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4 项 “梁鼎芬”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倪俊明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是《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三十二种,其中稿抄本十六种,具有很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前言 方志是以一定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單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自然現象和自然資源的綜合性著述,它分門別類,貫通古今,其存史、致用的價值久為人們所認知。廣東的方志可溯源到東漢時期番禺人楊孚所撰的《異物志》(又名《南裔異物志》),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記述嶺南風土物產的志書。其後自吳晉南朝,迄明清民國的的兩千年間,廣東產生了相當多的志書。據李默《廣東方志考略》統計,歷史上廣東舊方志共有861種,今天尚存的有431種。其統計尚未包括鄉土志等,否則,數量更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了現存447種廣東舊方志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986年編著的《館藏廣東地方誌目錄》收錄達520種之多(含鄉土志、山水志、名勝志、寺廟志、圖志等)。廣東現存最早的方志為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宋元以前已佚散的舊志,今天只能在《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禦覽》、《初學記》、《永樂大典》等類書及學者們所輯的一些輯佚書中見其枝葉了。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東提學使沈曾桐奏請,於前兩廣總督張之洞開辦的廣雅書局內設立廣雅書局藏書樓,1912年改為廣東圖書館,此即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淵源所自。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歷經數番析合,現已成為一所藏書總量達500多萬冊的現代圖書館。其中線裝古籍4萬餘種47萬冊;全國地方誌(外省)3萬餘冊;金石拓片3萬餘冊(件);新舊廣東地方文獻9萬余種40余萬冊。 地方誌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典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地方誌尤其是廣東方志的收藏是該館的優良傳統。廣東省圖書館初始藏書為廣雅書局藏書樓舊藏,民國初年,該館收得原廣雅書院冠冕樓藏書一部分,並由省公署民政廳、教育廳拔送廣東各府州縣誌全份。1921年,又得梁鼎芬後人捐葵霜閣藏書,藏書以叢書及方志、詩文集為著。經過近二十餘年的搜集,該館收集的各省新舊通志業已完備。據1931年《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當時廣東省立圖書館館藏書籍以“地志為最多,共7000餘冊,各省通志俱購置完備”。1934年,省立圖書館被撤並,部分貴重圖籍歸存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據1936年任館長的羅香林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方志目錄》記載,當時已收錄方志1000餘部,其數量在南中國首屈一指。1938年,廣州淪陷,有關圖籍受到嚴重破壞。1941 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韶關複館,在杜定友館長的領導下,大力搜集廣東地方文獻。地方誌方面,1945年,僅得廣東26個縣份的縣誌,至1946年,已收得 88縣份的縣誌,僅5縣份縣誌未入藏。當時省圖廣東方志有通志1種,府志12種,州縣誌134種,並有多種鄉土志。1949年,省館接收廣東文獻館圖籍,得地方誌69種,絕大部分為廣東方志。建國初,省館在全省各地徵集了大量的圖籍文獻,館藏日富。1955年,省館與廣州市中山圖書館合併,原先分存兩館的圖籍包括地方誌始合而為一。至1957年,廣東地方誌已收藏至315種,廣東97縣中,除防城(今屬廣西),白沙,樂東,保亭(三縣今均屬海南省)4縣本無縣誌,其餘各縣縣誌均有收藏。經過數代圖書館館員的苦心經營,目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共收藏新舊方志近萬餘種(含各種專業志),其中1949年前的舊方志2100餘種,以《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統計的現存全國舊方志數量8200餘種相較,約占四分之一。計省(通)志58種,府志158種,州縣廳志 1750種,各鄉土志、島嶼志等178種,其中廣東省內舊方志392種。數十年來,承惠社會各界慷慨捐贈(如1954年,黃蔭普先生贈書數千種,其中廣東方志67種),及通過購買、交換、複製、縮微等方法徵集廣東舊方志,見諸《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而本館以前缺藏的廣東舊志現在絕大部分已補充入藏。 現從館藏方志中挑選32種舊方志匯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其中廣東方志26種,省外方志6種。以版本而言,清刻本10種,清及民國間稿(鈔)本16種,民國間油印本、鉛印本各3種,內有12種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僅藏,史料價值自不待言。編者給每種方志均撰寫了提要,以資讀者參考。 [民國]續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朱慶瀾修,梁鼎芬纂。民國五年(1916)修,廣東通志局稿本。慶瀾,字子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歷任四川副都督,黑龍江督署參謀長、民政長、巡按使,廣東省長,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別區行政長官,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等。鼎芬,字星海,號節庵,廣東番禺人,光緒進士,歷任知州、知府,累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著有《節庵先生遺詩》等。是志民國五年始修,旋因政局動盪而終止。敍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二年(1910)。殘存稿本內容依次為:序、職名表、訓典、晷度表,山川略(廣州府)、兵制(附營汛、兵餉、馬政)、前事略(番禺縣)、人物志(廣州府、韶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瓊州府、嘉應州)、廣東儒林、藝文志(史部書目)、雜錄(廣州府)。該稿以人物、訓典為主,各占全書的十分之六和十分之二。人物志資料多據舊府、州、縣志,兼錄採訪冊及粵人文集等,內除古代人物外,收入鄧世昌、馮子材、黃遵憲等一批近代以來著名粵人傳稿,為首錄資料。訓典則收集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粵省官吏向清廷的上諭、奏摺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廣東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頗具史料價值。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鄒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稿本。魯,字海濱,號澄廬主人,廣東大埔人,同盟會會員,歷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廣東通志館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等,著有《回顧錄》、《鄒魯文存》等。廷敬,字丹銘,號止齋,大埔人,曾任惠潮嘉師範學校校長、廣東通志館主任兼總纂等,著有《補讀書樓文集》、《經史金文證補》等。民國二十年(1931)始修,二十四年結束,大部分為調查採訪冊和初輯資料冊。記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至民國二十三年。分訓典、山川略、地質概要、兵要地理、堡寨、墟市、村制、醫院、寺觀、災變、警政、物產、稅收、沙田、鹽法、公債、兵制、外交志、公路、航政、郵政、前事略、大事記、藝文略、金石略、集古略、列傳、雜錄等二十八門。其體例和篇目已具有現代志書的雛型。其內容銜接《[道光]廣東通志》,保存大量清代和民國的史料,不少門目均為初錄資料,尤具參考價值。如醫院門,詳記近代以來廣州博濟醫院,國立中山大學第一、第二醫院,廣州市市立醫院,柔濟醫院,私立廣東光華醫院等十二家大醫院的歷史沿革、機構設置和業務概況。物產門介紹近代以來廣東大米、小麥、黃豆、花生、番薯、蔬菜、水果、蠶絲、茶葉等的生產和進出口情況,並附有統計圖表。鹽法門記載了廣東鹽業的歷史沿革、生產分佈,並收錄大量法規、章程和統計資料。外交門則反映了近代廣東對外貿易之緣起,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時期之中外關係以及有關廣東華僑、租界和外僑等概況。列傳除收錄丁日昌、宋湘、何如璋、張蔭桓、黃遵憲、朱次琦、簡朝亮、陳澧、張維屏等社會名流的傳記外,還介紹了朱執信、鄭士良、鄧蔭南、鄧子瑜等一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蹟。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仁化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稿本。據是志序該志由縣學堂堂員一人主稿,二人分謄。乃奉命編鄉土志,旨在啟蒙教化。遵頒行例目之門類,按教科書形式分課敍述,共五十四課,包括地理、建置、興利、除害、剿匪降寇等內容。每課均在一百字左右,簡短明瞭。是志以舊志為底本,據實錄入,內容簡略,考證從疏,史料價值不大,僅供學堂教學參考。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連山鄉土志 (清)盧澤潤撰。清光緒年間抄本。澤潤,廣東連山人。清光緒年間撰。記事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分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等十五門。兵事門有太平軍和紅巾軍在連山活動的記載。人物及地理方面資料稍詳。其餘均較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連縣志七卷 韓建勳、伍岳嵩修,何詩迪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建勳,民國三十六年(1947)任廣東連縣縣長。嶽嵩、詩迪均廣東連縣人,分任連縣文獻委員會主任,連縣修志館副主任。縣修,始纂於民國三十六年,成書於三十八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大事記、人文、經濟、社會、教育、人物、古物、方言、藝文、金石、技擊等十二門百六目。是志為連縣最詳實的一部縣志。