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6 项 “尼尔·弗格森”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War of the world:history’s age of hatred 1904-1953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喻春兰译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 《文明》《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作者尼尔?弗格森最重要的具有启示意义的杰作,全球畅销80万册;判断当前国际地缘政治与国际冲突的历史读本;最权威、最经典的20世纪世界战争史读本。媒体评论: 弗格森洋洋大观的800页著作,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种关于种族冲突、帝国终结、战后东方胜利的宏大理论本身进行重新评估……他是一个熟练的会讲故事的人,他对过去一个世纪最血腥的岁月包括绥靖政策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分析和缜密深刻的思考。 ——《纽约客》在阐述他那“西方的衰落”观点时,弗格森在许多前沿领域,向许多学者发起了挑战,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战争小说到人口数据,再到他常年关注的债权市场。他的最终结论——世界战争是西方的自杀,带着对某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无奈思绪,而且甚至可能就是吉本关于一个亚洲的世纪即将到来的焦虑。 ——《书目》《世界战争》是一次对20世纪军事—工业化的大屠杀的一次巨大的、雄心勃勃的、全景式的和道德上的分析……从一本以“战争”为题的书来看,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军事史,而是关于一个世纪的武装冲突、专制独裁、迫害和内部倾轧中的有关政治、经济、公共财政的力作。例如,它写的是斯大林的专制政权对所谓的富农、德国人对波兰人,日本人对中国人进行的掠夺、驱逐和残害,以及伴生的群体性强奸。 ——《纽约时报》
Paper and iron: hamburg business and German politics in the era of inflation, 1897-1927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贾冬妮,张莹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
简介: 《纸与铁》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以颇有影响力的汉堡工商界为切入点,分析了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那些理由存在的漏洞,指出通货膨胀严重危害了德国经济,侵蚀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根基,使魏玛共和国这个福利国家失信于民。此外,通货膨胀也没能使赔款减少。作者剖析了长期以来德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弊端。不仅揭示了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根源可以追溯到威廉德国时期,而且还为分析第三帝国的兴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本书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之间关系的生动阐述中,相信你一定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德国通胀。 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历史上少数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导致希特勒发迹的根源。然而,近年来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政策不但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帮助德国减少了赔款,因此对于1918年以后的德国是利大于弊。当时的德国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英文共同题名:The house of Rothschild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顾锦生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9
简介: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 ,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 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 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 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 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 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 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 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 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 推手的真实传奇。
作者: 尼尔·弗格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8年04月
