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79 项 “大江健三郎”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石云艳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年09月
简介:
本书是为高校日语专业的文学翻译课编写的日汉互译实践与鉴赏教材。全书分为4个单元,按原文、作者与作品简介、原文注释、译文、译文赏析、翻译理论学习的顺序编排。第一到第三单元精选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的12篇短篇小说,第四单元选录的是4篇著名作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被列入,而译文则选择大陆和台湾的著名翻译家的高水平之作。
作者: (丹)吉勒鲁普著;吴裕康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01
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目录和简介: 不吉利的姑娘〔西班牙〕贝纳文特 这是一部贝纳文特的戏剧作品集,包括《利害关系》、《周末之夜》、《女主人》和《不吉利的姑娘》四部剧作。他的作品涉及面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精巧的艺术手法匠映现实,反映民惰习俗,剖析人的心理。 磨坊血案〔丹麦〕吉勒鲁普 《明娜》和《磨坊血案》是吉勒鲁普的代表作。前者描写了一个纯情而又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结局平静而悲怆;后者通过一个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澜,揭示人性中意识与潜意识。生命现象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在一桩血案的故事中寄托了超现实的复杂意味。 紫罗兰〔捷克〕塞弗尔特 这是一部捷克著名诗人塞弗尔特的诗集。他的诗作展现了人粪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清通,简洁,朴实无华,融进了民歌、平凡的谈话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他歌颂鲜花盛开的布拉格和春天。他歌颂爱情,而且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爱情诗人。 骑鹅历险记〔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英为获得这个头号文学大奖的第一个女作家,这部小说不仅是世界儿童文学有数的瑰宝,而且影响所及远远超出儿童世界。瑞典人上自国王下至车夫都读这部名著,迄今它译成50多种文字流播寰宇。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法〕克劳德·西蒙 长篇小说《弗兰德公路》是西蒙蜚声国际文坛的成名作。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敌军击溃后撤为背景,描写三个骑兵及其队长的痛苦经历。他以完全不同于传统手法的新技巧,色彩斑洞地描绘了时间的运拒、死亡的阴影、战争的狰狞、情歌的冲动、爱情的渴求、饥寒的折磨,既有诗俗画意;又有幽默讽刺。 吉檀迦利·饥饿石头〔印度〕泰戈尔 泰戈尔以其“至为敏锐、清新、优美的诗作”,成为东方作家申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状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海顿斯坦姆极力称扬泰戈尔为“具有有正伟大*平的理想诗人”。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认为泰戈尔诗歌是“高度文明的大物”,从中看到了他“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甚至说“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在泰戈尔面前“我好像是个手持石榴、身披兽皮的野人”。 挑战的手套〔挪威〕比昂松 19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在比昂松、易卜生、托尔斯泰三人中产生,最后比昂松获奖,原因是“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缤纷”。本书收入了比昂松的三部剧本和四篇小说。 个人的体验〔日本〕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初涉文坛就赢得“川端康成第二”的赞语,他也不负此誉,紧追康氏之后成为日本第二名荣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创作的一贯主题是描写人在闭塞的现实社会中寻找失落的自我的状态,以及人在被闭锁在“墙壁”里求生存的状态。 魔山〔德国〕托马斯·曼 在瑞士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有一所名闻遐迩的国际疗养院,年轻的主人公去探望生病的表兄,不料却身不由己,一住七年,须知,那是一座魔山!这部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堪称其创作生涯及德语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最早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的现代经典。 米佳的爱〔俄国〕伊·阿·布宁 布宁的诗歌文笔细腻形象逼真,文字质朴而情调高雅,为此被高尔基誉为“当代第一诗人”。他后期的小说,对社会生活多不加粉饰,揭示俄罗斯复杂的性格和灵魂以及国民悲剧产生的根源,以一种罕见的严峻和无情震撼了世界文坛。本书分诗歌、小说两部分。 花的智慧〔比利时〕梅特林克 梅特林特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象征主义剧作家,影响了欧洲一大批著名作家。如果说梅特林克光彩夺目的文学创作是一座巍峨的冰山,那么,他的戏剧创作就是这座冰山浮显于冰面的部分,而他那不广为人知的散文创作,则是这座冰山隐没于冰面的部分。本书即为既有剧本,又有散文的“冰山”全部。 悲哀的咏叹调〔西班牙〕希梅内斯 本书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抒怀诗歌之父”希梅内斯的一部诗歌集。对据海内斯来说,诗歌是上帝的同义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它高于一般的文字,诗歌是他毕生的心灵追求。 不付钱!不付钱!〔意〕达里奥·福 “我喜欢这个奖,因为它是给一名演员而不仅仅是给作家”。福在得奖时说。因为他首先是一名喜剧赏员,然后才是一名剧作家。他的喜剧取材新颖,构思独特,内容多样,情节紧凑,语言诙谐,笑料无穷。 群鼠〔德〕豪普特曼 剧本真实地描绘了柏林社会底层人民的凄凉处境,破旧公寓里居住的居民都是些失业者、妓女、工匠、生痨病的裁缝、扫街妇等,他们在饥饿线上煎熬,还必须忍受“群鼠”——密探和警察的欺凌。戏剧带有明显的象征成分。 日瓦戈医生〔俄罗斯]帕斯捷尔纳克 这是一部使帕氏成名,亦使其致死的作品。这部小说在国内屡遭退稿,在国外却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风行各地,被誉为“当代俄苏文学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作品”。但作家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开除作协,最后不得不表示拒绝领奖,不久即郁郁而死。 呼唤雪人〔波兰〕希姆博尔斯卡 这是一部当代著名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集。她的诗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断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醒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更富有意义。 铁皮鼓〔德国〕君特·格拉斯 这是一部叙述侏儒马策拉特坎坷经历的小说。书中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可谓满纸荒唐言,但作者态度严肃,对二战前后德国那段风云变幻的丑恶历史和光怪陆离的众生相讽刺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伟大的牵线人〔西班牙〕埃切加赖 本书收入埃切加赖的三部剧作。埃氏具有传奇般的一生,先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著称,后从事戏剧创作,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抒情性,又摘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其作品追寻独特的主题,非同凡响,超人道的情感,意外的相逢以及只有命运才能引导和只有命运才能结束的局面,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罗马风云(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本书选取了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五卷本历史巨著《罗马史》最精彩部分独立篇章。