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
作者: 杨丹编著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简介: 杨 丹
表现人物头、颈、躯干、双臂及手等形象的素描一般称为半身像
素描。半身素描富有生活气息、情节性和亲切感。由于被描绘的对象
是有思想情感的生命体,所以历来一直被认为有很高的表现难度。现
代科学的研究表明: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
特的形体和心理结构,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个体。肖像画的目的,
就是要使“这一个”人的形象得到生动的“再现”。
为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对象,作画前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任
何一个人的形体结构除了符合解剖学的一般造型规律外,不论是整体
(人体),还是局部(头、五官、手足等)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征。把
握这些特征,是我们观察的重要内容。否则,只能画出现实生活中并
不存在的图解式的概念化的“人”。与对象交谈,了解其生活的经历与
现状,对于我们洞察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是有很大帮助的。经
常反复出现的动态和表情往往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原有的服
饰则是人的身份、处境、喜好的直观说明。千万不要人为的摆动作、做
表情或“打扮”对象,一切要真实、自然、贴切。
想象(形象思维)是艺术创造中 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艺术想象既
不同于回忆,也不同于联想,而是在主体的个性、情感、观念积极参
与下,对“原型”重新加以改造,构建全新的艺术形象 ―审美“意
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意象也因人而异。正
是由于这些差异,艺术作品才可能有真正的价值,才可能有永远不朽
的杰作产生。其实,意象不是一次定型的,作画的过程实际就是将其
不断的修改、完善,并将其物态化的过程。就素描而言,是以所使用
的材料为中介,以线条、调子、光影、形体处理为语言 而形成的具体
的绘画效果。因此,熟悉和把握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对于开拓我
们的表现空间,丰富表现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创造并不全是情感的表现,还需要理性的积极参与:合理的
运用技巧、知识,才能获得理想、完美的效果。肖似是肖像画的基本
要求,但肖似并不完全等于狭义的准确,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切感
受,强调和夸张人物的造型特征。准确严格和夸张变形,只是方法的
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都能达到肖似的目的,问题是哪种方法更适合
自己。深刻的表现是指对人物内心世界真实的展现,与深入细致的局
部刻画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简练的方式来表
现的,关键是概括不能显得空洞、简单,细致不能破坏整体、单纯的
视觉效果。
研究成功的素描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调子、线条、形
体处理等不同的造型语言,在表现意味上有着共同的属性。如:优美
的造型往往和流畅的曲线、柔和的调子相匹配,粗犷的造型往往和刚
直有力的线条、对比强烈的调子相组合。正是由于相同的表现性,才
使得这些不同的因素互相烘托,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解释,这是由于这些因素在力的样式一一方向和
强度上相同的缘故。因此,如果我们在一幅作品中所使用的表现语言
相互协调,就能产生“共振”效应,使画面效果更集中,更强烈。
作画的视点是作者态度的体现。如仰视能表现崇高、力量、孤傲、
疏远的感觉,而平视则显得亲切、温馨、现实、平凡。视点的正确选
择有助于作者表现意图的实现。
要画好衣褶,首先要理解衣褶形成是由于人体的结构与运动所决
定的。所以,观察时要遵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方法。如
手臂弯曲时就会在肘部形成叠折型衣褶,当手臂扬起时就形成牵扯型
衣褶。不论是凸起或凹陷的衣褶,都有三个块面,只有将三个块面的
结构关系交待清楚,才会有立体的感觉。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衣褶都画
出,那些偶然出现的次要的衣褶应该少画或不画,重点画好体现人体
结构和运动的衣褶。当模特每次休息后重新摆好姿势时,衣褶会发生
一定的变化,要选择组台关系好的部分及时画出。
手的表现是肖像画的重要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手被形容为人
的“第二表情”,是因为它能体现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手的结构
复杂,动作幅度大,熟知手的解剖知识是绝对必须的。有必要指出:手
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造型特征和其它部分是协调一致的。不
能设想:一个造型粗犷的人手却是纤细的!孤立地画手,只能破坏整
体的艺术形象。
腿与躯干的结构关系往往容易画错(特别在坐姿时)。腿是通过骨
盆与躯干连接的,正确的理解骨盆的位置、状态以及和胸廓的叠折、扭
转关系,是画好腿与躯干结构关系的要点。由于衣服的掩盖,这种关
系往往难以判断。如果只沿着外轮廓观察和表现,极易产生腿与躯干
结构关系的错位。
综上所述,画好素描肖像的核心问题是既要“忠实”于对象,又
要不拘泥于对象。处理好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对象固有的形体、心理特
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至于素描肖像画中所涉及的素描的规律和头像的表现方法,在本
套丛书的其它分册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