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9 项 “姜尚”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马森著
简介: 西方異文化的衝擊 既是中國文化的災難 也是中國文化的轉機 本書企圖指出中國文化改弦易轍後 在工業生產和民主政治前途上所遭遇的曲折 以及所顯露的曙光 本書從中國遠古的文化形成與其架構講起,除了參考結構功用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的理論,也兼採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神話研究路徑以及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和榮格(Carl G. Jung)所建構的心理分析和文化原型(archetype)的理論,主要討論的是中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基層架構及其影響。其重點有二: 一、提出「老人文化」做為中國文化基層架構的表徵:虞舜和姜太公的神話反映出古中國以周文化為基礎的「老人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故代表周文化的儒家在農業經濟、宗法制度的社會中得以一枝獨秀,屹立數千年。但是到了工業社會,老人權力頓失,缺點顯露,反倒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 二、提出「繭式文化」做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模式: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屢蹼屢起,其間晦暗之時,與其若湯恩比(Arnold Toynbee)稱之謂「僵化」(petrifaction),莫若稱之謂「繭化」。任何文化相對於族群都具有雙重作用:一面維繫、保護族群的生存與發展,一面也局限了族群的發展趨向,正如繭之於蛹的關係。中國文化也須經過繭縛與破繭的過程,如果能破繭而出,自將會是另一種面貌。 西方異文化的衝擊,既是中國文化的災難,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轉機,本書也企圖指出中國文化改弦易轍後,在工業生產和民主政治前途上所遭遇的曲折以及所顯露的曙光。 序言 生在五四運動後的大變動時代,身經日軍侵華和國共鬩牆的兩大戰亂,目睹國人從傳統向現代蛻變所遭受的種種痛苦,不能不對我國的文化與國運有所反思。從清末義和拳的「扶清滅洋」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陳序經的「全盤西化」,一路走來倍感艱辛,距離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仍然如此遙遠。回首我國的固有文化,既然綿延數千年之久,絕對有其存在及持恆的理由,不能以「封建」一語概括否定。如果沒有遭受到清末以來的西潮東漸,中國文化勢將依循千年的故轍繼續發展,亦會自我完足,不假外求。然而西潮打亂了中國的發展軌跡,對比之下,國人不可能再有任何不假外求自我完足的感受,於是強力扭轉前進的方向,以俾能夠加入世界列強的行列並駕齊驅,此乃十九世紀以來的世界大勢使然。 世人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除巴比倫外均尚生殖繁延於世。尤其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顛躓,屢蹼屢起,具有特強的韌性。其間雖有晦暗之時,呈現出湯恩比(Arnold Toynbee)所謂的「僵化」(petrifaction)樣貌,但這是諸文化的常態,非中華文明所獨有的現象。其實對人類的文化而言,與其稱之謂「僵化」,莫若比之於「繭化」,僵化不再具有生機,繭化卻是生機的一種變相。任何文化對習於其中的族群都未免具有雙重的作用,一面維繫、保護族群的生存與發展,另一面也侷限了族群發展的趨向,正如繭之於蛹的關係。世界上的文化有的破繭而出,發揚光大,有的窒息而僵,失去了光輝,甚至斷絕了生機。中國文化也須經過破繭的過程,如果能夠破繭而出,自將會是另一種面貌。這是我對世界各文化發展細心觀察而後的心得。 文化乃人類活動所自然形成者,其間只有差異,沒有優劣,因此我們對文化的探索,切不可陷於個人的主觀情緒,只有以客觀的理性態度釐析其根源、追蹤其發展的脈絡,庶幾掌握此文化之真相。在我長久對中國古史的探索中,也像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鑽研人類學的思路一般,落在神話在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上。雖然我國古史所載多實際而少神話,但仔細讀來,就會發現在對實際的記載中,仍含蘊了不少神話。譬如遠古的虞舜一再為其父瞽叟及其弟象所害,而終不易其孝悌之心,實在顯示了為意識型態包裝而後的結果,正是周以後家族主義的反射。在崇尚宗法制度的家族中,父親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權威象徵,即使如瞽叟之愚之惡,亦不可奪其權勢;即使如舜之智之善,亦不可逾越身為人子的謙卑。又如周初的姜尚,一出現即以老人的姿態來扶佐周文王治國;文王逝後又扶佐武王伐紂,那時已是百餘歲的人瑞,尚能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豈非神話而何?這樣的原型一再出現在中國的史策中,不能不成為我們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線索。前者毋寧是人子盡孝的典範,後者則是主導數千年人際關係及社會地位的「老人文化」的原型。 我提出「老人文化」一詞,並無貶意,正如前言,任何文化只有異同,而無優劣。在農業生產及家族主義的社會中,掌權者定是父輩老人,其經驗和知識是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所仰賴的可貴要件,老人享有權力與受到尊重是自然的事,同時也是必要的事,因而才會形成尚老的「宗法制度」。但是到了工業生產的社會,家族主義解體,老人權力漸失,其滯重難改的積習與對新事物反應的遲緩,反倒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是故老人文化與工業文明形成格格不入的現象,這正是老人文化從優勢轉為劣勢的根本原因。 在農業生產的周文化中所形成的儒家思想,正代表了周文化的核心價值,呈現出老人文化的樣貌,受到東方及中原地帶的族群擁戴。其他如邊陲的秦文化、楚文化,雖都曾鼎盛一時,甚且秦有實力統一了東方諸國,但均無能與周文化抗衡,而逐漸為周文化所吸收消於無形。異於周文化的墨家、道家等學派,自然也一一被排斥到邊緣地帶。黃老思想在漢初曾一度盛行,唯至漢武帝以政治的力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而也無能繼續與儒家抗衡,遂使儒家一枝獨秀,以其所弘揚的盡孝與尚老的宗法制度來規範國人的思想與行為,與農業的生產方式相輔相成,綿延數千年無多大改變,直到五四運動在巨大的西潮衝擊下,儒家的思想才受到嚴厲的檢核與批評。 一個人的生理及心理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基本的性質無法為後天的環境與教育所改變,同理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外來文化的激盪中,不管這外力多麼強烈,也難以徹底改變或消彌。這民族魂,用現代的詞彙來說就是榮格(Carl G. Jung)所謂的「集體無意識」。既是集體的,又是意識不到的領域,就非個人的意願所可左右。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青年人與女性在中國傳統的老人文化的視野中始終處於劣勢,以致限制了活潑的年輕頭腦和族群一半的婦女對文化發展的貢獻,壓縮了文化的生機;沉澱在潛意識中的尚老、慕父的情結,窒礙了開出現代的科學精神與民主、自由的觀念。遠古的神話及其所形成的原型都深深地涵泳在國人無意識的黑暗海洋中,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首先必須把無意識提升到意識的層面,才會有真正改弦易轍的希望。
