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 项 “彼得” 相关结果
动态合作博弈
作者: 高红伟,(俄)彼得罗相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多阶段博弈以及微分博弈的 基础理论,针对经典的特征函数型合作博弈、多阶段合作博弈以及合作微分 博弈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动态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通 过运用分配补偿程序的概念给出了各类动态合作博弈的建立具有动态稳定性 (时间一致性)以及强动态稳定性解的方法。书中介绍了大量的博弈模型, 其中多数是首次出现在中文版博弈论专业书籍中。 本书的结构安排适应多层次的读者群体。前三章可以作为基础数学、应 用数学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对策理论的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博弈论 初学者的入门教材;第4~6章可以作为研究生层次动态合作博弈的教材,经 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能从中获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灵感。此外, 如果把本书各章中针对追逃对策所进行的研究独立剥离出来,则在军事科技 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Form science to god:a physicist’s journey into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作者: (英)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著;舒恩译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
简介:《从科学到神: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识探秘之旅》编辑推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物欲的世界。我们忙于事业,追逐名利,而心灵就像一个被忽视的小孩,被遗忘在角落。在我们的观念中,物质与心灵是两条平行线,永不可能交会。《从科学到神: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识探秘之旅》中,罗素打破了这个概念。曾是牛津大学高材生的他,结合前沿的科研成果,提出意识,而非物质,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元素。他解禁了被唯物理念封印的心灵力量,为我们如何建造一个更慈悲、更睿智的世界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The Science Book
作者: (英)彼得·泰勒克(Peter Tallack)编;马华等译;张晓博译校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简介: 《科学之书》是第一本配有丰富图片的科学故事书,精选了人类有史以来250项有代表性的最要的科学事件,为人们认识宇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它介绍了科学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起源和世界的由来的认识以及对人类最终命运的影响。 本书通优雅的文字、广泛的信息和令人炫目的图版,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权威的写作加上完整的参考体例,记录了有史以来人类最辉煌的科学成就,内容覆盖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地质学、医学和数学等学科。每一个条目占两项科学事件、科学思想和科学发现进行阐述。点缀其中的较长的文章由世界上著名的科普作家写作,讨论了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学成就。 从较为精糙的零到费马的最后定理,从太了为中心的宇宙观到人类第一次踏止月球,从细胞的发现到“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科学之书》捕捉到科学的神奇和迷人之处,并分别阐述其来龙去脉。在当今时代,几乎每天都有重要的科学新发现问世,相信本书有助于读者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末知世界的探索。
Circles:50 round trips through history, technology, science, culture
作者: 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著;杜尚·彼得里契奇图;梁焰译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作者伯克为我们描绘了50条令人着迷的技术史之旅,每一条旅途由一系 列前后衔接的重大事件组成,旅途结尾恰好衔接开头。无论是电磁场的探索 、热巧克力的起源,还是DNA指纹,这些短文都阐明了万物变化中那令人惊 异的轮回。 例如,在“有(一半)风景的房间”这篇短文里,伯克从他住所外一座被 遮住一半的泰晤士河铁路大桥开始陷入沉思,这一沉思触发了一系列联想, 从这座铁路大桥的工程师到莫尔斯,再到枪炮发明者科耳特,最后到一位名 叫霍尔斯特的长号手。这个人就曾住在那幢遮住了伯克风景的房子里。 伯克的短文妙趣横生,富于教益,每一篇都凸显了看似无关的事件和发 明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浪漫的诗歌联系到白兰地的蒸馏工艺:而奎宁水通过 莱布尼茨联系到了第一个抵达北极的探险者。这本独一无二的集子肯定会引 起历史爱好者、技术爱好者以及其他任何拥有健全的知识好奇心的人的兴趣 和喜爱。
Building for a changing climate:the challenge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energy
