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汉字·规范
作者: 张书岩著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简介:*代表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边一个令字,下边一个狐字。
2*代表隋字,在中间加一个走之底。(1)避名字某个姓氏与当朝国君的名或字相同,往往要改姓。例如项羽名籍,籍姓改为席姓;西汉元帝名奭,奭姓改为盛姓;东汉明帝名庄,庄姓改为严姓;晋景帝名(司马)师,师姓改为帅姓和率姓;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被谥为孝敬皇帝,弘姓改为洪姓;后晋避高祖石敬瑭讳,敬姓被拆为苟姓和文姓;宋朝避太祖赵匡胤讳,匡姓分别改为羌姓和主姓(主姓在政和年间又被认为犯上,复改为康姓),宋真宗名恒,恒姓改为常姓。
(2)避嫌名即不仅要避国君的名字,对国君名字的同音字也要避讳,这是避讳中最苛刻的一种。例如唐宪宗名纯,因复姓“淳于”中的“淳”与“纯”同音,故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五代时王审知在闽称王,闽人姓沈者为避同音的“审”字,去掉“沈”字的“氵”,再改为与“冘”相近的尤姓”①。宋高祖建隆年间,有姓殷者被告到县里,原因是他的姓“殷”与太祖赵匡胤名中的“胤”音近,结果县令将他的姓改成了字形接近的“殿”姓。南宋高宗名构,与构同音的勾(gòu)姓分别改为钩、约、苟、句(jù)姓和复姓勾龙。又金履祥祖上本姓刘,五代时因“刘”与吴越王钱僇的名字同音,故改姓金②。
3.避事改姓避事改姓指由于政治原因、个人怨仇或回避某些禁忌而被迫改变姓氏。具体有如下三种情况:
(1)避难改姓即由于国难或家难而改姓。秦统一中国后,原六国贵族的后人为了免受迫害,有的就改了姓氏。像燕人田光的后人改姓光,晋大夫荀氏的后人改姓苟。王莽统治时期,汉室后代受迫害,为了避难,汉太子太傅疎(疏的异体)广的曾孙孟达去掉“疎”字的“正”旁,改为束姓;泰山鲍氏去掉“鲍”字的“鱼”旁,改为包姓。又如东汉末年,城阳炅(guì)横被诛。他有四个儿子,一个看守父亲的坟墓,保留了父姓炅;一个迁居徐州,改姓吞(guì);另一个迁居幽州,改姓桂;还有一个迁居华阳,改姓炔(guì)。
(2)避仇改姓即因躲避仇人而改姓。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即子贡,复姓端木)的后人因避仇改姓木,伍姓中有人避仇改姓五,复姓胜(shēng)屠氏的后人为避仇改姓胜(shēng),唐朝时同州澄城县有许多姓適(tí)的,自称祖上姓铜韆(tí),因避仇改姓適或蹄。
(3)避忌改姓即因回避某些忌讳而改姓。如唐御史大夫韦伦奉使吐蕃,让御史苟曾任判官一同前往。途中因听说吐蕃人忌讳狗,便赶快报告了皇帝,皇帝传旨将苟曾的苟姓改为荀姓。又如明朝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的刘姓,因与宦官刘瑾同姓而感羞耻,便改刘姓为淡姓。
4.特殊事件改姓当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时,也会引起改姓。例如汉武帝时的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被准许乘车出入宮庭,时人称他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因此而改姓车。三国时北海郡有人姓氏名仪,北海相孔融嘲笑他说“你姓的这个‘氏’好比‘民’字缺了上半边,你应该改姓‘是’”。于是氏仪就改姓“是”了。十六国之一前秦的创始人苻洪本姓蒲,东晋穆帝永和六年,穆帝任蒲洪为征北大将军,为达到称王的目的,蒲洪宣称,有谶文说身上带“草付”字样的人应称王,而他的孙子坚背上恰有“草付”的字样,于是就将蒲姓改成了苻姓(“苻”即“草付”)①。
5.冒姓冒姓是指为了某种目的(清代赵翼归纳为师家法、附门望、攀权势等)而改姓他人的姓氏,始于汉初,魏晋以来尤为盛行。有冒母姓的,如吕平是吕后姊之子,本不姓吕,适逢吕后封吕氏家族,于是冒姓吕,而得以封侯;又有冒主人之姓的,如汉初灌夫之父张孟为灌婴(文帝时丞相)的舍人,得幸于灌婴;荐为二千石,并冒姓灌姓。还有其他复杂的情况,如南北朝时北周文帝赐唐瑾宇文氏,燕公于谨便表示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后来周文帝又赐唐瑾万纽于氏,于谨又随之改姓。唐宣宗时的宰相令狐绚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极力援引族人,以至许多胡姓都冒姓令狐。又如安禄山本姓康,随母嫁狄将安延偃,而冒姓安。
6.改异族姓这里说的改异族姓与赐姓中的改异族姓不同,它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改异族姓包括两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姓改汉姓,一是汉姓改少数民族姓。
(1)少数民族姓改汉姓这是历史上(包括某些异族统治的时期)改异族姓的主流。例如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北魏皇室注重向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在姓氏上也多改为汉族单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复姓改为汉族单姓的有117条,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辽金分别为契丹和女真人建立的国家,这一时期改汉姓的也不少。如辽太宗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史,赐汉族姓名萧翰,此后辽外戚巴里、舒鲁、伊苏济勒三族都改为萧姓,而且萧姓和皇室的耶律氏成为辽国最尊贵的姓氏。清朝虽长期使用满族复姓,如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但后来也逐渐改为汉族单姓了,如爱新觉罗改为金、伊、洪、德等,钮祜禄氏改为郎、卜、钮等。
(2)汉姓改少数民族姓历史上汉族人主动改少数民族姓氏的不多见,一般发生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如北周梁御的祖先本为汉族,因驻守北部边境改姓鲜卑族的纥豆陵氏(后鲜卑融入汉族,又复归汉姓)。北齐的綦连猛,其祖先本为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守祁连山,就以山名祁连为姓,后又讹为綦连氏,成为鲜卑族的一个姓氏。
7.求简改姓在姓氏发展中,有一种求简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复姓改单姓有人拿东汉的《风俗通姓氏篇》和北宋的《百家姓》相比较,前者双音姓占三分之一,后者双音姓仅占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复姓逐渐单姓化了。古籍中记载的复姓改单姓的例子很多,例如春秋鲁大夫富父终甥(复姓富父)的后人改姓富,战国西门豹(复姓西门)的后人改姓西,明朝端复初本姓端木。后改姓端。又如慕容氏有人改单姓慕,钟离氏有人改单姓钟,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氏都有人改姓北,司马、司空、司徒、司寇氏都有人改姓司。
复姓改单姓的趋势今天看得更加明显,国家语委、中科院遗传所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做了三次抽样统计,统计总人数共130万。得到1436个姓氏,其中复姓只有21个,仅占1.46%。普查中的一些资料还说明,有些复姓正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如山西、贵州均有姓*的,系令狐的合写,湖南、江西有姓暘的,系欧阳(陽)的合写,读音依旧,仅在书写形式上合一了。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2)去掉偏旁姓氏有的来源于国名,这些字许多带“β”(“邑”的变形),后来就有人去掉“β”旁,改为书写较简便的姓氏。如鄣、邴、鄫、邾、郕分别有人改成章
丙、曾、朱、成。也有去掉其他偏旁,如聃改为冉,潭改为覃,随(2*)改为隋,芦改为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