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4 项 “央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张麟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徐向前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徐向前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对共产主义信念无比坚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投考黄埔军校,开始了戎马生涯。在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他经过观察、比较和思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1927年3月,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不论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道路多么曲折,他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始终坚定执着。他豪迈地说:“我坚信,我们的党和人民,必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阔步前进,胜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弥留之际,他嘱咐子女: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充分表现了一位老党员、老战士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思想境界。 徐向前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率领部队打了许多大仗、硬仗和恶仗,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31年11月,他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采取“集中兵力,外线出击,围点打援,各个歼灭”的方针,先后组织指挥了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发展了红军,巩固了根据地。1932年10月,他率红四方面军西征,行程3000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击破国民党军1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随后,他指挥了抗击敌20万大军的“六路围攻”,取得重大胜利。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他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4个多月,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指挥了广阳、神头岭、响堂铺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斗,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解放战争中,他灵活运用运动战、歼灭战、速决战、攻坚战等战术,指挥部队先后取得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山西全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他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和军队建设思想。 徐向前同志治军严明,带兵有方,具有丰富的治军经验。他始终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注重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倡导红军内部发扬民主精神。他一向对部队要求严格,重视部队的作风建设。强调在残酷艰险的作战环境下要“硬着头皮顶住”,能够“坚持最后五分钟”,练就“狠、硬、快、猛、活”和不骄、不躁、不馁的战斗作风。他把爱护士兵与严格管理教育统一起来,把民主与纪律结合起来,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带兵、练兵、强兵的经验。他指挥靠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和带动官兵完成艰巨的作战任务。 徐向前同志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坚持原则,具有坚强的党性。在长征中,他积极拥护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当张国焘擅自命令右路军南下,党中央被迫率一、三军团北上时,有人不明真相,请示是否派兵拦截。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他与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一起,团结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坚决而灵活的斗争。“文革”期间,他身处逆境,但不改初衷,对党仍无比忠诚。 徐向前同志清正廉洁,作风民主,堪称全党全军的表率。他一贯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家风清廉。他保持普通劳动者和人民公仆的本色,位高不自傲,功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恃,谦虚谨慎,从善如流,对同志温暖如春,对群众感情深厚,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同志们!徐向前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胸怀坦荡、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实事求是、立党为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谦虚谨慎、联系群众、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和优良作风,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Encyclopedia of capitals in Chinese history
作者: 陈桥驿主编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 片断: 六大古都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认为,在本世纪30年代, 学术界才有论著在“五大古都”之 外,加上杭州,成为“六大古都”。按 “六大古都”作为专著出版,首见于 陈桥驿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 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后又 有台北锦绣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 陈桥驿作序的大型画册《雄都耀光 华——中国六大古都》(陈桥驿) 七大古都80年代后期,谭 其骧首先提出安阳应列入大古都的 意见。当时北京、西安、河南、江苏、 浙江五个电视台,正在组织拍摄《中 国六大古都》电视系列片。1988年 10月,五个电视台的负责人与系列 片顾问史念海、陈桥驿到安阳进行 了考察研究,同意安阳加入中国大 古都之列。于是“七大古都”之名出 现。接着,《中国七大古都》电视系 列片拍摄完成,1990年开始在国内 外播放。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 古都》(谭其骧序)由中国青年出版 社于1991年出版;同年,大型画册 《中国七大古都(中文版和英文版)》 (陈桥驿序)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 版。(陈桥驿) 中世纪城市革命这是美 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 在其主编的大型论文集《中华帝国 晚期的城市》(TheCityinLateImperial China)一书中提出的有关中国历史 上城市发展的理论。所谓“中世纪 城市革命”。是指从唐末到宋初在中 国发生的一种市场与城市化的革 命。这种革命的影响,兼及大都城 和中小城镇。其主要现象为:一,放 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立在县城的 规定;二,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三,坊市制度消灭,而代之以自由得 多的街道规划,可以在城内或四郊 各处进行交易买卖;四,某些城市迅 速扩大,城郊商业区蓬勃发展;五, 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 小城镇。按历史上中国城市的重要 标志和特色是城垣,“中世纪城市革 命”以前的城市格局,政治中心如皇 宫和州(郡)衙门均位于城垣中心。 在“中世纪城市革命”以后,这种城 市格局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首 都为例,北宋以前皇宫必位于都城 中心,但北宋、南宋与明初期的首都 就打破了这个格局。明清北京虽然 仍以皇宫为中心,但内外城和附廓 均有发达的商业区,已经完全不同 于汉唐首都。(陈桥驿) 中国都城发展史现代意 义上的都城,是从氏族部落中心的 大邑发展而来的。为了防御和保护 人口、财富.各氏族部落在聚居地周 围设置栅栏或构筑墙垣,逐渐形成 了人口聚居的部落中心。这便是都 城的萌芽。大约到传说时代.中国 便已出现了都城。《史记·五帝本 纪》载舜“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世本·作篇》有“鲧作城郭”。这些 记载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已得到 证实。到夏商时期,中国都城的建 筑规模和设施等都已经达到一定的 水平。如郑州商城遗址,总面积已 达25平方公里,内有城墙、城门、宫 殿和大型房基、手工业作坊等。至 周代,都城建设已形成制度。西周 初期。周公在洛阳营建东都时采用 的城郭连结的布局,成为后世都城 建设的准则,不但为春秋战国时代 中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而且也为 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所沿袭。 