简介: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个档案馆的材料,8000余种、合计近40000页的资料……在基辛格的委托下,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研究了海量此前从未公开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论家。基辛格的思想资本有两个基础: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传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因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变过程中,研究和经验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既有哲理又带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一,他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后来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德国;二,他在哈佛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成为核战略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阶段的他成为纳尔逊·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总统的顾问,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第四阶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识到美国无法成为越战的赢家;第五阶段的他在巴黎学会了什么是外交欺骗,直到后来完全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松总统的任命,成为政府官员。
弗格森以为,年轻的基辛格志存高远,的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英文共同题名:The house of Rothschild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何正云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
简介: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尼尔·弗格森编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US, China and world in the ongoing financial crisis
作者: 朱小平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了对于危机的进程(主要事件)的记述,综合了许多有 重要参考价值的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对于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些理论性分析与 模型构造。 在描述的内容方面,包括美国房地产市场简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美国政治中对于住宅政策的一贯主张,美国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流程以及 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创新,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简介等。 在说明性内容方面,包括次贷产生的过程,次贷如何借助金融衍生工 具扩散到全球,世界经济环流如何实现,金融危机的(明斯基)结构模型以 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等。 特别地,本书亦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利用了尼尔·弗格森提出的“中 美国”关联体模型,重点探讨、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可能造 成的冲击,并且分析了中国储蓄率问题。 在模型方面,书中涉及了美国次贷膨胀、收缩中房价、按揭月供与利 率的相关性模型,“中美国”经济关联体中的不平衡贸易 盯住汇率模型 等,对于经济学中的“泡沫”分析,亦有涉及。 在分析危机的传导机制时,本书给出了多重紧缩的说明:VaR盯市管理 紧缩、流动性错配紧缩、伯南克信贷中介成本型紧缩、费雪紧缩及辜朝明 提出的资产负债表紧缩。 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对于美元与石油(价格)问题等亦有分析,说明自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相对走强与石油价格相对走低是最符合美国 利益的组合。 本书仅在个别地方使用了少量数学工具,对此,阅读有困难的读者完 全可以跳过去。这不会影响对于全书的理解。
简介: 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真的是金钱推动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吗?《金钱关系》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史知识和事件,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重新审视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政治事件和体制往往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因。此外,是国内的政治冲突,而不是经济,推动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增长会导致民主化吗?现代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是战争的产物?西方300年的历史表明,金钱关系只是错综复杂的人类动机链上的一环。尼尔·弗格森的这部杰作,对经济和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透视,深刻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4
简介:《资本的年代:1848~1875》内容介绍了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30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球持续畅销的历史杰作;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该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部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最高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畅销书。 “年代四部曲”在世界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它们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 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资本的年代是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继一段激昂短暂的革命前奏后,平和稳健的资本主义凯歌回荡全球,在经济一片大好的繁荣时代里,掌控资本与科技的胜利者,主宰了抱持传统的失败者。大批农民远离沦为商品的土地,流向城市、工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缓慢凝结其工人意识,受人敬重的资产阶级,在其坚实的家庭堡垒中,创造出自由主义的不朽传奇。进化论引领科学奋进,写实感压制了艺术创意…… 一八七五年,一场空前漫长的大萧条,悄悄滑入帝国的年代。