是志因時代演進,增入民國三十八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實,內容增加數倍,綱目凡例,依遵內政部公佈之地方志書纂修辦法訂定,書中多有統計表,如土地、戶口、物產、物業、實業、地質、氣候、交通、賦稅、教育、衛生以及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各種狀況,均分年精確調查,製成統計比較表,尤詳於民國部分。人文門辟瑤務目,詳述該地區瑤排之人口,面積及綏瑤、化瑤等政策,有助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南澳縣志未成稿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潛龍,廣東南澳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縣長。世澤,廣東潮安人,曾任廣東汕頭孔教協會副會長、南澳縣教育科長、南澳縣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民國三十五年始修,次年因經費無著而中輟。敍事至民國三十五年。僅有輿地沿革、職官、文職表、武職表、鄉賢事蹟調查表(一)、事紀(漢至民國)、災祥等的油印稿和手抄稿。鄉賢事蹟調查表中較前志略有增補。事紀中補敘抗日戰爭時期南澳軍民奮起抗日、流亡縣政府在饒平開展瓦解偽軍工作以及接管南澳日偽政權的經過等。因該志距前志僅年餘時間,且為未成稿,故內容頗多因襲前志。稿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光緒] 南海鄉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抄本。是志正文卷數不明,無凡例。內容主要簡介南海山脈、水道、交通(包括鐵路)、物產、商貿情況。刊載“籌弭水災芻議”、整頓惠濟義倉和因水潦邑縣紳士上呈救濟書等,特別是“籌弭水災芻議”一文,分析廣東水系分佈、水文情況,提出治理水災的辦法有急賑、平糶、築秋欄、補助、開河、清沙等。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龍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書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儒林書院,在廣東順德龍江鄉,嘉慶二十三年(1818)建。正文分輿地、選舉、人物、藝文四門。是志殘缺不全,僅存輿地門一卷,內有述典、山川、橋樑、津渡、古跡、坊表、祠墓、坊里、物產、氏族、編年、冠裳等目,其中之冠裳目仿似方志之名宦體例,記載有部分人物行狀。是志另有清末、民國初年抄本。內容除輿地外,另含選舉、人物、藝文等,記事續至民國十四年(1925)。抄本均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鶴山縣志未成稿十八篇 宋森纂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稿本。森(1877—1952),字木林,廣東鶴山人,畢業於清末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歷任教員、校長、教育局長。是志始修於民國二十四年(193 5),推宋森為文獻委員會主席,後因抗戰事起,修志中止。民國三十三年底又輯存稿,補其未竟,披閱十餘載,1950年稿初成,部分記事至1952年。其體例在繼承前志的基礎上,注意吸收各地修志的優點,故更顯完備。在內容方面,記載甚詳,確至年月日。紀事篇記載有清末鶴山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史料,如咸豐四年(1854)邑人陳開率領天地會起義,建立大成國之經過。又如社會篇分述了本縣百一十三個姓氏族人的源流、遷移、蕃衍情況,頗具價值。書末的文徵,還收入了相當豐富的有關該縣的珍貴文學資料。是志稿分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鶴山縣檔案館,後者為十五卷本。 [宣統] 新寧鄉土地理二卷 (清)雷澤普撰,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澤普,邑人。書成于宣統元年(1909),分二十三章:新甯縣之起源、新甯縣之成立、新寧縣城之建置、廣海衛之建置、赤溪廳之析置、經緯度及分野、氣候、疆域、都界、山嶽、河流、洋海、戶口、田畝、水利、鹹圍、險隘、鐵路、水陸交通之大市場、古跡、風俗、物產和兵防。章下分課。輿圖一幅載正文前。是書乃供該邑小學初級地理課教學之用。清末朝廷興辦新學,所定初等小學章程中以地理一科為最重。此初級地理教科書即以激發學生之愛國愛鄉之心為目的。多本前人成說(以邑志為主,以《大清一統志》、《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和《甯陽雜存》為輔),刪繁就簡,多擇其主要及著名者,以簡略和通俗便於觀覽記憶。各章節後注明參考書。內容側重于自然地理,間亦偶及經濟和政治地理。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等藏本。 [光緒]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緒二十八年(1902)稿本。兆硻,廣東吳川人。私人撰修,成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文分地理、建置、事紀、金石、藝文、列傳六門二十二目,參考《明史》、《茂名縣志》、《吳川縣志》、《高州府志》、《亂離見聞錄》、黃爐《梅菉賦志》等書,存同列異,比類考證,詳於地理、建置的記述,人物列傳從略,金石門吸收大量碑銘資料,涉及清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該志是未成稿,篇目雜亂,修改、圈改之處頗多,現殘存四卷。稿本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電白縣新志稿十卷 邵桐孫等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桐孫,廣東電白人,曾任教廣東國民大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始修,民國三十五年訂正、編次舊稿而成是書。正文分十門四十二目,有天文、土地、人民、政治、經濟、文化、耆舊、年紀、文徵、雜錄等門。是志略古詳今,側重現代,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三年,耆舊則止于清季,職官、選舉從闕。正文前有輿圖,其中之地質圖套色區分邑縣地質變化。部分門類體例從新,如經濟門分農業、林業、工業、商業、漁業、鹽業、物產、交通、建築等目。人民門載戶口統計和民風習俗。耆舊門載各類人物資料。邑鄉賢著述入文徵門,序、記等則入文徵門。是志之載多簡略。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惠陽縣志 張友仁纂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友仁,原名勝初,廣東惠陽人,清末貢生,歷任廣東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縣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著有《惠州西湖志》等。是志殘存十一頁(卷九人物第三至十三頁),原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豐湖月刊》第二期。內載翟彥榮、關可成、任錫休、楊傳芳等三十五名明朝洪武年間至嘉靖年間惠陽籍人士傳略,除王度、姚祥、楊天祥、葉時、葉天佑等傳較為詳盡外,其餘均較簡略,可為研究明朝惠陽地方人物提供線索和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乾隆] 和平縣志八卷 (清)曹鵬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朱超玫、徐潤纂。鵬翊,河南鞏縣人,舉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和平縣知縣。廷芳,廣東和平人,進士,歷任廣東肇慶、南雄府學教授,陝西扶鳳縣知縣。超玫,廣東和平人,舉人,貴州遵義縣知縣。潤,廣東和平縣人,貢生,陽江教諭。乾隆二十八年刻,敍事止於二十七年。正文分十七門八十一目,為圖像、天文、輿地、事紀、建置、學校、秩祀、秩官、宦績、選舉、人物、風俗、物產、田賦、兵防、藝文、外志等門。是志扉頁天頭有“乾隆癸未重補”字樣。全書以雍正王植之邑志為准,中間有一二加增,添入者,是志以新補二字別之,各門目加有超玫按語。是書險要目載有邑宰論邑之險要文。事紀門新補清雍正八年以後邑之紀事。建置門新補邑之建置變化,疆域、公所、監獄等目各有增補。選舉門則新增鄉飲、茂才、冠帶、耆壽各目,人物門增優行、節婦各目。是書藝文門篇幅最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和平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曾樞修,淩開蔚纂,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樞,字效愚,廣東興寧人,民國三十年(1941)任和平縣縣長。開蔚,字秀峰,和平人,曆官縣勸學所所長、縣政府秘書。是志由曾樞自民國三十年春倡修,於民國三十一年底編成,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付印。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二十門百一十目。是志為和平縣第七次纂修縣志,體例完備,內容翔實,頗具特色,可謂和平縣志之集大成者。志中較重人物,其職官、選舉和人物約占全書四分之一。職官門將自明嘉靖二年(1523)至民國三十二年和平縣曾設之文武職官一一敘錄,其後,還載王守仁等三十九人的宦跡。選舉門將縣屬自明末至民國的進士、舉人、貢生、例貢、職員、生員、例監、從九、學校畢業、孝廉方正、議員、仕宦、封贈、恩賜、鄉飲等四千餘人詳錄無遺。人物門則按官員、列女、耆壽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傳。對研究和平縣人才地理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康熙] 永安縣次志十七卷 (清)張進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進菉,直隸宣府前衛(今屬河北)人,官監生,康熙二十四年(1687)任。奉令纂修。康熙二十六年刻,敍事至此年。正文分十七門。是志在萬曆邑志的基礎上補闕拾遺而成。體例上分建置、都里、山川、古跡、學校、賦役、兵防、祠祀、官師、名宦、選舉、人物、列女、風俗、物產、寺觀、藝文。內容上有圖三十七,比前志增補三十三圖。藝文門篇幅較多。是書轉引前志頗多。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臺灣藏本。 [民國] 陸豐縣鄉土志 黃墨園編,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內分清初之陸豐、李邦寅夫妻之節義,高華松、高亮福之武功,陳謝勇之治績,莊汝揚、高鵬飛、鄭奇炎、黃德星之清惠,黃逢奇之篤孝,陳安泰之殉節等二十二目。除第一目簡述清初陸豐歷史外,其餘各目介紹自清順治至咸豐年間共三十三名陸豐人物的簡單生平。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本。 [乾隆] 嘉應州志十二卷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之正,大興籍通州(今北京通縣)人,舉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廣東嘉應州(今梅縣)知州。刊於乾隆十五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田賦、官師、選舉、人物、藝文、雜記、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十二門五十目。是志為雍正十一年(1733)嘉應設州後第一部州志,體例與郡乘少異,取州縣分編之法,以州為主,興甯、長樂、平遠、鎮平四邑各為總考附後,四縣子目大類州志。