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2 项 “整理” 相关结果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 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 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通过阅读这部合集,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变化,使自己的小说不断地改换着面貌。"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中篇小说系列”之一,除《筑路》外,收入作者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篇小说八部,包括《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战友重逢》等。 本集中除《筑路》外,其余七篇,均为九十年代初期之作。《怀抱鲜花的女人》看似写男女情事,实则写人生窘境,象征的意味远大于对生活的描摹。 《红耳朵》则以故乡传奇人物为模,赞赏一种看破的境界,讽喻时下膨胀的物欲。钱财是身外之物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要落到实处,则大不易也。 《战友重逢》一篇,是作者整个创作中仅有的一部军旅题材中篇小说,完成于1990年春节期间。 《筑路》曾被很多人誉为莫言最好的中篇。 小说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而且各具特色,其中有许多部,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 生于高密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的青年——永乐,像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摆脱贫穷与落后。可5次高考,5次败北。希望化为泡影,努力成为乌有。他烦闷、压抑、痛苦、无助……老母的拳拳之心,生活重压下哥哥和无奈、嫂子及众人的蔑视,未来的无望……一切一切压迫着他,万般无奈,只好逃出家门,踏上“欢乐”的不归之路。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 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上地上的祖先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这本书是作者于1987—1989年间陆续完成的。书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通过吃草净化灵魂的强烈愿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蹼膜的恐惧,对性爱与暴力的看法,对传说和神话的理解,当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恨,袒露了作者的灵魂,丑的和美的,光明的和阴晦的,浮在水面的冰和潜在水下的冰,梦境与现实。" 《檀香刑》是作家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与大师约会》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二(之一是《白狗秋千架》),集结了莫言自一九九○年至二○○五年创作发表的四十五篇作品,其中有《火烧花篮阁》、《月光斩》、《大嘴》、《麻风女的情人》、《小说九段》等。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有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师傅越来越幽默》讲述了省级劳模丁师傅为工厂卖了一辈子的力气,眼看就可以退休,却突然被抛入了下岗的队伍。一点菲薄的积蓄又被一场伤病花得囊空如洗,丁师傅走投无路的时候,将报废在小树林中的公共汽车壳子改造成“林间休闲小屋”,为男男女女提供幽会、野合的场所,从而使自己又富裕起来。小说的精彩之处是结尾。随着天气渐冷,丁师傅想收拾收拾等待来年再做时,不料一对爱得不能自拔的男女似乎在他的“爱巢”里殉情了。在向公安机关报案后,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虚惊:汽车壳子里根本就没人!小说主要通过一位国企下岗职工的目光,展示出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如何在偷偷摸摸中发泄自己被禁锢的爱情。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 19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小说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剖析了农村文化。" 《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酒国》是莫言1989年到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酩酊国》。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这个名字在土话里有“臀部”的暗示)奉命到酒国市侦察金刚钻部长吃婴儿的案件。侦察员丁钩儿在调查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婴儿宴的美味,并且目睹了酒国的疯狂社会现状:父母把婴儿卖给酒店,并且因为卖了个一等价钱而自豪、激动。在酒国的美酒和婴儿宴里,丁钩儿很快迷失了本性,最后跌进粪池淹死了。《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小说里还贯穿着酒国一个业余作者与莫言的通信,小说结尾作家莫言和丁钩儿一样,兴致勃勃地来到酒国考察……" 《红树林》是莫言根据真实案例构思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朴实美丽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的渔村闯入现代化都市,经历了迷茫而凄楚的人生,终于昂起头,勇敢地迎接挑战。 