作者: (英)彼得·F·史密斯著;邢晓春,陈晖,孙茹雁等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简介: 事实上,目前已经几乎达成了全球性的共识,即我们的气候正在迅速地 发生变化,而且这正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结果。一方面,对于我们还能采 取怎样的措施来减缓由我们造成的损害,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另一方面,越 来越明确的是,我们的大部分资源必须导向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现在最紧迫 的重中之重是谈论可生存性,而不再是可持续性。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比建成 环境――我们大多数与气候条件的重要互动所发生的舞台――更能够体现这 一点。 在这本坦率然而却通篇充满积极观点的《为气候改变而建造--建造规划 和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中,可持续建筑的领袖人物彼得?F?史密斯展开 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事情可能变化的方式,以及与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 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相关的一切所能发生和必须发生的改变,以避免最 糟糕的气候影响。《为气候改变而建造--建造规划和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 开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并且讨论了人们广泛恐惧的严重风险,而 这些风险在由政治驱动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中并没有 论及。接着他研究了我们将要面对的挑战,并且基于实战经验和案例研究, 提出了实用的回应措施,这其中包括防洪措施和抵御严重气候事件的措施、 节能建筑改造、分布式发电以及可负担的零碳住宅的潜力。本书的结尾部分 广泛讨论了未来能源供应的选择。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极具说服力的,并 且是――决定性的――实践读本,适合于所有与我们现在必须采取的措施相 关的人士,以保障人类拥有可抵御气候的未来。
Dynamic cooperation:a paradigm on the cutting-edge of game theory
作者: (加)杨荣基,(俄)彼得罗相(Leon A. Petrosyan),李颂志著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介绍了静态博弈的基本概念以及非动态环境下博弈论的局限,接下来运用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工具分析了如何在随机动态的环境下成功合作。
History of science
作者: (英)彼得·惠特菲尔德著;繁奕祖译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上千幅精美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精炼生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发展的主体脉络,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科技创新和发现的代表人物及这些著名科学家创新思维和发现过程。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的青少年在最富于学习创造之际,与科技历史上的众多的科学家为友,与他们清澈的智慧和科学的思维为友,相信他们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本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知识百科,属普及型的科学史,图片、印制精良内容有趣,讲述了人类是如何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书中的后面几篇告诉人们知识也可能使人类陷入绝境。现在人类可以用武器或化学毒剂摧毁自己居住的星球,还可以搞乱生命机理,掌控生物的进化。西方科学的危险论根植于中世纪的传说,人们不应忘记:浮士德博士为了获取知识和权利,向魔鬼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最终他被自己的野心和傲慢所摧毁。更多>>
Science
作者: (英)彼得·摩尔(Peter Moore)著;方薇,严苡丹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未名·轻松阅读·小书大思想:话说科学》之《话说科学》一书跨越4000年人类文明,介绍了50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十大进步。《未名·轻松阅读·小书大思想:话说科学》揭开了科学巨人的神秘面纱: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霍金,让我们尽情领略那些奇思妙想,感受他们带给现代世界的神奇变化。探究解剖学、演算、电学、天文学等诸多学科的奥秘,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人类如何驾驭自然的力量。 科学世界浩瀚无边,择其精华,以飨读者。
Green accounting
作者: 彼得·巴特姆斯(Peter Bartelmus),埃贝哈德·K. 塞弗特(Eberhard K. Seifert)等著;张磊[等]译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简介: 《绿色核算》主要内容包括:绿色核算是指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联系起来,把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双向影响纳入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形成与原财务核算体系对应的绿色核算体系。《绿色核算》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魁奈的《经济表》揭示了环境核算的起源。第二部分描述了如何通过核算损害自然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来解释生态可持续性。第三部分展示了'存在将实物账户和货币账户结合起来的可能性,把经济可持续当做生产资本维持和自然资本维持的度量。因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克服实物和货币之间对立的问题。第四部分给人以迅速扩展公司环境核算领域的第一印象,指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当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将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及其分析连接起来。第五部分展示了经济核算中各种各样的二分问题转换成核算指标的使用,或者直接用于决策制定中,或者通过模型的过滤来使用。
科学出版社,2009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