作品影响。 然而,托尔金的创作意图究竟何在?剥去种种概念的外衣,《魔戒》究竟还留下什么?通观全书,再顾及托尔金本人的观点,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推断,中洲,这个虚构的世界,便是作者的全部意图所在。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的内核往往是朴素而简洁的,而支撑这个内核的论证系统却是非常的繁复精密——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便是一个例子(不过是苹果掉下来而已!)。同样的,《魔戒》的含义也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复杂。不过,想要证明为什么偏偏是中洲而不是别的什么,恐怕就需要写上一本书了。 有一位英国读者说得很直率:一个有儿童心理的读者比一个批评家更能看出《魔戒》的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创造的虚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影子,而是人类心灵的镜子,而这曾经是儿童的专利。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却徘徊不定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有一种女娲补天的冲动,但传统文学,还有现代文学都不能满足这种冲动,于是孩童般的托尔金出现了,中洲也就应运而生了。
作者: (西)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Miguel de Ceruantes Saauedra)著;李晓波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简介: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一1616)生前落魄潦倒,但他留下的《唐·吉诃德》可以说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 唐·吉诃德是一个看骑士小说入迷的乡村绅士,他自命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除暴安良,主持正义和公道,践行他所崇奉的骑士道。他带着他的既痴又黠的侍从桑丘出门,但受尽挫折,最终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夸张滑稽的行动与严肃执着的思想在唐·吉诃德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一点使他成了人物形象的世界长廊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位。
西班牙文共同题名:Espanol lengua viva libro del alumno
光盘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 作为二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对西班牙语的学习需求日益增加,各种西语学习教材也先后问世,但以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优秀听说教材却难得一见—针对广大学习者的这一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从西班牙桑提亚纳(santillana)出版社引进原版教材,并将其改编成《当代西班牙语听说教程》:本教程突出原版教材中听力和口语教学部分的内容,选材地道、图片丰富,以满足学习者在西班牙语听力和口语学习中的需要。 《当代西班牙语听说教程》可作为西语专业教学的辅助教材,适用于西班牙语专业在校学生以及同等水平的社会学习者。本教程内容选材广泛,涉及人际交往、饮食、健康、时尚、交通、就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设置的会话场景均取自西语世界的现实生活,通过情景化教学让学习者了解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同时巧妙地将循序渐进的语法和词汇学习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在“文化掠影”等教学环节中还强调对西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细节的具体介绍,让学习者对西班牙语语言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因素都能有全方位的了解。本教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亦由原版教材的教学指导手册改编而来,其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具体入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成为教师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 。 《当代西班牙语听说教程》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册,每册均由学生用书、教学参考书和mp3光盘构成。“基础篇”水平对应西班牙语专业本科一年级至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经过本教程的学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应达到“欧洲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共同参考框架”以及《塞万提斯学院课程大纲(2006版)》规定的a1-a2水平,即掌握600-800个左右的词汇,能听懂一般课堂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就一般性生活题材进行流利的陈述和交流。“提高篇”的水平对应国内西班牙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内容编排则符合大纲b1-b2级的规定,要求学习者掌握15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进行流畅沟通,描述事物或讲述事件的细节,并深入广泛地了解西班牙语国家历史和文化知识,遵循其社会文化规范进行恰当的人际交流。
作者: 董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本书的编纂追求。
全书共收录九十四篇文本,对节目中的朗读文本进行了内容扩充、版本甄别、名家译本的替换;
增加了朗读者、作家简介和名家文本点评;
著名主持人、主编为本书拍摄了独家照片;
使用了AR技术,将聆听朗读与阅读文本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目录】
序一 许渊冲
序二 铁凝
*章 遇 见
朗读者 濮存昕
朗读文本 老舍《宗月大师》
朗读者 蒋励
朗读文本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叶芝《偷走的孩子》
朗读者 柳传志
朗读文本 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朗读者 周小林殷洁
朗读文本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朗读者 张梓琳
朗读文本 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特别嘉宾 许渊冲
朗读文本 无名氏《诗经小雅·采薇》
莎士比亚《如愿 人生七阶》
莎士比亚《哈梦莱》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
*《沁园春·雪》
第二章 陪 伴
朗读者 杨乃斌
朗读文本 冰心《不为什么》
冰心《往事》
朗读者 蒋雯丽
朗读文本 林清玄《百合花开》
朗读者 林兆铭
朗读文本 梭罗《瓦尔登湖》
朗读者 乔榛
朗读文本 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裴多菲《我愿意是树》
第三章 选 择
朗读者 王千源
朗读文本 海明威《老人与海》
朗读者 秦玥飞
朗读文本 迟子建《泥泞》
朗读者 麦家
