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1 项 “张统” 相关结果
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
作者: 张统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营区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
作者: 张统,李志颖,王守中等编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包括11章,第1章介绍了营区污水特征、水污染现状及治理特点和 污染防治对策等;第2章介绍了营区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第3章介绍了营区 污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4章介绍了营区污水地埋式SBR 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5章介绍了营区污水CASS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 6章介绍了营区污水A/O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7章介绍了营区污水BIOLAK 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8章介绍了营区污水MBR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9 章介绍了营区污水生物滤池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第10章介绍了营区污水 生态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第11章介绍了营区污水厌氧无动力处理工艺及 工程实例。 本书对从事部队营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设施运行的广大官兵有重 要指导意义,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专业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大中专 院校环境工程等专业师生参考。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通关业务管理
作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编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简介:中国质检工作手册 通关业务管理 作 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编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译 者: 平装 16开 页数:428 字数:804 ISBN:978-7-5026-3652-4 内容简介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是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数据和资料、法律规章及标准规程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管理类图书,本卷是其中的通关业务管理分卷,突出了通关业务特点,主要针对口岸业务和法检目录管理、检务工作管理、原产地业务管理、检验检疫电子业务管理等;内容编排全面,既包括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法律法规等知识,还有一些典型案例及表格样张、统计数据等,对推进通关业务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本书既是从事质检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各级质检管理部门进行人员从业培训的指导用书。 目录 基础知识篇 工作实务篇 法律法规篇
墨子
作者: 陈德军著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简介: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战国初年生于鲁国的一个手工业 者家庭。早年学儒而非儒,创立了墨家学派。针对战国乱世,他提出了救世 的主张: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呼吁“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统一政令, 打破世亲世禄的旧体制,不拘身份任用贤才。墨子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主张节用、节葬,甚至反对兴乐。尽管认为天有意志,鬼神有灵验,但又否 定命运的存在,主张勤勉工作。墨子及其后学在科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形 成了重理性、重实用、重科学的墨派特点,在对世界的认识上坚持了唯物主 义。 墨子擅长辩说,在游说实践中还创立了著名的墨辩逻辑学,同时也是军 事史上以擅长守御著称的军事思想家。他一生以天下为怀,“劳心苦志以救 天下之急”。不懈地践行自己的理想和道义。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
