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 项 “怀特” 相关结果
Twenty lssay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光盘作者: 陆谷孙[等]选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20篇――英美现当代散文》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名家、复旦大学杰出 教授陆谷孙先生在其“英美散文”课程讲稿基础上精心扩充而成,分“精读 ”、“泛读”两部分,凡二十篇,尽为名家妙笔。 精读部分收录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乔治?奥威尔、威廉 ?戈尔丁、琼?狄迪恩、斯蒂芬?金、比尔?布莱森等作品十篇,配以详尽 的页尾注和以“ ”起首的文中注,并附作者介绍。泛读部分收录伯特兰? 罗素、E?M?福斯特、E?B?怀特、戈尔?维达尔、哈罗德?品特、苏珊? 桑塔格、巴拉克?奥巴马等作品十篇,附页尾简注及作者介绍。 《20篇――英美现当代散文》旨在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当代英 美散文的解读鉴赏能力,可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广大英语爱好 者修习之用。所附光盘含陆先生授“英美散文”课实况视频若干。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简介: 《轻松听懂BBC新闻英语(中级最新版)》选材过程分为两步:首先从浩如烟海的BBC新闻素材中选择中国读者感兴趣的时政、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作为基础素材;其次由编者刘思岳、怀特将选出的新闻素材反复收听、阅读,从长短不一的原始新闻素材中节选最具学习意义、且意思独立完整的1分钟~2分钟素材作为本书内容的组成部分。选材环节的严谨,确保了全书内容的有趣、生动、可读性强。 编者不是将BBC新闻素材简单地累加堆砌,而是犹如烹调精致的法国大餐一般细心调理。我们为每篇新闻添加了中文译文,方便读者迅速理解。我们还将新闻中可能对读者听力练习造成障碍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进行了标注、讲解,使得本书不单是一本听力训练的素材书,更是一本听力提高的方法书。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简介: 《轻松听懂BBC新闻英语(高级最新版)》选材过程分为两步:首先从浩如烟海的BBC新闻素材中选择中国读者感兴趣的时政、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作为基础素材;其次由编者刘思岳、怀特将选出的新闻素材反复收听、阅读,从长短不一的原始新闻素材中节选最具学习意义、且意思独立完整的1分钟~2分钟素材作为本书内容的组成部分。选材环节的严谨,确保了全书内容的有趣、生动、可读性强。 编者不是将BBC新闻素材简单地累加堆砌,而是犹如烹调精致的法国大餐一般细心调理。我们为每篇新闻添加了中文译文,方便读者迅速理解。我们还将新闻中可能对读者听力练习造成障碍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进行了标注、讲解,使得本书不单是一本听力训练的素材书,更是一本听力提高的方法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 梁由之主编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10
简介: 说起上帝存在的证明,第一个谈得上有趣的要算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安瑟伦在近千年前提出的那个了。不过MarjorieHaight和人在20世纪70年代合写了篇很严密的文章,他们发现安瑟伦的逻辑同样可以用来辩护魔鬼存在——如果我们把魔鬼定义成“一个不可设想比他更邪恶的存在者”的话。号称20世纪的阿奎那的斯温朋宣称,他有把握证明上帝存在的概率比不存在的要高些,当然,他的证明即使成立也完全依赖概率论的贝叶斯派解释。一些受了怀特海影响的神学家们建议我们不妨把上帝看成一种过程,他和我们一起受难,成熟。他也许就是我们。我觉得这其实是种古老的思想,曾无数次被小说家和诗人们想象过,我最近一次读到这种念头是在尤瑟纳尔的小说《苦炼》里。 我写下这些是因为忽然发现,我竟然不知不觉读过不少神学(而不是信仰)书籍,我发现,打开一本神学(而不是信仰)书籍,我们就可以开始做精神游戏,只要暂时假装相信那些耐心的逻辑论辩,就可以试着说服自己:所有的死亡、卑微不过是魔法一场。可抱歉,我总在快入戏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令人扫兴的东西。 我想,谈谈神学(而不是信仰)书籍的第二个用处要强些,那就是,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到不少给自己打气的话。比方说,我曾在贝格尔(其实他是一位宗教社会学家)的《天使的传言》(其实这是一本宗教社会学的书)里找到过这么一段话:“人生总是在绝壁之边缘上度过的……人们在被围攻的城市中提出数学定理,在死囚牢房里推演数学证明,在断头台上开玩笑,在向魁北克之墙挺进时讨论最新的诗歌,在德摩比利战场上梳理头发。这不是炫耀,它是我们的天性。”——据说丹东临死前便说过,“这是丹东的头颅,它是值得你们拿去的”。他这么说也是在给自己打气,他给自己打气因为在精神上他已一无依傍。
作者: (美)伊娃·马奇·塔潘(Eva March Tappan)原著;Smith Banney改编;林立译注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 《维多利亚女王》的主人公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 的一位君主,在立近六十四年。她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维多 利亚时代。1837年6月20日,十八岁的亚历山德娜?维多利亚登上英国女王 宝座,1838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1876年加封为印度女皇。 1897年英国为她在位六十周年举行天典。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生于伦敦的肯辛顿宫。她的父亲肯特公爵爱 德华是乔治三世的四子,母亲维多利亚出身于历史悠久的德国名门萨克森 一科堡皇族。公爵夫人的这次婚姻给她留下两个孩子,但唯有这个孩子才 有可能登上大英帝国的王位。这个健康女儿的降生让他们欣喜若狂,父母 为她取名煞费苦心,最后定名亚历山德娜?维多利亚,一是表示对孩子的 俄国教父――亚历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 维多利亚的童年远非无忧无虑。