简介:金钱是罪恶的根源,还是世界运转的动力?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金钱,我们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渴求金钱。我们或许并不十分了解,但肯定知道存在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兴衰波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甚至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最近的金融海啸令我们心有余悸。英国广播公司BBC最新推出的电视系列片《金钱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 ,则通过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尼尔·弗格森的引导,带领我们探寻金钱背后与历史中的那些秘密。 现金、资本、货币、财产……它有无数个代名词。但究竟“金钱”是什么?在《金钱崛起》中,观众跟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一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土“货币”,到今天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本片通俗地介绍了金融发展的历史,指出金融体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金融的发展也对实体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 作为本片主持以及原著作者,尼尔·弗格森教授本身便是一名传奇人物:他是目前西方身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他是哈佛大学历史和金融双栖教授,是少数打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和财经两个领域,并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兼通金融和历史,并有着媒体写手的沟通能力。这在我们这个已经高度专业化的星球上当然是个异数。2004年(也就是他40岁那年),他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可以说,《金钱崛起》也是这一位另类天才华丽舞台,他以简单浅白的方式,透过与一众金融界风云人物的访谈,为大家讲解难以明白的经济学现象及信贷起源,从而揭示金融与各地的文明不可分割的关系。
简介: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包括《文明》《帝国》《虚拟的历史》《顶级金融家》《金钱关系》《罗斯柴尔德家族(上)》《罗斯柴尔德家族(中)》《罗斯柴尔德家族(下)》《纸与铁》《货币崛起》 《西方的衰落》《巨人》《战争的悲悯》,共13册组成套装。 《文明》: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帝国》: 短短400年间,大英帝国是如何崛起,并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今天的英国,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大英帝国的崛起以及对政治,经济和世界贸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个远眺欧洲大陆西北沿岸的多雨的群岛国家何以能在全球称霸?这不仅仅是英国历史所关注的,也是世界历史所需解释的基本问题。 作者在这本书中无意详细描述大英帝国通史,只是想记录大英帝国以及殖民地推动下的全球化发展。本书总体上以时间顺序为框架,主要以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战争全球化这六大主题为主线记述一个帝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深远影响。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帝国的崛起以及帝国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历史的视角,理解大英帝国的崛起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虚拟的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纳粹德国的兴衰、“二战”爆发、苏联成立和解体,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还是完全的偶然?本书首次以新颖的反事实假设深入人类历程,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历史决定论。 书中以严谨的逻辑,对一系列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转折性事件进行了推演,想象这些事件的另一种可能,引导读者去探究:假如重大事件发生了变化,历史又会是什么模样。假如没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会怎样?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国会怎样?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会怎样?假如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瓦解会怎样?一些历史事件其实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其中当事人主观的错误或局限、客观条件等很多偶然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透彻清晰又通俗易懂地对未曾发生的历史构思出了一整套情节,即使是对历史并没有了解的读者,也能在本书中得到全新的启示。 《顶级金融家》: 西格蒙德·沃伯格是伦敦金融城最杰出的天才,是顶级金融的卓越倡导者。在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后,他借助无与伦比的先见,看到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可能性。作为经济制度转型的设计师,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说明有关金融能够发挥作用的所有最重要的历史课题。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根据上万条未曾面世的书信和日记记录,撰写了这本新的开创性的传记,将西格蒙德·沃伯格的故事娓娓道来。