在西汉、东汉时期,都城制度发生了 重大变化。杨宽在《中国古代都城 制度史研究》序中认为,这个时期整 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 “坐北朝南”,由西城连结东郭或西 南城连结东北部的布局,变为东西 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布 局。后来魏晋以及北魏的洛阳都沿 用东汉的布局,只是作了进一步的 发展。北魏洛阳废弃南北二宫的结 构,只保留北宫,并在宫门前建设两 侧整齐排列官署的中轴线。到唐 代,长安建成贯串皇城和郭城的南 北向中轴线,出现东西两面郭区对 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进 一步在布局上发展和完善了东汉洛 阳“坐北朝南”的都城制度。唐宋时 期,都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 从传统的封闭式改变为开放式。五 代后周皇帝周世宗对此做出了重大 贡献。他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宫城 和州城外围加筑外城,准许居民沿 街造屋,开可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宽 度的面积用来种树、掘井和搭盖凉 棚等,使得都城居民在饮食起居和 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北宋东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发展起来,形成宫城、里城和外城三 重城圈的结构,并且以宫城为中心, 全城交通四通八达。后来南宋临安 以及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建设, 都沿用了这种布局并有所发展。 (徐吉军) 都城城垣中国都城的标志 和特色是都城聚落外围筑有城垣。 即一般城邑,在城邑聚落外围也都 筑有城垣。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 (G.W.Skinner)所编《中华帝国晚期 的城市》一书中,收有夏威夷大学教 授章生道《城垣都城的形态》(The MorphologyofWalledCaprtals)一又,专 论中国都城的这种特色。按城《说 文》卷一三下载:“城,以盛民也。”
作者: 西柏坡纪念馆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西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由此看来,西柏坡的被选中如同历史上每个革命大本营的选择一样,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战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事业的发展需要。西柏坡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使命,就落实到她的肩上。 经过紧张的筹备,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肖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不仅奠定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基础,并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历时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于西柏坡胜利会面了。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在重大转折时刻,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决战的前夕。为争取战略决战的胜利,党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10名重要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场设在中央大院的两间中灶食堂。会议根据战略反攻的新形势规定了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并提出了建军五百万,大约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会议主要解决了五个问题:第一,能否用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第二,打倒国民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三,如何加强纪律性,实现从游击战争向正规化战争的过渡?第四,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战争的胜利?第五,讨论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委制,训练和准备大批新区工作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以及加强工会、青年、妇女工作等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同志努力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 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党中央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平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1949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还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 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 会场设在中央大院中央机关自己盖的职工食堂,南半部为会场,北半部为服务处,会场正面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党旗。整个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周恩来和任弼时还亲自检查了会场的布置情况。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 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西柏坡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 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1950年,中央老区访问团对西柏坡革命遗址和有关文物作出了加强保护的指示,当地党委、政府随即进行了革命文物的初步征集工作。1955年,河北省博物馆派专人到达西柏坡进行了遗址和文物的维护、整理,并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56年,中共中央旧址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旧址被淹没,原有建筑和西柏坡村迁到村北的山坡。现在的复原建筑是当年西柏坡村子东头的中央大院,总面积16440平方米。复建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旧址的原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朱德总司令在中央工委时期与刘少奇同志住的紧邻。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工委在驻地后面的山沟里为毛泽东新盖了三间窑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泽东到来之后,坚持住进了任弼时西邻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窑洞让给了年岁大的朱德同志。 中央工委进驻初期,并没有大院的围墙,党中央到来之后,为了安全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土围墙。并在他们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位于停车场西侧的影像资料馆,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集摄影、资料、娱乐于一体;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1991年9月21日参观西柏坡时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1982年3月11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坡和井冈山、延安一样,现在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今日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居魅力的秀丽风光。 今日的西柏坡,已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旅游景区。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将其誉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 征程伴坎坷,创业艰难多,要知胜利路,请看西柏坡。 西柏坡——红色旅游的胜地! 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