她只有八个月大时,一向健壮的父亲 突患肺炎去世,留给妻儿的只是沉重的债务。从此家里开始节俭度日。小 维多利亚总是穿同一套衣服。成为女王后,她在服饰上仍一直很俭朴,王 冠上价值连城的珠宝仅仅是为了显示对王权的尊重。女王从小接受广博的 教育和严格的礼节训练,她在学习上具有非凡的领悟力和记忆力,充分显 现出其聪明睿智。 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辞世,他的侄女维多利亚即位。1838年6月 28日,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坐着金光闪闪的马车,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 席加冕仪式。年轻的女王充分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很快就展现出她的治 国之才。 1840年2月10日,维多利亚与比她小三个月的表弟德国萨克森一科堡一 哥达亲王阿尔伯特结婚,在温莎城堡度过了十分短暂的蜜月。1840年11月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是个小公主。一年后,女王又生了儿子, (1841年11月)他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维多利亚共生育了九个孩子,其 中四个王子,五个公主。其子女与欧洲各王室联姻,英国王室与欧洲的裙 带关系更加密切。 女王曾几次向首相大臣提出,希望正式给予阿尔伯特亲王一应有的地 位和权利。议会在拖了多年以后,1857年才册封阿尔伯特亲王为“配王” 。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尔伯特亲王对维多利亚及国事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他呕心沥血地为女王辅佐朝政、教育子女,受到英国人民的爱戴”阿尔 伯特亲王四十二岁时英年早逝,女王失去了深爱的丈夫、挚友、谋臣和。 助手,就仿佛失去了一切。她顿感黯然销魂,此后长时间没能恢复过来。 她深居简出,黑颜色成为她余生四十多年衣服的主色调,以示对丈夫永恒 的怀念。她写了厚厚的回忆录,来纪念他们的共同生活。英国各地建起了 规模宏大的文化中心、滨河大道、桥梁、造价昂贵的纪念碑,以表达对阿 尔伯特的纪念。 1900年,女王感觉很不好。当时的糟糕天气不适合去海边,但她坚持 去了怀特岛――她和阿尔伯特喜爱的地方“在这个幽静的地方,维多利亚 写下了遗嘱,写下了自己葬礼的细节。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卒于 怀特岛,享年八十二岁。 她忠诚正直、胸怀坦荡、具有政治家的胆略,一生兢兢业业、恪尽职 守,充满博爱之心,慷慨无私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维多利 亚统治期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 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国家空前团结,英国成为一个强大 的帝国,迅速地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 帝国”。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繁荣的象征,这也是对她一生政绩最有力 的评价。 《维多利亚女王》为纯英文版,由美国作家改编。
作者: 孙晓燕编著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简介:《名人访谈?亲密接触》顾名思义,是一套对具有影响力人物进行访谈的、极具价值的人生励志系列英语读物,共七个分册。七个分册,七种情怀,别样的思绪,别样的感动。 本套丛书精选了约200位在各领域成就斐然、名声显赫的精英人物,并对他们接受400余次不同媒体访谈的对话记录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深度对话:美国总统访谈录》精选各大媒体的最新英文原版素材,保证了英文的原汁原味。本书精选在政坛最具影响力的精英人物,并对他们的访谈对话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美国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一个不向世界示弱的总统: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第一个出生在二战后的总统: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 一个退休后更受人们喜爱的总统: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老布什) 从好莱坞明星到美国总统: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不要叫我总统,请叫我吉米”: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 美国拥有政敌最少、最谦逊的总统: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 一个辞职后成为艺术家的总统: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一路小跑的总统:美国第36任总?林登?约翰逊 一个留下很多未解谜团的总统: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全面形容的总统:美国第34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一个即使没人相信他,他也完全相信自己的总统: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杜鲁门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深度对话:世界500强CEO访谈录》精选各大媒体的最新英文原版素材,保证了英文的原汁原味。本书精选19位世界500强CEO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对话进行了翻译和整理,让你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近距离领略大将风范: 被诉讼包围?完美先生、沃尔玛集团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 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宝洁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 一个纯粹的职业理人、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傲慢的巨人、通用汽车前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 全球最富创新精神的职业理人、惠普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 蓝色巨人的领舞者、IBM首席执行官:山姆?