朗读文本 麦家《致信儿子》
朗读者 徐静蕾
朗读文本 史铁生《奶奶的星星》
朗读者 理查德·西尔斯
朗读文本 刘禹锡《陋室铭》
朗读者 郭小平
朗读文本 吉卜林《如果》
第四章 礼 物
朗读者 李亚鹏
朗读文本 朱自清《背影》
朗读者 胡玮炜
朗读文本 苏童《自行车之歌》
朗读者 倪萍
朗读文本 倪萍《姥姥语录》
朗读者 单霁翔
朗读文本 张越佳刘凯《至大无外》
朗读者 赵蕊蕊
朗读文本 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特别嘉宾 赵家和
朗读文本 汪国真《让我怎样感谢你》
第五章 *次
朗读者 王学圻
朗读文本 路遥《平凡的世界》
朗读者 柯洁
朗读文本 J. K. 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朗读者 许镜清
朗读文本 巴金《灯》
朗读者 刘震云
朗读文本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朗读者 王珮瑜
朗读文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朗读者 杨利伟
朗读文本 杨利伟《天地九重》
第六章 眼 泪
朗读者 陆川
朗读文本 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
朗读者 斯琴高娃
朗读文本 贾平凹《写给母亲》
朗读者 赖敏
朗读文本 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朗读者 张家敏
朗读文本 泰戈尔《生如夏花》
朗读者 张鲁新
朗读文本 塞缪尔·乌尔曼《青春》
第七章 告 别
朗读者 姚晨
朗读文本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朗读者 程何、刘阳
朗读文本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不会成真的梦》
朗读者 曹文轩
朗读文本 曹文轩《草房子》
朗读者 李立群
朗读文本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朗读者 维和部队战士
朗读文本 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朗读者 王蒙
朗读文本 王蒙《明年我将衰老》
第八章 勇 气
朗读者 江一燕
朗读文本 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朗读者 汪明荃、罗家英
朗读文本 冯骥才《老夫老妻》
朗读者 秋爸爸、秋妈妈
朗读文本 海桑《给我的孩子》
朗读者 李宁
朗读文本 巴金《做一个战士》
朗读者 翟墨
朗读文本 高尔基《海燕》
朗读者 樊锦诗和好友
朗读文本 余秋雨《莫高窟》
季羡林《在敦煌》
冯骥才《人类的敦煌》
第九章 家
朗读者 王耀庆
朗读文本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朗读者 梁晓声
朗读文本 梁晓声《慈母情深》
朗读者 邹市明冉莹颖 轩轩 皓皓
朗读文本 山姆·麦克布雷尼《猜猜我有多爱你》
朗读者 毕飞宇
朗读文本 毕飞宇《推拿》
朗读者 赵文瑄
朗读文本 季羡林《老猫》
朗读者 潘际銮
朗读文本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
第十章 味 道
朗读者 张小娴
朗读文本 张小娴《爱情的餐桌》
朗读者 胡忠英
朗读文本 古龙《吃胆与口福》
朗读者 张艾嘉
朗读文本 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朗读者 吴纯
朗读文本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朗读者 叶锦添
朗读文本 曹雪芹《红楼梦》
特别嘉宾 叶嘉莹
朗读文本 孟浩然《春晓》
李白《静夜思》
杜甫《绝句》
王昌龄《出塞》
叶嘉莹《咏莲》
第十一章 那一天
朗读者 刘慈欣
朗读文本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朗读者 姚建中
朗读文本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朗读者 安文彬
朗读文本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朗读者 金士杰
朗读文本 米奇·阿尔伯姆《相约星期二》
朗读者 江疏影
朗读文本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朗读者 王姬
朗读文本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特别嘉宾 郭琨
朗读文本 舒婷《献给我的同时代人》
白桦《船》
第十二章 青 春
朗读者 老狼
朗读文本 石康《晃晃悠悠》
朗读者 余秀华
朗读文本 余秀华《给你》
朗读者 冯小刚
朗读文本 佚名《当我开始爱自己》
朗读者 徐和谊
朗读文本 艾青《时代》
朗读者 郎平
朗读文本 流沙河《理想》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人生》
朗读者 王源
朗读文本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维克多·雨果《当一切入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王蒙《青春万岁》
后记 董卿
【免费在线读】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今天是《朗读者》*次和大家见面,所以主题词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么样呢?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简介:《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1775—1817),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生于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幼年起 就能领会文学的魅力,12岁开始写作,大多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 往。《傲慢与偏见》以喜剧的手法对决定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进行了讽 刺,其观察的深度与才气横溢的嘲讽凝炼为一部闪烁着喜剧光彩的现实主义杰作。 《唐璜》 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809年游历葡萄牙、希 腊、土耳其等国。途中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作品发表后,震动了欧洲诗 坛。另一代表作是长篇诗体小说《唐璜》,通过对贵族青年唐璜的种种经历的描述,广泛抨 击了以神圣同盟为代表的全欧反动势力。其创作是18世纪进步传统和19世纪进步文学之间的 重要桥梁,对欧洲诗歌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在口语体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更是前无古人。 《双城记》 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少年时,被迫出外谋生,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 一生写有十多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英国最主要的长篇小说作者。其代表作《双城记》广泛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更深 更广地概括了时代精神,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诗人和作家。她的许多诗作被列为19 世纪英国第一流的诗作。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出版时仅卖出两册。一生孤寂,家 境困窘,思想无人理解,加上疾病折磨,使她30多岁就默默离世。三十年后,《呼啸山庄》 被誉为是“最奇特的小说”,它以艺术想象的形式表达了19世纪社会中人的精神上的压迫、 紧张与矛盾冲突。作品弥漫着浓郁的神秘、狂暴的气势和魅力。 