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 项 “梅纳德” 相关结果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
作者: (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出版社:
简介: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Consumption economics from econometrics view
作者: 陈燕武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消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并在50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创立了绝对收入假设下的消费函数理论,近年来有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与消费经济问题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他们是提出持久收入假设下消费函数理论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hon Friedman)、提出生命周期假设下消费函数理论的佛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范围扩展到消费更为细分领域的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 ????研究消费经济问题必须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因为消费领域的经济现象,其数量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都具有明确的量的规定性,都存在复杂的数量依存关系。因此,必须根据大量统计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阐明消费领域中基本数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这是揭示消费领域经济规律的重要手段。本书首次从数量经济学的逻辑出发,对消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定量阐述,注意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计量学、微观经济计量学、消更多>>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作者: (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著;潘春阳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演化博弈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1982年,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因此书的出版被称为演化博弈论之父。在本书中,作者把博弈论的思想纳入到生物演化的分析中,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虽然论述的思想和知识涉及生物学、博弈论和数学等交叉领域,但看似艰深的理论,作者却信手拈来,融精妙思想与优雅文笔于一体,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也使其在学界享有盛誉,长销不衰。
Investor’s anthology:original ideas from the industry’s greatest minds
作者: (美)查尔斯·D. 艾里斯(Charles D. Ellis),(美)詹姆斯·R. 文廷(James R. Vertin)著;江晓东,张美芳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点津——来自大师的精彩篇章》一书实为一本文选,其中包含的文 章来自于投资行业的大师们,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罗伊·纽伯格、克劳德·罗森伯格、戴维·贝伯森、 西德尼·霍默、菲利普·费雪,以及罗·普菜斯。全书以类似系列个人讲 座的形式分享这些大师在市场中的毕生经验。这些伟大的投资理念,如此 朴素,甚至简单,但却闪耀着无上的智慧火花。 书中内容包含了证券市场中的万千气象,既有股市的概念和市场史方 面的内容,也有一些对于投资的经典建议、观点和评论,以及精彩的创意 和经证明的极具价值的范例,并且还有预测、分析和业绩评价方面的内容 ,甚至是这些投资大师的秘诀、规则和戒律,也毫不保留地呈现给读者, 其所选的关于投资艺术和实践的评论简短、清晰而深刻。 的确,投资者们应当好好地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人类的行为—— 尽管在拍卖市场动力学中,它是波动的——从未也将不会改变。亨利·戴 维·梭罗(Henrv David Thoreau)在1854年曾如是表述:“每一代人嘲笑老 式样,而虔诚地追求新式样。”阅读这一富有创见的精选文集有助于避免 在未来重蹈过去的覆辙。 本书1997年初版,2001年重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