西格蒙德是来自希特勒统治下的难民,在战后的伦敦金融城逐渐崛起,成为一名显赫人物,并且是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设计师之一。20世纪30年代,老牌的沃伯格银行头一次几乎被大萧条毁灭,之后又遭到纳粹的“清洗”,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西格蒙德下定决心,他自己的银行将从过去吸取教训,并为英国的经济复苏、西欧的团结一致,以及全球化的诞生贡献力量。 在银行家身份以外,西格蒙德·沃伯格还是一名心理学家、政治人物,以及极富表演天分的管理者。在这本书中,尼尔·弗格森详尽描绘了这个复杂矛盾的个体,再现了一个伟大金融家的一生。 《金钱关系》: 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真的是金钱推动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吗?本书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史知识和事件,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重新审视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政治事件和体制往往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因。此外,是国内的政治冲突,而不是经济,推动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增长会导致民主化吗?现代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战争的产物?西方300年的历史表明,金钱关系只是错综复杂的人类动机链上的一环。尼尔·弗格森的这部杰作,对经济和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透视,深刻精彩,引人入胜。 《罗斯柴尔德家族(上中下)》: “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导师。” ——海因里希·海涅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纸与铁》: 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历史上少数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导致希特勒发迹的根源。然而,近年来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政策不但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帮助德国减少了赔款,因此对于1918年以后的德国是利大于弊。当时的德国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本书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以颇有影响力的汉堡工商界为切入点,分析了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那些理由存在的漏洞,指出通货膨胀严重危害了德国经济,侵蚀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根基,使魏玛共和国这个福利国家失信于民。此外,通货膨胀也没能使赔款减少。作者剖析了长期以来德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弊端。不仅揭示了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根源可以追溯到威廉德国时期,而且还为分析第三帝国的兴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本书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之间关系的生动阐述中,相信你一定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德国通胀。 《货币崛起》: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本书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让你知道金融演化进程背后发生的事情。 在本书中,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一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版“货币”,到今天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赚一笔?文艺复兴的深层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和美国如何开始成为共同体?本书告诉我们,每个历史故事背后都有一条金融线索。透过弗格森的专业视角,许多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赋予新的意义,更清晰地成为金融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而金融的发展进程则构成一切历史背后最为本质的故事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融这个虚拟市场?又怎样整顿自我,重新出发?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日的世界,无疑,它将是当前我们处在历史分歧点,站在人类文明一路走来的位置时,为我们提供的一部有用的指南。 《西方的衰落》 本书是基于尼尔·弗格森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四台里斯讲座系列(ReithLectures)创作整理而成,该系列播出时题为“法治与其敌人”。 早有人预言到西方社会的衰落。如今,这些衰落的迹象看似无处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债台高筑、人口老龄化问题、反社会行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西方文明究竟欠缺在何处?尼尔·弗格森认为是制度的衰落难辞其咎,是制度正在导致社会的繁荣或衰败,制度就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错综复杂的框架体系。 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文明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而非地理或气候上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前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现如今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 《巨人》: 《巨人》对美国的帝国之路作了深刻独到的讲解,作者的笔墨涉及美国自成立至今全部外事纷争,并从各种角度——军事、经济、文化与政治——对美国权力阶层作了深入分析。