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观念,深入烛照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罗马社会,全面展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凤貌。 奥林匹斯的春天〔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这部史诗是施氏的代表作,全诗长达20000行,一律采用亚历山大体,分5部其33章叙述了一个天才的神话故事:在奥林匹斯众神命运决定者阿南柯的安排下,被幽禁于下界的神明们重返神山参加竞夺美女与王位。全诗篇幅浩瀚,主题牵涉面广,深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色。 荒原狼(瑞士)赫尔曼·海塞 这是一部海塞认为最成功的作品。小说写一个作家了解时代的病症,但又找不到出路,灵魂深处充满矛盾,就象一头有半人半兽性格的荒原狼。小说以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奇特的情节和高超的艺术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和西欧掀起了一阵“海塞热”。 大地(美国)塞珍珠 这是一部通俗小说,是赛珍珠“立志不去写那些漂亮的文字或高雅的艺术”的成果。小说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是西方人了解当时中国的一部指南。埃德加·斯诺夫人对这部小说备加青睐,林语堂也宣称“非常之好”。 邪恶之路(意大利)格拉乔娅·黛莱达 这是一部写爱情与道德冲突的小说,也是黛莱达的成名作。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去叩动读者的心弦。 丽达与天鹅(爱尔兰)威·勃·叶芝 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略特语)的一本诗集。叶芝的诗篇充满激情、现代意识和感性,他把自我和周围的一切染上了一层层神秘甚至神话的色彩,形成了博大开阔的内在底蕴。因此,西方有些评论家称叶芝为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县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 老虎!老虎!(英〕吉卜林 本书是被誉为“狄更斯继承人”、“英国的巴尔扎克”的英国文学家吉卜林的中短篇小说集。他的创作饱含阳刚之气,简绝非常,才能多样。纪实则骇人听闻,抒情则韵味深长。表现生活中的幽默善用诙谐风趣的手法,而严肃的沉思和深沉的悲剧又令人思索不已。 有产者(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本书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主人公索米斯满脑子浸透“财产”意识,坚信财产是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杠杆。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艺术风格的体现都很有特色。 天边外(美)尤金·奥尼尔 这部剧作集由美国戏剧奠基人、四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剧作家奥尼尔的六部剧本组成。包括成名作《天边外》,前期现实主义杰作《榆树下的欲望》,表现主义代表作《琼斯皇》,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交替使用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以及他唯一的喜剧《啊,荒野》,和以自己家庭为素材,被公认为其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获得世界性注意和赞赏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特雷庇姑娘(德国)保尔·海译 著名批评家勃兰兑斯称海泽是可以与梅里美媲美的中短篇小说巨匠。这里收人了他的八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既有对纯真爱情的描写,也有对无私友谊的赞美,还有对舍己救人的讴歌和对杀身成仁的颂扬。 苔依丝(法国)阿纳托尔·法朗上 法郎士以娓娓动听的描述见长,以“圣人的温和语气”进行鞭辟入里的嘲讽,将幽默的意味和雅致的文体完善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古典大师和幽默大师的赞誉。 新娘·主人·十字架(挪威)西格丽德·温塞特 这部《克丽斯丁》三部曲是温塞特最具影响的代表作,这部百万字巨著不仅被看作挪威文学史上的纪念碑,而且是世界文学杰作之一。小说起笔于几个庄园的日常生活,层层铺叙开来,将读者导人佳境,向人们再现了挪威十四世纪上半时的自然风貌、风俗人情,充满挪威民族的粗犷气息。 巴比特(美国)辛克莱·路易斯 这部长篇小说是路易斯的顶峰之作,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出版史上最伟大的国际性成就之一。小说笔酣墨饱地刻画了地产经纪商巴比特的丰满形象,既讽刺了他的虚荣庸俗、愚蠢可笑,也描写了他的伪善、势利、痛苦、动摇、反叛、妥协,直至他风流艳史、狎昵冶游。 婚礼华盖(以色列)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 五岁能诗,八岁每日一首,十五岁开始发表作品,毕生献给犹太文化事业的以色列作家阿格农,使古老的希伯莱文学重新崛起;走向世界。这部被誉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的长篇小说,以一个虔诚、赤贫的犹太信徒的三个女儿能体面嫁人、走遍城乡筹募用金的故事为主线,采用框式结构,深入展现了犹太社会的方方面面,意蕴高尚清正,故事引人人胜。 圣女贞德(英国)萧伯纳 英国著名戏剧家、天才的语言巨匠和幽默大师萧伯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依靠自学和锻炼,接受进步思想,信仰社会主义,以戏剧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并在戏剧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成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引人发笑的易卜生”。 少女西丽亚(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这部小说集收入了芬兰著名作家西兰帕的两部小论《少女西丽亚》和《神圣的贫困》。西兰帕善于描写农民生活、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在简单的农民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美。他的乡土文学作品风格高雅,简洁朴素,描写细腻,明白晓畅,既具个人特色,又有高度的表现力。 雪国·千鹤·古都(日本)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以这三篇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昭显了他的文学主题:女性与爱情,即人类永恒的主题。为追求这一永恒主题,他不塑造男性形象,只写女性、爱情和风花雪月,追求那种传统的、自然的美,并揉进自己主观的色彩,以“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而成为新感觉派的盟主。 孤独与沉思(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普吕多姆是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本书收集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涉及爱情、宗教、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他的诗带有明显的哲理意味,把社会规范、自然法则和人类理性化作诗的形象,或从某一具象人手,最后引出哲理性的结论。 第三个女人〔波兰)显克微奇 显克维奇是鲁迅最喜欢的两大欧洲作家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被鲁迅引介到中国。他的中、短篇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更使他名闻遐迩,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本书选译了地的十篇代表作,题材广泛,风格迥异。 福地(波兰)莱蒙特 莱蒙特被称为“波兰的左拉”。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目申的“福地”——罗兹为背景,绘画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的真实图画。