《欧叶妮·格朗台》《邦斯舅舅》《贝姨》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人间 喜剧》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的法国,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的现实主义作品, 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最有名的有《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贝姨》、《邦斯 舅舅》等。巴尔扎克曾经自信地说:“拿破仑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 《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1803—1870),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一生著述很多,作品数量惊人 ,多达五百多卷,其中剧本80多部,但使他获得声誉的是他的通俗小说,其中以《三剑客》 、《基督山伯爵》最为著名。《基督山伯爵》描写水手唐太斯因为受效忠复辟政权的三个无 赖的陷害而被打入死牢,他越狱后,凭借一位狱友赠送的大量财宝,化名为基督山伯爵,报 答了照顾他的好人,惩罚了已成为七月王朝统治集团要员的三个恶人。 世界名著大系 《娜娜》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他用25年时间写出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大型作品《卢贡 —马卡尔家庭》,通过一个家族五代人物的命运,广泛反映第二帝国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 活,揭露了当时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腐巧和荒淫。《娜娜》是最为著名的一篇,写妓女娜不得 娜情场生活的腐化堕落,其对娼妓生活的大胆描写,使它在很多地方受到查禁。 《神秘岛》 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家。生于法国南特,从小就对航海有 浓厚的兴趣,大学热衷于各项科学的新发现,同时系统地研究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 科,为以后写科幻小说打下基础。他一生创作了66部长篇小说,《神秘岛》是其最著名的三 部曲之第二部。小说充满丰富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很能启发人们的想 象力,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伊索寓言》 伊索:(公元前620—?),古希腊寓言作家,原是奴隶,因其才智超人被免除奴籍,获得自由 。嗣后游历各地,成为克洛苏士王的谋士。《伊索寓言》曾长期在下层社会口头流传,因而 下层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其中得到突出表现,它是古代希腊人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 遗产。千百年来,《伊索寓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部启迪人生智慧 的作品,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1621—1695),17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酷爱大自然,早年长期在香槟地区过恬静 的田园生活,40岁以后从事多种文体创作,以寓言诗为毕生致力的主要体裁。1684年当选为 法兰西学院院士。在《拉封丹寓言》中,作者借动物世界影射人类社会,揭露了封建王朝的 黑暗。其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深刻,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美的境界,具有法国中世纪口头文 学的特色,至今仍广为流传。 《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 共写了约3800多首抒情诗,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政治抒情诗,在当时进步的贵族青年中广泛流 传,对当时的解放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被流放到南俄。著名作品有小说《上尉 的女儿》、《黑桃皇后》、《驿站长》等,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本篇是普希金 的短篇小说集,堪称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 《死魂灵》 果戈理:(1809—185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批判和 讽刺倾向,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死魂灵》代表了 他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成就。第一部刚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叙述了主人 公奇奇科夫多方投机钻营,企图用死去的农奴作抵押向国家银行贷款来谋取暴利的故事,作 品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展现了一个又一个贪婪无耻的地主的丑陋形象。 《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1866年发表《罪与罚》,真实 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获得很高声誉。《白痴》是其另一部代表作,主人公梅什金 公爵是一个“绝对善良的人”,处事全凭感情和直觉,信任并尊重他人,却无力对周围的人 施加影响,其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是一大特色。高尔基曾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天 才”、“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自己 的庄园度过。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是 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导致她 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作者在书中多方 展示了社会阴暗面,也表现了他的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从小父母双亡,年仅十岁的高尔基流落 人间,受尽欺凌和虐待。1892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以丰富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新纪元。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其最优秀的作 品之一。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 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 《好兵帅克历险记》 哈谢克(1883—1923),20世纪初捷克著名幽默讽刺作家。出生于穷苦教员家庭,中学时就因 参加反对统治者的游行而屡遭逮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入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参加苏 联红军,后返回捷克。《好兵帅克历险记》是其最杰出的一部政治讽刺作品,小说通过主人 公帅克在一战中的经历,写出奥匈帝国的专横和腐败,成功地塑造了帅克这个“聪明的傻子 ”形象,哈谢克本人也被人称为“天才的作家”。 