本书论点独到新颖、令人信服,但又发人深省。在《巨人》中,作者认为美国一直以来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帝国,同时在书中展示了美国式帝国主义的致命后果。作者也探讨了对美国霸权构成主要挑战的竞争者——欧盟与中国;但也许最重要的是,本书对美国国内经济发展与其外交事务间的内在关系作了出色分析,而这正是美式帝国主义中最重要的两点。《巨人》对美国权力的分析堪称同类书中的佼佼者,任何对这个拒不承认自己帝国角色的国家感兴趣的读者都应将本书列为其必读书目。 《战争的悲悯》: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悲悯》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英国参战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国推迟参战,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德国是否真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从而发动了战争,还是只是恐惧导致了攻击?就战争本身,英国是不是和德国应该负同样的历史责任?尼尔·弗格森以宏观视角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的研究,以及对战前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媒体宣传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掘出战争观念的深刻根源。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著;阮东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
简介:“银行家不一定声名远播,但他们至关重要。没有什么比西格蒙德?沃伯格的一生更能说明这一区别的了。”西格蒙德·沃伯格,伦敦金融城最杰出的天才,顶级金融的卓越倡导者,经济制度转型的设计师。在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后,他以无与伦比的先见,看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可能性。在塑造现代英国的过程中,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说明有关金融能发挥作用的所有最重要的历史课题。本书即是关于他的一本开创性的传记。 尼尔?弗格森根据上万件未曾面世的书信和档案材料,将西格蒙德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是来自希特勒统治下的难民,在战后的伦敦金融城逐渐崛起为一名显赫人物,并成为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设计师之一。由于沃伯格银行几乎被大萧条毁灭,之后又遭到纳粹的“清洗”,他下定决心吸取教训,在战后的世界里施加了他的影响力,为英国的经济复苏、西欧的团结一致,以及全球化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银行家身份以外,西格蒙德还是一名心理学家、政治人物,以及极富表演天分的管理者。本书详尽描绘了这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再现了一个伟大金融家的多样人生。
英文共同题名:The house of Rothschild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顾锦生,何正云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
简介: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尼尔·弗格森编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Empire: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睿容译
出版社:广场出版,2012
简介: 《文明》一書的作者弗格森,筆如何挽救大英帝國的聲譽(這個帝國統治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與疆域,以及主導幾近全部的海域)。藉由海盜、莊園主、傳教士、行政官員、銀行家、破產者六種人物的故事,作者未我們鋪呈出不列顛如何從歐洲邊陲一步一步地建立大英帝國,並且在成就帝國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今日的全球化:現代世界全球化。商品市場的全球化、勞動市場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政府的全球化、資本市場的全球化、戰爭的全球化曾經有一個帝國統治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與疆域,以及主導幾近全部的海域。大英帝國曾經是個前所未見的龐大帝國,這個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多雨小島如何能統領全球?這不僅僅是英國歷史關心的議題,更是世界歷史關注的焦點,本書將嘗試解答這項議題,此外,也將提出另一個較難論斷的議題─「帝國」究竟是好還是壞?如今普遍認為,帝國總體而言是不好的建制。帝國之所以會換得如此惡名無非是它曾經參與大西洋奴隸買賣並涉及奴隸制度。然而今日所謂的全球化與一九一四年之前幾十年間的世界經濟融合有很大的共通之處。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共識是,日益開放的經濟體系提高了生活水準,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知識、文化和制度的傳播也能產生好的效果;政府藉由解除各種管制以促進全球化。法律、金融和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包括法治、貨幣信用管理、透明的財政體系和廉潔的官僚機構,這些條件可促進更多的跨國資本流動。這些發展於西歐的體制如何能散佈得更廣更遠?這要歸功於大英帝國。大英帝國積極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和組織能出其右;大英帝國也熱衷向全世界強力推廣西方的法律、秩序和統治模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組織比它投入更多的心力。許多可信的例證顯示,帝國可以增進全球的福利,換言之,帝國的出現其實是件好事。「當大英帝國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下時,只會留下兩個遺產:一是足球協會比賽,另一個則是英文罵人的不雅用語『去他的!』」事實上,帝國曾有的建樹影響現代世界至深,我們幾乎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大英帝國於19世紀引領著自由貿易、資本的自由流動、廢奴運動和自由勞動力運動,為全球現代化通信網路的發展投入了鉅額資本,在廣大地區傳播和實施法治,它在總體上維持了空前絕後的全球和平。在20世紀,它也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因為德國和日本帝國的統治模式顯然更糟,如果沒有大英帝國,英國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德國和日本的進攻。而且就算大英有再多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阻止德國人、日本人和義大利建立他們的帝國,英國人不惜放棄自己的帝國,難道這樣的犧牲還不足以洗清大英國帝國的其他罪惡嗎?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著;何正云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9