小说着力揭示了人物个性的复杂与多样,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多维耶茨基在事业上的雄心、苦干,在情爱上的虚伪、自私,以及有关人物——从富豪、好友到情妇、未婚妻同他的关系,尤其刻画得准确、鲜明。 荒原和爱情(瑞典)埃里克·卡尔费尔德 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唯一的例外是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他身为该奖评委和终身秘书,几次提名颁奖给他,他都因为避嫌而推辞,直至他退休后去世半年才获得该奖。他的诗歌唱自然、青春和爱情,出色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创造出一种富于张力的新形式,使瑞典诗律复兴和形式改革臻于完美境地。 癌症楼(苏)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的获奖,使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冷战局面,索氏也因此被逐出作协,流亡到国外,辗转四年才拿到了这个大奖的奖状。他的《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寻找自我(意大利)皮兰德娄 现代世界文学大师,意大利著名作案皮兰德娄对戏剧艺术的贡献,可与乔伊斯对小说、毕加索对绘画的贡献相媲美。他的创作怪诞离奇,惊世骇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能大胆突破传统,拓荒触禁,立异标新,被誉为“精神环境的革新者”和“冲锋陷阵的能干”。 大地硕果·畜牧神(挪威)克鲁特·汉姆生 现代派鼻祖汉姆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开创了挪威文学的新时期,并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他的《大地硕果》描写了一个朴素而粗犷的庄稼汉到原始森林中开荒种地,娶妻生子,终于发家致富的故事。小说深刻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公认为新时代的“经典之作”、“不朽的劳动叙事诗”。 漫长的旅行(丹麦)约·延森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四年,1944年才恢复授奖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丹麦文学家约翰内斯·维尔希尔姆·延森,以表彰他“力度罕见,极为丰富的诗一般的想像力”,以及与这结合在一起的广阔睿智的探奇心和大胆的、生机勃勃的创作风格。本书选择了延森6部巨著《漫长的旅行》的前两部《失去的土地》和《冰原》及《希默兰的故事》中的13篇短篇小说。 水与土(意大利)萨瓦多尔·奈西莫多 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他的抒情诗,以高贵的热忱,表现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悲剧经历”,因而获得了1959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评介了夸西莫多《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厄拉托与阿波罗》、《新诗》、《日复一日》、《乐土》等诗集中的诗作。 桥·小姐(南斯拉夫)安德里奇 伊活·安德里奇因其“以史诗般的气魄从祖国的历史中找到了主题,并且描绘了人类的命运”,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评介了安德里奇的两部长篇小说《桥》和《小姐》,两部短篇小说《书》和《阿丝卡和狼》。 青春诗(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 因为“他是一位始终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人,是一位热爱自由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具有少见的魅力”,获得了1906年诺尔文学奖。本书选择了卡尔杜齐《青春诗钞》,《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抑扬格的诗与长短句的诗》、《新诗钞》、《野蛮颂歌》等部诗集的诗作。 诺贝尔文学实内幕(瑞典)谢尔·埃斯普马克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他在书中向人们介绍了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一会儿授予通俗文学作家高尔斯华绥和赛珍珠,一会儿授予锐意求新者艾略特和福克纳,一会儿又授予“鲜为人知”的大师辛格和米沃什;为什么托尔斯泰和哈代不能获奖;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奖有无政治立场方面的考虑;为什么亚洲的获奖者寥寥无几,为什么中国作家至今无人获奖等等为外人所不知的评奖内幕。
作者: (日) 太宰治;竺家荣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简介:
《人间失格》(1948)是太宰文学中*杰出的作 品,写于自杀之前,即他的*笔之作。也是太宰文学 “*深刻的到达点”(奥野健男)。刻画了一个性情 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炎凉,沉缅于酒色, *后毁灭了自己。《女生徒》(1939)是太宰治中期 的重要作品,根据一位十九岁的女读者有明淑寄给太 宰的日记写成。太宰将该日记压缩为一位十四岁女学 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的一天之中发生的事,以独 白体笔法细腻地刻画出了思春期少女摇摆不定的自我 意识,以及厌世心理,生动揭示了少女特有的内心变 化。发表后受到了川端康成等文学大家的赞赏,并获 得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女主人公反复纠结的东西 ,乃是作者的生命感悟与苦恼的投影,是一种*端的 自卑与自弃,不同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 愁”之类的无病呻吟。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人的失格》(1948),被认为是***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学*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望之余沉缅于酒色,*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竺家荣,*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研究与译介,主要代表译作有:《失乐园》《天上红莲》(渡边淳一)《晓寺》(三岛由纪夫)《心》(夏目漱石)《疯癫老人日记》(谷崎润一郎)《京洛四季——美之旅》(东山魁夷)《被偷换的孩子》(大江健三郎)《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等。
作者: (英)A. S. 拜雅特(A. S. Byatt)著
简介: 《诸神的黄昏》是全球首个跨国合作出版项目“重述神话”系列的最新作品。 “重述神话”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合作出版项目。已加盟的丛书作者包括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获得者及畅销书作家,如大江健三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若泽、萨拉马戈、托尼?莫里森、翁贝托?艾柯、苏童、叶兆言、李锐、阿来等,因此,该丛书被国际出版界权威称为“小诺贝尔丛书”。 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合作机构。 《诸神的黄昏》取材于北欧神话中诸神之战即世界末日的传说。 战时,英国,倾盆而落的弹雨之中,小不点儿随母亲疏散到了乡间。白昼四野明媚,夜空中却弥漫毁灭的声息。小不点儿心里知道,远赴战场的父亲已经一去不返。 无意中,她读到了《仙宫与诸神》,一本记载了世界缘起与终结的神话。 世界之树,海中之树,中土之城,巨人之国,黑暗冥界……万事万物孕于混沌,又酝酿出不同的神界与国度。诸神尽享世间美好,却轻狂鲁莽,终于导致恶魔的复仇。 寒冬来临,继之以血与火的战争。当恶魔之军踏碎彩虹桥,生命之树凋零枯萎,一切都坠入幽深大海,被混沌的黑暗吞没…… 神话中的世界终于灭亡,可小不点儿的世界,是否真的如她所知的那般绝望?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 李子迟,单晶晶编选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2011