作者: 李忠杰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简介: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献身革命7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年底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3年1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初期,与军团长彭德怀指挥第三军团,掩护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渡江。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之后与彭德怀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拥护中央北上抗日战略方针,随右路军北上。同年9月,第一、三军组成陕甘支队,他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到达陕北后,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领导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1947年春,兼任中央警卫司令员,组织中央和军委机关安全撤离延安。后历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
作者: 黎静著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作者: 周盈主编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2009
简介:本套教材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本套教材根据2010年考试大纲,按照简编精华的取舍标准,确定编写范围和深度,既要知识面宽广,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即:“普遍撒网,重点捞鱼”;文字表达精炼,简洁明快。这是在总结13年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出版的精品教材。 二、与时俱进,素材新颖。本套教材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跟踪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新变化、新动向和命题规律特点,采集新内容、新素材,布篇谋章,章节分明,层次清楚,让考生能在最短的复习时间内得到最大收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深入浅出,形式灵活。本套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在详细剖析各类典型例题的基础上,从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出发,设计了众多灵活多样、由浅人深的训练题以及全真模拟试卷,并从中央、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专家题库中,抽取了部分试题补充其中,具有预测性和实战性,使考生在复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和提高。 本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真题详解》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认真总结分析了近年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命题思路和试卷,并根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6套标准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第二部分对2009年中央、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黑龙江省5套考试真题进行了逐题详解,旨在帮助广大报考者深入了解中央和地方部分省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试卷的结构、题量、难易度,熟悉各种题型,通过加强训练,熟悉解题方法,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答题技巧,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以利于报考者在公务员考试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提高效能和成功率。
作者: 张锋 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2-1
简介: 谢子长(1897—1935),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参与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副总指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兼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四十二师(红二十六军)政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34年在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1935年牺牲。本书真实再现了谢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93、1994、2011年出版过三本《谢子长》。
简介: 《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是《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统一组织编纂的多卷本资料丛书中的第一卷,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编辑。《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选编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领导机构——中共北京区委北方区委及其活动的重要文献、中共中央对于北方区委的有关指示及北方区委所辖地方党 组织的相关文献,收录了部分事件当事人关于北方党组织的回忆录及中共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陕西榆林地区党史研究室提供的专题和资料。为便于读者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方地区党史的研究和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内容的了解,我们还撰写了中共北方区委的概述。
作者: 央北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 仓央的《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是一 部讲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小说,一份来自雪域的凄美爱情经历。 雪域高原最纯美、忧伤的爱情。他是世间上最美的情郎,所遇女子都 甘心为他倾覆一生。他是雪域上最哀伤的王,苦苦在尘世中挣扎求索,穿 越世间三百年的历史,他不爱他的江山,只爱他的美人,一生情意绵绵。 他未死也未生,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 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中。 仓央嘉措,西藏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达赖喇嘛,他的爱情,穿越繁闹 的尘世,固化的伦理,无涯的时间,当遗落在雪域的那一段时光被重拾, 他却如一束石化的格桑花,再不向四季起誓,得了永恒。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装帧精美, 版式设计独到、清新,令读者赏心悦目。
Album of 5·12 Wenchuan 8.0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China
作者: 徐锡伟主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2009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Ms8.0地震(简称5•12汶川地震)震惊世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12”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19km,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中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地震使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受到毁灭性打击,波及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截至2008年9月28日,已报道因地震死亡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823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同时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北川一映秀断裂和前山灌县一江油断裂等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了地表破裂。其中,北川一映秀断裂沿线映秀镇、龙门山镇、岳家山、高川乡、茶坪乡、曲山镇、南坝镇等地的地震烈度达到XI度,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北川以北的最大垂直位移(6.5±0.5)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北川以南以逆冲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0.5)m。灌县一江油断裂沿线白鹿、金花、汉旺等地地震烈度达x度,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一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的左旋走滑地表破裂带,长约6km。“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大陆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地震资料反演进一步表明,“5•12”汶川地震可分解为沿倾角约33。的走滑逆断层向北东单侧破裂扩展的两次同震位移量达6~9m的次级地震事件,其中映秀镇附近的次级地震事件为右旋走滑逆断层型事件,北川附近为右旋走滑型事件,震源断层面上的平均位移达5m。