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0 项 “朱墨”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第五届全国优秀童谣作品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2015年05月
简介:目录一等奖 最美要数1 2朵花 滕毓旭003 祖国握住这支笔 张春明005 学手语 蒲华清007 草原人民最好客 杨 啸009 汉字跳舞 大 可0 1 1 爱读书 高恩道0 1 3 弯弯腰 徐松萍0 1 5 好人星 李少白0 1 7 单词对我笑眯眯 戚万凯0 1 9 苗家小娃 肖庭碧02 1二等奖 我和奶奶交朋友 张辽亮025 花衣裳 盖尚铎027 梦儿圆 张力彬029 中国结 龚房芳03 1 阿婆和白鹅 徐建新033 新悯农 江艺铭035 找花花 许宸旭037 大家一起走 朱 墨039 雾霾雾霾你真坏 缪德良04 1幸福花 代晓琴043三等奖 跳绳歌 程宏明047 小汽车 臧泉皓049 小榆钱的梦想 张晓想05 1 友善谣 晋兴太053 小树和大鹿 钱万成055 向日葵和太阳 芷 涵057 长大啦 张硕国059 梦想,近了 黄泽宇061 五星红旗把我抱 陶雪萍063 梦 负培璇065 中国节 袁玉冰067 小浪花 门秀山069 月奶奶 安郁运 07 1 蚂蚁捡麦子 王艳萍 073 冰小鸭 刘幺红 075 萤火虫 林 蓝 077 垃圾分类别忘了 刘启新 079 旧裙子 王安鑫 08 1 电线杆 曹明玉 083 勤俭 吴建芳 085优秀奖 画笔 李复国 089好答卷儿 郜彬如 09 1 价值观小童谣 郑红星 093 爷爷住进安居房 张锦贻 095 里盖起小学校 王志鹏 097 小水花 郑皓元 099 轮滑小子 窦 静 1 0 1 谁敲门 卫民 1 03 橡皮擦 曹铭伦 1 05 两兄弟 杨怡曼 1 07 小手手 程颖婷 1 09 油菜花 史 雷 1 1 1 豆荚 俞玉梁 1 1 3 中国梦 周芯蕊 1 1 5 海峡梦 蔡国英 1 1 7 家乡通了“火车路” 范晓玲 1 1 9 爷爷夸我是小助手 丁恩昌 121 我是巧手环保迷 孟琰郁 1 23 盲道 李舒晗 1 25 黑豆豆 吴 丹 1 27- 旧书套 张瑜琛 1 29 宝宝也学哥哥 粱继平 1 3 1 螃触 毛 盾 1 33 袋鼠请客 张世明 1 35 生日树 马 嘉 1 37 尊老爱幼 藏文教研组 1 39 柳絮飞 李菊能 1 4 1 给地球安栅栏 张立君 1 43 家有在新疆 穆宏权 1 45 新疆 陈宇婷 1 47
作者: 成龙 朱墨
简介:★一个真实的成龙和成龙眼中的时代真相【拿命搏】洪金宝从下面路过,看到我又站在上面犹豫,他就忍不了了,站在楼下大骂道:“你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我每天都没地方停车,你到底拍不拍……【死就死吧】他们希望顺应市场需求,把我打造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的“硬汉”。我心里却很反感这样的安排……我心里想,“死就死吧”,然后大喊一声就跳了出去……【暴发户】我20 多岁就是千万富翁了。那时候有媒体记者拿着相机冲过来,我叫成家班的人脱下衣服把车牌盖起来,还吓唬人家,你敢拍一张就打一拳,现在看来多嚣张多讨厌……【购物狂】总之就是原来什么都想买,现在什么都想捐,所有这些东西,房祖名说过他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徐悲鸿的一幅画,既然他要那就留给他……【邓丽君】不久,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听到那边是邓丽君的声音,Jackie,我看你并不需要我,你就跟你的兄弟们在一起吧……【我的父亲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想过自己会有兄弟姐妹,更没想过爸爸妈妈曾经历过那么多乱世情仇……【林凤娇】当时媒体上的报道像爆炸了一样,我想要打电话给她,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错误不是我说对不起就能弥补的。我没有任何办法去弥补。后来我就想,不用解释,就离婚好了。我犯了这么大错,一定是要离婚的了……【房祖名】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错,犯了错,改了就好。接下来你要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坚强的独立的去面对应该面对的一切……【感谢骂我的人】很多人可能以为我会后悔公布这件事,其实恰恰相反。我知道会有人拿这件事来攻击我,因为大家不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爱恨好莱坞】对我来说,好莱坞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它让我狠狠地受过伤,也给过我最高的荣誉,它让我的片酬达到2000 万美金,也让我有过强烈的不安全感……★独家收录大量珍藏照片,立体再现几十年快意人生配有成龙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生活照、家庭照、片场照、受伤照、珍贵剧照等私家珍藏照百余幅,精致印刷超值收藏他出生在维多利亚山顶的富人公馆里,不过他的家却隐藏在狭窄而简陋的小偏房。从一开始他就身处两个世界。他的童年很短暂,爸妈给的那条出路让他过了十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那十年里,他没少被师兄弟欺负,没少被师父教训,但也是那十年造就了今天的他。他17岁闯荡电影圈,每天最早到片场,最晚收工,并自告奋勇尝试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工作。为了拍一个10秒钟的镜头,他连遭数次重创;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氛围,他险被豹子扑倒;为了表现一个富有创意的惊险场面,他赌命从70米高楼滑落。他两次闯荡好莱坞,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来到美国,用自己的剧本拍摄的电影,首周拿下980 万美元,成为首部登上美国电影票房榜首位的香港电影。他滑水、潜水、开车、飞风洞、跳火山,坚持亲自上阵,用身体的真实表演,对抗好莱坞的高科技作品。他性子急、多动症、强迫症、洁癖,他爱管闲事又爱唠叨,他也有自卑与遗憾的时刻,在做那些惊世骇俗的搏命动作时也会害怕。他年轻时有过一些或浪漫或心酸的爱情故事,现在随着年龄逐渐地增长,他开始更多地思考退休和生死的问题。——总之,他就像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一样。——但他也是成龙,那个地球上唯一的Jackie Chan。
作者: 黄周星点评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
简介: 1.“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名家高手前来点评。中华书局推出的“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又精选出各书最著名的点评家并加以整合,以帮助读者读出“四大名著”的三昧,更好地感受名著的魅力。 2.《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礼品装)采用纸面精装,布包脊,盒装,包装精美,是送礼的极佳礼品。 1. 脂砚斋、王希廉点评 之《红楼梦》(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脂砚斋:最著名的《红楼梦》点评者。他的身份,是红学史上的一个谜。我们只知道,他不只是《红楼梦》的评点者,还是书的整理者,更是曹雪芹创作过程中的亲密合作者、熟知作者身世和小说素材的曹雪芹亲友,甚至是进入小说角色的模特之一。脂砚斋批点的本子,称作“脂批本”。 王希廉:是清代红学评点三大家之一,他的《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在红学史上影响深远。 【内容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曾分析道:“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描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曹雪芹去世前修订的几次定本《红楼梦》全部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最初流传于世的抄本也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但长期以来,更多地保留了曹雪芹的语言个性和思想锋芒的脂评本只以抄本、影印等形式在较小的范围内流传,脂砚斋评语也多以单独的评语辑本为主。