简介: 这本《清华讲演录(1911-2011)》由李子迟和单晶晶编选,书中收录的 讲演者皆是有较大影响的各界精英和风云人物。如罗家伦、梅贻琦、顾秉林 、刘兆玄、梁启超、杨振宁、柳传志、潘石屹、俞敏洪、秦晓、宋楚瑜、李 敖、傅佩荣、朱棣文、赵小兰、骆家辉、安南、布什、克林顿、萨科齐、布 莱尔、卢武铉、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威廉姆森等。 讲演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包括立志、文学、国学、教育 、科学、房产、企业、市场、环保等。 《清华讲演录(1911-2011)》的每个篇章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一是讲 演者简介以及此次讲演的背景说明;二是讲演的正文;三是对讲演与讲演人 进行的点评。
作者: (日)大江健三郎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简介: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死者的奢华><人羊><奇妙的工作>等九篇。 怀着身孕的女大学生,为了赚取流产手术的费用,和文学部的一个男生应招前来打工,为医学部解剖室搬运尸体。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这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在解剖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理员搬运尸体的过程和各自在其间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感悟。文中深沉的存在死亡思索成为大江健三郎文学闪烁“异才”的起点。 对十五人感化院少年被关在封闭的墙壁里求生状态的描写,被认为是作者初期的艺术高峰之作,本书集社会现实、个人经历与幻想、神话世界交相辉映的图景贯穿全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代表性作品。
作者: 杨凤莲[等]译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宫泽贤治,日本诗人、著名的童话作家。这是一个孤高的人,如果说他是一位童话作家的话,但这个人生前仅仅是自费出版了一部童话集,而且连一本也没有卖出去。他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没有发表过的手稿。然而,这个人在死后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高誉。如果说出来,可能会让人瞠目结舌,不要说一套套全集了,仅仅是关于他的人及作品的研究专著,就有几百部之多。 有人说,宫泽贤治的死,意味着巨大的“诞生”。也就是说,其文学被他肉体的生命之火点燃,得到了诞生。宫泽贤治一生仅活了三十七个年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人与作品一样,单纯而又复杂,既是一位童话作家,又是一位诗人、教师、农艺改革指导者,还是一位悲天悯人的求道者确实,很难对这位“代表日本的国民性作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日本,宫泽贤治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了。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读者自由投票,选出“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远远超过了太宰治、谷崎润一郎、川瑞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树。 《猫事务所》用似人的手法讽刺了现代的官僚作风,经此窥探人性。《大提琴手哥雪》由一个差劲的提琴手引出了人与动物的互动。哥雪由于琴技不佳、备受嘲笑。当他正在练琴时,一群动物跑来求助于他,他在付出了辛苦给予帮助的同时,也从动物身上领悟出各种琴法和技巧,提高了演奏水平。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收录了宫泽贤治25篇作品,供日语爱好者欣赏阅读。
作者: 王健宜,吴艳,刘伟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简介: 日本近现代因产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那样优秀的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而引起世人瞩目。而一部近现代文学史则以更广阔的秘角和丰富内 涵,展示了一幅跌密起伏、波澜壮阔的画卷。 本书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按照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的年代顺序浓 缩为十个章节渐次展开,并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全面性、深入性、准确 性、时代性的完美结合,试图通过梳理各个阶段出现的流派、思潮、作家 、作品以及文坛实态,以多维的视角为读者提供该历史时期日本文学发展 的全貌,同时注意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容并蓄,严谨两不失生动。
作者: (日)川端康成著;林璋,王成注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7
简介: 一个世纪以来,日本文学名家佳作迭出,不仅出现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有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树上春树、渡边淳一等众多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或是优美抒情,或是幽玄唯美;或是充满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或是交织着对人生的困惑与希冀。国内译界对之多有译介,对我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为了便于读者更真切地感受、了解日本文学,以及帮助国内读者学习日本语言的名家名作,约?对日本文学、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资深专家学者,对作品中的疑难之处进行注释点评。注释点评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各位专家学者对这项工作也都十分重视。他们的注释细致准确,并力求深入浅出。当然,如何进行注释,我们并没有强求一致,而是由各位专家学者自己去掌握。
作者: 赵江云 著
简介: 本书共选取了20位各具特色的获奖作家,围绕主题分为10个小专题,两两成对地来论述。其中,有描写中国农民苦难史的赛珍珠和莫言,有在困境中坚持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有关注精神成长的德语作家卡内蒂和黑塞,有“德国'废墟文学'双子星座”的主角伯尔和君特·格拉斯,有体现“两希文明”冲突色彩的法朗士和纪德,有反映现代文明中的犹太忧思的索尔·贝娄和辛格,有代表着现代与传统的意大利两大戏剧家皮兰德娄和达里奥·福,有洋溢着“地中海之光”的希腊两诗人塞菲里斯和埃利蒂斯,有“女性生存的艰辛见证”者托妮莫里森和多丽丝·莱辛。最后,以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与土耳其的帕慕克为例剖析了“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东方忧伤”。
作者: 叶渭渠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世界文学大花园”系列由权威专家学者执笔。在不大的篇幅内,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大要和最值得读者欣赏的景点。以简约的叙说和精彩的选文与图片呈现出来,力求鲜明生动,可读可信。 “世界文学大花园”一次推出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语、意大利、西班牙、拉丁美洲、北欧、东欧、日本、印度、阿拉伯13册。 《日本文学大花园》把握日本文学杂种优生的特质,先以“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走向世界”为前导,分古代文学、近古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三编,对日本古典诗歌、散文、小说经典和近代四大文豪、现代两大名家作了生动的展现。书中收入经典作品译文和文论、语录、轶闻68篇,图片156 幅。书后附日本经典作家作品一览。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卷,1946年至1969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韩耀成,陈众议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不意味着世界太平。和平初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迅速进入冷战状态。双方首先因德国重建而发生分歧,而后是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对峙。