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2 项 “欧文·戈夫曼” 相关结果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作者: (美)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冯钢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 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Stigma
作者: (美)欧文·戈夫曼著;宋立宏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9
简介: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问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
作者: 欧文·戈夫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代表作之一。在此,戈夫曼研究公共场所和半公共场所的行为,把人际互动分为无焦点的互动和有焦点的互动,重点区分了三种社会单位,即互动实体:面晤或邂逅、社会场合和社交聚会。本书的重点不在公共,而在行为;不在机构,而在个人。它既研究正常人的行为,又研究精神病人的行为。 与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大量借助其个人在精神病院长期的考察和体验,用了大量的案例,对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的描述别具一格。总体上,本书在微观、个人层面上研究人的行为,多实证,少辨析。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modernity:outline of Anthony Giddens’ thought
作者: 郭忠华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思想地形图》的结构合理。它不仅非常全面,而且还以一种非常有效和准确的方式反映了我的思想。我谨对忠华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以他的作品为基础,我再提出如下四点补充: 第一,关于经典思想家。我早年除了感兴趣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外,西美尔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思想家之一。后者还使我对欧文·戈夫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我将宏观社会研究与微观社会研究结合在一起。 第二,关于社会变迁理论,我深受莱维一施特劳斯的影响,尤其是其有关书写与文明、历史的“发明”和社会权力的创建等观点的影响。我后来把这些观点用于分析民族一国家。 第三,关于“全球化”,《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思想地形图》应当给予它更加突出的地位,我相信我是首个广泛使用这一概念的人之一。 第四,20世纪70、80年代我所提出的各种理论,是我后来写作《第三条道路》(包括有关自我认同和个人生活的著作)等政治著作的背景。在因特网之前,通讯(communication)和反思性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在我看来,它们已经预示了因特网将要催生的世界。
欧文·戈夫曼 微观社会学的探索
作者: 王晴锋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9年01月
简介:欧文·戈夫曼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以拟剧论享誉学林。但中文世界尚无系统介绍他的专著。本书在仔细研读戈夫曼全部著述的基础上,对戈夫曼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阐述。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戈夫曼的学术生涯和思想渊源,尤其是美国的社会学传统、芝加哥学派以及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学派;第二章阐述作为独立实体的互动秩序;第三章以戈夫曼的《收容所》为基础分析全控机构的思想;第四章探讨框架思想与谈话研究,文本是《框架分析》与《谈话形式》;第五章探讨自我、污名与女性。第六章讨论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遗产。戈夫曼践行的是日常生活的社会学,他毕生关注微观互动秩序的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
简介:
欧文·戈夫曼与情境互动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1月
简介:欧文 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以拟剧论享誉学林。纵观戈夫曼毕生的著述,他的社会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情境论”与“互动论”之间的某种调和。互动是戈夫曼的重要研究主题,而情境亦是他的研究单位,也即戈夫曼探讨的不是符号互动,而是情境互动。因此,本书将戈夫曼的学术思想归纳为“情境互动论”,并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五章:*章对戈夫曼的情境互动论进行阐释性的论证;第二章从情境性的角度探讨戈夫曼的自我观;第三章探讨情境失当与全控机构、精神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论述戈夫曼如何从情境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谈话形式;第五章以关于互动秩序的阐述作为结尾,这也是情境互动论的落脚点。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商务印书馆,2009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9年01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1月