作者: [明]许仲琳著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在出版前参照了各种文字版本,保证了所用版本的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又精心选择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来自于陈丹旭的连环画。这些图片精美细腻,对神异的世界加以精妙的演绎,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在《西游记》出现后,明中叶神魔小说创作风靡一时。不少文人或借历史事件,或借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的神魔小说。嘉庆、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就是其中较好的一部。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 《封神传》,是根据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创作而成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载,“《史记·封神书》云:‘八神将,太公以来作之。’《六韬》、《金匮》中亦间记太公神术;妲己为狐精,则见于唐李翰《蒙求》注,是商周神异之谈,由来旧矣。然‘封神’亦明代巷语,见《真武传》。”司马迁《史记·封神书》所记武王伐纣故事中,已有传说成分,“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 《太公金匮》亦云:“武王伐纣,都洛邑,明年阴寒,雨雪十余日。甲予平旦,五大夫乘马车,从两骑,止王门外。尚父日:‘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耳,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五神皆惊。’”此中“太公”、“尚父”即《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姜尚直钩垂钓佐周伐纣故事,及神话人物哪吒、二郎神、托塔天王等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神异色彩尤为浓重。 宋元时,出现了话本《勘力靴单证二郎神》。宋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还引用了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这些都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封神演义》创作的则是宋元时所出现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这部平话又名《吕望兴周》,讲述殷周之争,是《封神演义》的雏形。 关于《封神演义》, 《曲海总目提要》说为道士陆西星所作,但无证据。据现存明舒载阳刊本的题记,它是由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许氏生平不详。 《封神演义》以纣王进香女娲宫,亵渎女神,神派三妖惑乱纣王开篇。与此同时,作者还写了姜子牙的出世,周商交战的形势。在战争中,展现了各类神魔的神通、法力。种种变幻莫测的魔法、道术,则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言,“书之开篇有诗有云: ‘商周演义古今传’,似志在于演义,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 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小说一方面通过许多情节,暴露了纣王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的暴行,这是明中叶以后,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残暴政治现实的折射;另一方面,小说又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 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則,在保证文字质量的同时,力求使每一幅图都和原文相呼应,帮助读者理解名著内容,同时具有鉴赏价值。
作者: 顾颉刚 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7-1
简介: 上古,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那里有各种瑰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真的是那样的吗? 还有夏商周,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奴隶社会”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然而,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吗? 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上古的真义,并非三皇五帝的传说,不是商汤文王的圣贤故事,而是你我血脉所系的“华夏”与“国家”的诞生……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16:清(中)》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此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此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此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蒋介石手令编纂此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此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此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此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此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此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此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此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三、对于政界:《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此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国内政治始终是此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此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