《唐吉诃德》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曾参加了对土耳 其的海战,受伤,回国途中,又被土耳其海盗掳去,度过五年的俘囚生活。著名代表作为《 唐吉诃德》,书中叙述了着迷于骑士小说的穷乡绅吉哈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改名为 唐吉诃德,穿上一副破盔甲、骑一匹瘦马,带着邻居桑乔出游,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 作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从而干出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唐吉诃德 》开创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 《政治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和最伟大的思想家。从学于 柏拉图,后建立了自己的“逍遥学派”,著述极丰,在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均为一 代宗师,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政治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学的著作 。是一部宏伟的困难的但却是基本的作品,对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人是机器》 拉美特里:(1709—1751),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医生。出生于富商家庭,后学医 ,深受机械主义医学思想的影响。1747年在荷兰匿名发表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 机器》,他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根本观点出发,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公开宣 布无神论的观点,其思想连当时较为开明的荷兰人也激烈反对。 《利维坦》 霍布斯:(1588—1679),英国伟大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后受聘为贵族家庭 的家庭教师,先后3次出访欧洲大陆,后受聘为流亡法国的英国王子的数学教师。回国后于1 651年发表了名著《利维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专制主义的国家学说以及从自然状态的暴 力到国家和平的建设的理论,适应了克伦威尔统治的需要。霍布斯关于社会契约的理论是现 代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一。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卢梭:(1712—1778),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 表。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曾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1755年,卢梭写了《论人类 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表现了卢梭惊世骇俗的叛逆思想,因而震惊了欧洲。著有《新爱洛 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悲惨世界》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主要著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悲惨世界》叙述了一个穷苦工人,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判罪,坐 了19年监牢。后因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致富,并被选为市长,救助不幸女子芳汀和柯赛特 ,后来自首再度入狱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这些不幸的人的深切同情。
作者: 塞万提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4-1
简介: 《杨绛译堂吉诃德(上下)(精)/中国翻译家译丛》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入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变。小说通过塑造与刻画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成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 (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江宁康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1
简介: 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沙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简介: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它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闻名于世,智利诗人聂鲁达曾称赞他是“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马尔克斯也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景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何塞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一出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他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贫穷落后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 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拨,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活了115至120岁。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奥是在来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在那里长大,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想象力。和一个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后来与家里的养孩子蕾蓓卡结婚。但他一直对人们怀着戒心,渴望浪迹天涯,最后随吉卜赛人出走,回来后变得放荡不羁,最后的莫明其妙地被人暗杀了。 老二奥良诺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赋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首饰。长大后爱上镇长千金雷梅苔丝,在此之前,他与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奥雷良诺·何塞。妻子暴病而亡后,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天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在一星期内全被打死。