“5•12”汶川地震斜滑逆冲型地震破裂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块体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力量深入震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和应急科学考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丰富的地震地表变形带资料。此外,在应急救援和应急科学考察之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地震系统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一起,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再次深入震区开展系统的科学考察,准确地观测、测量和记录地震地表破裂和工程震害等现象,充实了第一手资料。本图集以清晰的图片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点和震害特征,既是此次大地震客观的历史记载,也为今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减轻未来可能遭遇的大地震灾害,对理解陡倾角斜滑推覆构造系统的地震灾害分布特征、青藏高原构造运动与隆升转换关系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者: 《彭德怀传》编写组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简介: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简介:《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系列。《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是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报请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和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按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的规划编纂的。全书分为四卷,即综合卷、北方区委时期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抗日战争时期卷。各卷重点反映北方局及其前身的历史活动,其次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历史活动,同时反映中共中央对北方局和北方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历史活动,同时反映中共中央对北方局和北方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情况。综合卷由综述、组织机构沿革及领导人名录、重要党史人物简介、大事年表四个部分构成;其余三卷则由综述、文献选编、报刊文选、回忆录、专题研究资料等部分构成,并且收录若干重要的历史照片及综合性图表。丛书各卷的综述部分,主要记述各个时期北方局及其前身的机构变化、重要决策、主要活动及历史作用。文献选编部分,产要选录中共中央、中央领导人,北方局、北京局领导人在各个时期对北方地区党的工作的重要指示、决定、决议、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重要讲话、文章等,入选的文献按其形成的时间顺序编排。
作者: 龙双新著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简介: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任总书记的10年中,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将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简介: 《中共中央北方局:综合卷》由综述、组织机构沿革及领导人、重要党史人物简介、大事年表四个部分构成,重点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北方局和北方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情况。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编辑。 《中共中央北方局:综合卷》选编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领导机构——中共北京区委北方区委及其活动的重要文献、中共中央对于北方区委的有关指示及北方区委所辖地方党 组织的相关文献,收录了部分事件当事人关于北方党组织的回忆录及中共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陕西榆林地区党史研究室提供的专题和资料。为便于读者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方地区党史的研究和对本书内容的了解,我们还撰写了中共北方区委的概述。
作者: 朱卫卫,周冰心主编
出版社: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简介: 这是一本平实无华的纪实性文集,不厚的一本即囊括了近10年来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面大案要案。是一本对法律高度尊重的严谨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得到广泛地普及与传播。在本书组稿期间,为了保证案例的全面典型、客观公正、我们曾分头走访了全国人大、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与中央、北京、上海的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庭;及高等院校法院;请教京、津、沪的资深律师,并在首都各极媒体展开深入调查,查阅了大量的卷宗、资料。不仅得到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极具权威的郑成思教授指导,还得到北京大学朱启超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杨金琪副庭长、上海大学法学院陶鑫良教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 ...
作者: 李秉奎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简介: 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政治命运的历史巨变,也是中共实力发展壮 大、政治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中共如何能在短短八年时间获得如此大的 发展?这是海内外不少学者长期抱有浓厚兴趣的重要问题。 《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以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 长期留驻的太行根据地为研究区域,以原始档案、地方志、报刊等为基本 史料,着力再现中共农村党组织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图景,并试图勾 勒根据地基层的党军、党政、党群关系。在研究视角上,《太行抗日根据 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不仅关注党组织壮大的动力、基层党组织的运作 ,而且留意党组织的具体动员、党员的心态,在运用一手资料基础上,大 大增强了历史事实的鲜活感和可信度。本书由李秉奎著。
作者: 金光群编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是一本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旅游读物,主要特点是资料新、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合自助游的需要。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重点部分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共有300多处;另一部分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如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文体活动等等;还有一大部分是北京概貌,扼要说明北京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气候和特色旅游项目等。为了增强实用性,书中还把中央、北京市主要机关团体、部分医院、各省市驻京办事处等地址、电话号码,急用常用电话号码,办事乘车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到主要游览参观点的乘车路线、景点的门票价格、开放时间等,提供给读者。本书将成为游人进行自助旅游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 黎静著
简介: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作者: 央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书*万字,以序言、正文11章、后记三部分组成。不以考究派的做法撰写,而是在呈现杨绛一生的同时,辅以细致的环境、心理描写,语言温婉,十分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比如为了支持丈夫钱钟书写《围城》,甘愿放下执笔的手包揽所有家务,当《围城》*忠实的读者;比如和钱钟书一起留学,舍不得问父亲要学费而舍弃了自己钟爱的文学系,到后来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却仍然保持朴素无华的生活状态,甘之如饴。今时今日,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是这样一位低调朴实而人格才华闪闪发光的老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品读,用心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