是志在參考程鄉舊志、潮州府志等文獻基礎上,搜羅散佚,修補殘缺,增入乾隆十一年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史事,考核務確,去取皆當,詳於州志而四邑總考略附。田賦門各餉目記載明代、清初地方雜稅甚詳,是研究廣東地方賦役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雜記門寇變目以紀傳體形式敘載梅縣地方官府與民眾之鬥爭,對瞭解廣東地區民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西陽鄉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陽修志局修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記事止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文分疆域圖、總論、疆域沿革、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籍、賦稅、倉儲、學校、選舉、仕宦表、忠烈表、人物、列女、藝文、災祥、叢談等二十三門。因尚未修完,現存本僅有總說、山川、氣候、水利、物產、禮俗、橋渡、古跡、戶口、學校、選舉、藝文等十二門。是志為距梅州東三十里之西陽鄉志書,以舊鄉志為底本,佐以採訪冊、舊州縣等資料,尤重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史料的搜求,重要門類詳今略古,戶口門民國間內外鄉戶口資料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編入,學校門民國間未據報之私學亦予以注明。戶口、學校、選舉諸門以年代為先後,次第冠以表格,言簡意賅。物產門列穀、菜蔬、果、木材、竹草、花、藥、飛禽、野獸、鱗、介、蟲、物產等目,尤甚精詳。然是志為初編,門類設置過繁,且目錄與內容亦有不合。藝文門歷代每種書目後列部分詩文,與舊例不合。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道光] 鎮平縣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黃釗撰,光緒六年(1880)刊本。釗,字穀生,一字香鐵,廣東鎮平人,嘉慶舉人,歴官潮陽教諭,翰林院待詔,負詩名,著有《白華草堂詩鈔》二十一卷、《苜蓿集》八卷、《白華草堂文集》等。私人修撰,清道光年間修,刊于同治二年(1863),光緒六年重刊。正文分方域、徵撫、教養、禮俗、天時、日用、地志、方言、人物等九門。鎮平舊志內容簡陋,門類不全,是志效《揚州畫舫錄》例,搜集資料,精加考證,修補大量紕漏,堪稱佳志,且作者采掇甚勤,工力細密,間或援古證今,淹貫博洽,如教養門引書四十四種,禮俗門引書達八十五種,其餘各篇,繁徵廣引,大率類是。方言門達兩卷之多,細敘鎮平客家方言源流,人物門詳記明末死難諸臣,嘉與褒美,詳悉無諱。是志藝文部分因香鐵早逝由後人增補成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本。 [嘉慶] 大埔縣志十八卷首一卷 (清)洪先燾纂修,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先燾,湖北鶴峰州(今鶴峰)人,舉人,嘉慶六年(1801)署潮州府大埔縣知縣。刊于嘉慶九年,記事止於是年。卷首一卷,正文分疆域、山川、城池、衙署、學校、祠祀、寺觀、賦役、兵防、驛鋪、風俗、物產、災祥、秩官、名宦、選舉、人物、藝文等十八門三十七目。是志以 舊志為藍本,但其部分類目與舊志有所更易,如山川、城池,舊志原並於疆輿志,今志則各為一卷,且以水利附山川、津梁,社甲附城池,如驛鋪舊志原與衙署、倉儲等並為營建志,今志則為一卷,風俗,物產舊志原併入風土志,今志亦自為一卷。凡所記載較舊志為富,惟引據前志不注出處。兵防門附寇氛目以紀傳體詳述明中葉至清中葉三百餘年來該地區農民起義及海盜出入情況,對該時期民變研究甚有裨益。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本。 [康熙] ] 長樂縣志八卷 (清)孫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蕙,字萮候,奉天府遼陽州鑲白旗(今遼寧遼陽)人,監生,歷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知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廣東長樂知縣。元祚,廣東長樂(今五華)人,字永齋,康熙舉人,任揀選知縣。奉憲命而修,刊於康熙二十六年,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輿地、建置、秩官、選舉、人物、籍產、系年、藝文八門六十四目。是志體例異于常志,書中有論,有總論,有解,有紀事,有列傳論贊,關帝世家一編尤為創見,他志均無此例。秩官、選舉二門人有傳則附,人物門於秩官、選舉兩門有傳者略引其名,籍產門敘驛傳之法甚詳,又附清初有關雜稅碑銘文獻數篇,對研究地方驛傳制度及雜稅制度甚有裨益。論、總論、解、紀事、列傳、論贊則有過繁之嫌。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 [民國] 興寧縣鄉土志 羅獻修纂修,清抄本。獻修,字黼月,一字孝博,廣東興寧人,清拔貢,歷任廉州味經書院山長,廣東諮議局議員,京師大學堂教習,中山大學教授,興甯修志局總纂等職,著有《三禮講義》、《尚書大義述》、《周禮學》、《修身學》、《螺莊詩稿》等。始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記事止於是年。正文分歷史、地理、物產等三門。是志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尤以物產門最具特色。該門下設動物、水族、爬蟲、植物、礦物、動物製造、植物製造、礦物製造、商務等類,細述物產名稱、形狀、製造及銷售等情況,是研究興寧縣近代商業史的珍貴資料。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光緒] 廣寧縣鄉土志 (清)伍梅、龔炳章纂,清光緒年間刻本。梅、炳章,均邑人。是志無序跋例目,亦無輿圖,書中編次列歷史、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後附名宦祠、鄉賢、忠義、節烈)、人類、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古跡、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山水、道路、物產諸篇。各篇均甚簡略,歷史篇主要介紹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縣始末。兵事錄著重介紹了咸豐年間紅巾軍在是邑的活動情況。人類、氏族、實業諸篇雖寥寥幾條,卻填補了此前邑志之空缺。物產篇不僅介紹了天然物產,還列述了該邑人工製造產品情況,亦為新添。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藏本。 [道光] 開建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餘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瀚,號椒雲,浙江山陰(今紹興)籍,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監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開建知縣。楷,號蔭園,湖南善化人,候選直隸州同知。道光三年,奉檄修志,同年書竣。記事止于嘉慶二十二年。分十二門:輿地、建置、賦役、官師、選舉、典禮、風俗、治行、兵防、人物、事紀和藝文。卷末附捐修人名錄。在前志基礎上頗有修訂增補。官師、選舉、治行和人物四門之有關人物介紹甚詳。藝文分箴訓、序文、碑記和詩章四目,刪去舊載之無關典要者十之四五。事紀門下列封建、祥異和兵寇三目。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 [民國] 延川縣新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延川秦漢上郡地,晉立臨河縣,西魏置文安縣。隋開皇三年始置延川縣,大業十三年改文州,唐武德二年為基州,五年更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州複延川縣。金元明清因之,元隸延安路,金明清隸延安府,今屬延安地區。清順治、道光時期均修有縣志。本志不詳撰人。卷端題陝西延川縣新志。卷首革命事略,錄申國璋、高仰慕、馮國香、馮強效四人事實,皆辛亥革命以來陣亡栒邑丁紳。正文為十二門五十六目,分別為輿地名稱(沿革、面積、疆界、山脈、河流、池沼、地質、氣候、古跡,名勝附),戶口(性別、職業、生活、流氓、遷徙附),物產(動物、植物、礦物),風俗(禮俗、習慣、宗教屬之),實業(農、物產、工、礦、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教育(各級學校、女學校、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私塾附),財政(金融、田賦附),交通(郵政、電政、鐵道、汽車路、水運、其他事項附),警政團防(警政沿革、現狀、整頓情形、團防沿革、現狀、整頓情形附),社會(勞工、養老、殘廢、育嬰、救災、醫院附),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本年以前之建設、本年度之新計畫附)。本志無撰修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撰修年份為民國十六年。檢本志內容記事確年為民國十六年,但內有 “關於訓政時期之一切新建設”一門,因可知此志當修於民國十七年。各類目所記多簡略,類似修志之調查材料,對瞭解民國初期縣情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原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另有攝影民國抄本。 [民國] 陝西栒邑縣行政公署民國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國栒邑縣行政公署撰,民國十七年(1928)修,抄本。栒邑古豳地,秦屬內史,漢始置栒邑縣。後魏三水縣,西魏恒州,尋廢,隋三水縣,唐宋金因之。元省入淳化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複析為三水縣,清因之,民國三年,因與廣東三水縣同名,複改為栒邑縣。1964年改名旬邑,今屬咸陽市管轄。志始修于明萬曆年間,佚。清康熙,乾隆,同治三朝均修志傳世。本志首新志目錄,次栒邑縣略圖彩繪,共九門,依次為輿地,內名稱、沿革、面積、疆界、縣治城池、鄉鎮、古跡、名勝、山脈、河流附;戶口,內田賦、雜稅、雜賦、徵榷、金融附;物產,內動物、植物、礦物;風俗,內禮俗、習慣、宗教附;實業,內農業、物產、工業、商業、礦業、畜牧、蠶桑、森林、水利附;立法;司法;八行政,內教育、建設、警務、財政附;訓政時期之建設,分十七年以前之建設、十七年之新計畫。以其為造新志之材料,故各目記事多簡略。本志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 [乾隆] 衡山縣志十四卷 清德貴纂修,鍾光序續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續修刻本。德貴,正白旗滿州人,舉人。乾隆九年(1745)任。光序,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三十八年任。本志承康熙五十九年(1720)葛亮臣修縣志,補及乾隆近事。乾隆十一年,知縣事德貴續編時因循葛志內容三分之二,增補稅賦、學校、人物及藝文等,並調整佛道寺院出祀典門,附養濟院育嬰堂於建置門;至乾隆三十九年,知縣事鍾光序補刻而益以職官、選舉、貤封、鄉飲之未及登者。刻竟成書。本志共十四門五十四目,依次為沿革、星野、建置、疆域、祀典、古跡、賦役、學校、職官、選舉、人物(附僑寓)、詩賦、藝文和誥勅等。