作者: 郭晓鸣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郭晓鸣 等所著的《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以对“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的重点领域,在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宏观背景、制度变迁、发展态势以及成都“试验区 ”农村土地流转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法律视角、相关利益主体视角、耕地保护视角、农民利益保护视角、成渝比较视角来审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揭示了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动因、影响及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政策主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适合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中专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生以及农村基层实际工作者阅读。
航天发射污染控制
作者: 张统主编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简介:本书的重点:一是航天发射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如推进剂废水、废气、废液及噪声)治理技术;二是在航天发射活动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三是应对推进剂泄漏等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技术及装备;四是环境监测及环境信息管理技术;五是航天发射活动的污染控制建设示例。 张统主编的《航天发射污染控制》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航天发射污染控制技术与应用的专著,既有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又有设计方法和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已有发射场的环境污染防治和新建发射场的规划建设,同时对提高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武陵山区摄影作品集
作者: 柴换波 摄
出版社:岳麓书社 2004年9月
简介:在时光的流逝中寻找诗性(代序) 壹 在洞庭湖平原的西缘,有一系列楚汉及以前的古遗址,我考古生涯的许多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每当久雨初晴,站在遗址的高处西望,莽莽的山体呈现出清晰的轮廓:群峰竞秀,积翠凝蓝。这就是历史上“蛮夷”居住的武陵山脉。后来,机遇让我与这座山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走遍了它腹地的山寨、小镇、山路、水涯,登临它的绝顶,凝望山头的云开云合,寻找这块土地亘古以来的史诗。 位于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深林密篁,地老天荒,“蛮烟瘴雨溪州路,溪边桃李花如雾”,这是古代诗人笔下武陵山区的凄迷图画。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称之为“鸟不飞度,兽不敢临”,唐代李吉甫谓“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者”,难越的关山险途,赋予了这片土地种种神秘的色彩。 白水激涧 洞穴遗址 “武陵”之名,可能始于战国,里耶秦代简牍中已出现“武陵”——名。汉代人对这一山脉称为黔山、武神山、武山、武陵山。汉高祖五年,置武陵郡,武陵山的名称就此固定下来了。 武陵山区在商周时代已有了人类密集的居住。这里是古代朱砂出产地,商周时代冶金业对于汞的大量需求,使这一资源受到极大的重视,也许,这正是开发的契机。这块山地最早出现在文献上的居民,是商末参加伐纣战争和之后向周王朝进贡朱砂的濮人,以后又称为僚人、仡佬人。先秦时,义有苗蛮人、古越人、巴人先后进入这块土地,并以此作为世居之地,在此溪峒之间,保有疆土,自相君长,视王朝盛衰强弱,以为叛附:战国中期以后,秦楚争霸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秦楚之间除了长江、汉水等交通要道以外,横穿武陵山脉的古代盐道——酉水,成为“自巴蜀瞰荆楚”的出奇制胜之道。2002年6月,酉水河畔的里耶古城秦代简牍的惊世发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二酉藏书”的古老传说又一次激起人们心头的遐想。谁也没有料到,这个默默无闻的深山小镇,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段,曾一度成为历 史进程的重要焦点;谁也没有料到,在武陵山区沉人千年沉寂以前,也曾有过旌旗鼙鼓喧嚣的时光。 沿酉水而下,在酉水与沅水交汇口的沅陵窑头古城,至今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楚黔中郡的郡治所在。当年,黔中之地是扼守秦巴进攻的军事重镇,古城临河的官驿、客栈,曾有大批的兵弁、商贩和各种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这些过路人中,还有一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的流放诗人。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屈原五十六岁,遭谗而被放江南。他从洞庭东部陆路到达沅水口,溯沅水上行,曾经到过这里。 仿佛若有光 苗家姑娘 顺着屈原当年的水道漫游,或浮酉水西—上,隐入山林,黄昏中有破败的伏波宫。在溯风中,我再读《涉江》,让山川形貌与辞章交相辉映。