四、对于商界: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此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五、对于专家学者《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此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海报: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18:太平天国》讲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失败全般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金田起义、奠都金陵诸战役,内乱及天京解围诸战役,安庆争夺战,及太平天国最终覆亡诸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中国历代战争史》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此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此书看点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蒋介石手令编纂此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此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此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此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此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此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此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此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三、对于政界:此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此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国内政治始终是此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此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此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四、对于商界: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此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五、对于专家学者《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此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此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海报:
作者: (魏)刘劭原典;史半山注译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7
简介: 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功之本,用人为先。 观人之术,古已有之。武丁见了傅说,也认为是王佐之才,破格录用。周文王听说姜尚在渭水钓鱼,就前去拜访,见面后即乘同一辆车子回去,拜为太师。后来姜尚辅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观人的作用在于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作者: (周)姜尚[著];晋化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简介:《孙膑兵书》又名《齐孙子》,系与《孙膑兵书》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89篇,图4卷”,但自从《隋书·经籍志》开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书》,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15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1)》中,收入《孙膑兵书》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这里我们选录了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上下编,即30篇本,内容详见正文。
作者: 三石编著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2012
简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使用手册》由三石编著,《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它在政治上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策略;在思想方法上又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一经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述清朝后期外征及被列强侵略之诸战役。具体包括:清征缅甸、安南之战,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北京之战、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战。《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亮点: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此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此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此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看点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蒋介石手令编纂此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此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此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此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此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此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此