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是志藏故宮,臺灣,湖南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粵館藏本為殘本,計王志原序缺,葛志序缺首三頁,卷七至九缺。 [民國] 西林縣志不分卷 民國抄本。佚名撰,西林古百粵地,秦漢交趾地,宋明土官地。清康熙四年(1665),以上林長官司地改流建縣,隸思恩軍民府,乾隆五年(1740)改隸泗城府。今屬廣西百色地區。西林縣志初修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事王維淮纂修,原刻本今存日本內閣文庫。本志分星野、建置、疆域(里甲村莊附)、山川、形勢、風俗、土產、城池、錢糧學額、津渡、墟市、公署、戶口、塘鋪,邑宰十五門。諸門所記皆簡略。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形勢、津渡、墟市、塘鋪等條文多本康熙志,然亦有增易,非盡襲前志。內錢糧學額,戶口、邑宰均記事到民國十六年(1927),自清鹹同以降至民國,縣政民生時艱,於茲略窺。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西林縣團務總局編,民國二十年(1931)修”,經遍查全志,未知著錄資訊來源。抄本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民國] 通河縣全縣鄉土略志 通河縣政府編,民國十八年(1929)修,民國抄本。通河古肅慎地,漢為鮮卑地,宋為金地,明清為鄂倫春遊獵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頭站,鄂勒果木索,崇古爾庫三站,縣境始辟;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開荒殖邊而設大通縣,因與安徽大通縣重名,於民國三年改名通河縣。今屬哈爾濱市管轄。本志分名稱、沿革、位置、面積、種族及人口、城市狀況、名勝、社會禮俗、地勢土壤、山脈、流域、氣候、物產、輸入貨品、宗教、教育、僑民及其生活狀況、鄉鎮十八門。記事確年為民國三年。諸類目多簡略,其沿革、城市狀況、教育較它目記載為詳。本卷不著纂修名氏及年份。《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定通河縣政府編,修撰年為民國三年。據方衍《黑龍江方志考稿》,當為民國十八年修。是志吉林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均有收藏。吉林本據南京大學藏本抄錄。粵館與南京大學藏本相較,類目全同,而南京藏本多卷前《寄金陵大學校書》、《通河縣公署第一二四號》兩文件及卷末何宇銓《略志校勘表》。 [道光] 芷江縣六十四卷首一卷 清胡禮箴修,黃凱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禮箴,河南光山人,進士,道光十七(1837)年任縣事。凱,湖北黃陂人,進士,道光十四年(1834)任縣事。本志內分星野、輿圖、營建、田賦、學校、職官、選舉、名宦、人物、列女、風土、藝文等十二門,不在其類者為志余以紀之,總百餘目。據縣志凡例,“芷江縣志創修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知縣閔從隆,梓而不全,續修于嘉慶二十二年知縣盧爾秋,稿成未梓,旋以六里分拔晃州,已非一縣之志,今特為廣搜博訪,考實辯訛,輯為成書”。是志類目多承閔志,略有增添調整。內容上則卷首芷江縣舊志序、舊州志序及各門目乾隆前紀事亦本閔志,續增幹嘉以來邑事,記事至道光十九年。閔志為十二門八十餘目,每門為卷,而是志則于各門下首列類目,並將門下各目多析分成卷,至有三數人事則為一卷者,故卷帙倍衍,達六十四卷之多。所記以田賦、人物、藝文諸門為詳實。按本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五十九卷,與本館藏本卷數不符。又刻本尚有南京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收藏。 [光緒] 梅菉賦志不分卷 (清)黃爐修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稿本。爐,字士熏,茂名丹山人,終生不仕。是志為黃爐於光緒十九年(1894)以駢文體形式撰修而成,分地道古跡、廟祠、庵堂、節壽、功名、人事、物產、文聯、風俗、災祥等內容,括為五部來寫。作者從梅菉風貌和民俗學的角度,概括介紹梅菉的沿革、歷史情況、地理特點,記述梅菉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又廣引俚語、傳說、名人軼事,介紹梅菉地區的生活習俗及風尚,對研究清末梅菉的風土物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記事、災祥均記至光緒二十八年。稿本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作者: 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编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简介: 冒广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和诗人。年轻时主张变法维新,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1959年8月10日,冒广生在上海去世。家属遵照老人遗愿,于1961年将家藏文物900余件悉数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后转由上博保存。《冒广生友朋书札》就是当时冒氏所捐文物之一。该套手札捐献时已装裱成册,共计22册,题“师友手贻”四字。全套函札685通、870开,作者共计152人,多为名家,如俞樾、周星诒、黄绍箕、黄绍第、孙诒让、林纾、叶衍兰、梁鼎芬、江庸、张元济、郑孝胥、曹元忠等。
作者: 张鸣 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 从晚清到民国,有数不清的历史段子:皇帝换成了总统,终身制换成了轮流坐庄,慈禧、光绪、李鸿章、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那个时代很荒诞,慈禧常借演戏羞辱光绪,落难时就连自己的仇人都杀不了;梁鼎芬明明是汉人大臣,却硬逼着满族大臣捐钱,只为给光绪陵种树;满人中能干的想有所作为,一个个都栽了,平庸贪贿的,都活得挺好;那个时代什么规则都变了,但最盛行的还是潜规则,说了算的还是丛林法则。 那个时代的军阀,有的自律甚严,比如吴佩孚,有的流里流气,比如张宗昌。有人兴办大学、建设农村,也有人胡乱收税、种植鸦片;连信仰都各找各的,有信仰社会主义的陈炯明,也有信基督的冯玉祥,还有信佛的唐生智和信道的刘湘。
作者: 陈宝琛著;刘永翔,许全胜校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简介:陈宝琛(1848-1935)为晚清著名政治历史人物,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等被誉为“清流党”,敢言直谏,立朝清正,名震天下,为清末鱼烂之局中少见的封建官吏之一。光绪年间赋闲归里,兴办教育,筹建铁路,对我国教育与实业发展多有贡献。官任溥仪师傅后,虽惓惓亡清,每存复辟之望,但拒投伪满任职,胸怀大义,终保晚节。与此同时,陈宝琛又是近代卓有声名的诗人,是闽派诗人中的一员健将,所作深醇简远,神理自超,幽峭绵远,趣味隽永,尤其是《落花》、《感春》诸作,吐属凄婉,感慨沉深,传诵一时。同时代的梁鼎芬论其诗云:“古奥不减樊增祥而无其香软,典雅胜于易顺鼎而无其滑稽。”已故钱仲联先生则赞誉说:“太夷、石遗诸家,皆不能驾其上。”而根据他的夫子自道,其诗“得力处实在陆务观”,唯宋骨唐面,因学养阅历关系,火色均泯,刚气内敛,柔婉中却饶苍劲,令人读之别有滋味。此外,陈宝琛虽以诗名世,其词、散文、骈文及制艺文之创作,均取得不俗的成就。本书收辑他的全部著作《沧趣楼诗集》、《听水词》、《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及《沧趣楼制艺》,不仅蒐辑遗文佚作,予以标校整理,而且沙中拣金,收录许多有关的传记、序跋和诗文评论资料,并于更多>>
作者: 于培杰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在中国的帝王谱系中,溥仪是很特殊的一个:其一,他是依时间顺序排列在最末的;其二,三次登极,又三次退位,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三,退位后还成为共和国普通公民。 人们一般都认为,如果说溥仪的一生存在着一些有价值的方面,那么只能是在他做了共和国的公民之后,而早期的溥仪则一无是处,其实,在早期溥仪的思想和性格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东西。他的人生第一个亮点是祈雪,一个11岁的孩子,在降冬季节,早晨四点钟起床去祈雪,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这一行动使迟到的帝师梁鼎芬惭愧不已,感慨万千;他的第二个亮点是违犯宫中规矩去探望帝师陈宝琛的病情;而剪辫子、遣散太监这两个亮点奏事不必下跪、不要避他的名讳、乐于接受西方文明、尊重奶妈和师长、整顿内务府的腐败等等,都是不应当被我们忽视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本书对溥仪的帝王生涯作了较为全面而生动的铺展和描述,并对溥仪性格形成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揭示,力求将一个贴近历史原貌的溥仪奉献给广大读者。更多>>
作者: 章开沅主编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庚子甲辰间鄂人思想之演进 庚子联军陷京师,于国家则大损,于革命则大益也。当七月间,革命军 在珠江者,占领惠州月余,并轰炸总督署;在长江者,则如上所述。此在平 时。以狼毒阴狠之西太后处之,其诛戮之惨,岂口]纪极?乃适于七月十九日 ,联军陷京师,那拉氏絮光绪西窜年余,心目中只有一联军;而对革命党, 则漠焉置之,任当地督抚便宜处理,因之保全实力甚大。及回銮后,正以丧 师辱国,懊恼万分,不咎既往,直不啻默认革命之行动为当然,而增长党人 之勇气。虽暗中责令各督抚,如所派留学生,发现革命份子者,必予以连带 处分。实则各省督抚,亦无方法以钳制学生之爱国也。两湖总督张之洞想入 非非,既作《劝学篇》、《学堂歌》,以教忠劝士,犹未能已,复命武昌知 府梁鼎芬撰《翼教丛编》,力申君臣大义,视满清为不可侵犯之神圣。彼两 人者,聪明绝夷等,于世界趋势,夷夏大防,岂不知之。徒以欲固禄避祸, 朦诳清廷,为此无聊之举,可笑亦可怜也。卒之学生思想,以不堪压迫之故 ,多敝屣本省学校,自费出国求学。壬寅癸卯之际,湖北学生在东瀛者,其 多如鲫,而官费生若刘成禺、吴禄贞、蓝天蔚、李书城等,亦无所畏忌。或 则设立励志会以交换知识,或则组织义勇队以鼓励实行。至壬寅冬,吴禄贞 回鄂,之洞以大通之事,禁锢于将弁学堂,历三日,招之严加训斥;岂料禄 贞日如悬河,慷慨论天下事,为南皮倾倒,突失声日:“奇才奇才。,,即 派充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将弁学堂护军全军总教习,武普通学堂会帮 。旬日之间,阶下囚忽变为席上珍。是当日之官吏,亦无形为之屈服矣。禄 贞既恢复自由,寓水陆街十三号,学生志士,争愿一亲丰采,而领取其新智 识。江汉士风,为之一变。惜甲辰春,为北京练兵处征去。故吴在鄂之日, 只有言论而无组织。再花园山李步青处,亦为当时军学两界青年聚集之所, 而党人往来尤密。如胡秉柯、朱和中、吕大森、李书城、时象晋、贺之才、 时功壁、张荣楣、时功政、吴炳宗、陈开淦、余德元、张春霆、刘伯刚、范 鸿泰、屈德泽、郭肇明其最著者也。旋《苏报》《民报》出,秉承总理主张 ,大放厥词,以驳康、梁之言论,康、梁不能敌,又弃甲曳兵而走矣。官僚 与保皇党之声势廓清,而全国人之思想意志,乃群集于总理主义之下。吾鄂 之革命团体,若科举补习所者,遂于甲辰四月产生。兹将章炳麟《驳康有为 政见书》录后,以见思想之演进云。 编者按:吾国数千年名教威权,至曾国藩讨太平天国而告结束。此时国 人之思想,正往复于新旧之间。康有为、梁启超起而乘之,张保皇之说,附 会新义。壬癸之交,《新民丛报》几至风靡一时。总理与本党各同志知其生 心害政也,辞而辟之。发愤有作,名著甚夥,太炎为一代文宗。此书出后, 传遍全国,英俊之士,翕然响风,群奔赴于本党旗帜之下,关系实非小可。 缘录其文,以见一斑,并以明国人思想之演进云尔。 P57-58