简介: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作者: 黄飞山
简介:
本书立足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易》的内涵与价值,对《象传》《彖传》等做出了解说和论述,凝聚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
上 卷 《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
**部 论孔子与人性/3
上篇 独语孔子/4
语1 孔子的眼力/5
语2 孔子其人/5
语3 孔子定位/5
语4 孔子“人性学”的核心/6
语5 何谓“忠恕之道”/6
语6 “大学之道”/7
语7 “忠恕之道”源于《易》/8
语8 孔子的政治抱负/8
语9 泼掉了“孩子”/9
语10 孔子重“礼”的政治内涵/9
语11 从“人性学”看阶级性/10
语12 两种政治模式/11
语13 以“仁”治世/11
语14 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发展富强/12
语15 从“人性学”看东西方文化理念/12
语16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4
语17 评尼尔·弗格森的“文明崩溃论”/16
语18 一位科学家谈宗教的启示/18
语19 国际恐怖主义/18
语20 孔子的利义观/19
语21 从“人性学”看“人权”/20
下篇 弘孔补述/22
述1 新观点新提法/22
述2 人性是人文科学之本/22
述3 孟、荀之争/23
述4 《儒行》读后的思考/23
述5 霸权主义该当收敛了/25
述6 “非利益性冲突论”/26
述7 两种互为辩证的哲学文化/26
述8 评王鸿章的文章/27
述9 关于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哲学思辨/29
跋 我的本性大回环/31
第二部 宏观《周易》的哲学思辨/32
思辨1 何谓哲学/33
思辨2 史前的宗教哲学/33
思辨3 哲学与宗教的分离/34
思辨4 辩证唯物论**真理性/34
思辨5 从有无神看哲学的好处/35
思辨6 《周易》是人类的**智慧/36
思辨7 承传《周易》的两位大思想家/37
思辨8 西方的古代哲学/38
思辨9 孔子与柏拉图之比较/39
思辨10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40
思辨11 霍金谈宗教:天堂和来生只是“童话”/41
思辨12 论宗教/43
思辨13 关于更改哲学用语的建议/44
思辨14 中国人造字的哲学智慧/44
思辨15 霍金之宇宙论/46
思辨16 中国学问/47
思辨17 一个“易”字了得/48
思辨18 非“易”不可的今日世界/48
思辨19 批判几种与“易”相违的哲学思想/49
思辨20 复兴儒学的思考/54
结语 巍乎哉者,乃《周易》也/56
第三部 辩证即存在——辩证存在主义/57
序 言 新缘于“唯”/57
新说1 新说提出的依据/58
新说2 新说的界定/58
新说3 新说的定名/58
新说4 新说新在何处/59
新说5 新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59
新说6 新说可消除哲学派别歧见/59
新说7 新说的核心/60
新说8 新说乃《易》本体论的演绎/60
新说9 新说与“唯物论”同属一个体系/61
新说10 新说的**性/61
新说11 新说的真理观/62
新说12 “时空”新解/62
新说13 新说看老子与孔子/63
新说14 “神”字正解/63
新说15 解“神”为着除“神”/64
新说16 解“道”/64
新说17 为老子和孔子正名/64
新说18 全为一个“鲜”字/65
新说19 哲学类别/65
跋 泯“唯”出新/67
第四部 话弘《易》——《易》的基本知识/68
序 言/68
话1 《易》简介/68
话2 《易》是人类**智慧的书/69
话3 《易》的文化功绩/69
话4 《易》的形成过程/70
话5 《易》的哲学符号/70
话6 《易》的诠释/71
话7 《易》的立足点是和谐/72
话8 老子和《易》/72
话9 孔子和《易》/73
话10 庄子的哲学思想/74
话11 王弼的哲学思想/75
话12 朱熹和《易》/76
话13 王夫之和《易》/77
话14 易学及其发展历史/78
话15 《易》的文化定位/79
话16 《易》的辩证唯物主义**真理性/79
话17 唯物和唯心之争/80
话18 “辩证存在”是《易》的新演绎/81
话19 辩证存在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81
话20 辩证存在主义新说的学术意义/82
话21 弘易六大认识/82
话22 《易》是中华文化传统之源的再认识/86
下 卷 《易》是辩证唯物典范之作
经上 象传上 彖传上/92
乾/92
坤/96
屯/100
蒙/103
需/107
讼/110
师/113
比/116
小畜/119
履/121
泰/124
否/127
同人/131
大有/134
谦/136
豫/139
随/142
蛊/145
临/148
观/150
噬嗑/153
贲/156
剥/159
复/162
无妄/165
大畜/169
颐/172
大过/175
坎/177
离/180
经下 象传下 彖传下/184
咸/184
恒/187
遁/190
大壮/192
晋/195
明夷/198
家人/201
睽/203
蹇/207
解/209
损/212
益/215
夬/219
姤/223
萃/225
升/228
困/231
井/234
革/237
鼎/241
震/244
艮/247
渐/251
归妹/254
丰/257
旅/260
巽/263
兑/266
涣/269
节/272
中孚/275
小过/278
既济/281
未济/284
作者: (英) 尼尔·弗格森著
简介:一部以严肃的学术态度、从新颖的切入角度深入人类历程的历史著作。它对历史决定论垄断性的盛行加以反思,并赋予偶然性以恰如其分的地位,为历史还原其真实面目。藉此,迷失于目的论历史叙述中的人类终于得以面对质朴的历史细节本身,并对未来作出不再被误导的展望。
Cash nexus: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黄煜文译