为使高居象牙塔的脂评本走入普通读者的生活,为此我们从现存十一二种脂评本中,精选最能反映曹雪芹《红楼梦》原始面貌的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评本即甲戌本、乾隆己卯(1759年)冬月脂砚斋评本即己卯本、乾隆庚辰(1760年)秋月脂砚斋评本即庚辰本进行整理,奉献给读者一部简便、可靠、囊括脂砚斋主要评语、可供普通读者阅读的脂评本。 后四十回系高鹗续作,其版本主要程甲本和程乙本。考虑到清代最为流行的王希廉评本用程甲本,因此,后四十回我们选择了程甲本作为底本,王希廉评语以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为据,但仅选择了其回末评。 全书配以清代人物仕女画家改琦《红楼梦人物画谱》中的金陵十二钗图画,人物形象古雅、传神。正文朱墨参差,提前预思回目动静的回前总评,事后追念其文深意的回末评,不时点醒读者的眉批,乃至眼光瞄准到行文最细微之处,点破文中之“眼”和“微旨”的夹批、侧批,虽然多为寥寥数语,却将曹雪芹在思想上的深刻寓意,叙述上的安排、穿插和对人物的塑造、刻画揭示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小说的诸多奥秘。相信这个借鉴吸收先贤时彦研究成果的脂评本会让普通读者体会到阅读经典的快乐。 【精彩摘要】 ◢《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耶?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氏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曰“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这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知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意亦甚矣。再笔。 ◢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黛玉之夭亡,已是意中事。然竟绝粒而死,不但文情径直无味,且转觉钟情尚未至深,死亦死得胡涂。今因听讹言而觅死,又因听密语而复生,委曲缠绵,文愈曲而情愈深,且反跌后文竟娶宝钗,更为紧凑。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2.金圣叹、李卓吾点评 之《水浒传》(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金圣叹: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最推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水浒传》也就因此被称为《第五才子书》。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的分析尤其深入独到,堪称最好的评本。 李卓吾: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以其精到独特的见解评点过的《水浒传》仍是现今流行的版本。 【内容介绍】 有人说,读《水浒传》不读金圣叹的评语,等于没读过《水浒传》,此言不虚。《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集合了无数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了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改原书第一回为“楔子”,保留原书第七十一回中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部分,自撰“梁山泊英雄惊噩梦”的情节,作为结局的第七十回。此外还对前七十回的行文做了较多修订,写了大量精彩绝伦的批语,并将这种新版本称为真正的古本。这七十回本一面世,几乎令他本尽废,一统天下近三百年,以至于一般读者只知有七十回的《水浒》了。这也是目前我们这个《四大名著名家点评》本《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后五十回采自一百二十回本《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批评者署名为“李卓吾”。因此,在这个混合的评点本里,读者朋友们既可欣赏到各异其趣的金圣叹和李卓吾评语,也可一窥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的全貌。 金圣叹的评点读批《水浒》是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李卓吾、叶昼,就连之后毛宗岗、脂砚斋的小说评点,也明显受到了金圣叹评点风格的影响。金圣叹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出诸如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獭尾法等全新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书前的《读第五才子书书法》、每一回的回前评、眉批和错落行间的夹批,值得细细品味,享受阅读最经典小说和最经典评语的愉悦。 《四大名著名家点评》本《水浒传》,采用大方的16开本,小说原文与点评文字分别以黑色、红色印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阅读疲劳。另外,中缝处还选配了明代著名版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精彩人物像十二帧,每十回一帧,依次为:宋江、吴用、武松、李逵、解珍、公孙胜、关胜、林冲、呼延灼、花荣、时迁、鲁智深。 【精彩摘要】 ◢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为无其人乎?诚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 ◢作《水浒传》者,真是识力过人。某看他一部书,要写一百单八个强盗,却为头推出一个孝子来做门面,一也;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却倒是三座地煞先做强盗,显见逆天而行,二也;盗魁是宋江了,却偏不许他便出头,另又幻一晁盖盖住在上,三也;天罡地煞,都置第二,不使出现,四也;临了收到“天下太平”四字作结,五也。 ◢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叙一百八人,而终之以皇甫相马。……然而世无伯乐,贤愚同死,其尤驳者,乃遂走险,至于势溃事裂,国家实受其祸,夫而后叹吾真失之于牝牡骊黄之外也。嗟乎,不已晚哉!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3.毛纶、毛宗岗点评 之《三国演义》(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毛纶、毛宗岗:毛氏父子,因评点《三国演义》而一举成为清代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逐章逐句进行精彩点评。他们评点的本子,称作“毛评本”,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没有读过“毛评本”,难说读过《三国演义》。 【内容介绍】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把它空前地强化了,让小说深入人心。 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部章回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精彩摘要】 ◢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 ◢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只淡淡一语,轻轻混过,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岂真学小儿掩耳缩颈之态耶? ◢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三国》叙事之法,往往善于用逆,所以绝胜他书。 ◢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耳。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4.黄周星点评 之《西游记》 【点评者介绍】 黄周星: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对《西游记》的评点自成体系,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给读者极大的启发,揭示了《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核心思想。 【内容介绍】 《西游记》被誉为中国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西游记》以唐代贞观年间玄奘赴西天取经的事件为原型进行创作。玄奘西行十七年,游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这一佛教史上的空前壮举,玄奘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奇幻遭遇,便成为民间文艺创作的源泉。宋元两代,取经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大量演出,在说书场上被反复传颂,在寺窟壁画中时有展现,也成为以后文人进行小说创作的素材来源。 著名学者黄周星和书商汪象旭合作,对百回本的《西游记》做了一番润饰修改,推出了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这是《西游记》演化成书后最为成熟,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 黄周星的点评自成体系,他所要阐发的是一种释、道同源,以致儒、释、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西游证道书》的“证道”则是对这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说和发挥。是以道教中全真教的教义为基础,又旁通于佛教的的禅宗和儒家的理学,是一种儒、释、道三教同源思想的体现。以“憺漪子”名义进行的回前评,是黄星周对仙佛同源理论的较为系统的阐述,黄周星的点评独到精彩,有时寥寥几字,却让人印象深刻,激赏其深刻的洞察力。相信这部书会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精彩摘要】 ◢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而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游》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参透此旨,请勿浪读《西游》。 ◢花果者,木也;水帘者,水也;铁板桥者,金也;山石福地,则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谓五行俱备,故曰“天造地设的家当”。即此便是金丹大旨。 ◢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长能短,倏而铁柱子,倏而绣花针,倏而针复为柱,倏而柱复为针,神明变化,若似乎一一与心猿相配而成者。则知天地之间,无此棒即无此猴,有此猴即有此棒。此猴既称天生圣人,则此棒亦可称天生圣物。 ◢今人说到八戒,辄以伧佣相待,即传中亦明呼为呆子矣。夫以长嘴大耳、脑后生鬃之状貌,而又贪饕口腹,谓之呆子,其谁曰不宜? ◢方才月貌花容,顷刻骷髅白骨。世间呆男子鉴此,固益通身汗下,知骷髅白骨之不可着迷;世间美妇人鉴此,亦宜急早回头,知月貌花容之不可常保。
作者: 朱墨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5
简介:作者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者是一位追逐单纯快乐的少年。从庐山到北京,从兰州到嘉峪关,又沿着丝绸之路钻进了万里沙漠,之后开始“顿悟”。山河瀑布的壮美,豪华宫殿的威严,边关废墟的苍凉,人文历史的厚重,逐步进入少年的审美视线。一种灵魂的“净化与涤荡”,在少年的胸襟肆意蔓延。生与死是残裂的片断还是圆合的循环?自然宇宙最后也将终结,那么面对着无可避免的悲剧结局,生命的存在究竟又意味着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归宿?在这部被称为“少年文化大散文”的著作里,作者表现出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探寻。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9
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曾分析道:“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描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曹雪芹去世前修订的几次定本《红楼梦》全部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最初流传于世的抄本也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但长期以来,更多地保留了曹雪芹的语言个性和思想锋芒的脂评本只以抄本、影印等形式在较小的范围内流传,脂砚斋评语也多以单独的评语辑本为主。为使高居象牙塔的脂评本走入普通读者的生活,为此我们从现存十一二种脂评本中,精选最能反映曹雪芹《红楼梦》原始面貌的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评本即甲戌本、乾隆己卯(1759年)冬月脂砚斋评本即己卯本、乾隆庚辰(1760年)秋月脂砚斋评本即庚辰本进行整理,奉献给读者一部简便、可靠、囊括脂砚斋主要评语、可供普通读者阅读的脂评本。 后四十回系高鹗续作,其版本主要程甲本和程乙本。考虑到清代最为流行的王希廉评本用程甲本,因此,后四十回我们选择了程甲本作为底本,王希廉评语以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为据,但仅选择了其回末评。 全书配以清代人物仕女画家改琦《红楼梦人物画谱》中的金陵十二钗图画,人物形象古雅、传神。正文朱墨参差,提前预思回目动静的回前总评,事后追念其文深意的回末评,不时点醒读者的眉批,乃至眼光瞄准到行文最细微之处,点破文中之“眼”和“微旨”的夹批、侧批,虽然多为寥寥数语,却将曹雪芹在思想上的深刻寓意,叙述上的安排、穿插和对人物的塑造、刻画揭示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小说的诸多奥秘。相信这个借鉴吸收先贤时彦研究成果的脂评本会让普通读者体会到阅读经典的快乐。
作者: [战国]庄子著;韩维志译评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简介:六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鯈,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鯈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口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 要抛弃求名的妄念,要弃绝策谋的智慧,要丟弃专断的行为,要绝弃智巧的行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域;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这也是达到空明的心境。至人的用心就如同那镜子,任物自来自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一切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又不为物所损伤。 南海的帝王名叫鯈,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忽和鯈常到混沌的领地去相会,浑沌待他们很友好。鯈和忽商量报答混沌的美意,说:“人都有七窍,用以看、听、饮食、呼吸,惟独它没有,我们尝试着替他凿开吧。”他们一天凿开一窍,七天上,混沌就死了。 [评点] 《应帝王》篇,主旨在于说明为政应当无治,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他主张为政之要,在于不干涉,应当顺从人的自然的本性,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全文可分为六节。第一节,借寓言人物蒲衣子之口,道出了理想的统治者应当:心胸舒泰。纯真质朴,不用权谋巧诈,也不借任何仁义名目去收买人心。 第二节,狂接舆提出:“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是一种欺德的卑鄙行为,在这里,庄子借狂接舆之口,说出了对于独裁者以私心制订维护一人权力的法律的极大憎恶。他认为这样制订的法律没有人会尊重。因为它只代表了独夫民贱的意愿,而不是广大民众的愿望。即便是以武力推行它,人民还是不服,如果用它来治理国家,就注定要失败。庄子认为,为政之要,要在“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不可强迫他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 第三节,写天根问无名人治天下之要道。无名人的回答,表现了他对于政治权力的极端厌恶。治人不如不治,不治天下,天下反倒安宁,天下越治会越乱。无名人最后提出“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对策.即给民众以自由的生活,只有统治者去除私心,才能有益民众。 第四节,论明王的治道,是不张扬表现自己。要“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使民众不知帝力何所加,过着自在快乐的幸福生活。 第五节,写的是神巫季成为壶子看相的故事,这段的主旨是倡“虚”与“藏”。在治政上,则要虚己无为。含藏一己之私而无所造作,这样百姓才会安宁。 第六节,“无为名尸”一段,总结性地点出为政在于不自专断,不以智巧计算民众,最终仍归结到“虚”,为政者要有空明如镜的心境,才能治好天下。末节则是鯈、忽凿开混沌的寓言故事。在这里,庄子用“混沌”比喻单纯质朴的天性,“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统治者法令设置日渐增多,慢慢改变了纯朴的民性,从而造成了天下大乱的严重后果。庄子在这里,以高度的艺术手法,以混沌之死比喻“有为”的政治带给人民的无穷苦难。 外篇 骈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译文】 并生的足趾和枝生的手指,它们是出乎本性吗?却超过了应得。附生的肉瘤,是出乎形体的本性吗?却超过了本性。多端造作仁义来施用,比列于身体本来就有的五脏吗?却不是道德的本然。因此,并生在脚上的,只是连接了一块无用的肉,枝生在手上的,只是长了一个无用的指头;超出了内在的真性,矫饰仁义的行为.而多方滥用了聪明。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译文】 所以,纵情于视觉的,就迷乱五色、混淆文彩,这岂不是像彩色华丽的服饰耀人眼目吗?离朱便是这类人的代表。纵情于听觉的,就混乱了五声,放任于六律,这岂不是金、石、丝、竹和黄钟大吕的音调吗?师旷就是这类人的代表。标榜仁义的,蔽塞了他们的德性而求名誉,岂不是使全天下人喧闹着去奉守那不当奉从的法式吗?曾参和史鳍便是这类入的代表。多言诡辩的,说了一大套空话、穿凿文句,游荡心思于坚白、同异的论题上,这难道不是疲敝精神为求一时的名誉而争执着无用的言论吗?杨朱和墨翟便是这类人的代表。可见,这些都是歪门邪道,并不是天下的正路呀。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跋;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译文】 那些合于事物本然的实况的,就不会违失性命的真情。所以结合的并不是骈连,分枝的也不是有余,长的不是多余,短的也不是不足。所以,野鸭的腿虽然短,硬给它接上一段便会给它造成痛苦;鹤腿虽然长,要是硬切下一截便会给它造成极大的悲哀。所以,原本是长的,就不能切断;原本是短的,也不必接长,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唉!仁义难道合于人情吗?那些所谓的仁人为什么那么多忧愁,而去孜孜以求地追求呢? 四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龅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 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译文】 并生的脚趾,决裂它,人便要哭泣;枝生的手指,咬去它,人便要哀啼。这二者,或多于应得的数目,或少于应有的数目,却同样感到苦恼。而当代的仁人志士,他们忧心世上的祸患;而那些不仁的人,则溃乱性命实情而贪图富贵。所以,难道仁义合于人情吗?然而自从那三代以下,天下为什么闹吵奔争呢? 【评点】 《骈拇》篇,主旨在于阐扬人的行为应当合于自然,应当顺应人情的本真的常态。“骈拇”,即并生的脚趾,本篇篇名取自篇首二字。 文章从骈拇枝指这样的生活现象入手,指出这两者都是超出的本性之外的多余物,正如同仁义也是多余的一样。 接下来,庄子用离朱纵情于明察,以致乱了五色,坏了文彩;师旷纵情于听力,以致坏乱了五声六律;杨朱、墨翟纵情于辩难,以致于窜句锤辞;曾参、史鳍纵情于仁义,以致于堵塞了人的正常德性……他用这一连串的类比,用以说明仁义并非天下正路。 他又以凫胫鹤胫为喻,进一步说明仁义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多余之物。 接着,庄子指出,仁人与不仁人一样,都不可取:仁人成天忧心忡忡,担心世事;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以求富贵。二者一为求名,一为求利。庄子认为他们在本质上是一丘之貉。天下之所以乱乱糟糟,祸源就出于仁人。 文章仅是原文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由之看出庄子的思想,即反对仁义、主张维护人的自然本性。这一思想乃是对人的个性独立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这篇文章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文艺性。这可从两方面看出。一是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一般的议论文章看重的是严密的推理和冷静的分析,不一定有热情,而此文则不同,作者感情强烈,言辞激进,使用了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庄子主要不是靠他的论证打动读者,而是靠他的热情感染读者。二是有着统一而鲜明的形象。读罢本文,读者总是会把骈拇、枝指、鹤胫、凫胫这些形象与仁义一词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一组完整而统一的鲜明形象。 二是有着讽刺和幽默的特点。庄子把儒家奉为至上的仁义比做骈拇枝指,这是带刺的幽默。“令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活画出一帮杞人忧天者的可笑形象。庄子的幽默内含尖刻的讽刺,这是读者阅读时所应注意的。 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日:“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洛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日:“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日:“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日:“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译文】 马这种动物,它的蹄子可用来践踏霜雪,毛可用以抵御凤寒,它吃草饮水,翘着后腿跳,这些都是马的真情性。纵使有高大的台和殿,对于马而言并没什么用处。到了伯牙出现,他说了“我会管理马!”于是他用烙铁烫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烙印,络头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入马槽中,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他又饿它,渴它,让它驰骋、奔跑、训练、修饰。