有些问只是稍一触目,便直刺内心。那岸边黄昏中的白花,这么清纯,就像屈原初见时一样,这不正是《离骚》中屡屡出现的“沅芷澧兰”?这些香草,从那时起就被赋予柔美的诗意,它们既然曾经与一颗心息息相通过,必然会再一次与人类心灵相通。 武陵山区的王朝建置始于楚汉时期,但当日寸势力所及只是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与王朝之间也仅维持着松散的臣服关系,山区的绝大部分为当地土著所居住。《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桶溪、酉溪、沅溪、辰溪, 皆蛮夷子孙所居。”武陵山区溪峒深险,难扰易乱,苗氛炽不可控,商贩不通,诸蛮逼境,成为历代王朝的心腹之患。从楚平王伐濮、马援征蛮、溪州之战到清代征苗,封建王朝的扩张与地方政权的反扩张,统一与割据的斗争,贯穿了武陵山区的整个历史。就连“武陵”这一山名,也勾起了人们血雨腥风的记忆。 顺着历史的目光,我眼前走来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老将军在光武帝的支持下,溯沅水冒险兵进壶头山,在青浪滩,水疾不能上,又途遇居高临下阻击的五溪蛮。“滔滔武溪一何深,鸟不飞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这是马援在绝望中发出的哀鸣。 沅水两岸,一片油菜花黄,水鸟低飞,人们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一线踪迹。当年的青浪滩现已成为水库,不见当年湍急的溪流,壶头山也失去当年的高峻。我在荒山中寻觅将军当年“穿岩为室避暑气”的石室,但只有六月毒辣的太阳与漫山的荆棘依旧。在将军临死的眼中,一定浮现出他神萦梦绕的铁马冰河。 元明清时代,武陵山区与大部分西南地区一样,进人了土司统治的时期,永顺老司城便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烟霞 春水 这些年中,我几度回到曾经考古发掘过的老司城,每次踏上灵溪河—亡那座发白的小木桥,心中便有一种归里之感。这是一个未经现代文明太多浸染的山村,山林虽不如历史上那样茂密,但福石山顶孤立着成排的松林依稀往昔的模样;溪水依旧,岁寒时泛着深蓝,映现出两岸山林的碧色。村中皆陈旧的黑瓦木屋,漫步在称为金銮殿的土王宫遗址上,山风凛冽,天地寥廓,山色惨淡如睡,这些熟稔的景色不断地唤起我对于过去岁月的无限幽思。在那些日子里,我住在土王祠的木楼里,可以从当年土司的窗口,眺望“万马归槽”的山势,灯光下翻阅土司的世系,和那些刚刚出土的墓志铭。 高山云巢,白沙清流,时而大风从山后骤起,彭翼南率土兵在我浙东老家大败倭寇,征途中的王阳明与彭土司在帐下对答,那些匆匆过往人们的音容笑貌,都与我经历中的那些景物、那些时光相交融,从而产生一种对于历史的切肤之感。 接着,历史的洪钟大吕终于打破了最后一代土司的田园梦境。随着清王朝的国力日渐强盛,开始在土司统治地区开展一场“改土归流”的政治变革。土王宫里的歌舞升平顿化为家国破亡的骊歌。 在武陵山腹地的“生苗”地区,则经历了名为“开辟苗疆”,实则充满屠杀和流血的岁月。雨后的鸭宝寨,巨大的废墟仍在,天空很开阔,天底下有 一种悠久而苍凉的东西。1794年12月24日,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陇登、杨国安等数十人在这里歃血盟誓,一场史称乾嘉苗民起义的暴风骤雨,就此拉开序幕……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了,血洗后的苗疆一片惨状,“皆毁其室户,戮其丁壮,俘其老幼,阖寨不留一人”,“至是杀戮什之七八或数十百寨无一人”(《贵州通志》)。登上黄丝桥古城的城头,透过城堞、护垛和枪眼,望四周发白的小路与山冈,总有一种刀光剑影的意象向我袭来,望着如今游人如织的苗疆边墙,我读出的是历史的凝重与悲苦。 贰 在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随着迂回曲折的山路,每每相隔三五里或七八里,就会出现一个别有洞天的小盆地,或数十上百户聚族而居,依山傍水,深林密篁,或三五人家,竹篱茅舍。尽管曾有过风云激荡的岁月,但更多时间这里是静谧的。这里是远古时代“九州以外,圣人听其自然,不勤于远,不受其贡”的“南裔荒服之地”,刀耕火种、笃信神鬼、与世隔绝。 正如《慈利县志》所载:“茅花界外,土人不识甲子,砍畲挖地不分界址,无刁民,无健讼,无乡约之设、保甲之联,整年无一吏卒叩门,常时以采蕨挖葛为食、饲蜂为业。生其时,居其地,仿佛羲皇时景象。”这里的人民,千百年来,依靠风调雨顺,维持着低水平的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世代相袭,这是上古“农村公社”的基本单位。这些寨落利用丛生的灌木,如荆榛棘楚之类,构筑外围,瓮石围棘,以防野兽伤害庄稼和邻敌侵掠,在历史文献中称为“峒”或“溪峒”。 从殷代开始,人们对于徭役的恐惧,使他们开始朝江南深林密箐地区逃亡,魏晋以后,不堪赋役、战乱之苦的诸华百姓更是沿着这条古道流人黔中。就这样,武陵山区这个山川阻隔、道路崎岖、历代王朝鞭长莫及之地,成为历代中原人民的逃亡薮。 青嶂 村景 武陵山区山川破碎,缺乏产生统一文明的客观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发展停滞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水平。土著濮人,以及后来进入这块土地的苗蛮人、古越人、巴人,他们的文化很少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而又互不融合,他们保留了各自的语言、传统、宗教和祭祀习俗,于是形成了各种文化并存的斑斓画卷,成为人类学者、民族学者视野中的宝库,它的兴衰轨迹,构成一阕引人人胜的人类故事。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这些丰富的古代文化事象,在现在武陵山区的一些宗教、祭祀的仪俗中比比皆是。 “傩仪”溯自上古,“傩,却之也”,“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名和其形式,都是撵除追赶之意。