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此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三、对于政界:《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此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国内政治始终是此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此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四、对于商界: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五、对于专家学者《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此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中国历代战争史17:清(下)》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 《六韬》相传是姜太公所著,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和原 则。它是存世先秦兵书中,篇幅最长、价值最高的一部奇书。 《鬼谷子》是春秋时期纵横家鼻祖王诩所著,书中集中反映了纵横家 的处世哲学和智谋思想,是对当今很有借鉴意义的外交书、兵书和商书。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将两者兼合,配合古今中外极具影响力的 事例,倡导辩证论或诡辩论,并将《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中精髓部分 以最通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书中晦涩难懂之处,也均加以注释、译文和诠 释。读者阅读时,简单轻松,受益匪浅。
作者: 焦安南,李建义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简介:商末周初百年风云,谋略鼻祖传奇人生。 太公故里作者,十六年潜心创作 三千多年来第一部姜太公全传,跟谋略鼻祖学阴阳计策,通古今智慧 三千年前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百代宗师、帝王之学的创始人,谋略家与军事家的鼻祖,是明臣又是圣君,也是完成中国历史“汤武革命”的伟大人物。他就是——姜太公。 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军大将。因佐武王伐纣有大功,封为齐太公,成为齐国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唐肃宗上元元年,姜太公更被追封为“武成王”,立庙祭祀,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 姜太公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有兵书传世,堪称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本书以《尚书》《逸周书》《六韬》《史记》为基础,选用表现姜太公真实人生的史实和传说,还姜太公以本来面目,描绘了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师”近百年的传奇故事。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3
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15:清(上)》讲述起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终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即明末清初一段时期的战争。重点战役有:萨尔浒之战、后金五次迂道入关之战、南明帝抗清各战役、郑成功进攻南京及收复台湾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此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此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中国历代战争史》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此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此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此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此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此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此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此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作者: 姜尚君主编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简介: 《中国精神文明年鉴》首卷本出版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传媒发出通稿、专稿,向世人宣告又一个文明载体诞生了,称之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建设的大型资料工具书”,认为“此书填补了我国和世界年鉴出版史上的一个空白”,对“反腐倡廉有意义”。《光明日报》以《民魂之鉴》为题发表书评,高度评价该年鉴出版的重大意义。12年来,海内外各界人士对精神文明年鉴十分关注、支持,使之不断完善、提高。进入21世纪第二年,图文并茂,内容更为丰富,融“特载、年鉴、画页”于一体的《中国精神文明巡礼》将使读者耳目一新。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3
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13:元》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书中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书中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作者: 金开诚主编;管宝超编著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简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官宝超编著的《谋略始祖姜尚》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谋略始祖姜尚传奇的一生。 《谋略始祖姜尚》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 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目录】
*章 古人姓名的由来
*节 姓氏的由来
姓名的含义
姓的出现
姓的作用
氏的出现
第二节 名字的由来
名的出现
字的出现
字的基本格式
第二章 古人的姓名文化
*节 姓及其分类
同姓异姓庶姓
单姓复姓
郡姓
改姓
冒姓