故事发生在有着大面积红树林的小渔村和南海海滨一座新兴的小城里。渔家姑娘珍珠进城打工,珍珠公司总经理大虎对她一见钟情,珍珠不为所动。大虎企图强占珍珠,珍珠毅然回到红树林。大虎在另两个干部子弟二虎和三虎的挑唆下,轮奸了珍珠。珍珠的意中人大同进行报复,欲杀大虎的母亲、副市长林岚,却刺伤了检察官马叔。大虎又与二虎、三虎轮奸了女工小云,被当场抓获。林岚救子心切,落入了刑侦科长金大川手里。马叔与牛晋顶住压力,使案件终于重审,三个虎被绳之以法。"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母亲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她含辛茹苦、艰难地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小说里,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小说热情讴歌母亲的伟大,以及对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在这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 " 本书收录了莫言从1981-2011年间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已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莫言所有演讲的合集,包括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各大学以及在日本、韩国各国的演讲稿,全面反映了莫言对于文学的看法。 这本书是一个对谈的整理,由知名作家莫言和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文学评论家王尧,于2002年底于苏州的一场谈话;全书以对谈方式呈现,十分忠实地表现对谈当时的氛围;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对谈当时的畅快淋漓。本书可说是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本谈话的整理,却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本书可说是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本谈话的整理,却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除了对理解莫言的重要性之外,本书读来也真是趣味横生,作家的语言果真是充满妙趣,谈起生命一路行来的种种际遇,精彩得有如小说一般。除了对理解莫言的重要性之外,本书读来也真是趣味横生,作家的语言果真是充满妙趣,谈起生命一路行来的种种际遇,精彩得有如小说一般。
红岩
作者: 罗广斌,杨益言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1998重印)
简介: 《红岩》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红岩》所记述的是一九四八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这样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血肉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但在由精神和信仰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又以地下党组织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另外的两条支线,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揭示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丑态。 由于题材的特点,《红岩》在人物塑造上没有采取围绕一个人物贯彻始终的手法,而是围绕着狱内狱外的种种复杂的残酷的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英勇坚强的许云峰、江姐,充满传奇色彩的疯老头儿华子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乃至阴险狡猾的特务头子徐鹏飞等,都已是广大读者十分熟悉的典型形象。小说作者将这些人物放置于具体的事件当中,通过对具体细节、行动的刻画而将不同的个性鲜明地呈现出来。 另外,在情节的构造上,这部小说也显示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作者没有去追求惊险离奇的情节,但是却把活动天地极为有限的狱中斗争写得迭宕起伏,节奏鲜明。作者善于安排事件的突变,善于在斗争的最尖锐处用笔,这使得在情节的转折变化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象在聚光灯照耀下一样,最鲜明地显现出来。 《红岩》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以后多次再版。
红楼梦.上.2版
作者: (清)曹雪芹,(清)高鹗著
简介: 如果你还在为了阅读或收藏价格昂贵的中国古典名著而在书架前徘徊,那么现在你不用愁了,该版的《四大名著》,不仅价格便宜、印刷美观、装帧古朴,收藏、送人都让你特有面子!实为古典小说的最佳普及本!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鬼吹灯.Ⅱ,黄皮子坟