简介: 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淵藪,還是推動世界運轉的動力?暢銷書《文明》、《貨幣崛起》作者尼爾.弗格森撼世之作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理解近代世界的關鍵金錢與權力是形塑現代社會的兩大要素近代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的興盛端賴國家是否能善加管理它的金錢。在戰爭時期,財政與武器一樣,都是國家致勝的關鍵。然則金錢與政治究竟在何處交會?從1700年到今日,弗格森對這段歷史的經濟與政治演進做出大膽而眩目的分析。他精采而清楚地表明,人類近代歷史的發展並非光憑逐利的欲望所驅動,強大但彼此衝突的人性本能──性、暴力與權力欲──更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一項關鍵因素!如果認為經濟與政治之間存在著簡單的因果連結──尤其是認為從資本主義到民主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那麼可就錯了。這種關係的其中一種形式確實產生了資本主義民主的幸運結果:西方發展的雙螺旋。然而就像DNA一樣,金錢關係也會產生突變。民主有時也會扼殺經濟成長。有時一場經濟危機會削弱獨裁政權。有時即使經濟陷入困境,民主也依然繁榮。有時經濟成長會鞏固專制的統治者。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理解近代世界的關鍵,《金錢與權力》試圖挑戰歷史上的經濟決定論模式。《金錢與權力》共分四部:「支出與徵稅」、「承諾還債」、「經濟政治學」與「控制全球的力量」:第一部討論與歲出歲入有關的基本財政機構的政治起源;第二部討論公債制度的演進;第三部要探討三個假說,這些假說將第二部提及的財政機構與政治連結起來;第四部則從前面分析國家內部的制度發展,延伸到國際層次上。本書四部分十四章,每一章分別從特定的面向處理經濟與政治的關係。作者弗格森認為,金錢無法推動世界運轉。相反的,是政治事件──尤其是戰爭──塑造了近代經濟生活的制度。此外,是國內政治衝突驅動了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雖然經濟成長可能促進民主制度的傳布,但有充分的歷史證據顯示,民主也會產生違背經濟的政策;而經濟危機時期(例如由戰爭引起的經濟危機)也同樣對民主化有促進作用。本書對過去三百年來金錢與權力的互動關係做出嚴謹的歷史分析,是一本精采而傑出的作品。
War of the world: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
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翁嘉声译
出版社:广场出版,2013
简介: 在1900年之後百年,無疑是現代史最血腥的世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就相對值以及絕對值而言都是如此。顯然,有更大比例的世界人口在主宰這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被殺,超過之前在地緣政治幅員上可相比擬的任何衝突。雖然「強權」之間的戰爭在前一世紀中是更加頻繁,但兩次世界大戰就它們激烈(每年的戰爭死亡)以及密集(每國家每年的戰爭死亡)的程度,則是無與倫比。就任何標準來說,二次大戰是有史以來人造的最大災難。然而儘管它們從史家那裡所得到的關注,世界大戰只是許多二十世紀衝突中的兩件。有超過一打的其它衝突中,其中死亡人數或許越過百萬門檻。而在死亡比例可相比擬者,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青年土耳其人(Young Turk)政權、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蘇聯政權、1933年到1945年之間的納粹國家社會主義政權,更不用提在柬埔寨的波布政權,這些政權對平民人口進行種族屠殺或「政治屠殺」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之間以及之後,沒有任何一年沒見證到大規模組織性暴力發生在世界的這部份或另部分。何以如此?是什麼使二十世紀,特別是從1904年到1953年的50年,特別血腥?這時代會特別地暴力似乎是個弔詭。畢竟在1900年之後的百年是段史無前例的進步時期。在所有這些進展中,要解釋二十世紀異常的暴力,單純地說有更多的人更緊密生活在一起,或是有更具毀滅性的武器存在,並不足夠。當我是學校學生時,歷史教科書對二十世紀暴力提出種種的解釋。有時候將其關連到經濟危機,宛如經濟蕭條及萎縮能夠解釋政治衝突。一個偏好方式是將威瑪時期德國的失業率,關連到納粹選舉票數的增加以及接著希特勒「奪取」權力,而這又被認為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發生。但我開始懷疑,有些時候經濟快速成長難道不會跟經濟危機一樣會造成動盪?接著有理論認為這世紀是關於階級衝突:革命是暴力主要原因之一。但比起所謂普羅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所謂的鬥爭,族群分裂不是在實際上來得更重要嗎?另一個論證是二十世紀的問題是政治意識型態極端化的結果,特別是共產主義(極端化之社會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極端化之民族主義),以及之前邪惡的「主義」們,特別是帝國主義。但是如宗教之傳統系統,或是其它表面上是非政治性的想法以及假設,卻仍然具有暴力性的意涵,其所扮演之角色又當如何呢?還有,究竟是誰在打二十世紀的戰爭?在我還是孩童時所讀的書籍裡,通常是民族國家扮演主導性的角色: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以及等等。這些政體之中有一些或所有,不是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多民族、而非單民族的國家?尤其是舊的教科書將二十世紀的故事說成是段冗長、痛苦但終究令人滿意的西方勝利。英雄(西方民主政治)面對一連串惡棍(德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的挑戰,但最後還是邪不勝正。世界大戰以及冷戰因此是在全球舞台上演出的道德劇。但它們是嗎?西方真得贏了二十世紀的百年戰爭?同樣地,經濟危機亦不能解釋這世紀的劇烈動盪。如已經提過,或許在現代史學作品中,最為人所知之因果鏈是從經濟大蕭條帶到法西斯主義崛起和大戰爆發。但這討人喜歡的故事在更仔細檢驗下,便會瓦解。並非所有受到大蕭條影響的國家都變成法西斯;也非所有法西斯的政權便會從事侵略戰爭。納粹德國在歐洲發動戰爭,但只有在它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過來之後。蘇聯先是站在希特勒這邊來發動戰爭,但它是與世界經濟危機隔離開來,但最後卻動員並且犧牲比其它交戰國更多的士兵。就整個世紀來看,這裡沒有普遍規則可以被辨識出。有些戰爭是在經濟成長時期之後;其它則是經濟危機的原因而非結果。有些嚴重的經濟危機沒有帶來戰爭。當然,雖然馬克斯主義者長久以來試著去做,現在已經不可能說服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危機的結果;相反地,是大戰結束了一段具有相當的高成長和低通膨的非比尋常全球經濟整合。因此當然可以辯稱說戰爭之發生是與經濟無關的理由。艾力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稱之為「短暫的二十世紀」(1914-1991)為「一個宗教戰爭的時代,雖然最好戰以及最血腥的宗教,是從19世紀當代最經典世俗意識型態所收穫而來」。在意識型態光譜的另一端,保羅.約翰森(Paul Johnson)責怪這世紀的暴力是因為「道德相對論的崛起、個人道德的敗壞以及放棄猶太-基督教價值」。但是新意識型態的崛起或是老舊價值的衰敗就自身而言,不能被認為是暴力發生的原因,雖然這可以用來理解集權主義之知識起源。