第二节 氏及其分类
命氏的分类
郑氏分类例说
第三节 名及其分类
小名大名
单名双名
第三章 古人莲邑名掌问与名字组合
*节 起名基本知识
古代如何起名
现代如何起名
第二节 名和字的组合方式
同义组合
反义组合
连类组合
因性指实组合
景仰前贤组合
离析名字组合
概括经义组合
第四章 古人的字号文化
*节 字及其分类
字的基本含义
字和名的联系
第二节 号及其分类
号的基本含义
号的六大类别
第五章 古代姓名字号趣话
*节 姓氏趣话
*古怪的姓氏轶闻
趣味悠长的奇僻姓氏
由黄帝派生出来的姓氏
一些姓氏的奇闻轶事
有趣的姓氏组合
中国现存的复姓
第二节 古代名人姓名字号由来
孔子名字的由来
李白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唐寅名字的由来
“五柳先生”的由来
“青莲居士”的由来
“香山居士”的由来
“东坡居士”的由来
“六一居士”的由来
“淮海居士”的由来
“易安居士”的由来
“柳泉居士”的由来
第六章 我国历代名人姓名意义解读
*节 三代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姬昌
姬发
姜尚
周公
老子
孙武
勾践
范蠡
文种
管仲
蔺相如
吕不韦
乐毅
商鞅
西施
第二节 秦汉魏晋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赢政
胡亥
赵高
蒙恬
项羽
李斯
范增
刘邦
张良
萧何
韩信
陈平
刘恒
刘启
晁错
刘彻
卫青
霍去病
李广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东方朔
吕雉
张骞
司马迁
董仲舒
主父偃
苏武
霍光一
王昭君
刘秀
王莽
张仲景
班固
华佗
曹操
袁绍
曹丕
司马懿
司马昭
周瑜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刘禅
庞统
司马炎
王羲之
陶渊明
第三节 隋唐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宇文化及
李渊
李世民
长孙无忌
房玄龄
杜如晦
李靖
李治
李隆基
杨玉环
郭子仪
朱温
阎立本
李白
杜甫
张九龄
第四节 宋元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赵光义
杨业
赵佶
赵恒
岳飞
韩世忠
文天祥
沈括
范仲淹
王安石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铁木真
孛儿只斤·忽必烈
张士诚
陈友谅
第五节 明清著名人物姓名解读
朱元璋
徐达
常遇春
李善长
胡大海
胡惟庸
蓝玉
朱允炆
朱棣
魏忠贤
朱翊钧
张居正
明熹宗
朱由检
袁崇焕
宋濂
徐霞客
李时珍
施耐庵
罗贯中
万户
海瑞
王阳明
董其昌
郑成功
郑和
玄烨
噶尔丹
吴三桂
年羹尧
弘历
和珅
纪昀
颐琰
奕詝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爱新觉罗·载淳
爱新觉罗·载湉
爱新觉罗·溥仪
郑板桥
张廷玉
顾炎武
蒲松龄
曹雪芹
魏源
林则徐
附录
姓氏分布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中国古代名字与别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第二节 名字的由来
名的出现
名作为氏族成员互相区别的标志,是人的个体意识在文化上的表现。因此,名的产生恐怕要比姓与氏晚得多,它是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氏族对部落成员中个体存在的文化认可和确证,是为了“别众猥而显此人”。对于社群组织来说,名的产生是一种离心力和腐蚀剂,它会使本来凝为一体、彼此无差别的组织变得松散而有距离。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个人私名的产生进一步从观念上促使原始公社的崩溃,私名同私有制一样,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从民族学和文化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在原始公社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已经有了个人的名字,并在交往和择偶中使用。从宋兆麟等人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一书中得知,我国云南宁蒗县永宁纳西族地区,母系亲族所占比例较大,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上古时期人物的名字,还没有与姓氏彻底分离,而是更多地表现出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人们聚集在一个英雄人物的周围,崇拜并服从他,以他的发明创造作为旗号,因此,很难说这就是个体的名称。比如有巢氏,是人们开始懂得构木为巢、营建住所的标志。
到了夏代,人们已有了确定的名字,据《史记·夏本纪》的夏世系知,鲧禹之后,有启、太康、仲康、少康、予(帝宁)、槐、芒、泄等,但在命名上究竟有什么规律,因文献阙如,我们不好妄作解释。殷商时期帝王以干支命名,是比较有规律的,现以《史记·殷本纪》为据,列殷王世系于后(见第26页)。据表可知,殷商帝王自帝喾到振等8人,不以十天干为名。微,《国语·鲁语》作上甲微,《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作主甲微。这样看来,自上甲微至帝辛(纣)止,三十七王,均以十天干为名。但这种命名究竟有何用意,古今学者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以生日为名。如《白虎通·姓名》中说:“殷人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以《尚书》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易纬乾凿度》亦云:“帝乙则汤,殷录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同说亦见于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又《太平御览》卷八十三亦引:“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
还有人认为是以死日为名。近人董作宾主张此说,他在《论商人以十日为名》一文中讲道:“汉人以为甲乙乃生人之名,所以解以‘以生日名子’,这是合理的。现在既由甲骨文字证明了甲乙不是生前的名子,只是死后神主之名,当然以死日忌日为神主之名、祭祀之日,*为合理。若说甲乙是死后的神主之名而取生日为标准,就未免迂远而不近人情。固然,从残缺的贞卜文字里,找出某人的生日,以证明神主甲乙命名的来源,是绝不可能之事,找死日也同样不可能。”
也有人认为是以庙号为名。如司马贞《史记·殷本纪索隐》引《古史考》:“谯周以为死称庙主日甲也”。又引同书:“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汤,故日天乙”。这种看法在后来非常盛行,并对何以称庙号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陈梦家《商王名号考》中认为:“我们从周祭祀谱中,知道周祭先王先妣的次序,主要的是依了及位、死亡和致祭的次序而分先后的……卜辞中的庙号,既无关于生卒之日,也非追名,乃是致祭的次序;而此次序是依了世次、长幼、及位先后、死亡先后,顺着天干排下去的。凡未及王位的,与及位者无别”(见《殷商卜辞综述》第404~405页)。李学勤反对此说,他认为“殷人日名乃是死后选定的”,是通过占卜而定。张光直在分析批判了前人的各种说法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以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的习俗不是照旧说根据生日(或死日)而来的,而是死后庙主的分类制度。庙主的分类反映活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分类。”(见《中国青铜时代》第173页)