两汉时,傩除仪式成为举国官民共同举行的岁时仪式,至元明清各朝,宫廷傩仪逐渐被其他仪式代替,但其形制功能向民间流播,又逐渐与民间原有的驱邪仪式以及道教、佛教等的仪轨典仪形式融合,形成现行武陵山区的“民间傩”。 吃牯脏,即椎牛,是苗区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祭典。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的椎牛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尚鬼崇巫的殷商时代。当时,凡攘除灾祸,献俘“告执”,祈年求雨,或敬山川土地,几乎都要用牛。而用牛最多的武丁时期,一次祭用就多达“三百牢”或“五百牛”。自西汉以来,随着儒家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加强,属于巫教范畴的椎牛遭到排斥、禁忌,在民间几乎告别了这一习俗。然而,在武陵山区的苗族中却被完整保存下来,并赋予椎牛以各种神学的、神话的解释。 梯玛,是土家族祭祀活动的核心。土家村寨一般皆有“摆手堂”,摆手堂前有大坪,为乡民群体祭祀活动的场所。仪式的主持者是梯玛。梯玛祭祀活动中一项重要仪式是跳茅古斯舞,模仿祖先开荒拓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劳动生活,公认为现在最古老的巫剧,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这些古代文化的事象除了在上述祭祀和宗教仪俗中保留下来外,还通过出土文物、建筑、服饰图案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守望 武陵苍茫 高庙遗址出土的七千年前陶器图案,母题是虎和鸟。多虎是武陵山区的客观环境,成群结队的虎对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张开的血盆大口中凝结了人类令人战栗的古老记忆。虎图腾在战国汉代以虎钮摔于为最显著的载体,并一直留存在土家族白虎崇拜的民俗中。 凤鸟崇拜在《后汉书》中有完整的记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这种五彩衣裳,而且“有尾形”,正是凤鸟形态的摹写,保存在武陵山区苗、侗民族服饰中的这种图案、色彩,实渊源于凤鸟崇拜这一古老精神,并寄寓了一代代幻想飞翔的梦。 武陵山区独特的古代建筑,以干栏即阁阑式的房屋为其特征。文献记载,“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通典》),“悬崖无构屋,号阁阑”,“巢居岩谷,因险凭高”(《太平寰宇记》)。现代侗族的木楼、土家族的吊脚楼,即为其活化石。 住在苗寨的日子里,有时我在风雨桥上午睡,也曾躺在傍晚的溪水里,仰望童年时的天空。寨子里的老人对我说,有一年,有一条龙跨过山顶,听到有人惊呼』、孩子们都恐惧地躲进屋内。这里四周高山,自然而然产生了对于“浮云”的崇拜;在阳光下的山林中,头一次看到枫树上群飞的蝴蝶,自然使我领悟到这个民族起源传说中的“枫树”、“蝴蝶妈妈”,乃是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意象;山峦上烟雨变幻,山腰上有堆满棺材的岩洞。寨子的山坡上有水井,是一个村寨的生命之水,因此自然而然被崇拜为“龙池”、“神水”;上方的古树,是建寨以前就有的,被崇拜为“神树”或“风水树”,那是先秦的“句芒”。树枝上缠满红布条,树下香纸不断,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此祈愿、膜拜;过去,每年五月逢子祭祖,祭毕举家“入山洞躲老虎鬼”,“道路相逢不言语,睡眠不敢转侧,蚊呐嘬其肤不敢动,惧鬼也”;还有古树上吊着的死猫、树怪、风鬼,黄昏小道上惊恐的孩子……这就是苗族精神世界的一角。当别的民族早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有了新的价值观、新的恐惧和新的宗教,这个民族却依旧固守着古老的原始宗教:其精神世界还深深地被自然界的灾厄所牢牢控制着,理性没有得到完全的苏醒。 然而,这块土地也有自己的动人华章,那是激励世代人民的生命之火。《聊斋·竹青》婉丽凄美,洋溢着湘西山水的情韵。尽管古老的传奇渐渐淡忘,但生活中的爱情,亘古不变,弥久常新。 身穿苗装的少女的美,不是在城市的舞台上,而是在苗寨青黛色灰黯的山水背景中才会体现出来,动人的肢体在山水之间转动,饰物叮叮当当,五彩的服饰显得这样地青春洋溢,一种永恒的美就悄悄落在我的心中。联想起择偶“游方坡”,男青年甚至走上百里山路,去和自己心仪的姑娘相会;月光下,姑娘在男青年的邀请下,在芦笙声中翩翩起舞,银饰闪闪,衣裙婆娑…… 熹微 岩石与流水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春风春雨雨如纱,滴滴春雨浇L㈠茶。 蜜蜂飞过高山岭,恋花不怕陡石崖。 热烈的追求,大胆的披露,美好的向往,一切都以劳动者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爱情如火,温暖着祖祖辈辈人们的心田,真挚感人的恋歌,让人思绪万千。 城市生活已经告别了涛意,只剩下物质的真实和贪婪:许多城市人的优越感无非是更多接触些时尚罢了,并不代表见解、知识的现代性,许多人远远未触及生活的实质。同那些与自然为伍的人群相比,生活带有更多的寄生性。倒是他们,在天地之间,用自己粗糙的双手在自然中讨生活,自有一种令人感动的东西,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他们的社会伦理与宗教观念,古老山川中保存了刀耕火种、野合催春、巫歌祭调、婚丧旧俗这些精神因子,他们的生活有苦也有甜,感情生活有笑也有泪,这是一部活的生活画卷。尽管在大时代的背景中,他们只是历史的承受者,那些美丽的东西时常显得那样的脆弱,甚至渐渐成为缕缕残余,但自有一种令人回望的品质在。 在入睡前的朦胧中,一幅画面又在眼前浮动,青山老岭之中,山头古樟参天,发黑的屋瓦,重重叠叠的木楼,一群身穿色彩鲜艳服饰的少女,戴着银光闪闪的项圈。我与四个姑娘握手,那个大方的姑娘,眼睛直视着我,伸出整个手掌与我握了,手有点粗糙,但感情是委婉的。