马有口衔铖缨的拘束,又有皮鞭竹策的威胁,马就死掉大半了! 泥匠说:“我会捏陶土,使圆的合于规,方的合于矩。”木匠说:“我会削木头,使方的合于钩,直的合于绳。”陶土与树木,它们的本性难道是要合于圆规方矩钓钩绳墨吗?然而。世世代代称说:“伯乐会管理5,陶工木匠会制作粘土木材。”这也和治理天下的人犯一样的过错啊。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蹄,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躅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跋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蹄跋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译文】 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它们就交颈相摩。发怒时就背身相踢。马所晓得的仅止于此,等到加上了车衡颈轭,装上了额前佩饰,5就逐渐学会了折毁车辊、曲颈脱轭、抗击车盖、吐出口勒、咬断笼头。所以,马之至于抗击人,这都是伯乐们造的罪孽呀。 上古帝王赫胥氏的时代,人民安居而无所作为,悠游自在而无所往,口含食物相互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四处游玩,民众就是这么安然自适的。及至圣人出现之后,用礼乐来周旋,以匡正天下人的仪态;用仁义来标榜,以安慰天下人的心,人民才开始争先运用智谋,汲汲于争权夺利而不可制止。这也是圣人们的过失呀! 【评点】 ……
作者: 傅增湘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简介:简介 舊序 初集識語 整理說明 卷一 經部 總類 宋刊巾箱本八經書後 易類 宋監本周易正義跋 宋本周易要義跋 書類 校金刊本尚書注疏跋 影鈔元刊尚書纂傳殘本跋 詩類 题元本韓詩外傳 元本韓魯齊三家詩考跋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跋 題詩經世本古義 禮類、 朝鮮刊本纂圖互注周禮跋 朝鮮活字本附釋音用禮注疏跋 校宋刊本鬳齋考工記解跋 重校查初白藏宋本鬳齊考工記解跋 輯本朱申檀記句解跋 春秋類 宋撫州本春秋經傳集解殘卷跋 …… 思適齋題跋序 書舶庸譚序 嘉業堂善本書影序 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序 故宫殿本書庫目錄題辭 雁影齋题跋序 長沙葉氏藏書目绿序 校刻儒學警悟跋 海源閻藏書纪略 審閱德化李氏藏書說帖 涉園明本書目跋 涉園陶氏藏明季閔凌二家朱墨本書 書後 題周叔弢勘書圖 書名作者综合索引
作者: 钟敬文, 林语堂等著
简介:本书是《回望鲁迅丛书》系列之一。 这一卷所收文章,多为文艺界人士为回忆和纪念鲁迅所作。 书中的文章包括:《记找鲁迅先生》、《一二感想》、《一个够POG的男人——哀念鲁迅》、《回忆鲁迅琐记》、《不逝的记忆》、《相濡以沫》、《只研朱墨作春山》、《当巨雷震撼故都的时候》等等。 读者们从这一卷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鲁迅这个文学大师是怎样通过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产生巨大影响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
作者: 杨国荣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曾长期被视为亚圣,其地位居于孔子之侧。与孔子一样,孟子几乎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孔孟并尊,确实也逐渐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作为亚圣,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儒学奠基于孔子,在孔子的时代,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其主张也远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孔子之后,墨、道、法等学派曾对儒学提出责难和批评。到战国时代,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趋于高潮,儒家的地位似乎进一步受到了墨、道各家的冲击,所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便反映了这一历史状况。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儒学不能不作出理论上的回应。这种历史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将孟子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孟子在战国时代有好辩之名,这种好辩往往带有论战性质,它在回应各种挑战的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儒学的深沉内涵与理论力量,正是通过正面的理论建树与积极的理论争鸣,孟子使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得到了延续,并进一步维护了其显学的地位。唐代的韩愈在追溯儒家的道统时,曾认为圣人之道从孔子而传到了孟子,换言之,孟子有承继儒家精神命脉的历史功绩。从儒学的衍化看,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孟子的时代,历史开始进入了大一统的前夜(孟子之后一百余年,秦始皇便完成了统一大业)。作为思想敏锐的哲人,孟子已开始注意到这一时代特征,当梁惠王问他“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时,孟子的回答便是:惟有归于一统,才能达到安定。以这种历史意识为前提,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构想,企望将仁政推行于天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包含了不少天真的幻想,难免有迂阔之处,但使天下普遍实行王道的理想,毕竟折射了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趋势,而其仁政观念对于抑制法家的暴力原则,亦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从孔子的仁道到孟子的仁政,儒家的道德哲学进一步展开为政治哲学,后者在历史上形成了难以抹去的影响。 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以价值观念为中介。在孔子那里,儒家的价值系统已具体而微。然而,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还带有原始的浑朴性,这种浑朴性既使孔子避免了价值取向上的某些片面性,又使其不少观念未能具体展开。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从天与人,主体自由与超验之命,自我与群体,道德原则与具体境遇,功利与道义,以及人格理想等方面,对原始儒学作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家的价值观念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和定型。如果说,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那末,孟子则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深化了儒学。 当然,孟子在展开孔子思想的同时,也凸显了儒学的某些负面趋向。在天人关系上,以仁为核心的人道原则固然得到高扬,并被赋予更为具体的内涵,但自然的原则不免有所忽视;在名实之辩上,理性环节获得了较多考察,但感性闻见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定位;在力命关系上,道德领域的主体自由诚然被视为题中应有之义,但经天纬地的历史创造则又被淡化;在义利关系上,道义的内在价值一再得到强调,但功利的意识又被过分地抑制。