殷商时期,除以天干命名外,人们还另有称谓。如汤、微、纣、子渔,子画等,都是男子之名。而帚婔,帚好之类,都是女子之名。武丁的配偶中也有帚螓、帚周、帚楚、帚杞、帚矮、帚妹、帚庞等。这样看来,以天干相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命名,恐怕别有寓意。故生日说并不可靠,死日说亦牵强附会。庙号(或庙主)说,更有说服力。但究竟为何以十天干作为庙号的次序或庙主的分类依据,尚未有人作出确切的解释。
……
作者: 麦金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4
简介: 做人难,做个好领导更难!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文王得姜尚而兴周,朱无璋用刘基而灭元,刘备任孔明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现代的企业也是如此,如何选好企业的领军人物,如何做好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与否。 一部《红楼梦》影响了多少代人?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不说宝黛钗的感情纠葛,但就其中的那个女强人王熙凤的泼辣果敢、机智圆滑的领导形象又给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我突发奇想,如果王熙凤生活在现代,一定是一个出色的企业领导。于是就借其英名,编写了这么一本快餐式的管理书籍。 本书讲述的是王熙凤作为一位好领导,通过运用自己卓越的领导艺术,使一个积重难返、问题重重的传统家族式企业重焕生机,并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领头羊的故事。 其中成功的原因何在?众望所归的领导魅力何在? 一切尽归于她卓越的领导者的艺术! 王熙凤集泼辣、自信、果敢、威严、圆滑、冷静等优秀的领导素质于一身,受命于危难之间,扶大厦于将倾,凭借其杰出的人格魅力,过人的管理才能,创造了企业管理的奇迹…… 本书写红楼内之人,言红楼外之事。融今哲理故事于一炉,集中外管理诀窍于一身,言语清新自然,阐释切中实弊。既有暮鼓晨钟般的醒世警语,也有涓涓细流般的低语倾诉,更不乏幽默诙谐中的讽喻。
作者: 李霞光译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4
简介:《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作者已不可考,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 鬼谷子,原名王诩,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是其毕生研究的精华。
简介: 人类自有了生产活动便产生了管理。我们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为后人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女祸补天创造的万物和人类,后羿射日故事描述的人类对治理旱灾这种自然现象的渴望,将十日变为一日,使自然回归和谐,构造出一个合乎人类生息的管理意识体系等远古神话传说中,去理解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之间的息息相关性。 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而对生产成果的公正而科学的分配又必须借助于有效的管理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依从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组织集体性生产活动便成为人类社会探索的不老话题。我们可以从人文始祖——伏羲发明创造的八卦,结网罟;炎帝神农氏创造的农耕文明, “日中而市”首创市场;黄帝的“养性爱民”,创立国家的创举;虞舜所开创的禅让制等管理活动所推动和创造的远古文明中,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管理规则的不断创新之间的息息相关性。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趋于复杂化的,以至于为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人类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不断将具有个性情景化的经验归纳演绎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人们可以从中国第一位帝王之师——伊尹倡导的帝王应具有的品格修养思想;姜尚“天有时,地有财”的时宜理论;周易所总结的“兼三才”系统论;周公的宗法制理论对前世今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代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子百家所创立的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管理思想以及流派纷呈的壮观局面中,去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管理理论的缔造之间的息息相关性。 人类由于对改进生产效率的强烈需求而导致思想出现火花几乎时时都在发生,然而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提炼、积累进而形成一门理论却并非易事。中国管理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令世界称奇并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汲取引用的不竭的思想源泉,如兵家所创立的理论经典《孙子兵法》在海外的迅速传播。但是,一般认为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其作为独立的学科面世仅仅在近百余年才得以实现,其标志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近代西方工商业的繁荣与生产实践活动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勒对科学的操作方法、标准的工具等管理科学的长时期探索与试验,并将其经验理论化提供了条件。而泰勒对管理科学的系统化思想与理论贡献又为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60年代时,管理理论体系已经处于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孔茨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学派纷呈、思想林立,以至于“难以通过了”。 由此可见,管理理论是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及其相伴生的管理活动在不断思索、总结、提炼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而成的,它是人类最丰富的文化财富。我们不仅可以从这笔巨大的财富中汲取养分,同时也有责任将这笔财富发展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