作者: 天下霸唱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盗暮者的诡异经历: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摸金校尉,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毕竟那些龙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举动,都迥异庸俗,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历史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地被揭开…… 本书源起: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有一处被称为千古之谜的鲜卑山洞,又名大鲜卑山“嘎仙洞”,洞内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山洞幽暗深邃、神秘莫测,隐藏在莽莽原始森林中。嘎仙洞不光是北魏鲜卑族发祥的圣地,也是鄂伦春族古老的福地。传说在远古洪荒的年代,嘎仙洞曾是东海下的“海眼”,是通往冥冥洞府的入口。关于此地的传说不胜枚举,就像是白山黑水间似真似幻的海市蜃楼,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鲜卑山嘎仙洞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见证了许多繁荣的消亡,带着无数的秘密留存至今。 胡八一出国在即,整理旧物时翮出一张老照片,那时,他和胖子正作为知青在大兴安岭的山区插队,山里的生活让年轻气盛的他们如鱼得水。为了换几斤水果糖上山打黄皮子(黄鼠狼),为了给人治病捉熊取胆。没想到二人误入一座坍塌的黄皮子祠。传说几十年前,一伙号称“泥儿会”的胡匪曾从黄皮子祠挖出一口描金嵌玉的箱子,随后这伙胡匪和箱子就一起消失在了漠北草原。 此时,恰逢战友丁思甜来信邀请他们去草原做客,二人欣然前往,哪知正赶上牧牛受惊。为寻找丢失的牧牛,三人和牧民老羊皮进入俗称阎王殿的百眼窟。在这里,竟有一些日本“给水部队”的遗迹,一座没有房间的怪楼,一个编号是“0”的地下室,更可怕的是,两只全身白毛的黄皮子一直尾随着他们……
大学的最后一课
作者: 何清湖,陈洪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简介: 《大学的最后一课》精心收集、整理了民国以来中国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在毕业典礼上广为传颂的精彩致辞。这些致辞感情真挚、观点独特、思想深刻、反响强烈,既有桃李情深的脉脉祝福,又有立德修业的谆谆教导,更有治学理政的殷殷嘱托,乃至国运民生的拳拳企盼。藉此予以结集出版,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智慧行囊。
张爱玲传奇
作者: 王蕙玲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4
简介:序--- 因为是张爱玲,因为张爱玲难说,因为张爱玲难说又不愿意硬加诠释,因为难说不能多说又不得不说得准确;因此这个剧本有其特殊风格。王蕙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为什么传记故事,却不依惯例地从出生开始,顺着时间进行写起?王蓄玲说,选择这里开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便是因为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国人是完全的陌生,因为不熟悉,才能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会重新认识张爱玲。从几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的企图。 从美国部分开场,张爱玲三十六岁,是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样的出场,张爱玲使纯粹只是个普通人,顶多,多了一个作家身分。由这里,从她一个平凡人的身分,我们看到她与瑞荷平凡几近无趣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一些记忆,从张爱玲的回忆、故事才倒叙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后来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张爱玲的传奇,便应该先知道她只是一个“一般人”。 写传奇人物的平凡处,是先解脱她太多传奇色彩的烟雾;让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见才能得见本心;这样的企图,在剧本风格自然是极力地避免戏剧化的营造。本剧中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有所依据,情节对白有编排,但很少杜撰事件,为的便是还原这本来面目。因为这部戏的主体是写“人’、写“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现的是人的复 杂性、人生的多面貌。许多矛盾、不统一、无法说明的行为动机及转折心态,只能尽量保留事件发展的原样,不加主观地解释与整理;以免歪曲或狭隘限制。因此,这个戏里的张爱玲和其他许多人物,不以戏剧性格统一,却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忠于事实,是传记篇的基础。然而,要写一个创作者。心灵世界的 思想和情感,却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传记的直铺事实情节,因此王蕙玲混杂更多的叙事手法,笔法时而贴近张爱玲的心灵,贸然地进入她的回忆;时而跳接张爱玲的作品,并企图展现她的作品与心灵情感的呼应;更有时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现,直接让张爱玲发声……这些复杂的技法,组织出《她从海上来》企图多彩多姿的风貌及灵动的叙述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具文学性,却也更难戏剧呈现。 王蕙玲认为,我们不能替传记人物说话,但我们可以让人更贴近她。是的,贴近张爱玲、感受张爱玲,也许便是这个戏的企图:带领观众走进张爱玲的人生旅途,走进张爱玲办心灵世界,走进张爱玲的作品世界,让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们不能多说,因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握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慧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握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