奥雷良诺年老归家,和父亲一样对炼金术痴迷不已,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儿阿马兰塔,爱上了意大利技师,因爱情的不如意,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她内心感到异常孤独、苦闷,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想用此作为“治疗病的临时药剂”。然而她终于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卡迪奥的儿子阿卡迪奥和奥良诺的儿子奥雷良诺·何塞。前者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成为马孔多的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马兰塔,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俏姑娘雪梅苔丝楚楚动人,她身上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这种气味曾将几个男人置于死地。她总愿意裸体,把时间耗费在反复洗澡上面,尽管她很漂亮,但因不懂家务,不晓世事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和理解,因此只能“在孤独的沙漠里徘徊”。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永远消失在空中。 她的孪生子弟弟阿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阿卡迪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后来,他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遭到军警的镇压,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又通过电台宣布工人们暂时调到别处工作。阿卡迪奥四处诉说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揭露真象,反被认为神智不清。他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吃饭、睡觉、大小便全在一间房内,弄得臭气熏天,一直到死他都呆在这个房间里。 奥雷良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于不顾,在情妇家中厮混。奇怪的是每当他与情妇同居时,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他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卡迪奥一同死去,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卡迪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业为生。后发现乌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着更加放荡的生活,不久便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大女儿梅·雷梅苔丝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毛里西奥·巴比洛尼亚,母亲禁止他们来往,他们史好暗中在浴室相会,母亲发现后以偷鸡贼为名打死了毛里西奥·巴比洛尼亚。梅万念俱灰,怀着身孕被送往修道院。 小女儿阿马兰塔·乌苏娜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在那里与资产者加斯东结婚,婚后二人回到马孔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仅在三个月就使家园焕然一新。她的到来,使马孔多出现了一个最特别的人,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她决定定居下来,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 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梅尔加德斯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甚至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莫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塔·乌苏娜,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后来阿玛兰塔·乌苏娜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塔·乌苏娜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被一群蚂蚁围攻并被吃掉。就在这时,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庭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 杨绛 著
简介: 《“隐身”的串门儿:读书随笔(精装)》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论文七篇:《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论萨克雷<名利场>》《艺术与克服困难》《李渔论戏剧结构》《事实-故事-真实》《旧书新解》《有什么好》,另有两篇译者前言《<吉尔·布拉斯>译者前言》或序言《<小癞子>译本序》,还有一篇《堂吉诃德与<堂吉诃德>》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杨绛先生对她翻译的这部名著的理解,后来该文在一头一尾为别增加了对作者塞万提斯和翻译版本情况的简要介绍之后,作为《堂吉诃德》中译本的“译者序”刊行。
作者: (西)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著;张广森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简介: 《堂吉诃德》,全名《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是伟大的西 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传世经典。作者以一位因误信骑士小说而毅然自号堂吉 诃德的没落绅士人世行侠为主线,通过描写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英勇救美、 恶斗群羊、贸然释囚、挑战雄师、地穴探险、爵府奇遇等等荒诞故事,热烈 地讴歌了真善美、无情地挞伐了假恶丑,充分表现出了盛行于当时的人文精 神。《堂吉诃德》不愧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问世后四百 年来,仅流传于各国的译本就有一千多种,成为世界人民的共有精神财富, 泽及一代又一代杰出作家;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也作为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的 代表人物融入了现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据挪威诺贝尔学会透露,全 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一百位著名作家在2002年上半年经过投票,评选出《堂 吉诃德》为世界最佳小说。
作者: (西)塞万提斯著;李光辉译
简介:本书是塞万提斯最具国际影响的杰作,书名全称为《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作品描写了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自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人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件。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不断闹出笑话,被人捉弄,屡遭惨败,直至临终之前才幡然醒悟。
