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人二十家诗评
作者: 李樯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书道中人论书法,有作《论书绝句》的传统。王文治、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均有《论书绝句》之作,尤其是当代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论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更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李樯选择了古体诗来表达自己对近现代二十位书家及书作的看法,因为古体诗这种体裁容量大,可以写得很长,同时比较自由,格律限制相对而言不太严格,这样能够畅所欲言。他对前人的赞扬没有过头话,没有空洞的,不着边际的吹捧。所批评的也有理有据。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才情的、健康的书法批评。
【目录】
吴昌硕 ○一二
康有为 ○一八
齐白石 ○二四
黄宾虹 ○三○
李叔同 ○三六
鲁 迅 ○四二
谢无量 ○四八
郭沫若 ○五四
茅 盾 ○六○
潘天寿 ○六六
丰子恺 ○七二
张大千 ○七八
朱复戡 ○八四
梁实秋 ○九○
胡兰成 ○九六
文怀沙 一○二
启 功 一○八
冯其庸 一一四
王学仲 一二○
沈 鹏 一二六
曾来德 一三二
【免费在线读】
吴昌硕
开埠通商七十年,十里洋场已蔚然。
又逢辛亥鼎革季,前朝贵族失特权。
孤臣孽子麕集处,卸却官架入市廛。
程朱不能当饭吃,书画倒可换“七件”。
纷然如同过江鲫,好个过渡文化圈。
缶翁忽作不速客,一脚踏进上海滩。
市井鬻艺求生计,笔刀为耒石作田。
诗书画印俱皆擅,书卷气韵盎于面。
朴面风兼金石气,根通太古连星躔。
猎碣倾侧饶趣味,复活了秦印秦权秦诏版。
衰年变法出新貌,生辣雄浑含逸隽。
巨儒名公皆侧目,望尘只把马首瞻。
犹如项王战钜鹿,诸侯壁上仰面观。
加盟豫园会,邀入题襟馆。
执掌西泠社,九老奉为先。
时代真个变化了,平民阶层长艺坛。
历史脚步向前迈,呼唤罡风扫灰埃。
应运而生是贤者,应劫而生成祸害。
开出艺术新气候,前朝颓靡永不再。
艺坛出了吴昌硕,历史进入近现代。
【赘语】
有人把吴昌硕定位为“海派书画领袖”,这说法贬低了吴昌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试想早期京派领袖陈师曾是他的入室弟子,另一京派重要代表人物齐白石早年受过他的扶持,因此他应当被称为京沪两派的共主,是近代的书圣、画圣、印圣乃至诗圣。是近现代以来空间艺术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一杆大旗。
吴昌硕先生以望稀之年,橐笔踏入海上的十里洋场,当时海上书画界活跃着一个怎样的群体?一言以蔽之,前清朝遗老遗少的士大夫阶层,陈宝琛、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郑孝胥他们*也是清朝的三、四品官僚,有的曾是历史上的活跃人物,但是他们都没把吴缶老当作另类,而是时间不久就服膺他、推戴他,承认他在艺术界的领袖地位,所以如此,固然缘于他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和他与人为善、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但是单是艺术精湛就行吗?单是人品纯良就行吗?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之融于上海的书画群体,并进而领袖群伦,与他一辈子时间内营造的人脉关系有关,他不仅得到了天时、地利,也得到了人和!
从吴昌硕走出他家乡的芜园,走向城市闯世界,一路有贵人扶持。他是占居一个时代文化制高点的大学问家俞樾的入室弟子自不必说。“曼陀罗斋”主的词人杜文澜,藏书“皕宇楼”和“十万卷楼”的陆心源,居住听枫园的古印收藏大家吴云等,既是地方官员又是著名文化人。他先后在这些人家中做过管帐人、幕客乃至教馆先生。尤其是吴近云,为他做中介,使他结识了潘祖荫、翁同龢,还曾为张之洞制过印,入过吴大的幕府,这些清朝的封疆大吏和帝师之尊的宰辅,他与这些人以文化人的身份交往,从治印到边款上可以看出态度不亢不卑,与其下众人更是平起平坐,在上位者不以富贵骄人,他也不以民间的身份感到自卑,尤其他还兼着九品小吏的身份,如果纯布衣身份也还罢了,既当九品小官僚为什么没受官场陋习的影响和那些人交友。当年在苏州顾文彬的怡园中,列为“怡园七子”之一,那么在上海成为包括陈三立、康有为在内的“九老会”之首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从与以上这些人的交往中,围绕吴昌硕的故事,文人间只有互相奖掖,互相提携,没有倾轧诋毁,也没有反目成仇的现象,我们不能像带魔幻色彩的电视剧一样搞穿越,走入那个时代,但从这个现象看,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生态都是后来阶层固化,等级观念加强的一些时候所达不到的。这些现象令人三思,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