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
作者: 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主编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4
简介: 作为《新民晚报》的前身和“母本”、1929年创刊于南京的《新民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了。为它编写一本报史,是所有报社同人和广大读者多年来的共同愿望。
这本书按原定计划是要在1999年《新民晚报》创刊七十周年时出版的。因为报史史稿反复修改,变动较大,多时未能定稿,迁延至今,晚了四年多,所以今天才得以与读者见面。我们既为之高兴,也深怀歉疚之忱。
出这本报史之前,其实已经有过多种《新民报》简史和史料问世。但都不完全。写法也因人而异,观点难免不大一致,更缺乏史志应有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系统性。最早的报史,当数本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发表于1949年9月9日“新民报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的《二十年之回顾与前瞻》一文,概括地记述了《新民报》在旧中国二十年的创业史。他们又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之约补充修订,在《文史资料选辑》发表。1987年12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新民报春秋》一书,收入上文之外,陈邓两位又加了《周总理在重庆与我们的几次见面》一篇,回忆早年中共领导人对于《新民报》的关心。《新民报春秋》所载诸篇,是在《新民报二十年》一文框架上进一步具体化的五个地方分社、八个日报晚报的史实,分头执笔的都是各地方版总编辑和老报人。如原南京、成都社总编辑赵纯继写了《抗日战争前的南京新民报》;原重庆社总编辑、上海社副总编辑陈理源写了《重庆新民报史话》,重庆社老报人何鸿钧补充了《解放前夕重庆新民报的“改组”》一文;原南京社日晚报总编辑曹仲英,写了1946—1947年间的南京新民报一段报史《黎明前的求索》,陈理源补充了《南京新民报被勒令“永久停刊”的始末》;成都新民报老报人吴亦兰、韩诜厚合写了《回顾成都新民报》;原重庆社、北平社总编方奈何写了《北平新民报回忆》。上海社报史为老社长赵超构先生授意张林岚执笔,写了《走向新中国》和《我们的探索》两篇,前者偏重记述自1946年创刊到上海解放的斗争史,后者注重办报经验教训的记录和报纸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人民报纸的经过。
《新民报春秋》是陈铭德邓季惺伉俪晚年亲自策划和组织的修史成果,此书出版后两年,陈先生逝世,又过了几年,赵纯继、方奈何、曹仲英、赵超构、邓季惺等先生都不在了。
《新民报春秋》一书自然是我们这次编纂报史的基础。除了此书,1982年复刊以来报社老报人中零零星星写过不少报史资料: 如1982年复刊初期,为回答读者询问而写的关于《新民晚报》历史的七封信,陆续刊登在通讯员刊物《新民晚报之友》上。同年4月发表于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上的《新民晚报的回顾》,1986年上海新民晚报创刊四十周年时内部发行的小册子《新民晚报四十年》,1989年新民报创刊六十周年,发表于《新闻战线》的《新民人物志》,1988年发表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上海研究论丛》的《新民报文化源流》(以上均为张林岚撰写)等等。还有1998年、1999年两年本报创刊七十周年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民间的回声——新民晚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蒋丽萍、林伟平著)、《赵超构传》(张林岚著)、《生逢其时——新民晚报复刊十六周年纪实》(唐宁著)三书,以及新民晚报同人征文选辑《我这二十年》,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的历史。有的著作注意编辑工作经验的论述,有的著作着重人物描写,是个别人物的特写镜头;对于报史编纂工作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们都还不是完整的报史,只是某一个局部的历史。作为“正史”,只能寄希望于本书来完成任务。至于完成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
新民晚报社编纂报史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是从1985年新民晚报成立新闻研究室开始的。1980年代中期以后,报社一批老报人先后退居二线,报社领导为开展新闻学研究工作,阅评报纸,评选好稿和为编纂报史搜集资料,设立了这一新闻研究机构,由党组书记、总编辑束纫秋主持其事。参加工作的有老报人梁维栋、李仲源、缪隽、丁贤才、孙式正等。1995、1996年李仲源、梁维栋先后病逝,1990年代又有白子超、朱家生、赵刘芭等人参加工作。以后,继任党委书记、总编辑丁法章重视报史编纂,工作步伐加快,请丁贤才、孙式正、缪隽三人分段进行编写解放前、解放后、复刊后三个阶段的报史初稿,1997年至1998年间完成。经报社有关同志审阅,提出修改意见,1998、1999年间又由林伟平重新改写了一遍,作为二稿。经有关同志多次讨论,曾一度搁置,2001—2003年,唐宁作了一些补充之后,始由张林岚总纂,最后改定。全书分1929—1949年、1949—1966年(新民晚报社建制一度撤销)、1978—1999年三部分,共50万字。
新民晚报的七十年历史,是几代《新民报》同人先后在党的指引和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纪录,是集体的革命回忆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许多报史资料,都取自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书报和出于《新民报》老报人们的言传口授,为此,我们不敢居功,更不应据为己有,因而用了“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出版。
书中挂一漏万,疏忽谬误之处一定不少,尚希读者批评指教。
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