你什么时候再来,明年还是后年,下次你来,我给你唱歌,唱什么都可以。木讷的村干部跟在后面,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芦笙呜呜地吹起…… 送你们送过我屋后山, 留恋你们才贪看几眼, 你们像蛟龙转归大海, 我们却愿筑坝来阻拦。 歌者已不再年轻了,词是即兴编的,但这曲调是古老的,我用心倾听,一听到悲苦低回的旋律。我的心就酸了,这个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表达感情的,只有靠这些山歌,应该好好驻足听一听,这里有史诗……这个时候,我不知道学者、艺术家为何人,我,仅仅是一个倾听者,一个有幸隔着时空聆听的人。五彩云霞,美姑娘婉约的心,让我感受到这个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歌。 叁 劳役般的职业考古生涯,平实而单调,但沉潜的时间久了,心中也会渗出一缕光,一种感受,如同从岩石、土层中滋生出来的一样。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猛洞河畔一个洞穴中发掘商周时期的遗址。从洞穴中把一筐筐土倒出来,在阳光下找到陶器的碎片、狩猎时用的铜箭镞、捕鱼用的网坠、吃过的螺丝壳、占卜用的卜骨、吹奏用的骨笛……一个幼年夭折的孩子,没有放入墓地,而是放在居室中,这是一种舐犊之情啊。我感到自己在恢复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悲喜,或者某个时代生活的一角。从另一个角度想,考古学对于历史的认识,说到底,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咀嚼,对于人类生活丰富性的挖掘,这未尝不是一种诗性。这种工作还让我避免了走马观花与浮光掠影,而从容地进入这块土地,并融入了我自己的岁月、经历与才情。每当旅行疲惫的时候,我一次次返回我的那个小山村,黑夜里,听到脚步声和话语声,烤火的木门就会热情地敞开,那些时候,那个清癯的加勒比人圣琼·佩斯就浮现在眼前:他留着胡须,骑着马,那年他三十三岁,正是我这样年富力强的年华,他去了外蒙,后来写就了《远征》,晚年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经历中,我看到自己前行的道路。“现在,我回到了故乡……惟有心灵的历史才是历史,惟有心灵的自在才是自在,在那里,在时光的流逝,卜,与瘦果、按蚊、茅舍和沙滩,这些最卑微、最虚幻之物为伴,就这么件简单的事。”(圣琼·佩斯)在与世隔绝的山村的寂静中,我的思想摆脱了琐事的羁绊,振翼凌空。 岁月的背影 现代社会的一切都走向商业化,所谓成功也多半指商业上的成功,它带走的是古典社会对于生活的体察之情,而我的选择依然是古典的:保持一颗感受美的颤抖的心,体察古代的天空、尘埃与流光,从而加深自己对生活深度与广度的体会。我以此作为感受历史的基点,在旅行和对时光的追溯巾,我享受到了人的根源,并确认了一个文化人生命史的存在。 青年时代,在田野的日子里,我醉心于风景人事的色彩缤纷,年届中年,激情归于平淡,许多过去激动过我的东西不再让我激动,倒是真正体会到了考古的诗意与魅力,体会到一种可以用手触摸的历史的客观性,有白骨烽烟、马嘶剑舞,也有桃花春闺和我少年时代醉心的诗赋辞章。我作品巾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职业赋予的,职业有幸让我恢复了关于过去、关于艺术传统的种种记忆,开拓了通向艺术思考的视野,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中阳光与晦暗,孕育了我艺术中最诚挚的部分,这就是我的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纽带。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云:“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普鲁斯特说:“唯一的真正的旅行,唯一的青春之浴,不是去观赏新的景物,而是获得新的目光。……大作家的任务,只是一个转译者的任务。”马蒂斯说:“艺术家的作用就像学者的作用那样,存在于他和别人都熟知的,深人人心的真理之中,只不过他以新的面貌使真理显示出来,并促使他掌握它们的最深刻含义罢了。”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摄影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地使用每一缕光线、明暗质感,使之成为个人灵性的闪光,也只是最基本的前提。艺术感动人的地方,永远不会是技术性的东西。真正令人心悦诚服的作品,真正温暖人心的作品,是需要一个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真正彻悟。多年以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影像的创作与回溯历史之间的通道存在吗?它是客观存在,还是我一厢情愿的理性幻想?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感到,这个“通道”是存在的,它是通过学习、思考,并在创作者的内心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影像逐渐从程式化的建筑、民族风情、服饰中分离出来,而关注到那些与民族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意象上来:稻田上的耕作、晨昏云霭中的灰色调、雨中的山景、一把柴刀刃口的幽光、沉睡的木犁、一双旧鞋子、水塘中的涟漪、一张布满生活印迹的面孔、农妇手指上的裂缝、木窗中少女的眼睛,还有,那些傩愿仪式的神坛、图案、隐喻…… 巫师 冥界 我觉得转瞬即逝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我力图在时光的流逝中去看待事物,不是寻找偶然的或新奇的场景,而是在平凡的、千万遍重复的人的活动中,寻找生活的常态、周而复始的岁月、人们的悲喜和心灵的图腾。