此外,群体原则的提升与个体原则的相对弱化,拒斥异端所蕴含的独断趋向,现实的批判意向与往古的理想化之间的纠缠,等等,这些方面使孟子所系统化的儒学又呈现出复杂的意蕴,并相应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多重影响。 按传统的看法,儒学以内圣与外王为主题,在孔子那里,二者已开始得到双重确认。相对而言,孟子对内圣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孟子本人并非远离经世之域,但其价值追求的逻辑归宿,则是内圣之境。他把自然(天)的人化主要理解为化天性为德性,将人的自由限定于自我的道德选择,凸出道义的内在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良知)的功能,以求其放心为学问之道,等等,都处处展示了一种内圣的定向。在理想人格的设定上,这一思路表现得更为明显。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目标,在儒家那里,善的追求最后总是指向理想的人格境界,不妨说,正是人格的设定,集中折射了其价值取向。按孟子的看法,完美人格的根本特征,主要体现于其内在德性,自我的实现(从本然的我走向理想的我),首先便以仁、智等内在品格的形成为标志,成人(达到理想人格)的过程则相应地以内在的善端为出发点,并表现为这种善端的自我展开。较之孔子及后起的荀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而儒学的内圣走向,也由此获得了其历史的源头。
作者: 章太炎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8月
简介: 本书是章太炎先生的重要著作,自二十世纪初问世以来,备受注目。本书出版的最早版本为日本秀光社1910版,我馆早年亦出版过此书。目前出版的此书多依是书。《太炎先生著述目录初编》对此已有记述:“谨按:本书有先校本,庚戌年五月日本国学讲习会刊行。先校本修正二十四则,先师自书眉云:‘此初校本语亦有校定本所未载者,他日当集合刊之。’”可见,本书的出版,并未完全将太炎先生的修改稿。复旦大学的周振鹤藏有此书,系太炎先生在本书初稿本的批改本。太炎先生对所注一概蝇头细书,有时朱墨交错,密密麻麻,足见其对著书立说之重视。修订之处正文注文皆有,补充之正文中复有加注处,以是细书中复有更细书。
作者: 张晓虹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净、《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分。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作者: 李晓杰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作者: 洪汛涛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目录】
1 笔架山下
2 判官和魁星
3 门槛很高很高
4 铁定心了
5 大富贵笔庄
6 梦笔
7 笔梦
8 白胡子爷爷
9 我有一枝笔啦
10 秋天里的春天
11 懒女人和赌博鬼
12 装进一只麻袋
13 桀骜不驯的野马
14 跳出两尺厚三丈高的墙
15 兔子灯和猫
16 他悄悄地走过
17 关关卡卡
18 我叫“冯良B”
19 女孩子头上插着一根稻草
20 两条狼狗
21 纸鸟的坟墓
22 小鹤飞起来了
23 一幅仙桃图
24 一张彩莲画
25 两只绿眼睛跟着他
26 借笔者
27 牢里牢外
28 人鬼神
29 送去一船粮食
30 风筝飞上天
31 押运官
32 鸡狗满街走
33 “马良”鬻画
34 真假笔斗
35 押解出境
36 荒漠行
37 一剂麻沸药
38 笔雨梦
39 无毒不丈夫
40 深沟之望
41 净土
42 文昌庙中的疯子
43 一个认得的人
44 御笔亲书
45 坐轿的和抬轿的
46 好画好画
47 一切不改
48 聚宝盆煮粥
49 金山银山摇钱树
50 愤怒的海
后事
【免费在线读】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
他住在村口的破窑里。父亲、母亲早年死了,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天底下,穷人是一家,村里的人们常常接济他,帮助他,照料他。那些伙伴们,一个个待他都像亲兄弟。
马良从小喜欢画画,在地上爬着的时候,就爱拿块石头,或者抓根木棒,在泥地上胡乱地涂一气。直的、横的,圆的、方的,谁知道画的是什么。
长大了,他很想学画画,可他哪有钱去买笔呢!他们这个村子里,家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庄稼人,也没有一家有笔的。
马良多么想自己能有一支笔,一支属于自己的笔啊!
他们村后的大山,虽然光秃秃的,都是砂土岩石,并不长树木花草,但它的形状十分奇特,三座山峰,并列一排,像个“山”字。来这山上游历的人说,那个造字的古人,准到过这里,不然怎么造出个“山”字来呢?这三座山峰,很高,要攀上这三座山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不能种植庄稼,村里的人们砍柴割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可是,这山,远远一望,背衬蓝天,恰似一个赭色的大笔架,煞是好看。
这大山,给了大山的儿子马良以大山的性格。他像大山一样的倔强,不畏惧困难,想做什么,一定要做成。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做什么事,都是一往直前,遇到阻挡,都不回头。他虽然和大山一样贫穷,但他和大山一样屹立着,挺着腰杆子做人。他以大山的儿子为荣。
在他们村子东边远远的地方,有一座古寺,古寺后面山丘上,有一座砖塔。年代很久了,由于经历了火灾,塔身只剩下一个褐色砖块砌的壳子。奇特的是,塔尖上长满了许多树,大概是鹰鸟衔上去的种子,年深月久,长成了大树。大树枝丫伸开,叶子浓密,这塔远远望去,很像一支大毛笔。塔身为笔杆,塔上的树枝则是笔头。*凑趣的是,塔顶的树木中,有一棵是枣树,秋高气爽,枣子成熟,鹰鸟啄食,四散飞落,宛如笔尖饱蘸颜料,向广袤的天穹洒溅出星星朱墨。
如果说,大山的性格就是马良的性格,那么,这塔给了马良以志气。塔尖高耸刺天,马良志气凌云,他多么想把这塔托在手上,挥舞它,像挥舞一支笔,在蓝天上,用绚丽五彩的霞光作画,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理想画卷。
村子里有个传说,每隔三百年,哪一天,哪一刻,天要开眼,照在塔上的阳光会突然特别强烈,使塔的黑影投到远远的高山山峰之间,似同一支笔,搁在笔架上。据称,如果在这刹那间,有谁能抱住这黑影投射成的笔,他就会成为一位很有才学的人。
可是,村里年岁再大的老人,也没有见过这三百年一逢的开天眼,也不知道哪一年发生过这奇迹。因为他们村子里,世世代代,都是泥腿子,捏泥巴的,从没听说出过一位有才学的拿笔人。
稚年的马良,一次次,去攀登村后的高山。他爬上峰尖,坐在只有桌面大小的峰顶上,遥望远远的那座古塔和东方冉冉上升的太阳。他多么希望遇上开天眼,太阳光突然明亮起来,将塔的黑影投射过来,让他一把紧紧地抱住它。
许多个清晨和午后,他满怀希望地上山,却每回都是怅怅地回来。
他很想有一支笔。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
简介: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他所写的是“情”,而且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一往而深”的“情之至”。王思任指出:“《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深于阿丽者矣。”杜丽娘不甘心受理学的束缚,不愿为高墙深院的禁锢,她向往走向大自然,大胆地追求幸福爱情,执着地追求青春价值和婚姻自由。为了这一追求,她可以献出生命,魂游地狱,还可以起死回生。对此王思任赞叹道:“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眼,撩牙判发,可押而处,而‘梅’、‘柳,二字,必不肯使劫灰烧失。”王思任鲜明地肯定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欲望,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执着追求:“若士所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末三行,人已魂消肌栗。”他在《批点玉茗堂v牡丹亭)叙》中点评汤显祖刻画人物性格“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王思任对《牡丹亭》的剖析,深得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赞赏:“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稠骼之尘根,提出傀儡之啼笑,关汉卿、高则诚曾遇此知音否?” 《牡丹亭》流传的版本甚多,主要有明金陵文林?本、朱墨本、朱元镇校刻本、清晖阁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代竹林堂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等,现以暖红室本为底本,并配以暖红室插图。王思任评点的《牡丹亭》不易访获,我们所整理的《王思任批评本v牡丹亭>》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充分领略《牡丹亭》这部戏剧的妙处。鉴于整理者才疏学浅,疏漏讹误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指正。