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针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北大西洋公约》,希腊和土耳其则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于1955年、1982年先后加入。作为回应,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八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两大阵营水火不容,军备竞赛节节攀升,使世界长期处于新一轮大战的边缘。 与此同时,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航空、电讯的商业开发和电影的普及更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急剧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时期,迎来了新的繁荣。 首先,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文学的形成和亚非拉文学的迅速崛起,导致文学领域西方中心主义的瓦解。世界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苏联文学因而成为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榜样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食粮。但这一形势由于苏联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是斯大林的逝世和中苏分歧等一系列变故而急转直下。50年代伊始,苏联文艺领域中“无冲突论”的危害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粉饰现实的“节日文学”。1952年底,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开始纠正这种倾向,号召作家、艺术家“无情地抨击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恶习、缺点和不健康的现象”,“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1954年末,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于莫斯科召开,继续批判“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的倾向,号召作家“写真实”和“干预生活”。同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这次代表大会深受关注的主题。苏联作家结合20年创作实践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1934年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述;强调共性与个性、规律性与主动性的关系,提倡大胆探索和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并存。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发表《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致使苏联发生根本转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和简单化的观点和做法遭到批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问题得到广泛探讨,作家创作个性受到重视,文学审美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引起关注。50年代末,苏联文学急剧变化,一大批描写小人物、展示人性魅力、表现严酷现实、开拓艺术空间的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开始描写年轻一代的迷惘,产生了一批“非英雄化”作品。 位于中欧、东南欧地区的波、捷、匈、罗、保、阿等国,因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深受苏联影响。但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却保持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因此,整个40年代末都是各种文学艺术流派共存的时期,代表不同文学主张与倾向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层见叠出。但好景不长,随着波、捷、匈、罗、保等国的政治变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惟一的创作方法,致使一部分作家被迫转入地下或者保持缄默;另一些作家背井离乡流亡国外。惟有南斯拉夫是个例外,由于它在政治上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相对立,文学界并未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而保持了各种流派的并存。1953年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都相继调整文艺政策,尽管力度大小不一,但总的趋向是放松控制。之后,又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中欧、东南欧国家文学依旧成绩斐然。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艺术风格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在民主德国,由于贝歇尔、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布雷德尔、雷恩、博多·乌泽和阿诺尔德·茨威格等作家流亡归来,无产阶级文学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深受苏联文学模式的影响,从一开始就置于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之下,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而,民主德国文学从战后至50年代中期除描写反法西斯斗争和揭露纳粹罪行以外,基本上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业绩和新人的正面歌颂。到了6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新一代作家开始注意反映生活的矛盾与阴暗面。其中比较成功有克丽斯塔·沃尔夫、埃尔温·施特里马特、赫尔曼·康特和君特·德·布勒因等作家的作品。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对西方文学也产生了影响。60年代,这种影响随着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左倾和学生运动的爆发而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现象是亚非文学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亚洲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取得独立。同样,许多非洲国家摆脱英、法、意、葡等国的统治,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国情各异,其文学发展的轨迹和情况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些国家建立进步的民主政权,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一些国家依然保持君主制。此外,亚非地区局部战争不断,先后爆发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等。这些因素无疑给这些国家的文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就主导倾向而论,这一时期的亚非文学又分别受到苏联文学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亚非国家文学总体上的丰富与多彩。拿印度和埃及为例,这一时期的文学可谓空前繁荣。印度文学受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两大倾向的并存与互惠。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进步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就吸引大批作家。40年代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客观上促进了这类文学的繁荣和成熟。心理分析小说从四五十年代流行起来。