作者: 郑逸梅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7-1
简介: 此書裒集作者於20世紀初期刊於報紙上的文字,大多是當時文人,如梁鼎芬、林紓、樊增祥、劉鶚、譚嗣同、梁啟超、黃侃、郁達夫、魯迅等人的一些軼聞趣味,其中有文人的痴,或痴書,或痴畫,或痴古泉,或痴豆,或痴金石;有文人的性情,或寬容,或褊狹,或豪放,或自負;有文人的各種怪聞,啖蟹趣史、養鳥弄鳴、惡竹成癖、往日風流等,諸如此類,各個人物的面貌生動如畫,讓人讀了甘之如飴。
作者: 夏承焘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词文学兴于唐五代时期,鼎盛于两宋时期。宋代以后,词就成了各代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有清一代更被誉为词创作的“中兴”时代。夏承焘、张璋二先生精心编选的《金元明清词选》,将金、元、明、清各代的优秀作品汇集注释。前有作者介绍,后附简要评析,基本概括了数代词文学发展的历程和面貌,为读者领略词文学艺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书出版二十多年以来,便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欣赏金、元、明、清词作的经典选本。
【目录】
目录
前言
金词
吴激(四首)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
风流子(书剑忆游梁)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蔡松年(三首)
尉迟杯(紫云暖)
大江东去(离骚痛饮)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
刘著(一首)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张中孚(一首)
蓦山溪(山河百二)
赵可(一首)
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蔡珪(一首)
江城子(鹊声迎客到庭除)
刘仲尹(二首)
鹧鸪天(骑鹤峰前*人)
鹧鸪天(璧月池南翦木栖)
党怀英(二首)
青玉案(红莎绿蒻春风饼)
月上海棠(傲霜枝袅团珠蕾)
王庭筠(一首)
谒金门(双喜鹊)
赵秉文(三首)
大江东去(秋光一片)
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刘迎(一首)
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景覃(一首)
天香(百岁中分)
董解元(一首)
哨遍(太皞司春)
完颜璟(一首)
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
完颜(三首)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临江仙(倦客更遭尘事冗)
春草碧(几番风雨西城陌)
辛愿(一首)
临江仙(谁识虎头峰下客)
李献能(二首)
江梅引(汉宫娇额倦涂黄)
浣溪沙(垂柳阴阴水拍堤)
邓千江(一首)
望海潮(云雷天堑)
王予可(一首)
生查子(夜色明河静)
折元礼(一首)
望海潮(地雄河岳)
高永(一首)
大江东去(闲登高阁)
王特起(一首)
喜迁莺(东楼欢宴)
高宪(一首)
三奠子(上楚山高处)
李俊民(一首)
感皇恩(忍泪出门来)
王渥(一首)
水龙吟(短衣匹马清秋)
段克己(三首)
望月婆罗门引(暮云收尽)
满江红(雨后荒园)
蝶恋花(鹈一声春已晓)
段成己(二首)
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
江城子(水南名品几时栽)
元好问(八首)
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
迈陂塘(问莲根、有丝多少)
清平乐(离肠宛转)
木兰花慢(渺涨江东下)
水调歌头(黄河九天上)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
元词
耶律楚材(一首)
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
李治(二首)
迈陂塘(雁双双、正分汾水)
迈陂塘(为多情、和天也老)
杨果(一首)
太常引(一杯聊为送征鞍)
许衡(二首)
满江红(河上徘徊)
沁园春(月下檐西)
刘秉忠(一首)
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朱睎颜(一首)
一萼红(玉堂深)
赵文(一首)
疏影(寒泉溅雪)
周玉晨(一首)
十六字令(眠)
白朴(一首)
夺锦标(霜水明秋)
王恽(二首)
春从天上来(罗绮深宫)
鹧鸪天(短短罗淡淡妆)
张弘范(二首)
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
点绛唇(独上高楼)
姚燧(二首)
浪淘沙(七十鬓双蓬)
鹧鸪天(谁道夔龙不致君)
刘壎(二首)
菩萨蛮(故园青草依然绿)
西湖明月引(江村烟雨暗萧萧)
陈孚(二首)
太常引(彩丝堂上簇兰翘)
太常引(短衣孤剑客乾坤)
燕公楠(一首)
摸鱼儿(又浮生、平头六十)
梁曾(一首)
木兰花慢(问花花不语)
马致远(一首)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仇远(三首)
八犯玉交枝(沧岛云连)
齐天乐(夕阳门巷荒城曲)
思佳客(日影扶花一万重)
刘因(四首)
人月圆(自从谢病修花史)
南乡子(窗下络车声)
鹊桥仙(悠悠万古)
念奴娇(中原形势)
吴澄(一首)
渡江云(名园花正好)
赵孟(一首)
渔父词(渺渺烟波一叶舟)
冯子振(一首)
鹧鸪天(凭倚东风远映楼)
鲜于枢(一首)
念奴娇(长溪西注)
虞集(二首)
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
苏武慢(放棹沧浪)
张雨(一首)
太常引(莫将西子比西湖)
张翥(三首)
六州歌头(孤山岁晚)
多丽(晚山青)
踏莎行(芳草平沙)
卢挚(一首)
六州歌头(诗成雪岭)
许有壬(三首)
沁园春(十载炎方)
满江红(木落霜清)
鹊桥仙(花香满院)
李齐贤(三首)
人月圆(五云绣岭明珠殿)
巫山一段云(南浦寒潮急)
太常引(栖鸦去尽远山青)
张埜(二首)
沁园春(自入闽关)
水龙吟(岭头一片青山)
宋褧(一首)
菩萨蛮(西风落日丹阳道)
詹正(二首)
霓裳中序*(一规古蟾魄)
齐天乐(相逢唤醒京华梦)
姚云文(一首)
摸鱼儿(渺人间、蓬瀛何许)
罗志仁(三首)
霓裳中序*(来鸿又去燕)
金人捧露盘(湿苔青)
木兰花慢(汉家糜粟诏)
彭元逊(一首)
满江红(翠袖馀寒)
倪瓒(三首)
人月圆(惊回一枕当年梦)
太常引(柳阴濯足水侵矶)
小桃红(一江秋水淡寒烟)
舒(一首)
小重山(碧艾香蒲处处忙)
萨都剌(四首)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百字令(石头城上)
木兰花慢(古徐州形胜)
水龙吟(王郎锦带吴钩)
邵亨贞(二首)
祝英台近(普天云)
兰陵王(暮天碧)
顾德辉(一首)
青玉案(春寒恻恻春阴薄)
陶宗仪(一首)
南浦(如此好溪山)
张可久(一首)
人月圆(三高祠下天如镜)
刘燕哥(一首)
太常引(故人送我出阳关)
萧汉杰(一首)
浪淘沙(愁似晚天云)
李琳(一首)
六幺令(淡烟疏雨)
司马昂夫(一首)
*楼(花信紧)
刘铉(一首)
蝶恋花(人自怜春春未去)
黄子行(二首)
西湖月(湖光冷浸玻璃)
花心动(谁倚青楼)
段宏章(一首)
洞仙歌(一庭晴雪)
刘天迪(一首)
虞美人(子规解劝春归去)
曾允元(一首)
点绛唇(一夜东风)
明词
张以宁(一首)
明月生南浦(海角亭前秋草路)
刘基(三首)
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
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瑞龙吟(秋光好)
杨基(五首)
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
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清平乐(欺烟困雨)
夏初临(瘦绿添肥)
多丽(问莺花)
高启(二首)
沁园春(木落时来)
石州慢(落了辛夷)
瞿佑(一首)
摸鱼子(望西湖、柳烟花雾)
刘(一首)
满江红(水北幽居)
凌云翰(二首)
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木兰花慢(怅波翻太液)
韩守益(一首)
苏武慢(地涌岷峨)
聂大年(一首)
卜算子(杨柳小蛮腰)
徐有贞(二首)
玉连环(心绪悠悠随碧浪)
中秋月(中秋月)
史鉴(一首)
解连环(销魂时候)
吴宽(一首)
采桑子(纤云尽卷天如水)
李东阳(一首)
雨中花(正爱月来云破)
马洪(一首)
东风*枝(饵玉餐香)
汤允(一首)
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赵宽(一首)
减字木兰花(寒风吹水)
陈铎(一首)
浣溪沙(波映横塘柳映桥)
陈霆(一首)
踏莎行(流水孤村)
张(一首)
风流子(新阳上帘幌)
夏言(一首)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杨慎(四首)
转应曲(银烛)
少年游(红稠绿暗遍天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水调歌头(春宵微雨后)
李攀龙(一首)
长相思(秋风清)
王世贞(二首)
忆江南(歌起处)
玉蝴蝶(记得秋娘)
屠隆(一首)
清江裂石(淼淼重湖背郭斜)
汤显祖(一首)
阮郎归(不经人事意相关)
赵南星(一首)
水龙吟(春闺忒恁愁人)
陈继儒(一首)
点绛唇(钟鼓沉沉)
孙承宗(四首)
阳关引(无那杨花闹)
塞翁吟(云叶才生雨)
水龙吟(平章三十年来)
浣溪沙(谁写南溟玉一湾)
魏大中(一首)
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徐石麒(二首)
拂霓裳(望中原)
祝英台近(雨中山)
施绍莘(一首)
谒金门(春欲去)
沈宜修(二首)
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
霜叶飞(闷怀难表)
张杞(一首)
浣溪沙(芳草无人半入泥)
俞彦(一首)
长相思(折花枝)
沈际飞(一首)
虞美人(阶前嫩绿和愁长)
张红桥(一首)
念奴娇(凤凰山下)
王泰际(一首)
浪淘沙(高阁掩春残)
李天植(一首)
唐多令(新绿满沧洲)
陈洪绶(五首)
菩萨蛮(秋风飘梧叶)
鹧鸪词(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图兰不作坡)
(行不得也哥哥。凤雏龙种已无多)
(行不得也哥哥。霜风夜翦向南柯)
(行不得也哥哥。华面鸠头舞婆娑)
万寿祺(一首)
浣溪沙(遯渚西边桥户开)
陈子龙(十首)
唐多令(碧草带芳林)
二郎神(韶光有几)
诉衷情(小桃枝下试罗裳)
谒金门(莺啼处)
画堂春(轻阴池馆水平桥)
醉桃源(朱栏清影下帘时)
山花子(杨柳迷离晓雾中)
少年游(满庭清露浸花明)
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
点绛唇(满眼韶华)
方以智(一首)
忆秦娥(花似雪)
黄周星(一首)
满庭芳(新绿方浓)
杜濬(一首)
浣溪沙(曲曲红桥涨碧流)
归庄(一首)
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金堡(四首)
八声甘州(算军持、频挂到于今)
满江红(激浪输风)
风流子(东皇不解事)
小重山(落落寒云晓不流)
吴昜(一首)
满江红(斗大江山)
彭孙贻(二首)
西河(龙虎地)
满江红(曾侍昭阳)
叶小鸾(一首)
南歌子(门掩瑶琴静)
余怀(感遇词六首,选五首)
桂枝香(江山依旧)
念奴娇(狂奴故态)
水龙吟(白云黄石人家)
沁园春(老去悲秋)
摸鱼儿(*伤情、落花飞絮)
王夫之(八首)
烛影摇红(瑞霭金台)
摸鱼儿(剪中流、白芳草)
更漏子(斜月横)
清平乐(归禽响暝)
玉楼春(娟娟片月涵秋影)
蝶恋花(为问西风因底怨)