作者: 李祥俊著
简介: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以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为研究对象。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所创立的“荆公新学”在北宋后期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在后世也有很大影响。《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的研究角度着眼于学术传承与思想演进、学派斗争与问题论述之间的相互依存状态,以王安石本人的内在思路为框架,以现代的理论去具体分析他的学术论述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本书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王安石关于各派学术思想的评价、注疏、论述,揭示其本人的观点及其在该学派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再进一步,通过王安石对于各派学术思想的阐释,考察其学术思想的主导精神,确定其在宋代思想史以至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分别探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儒学思想以及王安石关于子学、佛学、道教的论述。王安石的经学思想以上古时代的经书为文本,广泛吸收后代的各种学说来解释经书,内容涉及宇宙、人生、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治国之道上,他综合上古三代和儒、法、道各家的政治智慧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王安石儒学思想的侧重点在人生哲学,在人性论上,他把中国上古的创造精神和儒家、佛教的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人性是人的天赋的生命力,是超越伦理道德的善恶之上的绝对、至善;在人生观上,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佛教以及先秦诸子中的杨朱、墨翟等的观点结合起来,就群己关系、人生准则、理想人格等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和传统儒学重视伦常关系、群体价值有所不同。
作者: 朱墨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年03月
简介:
《疯狂又脆弱 坚定又柔软》是朱墨在《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之后的新作品。
以十年职场经验做总结,分享娱乐圈生存法则和升职宝典。
“普通女孩成长史”,“职业女性上位史”,“寒门学子十年求索”,“残酷职场十年回顾”。这些似乎可以概括她的经历,但这些又不是她的全部。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身居高位或者肆意潇洒的人,都曾为梦想疯狂地倾尽全力。
作者: 左丘明著;朱墨青整理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2009
简介:简介 《春秋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彩照耀”的美誉。 “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经学通论·春秋》给了《春秋左传》很高的评价。《春秋左传》是对纷乱的春秋时代的记录,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春秋诸侯的金戈铁马、雄心壮志,也反映了这个大时代的社会文化。细细品味《春秋左传》,做一次时间的旅行,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
作者: (明)张凤翼撰;隋树森等校点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4
简介: 一、张凤翼(一五二七——一六一三),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其弟献翼、燕翼并有才名,被称为“三张”。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与燕翼皆中举人。张凤翼四上春官报罢,遂放弃仕途之路,杜门不出。他虽擅长诗文翰墨,卻恥於以诗文翰墨交结权贵,而以卖字自给。张凤翼喜度曲,自朝至夕,呜呜不离口。他曾与其次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其子饰赵五娘;虽观者填门,而他竟毫不在意。晚年尤好撰乐府新聲,颇受人们喜爱。张凤翼著作甚富,有《文选纂注》、《处实堂前集》、《处实堂后集》、《四书句解》、《瑞蘭阁景行录》、《清河逸事》、《自订年谱》、《海内名家工画能事》、《国朝诗管花集》;另有《敲月轩词稿》,久已散佚。还作有传奇《红拂记》、《祝髪记》、《灌园记》、《竊符记》、《虎符记》、《扊扅记》,合称《阳春六集》,现存前五种。據传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著录,尚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三种,均无传本。《羣音类选》中收录《扊扅记》九折曲文,是否张氏之作,尚有待详攷。故作为附录附於卷末。 二、《张凤翼戏曲集》包括张氏剧作五种, (一)《红拂记》 (二)《祝髪记》 (三)《灌园记》 (四)《竊符记》 (五)《虎符记》 (六)附录:《扊扅记》 三、戏曲五种的底本及其校勘所用的各本: (一)《红拂记》:以较为完善的明末吴兴凌氏校刻朱墨套印《红拂记》为底本,校以(1)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红拂记》,简称继本;(2)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简称容本;(3)明万历萧腾鸿刻《鼎鐫红拂记》,简称萧本;(4)明末汲古阁刻《红拂记定本》,简称汲本;(5)民国初年贵池刘氏辑刻《暖红室彙刻传剧》本《陈眉公批评红拂记》,简称暖本;(6)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據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红拂记》,简称开本。凡六本相同,称“各本”。 (二)《祝髪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註点板徐孝克孝义祝髪记》为底本,校以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孝义祝髪记》,简称继本。 (三)《灌园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刊音註出像齋世子灌园记》为底本,校以(1)明末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汲本;(2)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據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开本。 (四)《竊符记》:国内流传的系清钞本,明刊环翠堂刻本在法国,未见,此用一九八二年(昭和五十七年)日本思文阁出版的《中国戏曲善本三种》中影印的神田喜一郎所藏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竊符记》为底本。该版本系现存最早的版本,在国内首次校点出版。 (五)《虎符记》:因流传的均系清钞本,故仅據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註花将军虎符记》校点。 (六)《扊扅记》:據《羣音类选》本《扊扅记》散齣曲文校点。 四、本集系现存张凤翼剧作的校点本,力求保持原貌,以供研究者参考,故对其中明顯表现历史局限性的词句,亦不作删节。校勘以有助於文字的瞭解,或有参考价值者为限,着重改正底本文字的讹脱、衍、舛。故正俗字、古今字、同义字等,不尽出校。 五、凡底本文字与别本相近或间有差异文字均可讲通者,别本文字较优者酌情出校。底本文字明顯错误又无别本参照者,迳改,出校说明。别本文字明顯属讹、脱、衍、舛,而底本不误者,一般不出校记。 六、所有校记均标明註码,附於各齣之后,以便参阅。 七、卷首附载的插图和书影,皆从《古本戏曲丛刊》本和《中国戏曲善本三种》本中选出,使读者对原书刊印格式窥豹一斑。