这类作品不仅将弗洛伊德学说与甘地主义和印度宗教相结合,而且明显地带有自然主义色彩。埃及经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态势,致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客观上为文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同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学思潮无不对埃及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使埃及文学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相当丰富多彩。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便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重要作家。 与其他东方国家不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开始在美国的卵翼下发展经济。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日本文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作家重登文坛,战后派和第三代新人崭露头角,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主主义、现实主义、中间小说、存在主义、先锋派并驾齐驱,互相影响。日本文学最终孕育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一批闻名世界的重要作家。 由于民主力量占了上风,也由于邻邦美国的强盛和国际市场对石油及农作物的需求,拉丁美洲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愈来愈多的人了解了建立现代化民主社会可能带来的好处,因而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欧美国家的各种思潮连同其文学艺术一股脑儿涌入拉丁美洲国家。而拉丁美洲国家往往因为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原因,对这些思潮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就导致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特有的人文景观,文化的繁荣导致文学的“爆炸”,轰动一时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等,都生成甚至繁盛于这一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又极大地鼓舞了这一地区的进步作家并为之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后方。60年代,拉美文坛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作家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科塔萨尔、富恩特斯、贝内特蒂、萨瓦托等,在古巴周围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拉丁美洲文坛流派纷呈,佳作迭出。 其次,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文学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同时,西方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现代主义不再一枝独秀,形式主义盛极而衰,一些水火不相容的流派和方法走向了并存和融合。另一方面,传统文学与时俱进,获得了新的生机。世界文学因此出现了多重风格、多种流派并存、整合的崭新局面。 在法国,传统小说已经成为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品种。女作家萨冈的通俗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亨利·特罗亚的传记小说,埃尔韦·巴赞、于连·格林、波伏瓦、萨特等人的自传体小说和马尔罗、莫里亚克等人的回忆录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历史小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阿拉贡的《受难周》、亨利·特罗亚的《义人之光》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历史小说的活力。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和圣安东尼奥的系列作品,以及战后出版的侦探小说丛书“黑色系列”也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但已不再一统天下。存在主义小说作为其中的一个支流,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期。意识流小说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意识流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愈来愈多的小说家所采用。新小说在继承意识流小说和荒诞小说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更为彻底的革新。此外,50年代出现了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的荒诞派戏剧,从而将荒诞性推演到了极致。五六十年代也是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以圣伯夫和朗松为代表的传统批评方法受到空前的挑战。一种以文本结构、叙述语言和文学内在因素为主要对象的新批评从60年代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以吕西安·戈尔德曼为代表的社会学批评,因其在充分考虑作品生成的社会环境的条件下注重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而被统称为“发生学结构主义”。尽管如此,60年代真正引起东方和西方批评家们激烈论战的并非新批评,而是加洛蒂提出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理论。 在英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样是一派多彩的景象。小说方面,不少战前成名的作家笔耕不辍,伊夫林·沃、普里斯特里、格雷厄姆·格林、奥威尔等均有新作问世。新一代作家中,戈尔丁于1954年因小说《蝇王》而一举成名。艾米斯、韦恩等“愤怒的青年”因抒发愤怒和不满而备受关注。60年代后期,作家的聚焦点从内容转到形式,开始对小说形式进行更为大胆的实验。此外,女性作家莱辛、斯帕克、默多克等开始登上文坛,展示风采。50年代中叶,英国剧坛涌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优秀作家,形成了一场新戏剧运动。贝克特和奥斯本分别代表了这一运动的两个主要方向,即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同时,品特的“威胁喜剧”、韦斯克与奥斯本等人的“厨房洗碗池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坛也没有因为一些大家的退出而凋零。康奎斯特、金斯利·艾米斯、詹宁斯、拉金和韦恩等“运动派”诗人在继承和发展中为战后英国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文学批评方面,随着西方兴起新左派思潮,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构成了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廉斯将文学批评扩展为文化批评,并与霍加特、汤普森和霍尔等人一起为英国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政治上趋向保守,50年代风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便是证明之一。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以共产主义已经渗入国务院为由,在美国朝野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揭开了全国性政治迫害运动的序幕。从此,美国及其新盟友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敌,战争一触即发,人类和平受到严重威胁。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美国文学并非这一历史的机械反映,但或多或少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相对平静与保守。