女不强大天不容
作者: 六六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 钻石编剧六六从《蜗居》横空出世起就是个风云女子,在她的生花妙笔下,国事与家事的真实生动无不令人惊赞。新作《宝贝》写作期间,她自己的婚事也成为微博内外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以至被媒体评为情感专家输了婚姻。 斗罢小三儿放弃婚姻的六六却赢得了更美好的人生。回顾过去为夫为子为父母奋斗的十几年血泪史,坐看今天手持上海绿卡、收入翻30倍、考入中欧商学院进修的成就,六六没有抱怨和愤怒,而是感激岁月把自己酿成了一杯红酒。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对女人们的奉劝整理成集,便是这部最霸气的随笔集,《女不强大天不容》。
简介:《读库0602》中你可以发现,除了“人物”、“乐坛”、“影苑”等原有栏目,“特稿”成为新增栏目之一。“有些文章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归类,就划到‘特稿’区”。 聊到特稿,他再次提及那篇《启蒙年代的歌声》。先前,看到老六用文字这样表述过这篇文章:前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沈从文还叫沈岳焕的时候,当冰心还叫谢婉莹的时候,当丁玲还叫蒋冰之的时候,当曹禺还叫万家宝的时候……他们童年时学的歌,唱的歌,接受的教育。“推荐这篇文章的人说,要是被拍成电视片播出,注定是‘双零’节目———零点播出,零收视率。”老六笑言。“其实《读库》本身就是一种小众的读物,‘小众’倒不是指读者的数量,而是指具有共性的某些读者”,他解释,“发现和吸纳同类读者是很难的,也是充满惊喜的。” 《启蒙年代的歌声》 前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沈从文还叫沈岳焕的时候,当胡适胡洪骍的时候,当冰心还叫谢婉莹的时候,当凌叔华还叫凌瑞棠的时候,当丁玲还叫蒋冰之的时候,当吴宓还叫吴陀曼的时候,当邹韬奋还叫邹恩润的时候,当曹禺还叫万家宝的时候,当茅盾还叫沈德鸿的时候,当沙汀还叫杨朝熙的时候,当郭沫若还叫郭开贞的时候……他们童年时学的歌,唱的歌,接受的教育。 本文作者李太山生于1974年,长得像1964年的人。上周,几个人吃了饯行饭,然后他奔赴第一线,拍摄同名电视纪录片。我是因为这篇文章才认识他的,推荐这篇文章的人说,要是拍成电视片播出,注定是“双零”的节目——零点播出,零收视率。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去年《读库0600》出来的时候,我给贡献了《大马路之痒》一文的王军送样书。饭桌上他说,北京市档案馆刚刚解密了一些档案,他整天都钻在故纸堆中,探究当年准备改建故宫的一段公案。我色心大动,说,你一定要给《读库》写一篇出来。往事再现,原来故宫险些毁于一旦。历史就这样与一个灾难擦肩而过。 《小话西游》 本辑的编辑过程中,我对书评的采纳标准逐渐清晰起来:不要轻易地做出褒贬,最好是细节上的探究和幕后的挖掘。本着这一精神,将几篇稿子狠心拿下,只剩下了南京刘勃老师的这篇。 本文最有价值的是插图。在排版过程中我忽发奇想,决定将刘继卣先生的《闹天宫》做为插图收入本书。几经辗转,终于得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刘先生家人的授权,拿到了画稿。《闹天宫》创作于五十年代中期,共八幅,195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年画条屏形式出版,为刘继卣先生工笔重彩作品的代表作。《读库0602》中,这八幅作品得以彩色原貌展现,为此我特意让印厂生产本辑纸张时将蓬松度由1.5调到1.3,增加其平滑感,希望印刷效果能好些。向大家先炫耀一幅,这套半个世纪前的杰作。 《十七年间的爱情》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的国产电影。那个年代的电影中爱情是稀罕物,惊鸿一瞥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性感。相较而言,爱情在我们最近二三十年的电影中逐渐丧失了。当小于向我说出她的观感时,马上被我抓住。接下来那两个月,她一部一部地看片子,一帧一帧地采图,完成了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 《非洲,我的非洲》 几年前,我与台湾大块文化的同仁一起切磋,一致认定,旅行文学将逐渐兴起。当时他们已经出了几本,翻看一下,痛感这类文章最不好写。罗列些掌故逸事,赞美一番大自然美景,再呼唤纯净心灵天人合一,大多文章都难脱窠臼。后来看到柳桦先生的非洲系列,感觉他写出了人味和趣味,就求他全面整理一下,发之。 《戌年记忆》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老师是有大志向的人。大志向打捞的却是小细节,他要为百年中国梳理出一些个人历史,留存下一些民生图景。《一个时代的侧影》搞的是1945年以前的十五年,“某年记忆”也已经推出了三年,如果他的意愿能够实现,持续搞十二年,则是近六十年的清明上河图。《戌年记忆》今年春节在央视播出,播出前就听他屡屡念叨,让我心动不已。本辑《读库》收录的是《戌年记忆》的文案,和他的一篇创作谈。 再多说几句吧。陈丹青先生的那篇文章被收入本书,是出于其文献意义。这篇文章半年前就出来了,被毙过,被删过;“人物”部分介绍的是杰出报人张季鸾,微言大义,一切尽在不言中;0600中有一篇公路关于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文章,这次她鼓捣的是台湾校园歌曲部分,《几个女生的欢喜悲》是上部,下部《几个男生的旷古情》将刊于0603上;《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是美国电影“金酸莓奖”的创始人约翰?威尔逊去年写的一本书,我本想引进,未遂,请赵强老师做了摘译。赵老师已经不单是简单的翻译,还补充了大量新鲜货色。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作者: 钱理群著