现在,武陵山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古代已有许多改变,过去重冈叠嶂的山川,现在通了公路、铁路,昔日草木蔽天之处,已辟为开阔的农作地,或植满桐茶松杉等,深山大谷亦多成稠密之村落。现代交通网的建立,改变了这一地区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而近十多年来的“打工潮”,汉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随着一座座新的市镇拔地而起,古老的建筑、街衢日益没落颓败,宁静的乡野嘈杂着各种机电的轰鸣声。青青的山岭也因修桥建路,处处露筋暴骨。一切都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纷乱与嚣闹。过去的山川氤氲、风水观念,被纷至沓来的新观念、新时尚义无反顾地打碎。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湘西。 在这些年中,我几乎走遍了整个武陵山区,寻觅原生态的山川风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过去岁月留下的一些人文景观。那些原生态的风景不仅是世代人民的生活的怀抱,也是孕育古代哲学与艺术的摇篮,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才真正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图案与古人的内心,如果没有这些原始的景观、远古的藤萝,我们对于古代的钩沉要浅表得多。出于这样一种虔诚,我尽量用大底片拍摄,精心制作,力图把自然的细微细节表现出来。 群山幽深,桃花凄迷,这是古人心灵中的“峒里桃花”,它寄托着中华民族心底的桃源情结,在当地人们眼里,盛开的桃花又是希望。 耕牛 老人 飞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它是人的灵魂与天神沟通的使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鹤,阳鸟也,而游于阴,盖羽族之宗,仙人之骐骥也。”《艺文类聚》)在山区招魂仪俗中,还保存着“扎大纸鸟”的习俗。 古老的洞穴,在一些民族的史诗中,是祖先的起源之地,考古发掘也证明,它是这块土地的人文之源,那些岩石的幽光中,有一种沉积了几千年的魅力。 凤凰、窑头、里耶,那不是山水,是历史,从中可以读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艰难步履;梵净山、天门山是神人共居之地,透过梵净山顶的黑雾,你会看到中国人自己的山神,那是这块土地上最原初的宗教;张家界、猛洞河、鄂西三洞是山水的恋歌;老司城遗址中有家国之情,沧海之叹;而那些平凡的山寨、四季的意象,则是各族人民生活的怀抱。这就是在我镜头中武陵山区的人文画卷。 一个人的激情,是需要靠一种人文精神来支撑的。大师们凝视白然、领悟细微的光色变化,黄宾虹“搜尽奇峰打草稿”、“观夜山”,都出于这样的信念。我用旧式照相机拍摄,而且独自一人,自己配制药液、冲洗胶卷、放制照片,当我在暗房中反反复复做这一事情时,就体会到亚当斯所说的“演奏”,和我们民族悠久传统中的“笔墨”。通过它,我感到自己与本民族伟大的艺术传统、与古人的心灵相触摸。 我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手法上的创新,我觉得艺术之神并不在那里。历代大师留下的手法,体现了摄影艺术内在的规定性,我们的努力不是为了打破这些规范。天空、云彩、时岁……它们——直如此,没有变化,但谁也不会厌烦它的重复。对我来说,重要的是遵循心的方向。我要做的,只是努力把心放在时间之中,天地之间,在我熟悉的土地上,让一个民族幽深的记忆,如同滚滚波涛从我心头卷过,然后,在某个瞬间,与我瞩目的景物连结并凝结在底片中。这与其说是一种创造,不如说是“相遇”,或是“生成”。
柳宗元儒学思想研究——兼论中晚唐儒学复兴
作者: 李伏清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12-1
简介:本书围绕中晚唐儒学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末学驰骋,儒道不举”,儒学如何在争鸣中寻找独尊的出路这一时代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了柳宗元对中晚唐“儒学复兴”所做出的贡献。就中晚唐如何实现“儒学复兴”而言,又具体细化为以下四个小问题:一是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二是儒学经典如何重新得到活力;三是如何重归儒学的基本价值;四是如何重现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柳宗元一生志在“明道”,以复兴儒学的自觉意识,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矜创性的解答,主张“统合儒释,宣涤疑滞”、疑古辨伪、“天人不相预”和“文者以明道”,由此呈现出唐代儒学与两宋儒学复兴之间的历史联系,体现了柳宗元思想别于正统而又同于正统,处于正统与异端之间的思想特征。
Momentum,heat,and mass transfer
作者: (美)本尼特(Bennett,C.O.),(美)迈尔斯(Myers,J.E.)著;张统潮,陈岚生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10
简介:本书是国外高等院校化工系本科学生学习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教材。全书共分四十章,将三传理论与单元操作结合起来,论述流动及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中水设计技术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包括5章,第1章概论,介绍中国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基本情况,国内 外中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建筑中水的用途、标准、原水的收集、处理、中水 的输送、设计的基础资料、常用处理工艺、工程设计计算等。第2章介绍建 筑中水处理技术。第3章分别介绍建筑中水处理工程设计。第4章介绍建筑中 水的经济性分析。第5章为工程实例。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环 境工程、市政工程给排水专业师生参考。