惜馀春慢(似惜花娇)
绮罗香(流水平桥)
张煌言(二首)
柳梢青(锦样山河)
满江红(屈指兴亡)
沈谦(一首)
东风无力(翠密红疏)
陆宏定(一首)
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屈大均(八首)
紫萸香慢(恨沙蓬、偏随人转)
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
梦江南(悲落叶)
(悲落叶)
(清泪好)
(红茉莉)
潇湘神(潇水流)
(潇水深)
夏完淳(四首)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鱼游春水(离愁心上住)
婆罗门引(晚鸦飞去)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
姜实节(一首)
临江仙(梦断罗帏春睡浅)
计南阳(二首)
花非花(同心花)
玉楼春(子规啼遍杨花路)
朱一是(一首)
二郎神(岷峨万里)
陆钰(二首)
曲游春(问牡丹开未)
浪淘沙(松径挂斜晖)
郑如英(一首)
临江仙(夜半忽惊风雨骤)
清词
李雯(一首)
菩萨蛮(蔷薇未洗胭脂雨)
吴伟业(三首)
贺新郎(万事催华发)
如梦令(镇日莺愁燕懒)
沁园春(八月奔涛)
曹溶(一首)
满江红(浪涌蓬莱)
宋琬(一首)
蝶恋花(月去疏帘才数尺)
龚鼎孳(一首)
贺新凉(鹤发开元叟)
宋徵舆(一首)
忆秦娥(黄金陌)
徐灿(二首)
踏莎行(芳草才芽)
唐多令(玉笛清秋)
毛奇龄(二首)
南柯子(驿馆吹芦叶)
相见欢(花前顾影粼粼)
陈维崧(十三首)
点绛唇(晴髻离离)
南乡子(秋色冷并刀)
醉落魄(寒山几堵)
虞美人(无聊笑捻花枝说)
好事近(分手柳花天)
清平乐(檐前雨罢)
满江红(席帽聊萧)
夜游宫(一派明云荐爽)
念奴娇(灵均苗裔)
贺新郎(吴苑春如绣)
夏初临(中酒心情)
庆春泽(已近花朝)
贺新郎(战舰排江口)
许缵曾(一首)
鹊桥仙(云疏月淡)
朱彝尊(九首)
卖花声(衰柳白门湾)
桂殿秋(思往事)
消息(千里重关)
蝶恋花(十里浮岚山远近)
迈陂塘(擅词场、飞扬跋扈)
解珮令(十年磨剑)
忆少年(飞花时节)
南楼令(疏雨过轻尘)
长亭怨慢(结多少、悲秋俦侣)
彭孙遹(三首)
临江仙(青琐馀烟犹在握)
柳梢青(何事沉吟)
生查子(薄醉不成乡)
吴兆骞(一首)
念奴娇(牧羝沙碛)
吴文柔(一首)
谒金门(情恻恻)
董元恺(一首)
浪淘沙(新月一弓弯)
米汉雯(一首)
满江红(击筑遗墟)
王士禛(四首)
浣溪沙(北郭青溪一带流)
(白鸟朱荷引画桡)
蝶恋花(凉夜沉沉花漏冻)
点绛唇(水满春塘)
曹贞吉(四首)
留客住(瘴云苦)
蝶恋花(五月黄云全覆地)
百字令(田光老矣)
满庭芳(太华垂旒)
李良年(一首)
柳梢青(春事闲探)
顾贞观(四首)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飘零久)
夜行船(为问郁然孤峙者)
更漏子(续残香)
李符(一首)
好事近(曾去钓江湖)
纳兰性德(七首)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蝶恋花(辛苦*怜天上月)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
沈宛(二首)
朝玉阶(惆怅凄凄秋暮天)
菩萨蛮(雁书蝶梦皆成杳)
曹寅(一首)
浣溪沙(曲曲蚕池数里香)
沈尔燝(一首)
台城路(凉波万斛光浮动)
孙朝庆(一首)
满江红(怒浪如山)
赵维烈(一首)
南乡子(片石撼江皋)
王锡(一首)
浪淘沙(遥望海门开)
侯文曜(一首)
虞美人影(有时云与高峰匹)
徐来(一首)
离亭燕(江弄琼花如练)
杜诏(一首)
满江红(一带寒汀)
厉鹗(三首)
百字令(秋光今夜)
忆旧游(遡溪流云去)
谒金门(凭画槛)
陶元藻(一首)
采桑子(浮家不畏风兼浪)
吴藻(一首)
如梦令(燕子未随春去)
蒋士铨(一首)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
黄景仁(六首)
丑奴儿慢(日日登楼)
沁园春(苍苍者天)
迈陂塘(冷清清、荒台败瓦)
卖花声(独饮对辛盘)
贺新郎(何事催人老)
摸鱼子(倚柴门、晚天无际)
汪仁溥(一首)
念奴娇(苎萝山畔)
丁子复(一首)
水调歌头(手执竹如意)
左辅(二首)
浪淘沙(水软橹声柔)
南浦(浔阳江上)
孙原湘(一首)
甘州(甚仙人、削出秀玲珑)
张惠言(八首)
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
水调歌头(东风无一事)
(百年复几许)
(疏帘卷春晓)
(今日非昨日)
(长白木柄)
木兰花慢(是春魂一缕)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孙尔准(二首)
渡江云(枫林红尽处)
水调歌头(今夕是何夕)
陈文述(四首)
渔父词(打桨湖边问酒家)
(雨后蜻蜓散夕阳)
(枫叶萧萧几点秋)
(涧曲桥低路几重)
邓廷桢(一首)
迈陂塘(悔残春、炉边买醉)
周济(二首)
渡江云(春风真解事)
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董士锡(二首)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木兰花慢(看斜阳一缕)
周僖(一首)
疏影(翩然唳鹤)
朱声希(一首)
清平乐(流莺啼早)
周之琦(二首)
思佳客(帊上新题间旧题)
惜红衣(汉渚羁愁)
林则徐(一首)
高阳台(玉粟收馀)
吴兰修(一首)
卜算子(绿翦一窗烟)
龚自珍(三首)
湘月(天风吹我)
鹊踏枝(漠漠春芜春不住)
浪淘沙(云外起朱楼)
沈传桂(一首)
永遇乐(卷地惊飚)
符兆纶(一首)
满江红(才近凉天)
叶元墀(一首)
摸鱼儿(渐湖心、玻璃风起)
项鸿祚(四首)
减字木兰花(阑珊心绪)
水龙吟(西风已是难听)
清平乐(水天清话)
玉漏迟(病多欢意浅)
顾春(一首)
早春怨(杨柳风斜)
江开(一首)
长亭怨(问谁把、天根攻剖)
张穆(二首)
百字令(客游倦也)
百字令(缁尘斗擞)
陈澧(五首)
水龙吟(是谁前度登高)
甘州(渐斜阳、淡淡下平堤)
摸鱼儿(绕城阴、雁沙无际)
齐天乐(倦游谙尽江湖味)
百字令(江流千里)
蒋春霖(三首)
浪淘沙(云气压虚阑)
柳梢青(芳草闲门)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庄棫(五首)
定风波(为有书来与我期)
蝶恋花(城上斜阳依碧树)
(百丈游丝牵别院)
(绿树阴阴晴昼午)
(残梦初回新睡足)
谭献(二首)
鹧鸪天(绿酒红灯漏点迟)
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玉颊妆台人道瘦)
陈作霖(一首)
减兰(将星落后)
宝廷(一首)
喝火令(衰草连荒垒)
冯煦(一首)
南乡子(一叶碧云轻)
王鹏运(六首)
点绛唇(抛尽榆钱)
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浪淘沙(华发对山青)
沁园春(词汝来前)
沁园春(词告主人)
满江红(风帽尘衫)
沈曾植(一首)
临江仙(西北浮云车盖去)
王允皙(一首)
甘州(又黄昏、胡马一声嘶)
文廷式(八首)
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
翠楼吟(石马沉烟)
广谪仙怨(玄菟千里烽烟)
鹧鸪天(劫火何曾燎一尘)
永遇乐(落日幽州)
好事近(翠岭一千寻)
祝英台近(剪鲛绡)
郑文焯(二首)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
湘月(夜铃语断)
朱孝臧(九首)
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
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
鹧鸪天(似水清尊照鬓华)
声声慢(鸣螀颓墄)
浣溪沙(独鸟冲波去意闲)
(翠阜红厓夹岸迎)
洞仙歌(无名秋病)
好事近(湖气郁衣巾)
南乡子(病枕不成眠)
夏孙桐(一首)
南楼令(残叶下寒阶)
梁鼎芬(三首)
菩萨蛮(无端横海天风疾)
(缥缥鸾凤扶云下)
(璇宫夜半惊传烛)
康有为(一首)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宋育仁(一首)
风入松(小楼一雨作春寒)
况周颐(五首)
苏武慢(愁入云遥)
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
定风波(未问兰因已惘然)
浣溪沙(风雨高楼悄四围)
(一向温存爱落晖)
谭嗣同(一首)
望海潮(曾经沧海)
赵熙(一首)
甘州(任西风、吹老旧朝人)
陈洵(一首)
南乡子(不用问田园)
梁启超(二首)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暗香(东风正恶)
秋瑾(二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麦孟华(一首)
解连环(旅怀千结)
王国维(六首)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清平乐(斜行淡墨)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点绛唇(屏却相思)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薛凝波(一首)
水龙吟(因何不见花开)
武意儿(一首)
一络索(黄河九曲浑如许)
【免费在线读】
董解元(约1190年前后在世),名字、爵里无考,据《辍耕录》定为金章宗时人。其称解元,非科举之名,实为金元士子之普通称谓。主要著作有《西厢弹词》(亦名《弦索西厢》),据元稹《会真记》事而以团圆作结。为后世各种《西厢记》所自出。亦工于词,《哨遍》一首有名于时。
哨遍
太皞司春,春工着意,和气生旸谷〔1〕。十里芳菲〔2〕,尽东风、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春涨生烟渚〔3〕。九十日光阴能几?早鸣鸠呼妇〔4〕,乳燕携雏。乱花满地任风吹,飞絮濛空有谁主?春色三分,半太池塘,半随尘土〔5〕。满地榆钱〔6〕,算来难买春光住。初夏永、薰风池馆,有藤床冰簟纱厨。日转午。脱巾散发,沉李浮瓜,宝扇摇纨素〔7〕。著甚消磨永日,有扫愁竹叶,侍寝青奴。霎时微雨送新凉,些少金风退残暑〔8〕。韶华早暗中归去〔9〕。
〔1〕太皞(hào浩)司春:古代传说东方之帝叫太皞,统管春事。《礼·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春工:把春天拟人化,称为春工,如东君、春神之类。“旸谷”句:言和暖之气生于日出的地方。《书经》:“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传:“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
〔2〕芳菲:花草香美貌。韩愈《晚春》诗:“百般红紫斗芳菲。”
〔3〕渐次弟:渐渐地一个接一个地。春涨生烟渚:春水上涨到烟雾笼罩的小岛中。
〔4〕九十日:春天三个月共为九十天。鸣鸠呼妇:《埤雅》:“鸠阴则辟逐其妇,晴则呼之。语曰:天欲雨,鸠逐妇,即雨(下完雨)鸠呼妇。”《田家杂占》:“鸠鸣有还声者谓之呼妇,主晴。无还声者谓之逐妇,主雨。”
〔5〕“春色三分”句:用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词意。
〔6〕榆钱:形似钱串的榆荚。庾信《燕歌行》:“榆荚新开巧似钱。”
〔7〕纨素:素绢。
〔8〕扫愁竹叶:酒名有竹叶清。张华诗:“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醝。”又苏轼饮酒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侍寝青奴:青奴,即竹夫人,凉寝竹器。黄庭坚《竹夫人》诗:“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金风:秋风。