简介:近二十年来,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一直是北大选修课的热门节目,一届又一届走进又走出北大校园的学子眷恋的风景。与学院派研究追求感情零度介入相反,他选择全心的激情投入。在感受到生命困和现实困扰之际,他总是回到鲁迅那里探寻答案。而他对鲁迅的读解,也因此超越知识与学术的范畴:他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慰藉、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思想对思想的碰撞。 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钱理群的“天鹅的绝唱。”
Die Schonsten Sagen des Klassischen Altertums
作者: (德)斯威布(Gustav Schwab)著;楚图南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003印)
简介:随着文明时代的开始,神话和传说时代告终。但是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希腊神话,却为我们留下了全面而生动的记录。它反映了阶级社会前人类生活的广阔图景,也以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类童年时代的自尊、公正、刚强、具有着不朽的魅力。 这本《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原为解放前翻译并曾出版。书的原名为《神祗和英雄》(Gods and Heroes)。原著者是德国的斯威布(Gustav Sorwitz)1946年的英译本翻译的。这一版本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泛,从多种不同的希腊文献中将凌乱复杂,矛盾歧出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重述一遍,使前一遍,使前后贯串,形成前后相关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看更多]
寻觅中华
作者: 余秋雨[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8
简介: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 作者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但是,作者与妻子不得不苦笑着交换了一下眼色,因为推出来的大多也是盗版本,想必购自中国大陆。 其中还有不少,是盗版者为作者编的各种“文集”。 因此作者觉得不应该再麻烦这些盗版者了,决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况,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 为此,作者花费不少时间等待以前出版的那些书的合约到期,然后不再续签,让全国各地正版书市场上作者的专柜“空架”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以前的文章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又增补了不少关及中华文化基本经络的文章。 这样就构成了一套面貌崭新的“文化苦旅全书”。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关自己的路程。 眼下这本《寻觅中华》,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作者锻铸了它,它也锻铸作者。书里边的文章,除了一篇之外,都没有在以前出版的书里出现过。
阮步兵咏怀诗注
作者: 黄节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8
简介:黄節(一八七三——一九三五》,原名晦聞,字玉崑,號純熙,廣東順德人。近代著名學者、詩人。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著有《蒹葭樓詩》、《詩旨纂辭》、《變雅》、《漠魏樂府風箋》、《魏文帝魏武帝詩注》、《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詩注》、《鲍參軍詩注》、《謝康樂詩注》、《謝宣城詩注》、穴顧亭林詩說》等多種著作。 黄節是近代較早全面研究漠魏六朝詩的學者,也是影響較大的一位。他的研究,於博采前人之長,對唐李善以來特别是明清以來學者的研究成果多有甄别吸納,又能自出新見,時有發明。不少著述精審明密,至今仍是研讀中國古典詩學的重要參考资料。 上世紀五十年代,黄節的部分詩學著作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進行整理,先後以《漢魏樂府風箋》等名目出版,為利用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方便。但限於時代條件,有些著作没有來得及整理,已經出版的著作中有些整理工作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有鑑於此,我們用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講義本為底本,參照人民文學版,對其中的重要著作根據不同情况做了重新加工整理,現分為四册,以“黄節詩學選刊”名義出版,以饗讀者。更多>>
关汉卿杂剧选译
作者: 黄仕忠译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
简介:《关汉卿杂剧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作者: 王火青译注
简介: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修订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水浒传shui hu zhuan
作者: [明]施耐庵,[明]罗贯中著;李永祜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