军事特种废水治理技术及应用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在军事活动、军事科研、装备生产、使用维修及报废等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和其它对环境有不利影响或破坏的物质,主要分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辐射及噪声等五大类。由于军事活动和军事科研的保密性和特殊性,其产生的污染物与一般企业差别较大,开展的相关研究也较少,缺少针对性的治理技术。本书编写人员长期从事军事特种废水治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根据废水特点,进行针对性地科研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成了示范工程。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并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军事特种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该书主要集中了军队在航天推进剂污水、废旧弹药拆解废水、舰船油污水、计算机研制废水、装备洗消废水和军事化学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集中展现了军队在特种废水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工程经验(未包含放射性废水处理)。本书特别适用于部队从事环保工作的科研、设计人员、高校环保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地方相关人员的参考书。更多>>
旷世大儒——孟轲[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王生平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军队营区污水处理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从污水处理基本知识、实用技术、工程设计、工程调试、竣工验 收、运行管理、成本分析等7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第1章主要介绍了我 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水污染的危害及水污染分类、污水处理基本概念 、常见水污染物、军队营区污水的特点及处理范围。第2章介绍了营区污水 处理技术分类、处理原理、典型工艺流程、污水的“三级”处理、污泥的 处置以及常用设备。第3章从节能降耗、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建设方面介绍 了营区污水处理工程的规模、技术选择、选址以及建设的质量保障。第4章 介绍了污水处理工程的调试、竣工验收及污水处理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 配置与安全管理等。第5章介绍了营区污水处理工程的效益及成本分析。第 6章介绍军队营区污水处理中需要掌握的水质化验指标。附录列举生活用水 标准、污水排放标准、中水回用标准等。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科普性、实用性、指导性强,可为环境保护研究 、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者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 。
养猪实用新技术[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张统环,宫庆林编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Tabulation on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of ZheJiang Province:Computer Tabulation
作者: 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从浙江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结果中选取了233张统计表进行了汇编,这次普查采用的是长短表技术,本资料数据就是这些普查的直接登记数据,涉及浙江人口的方方面面。
书简三叠