Selected Poems of Walt Whitman
作者: (美)惠特曼(Walt Whitman)著;李视歧译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5
简介: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v。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本儿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375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组成。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 - 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格里历1616年5月3日 ),1564年4月26日受洗礼,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戏剧家。他不但创作了一些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这段时间内,但是确切的日期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大多数历史学家相信,在历史记录中所看到的演员和剧作家莎士比亚是同一个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出生于英格兰特拉福德镇(Stratford-Upon-Avon),父亲叫约翰·莎士比亚(John Shakespeare),是个手套商人。根据记录,莎士比亚是在当年的4月26日受洗礼的,一般认为他的生日是4月23日(他的去世是52年後的同一天)。莎士比亚的父亲在他出生时非常富有,但是後来被控卷入黑市羊毛交易,而家道中落,并失去了市议员的位置。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的父母亲都有同情天主教徒的倾向。 1582年11月28日,莎士比亚与安妮·哈瑟维(Anne Hathaway)结婚,很可能是因为哈瑟维当时已经怀上了莎士比亚的孩子。从此之後莎士比亚的行踪我们完全无法得知,知道他在1590年代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 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女儿苏珊娜(Susanna)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接受洗礼。他接下来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礼。 1596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死亡,于1596年8月11日安葬。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Hamlet)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的,因为Hamlet与Hamnet的写法类似。 1597年,莎士比亚把他在特拉福德镇的“一栋家宅、两间畜舍、两个花园、两个果园,和其他所有东西”以60英镑的价格售出,到伦敦,成了一名着名的演员和作家。他最後还成为一家剧团——张伯伦勋爵剧团(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的合伙人。与当时所有的剧团7一样剧团是以资助它的贵族的名字命名的。该剧团十分受到欢迎,以至于当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後,詹姆士一世赞助了它,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 现在人们从当时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商业契约中得知,莎士比亚在伦敦的岁月渐渐变得富有,使得他得以在伦敦的富人区买了一栋房子,还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拥有一座最大的住宅。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他的十四行诗,其中很多是写给一个神秘的女人(“Dark Lady”)和一个男人(“Fair Lord”)的。他大约在1611年退休,从此之後就再也没有发表其他作品了,直到1616年去世。巧合的是,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个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死在同一天。中国着名剧作家汤显祖也于同一年去世。
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作者: (西)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著;屠孟超译
简介:《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第一部叙述堂吉诃德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他拼凑了一副盔甲,骑上一匹瘦马,第一次出游,受伤而归。第二次找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干了许多荒唐可笑的蠢事: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当作城堡,把羊群当作敌人……最后差点丧命,被人救护回家。 第二部叙述堂吉诃德带了侍从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描写堂吉诃德在途中的一些惊险的遭遇,以及公爵夫人如何捉弄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桑丘当了总督如何治理海岛等。最后,堂吉诃德被扮成骑士的邻居参孙打败,回到家中,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
作者: 钱理群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的任务仅在于描述:描述两个文学幽灵跨越几个世纪的门槛,从西方走到东方的故事;描述东、西方各国作家怎样出于对人类(首先是知识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题的共同关怀,按 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特点,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艺术成果,一面又丰富与发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与艺术接力棒的相互传递,共同创造了两个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的故事。正是这一充满迷惘、痛苦与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把生活在截然不同时空里的几位世界级艺术大师、思想家一一从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德国的海涅,俄国的屠格涅夫,到中国的鲁迅,以及他们周围的一大群作家、知识分子连接在一起,从而反映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人类精神发展、世界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某一个侧面。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他们与世界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联系,将是我们考察与描述的重点,这自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