在大部分的現代史,一直都有極端的信念系統被提供,但它們只在某些時候和某些地方會被廣泛地接受,並據之來行為。在這方面反猶主義是個好例子。同樣地,將戰爭的責任歸諸一些瘋狂或卑劣之人,則是重複《戰爭與和平》之中,托爾斯泰所大加輕蔑的錯誤。自大狂或許會命令人去入侵俄羅斯,但人們何以要服從?將這世紀的暴力主要歸諸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亦沒有說服力。雖然二十世紀的政體發展出史無前例的能力,去動員大量人口,但這些可以、或是已經被輕易地被運用在和平,就如用在暴力的目的。比起之前時代,1930年代的國家當然可以進行更多的「社會控制」。它們雇用像是兵團數量一樣多的公務人員、稅吏以及警察。它們提供教育、年金以及,在某些情形下,補貼保險,來預防疾病及失業。它們若沒實際上擁有鐵路及道路的話,還是會去加以規範。但所有這些能力在1945年戰後的年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可是大規模戰爭的頻率卻反而減少。甚至通常是最具全面性福利的國家,最不可能在1950、1960及1970年代捲入戰爭。正如之前在較早戰爭方式所發生的革命,轉變了早期近代國家,所以或許有道理是全面戰爭本身,反而促成福利國家的出現,創造出規劃、指揮及規範的能力,因為沒這些能力的話,那貝弗里奇報告或是詹森(Johnson)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必然無法被構想出。所以當然不是福利國家帶來了全面戰爭。那與國家如何治理有關係嗎?現在變得很流行去假設民主政治與和平之間的正相關,理由是民主政體之間往往不會彼此交戰。當然根據那基礎,民主政治在二十世紀期間長期的崛起中,理應降低戰爭的發生。它或許會降低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發生,然而至少有證據顯示在1920、1960及198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中,後面緊跟著內戰以及分離戰爭爆發頻率的增加。這引導我們到一個核心點:我們太常純粹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來思考二十世紀的衝突,而忽略了在國家之內組織性暴力的重要性。最惡名昭彰的例子當然是納粹及其合作者,針對猶太人所發動的戰爭,結果有將近六百萬人因此毀滅。納粹同時設法消滅其它被認為「不值得生存」的不同群體,特別是精神病患以及同性戀的德國人、被佔領之波蘭社會菁英和新提人(Sinti)及羅瑪人(Roma)。總計其它這些團體共有三百萬人被殺害。在這些事件之前,史達林對付蘇聯境內的少數族群,以及處決或監禁犯罪或被懷疑政治異議的俄羅斯人,犯下可堪比擬的暴行。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或中亞的大約四百萬非俄羅斯人中,估計有一百六十萬人因為所受的艱苦而受難喪命。蘇聯在1928年到1953年之間所有政治暴力的全部受害人,最低的估計是兩千一百萬人。但族群屠殺※則是已經發生在集權主義之前。如我們將見,鄂圖曼(Ottoman)帝國末年刻意針對基督徒少數族群所進行的強迫遷徙及蓄意謀殺政策,根據1948年的定義,就是等於種族屠殺。簡而言之,二十世紀的極端暴力極為多樣。這並非全然是武裝者之間的衝突而已。在所有歸諸二次大戰的所有死者中,至少有一半是平民。有時候他們是被歧視的受害人,如當人們因為其種族或階級而被檢選出來加以殺害。有些時候他們是不分青紅皂白之暴力的受害人,如英國及美國空軍將整座德國城市轟炸成廢墟。有些時候他們是被外來的入侵者謀殺;有時候則是喪命在自己鄰居的手上。所以很明顯地,任何要解釋這殺戮全然的規模,必須要超越傳統的軍事分析。對我而言,要解釋二十世紀極端的暴力,以及特別是何以如此之多會發生在某些時間(特別是1940年代初),以及某些地方(特別是在中歐、東歐、滿州及朝鮮),有三件事是必要的。這些可以被綜合為族群衝突、經濟波動以及帝國衰落。就族群衝突,我所意謂的是某些族群團體中社會關係的斷裂,特別是已經有相當發展之同化過程的崩解。因為種族差異理論裡遺傳原則的散播(即使那原則已經在政治領域裡已經消退),以及因為族群混居聚落處所在之「邊界」地區在政治上極為碎裂,這過程在二十世紀受到極大的刺激。就經濟波動,我指的是經濟成長率、物價、利率以及就業的變動,以及所有隨之而來的社會緊張及壓力。而帝國衰落,我所指的是在這世紀開始之初,主宰世界之歐洲多民族帝國的瓦解,以及因為在土耳其、俄羅斯、日本及德國裡出現了「帝國國家」(‘empire-states’),挑戰舊帝國。這也是在我指出,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是「西方的沒落」時,我心中所想到的。本書縱論20世紀人類的武裝衝突與血腥暴力的奇特現象,探討何以戰爭行為在20世紀出現頻率之高與受此影響人數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20世紀雖然各類帝國下臺了、民族主義大勝了,但是人類也迎來一個互相仇恨並不惜毀滅彼此的瘋狂世紀!今日的我們真的告別了那曾經的狂熱嗎?我們喜歡將一九八九年的革命想成是二十世紀的高潮大結局,一個標記西方大獲全勝以及意識型態的快樂結局時刻。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以及兩年之後蘇聯本身的瓦解,許多人都結論說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終於贏得勝利。一些人期望新世界秩序,其他人則提及歷史的終結。…簡言之,世界大戰似乎終於結束。但巴爾幹的事件很快地便嘲笑這歷史的快樂結局。南斯拉夫的各民族似乎轉身背對著這自由資本主義的美麗新世界。在東歐共產主義崩潰的數月內,他們在以殘酷對待平民以及系統性「就地淨化」(ciscenje terena)為特色的繼承戰爭中,將他們的國家撕裂。看起來歷史不想結束。它要回到20世紀的開始之初。即使是愚蠢與瘋狂,歷史也不曾拒絕複製、重演,假使21世紀的我們未認清並批判非理性的激情!
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著;廖彦博译
简介:中國成為二十一世紀霸權之關鍵原因在於西方的衰退。」──弗格森 「中國不是崛起在真空之中,而是在一片大陸之中,周遭會有非常多的競爭者。」──扎卡利亞 「中國的興起將提供世界另一種成功模式,那是一條有別於西方的道路。」──李稻葵 「中國無疑會變得更強大,但是中國正忙著處理龐雜的國內問題,本世紀內將很難稱霸。」──季辛吉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的強大後盾,加上最新的科技成就,並以其效率相對較高的國家資本主義運作下,似乎正準備一躍成為本世紀的超級大國。但是這個大國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貧富差距大、能源問題緊張、環境污染嚴重及其日益壯大而帶來的全球安全壓力,眾多因素將遏制中國的崛起。 美國前任國務卿季辛吉聯手CNN 國際事務節目主持人扎卡利亞,國際歷史學家弗格森和聞名世界的經濟學家李稻葵合作,四人共同參加孟克論壇辯論會,犀利交鋒激辯本世紀地緣政治中的關鍵問題:中國是否能稱霸於二十一紀?正反雙方不僅引用諸多統計資料和案例,更相互援引對方著作中的內容而加以反駁,舌戰激烈卻不失幽默,而會談中點出的多項議題與焦點,均值得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深思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