彭明盛 倍受争议的首席执行官、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迪特 华尔街的救世主、摩根集团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 将权力下放的领导者、强生集团首席执行官:威廉?韦尔登 美国传奇创业家、戴尔集团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 全球领先的软件开发商、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媒体巨人的拯救者、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 杰弗里?比克斯 新型销售模式的引领者、百思买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邓恩 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卡夫食品首席执行官:艾琳?罗森菲尔德 数字世界之父、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 “联邦快递”之父、联邦快递公司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史密斯 记者眼中的“暴君”新领导、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伊格尔 苹果神话的缔造者、苹果公司首席?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IT界的神话人物、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作者: 彭发胜编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简介:《一生必读的美国散文经典》以26位美国散文家的30篇文章结集,所选作者足以代表非诗歌类美国文学的总体面貌。 从文体风格来看,所选文章中既有富兰克林和华盛顿·欧文的平易近人,爱默生和梭罗的睿智冷峻,又有詹姆斯的厚实严谨,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以及怀特的曲折委婉。 《一生必读的美国散文经典》适合大中学生练习英语阅读和翻译,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来说,也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
Classics of American prose writings
作者: 陆钰明主编;唐根金等译
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简介:《美国散文典选读》,为双语类读物。其中选篇目意在尽可能全面收入 历代名家的散文精品,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体裁来看,既有传记、回 忆录、随想、演讲、小说和诗集的序言,还有文学评论社会批判等,可以说 涵盖了散文创作的多个不同侧面。从文体风格来看,也注意兼不同类型的作 家作品,既有富兰克林和豪威尔斯等的平易近人,爱默生和梭罗的冷峻睿智 ,惠特曼的激越奔放、豪迈如歌,爱略特和詹姆斯的严谨厚实,还有马.吐 温招牌式的幽默讽刺和怀特的曲折委婉等。 书中所选篇目,均附作者简介,对所选篇目及作者作一些背景性的介绍 ,对一些难解的语言现象及背景常识均作注,以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对所 选篇目,均附出处,便于读者进一步的查阅。 《美国散文经典选读》适合大中学生练习英语的阅读和翻译,提高自身 的英语水平。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一般读者来说,也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 。
作者: 杨自伍主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选收了约翰逊、雷诺兹、吉本、怀特海德、伯林等五十余位名家 的文章。涉及人文学科诸领域,折射出英国文化之精华。选文皆富于思想 与文辞,为历代传诵之精品,大都系国内首次译介。译文多出自陆谷孙等 知名学者、翻译家之手。堪称名作佳译,相得益彰。 本书有助于提高英语修养,有助于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启发思想、 增进文化素养。
Cartoons in American Editorial Life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4
简介:对于在国内研究西方社会的人来说,时政漫画提供了通常你无法看到的文化层面:那里的人们忧虑着什么,争论着什么,彼此的看法是什么。西方的时政漫画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国际上很多学者通过漫画来了解西欧和北美的过去,我们则应学会通过当代漫画了解现代西方社会,这些漫画远比电影能让你对一个国家了解得更多。 北京青年报“双语视窗”版开设了美国时政漫画专栏,本书为该专栏的集萃,在华专家威廉·怀特先生为每幅漫画提供了背景介绍。当你笑出来的时候,便是对美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了解更加深了一层。 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说,漫画中的语言提供了当代英语的流行词汇,而且能以快乐的方式让你记住。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通过此书——当然也可以通过北京青年报“双语视窗”版——来了解美国时政漫画和它背后的社会生活。
作者: 张磊明著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简介: 胡夫金字塔摄人心魄,尼罗河如此平和、开朗,有着平易近人坦荡荡的 襟怀。 特洛伊古城的片片遗迹依稀可辨,遥远的“木马屠城”忽而飘至眼前。 荡到黛湖的静处,寻那迷人的湖景;住进格调不凡的船屋,发一湖的幽 梦。 泰姬陵如雪如银,是永恒的时间的脸颊上一滴凝滞的泪珠。 感受浅草古寺的日本遗风,忘不了朝阳下安详的吴哥微笑,好望角还像 500年前一样。 瞿塘之雄、巫峡之秀、西陵之险奔来眼底,那群峰之巅的巫山神女,对 我嫣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