〔9〕韶华:犹言韶光,春光。前人评语:况周颐《蕙风词话》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已还乐语所自出。金董解元《西厢记》,弹体传奇也。时论其品,如‘朱汗碧蹄,神采骏逸’。董有《哨遍》词……此词连情发藻妥帖易施,体格于乐章为近。明胡元瑞《笔丛》,称董西厢记精工巧丽,备极才情。盖笔能展拓,则推演为如干字何难矣。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完颜璟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作者: 庄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著;高伯雨(秦仲龢)译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紫禁城的黃昏》是莊士敦關於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的回憶錄。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莊士敦是溥儀的英文老師。溥儀於一九三一年為此書作序:「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歷,多他人所不及知者。」作者在本書扉頁上特意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溥儀皇帝陛下。」本書記錄了清朝最後的日子的歷史和傳聞,據知溥儀被質押蘇聯期間,蘇聯人根據此書線索對他進行問訊,而據毛澤東英文老師章含之的回憶,毛澤東頗喜這本《紫禁城的黃昏》。 譯者高伯雨說:「因為書中的歷史人物和提到的風俗習慣,我都很熟,圍繞在紫禁城和心向宣統皇帝的那批人如梁鼎芬、陳寶琛、鄭孝胥、金梁、張勳、徐世昌、寶熙、朱益藩等等,他們的生平,我隨時可以詳詳細細的道出來,而且陳寶琛、金梁我也相識的。所以下筆翻譯時,不便說『倚馬可待』,倒可以說運筆如飛,十分順利。」 大師李敖推薦說:「這本《紫禁城的黃昏》中譯本是秦仲龢(高伯雨)先生譯的,就全書『戲肉』,夾敍夾議,精彩非凡,雖然議論之中,不無黨見;然查證引據,頗具功夫,令人佩服」。
作者: 王揖唐著;张金耀校点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 目录 本书说明 [一]何振岱诗中警句/1 [二]何振岱咏杭州诗/1 [三]龚自珍折节敬老/2 [四]周馥以诗受知/2 [五]翁同龢诗记戊戌间事/3 [六]康有为咏须磨诗/4 [七]康有为咏元祏党籍碑/5 [八]清友园探梅诗/5 [九]古今咏睡诗/6 [一○]袁大化咏长安旧城/7 [一一]宋至《寄示园丁》诗/7 [一二]张丙著述自娱/8 [一三]张丙怀友人诗/8 [一四]张丙王城为文字交/9 [一五]王耒诗中独到语/10 [一六]刘铭传诗饶有襟抱/10 [一七]刘铭传轶诗/11 [一八]弈棋高手/12 [一九]谭嗣同论艺诗/12 [二O]谭嗣同诗中佳句/13 [二一]袁世凯《戊戌大事记》/13 [二二]王人文赵熙相交至深/14 [二三]蜀中诗杰赵熙/14 [二四]中华校中诸诗友/15 [二五]残暑诗/16 [二六]俞樾诗隐寓近事/16 [二七]乩诗预言/16 [二八]李慈铭自矜其诗/17 [二九]李慈铭清鲠/18 [三○]郑孝胥早眠早起/19 [三一]金农诗集付女收藏/19 [三二]打茶围/20 [三三]程恩泽开清代诗体变局/20 [三四]程恩泽题画诗/21 [三五]学诗宜穷经/21 [三六]周学熙隐居/22 [三七]周学熙寝馈陆游诗/22 [三八]题帖诗句/22 [三九]王懿荣请续修四库/23 [四○]通州三先生联句诗/23 [四一]田延年诗/24 [四二]杨庶堪吟讽自娱/25 [四三]奚侗诗近陈三立/26 [四四]诗词并见之句/26 [四五]龚自珍推崇姚学填/27 [四六]姚学填僦居水月庵/27 [四七]咏吴伟业诗/28 [四八]林旭取径涩僻/28 [四九]善用火字/29 [五○]海内外痛悼王国维/29 [五一]陈宝琛诗误为李商隐诗/30 [五二]中州奇士秦树声/31 [五三]秦树声诗中傲兀之气/31 [五四]周善培诗作独到语/32 [五五]周善培游历诗/32 [五六]郑孝胥挽江标/33 [五七]诗讽误姓/33 [五八]唐继尧诗有生气/34 [五九]白话入诗/35 [六○]欧阳修表彰好句/35 [六一]摆伦为西方温李/35 [六二]何震彝能作宋诗/36 [六三]善用幼安故事/37 [六四]潘存为时论所推/37 [六五]咏陶然亭/38 [六六]工于写景/38 [六七]简朝亮人品高厉/39 [六八]日人诗有佳句/40 [六九]元明人绝句/40 [七○]光云锦诗诣遥深/41 [七一]梁鼎芬拜陈宝箴墓/42 [七二]陈三立忆父诗/43 [七三]陈三立诗境流变/43 [七四]许行学派/44 [七五]宝廷娶船妓/45 [七六]宝廷沉酣山水/46 [七七]宝廷诗中佳句/46 [七八]宝廷古体长篇/47 [七九]伤寿富兄弟/47 [八○]姚永概酬答诗/48 [八一]王闽运暮年入馆阁/49 [八二]张之洞都下诸作/49 [八三]咏物诗有言外味/50 [八四)张之洞人诗俱老/51 [八五]张之洞寿徐荫轩诗/51 [八六]张之洞重九诗/52 [八七]张之洞题村居图诗/53 [八八]张之洞山游诗/53 [八九]寿富遗诗/54 [九○]张锡銮武人能诗/54 [九一]王蔡二家世交/55 [九二]王国维诗一洗凡响/56 [九三)陈王投分/57 [九四]陈昭常诗语沉痛/57 [九五]陈昭常好贤若渴/58 [九六]胡璧城素负诗名/59 [九七)挽张其键/59 [九八]清初诗人绝句/61 (九九]三蜀人诗/61 [一0○]胡思敬出京还乡/62 [一0一]胡思敬别书贾诗/63 [一0二]潘鱼江豆腐/64 [一0三]玉延/64 [一0四]陶菜/65 [一0五]闽中两林/65 [一0六]林长民联语/66 [一0七)林长民题像诗/67 [一0八]心折陈衍/67 [一0九]陈王文字因缘/68 [一一○]陈衍为时贤推重/68 [一一一]陈衍白话诗/69 [一一二]张元奇赠诗/70 [一一三]张元奇《自笑》诗/70 [一一四]赠宋伯鲁诗/71 [一一五]宋伯鲁杂兴诗/72 [一一六]日本风光诗/73 [一一七]于右任诗忧战乱/74 [一一八]于右任欧游诗/74 [一一九]夏继泉诗多感愤/75 [一二○]张士珩咏劳山/76 [一二一]李经羲自挽诗/77 [一二二]婆韵诗/78 [一二三]李家煌年少清才/79 [一二四]徐树铮寄赠诗/79 [一二五]徐树铮对月诗/80 [一二六]徐树铮读书诗/81 [一二七]徐树铮折节敬士/82 [一二八]徐树铮横槊赋诗意气/83 [一二九]挽徐树铮联/83 [一三○]诗纪徐树铮收复外蒙/84 [一三一]徐树铮词作/85 [一三二]宗弟王九龄/85 [一三三]东游杂诗/88 [一三四]咏秦皇焚书/88 [一三五]项羽、汉武之过甚于秦皇/89 [一三六]诗句偶合/89 [一三七]陈懋鼎诗中有故事/90 [一三八]陈懋鼎杭州杂诗/91 [一三九]北戴河作诗/91 [一四○]诗咏闲逸/92 [一四一]不食人间烟火之诗/93 [一四二]顾云郑孝胥交期甚笃/93 [一四三]郑孝胥哭顾云/94 [一四四]上书谒当政/94 [一四五]以诗谐讽/95 [一四六]今古诗句颉颃/95 [一四七]咏樟诗/96 [一四八]陈三立咏樟诗/97 [一四九]古今三绝/97 [一五○]合肥乡贤/99 [一五一]二十字道出东坡一生/99 [一五二]黄景仁人穷诗工/100 [一五三]汤山温泉/100 [一五四)范成大杨万里诗境间同/101 [一五五]李慈铭评范杨/101 [一五六]“乾忙”入诗/102 [一五七]咏蚊诗/102 [一五八]范仲淹题壁咏蚊/103 [一五九]苍蝇之害/103 [一六○]高产诗人/104 [一六一]兴到之作/104 [一六二]郑孝胥诸楼居/104 [一六三]服膺江浞诗/106 [一六四]七夕诗/107 [一六五]管世铭耻于标榜声气/107 [一六六]管世铭论诗/108 [一六七]黎简诗画兼工/108 (一六八]黎简自道作诗甘苦/109 [一六九]黎简文如其诗/109 [一七○]意似气异/110 [一七一]王安石诗中本事/110 [一七二]纪钜维诗法盛唐/11l [一七三]张之洞辑《思旧集》/112 [一七四]张之洞集外诗/112 [一七五]邓镕寄赠诗/113 [一七六]松寥诗自有可传/113 [一七七]七夕诗/114 [一七八]冯煦寿高体健/115 [一七九]冯煦壮年诗多愁苦/115 [一八○]冯煦绝句/116
作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06月
简介:『手札』也称『尺牍』,泛指『书信』,在古代是人们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的媒介,也是一种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混合体。若以历史学的眼光去审视,尺牍中的许多内容往往为后人研究前代历史提供第一手的真实可信的资料。而在书法艺术领域,尺牍更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日常书写中的尺牍书法,一方面,使人们得以了解到古代书法在实用过程中最普遍、最真实的面貌,看到当时人们日常书写中的手写体及书写习惯。另一方面,尺犊书法往往最能反映书家的真正水准和综合修养。因而这种在宽松、自由心境下熟练自如地将自己掌握的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即达到前人所谓『心无挂碍』、『心手双畅』、『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比之书写碑版及创作巨制的拘谨和刻意,尺牍书法无疑更具天籁之趣。于是,我们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书家的代表作恰恰就是尺牍之类,它们既展现了书家本人的风格,又标志着不同时代的书法成就,尺牍书法因此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这里展示给读者的是清未民初诸名人的尺牍书法,有杨守敬、梁鼎芬、冯煦等。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其营造的笔墨世界。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0.3
简介: 《蕉廊脞录》八卷,是清末笔记中颇有史料价值的一种。撰者吴庆坻,字子修,一字敬疆。吴氏是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世家,从乾隆至清末,七代仕宦,三世史官。祖振域,翰林院编修,咸昼间官至总督,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清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演变,以态度审慎,事皆有本,条理明晰,为后世学者所推崇。庆坻幼随祖父在任,自蜀而历陕、鄂、晋各省,耳濡目染,所得已多。他同光间在乡,参预修纂《杭州府志》。光绪十二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愈致力于绢罗旧闻。其后历官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辛亥革命爆发,移家上海,作「乔木世臣」(章鲑《吴子修提学哀诃》),与遣老冯煦、樊增祥、陈夔龙、梁鼎芬等,结超社、逸社,为「文字之聚」。(姚话庆《清故湖南提学使吴府君墓志铭》)他还访寻抗拒革命、「殉节」清朝之人的事迹,辑成《辛亥殉难记》八卷。后归里,主持续修《浙江通志》。庆坻善诗文,着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辛亥后所作之诗,另编成集,名为《悔余生诗》以未能「殉节」清廷而悔其余生。 一九二四年去世,时距清朝的覆亡已十三年。 《蕉廊陛录》在吴庆坻身前尚未定稿,死后由其长子士鉴整理分类,刘承干校阅、作序,并为之刻印问世。
作者: 梁鼎芬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近代诗集,梁鼎芬著。一九二三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本,卢弼出资刊印。梁逝世后,由余绍宋搜辑。先得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二百五十二首,定为首二卷,余者搜辑为后四卷,凡六卷,八百六十二首。卷首有光绪十九年(1893)陈三立《序》,癸亥年(1923)余绍宋《序》,卷末有癸亥年(1923)卢弼《跋》。共收诗八百余首,多自述行迹、纪游与朋友赠答之作。