作者: 魯迅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年07月
简介:鲁迅辑录的古小说集《古小说钩沉》,是典范的唐前小说史料整理著作,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山作用。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初步垒筑了中国小说史的体系”①。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人。他所辑录的《古小说钩沉》,郑振铎曾这样评价:“是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录古代小说的”,“不仅前无古人,即后有来作,也难越过他的范围和方法的。”(《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他后来的《中国小说史略》所取得的影响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古小说钩沉》辑录周至隋散佚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引用古书凡六十余种,用以参校者又有十余种,二十余万字,堪称现代古小说史料整理研究的煌煌之作。《古小说钩沉》的撰写,大概在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绍兴之前便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当时“披览古说,或见伪夺,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古小说钩沉序》)。一九○九年,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开始系统地从事古小说的校辑工作,“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鲁迅致许寿裳的信)。一九一二年二月,鲁迅已经完成了辑录工作,并署名周作人在《越社丛刊》第一集发表《古小说钩沉序》。撰写此书的动机,固然由于鲁迅自幼对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在序中似乎指出了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则稗发职志将同古采诗之发,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矣。”鲁迅不仅改变了自《汉书·艺文志》以来轻视小说的倾向,还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对于国民性的探讨。辑录的目的再者就是匡正前人妄判篇目改题撰人之类的混乱,鲁迅曾批评《五朝小说》、《古今说海》等“是胡闹的祖师”,“误人很不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唐人说荟》)。鲁迅从事古小说史料的辑录工作,与他所主张的开创性学术研究要进行资料长编也是分不开的。《古小说钩沉》在鲁迅生前并没有能够得到正式出版,直到一九三八年始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面世。其实早在一九一二年,鲁迅便想出版,但因无刻版经费而未能如愿。一九二六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之时,也是出于同样的问题而再度搁置。一九三五年,郑振铎编辑《世界文库》欲收入此书,但鲁迅认为:“一则放弃已久,重新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功夫;二则此种书籍,大约未必有多少人看,不如暂且放下,待将来有闲工夫时再说。”(鲁迅致郑振铎的信)但是鲁迅没有来得及整理,便在一九三六年溘然长逝了。《古小说钩沉》是一部校勘精审、学术谨严的著作,辑录的材料可以分为五类:一、见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者;二、见于《隋书·经籍志·小说家》著录者;三、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者;四、见于上述三志小说家之外著录者;五、不见于史志著录者。足见鲁迅辑录的工作不仅近乎巨细无遗,而且有着深厚的传统目录学功底。而校勘的工作大致包括:辑校异文,如《小说》“蔡邕母始怀孕”句,鲁迅校以《续谈助》“始怀孕”作“方妊”;校正文字,如《列异传》“苏娥”条,鲁迅校云“具见《珠林》七十四引《冤魂志》,高安作高要,周敞作何敞,当据正”;详加案断,如《神怪录》“吴详”条,鲁迅校云“案《御览》七百十六引作志怪,其文较略”。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还利用了当时新发现的敦煌类书写本资料,这是很有学术眼光的。《古小说钩沉》的辑录,提高了鲁迅小说创作的素养,有些甚至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如《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即取材于《古小说钩沉》中的《列异传》。《古小说钩沉》也存在一些疏漏甚至失误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丝毫不会影响这部著作的价值,可谓“虽丛残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古小说钩沉序》)。存在的问题约略有如下数端:辑录有误,如误引金王朋寿的《类林杂说》而入《裴子语林》;人物时代的排列顺序有误,如戴叔鸾是东汉时人,却放在了晋初人物之后;资料收录的也不全,如所辑殷芸《小说》就不及余嘉锡辑本详备。另外,一些错字未及校正,缺字也没有参校他本补上,采用的校勘底本的版本也未尽善,如《太平广记》使用了清乾隆十八年的黄晟刻本,而此本则不如明嘉靖间的谈恺刻本。其中有些问题,鲁迅生前便已经注意到,也打算继续整理使之更加完善,但遗憾的是终究未能实现这一夙愿。国家图书馆藏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系周丰一捐赠,分为四册装订,毛装,共计79页。第一册开本25.7×16.3cm,半页九行,行约二十八字。抄写工整细致,行格间有批改。第二册开本23.3×12.4cm,半页八行,行约二十五字,蓝格稿本。眉栏镌有批注,版口下有“绍兴府中学堂”字样。第三册开本25.4×16.2cm,半页九行,行约三十二字。眉栏写有“校了”、“校讫”字样,说明此册已经鲁迅详加校勘。第四册开本28×17.1cm,半页九行,行约二十四字,有朱墨笔批注。手稿有大量的鲁迅生前校改笔迹,反映了他进行古小说辑佚的校录过程,也表现了他缜密严谨的学术研究品格。《古小说钩沉》的版本有一九三八年的《鲁迅全集》本、一九五一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一九七三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和一九九七年齐鲁书社出版本等,这次影印出版国家图书馆所藏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本,对于充分认识这部书稿的撰写情况,以及为学术界提供研究资料的底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