先是战争题材的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开始以消极形式反对美国社会,形成了以金斯伯格、凯鲁亚克等人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随着u-2飞机被苏联击落、吉隆滩登陆失败、古巴导弹危机和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及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社会进入多事之秋。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和年轻一代的反文化运动此起彼伏。美国文坛因之而开始呈现出少有的喧哗与骚动。“垮掉的一代”由西而东,向全国推进。嬉皮士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共同赋予美国文学以浓墨重彩。 在德国,许多作家都为建立统一、进步的文坛而进行过努力。但是,政治形势的发展很快使他们的愿望成了泡影。德国东、西两部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学也是如此。西德文学选择了与东德文学截然不同的路数,不仅各种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得以并存,就连不乏污点的作家也有一席之地。托马斯·曼、德布林、黑塞、楚克迈耶、魏森博恩和雷马克等老作家,以及贝恩、伊丽莎白·朗盖瑟、贝根格林、容格尔等留守作家,都发挥了很大影响。格拉斯、伯尔和马丁·瓦尔泽等人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年轻一代作家通过“废墟文学”和“返乡文学”反映了战后德国的真实景象。60年代中期以后,“福利社会”带来的弊端也成了年轻作家批判的对象。与此同时,海森比特、黑尔特林、阿尔诺·施密特和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等热衷于语言实验和形式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颠覆了传统的叙述形式。6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东西方矛盾的激化,文学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并最终导致了席卷西方世界的1968年学潮。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文学大致选择了西德文学的发展道路。瑞士作为中立国,保持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加上弗里施和迪伦马特等著名作家的努力,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很快赢得了国际声誉。 与一般西方国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光明。战后的盟国政府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开始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准法西斯国家”实行全面封锁。客观上加剧了佛朗哥和萨拉查的闭关锁国。硕果仅存的留守作家不得不转入地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学反抗。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1955年,联合国正式接纳西班牙。从此,西班牙逐步恢复了与西欧及美洲各国的外交关系。即便如此,西班牙社会依然处在佛朗哥的铁腕统治之下。隐晦曲折地表现现实,依然是多数作家选择的创作道路。从体裁看,小说是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塞拉、何塞·玛利亚·希隆内拉、米格尔·德利维斯、拉法埃尔·桑切斯·费尔罗西奥和女作家卡门·拉福雷特、安娜·玛利亚·马图特等,则是代表作家。60年代,随着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好转,西班牙小说从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家个性的进一步张扬,形式创新成为西班牙小说的主要标志。相形之下,西班牙战后的诗歌和戏剧并不像小说那么繁荣。首先,诗坛由于“二七年一代”的过早凋零而“青黄不接”;剧坛则受战后政治气氛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活力。为了避免各种审查和可能遭遇的麻烦,许多剧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旧戏新唱”,将战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这客观上延续了西班牙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并给窒息的生活提供了一丝文化气息。 在葡萄牙,超现实主义给50年代的诗歌创作打上了深深烙印。到了60年代,随着实验主义诗歌开始兴起,诗坛出现了勃勃生机。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晦涩主义和具体派诗歌争奇斗艳。一时间,新名词、新概念、新形式层出不穷。小说和戏剧虽然不像诗歌那么热闹,却也得到了响应和发展:一边是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一边是以女作家贝萨·路易斯为代表的无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50年代就出现融合,而无主义作家则一步步走向个性化写作。 意大利在医治战争创伤的重建时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文坛上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等重要流派。新现实主义文学以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它在意大利文坛占据统治地位达十年之久,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作家。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大量的工业题材文学。由此产生的“工业与文学”的讨论,影响了几代作家。许多著名作家如卡尔维诺等都参加了这场讨论。此外,工业题材文学派生了两大支流:一是注重形式翻新的实验文学,是一种间接反映工业文明的文学派别,文史学家称之为“新先锋派”;二是直接描写工业社会的工业文学,多以工业生产和工人劳动为表现对象。虽然二者都以反映异化现象为己任,但“新先锋派”文学侧重于形式创新,而工业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为内容的翻新。然而,“新先锋派”在60年代喧闹了一场之后,并没有留下多少成功的作品,倒是稳步遵循现实主义方法的工业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不同遭遇的北欧诸国选择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50年代,以爵士音乐和可口可乐为象征的美国文化潮水般涌入北欧,冲击着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冷战和扩军备战加剧,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悲观失望。于是,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现代主义再度兴盛。那些自以为奉行现实主义的作家也纷纷采取兼容并包的做法。60年代,北欧诸国进入“福利社会”后,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 澳大利亚摆脱了有史以来的孤立状态,迅速融入国际社会,迎来了一个社会开放、经济起飞的新时期。澳大利亚文学得到了相应发展,虽然发展并不平衡,诗人和小说家的脚步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说,现实主义文学不再一枝独秀,文坛出现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一大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作家共同缔造了蔚为壮观的澳大利亚现代文学大厦。 新西兰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其文学也进入了成熟季节。长篇小说破天荒第一次压倒了占主导地位的短篇小说和诗歌,成为文坛的主导形式。与此同时,美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明显,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多数作家攻击的目标。