作者: 唐鲁孙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馋人说馋(序一) 忆唐鲁孙先生(序二) 何以遗有生之涯(自序) 海天万里为卢太夫人寿 跷乘 扇话 铁臂大元“蟀” 谈失传的“子弟书” 我所见到的梁鼎芬 故都茶楼清音桌儿的沧桑史 从综艺节目《三百六十行:旅馆业》想到鸡毛店 蝎子螫了别叫妈 摇煤求烧热炕 近代曹子建袁赛云 闲话故都年景 猜灯谜、拜三公 民初黑龙谭求雨忆往 张辫帅与褚三双 谈谈清装服饰与称谓 再谈情装服饰 谈谈《窦娥冤》 成吉思汗大祭跟那达慕竞技大会 中国菜的分布 说烟、话茶、谈酒 炉肉和乳猪 白汤面和野鸭饭 北京的饽饽铺 金鸡一唱万家春 老汤炉肉开锅香 杨花滚滚嘱新蚶 从染寿谈到北京的盒子菜 漫谈绍兴老酒 读《烹调原理》后零拾 过桥米线的故事
作者: 蔡登山著
简介: 百年前流言蜚語,正恨無人洗刷 亂世下孤傲豪傑,冷看灰飛湮滅 王賡為了幽會陸小曼而丟失地圖 東北淪陷時,張學良還與胡蝶共舞 賽金花夜夜私會瓦德西於儀鑾殿 這些繪聲繪影的傳言,竟然都不是真的! 在晚清至民國的混沌世局裡,誰能看清歷史真相? 細究二十位風流才子、傾國佳人、鴻儒碩彥,以及叛國逆賊的精彩人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梁鼎芬,以「直言」聞名,因上書彈劾李鴻章而丟官失妻,成為小說家諷刺取笑的題材,而這位前清官員的際遇,正是中國官場浮沉無定的縮影。 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部長陸徵祥,歷經日本對華二十一條合約的「簽字」及巴黎和會的「拒絕簽字」的「國恥」煎熬,最終放下一切,遠渡比利時「贖罪」,成為一名隱居的神父。 八國聯軍攻打中國,北京城盛傳賽金花與聯軍統帥瓦德西情事,半世紀之後,年近七十的賽金花才說:「人們大都好奇,報館的人和讀報的人更甚,如果我對他們說真話,他們一定不信,還以為我不肯老實說,我只好胡謅一些來打發他們,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九一八事變,東北五省一夕失守,報紙喧騰,謂張學良與胡蝶共舞。其實胡蝶於時已戀有聲,事變之夕,胡蝶並未離開上海,此與一二八事變,謠言陸小曼與王賡者,事出一轍。美人禍水,常被後人歪曲描畫,點綴歷史。 成功策劃高宗武、陶希聖叛離汪精衛的黃溯初,一見到高便指著鼻子罵:「一個幹政治的人,頭腦要和冰一樣的冷,熱情要和火一般的熾。惟其冷纔可以沉思觀變,惟其熱纔能當仁不讓。目前你看到草案的苛酷,纔感到犯了不可饒恕的罪惡。其實你離開重慶那一天,便已撒下了毀滅的種子。」一語震醒了兩人的愛國心,當下「棄暗投明」。 魁儒傑士、巨蠹神奸、巾幗英妙、山市隱淪、草莽豪俊,層出不窮, 或懷利器而通顯,或抱絕學而潛藏,或夤緣而致青雲,或孤芳而溷塵土。 這些人與事,或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 蔡登山秉持對文學史料的熱情,上窮下究奔查多年,蒐羅龐雜的史料、日記、手稿、信函與報章舊刊,逐篇考辯推敲,還原百年前事件真相,從清末的張謇、沈壽與余覺的糾結情事、賽金花女扮男裝遊中南海的經過,到民初張學良、馬君武、汪精衛等名人的生平概略,集結成二十篇情景生動的歷史傳記,為上世紀初難解的冤屈與難堪,留一筆遲來的公評。 多少人物,多少往事,在「雨打風吹」下,已「風雲流散」了,但曾經轟動過的國仇家恨、真情假意,都在紙上輾轉重生。 < TOP>
作者: 石彦陶,石胜文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1903年4月,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黄兴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5月,黄兴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回到上海。途经武昌时,黄兴返回母校两湖书院发表演说,武昌知府兼院长梁鼎芬奉命将黄兴驱逐出境。黄兴将随身携带的4,000余册《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发给军学各界,然后登轮返湘。 黄兴到明德学堂任教后,暗中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1904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与当时湖南著名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会晤。三人互倾肝胆,共商起义大计,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常德、衡山等五路同时举事,黄兴被推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任正副总指挥。接着,他为长沙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派杨笃生、宋教仁、陈天华等分赴上海、武昌、江西,联络革命党人和新军、巡防营策应起义,黄兴在长沙总持一切。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 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并悬赏缉捕黄兴和刘揆一、宋教仁等人。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这样,黄兴就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1907年3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勒令出境,到安南(今越南)河内设立机关,策动两广的革命工作。黄兴于同年夏赴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在南方起义。9月,他们在广西发动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两次起义先后失败。1908年3月,黄兴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转战钦、廉、上思一带,与清兵2万余人相周旋,为时月余,历经数十战,大破清兵,因而威名大著。后以弹尽援绝,不得不退回河内。 1910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黄兴和孙中山、赵声11月13日在南洋槟榔屿集会。鉴于过去几次分散的起义都遭失败,决定募集巨款,集中全党人力,在广州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他被推举为部长。4月23日,黄兴由香港乘轮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晨,黄兴向党人写了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当日午后5时半,广州起义发动。黄兴带领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百余人,急攻总督署。攻入后堂,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返出东辕门时,与水师提督李准调来的卫队遭遇,展开激战。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亦受伤。他仍指挥队伍奋勇杀敌,且战且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逃到广州河南女同志徐宗汉家,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调集重兵猛攻汉口。黄兴于10月28日到汉口,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他率领民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坚苦奋战20余日,虽然战事失利,但赢得了时间,各省先后乘机响应武昌举事,使清廷土崩瓦解。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长。 黄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把封建买办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看成是拿破仑、华盛顿。因此,当袁世凯为攫取国家权力,挟清室以制革命党时,他赞成妥协让步,认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助共和,即可举袁为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破坏共和制度,并策划了暗杀宋教仁案。孙中山和黄兴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黄兴再一次流亡日本。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 [
作者: 方志钦, 王杰主编
简介: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著之于文字和形之于笔墨的艺术形象和理论形态。本书为2003年佛山市举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书中从不同角度,管窥蠡测,以小见大,再现康有为文化观的轮廓与精髓。可以说,康有为的文化活动与文化理论建构,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兼容中外的过渡文化形态,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书中论文大部分围绕着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展开,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曾是政敌的梁鼎芬、袁世凯作了研究。该书内容新颖,分析透彻,多篇论文从新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康有为的文化观,颇有见地,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 冀满红
简介:
本书稿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多数已经发表在期刊杂志上。其内容涉及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分属晚清和民国两个不同时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张之洞等,也有藏书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内容比较广泛。
作者: 陳寶琛著
简介:陈宝琛(1848-1935)为晚清著名政治历史人物,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等被誉为“清流党”,敢言直谏,立朝清正,名震天下,为清末鱼烂之局中少见的封建官吏之一。光绪年间赋闲归里,兴办教育,筹建铁路,对我国教育与实业发展多有贡献。官任溥仪师傅后,虽惓惓亡清,每存复辟之望,但拒投伪满任职,胸怀大义,终保晚节。与此同时,陈宝琛又是近代卓有声名的诗人,是闽派诗人中的一员健将,所作深醇简远,神理自超,幽峭绵远,趣味隽永,尤其是《落花》、《感春》诸作,吐属凄婉,感慨沉深,传诵一时。同时代的梁鼎芬论其诗云:“古奥不减樊增祥而无其香软,典雅胜于易顺鼎而无其滑稽。”已故钱仲联先生则赞誉说:“太夷、石遗诸家,皆不能驾其上。”而根据他的夫子自道,其诗“得力处实在陆务观”,唯宋骨唐面,因学养阅历关系,火色均泯,刚气内敛,柔婉中却饶苍劲,令人读之别有滋味。此外,陈宝琛虽以诗名世,其词、散文、骈文及制艺文之创作,均取得不俗的成就。本书收辑他的全部著作《沧趣楼诗集》、《听水词》、《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及《沧趣楼制艺》,不仅蒐辑遗文佚作,予以标校整理,而且沙中拣金,收录许多有关的传记、序跋和诗文评论资料,并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