简介:《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简介: 独家、首次披露,她的亲人、情怀和生活—— ◆苦涩的初恋青春(深藏心底40年,认识王小波之前的初恋往事) ◆刻骨铭心的爱人(受人歧视、呆丑蠢笨的王小波。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王小波) ◆养子壮壮(患病奄奄一息的男婴,办完领养手续半夜直送医院。言行如“王小波二世”) ◆身居要职的父母(“三八”式领导干部。与王小波父母的处境堪称“云霄之别”) ◆命运各异的兄弟姐妹(兄妹4人。两个姓李,两个姓陈。时代变迁,命运殊异) ★ 独家、首次披露,她的人生、事业和心路—— ◆应冯唐邀请而写《我的编年史》,重新整理《心路历程》,满足百万粉丝好奇。 ◆前程无量的年轻国务院干部,为何下嫁初中学历街道工厂临时工? ◆美国海归博士、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后,如何成为最受争议的“疯神榜”冠军? ★ 独家、首次披露,她的坚强、思索和淡定—— ◆褒者众,诋毁者更众;小波抑郁而逝,她却荣辱不惊,淡定的力量从何处来? ◆退休后隐居乡下,随便一句微博都引发媒体轰鸣,一切都是因为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春.2版
作者: 巴金著
简介:巴 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西藏支教日记
作者: 李文韬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响应团中央号召,清华大学白1998年开始组织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团。自1999年第一届至2009年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共向祖国西部贫困地区选拔、输送了l39名支教志愿者。支教受援地覆盖河南、甘肃、山西、陕西、湖北、青海、西藏等省区的众多贫困县乡(其中,自2004年至今,支教地点在青海和西藏)。志愿者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将清华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充分结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得到了受援地区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23人分别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大学、青海西宁湟中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湟中一中四所学校服务。李文韬是第十届支教团的一名成员,这本日记,记录着他在西藏支教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志愿者在西部教育第一线的见闻感受。“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李文韬这本日记整理出版,纪念着他不同寻常的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它也是每个志愿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在西藏还是在青海,志愿者们的心就这样和西部教育的点滴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和青藏的孩子们永不分离。
玉米:图文本
作者: 毕飞宇著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简介: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给寂寞的人们
作者: 罗兰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8
简介: 乐圣贝多芬一生寂寞孤独,可是他却说:“当我 最孤独的时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他 在寂寞孤独之中,才更不得不去把情怀寄托在领略大 自然的美妙上,才更有机会去整理他那不平凡的思想 和灵感。他的音乐决不是繁华热闹场中的产物。 许多有名的诗句也得力于作者当时心情上的寂 寞。常被引用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当时 如没有深切的寂寞孤独之感,决写不出这样的佳句。 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也深深刻划出作者当时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的寂寞之情。 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一诗,在隐逸中,又是何等的悲凉寂 寞! 每一个人都有在灵魂上痛感寂寞的时候。我们时 常会感到满腹辛酸,却觉家人亲友之中,竟无一人可 与之一吐积郁。尤其是当我们发现并且证明了人们多 数喜欢看你春风得意时的笑脸,而不喜欢听你秋扇见 . 捐时的牢骚;当你一腔心事方待倾诉,却见你生平好 友婉谢约谈,离席辞去,那时,你心中又是什么感 觉? 但如你够豁达,你就应该了悟,人与人间只能在 笑语喧腾的时候,显得亲热,或在一方可以施舍善 意,博得慷慨之名的时候,显得仁慈;舍此而外,没 有谁真正会分担你心灵上的寂寞。 因此,我们在这漫长而又孤零的人生道上,只有 勇敢地承担起这与生俱来的寂寞,用自己的力量发出 一点光和热,冀望这点光和热也可以成为漆黑夜空中 的一二星点,在漫漫无际的永恒中,发出一点光辉。 西哲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 人。”又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 完成他的使命。”如要成为强者,即不可避免寂寞, 而惟有那够坚强,能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他的 天赋才华不致被寂寞孤独所吞噬,反而因磨炼而生热 发光。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1998重印)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作家出版社,2004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003印)
作家出版社,2008
中华书局,2008
凤凰出版社,2011
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