作者: 谷林著;止庵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简介: 十来年间写过不少信。偶与几位旧友提起,都说成叠留存着。经一番分头检点,拣选了汇交在止庵处。经止庵的再整理,共得一四五通,计扬之水五十三通,止庵四十九通,沈胜衣四十三通。字数约计十三万云。 止庵写信给我说,整理“扬之水(所存)信殊麻烦”。因信上“多不写年月”,排比就须仔细查对。“不写年月”的责任在我,只是扬之水收到没加补注,以后留存又不免失序吧。 但止庵信上掉转话头又道:“麻烦一辞,似乎略有怨意,其实完全相反,觉得时有乐趣,好比科学发现一般。”还说打印以后,与原信“校对起来也有趣”,总结是“这几天过得非常快活”。 前人有诗云:“老病难为乐,开眉赖故人。”又云:“得书剧谈如再少。”圣陶先生更把晚岁与故人来回写信视作“暮年上娱”。止庵盖深会此意。这件小事如果借电话一说,岂不简省,但像来信蕴涵的那般顿挫环荡情味必致全部消失。我读止庵来信自然较之接听电话高兴,坚信他自述“非常快活”也非虚诳。 扬之水与我曾在国家博物馆共事,却不相识。她在司机班,我在文献组。以后《读书》杂志创刊,她逢伯乐,成为该刊编辑部五朵金花之一;我则自称只是它的“编外打杂工”,但去信提意见或偶寄补白小品,适巧归她处置,日久乃传闻“阁楼人语”,指说我们“知己”。鄙人预流光宠,别无胜业可言。张中行先生《负暄三话》中有她的画像,最能传神。 止庵以著撰丰茂,声闻盛播,我认为其编校功德或尤在著作之上。他所校订的整套知堂“自编文集”可供佐证。我的那本很不成器的《答客问》,承他挺身而出,加工编校,宛如“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恍然音色一新,最出望外。眼下这册《书简三叠》,又让我坐享其成,他说的“非常快活”无疑是他从自身的“非常辛勤”中萌发。 至于沈胜衣则别是一奇。我读他文字多不自报刊,几乎悉数是他伴同手简用“忆水舍笺”一般规格的大张素纸打印寄来。博观深情,自是一绝。好法书名画,每以彩色缩印于笺纸一角。对港台影剧歌咏,又独具心眼,自称有“声色之好”。以后方知他联系广泛多由网络,三年前曾寄我一份他收录的《“谷林”典故》,共计七大张,统为素所未闻。新近见告已编就列年作品共得五本,首两本下月可望出书,则无俟我在此絮叨了。 以上依照三位收信人的年齿挨个略事介绍,实皆不得要领,末后却必须补上几句,记下《书友》老总黄成勇栽植玉成的厚惠。他宽容我多年在报端哓舌,还发了代我征集书翰的启事,陆续收到寄回来的“冷藏”,使这个渐在“淡出”的糟老汉顿悟他竟被如许和洽慈祥的同调呵护在深心之中,叫他怎样始克尽其余年小有报役耶?
张统邦诗文.上,行吟集
作者: 张统邦著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本书包括国民经济综合情况、农村经济、工业等11篇文字分析资料及58张统计数字表。
布鲁斯的芨芨草
作者: 张国龙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12
简介:《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布鲁斯的芨芨草》编辑推荐:一、张国龙,儿童文学金牌作家,在文学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身为文学博士,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多年,之前和多家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作品已有很好的销售业绩。其中中少社2010版《梧桐街上的梅子》的销量已突破10万。 二、《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布鲁斯的芨芨草》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孩子阅读计划”的后续产品,入选作品均为国内有分量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原创精品,加以整体包装营销(统一开本、统一纸张、统一装帧风格),必将在市场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三、《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布鲁斯的芨芨草》选材为当今普遍存在且异常严峻的孩子的心理、压力、情感、成长及教育问题。相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读者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或身边同学的影子,感受到灵魂的共鸣和情绪的释放,得到身心的体恤和鼓励;家长们也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情节跌宕,文笔犀利而深刻,温暖又凄美,文学性、可读性极强。 四、《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布鲁斯的芨芨草》配以意境唯美的黑白插图,与目前市场上同类图书相比,格调更显清新高雅。
庭院饲养与种植新法[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李元慧,张统环主编
3D打印机轻松DIY
作者: 张统,宋闯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5-1
3D打印机轻松DIY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
作者: 徐建生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4-2015
作者: 陆建人,范 祚军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我是真的热爱你[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乔叶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方案设计
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自然资源学[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陈永文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村镇污水处理适用技术
作者: 张统,王守中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
作者: 郭晓东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远方的矢车菊
作者: 李东华著
重庆出版社,2012
中国目录学史
作者: 姚名达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