诗坛出现了新浪漫主义,小说则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加拿大在支援西方国家恢复家园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拿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老一辈作家笔耕不辍,年轻一代迅速崛起。他们不仅善于继承传统,而且十分注重借鉴欧美文学,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创了民族文学的发展道路。到60年代,加拿大文学已然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独立的加拿大文学课程;一大批作家作品走出国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加拿大文学从此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更不是美国文学的翻版。 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因两大阵营对峙而产生的种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文学形态外,还涌现了各色各样的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的文学,其中拉丁美洲文学和一些亚非国家文学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学的一大进步。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画廊,揭示了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有普遍价值的规律,如文学与政治、继承与借鉴、扬弃与兼容的关系等。由于亚非拉文学的兴起,以及多重风格、多种流派的并存、整合与兼容,世界文学开始呈现出空前多元发展的景象。
作者: (日)大江健三郎著;许金龙译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两百年的孩子》是大江为了孩子们和年轻人而写的作品,里面引用了一段二十世纪法国大诗人、评论家保尔·瓦莱里的话,这段话曾让19岁时在大学教室里的大江为之感动、并将这种感动贯穿自己的一生——大江写这部书,就是为了“未来不会再度出现我们为之悔恨不尽的那些愚蠢的、恐怖的和非人性的事情”。 许金龙说,译介大江的作品,很痛苦。更重要的是,大江的作品,绝对不是那种给你带来阅读快感的书。“它的内容,让我面对时觉得痛苦——一个痛苦的世界。当然也有快感,快感就是当我把这个谜解开之后,我会觉得很痛快。诺贝尔演讲时说过,有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发表诺奖获奖演说时,说‘我在美丽的日本’,但在大江看来,日本是暧昧的。他展示给读者的,不是川端康成似的美文,他说自己是把人类最肮脏的东西展现给世人。”但每每痛苦过后,许金龙会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他不给人快感,但让人思考。他在对人类负责,很厚重。他的东西,你可以读一个月,也可能读一年,读十年。” 在去演讲的途中,他不停搓手,显得非常焦虑、紧张。有人说:“先生您不必紧张,您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中学生。”他说:“我不只是面对他们,而是全中国的孩子;不仅面对中国的孩子,也是面对日本的孩子,面对全亚洲的孩子;这是在对未来发表演讲。我希望能够和解,能够和平,而这一切是要理解做基础的,而我是肩负着沟通使命的。”每逢重大活动,大江都很少喝水,免得需要上厕所而不方便。但那天,站在礼堂外的大江主动提出上卫生间,只为“镇定一下”,他在卫生间大约镇定了十来分钟。 《两百年的孩子》这部小说,是大江健三郎迄今为止为孩子们创作的惟一一部幻想小说。在这部作品里,智力障碍的哥哥与健康的妹妹和弟弟这三人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故事也随之而铺展开来。作者以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二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人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既而提出“新人”的思想,指出人类生存的本质是以“和解”取得和平。
作者: 尚一鸥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
简介: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登上文坛,在30年的创作历程中,先后完成了《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发条鸟年代记》和《海边的卡夫卡》等主要作品。如今已声名远播,不但出落成为日本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而且超越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成为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作者: 伊吹有喜
出版社: 2013年01月
简介: 深夜食堂1-4套装:台日韩千万读者口碑相传,*温情*治愈的都市美食漫画,蔡康永推荐给小S,《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感动推荐! 孤独美食家: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国民作家,文字版的《深夜食堂》,白岩松、蔡康永、大江健三郎一致推崇 ★母亲去世之后,全家陷入悲痛,不能自拔。 ★无意之中,我们发现了母亲专为我们留下的“四十九日生活处方”。 ★依靠“四十九日生活处方”,我们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新凝聚,迈向新生 ★一个令人心碎、令人温暖的哀伤故事! ★NHK拍摄同名日剧,大获好评;同名电影2013年全球公映 ★温暖的疗愈系故事,让人期待未来,更有勇气面对生命中失去的东西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天都是无可替代的重要时光,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
简介: 一个童话天才奇瑰的文学世界与心灵世界,一颗童话巨星的诞生与陨落。 水仙月四日这天,可怕的雪婆子从遥远的西天飞了过来,顿时四下里变得白茫茫一片,一个裹着红毯子的孩子被暴风雪吹倒,陷在雪地里拔不出来了。这时,雪之精灵雪童子冲了过来,用雪把那个孩子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读者自己投票,选出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远远超过了太宰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树。
作者: (日)大江健三郎著;刘光宇等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简介: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文学主题表现了人类最关心的核问题和残疾人问题,大江健三郎多次赴广岛调查原子弹爆炸的惨状,亲眼目睹遭原子弹爆炸的爱害者多年后仍然面临死亡的威胁,过着无止境的忧心忡忡的人生,于是他通过“广岛”这个透视镜,把即将宣告死亡的“悲惨与威严”的形象一个个地记录了下来,并向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应如何超越文化的差异而生存下去,大江还探讨了“生的定义”,将儿子病残带来的苦痛,以及经历原子弹爆炸的悲惨事件,作为文化问题来思考。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简介:大江健三郎是从大学时代开始步入文坛的作家,从1955年在东京大学《学园》杂志上发表的小说处女作《火山》算起,他的文学道路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但如果追溯他文学道路的原点和想像力的源泉,却必须从日本的一个小小村庄谈起。1994年12月7日,大江健三郎作为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登上瑞典皇家文学院讲坛发表受奖演说的时候,首先说起的就是他故乡的村庄。 《个人的体验》是作者把自己所经历的精神炼狱升华为文学作品。遭受核辐射与畸形地的诞生,可以说都是人力无法抗拒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巨大打击,人该怎样生存?广岛原爆受难者和残疾儿的父亲鸟面临的是同样的课题。残疾儿童的出生,作为一个严酷的参照物,照射出现代人心灵的残疾。《个人的体验》中年轻的父亲鸟面对残疾儿的现实,苦恼、动摇,甚至想把孩子弄死,最后终于走过心灵炼狱,勇敢接受现实,决心和残疾的孩子一起开创共同生存的道路,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本书首先介绍了存在的焦虑与灵魂的建构,接着介绍了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饲育、人羊、性的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